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莲老和尚:《五戒是良师》(二)


   日期:2019/11/2 22: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条:不杀生戒

  一、慈悲不杀最第一

  讲到戒条,初听佛法的人要冷静下来,好好地细心听,就知道佛法微妙不可思议!愈听愈快乐、愈听愈自在,依著佛法修就能够得、能够证。佛法是心法,在佛法里,用一分心都不会白费的。你能够用一分力,就得一分自在,佛法就是能够安慰你的心。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不可没有至诚心,诚之至极,佛陀的福慧皆能得。一分诚敬一分感应,大家要好好发菩提心,才能得到上品清净戒。

  佛家的五戒:杀、盗、YIN、妄、酒,就是世间的五伦:仁、义、礼、智、信,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YIN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五戒是保持身不造三恶业杀、盗、YIN,口不造四恶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若再能意不造三恶业贪、嗔、痴,心地善良,这就是十善。

  五戒只说到身口,意地为什么不说呢?好像小孩子骂人、打人,不犯过的,不能定他什么罪。初学佛受五戒,好像小学、幼稚园的学生,怎能要求他做得怎样好?慢慢进步到菩萨戒就重在意业。其实你身口清净,心也就清净了,心不清净,当然也影响到身口,互相都有关系的,因此不但身口要善,心也要善。一个人能守五戒、十善,就可生在人间、天上。所以,佛法单是五戒就能使人心平安静顺,没有烦欲争端。一人守戒一人安乐,一家守戒一家安乐,乃至一乡、一国、全世界都能守五戒,世界那有战争?都是和气、和平哩!

  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所以题目是「杀戒第一」。五戒、菩萨戒以杀戒为第一,希望大家受了戒,就做个真正的菩萨,所以大家对这条戒要特别注意。菩萨道以度众生成佛道为先,要广与众生结缘,那当然要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第一点,要保存人家的寿命、健康,不要侵害人家,所以特重慈悲;慈悲为佛种子,因此杀戒在第一。声闻戒是出家戒,以了生死为重,想了生死要修梵行,所以断YIN欲戒为第一,这是各有所重而分前后次第;虽有前后,其实都是第一。

  「善男子!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优婆塞、优婆夷,旃陀罗优婆塞、优婆夷,垢优袭塞、优婆夷,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初重。」

  「善男子」是一种美称,指本性善良、断恶修善的好男子,当然也概括善女人。这在佛法是很高贵的称赞。怎么见得?佛陀说法的时候,往往称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善男子!」现在大家也称善男子,多么尊贵「优婆塞、优婆夷」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叫做近事男、近事女。就是受持三皈五戒的男子、女人,要亲近奉事三宝,对佛事护持服务,求福求慧,学习佛法以开智慧,化导世间。受了戒要做到这样,没做到就是犯戒。否则你虽然受了戒,离三宝远远的,和世俗一般非正人君子在一起,那不要说守戒学佛,连人也做不好。我们要想学好!决定要亲近善知识,和好友在一起。世间人都知道,跟好人学好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要保持亲近三宝,才叫做优婆塞、优婆夷。

  我时常讲,凡是生而为人就应该行善不可做恶。人顶天立地!应该替天行道,绝对要修善,怎么能做害人的事?你是人就应该要做善男子、善女人。现在已经是佛教徒,更要做善男子、善女人,不要再有一点点恶;连心念都不可有丝微之恶。当然,这要持之以恒,时久即能心意清净。

  过去无知,没亲近善知识、没遇好道场,遇恶缘造了恶事,怎么办?那是无知嘛!佛法慈悲不记过去恶,现在知道了,不能再造,从此止恶不为迟。过去的罪业要忏悔,「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造了极重的恶业本该下地狱的,只要你自知惭愧,「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佛家最注重的就是忏悔!但忏悔后就不可再犯,要做到「君子不二过」。以后好好精进,不要再懈怠退堕;知法犯法,那罪过可重了,这点不能不当心。希望大家受了戒要依戒做个好佛教徒,好好行菩萨道,拥护三宝度众生,做佛教在人间的桥梁,接引广大善男信女进入佛门,断恶修善、得安乐果报。

  二、忍辱不嗔守杀戒

  「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人身命是最贵重的,蚁子是最微贱的众生;虽为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杀一只蚁子,这就是大菩萨!大慈悲嘛!在一般人想:「我是一个人,蚁子怎能和我相比?杀一只蚁子算什么?微不足道嘛!杀戒怎么这样严格呢?」

