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1集


   日期:2018/11/5 16: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安士全书》 (第004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7月25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请各位同学翻开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所流通的这一本《安士全书》的经本,请各位同学翻开第一页,扣掉前面的〈序文〉,第一页,〈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崑山周梦颜安士氏述。今天我们研讨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一句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周安士大菩萨是清朝人,他作了《安士全书》这一本善书,印光大师评为「善世第一奇书」。「善世」它的意思就是,教化众生,教化人间,第一本奇书。他首先是作《文昌帝君阴骘文》,来作为众生断恶修善的开始,先从文昌帝君有一十七世,来说到六道的轮回,来说明如何断恶修善。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是转凡成圣的根基。

  再来,周安士菩萨作《万善先资》,发明断杀业,作《欲海回狂》,断YIN业。一个是杀业,一个是YIN业,这两个是出离生死的关键。在《楞严经》里面讲,如果不断杀业,不断YIN业,要出离三界,要成佛作祖,乃至于要往生西方,都是犹如蒸沙作饭,也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呢,《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是断恶修善作为根基,然后是转迷为悟的开始。

  最后《西归直指》是劝令众生带业往生。因为周安士菩萨知道,除非是上根利智的大根器的菩萨,像六祖大师这样,才有办法当生成就,才有办法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般的芸芸众生都必须要仰仗佛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才有办法出离生死,离开六道轮回,所以周安士菩萨作《西归直指》。《西归直指》就是劝令众生带业往生,求生西方,这才是根本大法。这是转凡成圣。

  所以学人把这一部《安士全书》,这四个部分,我给它做这样的一个分类,《文昌帝君阴骘文》是断恶修善的层次,《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是转迷为悟的一个层次,《西归直指》是转凡成圣的层次,这也是净空老法师教育我们的学佛的三个目的,就是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三个步骤。

  印光大师在〈序文〉里面评定《安士全书》,印光大师这样说,这个〈序文〉,我们前面有讨论过。所以我们讲这一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我们前面用三集的时间,先报告尊敬的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也就是非常重视因果教育的、家庭教育的,具有高瞻远瞩的净土宗的高僧大德。他在世的时候,在苏州灵巖山寺弘化社印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感应篇汇编》,还有《安士全书》,印了将近三百万册。我手头上,我们国内的莲友送我一套苏州灵巖山寺所出版的《安士全书》的白话译解,全部都出来了。

  印光大师在《安士全书》的〈序文〉里面,他对于周安士菩萨的赞叹,以及这一本《安士全书》的推崇,印光大师说,「至于惠吉逆凶,缕析条陈。决疑辨难,理圆词妙。其震聋发瞆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现在天灾人祸不断,人心不救来不及了,大家都向下沉沦,大家都是迷惑颠倒,尤其是网络的发达,计算机跟手机的使用以及普及,众生的迷惑颠倒已经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了,这个叫做「拯溺救焚之势」,快被水淹死了,快被火烧死了,这叫「拯溺救焚之势」。要赶快把他救起来,《安士全书》是一本很好的善书。所以我们五年前,二O一三年六月九日,我们开始讲《感应篇汇编》,讲了五年,到今年二O一八年春天,我们才告一个段落。总共讲了《感应篇汇编》二百六十二集,再加特别一二三四集,所以总共讲了也二百六十六集。学人很荣幸,承蒙净土法门法师慈悲,我有跟师父特别请示,弟子可否讲《安士全书》。老法师示,可。还赐墨宝。

  印光大师说,「惠吉逆凶」,如何趋吉避凶,趋吉避凶的方法跟智慧在《安士全书》里面讲得非常地详细,「缕析条陈」,一条一条讲给你听。「决疑辨难」,你有怀疑的地方,你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周安士菩萨所发明出来的,依照印光大师说,「灵山泗水之心法」。「灵山泗水」就是依佛陀的教理,依孔子、孔孟的思想,叫「灵山泗水」。他所写出来这个《安士全书》的理跟事,事就是故事,理就是我们往后要探讨的周安士菩萨的发明。发明,简单的说,就是他的见解、他的见地。印光大师说,他「理圆词妙」,他的文笔非常地好。所以他可以让人家怎么样?「振聋发瞆」,可以警惕世人,叫做「振聋发聩」。就好像说打雷一样,让聋子听得到了,让瞎子看得到了,这个意思,「振聋发瞆」就是让他惊醒过来。

  所以这一本《安士全书》实在是可以,「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他说这一本《安士全书》它确实可以什么?为万世开太平。可以为天地怎么样呢?建立这样的一个因果的轨则,这叫「建天地」。所以可以为天地建立众生为人处世的轨则,叫「建天地」。「质鬼神」呢?它的意思就是说,惊天地,泣鬼神,连鬼神都信服,「质鬼神」。所以它可以辅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它可以辅佐六经的教化功能。可以「扶持礼教」,「名教」就是礼教。印祖说,它实在是可以称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就不能够跟一般的善书来相提并论。

  「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印祖说,周安士菩萨他是乘愿再来的,这叫「乘本愿轮」。换句话说,周安士菩萨一定到达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然后他乘本愿轮,再回入娑婆度有情,他「现居士身」,「说法度生」,弘法利生。他说如果不是菩萨乘愿再来,印祖说,我不相信。所以印祖肯定周安士菩萨是从极乐世界乘愿再来的菩萨。

  今天是我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第一集,也跟各位报告,我们往后讲授《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讲授方法跟讲授方式。

  第一,原文。

  第二,名相注释。

  第三,白话解。

  这个我们参考《广东佛教》期刊曾琦云居士的白话解,他在一九九六年。那一年,其实我也开始着手翻译《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白话解,其实我也在进行这个翻译,但是翻译到一半,那个原稿都还在,档案也还在,翻译到一半,碰到障碍,人为的障碍,以至于后来无疾而终。因缘的安排,差不多在,等于二十年前。二十年后,也没有想到,学人会来讲这一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一切都是佛菩萨的安排。

  所以我当时在翻译《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时候,这个曾琦云菩萨他就已经翻好了《安士全书白话解》。就是这一本,《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就是这一本,曾琦云居士所翻的。在《广东佛教》杂志连载,引起很多佛门弟子的赞叹,最后流通到台湾来,老和尚也赐墨宝,《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所以我们这个讲座里面,我们的白话解会参考曾琦云居士的《白话解》,但是学人会做部分的一些更动,我个人的一些见解,我再参考一些祖师大德对《安士全书》的看法。

