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爱如喜雨,润物无声


   日期:2020/3/21 17: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爱如喜雨,润物无声

贤宗法师为上海爱心联盟开示

净文整理

  烦恼三千,一笑泯之

  今天是爱心联盟开课的第一期,在这个有意义的日子里来这里听闻佛法,说明大家都很有福报,我在此给大家讲课,感到非常殊胜。为什么说大家是有福报之人?有福报之人总是能机缘巧合地遇上许多善知识,他们的世界是光明自在的,如此慈悲。没福之人看到的世界是仇恨的、纠结的、邪恶的。有福之人看到的是积极向上的,阳光的一面,无福之人看到的是阴暗、邪恶,所以我们大家要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有福报之人。那么要怎么样去修福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

  很多人认为《金刚经》仅仅是一门智慧之学,事实上它也是一门修福之学。怎么样看待这个世界,决定了你有没有福报。有句话说:“福德非福德,是名福德。”这就是说我们越是执着于一件事,就越是得不到它,只有放下它,才能得到它。就像我们教育孩子,如果你总是指责他的缺点,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这只会让孩子增加压力,感到苦恼,并不能使他变得更优秀。讲课也是一样,如果你太在乎自己的表现,站在台上你就讲不好,只有你放下自己,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你才能尽情地发挥。

  这个道理你放在哪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培养孩子是这样,讲课是这样,做企业也是这样。凡事都要有自己的见解,照搬别人的东西,你很难超越别人。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自身情况也有别,同样一种方法在别处适用,在你这里未必适用。因此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凡事经过自己的思考,把学来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有一次我去拜访日本的一座寺院,里面的花草美轮美奂,让我震惊,后来我们几个朋友去爬山,等爬到山顶俯瞰这座寺院时,竟发现那些花草黯然失色了,充满人工雕琢的痕迹,非常不自然。当时我们就一起讨论了这件事,如果这些树木不经过人工雕琢,而是让其顺应环境生长,就会显现出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刻意去改变一些东西,本来是想把它做得更好,结果却是画蛇添足,把事物搞得一团糟。人的发展也是这样,刻意的雕琢是没必要的,充分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在顺应环境的前提下去展现自己,这才是合乎事物存在之道的。

  我经常会做一些冥想,让自己静下来,去感知我的心跟我的身体,我的身体跟环境,我的存在跟世界的关系。把这些关系理清楚,并把它们处理好,这样以后你这个人的能量场会越来越大,你对世界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处理不好这些关系,你就会被世界淘汰。我时常会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的存在有多少价值?我这短暂的一生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当我们跟这个时代融合得越来越默契,我们的存在就越来越有价值。每一个人都像一滴水,只有和大海融合在一起,这滴水才不会干涸。只有当我们跟这个世界合而为一时,我们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正如古人所言“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

  我们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也要从我与世界合而为一的高度去思考。现在有些城市提出来“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鼓励大家与生活的城市紧密融合在一起,用智慧去改变这座城市,让每一个人做城市的主人。一座城市不管有多大,始终是围绕着人来建设的,因为人有上学的需要,所以建立学校;因为人有道路畅通的需要,所以修建道路;因为人有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所以设立警局。没有人的需要,一切的活动都不需要了,所以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

  修行也是以人为本的,学佛讲究自度度人,你度化的人越多,你的福报就越大。你若能参透这个道理,世间没有什么阻碍得了你修行的脚步。每一件事你都可以依着自己的本心去做,但前提是你要明白宇宙万物存在的规则。老子有句话叫“道法自然”,是说万物存在之道遵循自然法则,你若不遵循这种法则,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重重阻碍,若遵循这种法则,你会身心受益。好比一个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买大家想吃的说大家想听的就能使之长盛不衰,这样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喜好,人是一种意识动物,在衣食住行之类事情上很难达成统一,唯有建立大家共同的信仰,设立集体的理想,大家为这个理想一起去奋斗,这样才能让一个集体永远生机勃勃地存在下去。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大家的想法一致时,才能正常发展,如果大家各有各的想法,统一不起来,这个集体迟早要垮掉。

