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三十八章)01


   日期:2019/9/29 11: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八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三十八章明暗还天地01

  上次讲到见性这个问题,引用了《楞严经》的经文。有很多同学提出来讨论,例如,我们眼睛可看见,瞎子看不看得见?就有一位同学根据《楞严经》的说法,认为瞎子是看不见前面的东西,可是瞎子看见前面黑洞洞的,所以还是看见。另一个同学说,你讲错了,瞎子是看不见前面东西,但是能看见前面黑洞洞,那不叫做看见!那只能够说能见的功能,‘能见’的‘能’看见。这是两位同学很认真也很有趣的辩论。

  明暗之辩

  我们上次谈过,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是两个现象,就是开眼看到一切东西,闭著眼睛看不到一切东西,实际上闭著眼睛还是看见了,看见什么?如果在灯光底下,就看见一片蒙蒙的,不过看不见东西而已,如困在黑暗底下,就是看见前面黑暗的,并没有看到东西而已。实际上,那个黑暗和蒙蒙也是你所看见的。拿现代的观念来说,你的眼神经的反应功能还存在。可是假使眼睛瞎掉了,是不是还是这个样子呢?还是这个样子,只是程度加深了,那就是说看到前面暗暗的,不过这个话还要注意。

  现代不像佛那个时代,而是个科学的时代,人类文化经过几千年经验的交流与融合,说法、理解又不同了。我们说,瞎子两个眼睛,假使拿掉,看到什么?‘什么都看不见了。’‘那你有什么感觉呢?’‘什么都黑洞洞的。’好,根据这个理论,这个瞎子是因为他过去没有瞎以前,曾有‘看见’那个经验。假定他一生下来就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你问他:‘你看见什么?’他会说:‘什么叫看见啊!’对不对?‘我只晓得前面……’你说:‘是不是暗暗的样子啊?’他如果跟著你说:‘是,暗暗的。’那么,这个瞎子说了谎话。为什么?他天生下来没有看见过什么光明、什么黑暗,也怎么晓得这叫黑暗呢?对不对?只能够说:‘我也不懂,我只晓得前面……’,他讲不出来的,因为他没有这个经验嘛!对不对?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我们做梦的时候,往往以为看到很多东西,如果某人问你:‘你在梦中看见什么?’你一定会说:‘噢!我看到很多奇怪的景象’,这个话拿科学、哲学的逻辑来讲,是不对的。你是根据人清醒以后的习惯,讲自己在梦中看见什么,实际上你作梦时候并不是看见啊!眼神经并没有张开看见东西,是你那个意识的境界。用弗洛依德的话来讲,是潜意识所呈现的境界,严格讲起来,不能说是看见,你只能够说,我梦见。假使你说,我梦中这个眼睛张开看见了,嘿,老兄你注意,那不是梦,你醒了,发神经了,对不对?所以,这与见性不能混为一谈。这些问题,大家肯讨论,我觉得很好!对于常识研究会有进步,就怕不知道有问题存在。

  我们现在倒回来看,释迦牟尼佛他当时的一段话:‘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这里头是有个大问题。

  这是个大原则,这四句话佛同阿难讲,当你眼睛看东西的时候,‘是汝非我‘,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

  后面两句话,讲大原则,假使人以眼睛看东西的时候,‘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你那个见性与明心见性,不能笼统混为一谈。千万注意!这个观念把握不清楚,那就错得一塌糊涂,非常严重。