  第四个就重点探讨。我以前在讲《感应篇汇编》的时候,都有把经文里面挑出来这些重点,引用祖师大德的开示,让各位在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可以从里面学到这个般若观照,就是观照般若,所以我们会有重点探讨。

  第五个,经典法语。我看了两遍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我发现周安士菩萨他的文言底子非常地深厚,刚才印祖说,「理圆词妙」。所以我就会在里面挑一些重要的经典法语,我们把它背诵起来。

  第六个,祖师开示。

  以上这六点,原文、名相注释、白话解、重点探讨、经典法语、祖师开示,是我们要来共同研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我们的讲授的方式。

  《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全文,在第一集的时候,在〈序文〉一集的时候,我有跟各位报告,我给它算了,总共是七十八句经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总共七十八句经文,五百五十一个字,这里面不包括里面的公案故事的字句。

  那么现在在讲授之前,我们今天讲「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在讲「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之前,我们先介绍周安士菩萨他的背景资料、他的简介。

  在还没有讲授以前,我们先来朗诵这一部《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YIN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讐。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赀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这七十八句,句句都是般若,句句都是消灾免难,句句都是趋吉避凶的真理。我们如果做了,刚才讲过了,可以断恶修善,也可以转迷为悟,也可以转凡成圣。我们在前面有探讨过,你把《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做好了,虽然你是个善人,但是你还是必须要提升,把《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这个杀跟YIN断掉,它是轮回的根本。所以这本《文昌帝君阴骘文》它不但是教你做善人,不要做恶人,它还教你出离三界,成为圣人,成为菩萨,成为佛,所以它不是普通的善书。

  印光大师是何等人也,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祖,大家尊称他为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西方三圣。他五眼圆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圆明。他六通俱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印祖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有办法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统统现前。他们是分证佛,印光大师是分证佛,分证佛讲的话等同佛在说。他这样的苦口婆心劝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般道家的书。《华严经》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老法师也这样说。

  所以学人看来,这七十八句,如果你都能做到了,我跟各位报告,往生西方没有问题,绝对往生西方的。也就我们台湾的灵巖山寺的长老妙莲长老说的,往生有分。因为你把《文昌帝君阴骘文》完全落实了,消归自性,这里面有净业第一福,有净业第二福,有净业第三福,因为净业第三福是深信因果。

  譬如说,它里面的的经文,「翦碍道之荆榛」,这个当然你如果把它解释说,是把路上的那些会刺人的树砍掉,让别人不要去被这个树木刮到了,这个草刮到了,你也可以这样说,这是浅地来说,这是从浅显道理来说。你铺桥造路,你把这条路弄得比较顺畅,大家走过去都很平安,这是一般善事嘛,「翦碍道之荆榛」。但是你如果仔细去给它,用慧眼去看它这个字,「翦」就是断除。「碍道」是什么?「碍道」就是障碍菩提的东西。那谁障碍菩提?烦恼啊,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我执、法执啊,那是「碍道」啊,这个「道」是大道啊,是障碍菩提啊,道者菩提也,「道」是我们自性的本体。谁障碍自性的本体呢?烦恼习气,我们一般讲障深慧浅,这叫「碍道」。你把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把烦恼习气断除,这不就「翦碍道之荆榛」吗?「荆榛」就是这些带刺的树木啊,你贪瞋痴重,你习气毛病很重,你就是不得人缘啊,处处都跟人家结恶缘,就像针跟刺,就刺到别人的心,所以叫「荆榛」。

  「除当途之瓦石」,你可以解释说,这条路上的石头把它搬开。「当途」是什么?就是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要往生成佛的路,成佛之道,这是「当途」。那众生有什么?破瓦石头,那障碍啊。「瓦石」就是什么?你的情执,你的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尤其是情执啊,爱不重不生娑婆。「瓦石」就是情执,冤亲债主,这些都是「瓦石」,必须要把它消除。你看,它理这么深,这在文字里面有藏了很深的密语密意,《六祖坛经》里面讲说,「密语密意外」,密语跟密意,它有玄机。

  再来,「修数百年崎岖之路」,「数百年」是一个比喻,我们何止数百年。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在事相上说,你把几百年来这一条路坎坷不平,把它铺成柏油路,铺成一个平坦之路,让人家好走,这是「修数百年崎岖之路」。但是你也可以讲什么?藉修德显性德。「百年」是什么?「百年」就是我们无始劫来轮回之路,这崎岖之路就是轮回之路,坎坷不平,一会儿人天,一会儿三恶道,三恶道时间长,三善道时间短,更不要讲说出离三界六道了,这叫「崎岖之路」,始终没有出去啊。这个叫「修数百年崎岖之路」。

  「造千万人来往之桥」是什么?好像是告诉你说,你造一座桥,让千万人都可以走过去,来来往往的,这也说得通。「造千万人来往之桥」的理是在讲什么?教你成菩萨成佛,那个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是菩萨摩诃萨,是实教菩萨,法身大士。菩萨怎么度众?藉六度万行,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就是一座桥梁,接引众生,三皈五戒,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这叫「造千万人来往之桥」。让大家可以,大家都从这座桥走过去,从此岸登到彼岸,到解脱之路,到达彼岸,这叫「造千万人来往之桥」。

  那么「垂训以格人非」呢?修行不就在要破人我是非吗,不是要破四相吗。

  所以这一段,我个人这样给它深入地看,它里面有讲事、有讲理,有讲世间法、有讲出世间法,非常圆融,所以不能够等闲视之,把它当成一般善书看待。当然,老和尚说,《弟子规》、《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不是拿来背的,是拿来做的。你要把它拿来做生活的准则,做人做事的标准,用这样去印证。所以经就是什么?经就是绳墨。像木工,木工在以前,古代的木工要锯木材的时候,前后用一条黑线,哒,咚一下,定曲直。然后那一块木头、那个木片,就定曲直以后,锯子从那边,循着那个黑线锯过去,不偏不倚。所以经叫做绳墨的意思。以前木工都用一个木头,拉一条黑线,弹一下,那个木头上就有一条黑线了,再循那个黑线把它切过去,非常地正直。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叫做《文昌帝君阴骘文》它就是一部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一部经,它就是绳墨。你如果按照这样做,近报在自己,远报在儿孙,讲三世因果,「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我们往后会探讨,这个「阴骘」就是阴德,阴德就是《金刚经》里面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三轮体空的境界。

  这一段是我们把《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把它读诵一遍。跟各位报告就是,我们印光大师他特别有作「补阙安士先生」,他有一段开示。我们看这一段印祖的开示:

