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三十八章)02


   日期:2019/9/30 10: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八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三十八章明暗还天地02

  建十方宝刹,现六趣牢笼

  见性即成如来,于一毛端,建十方之宝刹;徇物即为凡庶,向真空里,现六趣之狴牢。变易在人,一性无异,迷悟由己,万法不迁。

  这段永明寿禅师的话,文采之好,美极了。现在人在中学时读的物理、化学那些书多讨厌,看到头就大,因为它不吸引人,看小说那就有味道了。所以一篇文章要谈最高的哲学、科学理论,文采就用不出来了。但是高明的人还是用,像佛学有许多书,谈的是最高的逻辑,用的工具却是最高的文学表现法,这就是中国佛学的特产、特色了。

  但中国佛学的问题也出在这里,因为搞思想搞通的人,往往文学没得天才;文学搞得好的人,往往逻辑头脑不够。反正酱油跟醋差不多,你说还有什么论的?告诉你大概是那个样子,最后就说:啊,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这就是文学。而科学就不能意会,人要拿证明出来,多大就多大,多小就多小。

  ‘见性即成如来’,根据上面的推论,我们意识的功能跟著现象变动的话,那变化万千,有大有小,有老有少。假设把见性的功能究竟了解以后,依此进一步能够彻底明心见性了,即成如来。见性就成佛,成佛以后呢?‘于一毛端,建十方之宝刹’,这句话,永明寿禅师套用《楞严经》的原文变化出来的。

  《楞严经》说,见道悟了道的人,在明心见性了以后,于一毛端、于一根汗毛、一根头发的尖尖上那么细,可以视它为一个宇宙、一个世界,建一十方世界。十方就是东、西、南、北四方,加上四个角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以及上、下。这是东方人空间的观念。过去中国就先有四方,后来增为八方,比如文学上有名的‘八方风雨会荆州’。四方与八方是就平面而言。道家所称的六合,是来面四方加上上、下。所以中国古文有‘六合之外,存而无论’的说法。佛法讲十方,就是八方加上、下。六合四方都是立体的。因为这十方的观念代表了空间,在佛学的应用上,有时代表了自然科学观念,代表无限量的宇宙观。假定要写现代的文章就要这样用了,写古文就不需要那么啰嗦,十方就懂了,这是今人与古人观念的不同。

  ‘徇物即为凡庶’,‘徇’就是顺著。‘凡庶’,就是平凡人、庶民、一般普通人。一般普通人,不懂上面的道理,忘记了自性无比无量的伟大体性,只有根据这个体上的应用习惯,而当成自己生命的真谛。‘向真空里,现六趣之狴牢’,而忘记了自己本体真空的境界,结果在六道轮回里头打滚。‘狴牢’,就是监狱。佛经说,三界如牢狱,这牢狱除了代表痛苦以外,还代表拘束,范围被束缚住了。

  ‘变易在人,一性无异’,一切众生本性就是佛,我们都变成了凡夫,乃至学佛修道,最后再由凡夫返回去成佛;或者说由圣人变凡夫,由凡夫又回到圣人境界。这个变易之间的关键,还是在于每个人自己。‘一性无异’,本性没有变动,等于这一杯水,现在泡成茶,这杯水全体变成茶,若酿成酒,全体都变成酒,水性并没有变,还是液体的性质,味道等等现象却变了。当我们变成凡夫时,就有了凡夫的性质,但自性的本体功能并没有变动。

  ‘迷悟由己,万法不迁’,所以大家学佛想悟道,悟个什么?悟个自己,你自己悟。叫老师造福,他没有办法帮你啊!运气最好的是阿难了,身为世子还可以当皇帝,结果他不当皇帝而去出家。阿难想:‘哥哥成佛了,总会给我一点吧!’永远等著,占便宜,他占不了便宜嘛!所以迷与悟在于你自己。‘万法不迁’,一切万有现象在不断变动,为什么又说不迁呢?这里头就有很高深的道理,所以鸠摩罗什的弟子中,有位中国和尚僧肇,写了一本著名的《肇论》,把佛法的精华与孔、老、庄等思想汇合起来,其中有篇就是《物不迁论》。

  以物的道理看世界,是质能在互变,物质的现象与能量互相在变化,但能总是存在,而能是什么东西呢?彻底地说,还是空的,不过科学的空与佛法的空不可拉在一起讲,中间是有出入的。然而要知道,科学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的定论还在求证中。我们要晓得这个知识,来配合理解。所以一切万有,说它迁而不迁,看起来有变动但也等于没有变。