  我们任何一个人眼睛能够看见的这个见性,拿现在的话怎么说呢?你那个能看见的功能,或者说你那个眼睛,能够看的那个作用,叫它作用也可以,功能也可以。古代辞汇不够,而中国人又是喜欢简洁扼要,所以‘见性’、‘性子’、‘性能’、‘感性’、‘理性’、‘明心见性’都是使用这个‘性’字,一切功能也是这个‘性’。比如唯识论的‘诸法无自性’,一般研究唯识学的,都搞错了,认为是绝对空没有自性。实际上,‘诸法无自性’是讲世界上每一个存在的东西,都没有固定性,不是永远在,同明心见性的空性不相干。可是近一、二百年来,大家研究佛学,没有把这个观念搞清楚。换句话说,逻辑的范筹混淆了以后,关于佛法、佛学,在见地、理解方面全错,很严重。如果站在受戒的立场来讲,那更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所以佛告诉阿难,你的‘见性周遍’,无所不在,当你意识看东西的时候,这是你意识见性的作用,如果这不是你自己的见性,还是谁啊?难道还是我替你看见吗?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你的见性这个功能很真实啊!‘性汝不真’,这个真实的见性的功能,在你的生命上的作用是真实的,你为什么怀疑它有假呢?‘取我求实’,这个道理在你自己身上,你为什么从我这里求一个东西呢?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这两句话,不是《楞严经》原文,是永明寿禅师加上的。在古文的写作方法上没有错,如果拿我们现在用逻辑的观点去论辩这两句话,就嫌文字太模糊,交代不清。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文字,‘故知’,所以知道是根据《楞严经》的说法,所以知道,‘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眼睛张开看到光明,眼睛闭著看不见光明,看见什么?看见黑暗。明来的时候,暗就跑掉了;暗来的时候,明就没有了。明暗有差别,有相待,互相接替的,所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明和暗这两件事情,有本位可归还。

  比方说,就在我们这个房间,大家看到了光明是电灯的关系,把电灯关掉以后,这光明没有来,那么这个光明还给电灯去;把电灯打开,光明又来了,那样黑暗还给黑夜了,其实也是还不了啦!这是逻辑观念的假定,在我们的理念上,头脑思想的意识,可以有个范围把它归纳起来,光明还给灯光,黑暗还给夜晚。

  当光明还给电灯,黑暗了,那我们看见看不见?看见啊!看见黑暗来了。这个眼睛能见的见性,没有变动过。换句放[话]说,可看见的现象有变动,我们能见本身的功能,没有变动过,你说看到好看的,是看见什么?看见好看的;不好看的给你,你看见什么?看见了不好看的。好看与不好看,它两个现象可以交换,你那个能见好能见不好的功能的那个功能呢?没有变动。‘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我们理解了。

  但下面这一句,‘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之间的关系,永明寿禅师就交待不清楚了。在古文的写作方法,中间可以不必加一介词,但以现在的观念来说,要不通了,拿逻辑来讲更不能,中间交待不清楚,这里要交待一句:‘以此理推。’也就是说,由这个道理推论,我们那个无始以来的那个‘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就交待清楚了。

  诸位年轻同学如果要写作文,尤其是学法律、学论辩的,在这个关键地方,一个字不能马虎,要交待清楚。

  当然大家一看《楞严经》,以为佛讲的这个见性,就等于真如妙性嘛,就是本体功能嘛,马上就把你搞错了。尤其后世一般学佛的人,凡是研究圣人的经典,在心理上早就给圣人吓住了,不敢变动。我们要知道,西方哲学家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学问学道,要老实,我们敬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尊重释迦牟尼佛的佛法。

  真理要交待清楚,现在我们加了这句介词,‘由此推理’,接上,‘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我们无始以来的那个本性,在佛学上,那个‘本性’又叫作‘真如’。这‘真如’是永远不变的,换句话说,变就是一切诸法无常。无常是指现象来说,一切万有的现象都是无常,都要变化;那个能生万有的本性,是寂然不动的。真如妙性不变,所以叫做:‘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万有的现象是永远在离合之中,所以是无常,而真如妙性是不变的,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

  若随物观,局大小之所在;若约性见,绝器量之方圆。

  接著说明,‘若随物观’,我们一般人智慧不够,跟著物理世界的变动,观察一切的东西的时候。‘局大小之所在’;‘局’就是范围、限制、局限的意思了。我们看见一个大的东西的时候,感觉这个很大,我们意识见性功能放大了;当我们看小的时候,感觉这个好小,那意识见性功能也跟著缩小了。他说这是眼睛见性的作用现象。

  ‘若约性见,绝器量之方圆。’‘约’,等于白话文所说的,就什么观点而论。这句话是说,若从性见的观点来说,是不受器量的方圆的影响。比如这个茶杯就是器,它能容纳的水就是它的量。这个器量有方的、有圆的,但能见的功能本身,不能说它是圆的或方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宗镜录)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里03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01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4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2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