  【补阙安士先生。撰辑此书。事理文义。悉皆周到。唯于帝君末后一世。及于公治狱。窦氏济人。宋郊救蚁。叔敖埋蛇五事。皆未曾录。或以他书俱载。后世咸知。故略之耳。然未曾博览者。不得而知。实为一大憾事。因按阴骘文注证。录而补之于此。则事实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动也。释印光识。】

  你看印祖大师,印光大师就有独具这个慧眼,可见他在浙江普陀山法雨禅寺,我相信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一定是非常深入地去领悟周安士菩萨这一本巨著。印光大师说,他说,周安士菩萨他来撰著、他来编辑这本书,他事理文义统统很周到,但是他有五件事情有漏掉。第一个,文昌帝君最后一世在哪里,要讲出来。你到十七世嘛,最后一世在哪里呀。

  那还有四件故事,他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就是按《阴骘文》注证的那些善书,因为历代里面都有人注证,他在里面找到这四篇故事。就是西汉『于公治狱』,『于公治狱』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类似监狱的管理员,这个我们以后会探讨,『昔于公治狱』,他来管理监狱。还有五代的『窦氏济人』,窦燕山他如何帮助人。「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然后再来,就是『宋郊救蚁』,「宋郊救蚁」就是,『救蚁中状元之选』,就是宋朝宋郊宋祁两兄弟救蚂蚁的故事。再来,最后一个就是『叔敖埋蛇五事』,孙叔敖埋两头蛇的故事,他为了救人,他自己见到了,他等于牺牲自己,把这一条两头蛇埋了。

  印光大师说,在周安士先生撰辑此书的时候,这五件故事都没有放进去,五件事都没有放进去,『皆未曾录』。『或以他书俱载』,其他的善书有记载。所以为了让后代的人可以知道这个事情,印光大师说,所以应该再把它加进去,才不会成为遗憾。他说,没有放进去,实在是一大憾事。那么印光大师就『录而补之于此』,就把它补录进去。『则事实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动』,原文没有动到,只有再补这五件事情进去而已。

  『帝君末后一世』,这个我们来介绍一下。文昌帝君他生在晋朝的时候,「姓张,讳亚」,他是南方人,「越人」。后来移居到四川,「后徙蜀」,「即梓潼居焉」,到梓潼县的时候,在那边落户定居。其为人俊雅洒脱,他待人处事非常地俊雅洒落。「其文明丽浩荡」,他的文章明丽浩荡。「为蜀中宗师」,他在四川中部,是被大家尊称为老师。「感时事,托为方外游」,因为当时时局动乱,所以他云游四方,「托为方外游」。「及门诸子,建祠祀之」,这个「建祠祭之」就是后来他的学生,他往生以后,他的学生把他建一个宗祠来祭祀他,「题曰文昌君」。唐玄宗、唐僖宗逃避外族的侵略,他躲到四川,「避寇入蜀」。文昌君,文昌帝君「显灵拥护」。后来唐僖宗跟唐玄宗这个灾难就平息了,那么被追封为晋王,「诏封晋王」。后人加称为帝,「后人加称曰帝」,「盖尊之也」。这个在四川七曲山,「四川七曲山清虚观碑记」,在一家道家的庙里面,道教的庙里面叫清虚观,有这个碑文记载。

  以上我们要来研讨《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必须要对于这五件事情的始末,是印光大师再加进去的,我们必须要了解。

  好,我们接下来,来报告《周安士居士传》,我们看原文。在佛陀教育基金会流通的这一本《安士全书》,它是排在《安士全书》的第八百二十七页,有〈周安士居士传〉。我们看原文: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崑山诸生也。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尝以众生造无量罪。唯YIN杀二业。实居大半。因着戒杀YIN二书。其戒杀书名万善先资。言多恳切深痛。每过一切神祠。必祝愿云。唯愿尊神。发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蚊蚁。唯愿尊神。是纠是殛。迅雷击碎所著书板。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临河见鱼。仰面见鸟。不思救度。反萌杀机。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若梦寐中。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名号。发救度心。而反欢喜赞成其事。亦同此誓。其戒YIN书。名欲海回狂。劝诸YIN者。先观胎狱。了种种苦。是为息YIN原始方便。次观男女。脓血涕唾。恶露中满。犹如溷厕。粪秽所都。是为息YIN对治方便。次想死人正值仰卧。寒冰彻骨。黄水流出臭不可闻。徧体生虫。处处钻啮。皮肉渐尽。骨节纵横。乃至冢破骨出。人兽践踏。而我此身。终亦如是。次念法华所说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是为断YIN穷原方便。次观自身。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莲华开敷。见阿弥陀佛。坐宝莲华。及诸种种庄严瑞相。亦见自身。礼拜供养于佛。作是观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脱YIN阱。是为究竟解脱方便。又着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与家人诀。云将西归。家人请以香汤沐浴。却之曰。我香汤沐浴久矣。谈笑而逝。异香郁然满一室。年八十四。】

  这一段《周安士居士传》非常地重要,我们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周安士菩萨他已经发菩提心了。我们知道,一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菩萨摩诃萨是以众生的苦做悲体,因众生的苦而生慈悲,因慈悲而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而成等正觉。你看,他从二十四岁就有这样的大慈悲心。他经过这个神祠,就是一般的庙,他一定祝愿说,希望尊神你要『发出世心』,希望你要离开六道轮回,你不要在三界内做鬼神,虽然你现在也能当神了,但是你还是三界内的众生,所以我希望你能够发出世心。「发出世心」是什么?要发菩提心,他请这个神要发菩提心,「发出世心」。

  各位,我们哪一次经过宫庙,我们会说,会这样跟他一样请神呢?请神来发菩提心呢?恐怕我们连讲都不敢讲啊,等一下被神修理,对不对?你看他发菩提心,他完全站在佛的角度,悲悯众生,因为这些尊神也是十法界的众生,不要说是十法界了,衪是三界内的众生,因为衪还没有离开三界六道,衪也没破见思惑。所以你看周安士菩萨他跟这些神祠的诸位尊神说,你们要发出世心,不要『受血食』,就叫衪吃素了,不能够吃肉了,不受血食。而且还劝衪们,『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思仁』就是他,「一名思仁」,他字安士嘛。所以他说,我从二十四岁开始,他讲三段,我从二十四岁到往生,『寿尽』就是生命结束了,我如果杀一条小鱼虾,这个不容易啊,一条小鱼虾都没有杀到。或者是我家中的眷属,如果有人伤了一只,伤了这些蚊蚁,蚊子跟蚂蚁,希望尊神你们给我惩罚,把我所写的书板全部帮我打碎。也就是说,他二十四岁就觉悟了,他跟六祖大师同时间觉悟的,六祖大师是二十四岁觉悟,在猎人队待了十五年,六祖大师是三十九岁,他就开始讲经说法了。他到三十九岁的时候,离开猎人队,印宗法师在讲《大般涅槃经》,他也坐在后面一起听,两位僧人讨论风动幡动。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那两个僧人听到这句法语,回头一看,发现他不是普通人,引荐他来见印宗法师,才知道他是六祖惠能大师,得了衣钵,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

