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印光大师的对《安士全书》开示1


   日期:2018/11/2 8: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光大师的对安士全书开示1

  《安士全书》 (第001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6月27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

  我们今天研讨的题目是:

  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开示,〈序文〉一集。

  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这一本善书,他有三篇的〈序文〉,我们挑选〈序文一〉跟〈序文二〉,来跟大家共同研讨。

  各位同学,各位菩萨大德,大家在听完学人讲的《太上感应篇汇编》,总共是讲了二百六十二集,再加特别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所以总共《太上感应篇汇编》是讲了二百六十六集,从二O一三年的六月九日开始,到今年的七月把它全部都播完。所以今天我们要来研讨《安士全书》的第一个部分,《文昌帝君阴骘文》。

  我们今天讲授的方式,讲课的方式,学人大概准备了六个次第:

  第一是,原文。

  第二个,名相注释。

  第三个,白话解。

  第四个,经典法语。

  第五个,探讨启示。

  第六个,祖师开示。

  《安士全书》是清朝周安士先生,这位周安士大菩萨他所作的《安士全书》。

  《安士全书》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文昌帝君阴骘文》;

  第二部分是《万善先资》;

  第三部分是《欲海回狂》;

  第四部分是《西归直指》。

  首先,排在最前面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就以文昌帝君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来讲这个善恶因果。所以这个部分,把《文昌帝君阴骘文》摆在第一个部分,他是教你做断恶修善的开始。所以这一部《安士全书》,可以讲说从最方便到最究竟,最方便就是断恶修善,《文昌帝君阴骘文》,最究竟是《西归直指》,导归极乐。

  第二点,周安士菩萨他发明断恶修善,所以他用《文昌帝君阴骘文》,来做为这个转凡成圣的根基。然后再来,第二部分的《万善先资》,就是教你断杀业。那《欲海回狂》,断YIN业。断杀业跟断YIN业,是出离生死六道轮回的关键。所以《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这两个段落是断恶修善的层次,但也是转迷为悟的关键。因为若不断杀业跟YIN业,想要转凡成圣,在《楞严经》上说,犹如蒸沙作饭。沙怎么可以当饭吃呢?第二部分的《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这个就是周安士菩萨他了解,他希望众生都能够出离生死轮回,所以必须要把杀业跟YIN业断掉,所以才编辑这个《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

  最后《西归直指》,周安士菩萨希望,劝令众生带业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这样才有办法根本解决生死问题。所以这个地方,《西归直指》是转凡成圣的层次。

  我们今天开始讲《安士全书》,用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的〈开示序文〉第一篇跟第二篇,做为我们《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开头,我们先做这样的开端,预计在二O一八年的八月十九日会在全球首播。那么《文昌帝君阴骘文》,从「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样才是正式第一集。

  今天我们在讲印光大师的〈序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本善书。这本善书总共我给它归纳,它是七十八句经文,从「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开始,一直到最后。这里面我把它归纳成七十八句,是没有包括公案在里面,所以到最后第七十八句的时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这样总共七十八句经文,里面的公案我就没有给它统计。但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这七十八句,它总共多少字呢?总共我给它算了一下,总共是五百五十一个字。所以老法师说,《文昌帝君阴骘文》,如果再加这个公案,大概是在七百字到八百字之间。这个经文都会在我们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时候,我们会每一句每一句来探讨。

  在还没有讲以前,我们先来跟各位报告,这《安士全书》我参考的资料,是由我们国内的湖南的一位善知识,曾琦云居士,他非常了不起,他在一九九六年,他就开始翻译《安士全书白话解》,也就是这一本《安士全书》,这一本是华藏出版的《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这是由湖南的曾琦云居士他所翻译出来的,我们这一次的讲座就会参考他的《白话解》。在这边,我们特别要感谢曾琦云菩萨。

  事实上,学人跟《安士全书》、跟《阴骘文》,其实缘也满深的。我在一九九八年,当时在当台北市警察局主任的时候,我那时候也有翻译《文昌帝君阴骘文》。那投稿在哪里呢?投稿在李炳南老师财团法人李炳南文教基金会《弘法信息》,就这本杂志现在还在流通。它这个创办人是于凌波老居士,他已经圆寂了。我跟于凌波老居士也很熟,他专讲唯识学。发心人现在是改朱家丰居士,他就是现在的台中市慈光图书馆的馆长,也是李炳南老教授的学生。

  我当时翻译《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是投稿到这个《弘法信息》,已经翻到超过一半了,碰到障碍,我了解大概是人为的障碍,后来就中断掉了。所以有时候就成人之美是很重要的,在《了凡四训》里面有讲「成人之美」。如果那时候继续让我能够有这个空间、平台,在那个翻译的稿子能够继续下去的话,那现在这本书也出来了。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的翻译工作就停止了,没有继续下去。一直到现在这个因缘成熟,仰仗三宝的加持,还有老法师的福报。我讲完《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五年所修来的学习心得、学习的福报,才有这个因缘在这边跟大家报告,来开始《安士全书》的这个讲座。

  《安士全书》这一本善书里面,我给它整理有八个特点:

  第一个,这一本善书是准佛经。它理深事浅,它里面其实它的公案故事都很简单,但是理有些地方也是满深的,所以理深事浅。整个周安士菩萨他所整理的这本《安士全书》,它的结构非常精深严密,有生命力。在中国文化里面,它占有一席之地。也把三藏十二部,佛陀的经典的佛理,也编辑在里面,所以契理契机,雅俗共赏。而且融会了儒释道于一炉,「熔儒释道于一炉」,所以如果没有周安士居士这样的大手笔,是无法写出来的。因此受到历代高僧,特别是近代高僧印光大师等推崇。现在虽然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是科技文明非常发达的时代,大家生活水平都非常地高,手机计算机非常地方便,但是时代虽然不同了,这里面当然有一些道理可能跟现在时代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它精深的思想跟严密的逻辑,以及它所表达出来的真理是永恒的。它可以对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以及对修行人,是一部很好的善书。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安士全书》,可做为传统文化以及德行教育的教材。现在我们都说要学习传统文化,那么学习传统文化,当然传统的善书里面很多,但是《安士全书》是非常好的一本教材。因为它里面没有「空洞的宗教教条」,所以不管是有学佛的、没有学佛的,有信仰的或是没有信仰的,只要他能够发心看这本《安士全书》,他就会爱不释手,而且会得到心灵的启发,可以消除我们的烦恼。所以不管是佛家或者道家,以及儒家的行人,都可以来研讨这一本《安士全书》。

