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25


   日期:2019/10/31 16: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但是娑婆世界的鸟,只有鹦鹉会说人言,而且也仅仅是学说话。极乐国却是昼夜发出声音,又和又雅,能够演说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一切道品,不是随便鸣叫啊。

  所谓仅仅学说话,就是说只是依人语,不能知道意义。《礼记》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那么人道还不通,何况佛法?鹦鹉尚且如此,其余可知了。所谓和雅,就是和与暴相对,如鸱鸦等,这是暴音。雅与俗相对,如莺鹂等,这是俗音。优柔平和,没有粗暴,能使听者烦躁的心自然放释,这是和音。正大谨严,没有邪靡,能使听者贪欲的心自然平服,这是雅音。子路(孔子的学生)弹瑟尚且缺和,郑国的乐声太背离雅(孔子的看法),极乐的鸟兼有和雅二美,是黄钟大吕不能比的啊。所谓演,就是张扬而广布,意义没有穷尽。所谓畅,就是实施而通达,意义没有滞碍。这样演畅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共三十七道品啊。所谓道品,就是入道的品类。

  但是这三十七品,虽然属于小乘法,实际通大乘,随人的心行,如经论中说的。

  所谓通大乘,《瑜伽师地论•四十四卷》说:“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种。三十七品,是其中特别的意义,通于大小。”《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不包含,就是无量道品,也在其中。”《净名经》说:“道品是道场。”又说:“道品是法身因。”《摄大乘论》说:“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涅槃经》说:“如果有人能观八正道,就见到佛性,名叫得醍醐。”都是大略说的。所谓随人心行,如《涅槃经》说:“智有二种,一是中智,二是上智。观种种五阴的苦,这是中智。分别五阴有无量相,不是声闻缘觉能知道的,这是上智。”可知道品是一样的,观照智慧的大小,没有固定啊。

  所谓五根,就是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所以名为根。又如《俱舍论》说的,具有三个意义。

  根有二个意义,一是能持的意义,持那已得到的,而自己本有的不失啊。二是生后的意义,生那没有得到的,而胜进上求啊。所谓信根,就是说对于谛理深忍乐欲,这是信根。这是一总根,其余四根是承接的。所谓进根,就是既然信这个理,勤求不息,这是进根。所谓念根,就是既然求这个理,时刻念着,明记不忘,这是念根。所谓定根,就是既然念这个理,系缘一个境界,相应不散,这是定根。所谓慧根,就是既然定心在道,又正观分明,决择是非,这是慧根。能生圣道的,用这五法,调治其心,譬如阴阳和适,一切种子都能发生。所谓《俱舍论》的三个意义,就是《俱舍论》说明最胜自在光显是根。所谓最胜,就是因为根的体殊胜。所谓自在,就是因为根的用殊胜。所谓光显,就是因为体用双双彰显。其中展开二十二根,包括信等五根。

  所谓五力,就是前面五根增长,具有大力,所以名为力。

  力有二个意义,一是不被他力制伏,二是又能制伏他力。如《瑜伽师地论》说:“这五力,能在后来证到的出世间法,生起深切的胜解,难被他力制伏。又具有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所谓信力,就是深信佛法谛理,更加增长。能去除疑惑,不被动摇。能拒邪魔外道,不被迷乱。能破除烦恼,不被侵害。信是一总其余承接,如前面信根说的。所谓进力,就是进根增长,能破身心种种懈怠,成办出世间种种的事业。所谓念力,就是念根增长,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间的正念。所谓定力,就是定根增长,能破一切杂思乱想,发起事理等禅定。所谓慧力,就是慧根增长,能破除一切邪外的知见,能断除一切偏小的执着。

  所谓七菩提分,就是七觉支,也是由前面五根五力,得到的这个慧用。有一念,二择法,三精进,四喜,五猗,六定,七舍。另一说法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这里依后一说法解释。

