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二十五章)02


   日期:2019/8/21 1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二十五章转身不踏来时路02

  转身不踏来时路

  接下来永明寿禅师又举一个梁武帝的例子:

   又梁朝有高僧,奉帝请百大德试有者,请至朝门,严备一百甲兵,旌旗耀日,怖百大德,九十九人悉皆惊走,唯有一大德而无惊怖,王问和尚何故不怕,僧答云“怕何物,我初生童之时,刹那刹那念念已死。”

  ‘又梁朝有高僧,奉帝请百大德试有道者,请至朝门’,奉梁武帝的命令,考验哪个和尚有道?把有道的和尚请到中央开会,进朝廷之门。

  ‘严备一百甲兵,旌旗耀日,怖百大德’,朝廷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大有要把和尚枪决的态势。

  ‘九十九人悉皆惊走’,和尚一看开会场是此等架式,皇帝要杀出家人的样子,全都跑掉了。

  ‘唯有一大德而无惊怖’,只有一位和尚毫无惊骇,堂而皇之地进去了。

  ‘王问和尚何故不怕’,梁武帝最后见到这位和尚,问他怎么不怕死?

  ‘僧答云“怕何物”’,和尚答覆,怕是什么东西?

  ‘我初生童之时,刹那刹那念念已死。’当妈妈生下我的那个时候我早就死了。现在我每一秒钟都在死,看到我还在,这个在是第二、第三、第四个,而第二第三第四以下也了不可得。所以,禅宗有个公案,《大智度论》上讲的,梵志出家,梵志是人名,代表一个人,印度婆罗门教出家称梵,等于在中国当了道士再当和尚。梵志出家六十年后再回到家乡,家乡人一看到他就说:这个人不是六十年前的某人吗?梵志一笑说:‘若有其人,实非其人’,你们看到的好像是六十年前的我,‘实非其人’,六十年以后的我,实实在在已经不是六十年前当年的那个我,那个我早就变去了。

  这位和尚答覆梁武帝说,怕什么?充其量只是怕死嘛!他说我早死了,妈妈生下来,哇……那一哭,现在已经死掉了。现在的现在随时过去。生死既然如此,有什么怕的?这是梁武帝测验有道之士的一则故事。

  故知诸佛苦心菩萨誓志,为救众生,如是悲切应须递相警策,不可倏尔因循。

  永明寿禅师引用上面这段,提出生死问题之快速、之严重,不容许你观望因循,不要以为今天过了还有明天。我经常看到年轻同学犹豫不决,一面想结婚成家,一边又想修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说你决定一下嘛!他说慢慢来!好,到中年以后再说,当然我不好讲,能不能活到中年?这一句话不讲了!只好说你到中年以后再说嘛!当然,运气好,也许活过中年,但是我们看到世界上运气不好,活不过中年的很多。其实,不仅修道,作学问、做事业也是一样,诸位同学读书四年,要做,下去就做了!说明天再讲?没有明天,明天不一定属于我的,只有现在暂属于我的,现在也马上过去。

  他说,一切佛的苦心、菩萨的悲愿,为了教化救助众生,是如此悲切,他很肯切告诉我们,应该警惕鞭策自己,不可‘倏尔因循’,‘倏尔’形容非常快,不可一丝一毫地因循,因循者,马马虎虎,等一下再说,等一下再说就不行了!有时候那一下没有了,就不是你的了!

  死苦逼三界

  且三界受身未脱死地,新新生灭念念轮回。

  写著写著,永明寿禅师文字的才华又洋溢出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受身未脱死地’,始终没有脱离生死。比如禅定修得好,持戒持得好,不一定跳出三界外喔!修到无念最高处,如果没有得般若智慧的解脱,住在无色界天,一生寿命是八万四千劫,比我们长,但是没有跳出三界外。一般人修定修得好,充其量生到欲界天人,欲界天寿命当然比我们长,仍然没有跳出生死。所以,要跳出生死很难,一般修持是在‘且三界受身未脱死地’。

  ‘新新生灭念念轮回’,此句引用儒家《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无比的勇气,不断前进。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观念一引用,就用到‘新新生灭’上,看起来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实际上,昨天过去,今天也过去,明天又成为过去,恰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对,他把这些文字套用在生灭中,一点都看不出来,这就叫写文章的高手,‘新新生灭念念轮回’。