  所以周安士菩萨二十四岁,他等于觉悟了,他已经发菩提心了。他发菩提心,才会发这么大的愿说,他中间如果杀一只小鱼虾,他希望这些尊神可以给他纠正,可以给他惩罚,这是第一件,了不起。

  第二件,他说,我从二十四岁到寿尽,我如果『临河见鱼,仰面见鸟』,我如果不想救牠,而且还『萌杀机』,想要去钓鱼、杀鸟,『亦同此誓』。

  第三个,他说,我从二十四岁到寿尽,我在梦寐之中,见到人家杀生,不要说是白天看人家杀生了,是晚上做梦梦到人家杀生,如果不至心称念,『称佛名号,发救度心』,回向给他,如果我不念佛来救度他,我反而在旁边欢喜赞叹的话,也同此誓。这非常了不起啊。

  他这个〈周安士菩萨居士传〉是写得非常地好,是跟一般的自传是不太一样的,怪不得印光大师说,他如果不是乘本愿轮再来,说法度生,我不相信,印祖说他不相信。

  所以在还没有解释这一段〈周安士居士传〉之前,我稍微报告我个人的一些小小的一个体会。他是等于二十四岁就开悟了,他活到八十四岁,等于他住世一甲子,六十年。他八十四岁归西,二十四岁开悟啊,等于六十年,一甲子。周安士菩萨他最后那一句,『我香汤沐浴久矣』,等一下我们会探讨,他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是『谈笑而逝』,「谈笑而逝」,在谈笑中往生啊,不得了,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异香郁然满一室』,不得了,是可以讲说,那一个年代,乾隆年间的维摩诘大居士。

  好,我们来名相注释:

  第一个,『胎狱』,这个「胎狱」是在哪里?是在「《欲海回狂》,劝诸YIN者,先观胎狱」。你很喜好YIN色,周安士菩萨教你先观想胎狱,每一个人都从母亲的肚子里面来投胎转世的,你先观想那个胎狱。这一句胎狱,我就引用净空老法师的开示,我没有去引用《佛学辞典》,《佛学辞典》也有胎狱,但是我特别引用我们净空老法师的开示。

  老法师说,从投胎,神识入胎就是,佛家讲神识,一般民间讲灵魂,一般民众是讲灵魂,三魂七魄,佛家不讲灵魂,讲神识。所以神识入胎,入胎就苦了,要十个月,经上形容,神识在入胎的时候叫胎狱,你要在里面蹲十个月,这不就等于关十个月。所以为什么说,印光大师说,净空老法师说,圣贤教育、子弟的教育从哪里开始?要从胎教开始。要学周朝的三太,周文王的太太,要学太姒,她在怀周武王的时候,目不视邪色,耳不闻YIN声,口不出恶言,要学这样,这叫胎教。如果你修得好,你到极乐世界去,你到人间来,你的母亲有学佛,你就不是住胎狱,你母亲会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给你听,放《大悲咒》给你听,放净空老法师的开示给你听,你在肚子里面十个月,你完全在享受啊,享受净空老法师的文字般若,你在里面是享受啊。

  所以这就是什么?老法师说,这个是指一般凡夫,神识入胎的时候叫胎狱,那一种苦跟地狱没有两样。小孩子在母亲肚子里面,母亲喝一杯凉水,小孩子在里面感觉就像寒冰地狱一样。所以母亲跟小孩是一体的,这个胎教很重要。老和尚说,从胎教到三岁这一千天,全部是看他的母亲,这一千天决定他未来的成圣成贤的基础。所以母亲喝一杯凉的,他就像寒冰地狱,母亲喝一杯热水就像在八热地狱一样,苦不堪言,那十个月是有罪受的,所以十个月的胎狱再出生以后,他前世的事情全部忘得干干净净,这是太苦了,。假如没有这些痛苦,他前世的事情应该记得,所以我们一般人出生之后,对前生的事情都不记得了。

  在学人所拍的《玉历宝钞》里面,是你经过地狱的受报以后,要去转生的时候,会经过孟婆那里,孟婆会叫你喝孟婆汤,如果你不喝的话,下面那个铁钩就把你脚割断了,那你就非喝不可,最后强迫你喝,刀子从脖子插过去,强迫你喝那个孟婆汤。所以老和尚说,这种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我们细细去观察,很多非常聪明的小孩,他害了一次大病以后,就变成白痴了,记忆力全部丧失。老和尚说,他有一位老朋友的小孩就是这个样子,一场大病以后,就变傻傻呆呆的,变成低能儿。

  所以佛讲生苦跟死苦是最大的苦,所以出生跟死亡这个苦是最苦的,任何的病苦都比不上。所以我们现在好好地薰习经教,好好地念佛,我们好好地修行,我们修戒定慧,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你将来乘愿再来,佛菩萨都会安排美好的因缘,除非你自己发愿示现到苦难的地方,或是根据你的愿力,你要去成就你的示现因缘。如果你按照《玉历宝钞》里面说,今生如果修得好的,有持五戒十善的,他往生净土或是往生人天,往生天道,都可以到宗教有德的家庭啊,那当然母亲她就会重视胎教,会诵经回向。

  我昨天听到我的好朋友升恒昌公司江松桦董事长,他讲了一个故事,非常地不可思议。他儿子结婚了,我也不晓得,他儿子是升恒昌集团的,已经是接班了,也是我的好朋友,江建廷居士。他虽然是一个大企业家,虽然年纪轻轻的才三十几岁,但是已经受五戒了。他上次跟我一起吃饭的时候,还特别用手机秀他搭五戒缦衣的相片给我看。实在是了不起啊,难得啊,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以身作则,积德传家。