  以凡夫眼来看!蚂蚁只是蚂蚁:以佛眼来看;蚂蚁就不是蚂蚁了,它是未来之佛。只是造恶业堕落了才成蚁子;它还是有佛性,有佛性就是有善根,等它恶报受尽了,也能恢复本来的而目。人人都有佛性嘛!连蚁子之本性也与佛平等。大家都平等,所以不要以为你是人就欺负他!那完全是凡夫心,可怜的凡夫!愚痴的凡夫!现在受戒!要把蚁子当成自己的身命一样贵重,不要轻贱它。

  佛家才有这种尊贵观念!一般人反而觉得:你脑筋有没有问题?一个从未接触过佛法的人,如果善很深厚,闻到佛法就会信;业障深重的人,闻了佛法要他恭敬受持,就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好多话都是闻所未闻;不是他们所能想到的。这是讲佛道,不是讲人间法,现在是叫你学菩萨、学超世之法,大家要明白、分清楚。现在学了佛就不要听人间话,听人间话害死你了。要听佛陀的话,要守杀戒,虽然是蚁子也不能随便杀。

  其实,你有这种仁慈之心,连蚁子都不忍心杀害,还会杀人吗?不会的!就是人要杀你,你也不会杀他,决不会同他计较。你有仁慈之心守住戒;就算被人杀了都可生天。因果不会亏人的。慈悲心是佛种子,学佛的人没有慈悲等於没有佛种子,没有佛种子,怎么能发菩提芽、开涅槃花、结菩提果呢?这些道理要切切实实记好,不要用凡夫理、不要用凡夫心。

  我们佛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就算遇到自己生命危险的事情都不能犯杀。「人家要来杀我,为了自卫能不能杀他呢?」你要杀他,可是力量不够时还不是被他杀?即使你力量够,为自卫而杀他!当然在人间来说无可厚非;可是在佛家来说就伤了慈悲。或者你说:「那我就白白等着被他杀喝?」其实俗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只要你不要和他和敌对,以善来降伏恶,以柔来克服刚,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凡事都退让,对方也不会轻易来伤你的命啊!究竟为什么人家要杀你?还不是自己惹来的?

  你能奉守如来之戒,没有恶念怎会有恶事?你善,人家怎会和你斗争?只要我们守如来戒,慈悲一切众生,有如来之心、菩萨之心,决定不会遭到这些恶报。假如这样人家还要杀你,那怎么讲呢?三世因果哦!你前生杀了他,今生他来报复啊!你今生虽然是个善人!前生不知怎样伤了人家的命!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因果就是这样子,学佛人要觉悟这些道理。

  梵网经上说:杀父之仇都不能报。在人间来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做儿子的不替父亲报仇,那枉为一个人了。世间是讲报复、斗争,弄得世界战争残杀;佛法是讲和平、慈悲、容忍,如果大家都学佛,这样世界平平安安的多么好,如果你杀我的父亲,我一定要报仇,我也杀你的父亲,杀来杀去,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啊!再说!为什么你的父亲会被杀?如果他往昔之中没有杀人,怎会被杀?这些因因果果要想一想。

  孔老夫子也说得好:「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愿意被人家杀吗?当然不愿意!那你也不要杀人,杀人必遭恶报的。一切事情要尽量和解、尽量向好的方面想,不要随着恶性下去,把世界弄得天翻地覆。你一人忍而不嗔,大家都安乐,你一人不能忍,就连累到大家都受苦!

  其实人毕竟是人,都是有善性的。人家对不起你,你忍让不报复,还是保持君子态度不计较!自然令对方感动,生惭愧向你道歉,同你做好朋友,我们对不起人,对方也不同我计较,这个冤就解了嘛!这是世间上很明显的事。一个人有一千个朋友不算多,有一个冤家对头就够你受了。所以决定要依佛戒奉行、要忍让。你不要说:「这样我吃了亏。」吃亏就是培福嘛!大家受了戒就要转凡情,不能还执着凡情:「佛法怎么那样胆小消极,叫人要忍辱?」就是要你忍辱才能积德成佛道啊!

  不要一口咬定:「这个人坏;我要教训他!」何必这样呢?有句话:恶人自有恶人磨,他造恶绝对会受恶报的,你不要在自己身上搞麻烦;搞上了麻烦,心里不能安乐!又弄得是是非非结下了恶缘。万事总是退一步好,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句烟消云散」嘛!不要那么执着,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教人不要执着。学佛就是要改凡情,凡情改了才有圣智,有了圣智才能任运积功累德、成佛果啊。

  三、食肉教杀非佛子

  「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你们来山上受五戒,就要守好杀戒。你自己虽不杀,但叫人家杀,这叫「口教授」;自己不做恶;指使人家做恶害人也不可以。「若身自杀」是自己亲自杀。不管亲自杀也好,叫人家杀也好,这样做就失去了优婆塞、优婆夷的身份。名义上是佛弟子,实实在在是魔子,唯有魔子才酷杀!