  直饶天帝五欲之荣,轮王七宝之富。

  一个人做到皇帝不算高明,做到帝释天主,享受世间的五欲之乐。佛经描写帝释天主,欲界天世界的婚姻制度,每一个天人(男人),最起码有一千个夫人,福报大一点有无数千,要什么有什么,不过有一点:为天人者没有病苦,只有死苦。天人头上有花冠,当花冠凋萎,表示即将死亡,众人为其哭泣。我说我不想当天人,只想当凡人。我们也有花冠,头发白了就是萎缩。天人的头发跟我们不同,是开花的,我们需靠电熨斗才能烫成花。他说,当人间的皇帝还不算什么。‘轮王七宝之富’,转轮圣王有七宝:玉女宝——比朱元璋的马皇后还要贤慧百倍的皇后;居士宝——掌管经济、财政第一的大臣;绀马宝——军事上的太空船……装备。轮王有七宝之富(轮王七宝为:轮宝、象宝、绀马宝、玉女宝、神珠宝、居士宝、主兵宝)。

  阿育王的故事

  泰来运合,赏悦暂时,报尽缘终,悲忧长久,物极则返,因果相酬,处业系中,谁能免者。

  运气好的,‘地天泰卦’,万事吉祥,无一不称心如意,想赏识什么、爱什么,随时有,不像我们在街上选件礼物送人,看了又看,还要考虑价钱,很痛苦!然而‘报尽缘终,悲忧长久’,等到寿命、福报尽的时候,痛苦来了。因为福报太大的人,在顺境中不免造下许多错,自己不知,人在顺境中做的坏事最可怕,说错一句话,后果有多坏,不知道!绝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倒楣的人容易修行?倒楣的人没地位,做错事别人会瞪你眼睛、批评你,难过是难过,还会改进。人到了某个地位,你会说他讨厌吗?只有说对对、是是,所以造的业更大。富贵修行难。

  佛经记载印度历史上阿育王的故事。阿育王是佛涅槃七、八百年后印度的名王,西方亚历山大帝横扫欧亚非,最后到印度时吃了一场败仗,就是被阿育王打回去的。阿育王中年以后信佛,拼命布施,最后将死之时,躲在床上不能动还要布施。宰相告诉太子不能再布施,中央国库已经没有钱,都被阿育王布施光了,为了权位、为了国家政治著想只好限制他布施。阿育王有个好朋友,是活罗汉,他们俩永远是好朋友,一个是高僧得道,一个是转轮王。他们好几世前,当孩童时,两个人光著屁股玩沙,释迦牟尼佛过来,两个小孩看到就拜,阿育王什么都没有,抓一把沙放在饭钵里供养佛;另外一个小孩身上只有一毛钱,也掏出来供养佛。佛摸摸他们的头说,五百年后,印度佛教靠你们两个。后来一个是阿育王,一个成为高僧。阿育王同曾国藩一样,一生有个苦恼,转轮圣王威风无比,但有皮肤病,皮肤发痒,因为他供养的是沙子,沙子怎么有功德呢?狗供养大便也有功德,我们觉得大便很脏,狗吃大便,等于我们供养一碗很好的饭一样。供养佛,由心念!价值问题不能拿人类或某一个人的立场、环境来评论。

  那么,阿育王最后还想布施,但是宰相不准,阿育王晓得了!太监削梨给他吃,吃了一半,眼泪掉下来。召太子、宰相来,话吩咐完了问:今天世界上哪一个人权力最大?太子回答,当今之世只有阿育王权高位重。阿育王说你们不要骗我,我现在权力很大,但是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还有命令这半个梨子的权力,其他则没有,我很清楚,现在我要下最后一个命令,半子梨子不吃了,你们给我送到庙上供养和尚。太子也流泪,只好用皇帝鸾驾把梨送到庙上,梨子还没有到,庙子开始鸣钟击鼓,全体和尚都穿起袈裟,披上礼服,到山门外接驾,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半个梨子怎么办?煮稀饭,和尚庙用几千人吃的大锅煮饭,把梨丢进去熬,跟大家结缘,最后一次布施。这说明几个字‘报尽缘终’,富贵、威风、权力没有什么。年轻大的都当过家长,家长打小孩屁股时的那个威风,比转轮圣王还大;孩子长大后比转轮圣王还厉害。我们的老头子、老太太连半个梨子的权力都达不到,这是当然之理,没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就是这四个字——‘报尽缘终’,人生就是这四个字,家庭之缘、父子之缘、六亲之缘,如此而已!真的,不是骗大家,学佛一定要把这个搞清楚。不要说子女不孝,即使极孝的子女也有一天‘报尽缘终’,极孝顺你也会受不了。这四个字,不是年龄到了、不是经验到了不会懂。

  ‘报尽缘终,悲忧长久’,留下自己内心罪业的痛苦。因果是什么道理?拿中国文化讲,就是‘物极则返’,印度文化讲因果为‘因果相酬’,生命就在‘物极则反’、‘因果相酬’中系缚中,几人能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宗镜录)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里03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01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4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