  江松桦董事长就跟我讲,他的媳妇要最近才生,生儿子出来,他的金孙要生出来的时候,他的儿子那一天也很忙,他们公司业务非常地繁忙,所以应酬很多,那江董事长要跑两个地方,他儿子要跑另外一个地方。可是他媳妇当天晚上预产期,说今天晚上就要生了。江松桦董事长就跟佛菩萨祈愿,说我今天这三件事情都不能够忽略,他就念佛回向,持咒回向,求三宝加持,让他的这个媳妇这个产期往后退一点点,往后退一点点。所以这个佛菩萨安排可提前,可退后啊,可延后啊。江松桦董事长跟我讲说,太不可思议了,等他到应酬回来才生出来。本来他们应酬的时间就是要生产的时间,延后几个小时。这就是什么?这就是说,宗教有德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父母亲的这一种祝福跟佛力加持。

  所以老法师说,也有极少数的人生下来就记得前生的事情,那是什么原因?老和尚说,给诸位说,那叫夺胎,他没有受这十个月胎狱之苦,换句话说,有一个人先帮他坐胎,受十个月胎狱之苦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小孩一出胎就死掉了,另外一个灵魂、一个神识不是他,他看到了这个身体就钻进去,就夺过来了,所以他就没有受十个月的胎狱之苦,这样的情形他能记得前生的事情,为什么?他没有迷,他没有受过苦,这是很少数特殊情形,老和尚特别强调说,这是极少数特殊情形,大部分都要经过胎狱之苦,确实有这个情形。这是老法师在讲《阿弥陀经要解》第四集,一九八五年所讲的,里面有提到胎狱之苦。

  再来,『息YIN原始方便』,这就九种观了,我们以前有讨论过,也有报告过,就是你要息灭戒掉这个YIN,有九种观想。

  第一种,「新死想」。

  你要观想眼前这个女子,她刚死的时候,「身体仰卧,寒气透骨,毫无知觉」,你要想说,你现在贪财恋色这个身体,将来也跟她一样,这个叫「新死想」。第一,「新死想」。

  等二,「青瘀想」。

  人一死以后啊,「停尸一日到七日」,那个黑气会散开,身体会呈现「青紫色肿胀」,十分可怕。当然这个是没有念佛的,有助念的一般都是会有瑞相的。这「青瘀想」。

  第三个,「脓血想」。

  「死人开始腐烂流脓」,然后「肠胃流出」,你就要想到说,你这个风流的身体,将来也是这样。这个「烂尸肉坏崩溃」,「腐烂流脓」,你要去观想。

  第四,「绛汁观」。

  就腐烂以后,就开始流出那个黄色的脓,那个汁液,「臭不可闻」。你想想你自己,将来自己,你虽然「肌肤香洁的身体」,将来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变成「尸烂流汁」啊,「臭秽不堪」。

  第五,「虫啖想」。

  死了以后「遍体生虫」,就无数的虫会从身体的其他部位钻来钻去的,导致「尸体骨节内,犹如蜂巢般的成了许多空洞」,这个叫「虫啖想」。

  第六,「筋缠想」。

  「静观尸体的皮肉,被无数的虫钻吃咬尽」,只剩下筋缠连骨,骨头,就好像绳子把木柴、木棒捆起来一样,就这样而已,叫「筋缠想」。

  第七,「骨散想」。

  观想死后筋已经烂坏了,「骨头开始掉落四处」了,你是高贵的身体,将来有一天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叫「骨散想」。

  第八,「烧焦想」。

  观想尸体被一把火烧掉了,蜷缩在地上,被烧得像焦黑的一堆骨头而已。

  第九,「枯骨想」。

  观想坟墓经过破损以后,坟墓内的骨头暴露在外,「散落满地,被日晒风吹雨淋」,被路人跟狗跟野兽践踏,这个是「枯骨想」。

  以上九种九想,九想观,如果能够这样不断地作观,「对肉体的爱欲的执迷」,必然会破除,心地会比较清凉。所以古人就说了,有一首诗,正如古人说,「人想死亡日,欲火顿清凉,愚人若闻此,愁眉叹不祥。究竟百年后,同入烬燬场,菩萨九想观,苦海大津梁」。

  所以这个地方,就九想观,就是我们经文八百二十八页的「是为息YIN原始方便」,用这种九想观,「次观此身,诸虫猬集」。

  再来,『溷厕』就是厕所。

  第四,『次念《法华》所说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这一段在《法华经》里面,在《法华经》哪里呢?在《法华经》的〈药草喻品第五〉,但是因为经文很长,我把里面的重点摘录出来。《法华经》,佛陀用很多方法来做譬喻,所以药草也是一种譬喻。药草,简单的说,为什么用〈葯草譬喻品〉?「药」就是医病的药材,众生有病,众生如果身体生病,要用药材来治病,也就是说要去给医生看,你不管是西医跟中医。那么「草」是草木。这个「药草」的意思,它是一种比喻,「药」就是智慧的意思,就是一种方法。那「草」呢?药草,我们讲说《法华经》那个譬喻品叫〈药草喻品第五〉嘛,那「草」呢?它是比喻众生的根基,它分成小草、中草、大草三种,小草就是人天乘,或者是声闻乘,中草就是缘觉乘,大草就菩萨乘。所以不同根器的众生,不管是小草、中草、大草,它遇到怎么样?它遇到云雨,它就得到滋润了,那就会长大。

  所以这个「药草」代表三乘的众生,药能够治人的病,但是要对症下药。你要怎么样?在三十七助道品里面讲,在七菩提分里面,你要有择法觉支,你要选对法门,所以这叫对症下药,才能够治病。「如果不对症,不但不能治病,而且还会增加这个病」。所以佛陀在这一品里面,「是以药草来做譬喻,医治众生的身心二病」。

  这一段《法华》所说的,「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我们就看这段经文。「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佛陀明了,一切众生他得到佛的法雨滋润,但是众生不知道。就好像,「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就好像那些华草、树木丛林,它们「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它们自己不知道,它是上根的,它是中根的,它是下根的,它不知道。

  佛就说了,「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如来知道众生的心性,众生本来是俱足真如实相,俱足一乘的法,众生如果遇到佛陀的教诲,他也可以跟佛证得这个妙理,这叫做「一相一味之法」。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所谓解脱相」,「本来是没有一个解脱相」,众生执着了,佛陀才跟他讲说,有一个解脱的方法,有一个解脱的彼岸,你现在执着是在痛苦的此岸,佛陀告诉你说,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依念佛的方法,我开八万四千法门,让你离开这个痛苦的此岸、这烦恼此岸,到达那个没有痛苦、解脱的彼岸,你到解脱的彼岸,我们称那个境界叫「解脱相」。那怎么去呢?要「离相」。

  所以佛陀说,其实也没有一个「解脱相」,也没有一个「离相」,因为你放不下嘛,佛陀告诉你说,你要离相,什么?《金刚经》里面讲,行一切善,离一切相,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因为你放不下来啊,所以佛陀告诉你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要行一切善,离一切相啊。

