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三十三章)01


   日期:2019/9/13 1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三十三章伸脚就在缩脚里01

  如有学人问:忠国师云:“不作意时得寂然不。”答。若见寂然即是作意。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

  南阳忠国师(695—775),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是六祖的弟子,也是永明寿禅师的老先辈。有人间南阳忠国师,意念完全不动时,算不算得到寂然不动、寂灭清净的境界?

  南阳忠国师答覆,如果觉得自己在寂然不动的境界,有一个寂然已经是意境上的分别境界,这也是第六意识所造的境界。所以要仔细研究意根,不管是动的境界或者静的境界,动静二相都是意境的变态。等于一个手背、一个手心。换句话说,拿意根来讲唯识现量境的话,动静二相也都是意识的现量,动的时候是动的现量;静是静的现量。‘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你所证到动相与静相的境界,都是法尘影事。

  《楞严经》提到:‘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要特别注意‘影事’二字。我们感觉到心境很宁静的那个境界也是影子。如果问证道是什么样子?证道就是我无念无心那个样子,这个也是比量。如果硬要将它表达出来究竟证道是什么境界?好吧!证道就像到了阿里山顶,既不刮风又不下雨,什么都听不见,这还是比较,比较是意识上的一个阴影,所以叫‘法尘’,意根相对的法尘影事。究竟什么是真的静?静是什么样子?那是个大问题,希望大家留意。

  故知并是执见修禅,说病为法,如蒸砂作饭,缘木求鱼,费力劳功,枉经尘劫。且经中佛语幽玄,则义语非文,不同众生情见鹿浮,乃文语非义。

  如果见地、观念不正确,执著自己主观的成见面而修禅,是‘说病为法’,把病当成药吃,搞错了!比如认为无念是定,一上座就求无念,无念变成成见,执著这个成见用功下去,犹如蒸砂成饭,爬到树上找鱼,永远不会成功,因为根本下手的路线就错误。因此,结论说‘费力劳功,枉经尘劫’,你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也没有用,不会成就的。

  ‘佛语幽玄’。一切经典中,佛说的话都非常幽远而有深度,然而一般人看经典不明佛经深远的义理,仅仅只是粗浅阅读不加深思,便妄认明了。讲经典、研究佛学的,则把经典文字用其他的知识作概括性地比较,把佛经幽深的义理,当成作学问一样,做比量的推测;看经文并没有回转到自己心地上做功夫,将经典高深幽远的义理会之于心深加体会。也就是说,一般人看经典,并没有从内心去体会自己所修的境界。所以说佛经的道理不同众生的情见,众生看佛经或任何书,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个观念是很粗糙浮浅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佛经的文字义理并不是一般所讲的道理。

  又若执任缘无著之事,尽落邪观,得悉檀方便之门,皆成正教。

  如果执著一切放任自在、一切无著无念就是佛法、就是禅,那就落于邪见。但是反过来说,果真证道得到了悉檀,任缘无著虽然不是道,可也是一种入道的方法,那么,悟道以后,方便任缘都成了正教。

  ‘悉檀’二字不作翻译,《大智度论》上有‘四悉檀’的解释,勉强翻译,与中文‘境界’一词相似,不过中文所讲的‘境界’,我们还比较容易体会,悉檀是得道成就的境界,不是凡夫意识所能意会得到的,用‘境界’二字不能概括‘悉檀’,因此不翻译。

  惺寂心与昏散意

  是以药病难辩,取舍俱非。但且直悟自心,自然言思道断,境智齐泯,人法俱空。向众生三业之中,闻佛知见;就生死五阴之内,显大菩提。则了义金文可为绳墨,实地知识堪作真归。

  什么是病?什么是药?很难分辨清楚。在座有一位道友提到永嘉禅师的止观法门,永嘉所走的路线是天台宗止观与禅宗修定合而为一的路线。他提出两个观点:‘惺惺’与‘寂寂’,用中国文字讲,惺惺就是清醒的,寂寂就是空空的。我们学修道打坐,‘惺惺寂寂是’,空空洞洞什么念头都没有,可是什么都清楚,这就对了。‘散乱惺惺非’,坐起来什么知道,可是念头乱七八糟,游思浮动,那就错了。‘寂寂惺惺是’,空空洞洞、清清楚楚是对的;‘昏沉寂寂非’,什么都空空的,人也迷迷糊糊的就错了。

  所以他说,惺惺可以依止寂寂,一上坐什么都不想,空空洞洞,这是我们大家的经验,寂寂以后就昏沉。那么,你说坐好一点,肩膀端一端、头扬一扬,眼睛瞪一瞪,脑子清醒一点,一清醒,散乱来了。‘惺惺’、‘寂寂’是药,寂寂可以治惺惺,惺惺可以治寂寂,药可以治病,但是吃多了又生病。所以我们心理的状况非常难治疗。现在医学发达,有专门医治心理病的医生,心理病医师的大祖宗是释迦牟尼佛。他对生理、心理的病搞得太清楚了。我们的心理病就有那么麻烦,所以是药是病?很难分辨。

  魔境界与圣人境界,也是药与病的差别。悟道以后,魔境变作圣境,不明白本体,即使圣人境界都是魔道,这是药病之辨的关系。所以他说‘药病难辨,取舍俱非’,取舍就是‘择法眼’,常看佛经上说,佛一次说法以后,有多少多少众生得法眼净,比如现在一看经教,阿弥陀佛在世就好了,听闻佛法后马上得法眼净,但别以为头上会多了一只眼睛。法眼净就是头脑清楚,晓得正法、非法,对于佛法的选择是正是邪?或者正的变邪的?邪的变正的?这个选择搞清楚了就是法眼净。

  ‘但且直悟自心’,永明寿禅师认为,主要的还是要真正用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在禅宗所标榜有几句话:‘言思道断,境智齐泯,人法俱空’。言思道断,境智齐泯这八个字非常重要。‘言语’包括文字,‘思’麻烦,思与言语文字也是一样,站在哲学的立场,一个人的思想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是思想。表达出来则成为言语或文字,再变为行为。其实言语、文字也是行为的一种,是已经表达在外的思想。所谓思想,即是内在没有表达出来的言语,也就是心理的行为。

  禅堂常见‘禁语’二字,实际上不挂‘禁语’牌,人还不太想说话,挂了牌子以后话反而多了,由此可见人的心理有多妙!你不禁止他讲话,他都懒得讲;你一禁止他讲话,他非讲不可,这就叫做众生。你要他吃的时候,他并不想吃,你故意不给他吃,他一定抢著吃,这就是众生的心理。

  我们平日打坐,心理的语言思想没有断过。很多人认为自己悟了,虽然表面不承认,表现出来的态度好像悟了,看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不管有没有悟,有一个自我测验的标昨,等于现在有各种病可以试验的药品,这里有个药品给你,你有没有做到‘言思道断’?不是压下去的无念,也不是压下去的无著,自然而然不想,从前有个禅师说: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不是故意有心地去除妄想,是自然不想。言思道断,断是形容词,不是有意切断,是自然没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宗镜录)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里03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01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4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