  大家要注意!「身」不杀能做到,「口」不杀能不能做到呢?!你还没有戒口吃素啊!你没戒口吃素,那屠宰场所杀的生命,只要你吃就有一份恶业报,记一笔帐在那里等着你。人家为什么要杀生呢?你要买他才杀,他杀是为你吃的人而杀,那这罪业要谁负?当然杀的人、吃的人都要负;这叫共业。如果他今天杀,明天你不买,后天叫他杀,他也不会杀的。在戒律上,自不杀也不要教人杀;你若买,不等於教他杀吗?

  佛法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性种子」,佛家吃素最高贵的就是没有残忍之心。不要认为自己想吃,就不惜众生惨痛,那你悲心何在?你不吃它半斤肉,就不用还他八两,将来能免三涂之恶报,而且於你切身有利益哦!福慧、健康、寿命都在这个素食里头。你不伤害它的健康、不断它的命,怎么会短寿?你尽是伤生害命,怎么会长寿?修恶因还能感好果吗?没这个道理!历劫来各处的刀兵劫,就是从口中吃出来的。

  要想消除无始以来的杀业,首先要放生,一般佛教徒对放生都很积极;放生当然好,但不如吃素好,吃素才是真正的慈悲、究竟的放生。你放生而不吃素,那你一生能放多少呢?你放的没有吃的多啊!当然总比不放的好。如果你们想在灵岩山寺出钱放生,那我们就把钱聚积起来,倡印素食利益的书,令人知道素食的好处。这就是自修行,教人修行,使大家都得快乐。

  佛家讲慈悲,你不恼害人,自己也不会遭人恼害!我们佛弟子能不恼害人,自已就不会受苦,想世界能安宁!第一条不杀生戒应该要守。大家是不是都想世界和平?唯有大家都信佛,世界才和平;大家不信佛,没有慈悲心,怎么和平?希望大家发菩提心,广度众生皆能信佛、成佛。

  「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如果你不依戒律行持,连煖法都得不到,更不要想得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果了。什么叫须陀洹、阿那含呢?大家常听到「阿罗汉」这名词,阿罗汉是声闻中的最高位。阿罗汉之前是初果、二果、三果,初果叫「须陀洹」,二果叫「斯陀含」,三果叫「阿那含」,四果叫「阿罗汉」。只要得到初果须陀洹,就已入不退位,入不退位就不会再堕三涂了。证了四果就能超人天,不受生死之苦。初果前有四个位子,就是「煖、顶、忍、世第一」这要研究教典才知道。

  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已,次须修四谛观。当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於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注,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如果破了戒,你不要想得阿那含果,连煖位都没有了,大家要当心啊!

  或许有人会问:阿罗汉已经了生死!纯粹入於佛法之圣流,为什么戒经上不说:「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罗汉」,而讲:「况须陀洹至阿那含」?因为在家修行最多只能得阿那含果。为什么不能得阿罗汉果呢?因为绝对要修梵行才能证阿罗汉果。什么叫梵行?五戒只是讲「不邪YIN」,出家戒、八关斋戒是讲「不YIN」,不YIN就是虽是夫妇都不可有夫妇之事,一定要断欲清净!也就是修梵行才能证阿罗汉果。「那我们就在家断欲,不结婚就好了,是不是也可以证阿罗汉果呢?」不可以!为什么?要证阿罗汉果一定要出家现僧相。这不能含含糊糊的。

  「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优婆塞、优婆夷,旖陀罗优婆塞、优婆夷,垢优婆塞、优婆夷,结优婆塞、优婆夷。」你不守戒,佛法的好处都得不到;那就回复你原有的凡夫本位。守戒就有道德、有戒香,有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破戒没有这些香;就是「臭」,臭味多么难闻!有恶臭的人,谁愿意亲近他?「旖陀罗」是印度话,译义就是刽子手、杀猪的屠夫,是印度四姓中最下贱之姓。「垢」,看到垢就知道是很脏、污浊邋遢的。「结」就是打结,破了戒;烦恼结就解不开:有了戒;就像有了智慧剑,不管什么结一斩就断了嘛!

  「是名初重」,这是五戒中第一条重戒。第二条乃至第五条后而的文也是这样解释,以下就不再重述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