  也没有一个「灭相」。佛陀教你说,苦集灭道,你知道世间是苦的,所以是贪瞋痴感召来的,要怎么离开这个苦?必须要依八正道、依念佛,灭掉这个烦恼。其实那是你在迷的时候,佛跟你讲说有一个烦恼可以灭,等到你解脱了,也没有「灭相」啊。

  所以这个完全是对众生来说的啊,「解脱相」也好,「离相」也好,「灭相」也好,「是因为众生的执着,而说出来一个解脱相、离相、灭相」。简单地说,这是佛陀教育众生的工具,他的善巧方便。这在禅宗叫讲什么,你知道吗?禅宗讲说,叫黄叶止啼。众生不解脱,佛陀就比喻,小孩子在哭,没有饼干给他吃,就拿一片黄叶,给那个小孩子当饼干,小孩子饼干咬一下,不哭了,黄叶止啼啊。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是佛度众生的一个善巧方便。三乘,到《法华经》的时候,会三乘为一乘。

  这个就是什么?你迷了时候,跟你讲说有一个「解脱相、离相、灭相」。你想想看,你既然已经解脱了,怎么还会有一个相呢?所以佛法跟你讲,实相无相无不相,「有相,就谈不到解脱」啦。所以《金刚经》里面讲,教你离开四相,也离开四见。所以既然离相了,连那个「离相」的离也应该没有啊,为什么还说是一个「离相」呢?是因为你如果不说出这个「离相」,众生他不知道怎么修。你跟众生讲说,你本来就是本自清净、本自俱足的实相般若,众生悟不出来啊。所以「说众生本来就没有相的,他就不相信」啊。所以说,一个说「离相、灭相」,其实是一种方便的施设。

  这叫什么?在佛门里面讲叫,「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扫一切法,一法不立;离一切相,一法也没有」。

  再来,「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啊。《大般若经》,老和尚说啊,《大般若经》他看完以后,得了一个结论,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回归到什么?回归到常、乐、我、净,四净德,这个寂灭相。其实这个寂灭相,也是没有相的;若有一个相,那就不是寂灭了;「连一个灭也没有」。所以到最后说,连这个空相也没有。就《心经》里面讲,「是诸法空相」。所以连这个空相也不能够执着,这叫「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佛知是已」,「佛知道『寂灭、离相』这一切相,这一切法之后」。

  再来,「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本来佛是无法可说的,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讲说,「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迷了才需要说法,你悟了就不需要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啊,所以「无法可说、无相可得」。老和尚曾经在讲经里面讲,真的你到往生极乐以后,你成佛了,没有涅槃可证,也没有,无佛可得,你就是佛了。所以「无法可说、无相可得」。但是众生的心里还是有个贪欲,他贪什么?他还是着那个相。如果刚开始就跟他讲说,「什么都没有,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众生会不相信这个法」,他不相信。「不但不相信」,而且还毁谤佛法,说你既然说「一切法本空」,又说什么法?

  所以佛陀他就「观一切众生的心欲」,他在想什么,「给他说真的法」。他贪欲世间,佛陀就跟他讲,布施,放下悭贪,他贪瞋痴,佛陀就跟他讲戒定慧,他跟他讲说真的法。因为你给他说真的法,众生还是不能接受,因为他「有很多毛病习气」。所以必须要怎么样?渐渐地令他把毛病除掉,他才会相信。如果你一下子除掉这些,所有这些毛病归于空,那是办不到的。所以一方面要让他获得佛法,也就是说,佛要他护他这个实法,要这种实教,「另一方面也要护持众生」,让他不会退道心,也不会生毁谤心出来。这叫做「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

  「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因为这个,所以佛就不马上说真实法。你看佛说法四十九年,从《华严经》开始,二乘人如聋如哑,所以佛陀只好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阿含时十二年,再来说方等时八年,最后般若时讲二十二年,最后法华涅槃时,才开权显实教你成佛。所以一开始,佛也没有讲真实实相法,「不是即刻就说」。所以一切种智,也是实相的般若。所以佛陀是「看众生的因缘和他的根性还没有成熟」,佛陀就在等着,而不说这种实相的般若。

  这个是这里地方讲说,《法华》所说的「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我们做这样的一个补充。

  再来,『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莲华开敷』,这个就必须要引用《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来做对照。我们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四观,我们知道,《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十六观法。那么为什么会有《观无量寿佛经》呢?是因为阿闍世王受了提婆达多蛊惑、迷惑,他把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关入大牢。韦提希夫人她身上涂了这个蜜,到监狱里面来探视这个频婆娑罗王。韦提希夫人跟佛陀诉说她的苦,她想求生极乐世界。佛陀就为她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所以这里面有十六观,其中第十四观,「上品下生者」,我们看经文,「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这里面就跟你讲上品下生的。他为什么是能够上品下生呢?因为他深信因果,他「不谤大乘」,他「发无上道心」,发菩提心,他用这个功德求生极乐世界。这位行者他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音菩萨,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也就是说他是化佛来接引的,「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说,法子,你今天很清净了,你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接你。

  那么这位行者他就看到自己坐到坐上金莲华,坐上去以后,这个华,莲华就合起来了,盖起来了,他就跟着佛陀,跟着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经过一日一夜,莲华才开,在七日之中才能见到佛。虽然他能见到佛身,但是对佛的相好庄严,他还是不明了,因为他不是实报庄严土,「心不明了」。所以要再经过三七日以后,他才能够「了了见」,然后闻众音声演说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然后他才能够在诸佛前,「闻甚深法」。经过三小劫,他「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这个是上品下生,他的莲华开合要,上品下生莲华开合要多久?一日一夜莲华才开。莲华开合是一日一夜,七天他才能够见佛,这是上品下生。这是莲华的开跟合,上品下生是一日一夜。

  再来,「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佛告诉阿难跟韦提希夫人,中品上生的话,他是持五戒、持八关斋戒,他不造五逆罪,他没有其他的过患,用这个善根回向求生极乐世界。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接下来就说,这个中品上生他是怎么样?他是刚才讲过,他持五戒、八关斋戒,而且戒行修得非常好,他不造五逆罪,也没有众多的过患。他命终的时候,佛带诸比丘跟眷属「放金色光」,到他这个人往生的地方,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这是佛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