  第三点,它提供了人生的哲理以及努力向上的甘露法语,不管你是在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它不仅是一部具有哲理的书,而且里面的文章非常地美,也是一部文学,尤其是周安士菩萨他的文言的功底非常地好,也是一种艺术、美学的享受。

  第四点,周安士菩萨,他是菩萨应化、圣贤应化。他是清朝江苏昆山人,他名梦颜,字思仁。很难得,他能够通达儒释道三教,但是最后归心净土。他从小就非常地聪明,有智慧,「厌离仕途」,就是他不喜欢当官。发菩提心,「著书觉民」,做这个利他的工作,编辑了这本《安士全书》。所以印光大师非常地推崇,并且亲自作序,刊版流通,「一生印行数百万册」。

  第五点,印光大师他评论《安士全书》的价值在哪里呢?末学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近代,也可以讲说,思想家鲁迅先生,这在国内大家都耳熟能详,据说鲁迅先生也很喜欢看《安士全书》,可见影响很广。

  印光大师在《安士全书》的〈序文〉里面说,「其震聋发瞶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这个是在《印光法师文钞三编》里面,印光大师这样的一个赞叹。他说,这本书可以叫醒很多迷惑颠倒的众生。「震聋发瞶」就是让迷惑于五欲六尘的这些众生,他们能够觉悟过来,能够甦醒过来,这叫「震聋发瞶」,好像是让聋子能够听得到声音,让瞎子能看到光明,叫「震聋发瞶」。众生的沉沦叫做沉溺,我们常常回向里面讲,「普愿沉溺诸众生」,所以「拯溺救焚」,三界犹如火宅。

  所以救众生用这一本善书,印光大师说,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帮助儒家这六经,而且建立礼教的典范,「扶持名教」。所以可以称为说,「善世第一奇书」,什么叫「善世第一奇书」?要端正社会风气,要净化人心,要教育众生,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奇书,叫「第一奇书」。所以它不能够跟一般的善书来做类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印光大师称赞周安士居士,说他是「乘本愿轮」,也就是他是过来人,他乘愿再来的,「乘本愿轮」。「现居士身」,他示现居士的形相,「现居士身」。然后「说法度生」。如果他不是菩萨示现,印光大师说,我不相信,「吾不信也」。这个是印光大师评论《安士全书》,它在我们善书里面的价值。

  第六点,本书它的次第段落。大概在周安士菩萨所著作的这一本《安士全书》里面,它里面有原文,就是「发明」。「发明」的意思就是,周安士菩萨他所创作的法语、他所领悟的境界,他把它形之于文字,就是他体悟的心得,叫「发明」。再来就是「按」,是周安士菩萨他评定的用语,叫「按」。他的原文里面,其实也不是说文言文很深,也还好。所以周安士菩萨他也很慈悲,照理讲在他们那个年代,他可以写得更深,可是他遣词用句都非常地浅显。曾琦云居士他有作了译文,还有「注」跟「补充」,就是刚才我跟各位报告,曾琦云居士他的翻译本里面。

  第七,法药平等,法法平等。有一句古德说的话,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则妙。人一生病,只要能够把病治好,它都是好药,尤其是莲池大师特别强调这一点,只要能把病治好,它都是好药。能够让你烦恼降伏得住,可以断你的烦恼,那都是般若经典,那都是了义的经典。所以药无贵贱,不是说贵的药它就是好,它如果不能治病,那贵的药也没有用啊。同样的道理,假如是《楞严经》、《圆觉经》、《金刚经》这种非常了义的经典,可是众生没有办法从这里面去领悟,《金刚经》还是没有办法跟他能够相应,那只能是上根利智的人在修。中下根器的怎么办呢?那就比较靠这个「善世第一奇书」,先来接引他们到人天的层次,然后再求生极乐世界。所以法无高下,契机则妙。

  第八,教理次第分明,结构完整。本书提示修行的四个阶梯,刚才我也有先讨论过,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这三个次第。在这个地方,我们再把它做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点,《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这个部分它是劝导止恶向善,因果规律的总汇,事理详明,不由让人不信服。这个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它的功能。

  第二个,《万善先资》、《欲海回狂》是告诫我们世间人,我们所造的恶业里面最重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杀业,一个是邪YIN的罪业,色欲邪YIN。《欲海回狂》跟《万善先资》,也是在《大藏经》里面有戒色呵欲的精义在里面,事理交参,惊醒尘梦出苦轮,非常切要。

  第三点,《西归直指》,到《西归直指》的时候,和盘托出佛陀教诲的真正目的,在于度化众生能够了生死,成就佛道,复本净心,归无所得。如果是在正法时期,人根非常利的时候,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但现在末法了,障深慧浅,《大集经》里面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末法时期还是必须以净土法门来做为了生脱死,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具信、愿、行,「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这三个次第,就是学人给它归纳,它有这么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教育的次第。

  现在我们就进入今天的主题,印光大师重刻《安士全书》〈序文一〉。以佛陀教育基金会这一本来说,在这里面,我们先从第一个,印光大师的〈序文一〉,我们先来做探讨。我们现在就看这个经文。

  在还没有讲经文以前,我先跟各位报告,我们先介绍印光大师。学人对印光大师非常景仰,我在一九八八年,我在士林分局当组长的时候,我到素食餐厅去吃素,在餐厅的经架上抽出来第一本书,正好是《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是人家看过的,再拿去那边流通。这一本善书,《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我到现在都保存下来。

  所以我们来介绍一下印光大师:

  第一点,我认为他是平凡的出身,不平凡的一生。在民国沈去疾居士编的《印光大师年谱》里面,印光大师他是公元一八六一年到一九四O年,他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所以我们看到印光大师所书写的墨宝里面,常写这一句「常惭愧僧」。他后来自号「继卢行者」,他也非常地敬仰惠能大师,「卢行者」是指卢惠能居士,就是六祖大师,因为惠能大师的俗家的父亲,叫卢行瑫。

  印光法师他俗姓赵,名丹桂,他是陕西合阳县人。他们兄弟有三个人,印光大师是最年少。他早年跟随他的长兄学儒,印光大师非常地聪明,他成童就中秀才,但是在十五岁那一年生了一场重病,生病期间给他很大的一个醒悟,所以病好以后他一心向佛。二十一岁,在陕西终南山五台莲花洞寺出家。

  印光大师他有时候,也常常用「古莘」来代替合阳,他事实上是在合阳县东南。为什么他用「古莘」呢?因为「古莘」是周文王的王妃太姒,她是有莘之女,所以印光法师也尊崇周文王以及太姒这种德行,所以他常常也会用「古莘」来代替合阳。

  在三十三岁的时候,清光绪十三年,印光法师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住了三十多年。前年我有到国内去参学,有到浙江普陀山,特地到法雨寺去顶礼印祖的,他当时阅藏念佛、专志潜修的关房。印光大师在法雨寺阅藏的时候,他负责藏经楼。当时他在阅藏的时候,因为他的乡音比较重,所以当时他也没有对外讲经。

  他纯粹是有居士去跟他参访,有问题请示他,用书信往返,然后他再用书信答覆求法这些居士。所以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都看到,印光法师覆什么什么居士书,这是用书信来往返。在民国初年的时候,上海有两位大居士,高鹤年还有徐蔚如等居士,他们到普陀山与印光法师会晤,然后把他的论文以及书信在「上海佛学丛报」发表,并且印行出版。印光大师文章发表以后,「社会各界深为钦敬」,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别号「常惭愧僧」的高僧在普陀山的法雨寺。

  后来徐蔚如居士又搜集了法师的信函、文稿,出版《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文钞》,「不仅佛理深邃,而且文辞典雅,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为人们争相传诵」。仰慕印光大师的人愈来愈多。《印光大师文钞》后来就开始流通了。晚年印祖在上海创办佛教流通处弘化社,印净土宗的佛书大概有近百种,其中印《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还有《安士全书》,这些善书大概印三百万册。

  后来在一九三O年,「法师离开普陀山到苏州报国寺闭关」。一九三七年,法师移居到吴县的灵巖山寺。「监院妙真和尚遵从大师指示,将灵巖山寺改建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再过两年,《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就印行出版。

  沈去疾居士在印光法师年谱里面,他赞叹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的巨大贡献在哪里呢?在这三大部的《文钞》。所以梁启超居士他也看了印光大师的《文钞》,梁启超居士他怎么称颂印光大师呢?他说,「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可见这位民国梁启超大居士他对《印光大师文钞》,他非常地尊敬跟赞叹。

  再来,第三点,印祖他不攀缘。当时印祖的座下,大概皈依的弟子不下十万人,但是印光大师他一生不任寺庙住持,他不收剃度的徒弟,他不募捐化缘,他不传戒、不讲经,一心念佛,除了打佛七以外一概不应酬,不应酬一切佛事。

  第四点,印光大师修苦行。他生活非常地俭朴、廉洁,惜福,而且他都是自己亲自做事,不假手他人,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自己住的地方自己打扫,衣服自己洗,一直到八十岁临终,还是维持这样的一个习惯。他住在上海太平寺的时候,有一天关炯之居士要去拜访他,楼上楼下都找不到,最后在太平寺的天井旁边,看到印光大师在洗衣服。以印祖当时的德行跟大家对他的景仰,他不假手他人来做这个事情,还是自己亲自洗衣服。关居士他在山中某寺打佛七,要请印祖开示,就派人抬轿子去接,结果跑了一大半的路,印祖坚持不上轿。在苏州报国寺,真达和尚请他到灵巖山寺去看看,也准备了轿子,印祖也是坚决得不坐,他从山下到山上完全是柱杖步行。你看印祖修这种苦行。

  然后他在吃早粥的时候,每天早晨,他都是「食白粥一大碗」,没有菜。因为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印祖也有说了,自云:初至普陀,晨食有咸菜,因北方吃不习惯,故改为食白粥,已三十余年。食至碗净,注入开水饮尽。午食饭一碗,大众菜一碗。这是《印光大师文钞》,他的生活就这么简单。他看到有人如果饭菜没有吃完,或里面还有剩饭粒,印祖都会大声呵斥说,「汝有多大福气?竟如此糟蹋!」教人家惜福。所以我每次看到《印光大师文钞》讲到这一段,我现在自己吃东西都一定要把它吃得干干净净,学习印光大师的惜福。

  第五个,不搞派头。印光法师反对搞个人崇拜、迷信。有很多远方来的皈依弟子想到苏州灵巖山寺来见一面,这包括我们李炳南老师,他也是从山东去见,当时李老师在当山东莒县的典狱长,他也是去见印光祖师,《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有单独一封信,是印光大师写给李炳南老师的。当时第二次的时候,李炳南老师就带了一些莲友,一些佛弟子,到那边要去见印光大师,也是被印光大师说,以后你就不要再带人来了。印光大师说,他再三的告诉弟子说,要「认真阅读《文钞》」,遵照落实,去「实行」,「见不见面都一样」,不要浪费旅费了,时间。这个很值得我们现在学佛的莲友学习。

  你看老和尚如果到哪里,到台南极乐寺,老和尚如果在香港,老和尚如果到英国、到日本,噢,大家追逐了,希望能够目睹老和尚的一面。这个站在孝亲尊师都无可厚非了,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按照印祖这样的开示,你只要认真的落实、去实行《印光大师文钞》,那你就见到印光大师了。如果你不老实、真干、听话,纵使你天天见到印光大师,天天见到净空老法师,那又怎么样呢?