  所谓觉支,觉就是菩提,支就是分支。是说各分支随宜而用啊。所谓由前,《瑜伽师地论》说:“诸已证入正位的,如实觉慧,用这个作分支。”所以知道根力坚固后,然后必须觉慧,合宜的用。所谓依后释,用天台的解释,意思明显。又《华严疏》,也是以择法为自体,其余为分支。一择法,就是观诸法时,善能觉悟了达,拣别真伪。二精进,就是修道法时,善能觉悟了达,不错误的去修无益的苦行。三喜,就是心得法喜时,善能觉悟了达,不随颠倒的法而生欢喜。四除,就是除诸见烦恼时,善能觉悟了达,断绝虚伪,不损害真正的善根。五舍,就是舍弃见到念著的境界时,善能觉悟了达,取舍虚伪,永不追忆。六定,就是发起禅定时,善能觉悟了达,诸禅虚假,不生我见我爱。七念,就是修出世道时,善能觉悟了达,常使定慧均平。如果心沉没,应当念用择法、清进、喜三支,觉察而奋起。如果心浮动,应当念用除、舍、定三支,摄取降伏,念念调和,使心合中适当。

  所谓八圣道,也叫八正道。由于前择法,所以入正道。就是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一正见,《杂集论》说:“修觉支时,得到真正的觉悟。”因为智慧安立,所以谛理分明,没有错谬。二正思惟,见这个理时,无漏心相应,思惟筹量,能增长入涅槃。三正语,不只是心无邪思,用无漏智,守护口四业(妄言、恶语、两舌、绮语),守住四善语(温软、调和、赞叹、慈爱)。四正业,用无漏智,除去身三种业(杀盗YIN)等一切邪业,守住清净身业。五正命,用无漏智,通通除去三业中的五种邪命。六正精进,用无漏智,应勤行精进,趋向涅槃道。七正念,用无漏智,应念正道法,以及助道法,心不动摇退失。八正定,用无漏智相应,正住在理中,决定不转移。都说正,因为不依偏邪名叫正,能达到涅槃名叫道。如《华严经•离世间品》,那么八正道都是菩萨道。所谓正见,远离一切种种邪见。所谓正思惟,舍弃妄想分别心,随顺一切智。直到正定,都是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在一种三昧中,出入种种三昧。解释依据这个文字证明,岂不深奥玄妙?以此类推,七觉根力三十七品,都是随众生的因地修行,根机知见不同,证大证小,各有所得不同。

  说“如是等法”,“等”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成三十七品,以及其余一切法。

  三十七品,前面只讲了二十五品,所以用等概括了。所谓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说念处,因为不净,这是观身的人应当念到地方啊。苦空无常等,也是如此。所谓四正勤,解释见前文。因为生善灭恶,不懈怠松弛,所以名叫勤。勤应当勤的,符合佛理,名叫正勤啊。所谓四如意,也叫四神足,就是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因为念处正勤以来,精进增多,定心有点弱,修这四种定力控制心,那么智定均等,能断烦恼,所有的愿都如意,名叫如意足啊。综合这七类,就是三十七品。《毗婆沙论》《大智度论》,都是用比喻显示,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觉支如开华,圣道如结果,所以名叫道树。所谓其余一切法,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

  问:为什么不先讲念等,而首先讲根?答:因为信重要,又前面三科直到这里,才有根力。

  根据七类次第,闻法先应当念持,然后勤修,勤修能摄心调柔,调柔后成根,根增长成力,才有七觉支的分别,八道的正行。这里重视信,这部《阿弥陀经》是以信为主,而根和力都是信为首。信带动其余四个,是道元功德母啊。如五位百法中,信也在首位。十信之中,信也在首位。十一善法,信也在首位。所谓前面三科,就是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修到这里,才得到根力坚固。能使前面得到的法,没有退失。又后面应当得到的法,毕竟能得。也是由于信,所以首先讲啊。

  按理说,那么自性变化,是众鸟的意义。自性出生一切法门,是根力觉道的意义。

  下文说阿弥陀佛变化的结果,这里说妙色雅音,全体是自心显现,何必高推圣境?又心地含有种子,那么五根等,全体是自心培植,何必向外驰求?所以古大德说:“信心坚固,湛若虚空,就是五根五力。觉心不起,就是七觉支。直接了达心性,邪正不相干,就是八正道。”所以说海生万物,无物不是海。心能生万法,无法不是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弥陀疏钞新白话版       一心念佛)(五明学佛网:弥陀疏钞新白话版       一心念佛)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一心念佛──净嵩法师往生周年 

 妙祥法师:一心念佛破五阴——二〇〇四年夏安居佛七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无诤三昧,一心念佛 

 净土法门法师:对于我们念佛人,一心念佛就是忏悔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3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2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1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0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9 

 一心念佛的力量,能够抵得全部“大藏经”,全部“忏悔法”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