  所以今天就有一个居士来问我了,他是一个小学的校长,他说,老师啊,我们学佛究竟要怎么样?我就跟他简单地说。他说,我听法师开示,都教我们念佛,教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到底我要怎么学呢?我就跟他简单说,你入佛门,就好像你是小学校长一样,你必须要先三皈依,你有三皈以后,你就好像是注册完毕啊,你小学不是也要注册吗?也跟这个一样,你也要注册,注册就三皈五戒。三皈五戒以后就入佛门了,皈依三宝了。皈依三宝学什么呢?学到后来,你就慢慢体悟,佛陀为你说法,苦、空、无常、无我。

  你就了解苦、空、无常、无我以后,你在日常生活里面,把你的行住坐卧,把你的六根对六尘,完全向阿弥陀佛学习,你学阿弥陀佛的慈悲,学阿弥陀佛的心念,学阿弥陀佛的待人处事,学阿弥陀佛的清净身口意三业,你把每一样行为都学成阿弥陀佛,你将来就像阿弥陀佛了。将来因缘成熟,你就往生极乐世界了。我用这样跟他简单解释,他说,我懂了,原来是这样是念阿弥陀佛了。所以你念顺境,你也把它转成阿弥陀佛;你遇到逆境,你也转成阿弥陀佛;你遇到喜欢的,也转成阿弥陀佛;遇到不喜欢的,你也转成阿弥陀佛。那你就变成阿弥陀佛,你就过阿弥陀佛的生活了。

  这个就是中品上生的,阿弥陀佛跟诸比丘会跟他说、会为他说苦、空、无常、无我,他就赞叹他出家,「得离众苦」。那么这位修行者,「行者见己」,生欢喜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他莲华不久就开了,开了以后就闻到四谛,「赞叹四谛」,苦集灭道。他「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这是中品上生。

  那中品中生呢?「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刚才是中品上生,现在是中品中生,「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俱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法,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这个地方讲,「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莲华开敷,见阿弥陀佛」,我特别引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这个中品中生、中品上生,还有上品下生,来跟各位分享这个莲华开合的时间。如果你们想要进一步了解,你们就去研读《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你就知道莲华开合的时间,都是依据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往生与否看信愿,品位高下看功夫,你还要看他的功夫。

  好,我们这一段的这一个字句解说我们就解释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看白话解:

  周梦颜,又名思仁,字安士,江苏崑山读书人。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为怀西居士。他认为众生所造的无量罪过,YIN和杀业占据了大半,因此就写了戒杀、戒YIN两种书。他的戒杀书叫《万善先资》,文字恳切深痛。每当经过一切神祠,一定祝愿说,「唯愿尊神,发出世心,莫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思仁自今二十四岁,一直到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害蚊蚁,唯愿尊神及时纠正,严厉惩罚,迅雷击碎我所写的书板。思仁至今二十四岁,一直到寿尽,过河见鱼,抬头见鸟,不思救度,反而萌发杀机,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岁,一直到寿尽,若梦寐中,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名号,发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其事,也同此誓。

  他写的戒YIN书,名叫《欲海回狂》。劝一切犯YIN的人,先观想住母胎时的情状,明了种种的痛苦,这是停息YIN欲的原始方便。再观想男女身体,充满脓血涕唾和恶露,犹如厕所,是聚集粪秽的场所,这是停息YIN欲的对治方便。再观想死人毕直仰卧,寒冰透骨,黄水流出,臭不可闻,遍体生虫,处处钻啮,皮肉渐尽,骨节纵横,乃至坟破骨出,人兽践踏,而我这个身体,最后也是这样。再思考《法华经》所说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这是断除YIN欲的根本方便。再观想自己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莲华开放,见到阿弥陀佛,坐在宝莲华上,以及种种庄严瑞相,又看见自己,向佛礼拜供养,做这样的观想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脱YIN阱,这是究竟解脱方便。

  又着《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与家人诀别,说自己就要归西了,家人请以香水沐浴,他阻止说,我已经香水沐浴很久了。谈笑而逝,奇异香气非常浓郁,充满了房间,时年八十四岁。

  好,最后我们来探讨这一段〈周安士居士传〉里面他讲的「我香汤沐浴久矣」。这「香汤」是什么呢?我跟各位报告,这个有事跟理。譬如说我常去助念,我也帮助过很多往生的往生者的家属,我们莲友里面跟我去的,有些他也懂这个道理。比如说,助念八小时或是十二小时、或是二十四小时,这亡者要给他净身,一般眷属都会给他换衣服,要准备入殓。那净身要怎么做呢?一般我们都会教亡者的家属,就是用,我们一般讲叫阴阳水,就是煮热水,热水在煮的时候就放香棒下去,比如说檀木,檀香棒啦、檀木棒啦,放在那个锅子里面,然后倒水下去,然后把它滚汤。滚汤以后,那个水就会有香味。然后再加一点凉水下去,变温温的。这样叫做,我们一般叫做阴阳水,这就是香汤。这是对什么?这是对一般的众生,他们根器不是那么利,他们悟性不是那么高的,这是一种方便的施设,叫做香汤、香水。

  这个地方是讲「香汤沐浴」嘛,就是说平常周安士菩萨他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刚才我们也讲过了,他二十四岁就觉悟了,他二十四岁就发菩提心了,他六十年都在讲经说法,所以他时时刻刻都是勤修戒定慧,然后他到最后往生的时候,他是谈笑而逝,谈笑而逝证明他是什么?他往生净土,所以他已经证得我们的五分法身香。

  所以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又叫「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那戒定慧呢?就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我们来跟各位报告这「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我们有妄想,佛跟我们讲一真。所以我们在渐修的阶段里面,我们在修藉修德显性德,我们要舍妄归真,所以必须要伏住烦恼,断除妄想。如果你能够觉悟的话,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话,他能够破根本无明的话,那叫「不除妄想不求真」,他大彻大悟了嘛,他不要像我们这种业障深重的众生,我们还要次第的修上来,我们要修净业三福,要真的是上根利智的人,他「不除妄想不求真」啊。

  「幻化空身即法身」,他如果能够悟《金刚经》一偈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契入那个境界的话,他如果能契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契入空有不二的法门,他当下就「幻化空身即法身」啦。

  「法身觉了无一物」,等到等觉菩萨的一品生相无明破了以后,成究竟佛,圆满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百千亿化身佛,一体三身佛,清净法身的境界是「了无一物」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本源自性天真佛」,我们这念心体的本源,它本来就是天真佛啊。

  所以佛教里面讲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都在讲我们本来的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这叫「自性法身」。