  第六点,绝不祝寿。有些人现在都会喜欢做祝寿的活动,可是印祖不愿意。在一九三九年、一九四O年,也就是在印祖往生的前一年,皈依弟子计划为印祖庆贺八十大寿,大师知道以后坚决反对,说了重话,「光一生不与流俗同起倒。什么八十不八十!有为光言祝寿者,光不但不领情,且深恶痛绝,以为大辱。祈勿以此为光言,若对光言祝寿者,是视光为流俗矣!」他讲这话讲得很重。印光大师说,我一生都不跟人家,一般世俗的「同起倒」,去流行,什么八十不八十的。你们给我祝寿,我就是不领情,而且我还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所以如果你们要给我祝寿,那你们就是把我当成是一般的流俗,就跟社会人士没有什么两样的。

  印祖又说了,为扬名而去办寿,为敛财而办寿,我印光觉可耻。你接受弟子的祝寿,要不要收供养啊?印光大师说,不行,我宁愿受斩头之刑,「不愿闻祝寿之名」。他宁可被斩头,也不愿被人家祝寿。所以「大师晚年,修持功夫益深,对世情洞察更为透澈,故而观点鲜明,态度坚决,言辞犀利,简明扼要」,已至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七,重视因果,坐化生西。一九四O年,民国二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四日,印光法师在灵巖山寺圆寂。天亮鸡啼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世缘已经即将要结束了,所以一样的跟平常一样,盥洗、刷牙、洗脸。他没有病,印光大师没有病,他早上起来,他一样继续洗脸、刷牙,他预知时至。盥洗完了以后,「跏趺端坐」,盘腿端坐,讲一句法语,「念佛见佛,决定生西。」「大声念佛」,没有多久又说了,「蒙阿弥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因为他是二十一岁出家,所以僧腊是六十,僧腊就是出家人,他的出家的时间有多久,叫僧腊。所以在僧团里面,不是看你年长或是年幼,看你受三坛大戒,具足戒,你三坛大戒受完以后,看你的僧腊是多久,你僧腊愈高,你坐的位置在前面。你纵使年纪很大,可是你僧腊非常地浅,你要坐到后面去。所以僧腊如果超过五十了,都被称为长老。

  「百日荼毗」,火化以后,「捡得五色舍利」,舍利珠一百多颗,晶莹剔透,「光芒四射」。还有大小舍利花以及血舍利,一共「一千余粒」,有一千多颗。特别的珍贵是什么呢?非常地稀有难逢,印光大师的头顶骨裂成「五瓣莲花」。这了不起啊,「五瓣莲花」,「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祖师说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传到第六祖就没有再传了,「五瓣莲花」。所以我们说五方佛,也都是这个「五」代表五方佛,「五瓣莲花」。而且最难得是「齿全不休」,他是三十二颗牙齿。一般人你注意看,他能三十颗就不错了,他三十二颗呢,「为世希有」。

  最后他叮咛遗嘱,「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今之世乱日极,民不聊生,皆由不讲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所致也。」印光大师说,现在世间会这么乱,民不聊生,都是因为大家不讲因果教育、因果报应,以及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我在天津谦和讲堂讲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即将要推出,里面就引用印光大师所鉴定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这里面强调的就是,从小就必须要因果教育、要家庭教育。印祖说,「家庭教育为治安之本,因果报应为制心之法。」

  「临终了然无碍,瑞相纷繁」。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因为曾经有两位女众,一位小菩萨跟着她的长辈,要到上海参加护国息灾法会,去见印光大师,她跟印光大师见面第一句话说,观音菩萨跟我讲,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举办护国息灾法会。她说,大师你就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当场被印光大师制止,不要说了。后人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所以我们这一次讲的《安士全书》的讲座,我们的片头也做出来了,非常地好,我很感动,看了很感动,总共是一分十三秒,一开始就是印光大师的因果教育的开示,到整个结束,孔子的法像,还有周安士菩萨的法像,都在这个片头里面,这三宝加持,印光大师加持。

  以上我们就是介绍印光大师。

  接下来,请各位翻开佛陀教育基金会所出版的这一本《安士全书》里面的第一页〈序文〉,重刻《安士全书》序,我们看经文。总共这个〈序文一〉,一集有五个段落,我们把它归纳为五个段落。先讲第一个段落,我们看经文:

  【YIN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YIN。最易犯者唯杀。二者之中。YIN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蔕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要皆缠绵固结于心识之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杀则世皆视为固然。以我之强。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顾一时适口。谁信历劫酬偿。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古德云。欲得天下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间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则已。思之大可畏也。】

  好,我们到这边先告一个段落。

  那么这一段里面,我们知道印光大师他的儒学底子非常地深厚,文言的功底也非常地深,所以我们还是要做一些名相注释:

  我们看第三行这个『蔕芥』,「蔕芥」是什么意思呢?是刺鲠也,就是被鱼刺刺到那种感觉,叫刺鲠也。所以「蔕芥」的意思是说,因为「细故而耿耿于怀」,这叫「蔕芥」的意思 。

  再来,『断惑证真』,这个「断惑证真」是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什么?阿罗汉是破我执。所以阿罗汉必须要怎么样?要破见思惑,见惑跟思惑。所以「断惑证真」它就是断了见惑跟思惑。「证真」是什么?证真就是他证得偏真涅槃,证得正觉。所以「断惑」是「以真智断妄惑也」,则真理于是显发出来。「证真」就是证理,「证理者断惑之果也」。「真」者不妄,即是真心,也就是我们自性的清净心,「真净明妙,虚彻灵通,离虚妄想,故曰真心」。所以阿罗汉他已经断见思惑,见思烦恼,证悟偏向于空的真理,入偏真涅槃。