  永明寿禅师从《楞严经》中引述有关见性的经文以后,又加了那么多的结论,然后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了。

  如经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我们要了解历史,佛在世的印度,等于我们中国春秋时期一样,也有很多的国家。这个‘国‘字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与印度,不是现代国家‘家’字的观念,那时候的‘国’是地方政治的区域。波斯匿王就是靠近中印度一个地方的国王。他给释迦牟尼佛盖了一个讲堂,所以有时候佛一年中间总有几个月,带领许多弟子前往居住。讲《楞严经》的时候,佛就是在这个讲堂里头讲的。这部经上说,波斯匿王站起来问佛了。‘我昔未承诸佛诲敕’,我从前还没有亲近你的时候,看到印度的外道大师迦旃延毗罗胝子他们都说‘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他们认为人这个身体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实际上那个时候求快死,早死早了早好,而死了那时候那个境界叫涅槃。我们要知道这种哲学家的理论、说法,差不多等于现在流行的唯物论:死了就死了,人是个物质的东西,说什么死后有灵魂?没有的,两派理论,看似相同,但稍有不同,只能说两者差不多。因为印度外道不怕死,并且认为死的那个境界是对的,那个是道,叫做涅槃。

  波斯匿王说,我从前听两位大师是这样讲的,现在听了您老人家的话,‘今犹狐疑’,你讲的理论我都信得过,但是我还没有成佛啊!我还怀疑哩!波斯匿王讲的是老实话,实际上,我们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尽管信佛,只要信佛,徇自信就可以成佛,明心见性,你信不信?不要睁眼说瞎话,有时自己并不相信,有时相信却又信不过。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他说,怎么样想办法,请你‘发挥’,很透彻地跟我讲,使我得到证明。‘证知’,注意这个‘证’,不是理论上知道,佛学很好,佛经讲的很好,那是你的理论,你要真的身、心两方面投进去,像科学一样地去求证。‘这是一杯水,你知道吗?’喝喝看,‘嗯,是水。’‘碱的还是甜的?’‘是水,没有碱也没有甜。’‘现在放了糖,变成甜水了。’再喝喝看,‘嗯,甜的。’这叫证知,如果告诉你,‘放了糖,水变甜水。’你说‘我相信。’‘你喝了没有?’‘我没喝。’那你是迷信,甜到什么程度你也不知道。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以现在的观念来讲,是要有真正的科学精神,要我们自己身心投进去,完全得到证明。

  所以波斯匿王请佛发挥,以证知自己的本性就是不生不灭地永远存在。他说:‘佛啊!这不但是我个人的要求,“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而且是在坐的大众,乃至于您的出家弟子们没有悟道、证道的人,还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外漏,都同我一样,都要听这个道理。

  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这段《楞严经》原文,翻译得最美了,道理也讲得很透彻。‘佛告大王’,佛就答覆波斯匿王,我现在问你,‘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我问你,你现在人站在这里,你这个肉体,永远像金刚一样永远不变吗?还是随著时间要变坏了的?上面这几句是佛反问他。‘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老师啊!我这问题很简单嘛,我这个肉体,总归要死,要变灭的。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末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所讲的话,现在称为经典,在当时就是论辩、问答的记录。佛说:‘那我问你,你还没有死,你怎么晓得你一定会死呢?’这个话问的很妙。

  波斯匿王答覆佛说,老师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我现在这个身体,不会永恒存在,总归要变去。这个肉体‘虽末曾灭’,还好好地站在这里,但是,‘我观现前,念念迁谢。’这句话很值得注意了。现前,就是现在此时此刻。我们反省自己,‘念念迁谢’。我闪[们]的眼、耳、鼻、舌、身固然由于接受了刺激,而会起种种念头,但即使没有这些刺激,我们的意识上也不停地涌起念头,跳跃在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这些念头在迁流、散掉之中。

  ‘新新不住’,好像有新的念头产生了,但又停不住地消灭了,如此在不息的心海中翻浪,波斯匿王由此体会到自己的生命,就像念头般在生生灭灭之中。

  ‘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我看我们这个生命,由现在这个状况就知道将来的,就像火烧东西一样,慢慢成灰,渐渐消失。‘殒亡不息’,时间促使我们这个生命不朽地消耗,以至消散,没有了。‘决知此身,当从灭尽’,因此可以断定,此身有一天就会谢了,没有了。这是波斯匿王对佛所提问题的答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宗镜录)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里03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01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4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2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