  佛陀在灵山会上,曾经对四大天王,拈摩尼宝珠问四大天王。佛陀就在灵山会上,就手上,佛陀拿了一个摩尼宝珠来问四大天王,请问四大天王,我这个摩尼宝珠什么颜色?四大天王就说,每个人看的都不同啊,有人就跟佛陀报告说,哎呀,我看到是青色的,我看到是黄色的,我看到赤色跟白色。这什么意思啊?摩尼宝珠就是我们的自性,《地藏经》赞偈里面讲,「明珠照彻天堂路」,那个地藏菩萨手上的那个摩尼宝珠就是我们的自性。地藏菩萨拿那个锡杖呢?就讲经说法。我们必须要大开圆解,才有办法契入我们的自性摩尼宝珠。所以你的自性知道它是青色、黄色、赤色、白色、你的见闻觉知都知道,这叫摩尼宝珠啊。

  佛陀就告诉这个四大天王,问四大天王说,这什么颜色?那四大天王就报告。等一下佛陀再把摩尼宝珠放下来,空手说,这是什么颜色?佛陀又再把摩尼宝珠收回以后,双手就岔开了,我现在手中这个摩尼宝珠什么颜色?没有一个讲得出来,四大天王讲不出来,为什么?当然这四大天王是表法的。四大天王就跟佛陀报告说,佛陀,你现在手中空无一物啊,没有东西呀,什么摩尼宝珠?其实佛陀是要展示摩尼宝珠的作用,我手合起来,我开起来,我拍打一声,我都没有声音,你也都在听啊,我现在拍一声,各位有听到拍一声啊,我现在没有拍,你有没有听到声音,有啊,你的见闻觉知一直都是怎么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佛陀这个手掌伸起来,手掌伸起来作用,也是摩尼宝珠的自性的妙用,摩尼宝珠就是自性嘛。

  四大天王说,佛陀你手上没有东西啊。佛陀告诉四大天王说,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会分别它的颜色,但是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却视而不见,这么颠倒。你在看的那个就是你的摩尼宝珠,你现在不是看我这手拿东西吗?佛陀告诉他就是教他讲这一点说,你不是在见吗?那就是你的摩尼宝珠,你怎么没有看出来?还看着我手上的摩尼宝珠。我跟你讲这在表演,众生总是着相。所以为什么说一定要依方立相?为什么祖师大德、佛陀,他们说,告诉你往生西方。指方立相就是告诉你,往那个方向走,求生西方。西方代表圆满,这个意思。所以宝珠是清净本然,众生迷,不识法身,每个人都有。

  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的〈忏悔品〉里面,他就教授「自性五分法身香」。这自性法身香就刚才我有讲过,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戒香,就是「每一个佛弟子在自己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称为戒香」啊。所以六祖大师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这自性戒定慧。所以这个戒香是我们自心本具的无恶、无嫉妒、无瞋、无劫害。

  定香呢?就自心不乱是为定香嘛。

  慧香呢?就自心没有障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即使做善事,他也不执着,他也能离相,「敬上念下,爱护鳏寡贫穷」,这叫慧香啊。

  解脱香呢?解脱香「是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自觉无碍,称为解脱香啊。所以过去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初参僧璨大师就说,「愿和尚慈悲,开示我解脱法门。」僧璨大师问,反问,「谁绑住你?」道信大师就开悟了。

  那解脱知见香呢?你连解脱那个知见都要放下来,你不能我已经解脱了。解脱知见香就是说,你「自心既然对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是你也不会像二乘人一样「沉空守寂」,必须要怎么样?要倒驾慈航,「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和光同尘,「和光接物,无我无人,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真性毫无变易」。《金刚经》里面讲,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就是解脱知见香啊,这个境界啊。你度了无量无边众生,哎呀,度了成千上万的,没有,一个都没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举一个公案给各位听,时间的关系,我尽量讲。「有一个信徒,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请良宽禅师为他消灾、祈福、祝寿」。禅师问他,我要问你祈求多少寿命啊?「信徒说:『我想活八十岁。』」禅师说,你现在已经六十岁了,距离八十岁剩下二十年了,二十年等一下就过去了。信徒说,禅师啊,难道我要求一百岁吗?一百岁也可以了,不过你只能加四十年了,一转眼就过去了。「信徒说:『难道我可以求一百二十岁吗?』」你看众生永远都不会满足,有八十岁,想要一百岁;一百岁,想要一百二十岁。禅师说,一百二十岁,也不过是增加六十年而已啊,你现在六十岁了,再加六十年,是「电光石火」,一下就过去了,「剎那就过去了」。「那怎么办呢?」禅师说,你要求无量寿啦,求永恒的寿命,往生净土啦。

  这个是讲到「自性五分法身香」,我就讲这样的一个消灾延寿的故事。

  第二个,过去在山西五台山昭果寺,有一位解脱禅师,「他曾经蒙文殊师利菩萨指示心印,后来更加谦卑的为大众服务,年月一久了,功行日高」,功夫很高了。有一天,文殊菩萨就想要试验他的修行,「趁他早晨为大众煮早粥」,就早餐,「做稀饭的时候,出现在解脱禅师的前面」,他大概是在做早餐。解脱禅师一看到,连看都不看他一眼。「文殊师利菩萨大惊」,在他面前跟他讲说,「上前就说」,喂喂喂,「我是文殊菩萨,我是文殊菩萨」。「解脱禅师应声便说:『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他的意思是说,你是文殊,我是解脱,我有没有解脱是我的事情,你就是文殊,我也没有办法。这个禅宗的开示,双关语,文殊是文殊,解脱是解脱的意思是说,智慧归智慧,你要是没有解脱,你也没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萨在他前面晃来晃去,他说,「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我自己知道我的功夫。文殊菩萨一听啊,「知道解脱禅师是真的觉悟了。因为解脱禅师能够觉悟自性,肯定自己」,所以能够「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

  所以薰习《六祖坛经》,不管你是念佛,你是参禅学道的人,你应该要知道,「自性五分法身香不从外得,要从自己的自性上去证悟,因为解脱不在他人身上」,也不在佛祖,佛祖是告诉你一个方向而已,就六祖大师说的,自修、自悟、自度。你自己能够悟道,当下就能够获得解脱,但是到最后连解脱也不可执着,解脱知见香。你的自性五分法身香现前了,你就可以像周安士菩萨一样,「我香汤沐浴久矣」啊。

  今天本来是讲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都没有办法讲完,今天只是刚开始讲一个前段〈周安士居士传〉。往后我们还有很长的岁月,我们来共同研讨。也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一部《安士全书》,个个都能够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最后我们同归极乐,往生净土。

  今天就讲到这里。若有讲的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