  再来,『阿罗汉』,「阿罗汉」它翻成华言,就是我们中国话,叫无生,又说是无学,又云应供。因为阿罗汉三界生死已断了,故名无生。因为他的烦恼已尽了,所以称为无学。因为他可以受到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所以叫应供。所以阿罗汉就是杀贼、应供、无生。杀贼杀什么?杀烦恼贼,他把见思惑断掉了,叫杀贼。因为见思惑会在我们六根门头,就像小偷一样,像强盗一样,会劫我们的功德法财,所以叫杀贼。因为他已经出三界、了生死了,已经破我执了,他无我了,所以他可以接受供养,叫应供,他入圣流了。因为他不再六道生死轮回,所以他就证得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再看下面,『从劫至劫』,这个「劫」,梵语叫「劫波」的意思,叫「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这个叫「劫」。佛经上说,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经过一百年,寿命减一岁,减到剩下十岁。这是为什么这样?因为众生不断地造业,所以福报、寿命减到剩下十岁。这个时候众生非常地苦,开始忏悔,开始断恶修善,再每经过一百年,再增加一岁,这样一直到达增至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名为一个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名为一大劫。这在《佛祖统纪》•三十里面这样记载。

  我们再看下面,『十生之类』,「十生」,不是只有四生,我们一般都知道是卵胎溼化,卵生、胎生、溼生、化生,其实是「十生之类」。这个在《金刚经》里面提到,「一卵生、二胎生、三溼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无色生、七有想生、八无想生、九非有想生、十非无想生」。

  第一,胎生,像人。有些动物也是胎生的,譬如说狗、猫、牛、猪,这都是胎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

  第二,卵生,「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鸡、鸭、鸟,这都是卵生。

  第三,溼生,像虫依那个溼气而受形者,这叫溼生。

  第四,化生,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然起来的,如诸天以及地狱,以及劫初的众生都是。像鬼道也是化生的,地狱道的众生也是化生的。

  第五,有色生,色界四禅天的众生是有色生。

  第六,无色生,为无色界四空处的众生。

  第七,有想生,则为三界九地中,除了第四禅无想天的众生,其余一切众生都叫做有想生。

  第八,无想生,无想生是色界里面的无想天的众生,叫无想生。

  第九,非有想生,以及第十的非无想生,这是在无色界里面的非想非非想处天里面的一处,叫非有想生,以及第十的非无想生。

  再来,『互来相噉』,「噉」就是吃的意思。

  『欲知世间刀兵劫』,「兵」就是军事或战争有关的事物的统称。「兵劫」就是战争的劫难,像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它们这些都是「刀兵劫」。在《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四卷》里面云,「初刀兵劫,将欲起时,赡部洲人,极寿十岁。为非法贪,染污相续;不平等爱,映蔽其心。邪法萦缠,瞋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猎师,见野禽兽。随手所执,皆成刀杖。各逞凶狂,互相残害。七日七夜,死亡略尽。赡部洲内,纔余万人。各起慈心,渐增寿量。尔时名为度刀兵劫。」这一段在《大毗婆沙论》里面说,在刀兵劫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人类的欲望起来的时候,南赡部洲的人,那个时候寿命大概十岁。因为「为非法贪」,起了贪爱,「染污相续」,以及不平等的爱映蔽了他的真心,邪知邪见,「瞋毒增上」,所以当时的心就非常地猛利害心。就好像猎人一样,看到禽兽就用刀仗去伤害牠,在刀兵劫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各逞凶狂,互相残害」。时间多久呢?「七日七夜」。人大部分都死亡了,只剩下一万多个人。这个时候开始起慈心了,寿命又开始增加了。这个叫做「度刀兵劫」。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YIN和杀二种恶业,是一切众生生死轮回在六道的根本原因。最难断除的是YIN,最容易犯的是杀。在这两种恶业之中,只要稍微懂得自爱的人,YIN业还能够控制不犯。但是想要从心里上彻底地清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欲念,只有断惑证真的阿罗汉才能做得到。其他人虽然贪爱污染习气有深浅不同,但都因为习气纠缠熏染意识,故无量劫来得不到解脱。

  杀业,则世上认为本来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强大去侵犯弱者,用众生的肉,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只顾一时的快活,谁相信无量劫以来改头换面互相酬报呢?《楞严经》上说,因为人吃羊,所以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互相吞吃,以至于十种生命都是这样的,生生死死,互相吞杀,报应无穷。恶业恶习,与生俱来,穷尽未来,永无休止。古时候的大德说,欲得天下没有战争,除非众生不吃肉。又说,如果想要知道世上战争的原因,那就请去听屠宰场里半夜发出来的叫声,哀叫声,哀嚎声。既然造了杀生的因,必然要得被杀的果。不去考虑就不知道,一去深思才知道杀生实在太可怕了。

  那这一段里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这一段里面,我们在讲座里面,我刚才一开始我有说了,我们除了朗诵原文,还有名相注释,以及白话解以外,我们会在讲《安士全书•阴骘文》里面,我会把很经典的法语,我们要把它挑出来。将来当然我们如果都讲完以后,我们甚至可以编一本《安士全书法语菁华》。因为有时候这些经典的文句,经典的重要的经句,其实就像甘露一样,众生的烦恼就像污浊的、有毒的水一样,只要甘露一滴,马上就可以净化了。

  所以这一段里面,我把它整理出来,有三段经典法语。第一,『YIN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YIN,最易犯者唯杀。』这个可以把它背起来,不仅可以增加你写文章的功德力以及你的水平,或是你在讲课的时候,或者你在分享的时候,你也可以引经据典,毕竟文言文之美,它是超过白话文的。我们都是喜欢说,哎呀,如果这个居士啦,这个人如果引经据典,他很有学问,他很有智慧。这是第一段的法语,经典法语。

  再来第二段,『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

  第三段的经文,「古德云,欲得天下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间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

  以上这三段经文,是我挑选出来的,提供给各位参考。

  再来探讨一个,刚才讲的习气的问题。我们知道,《无量寿经》〈菩萨修持第三十品〉里面,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都怎么样呢?他们都「深入正慧,无复余习」。什么叫「正慧」?就是我们的佛知佛见,我们的智慧德能,我们的一切种智,这叫「正慧」,「深入正慧」。到极乐世界去以后,这些菩萨,他都已经把习气断掉了,所以「无复余习」,没有再多余的习气。

  在《大智度论》里面说,「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是在大中小三乘里面,阿罗汉算是小乘的,辟支佛算中乘的,菩萨算大乘。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是中乘跟小乘,他们虽然破掉贪瞋痴三毒,但是他们「气分不尽」,就是他们的习气还在,「气分不尽」就是习气还在。「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故在」。就好像说我们香炉啊,你天天把它点檀香,现在没有点檀香,它里面还是有香气,你香拿开了,它里面那个香气还在,「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烟烧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又好像说,你烧一个草木堆一样,火已经烧灭了,但是里面还有炭灰啊,炭灰里面还有一点微弱的温度在里面啊,「炭灰不尽,火力薄故」,那是还有一点,那个炭里面它还有热度,这叫习气啊。那佛呢?「三毒永尽无余」。

  在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里面有说到,如舍利弗的「瞋恚余习」,难陀的「YIN欲余习」,毕陵伽婆蹉的「慢余习」。特别举这三个,舍利弗的瞋心余习,难陀YIN欲的余习。那么这个毕陵伽婆蹉的慢余习,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公案。毕陵伽婆蹉他在过去生累世里面,他都有很大的福报,所以家里都有很多的佣人。恒河神她当时是小婢,她的前身在还没有跟佛陀出家之后,成为恒河神之前,她是个小婢。毕陵伽婆蹉他要常常出去行脚托钵,每次要经过恒河的时候,他就告诉那个恒河神说,小婢,止,住水,止住。就是这个水停止不要流动,我要走过去了。因为他是尊者啊,所以恒河神为了尊重他,就把水流改道,让他能够走过去。

  毕陵伽婆蹉每次都跟她讲,小婢,小婢,河水止住。所以恒河神很不服气,有一天就到佛陀那边去诉苦,告诉佛陀,她说,佛陀啊,我都已经当恒河神了,这毕陵伽婆蹉尊者老是瞧不起我。结果佛陀就在这个会堂上就告诉毕陵伽婆蹉说,毕陵伽婆蹉尊者你不能这样啊,人家他现在已经修到恒河神了,你跟他道歉。那毕陵伽婆蹉就当着佛陀的面,以及佛陀众弟子之前说,小婢,小婢,莫瞋。他说,小婢,小婢,他还是习惯称她叫小婢,不要生气。在座的佛陀弟子都哄堂大笑啊。佛陀就说,你看到了吧,他是很尊敬你,可是他习气还在啊。所以这个余习难尽啊。

  所以习气本身就是没有觉性的一个惯性,习惯成自然。虽然没有恶心,但是有时候还是会去做恶事,所以被人家讨厌,百口莫辩。粗的烦恼容易断,但是细的习气就很难调,纵使能够脱离三界,不受轮回之苦,还是习气未尽,度众生还是会有障碍。譬如说我们看到,境界不顺我们的心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动瞋心了,我们马上就会发脾气了,这都是我们瞋心的余习还在。所以我们要锻鍊自己的心,像佛的心一样,那么细,再细,才能随时随地让众生欢喜,不恼怒众生。

  好,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经文:

  【安士先生。恭禀佛敕。特垂哀愍。因着欲海回狂以戒YIN。万善先资以戒杀。征引事实。详示因果。切企举世之人。同怀干父坤母。民胞物与之真心。永断伤风乱伦。以强陵弱之恶念。又欲同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将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俾日用云为。居心行事。大而治国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备法戒。悉存龟鉴。由兹古圣先贤之主敬慎独。正心诚意。不至徒存空谈而已。如上三种。文词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经辅治。因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观之笔墨发挥之故也。虽然。已能戒YIN戒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不了生脱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则恒生善道。广修福慧。不堕恶趣。彼此酬偿者。有几人哉。而了生脱死。岂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断惑证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则纵令尊为天帝。上而至于非非想天。福寿八万大劫。皆属被善恶业力之所缚着。随善恶业力之所轮转耳。因是特依如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荟萃净土经论要义。辑为一书。名曰西归直指。若能一阅是书。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无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夫工夫之浅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自心于当念。证觉道于将来。其义理利益。唯证方知。固非笔舌所能形容也。此系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获斯巨益。校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而已。】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恭禀佛敕』,这个「敕」是告诫、命令。

  第二行,『干父坤母』,「干父坤母」在《易经》里面,干卦和坤卦,《易经》说卦里面说,干为天,坤为地。所以「干父坤母」代表天地。这个地方引申,干为父,坤为母,天覆地载,如同父母。故万物从天地生,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好像都是兄弟姊妹一样。「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就是物为同辈,应博爱一切人与物,这个是由宋朝张载,《张横渠集•西铭》,「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段张载先生说,这世间人都是我的同胞,所以我们佛家讲的,老和尚常开示的,我跟众生是一体的,就是皆为我的同胞。为什么呢?因为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每一位众生都是佛,是因为迷了以后才变成四圣六凡。所以世间人皆为我的同胞,万物跟我是同辈,后来的人指泛爱一切人、物,叫做「民胞物与」。

  第五行,『悉存龟鉴』,「龟鉴」的「龟」是龟甲。我们知道龟甲可以来卜卦占卜,占卜做什么?占卜吉凶。「鉴」是镜子,镜子可以照美丑。所以「龟鉴」的意思就是警戒和反省。

  第五行,『主敬慎独,正心诚意』,古圣先贤的「主敬慎独」,「主敬」是在《易经》坤卦里面,「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论语》〈子路篇〉里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我们在日常生活起居里面,都要保持这一念恭敬心,这个生活一定是中规中矩的,这个人一定是君子,「居处恭」。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都保持这一念恭敬心,不管是对人、对眷属、对物,都能保持恭敬,那这个人是君子。做事情也保持这一念敬,恭敬的心,那么跟人家交往,一定是忠心耿耿的。这是「主敬」。

  「慎独」,闲居独处的时候,行为仍然谨慎不苟且。《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一个人会起心动念,会造业,会造十恶业,都在什么时候?都在别人没有看到的时候。所以「莫见乎隐」是,你要在最隐微的地方,要见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要在最微细的关头去看到,你已经起心动念了。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特别的谨慎,不苟且,就是他能够观照。

  再来,「正心诚意」,就是《大学》里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印光大师跟净空老法师常常在开示,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哪里开始做起?从格物致知开始。

  那格物是什么呢?印光大师说,要跟五欲六尘格斗,要跟贪瞋痴格斗,六根对六尘的时候,要保持这一念觉性,这叫格斗,致知以格物。如果能够降伏这个五欲六尘,能够放下这个五欲六尘,那自然而然,你的觉性就显发了。致知就是,你的佛知佛见就显发出来了。佛知佛见显发出来了,当然就能够至诚心,至诚心就是菩提心,「诚其意」就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能够至诚心,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谓之诚,那这是诚心。如果能够诚心,那就是端身正意,正念就现前,「正其心」就是正念。

  正念现前,当然身口意就清净了,那就「欲修其身」了。身口意清净,这个家就齐了,不管是家庭,不管是公司,不管是各行各业,自然就齐了。家能够齐,国家就能够得到大治。国家能大治的话,天下就太平。儒家虽然它是讲「正心诚意」,其实跟佛家讲的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也是殊途同归了,只是儒家偏向世间法。

  再来『恶趣』,「不堕恶趣」,为什么他这个地方用「恶趣」呢?在《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趣」就是什么?你一直往那边走,「趣」就是你往那边走了。如果你造五逆十恶,那你就是往地狱道走啦。「趣」的意思是你已经往那个方向了,趋向,「趣者」。「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所以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名为四恶趣,「而人、天为二善趣」。「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修罗、人、天为三善趣」。《无量寿经•卷下》,「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再看,『定慧』,「力修定慧」,禅定跟智慧,戒定慧三学里面的禅定跟智慧,定跟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法华经•序品》里面曰,「佛子定慧具足。」《无量寿经》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如来」是什么?「如来定慧」就是佛的智慧。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他们都是定慧等持。就是六祖大师说的,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所以究畅无极,究竟圆满。

  再看下面,『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简称,叫「非非想天」,在三界里面的最高,叫无色界里面最高的一层天,叫非非想处天。

  再来第三页,『随善恶业力』,这个很简单,大家道理都懂,「善恶业力」,十善十恶,但是「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四十六里面讲,「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不思议业力」是业力不可思议,我们说,业力不可思议,圣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这个业力的牵引,虽然时代很久远,时间很久远,但是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果报成熟的时候,「求避终难脱」,你想要说躲开都没有办法,「求避终难脱」。

  『荟萃』就是汇集,「荟萃净土」,汇集,聚集。

  第七行,『校仗自力』,「校」就是较量,「仗」就是凭借,就是自力法门跟他力法门。像禅宗的修持这叫自力法门,我们净土宗就仰仗佛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所以是自力跟他力。《印光大师文钞续编》<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印光大师说,「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印光大师说末法时期,你只要仰仗佛力,若真信愿真切,若信愿真切就可以莲登九品。所以现在的人,想要在现生就要了生死大事,舍这个念佛法门就没有希望了。

  『奚啻』就是岂但,何止。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说:

  周安士先生,恭敬禀承佛力加持,特别垂迹东土,哀愍众生,就写了《欲海回狂》一书,来说明戒YIN的道理,写了《万善先资》一书,来说明戒杀的道理。旁征博引,事实确凿,详细地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满怀着干父坤母、民胞物与的大慈悲心,永远断除伤风败俗、扰乱伦理,凭借强大欺负弱小的恶习。他又想要所有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使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做人,怎么用心做事,大到治国安民,小到一言一念,都有一定的尺度,都有借鉴。因此就使古圣先贤所说的主敬慎独、正心诚意就不再是空谈了。

  以上三种书,文词理义,都是冠古超今,补益群经,辅佐治国。因为他凭自己的天才和妙悟的智慧,继承了佛祖圣贤的心法,并且用雅俗共赏的笔墨,把文理奥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已经能够戒YIN戒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如果不能够了脱生死,摆脱轮回,怎么能够保证他生生世世有道德、有气节呢?那么要保证永远生于善道,广修福慧,不堕落恶道,互相报偿的,又有多少人呢?了脱生死难道是那么容易的吗?只有勤修戒定慧,断惑证真的人,才能摆脱轮回,彻底自由。其他的人即使地位高到天帝,再上推到非非想天,福寿享受八万大劫,都是属于被善恶业力所束缚者,随善恶业力而轮回啊。

  因此安士先生将依靠佛力加持,带业往生净土的方法,会集净土经论要义,编辑成一本书,叫《西归直指》。如果能够阅读这本书,仔细地思考,坚信不疑,生出充足的信心,发出度生的大愿,求生西方净土,那么无论他底子是好是坏,罪业是轻是重,功夫是深是浅,只要能够信心愿力真切,持佛名号,没有不在临命终的时候,依靠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既然往生净土了,那么就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永不轮回了,就能够在当下一念悟出自性,在不久的将来得道成佛。

  这其中的含义、道理和好处,只有证道才会知道,本来就不是笔墨和口说所能形容的。这是已经相信发愿,承佛慈悲的力量,承佛慈悲之力加被,感应道交,才能获得这么巨大的利益,比靠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其中难易何止有天地之隔呢?

  好,我们再看第三段:

  【现今外洋各国。大战数年。我国始因意见不同。竟成南北相攻。加以数年以来。水风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灾。频迭见告。统计中外所伤亡者。不下万万。痛心疾首。惨不忍闻。不慧滥厕僧伦。未证道果。徒存伤世之心。毫无济人之力。有同乡芹浦刘在霄先生者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笃信佛法。今夏来山见访。谈及近来中外情景。慼然曰。有何妙法。能为救护。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须令断因。因断则果无从生矣。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遂将安士全书示之。企其刊板广传。普令见闻。同登觉岸。先生不胜欢喜。即令其甥赵步云。出资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忆昔戊申。曾劝李天桂刊板于蜀。彼即祈余作序。后以因缘不具。事竟未行。今蒙刘公毅然赞成。殆非小缘。】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不慧』就是愚笨,不聪明。印光大师都是自称「不慧」。

  『滥厕』就是参与、混杂在里面,它是谦卑的用词。

  『清介』是清高正直。

  『戊申』是民国前四年,一九O八年。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现在世界各国大战多年,我国南北两方因意见不同互相攻击,并且多年以来,水灾、风灾、旱灾、地震、土匪、瘟疫等灾难,一个接一个,遍布各地。统计中外所伤亡的人,不会少于万万,痛心疾首,惨不忍闻。弟子不才,滥竽充数,混在出家人中间,没有证得道果,仅有为世界之苦而存悲哀之心,没有一点救世助人的力量。

  有位同乡是芹浦刘在霄先生,是个清高耿直的君子,继承先辈的德业,虔诚信仰佛法。今夏来山访我,谈到近来中外情景,悲痛地说,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救济呢?我说,这是苦果,有果一定会有前因。如果想要救苦,必须要断除恶因,恶因一断,那么苦果就再也无法生起来。因此经上说,菩萨害怕造恶因,众生则害怕得恶果。说完就把《安士全书》送给他看,希望他刊板印刷广为流通,使大家都能够能见能闻,一起来走向解脱的道路。刘先生非常欢喜,马上就叫他的外甥赵步云,出资七百元印刷流通,请我代为作序,制版刊印。回忆在戊申年间,我曾劝李天桂在四川刊板流通,他也请我作序,后来因为因缘不具足,事情竟没有实行。现在承蒙刘公毅然赞成,这真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这一段里面,有两段经文是经典法语,『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须令断因,因断则果无从生矣』。第二段经文是,『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以上这两段提供给各位参考。

  我们看第四段的经文:

  【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记。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事理。操持工夫。最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因附刊于阴骘文广义下卷之后。莲池戒杀放生文。为灭残忍魔军之慈悲主帅。省庵不净观等颂。为灭贪欲魔军之净行猛将。省庵劝发菩提心文。为沈沦苦海众生之普度慈航。爰附于三种法门之后。譬如添花锦上。置灯镜旁。光华灿烂。悦人心目。果善读之。则不忠不恕之念。忽尔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云起。从兹步步入胜。渐入渐深。不知不觉。即凡情而成圣智矣。庶可了生脱死。永出轮回。面礼弥陀。亲蒙授记。】

  好,这一段里面有一句省庵大师。『莲池大师』,我们解释过了,他是净土宗第八祖。省庵大师他讳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清朝常熟人。从小就不吃荤,十五岁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燃指供佛,发四十八大愿,最后感得舍利放光。他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被尊为莲宗第十一祖。

  好,我们看这一段里面的白话解:

  我个人认为《了凡四训》是改过向善的嘉言,《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是至诚感天的德行。他们写自己的体会,出自肺腑之言,不仅把意思跟道理充分地表达出来,事理圆融,而且实际操持中有根深的工夫,要求最为严格纯熟,精到详细,委曲尽致。因此就附印在《阴骘文广义》的下卷之后,也就是说把袁了凡《四训》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印祖把它附在《阴骘文广义•下卷》的后面。还有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是消灭残忍魔军的慈悲主帅,省庵大师的《不净观》等颂是消灭贪欲魔军的净行猛将,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为沉没在苦海众生做普度慈航。于是就把它附在三种法门之后,好像锦上添花,放灯于镜旁,光辉灿烂,悦人心目。如果能够真正好好读一读,那么不忠不恕的念头就好像冰遇到火一样,马上消失了,自利利他的心,油然生起来。从此步步进入胜境,渐入渐深,不知不觉就凡情消失,而最高智慧就开发出来了,这样很快就可以了脱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净土,顶礼弥陀,亲蒙授记,最后成佛。

  印光大师的意思是说,把莲池大师的《戒杀放生文》放在《万善先资》的后面,省庵大师的《不净观》是放在《欲海回狂》的后面,然后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放在《西归直指》的后面,他说,这样就是锦上添花,把灯放在镜子旁边,那就更亮了,只要你读一读,不忠不恕的念头都没有了。

  好,看最后一段:

  【谨为阅此书者贺曰。久沈业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归命觉皇。信真愿切。执谢情亡。感应道交。觐无量光。余详戊申序中。兹不复赘。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六月十九日。古莘释印光谨述。】

  这里面名相注释:

  『觉皇』就是佛陀,佛。

  『执谢情亡』就是,「执」就是执着,「谢」就是凋零,就是破情执的意思,放下情执,放下执着跟妄情。

  『无量光』就是阿弥陀佛。

  『觐』就是觐见。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敬为读这本书的人祝贺,长久以来沉没在受业力牵引的苦海当中,忽然遇到慈悲救度的舟航。遵照实行忠恕之道,皈依顶礼最高的真理,走向涅槃。信心真诚,愿望切实,一切执着,妄情都断绝了,一切欲念都消亡了。我们虔诚的感通佛的加持,亲见阿弥陀佛无量光。其它的详细写在戊申年的〈序文〉中,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年六月十九日,陕西合阳人释印光敬述。

  那么到这边,我们把《安士全书》〈印光大师序文一集〉,我们把它讲完了。这是一个开头,让我们都能够藉由印光大师的开示法语,让我们对周安士先生以及《阴骘文》、《欲海回狂》、《万善先资》,以及《西归直指》,我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跟了解。希望我们大家共同来研讨这一部《安士全书》,首先我们把《阴骘文》先研讨。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这里面,诚如印光大师说的,业谢尘劳,「久沈业海」里面,在六道里面轮回的太久了,遇到这个《安士全书》就像遇到一艘慈悲的法船,你只要能够遵循,能够照这样去做,皈依在佛陀的座下,信愿真切,就可以「执谢情亡」,就可以放下情执,放下执着跟妄念,跟佛感应道交,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亲侍弥陀,就不再受轮回啦。所以也期待,我们这个《安士全书》的讲座,都能够让各位,都能够离开六道生死苦海,能够出三界,了生死,往生极乐世界,个个都能够成佛。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安士全书)(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安士全书)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重刻《安士全书》序二(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重刻《安士全书》序一(周安士) 

 曾琦云居士: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