  人类社会很奇怪,人们各有各的想法,但是在这种互不相同的想法中又能找到共同点。老子有言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这是对人生的一种高境界的概括,是一种入世修身的指引,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大智慧。我们学演说,最关键的一点是找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一种能达到自我最佳状态的全身心欢喜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没有恐惧,没有忧伤和疑虑,你会感到自然而然,有一种说不出的自在。人只有做他喜欢的事情才会乐在其中,作为一名讲师,如果你能找到演讲的乐趣,你的演讲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你会思路清晰,口齿伶俐,你会带动现场的气氛,和大家融为一体。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别人微笑,不希望看到别人哭泣;希望看到别人的眼睛里充满喜悦,而不是满怀仇恨。一个人最灿烂的模样,就是微笑的时候,人与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大家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一致的。你能这样想,就能笑对别人,不给别人带去痛苦,有了这样的心境,世界在你眼中就是美好的。人在世间,怎样才能做到富有、包容、快乐、幸福?就是要打破小我,融入世界,拥抱世间一切。

  佛教唯识宗有一种观点:转识成智。什么意思?“识”分为八种,“智”有四种。“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人类用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第七识、第八识去观察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声音等等这些属性都是通过感觉器官去认识,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受触,意就缘法。世界是美还是丑,完全取决于你身体的这些器官怎么样去接收外界信息,你感受到的是恶,世界就是恶,你感受到的是善,世界就是善。

  要把我们的贪嗔痴化解掉,转化成一种智慧,打开心结,开心面对生活。第七识是分别、取舍、想象、演绎的过程,我们要微妙地观察事物,把这个过程变成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深藏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人的行为受潜意识的影响,有些事我们转身就忘,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没有这些东西,有些事历经多少岁月仍旧记忆犹新,是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潜意识。第八识是常识,比如某天我们见到一个人,对他印象很好,我们就会把他的信息存在我们的第八识里,等下次再见到他,那种熟悉感就会不由自主的升起来,这个过程就像在人意识里种下一棵种子,遇到适宜的条件,种子就会起现行。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身心会不断发生变化,这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它改变着我们身上的诸多因素。池塘里的淤泥越浑浊,长出来的莲花就会越肥硕,淤泥越贫瘠,长出来的莲花就会越消瘦,这也是环境的影响。在一个集体中,如果你关心这个集体的事,投入的精力越多,你对这个集体的感情就会越浓,你投入的很少,对它的感情就会很弱。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会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事实上遇到的问题越多,你对整件事情的印象就会越深刻。

  人生的阅历跟他投入的多少也有关系,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他的思想境界和对生活的看法跟一般人就会不一样。很多人一碰到逆境就逃跑,不敢去承担,这实际上是放弃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这个道理放在企业管理和教育孩子也是相通的,当你的孩子或者员工遇到问题时,你要做的不是无休止的批评谩骂,不是剥夺他再次尝试的机会,而是要鼓励他勇敢去面对问题,让他们在历练中成长,去为社会创造一份价值。当我们达到一定境界时,我们的人生就能够创造出各种可能。我们可以到各种各样的社区,去传播各种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促使自己不断去学习,针对不同人群,试着用各种主题。讲课要平实,千万不要卖弄学问,别贪多而流于肤浅,这本书翻开讲两段,那本书翻开讲两段,永远没有自己的东西。书上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是你内在的东西。我们要结合生活实践,对所学进行深入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再把这个东西讲出来去利益别人。

   力行千里,莲心不染

  一个有修行的人,别人看见你这个人就能看到你的思想,看到你的思想就能看到你的一生,你永远跟别人不一样。我们要如何从淤泥中长出莲花?如何化挫折为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修行的路上,要怎样把学来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怎样把现实中的事情上升为理想状态?对此,我总结出几个步骤:

  第一个,关照自己,冥神想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让心安静下来,去想象自己的一言一行,过去走过的路有哪些对,哪些不对?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观想自己的性格、爱好,喜欢的、不喜欢的,自己跟周围的人交往的状态。一个人真正想改变世界,就要从改变自己做起,自己不改变,你的世界永远不会变。佛教讲相由心生,你的心改变了,世界就改变了。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人,为什么有的活的很开心,有的活得很痛苦?原因就在于他们看世界的方式不同。世界有种种可能,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改变,我们永远只是在沿着过去的轨道往前走,不会有丝毫改变。

  你跟身边的人的关系,你与世界的关系,都是由你的心来决定的,心胸放开了,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再那么狭小。你发现不了问题,就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你就会生活得很痛苦。你包容别人就能得到快乐,你总是挑别人的毛病,就会烦恼重重。心胸宽厚的人,我们称他“厚德载物”,这样的人是有大福报的人,他不会有福报的人就会很富有,很快乐,做什么事情都能顺利,那些看什么都不顺眼,都像讨债鬼一样的人,他永远都会痛苦下去。像易经中的太极图,一边是阴、一边是阳,阳到了极致就会转为阴,阴到了极致也会转为阳,所谓“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也”。世间的万物都是这样,除了阴就是阳,除了正就是反;树也是一半在土里,一半在外面,树叶有正面也有反面;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冬天就有秋天,月亮有圆就有缺,事物永远在变化的过程中向前推进。我们看待世界也是这样,不看好的一面就会看到坏的一面。

  当我们冥神想象的时候,就能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真实的自己你才能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想快乐你就要放下痛苦,想轻安你就要放下烦躁。什么东西都抱得紧紧的,你做不到。你越把生活搞得很复杂,你的时间越少,生活得越简单,时间越充裕,也越能获得快乐。所以你不舒服的时候就静下来关照自己,找到不舒服的原因,转变它,让它和这个环境融合起来。

  美国历史上有个伟大的总统叫富兰克林,他开始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后来随着名气增大,他变得有点不可一世,渐渐的他的朋友们都远离了他。于是他开始反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总结出十三条造成自己被孤立的原因,写下来督促自己,如果没做到就打一个差,做到了就打一个勾,每天坚持,逐渐改变自己。在富兰克林被选举为总统以后,他也一直坚持这种修行,他凭着这种严以律己的态度,最终成为一个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人。所以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怎么来,就是从修行中来的。

  一个企业的品牌来自于全体职工的努力,职工素质来自于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文化来自于企业家的内心格局。你要构建世界级企业,就要用世界级人才。那你要怎样来吸引这样的人呢?这要靠你的福报,没有福报,想成就很难。每个人都不满足于眼前的状态,都喜欢跟眼前的人比,在对比之中,你有多少时间去关照自己?水越深,能承载的轮船越大,浅的水只能承载小帆船。

  第二个,布施。布施是培福,珍惜自己的拥有不浪费,并同时去为别人付出,这是两种很高的境界,不浪费已拥有的,但又不是吝啬,而是把它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就是布施给别人。这是相辅相成的。布施需要智慧去引导,就像做慈善,有的人是通过救助的形式,别人没钱,给他钱,这是最简单的慈善形式;有的人则是通过一些项目,让别人去做,通过为他们提供工作平台来帮助他们。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更有智慧。人如果总是不劳而获,就会变得消极和贪婪。

  第三个,改变原点。要想改变一个人,就要改变一个人的原点,因为人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离开他的原点,做什么事情也总有一个原点,从原点出发才能彻底改变一个人。就像要防止一个人犯错,要从思想上使他向善,而不是等他犯错以后处罚他,靠强力是管不住一个人的,只能激发他内心的良知,让他自己管好自己。地球就这么大,不会因为人数增加就增大一分,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过度开发终归要出问题。就像栽树,一片空地只能栽100棵树,你栽了一万棵,最后肯定会有很多树不能正常存活。人类并非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要看地球的供给极限有多大,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要让人和谐地生存下去,就要减小人的欲望,消除争夺,大家和谐共处。

  企业也是一样,要使企业走得更长久,就要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我们反思一下自己,要如何才能让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如何能让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好?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利他的还是自私的?是布施还是索取?你如果知道这些道理,你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你要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做什么都会很勉强,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一个人如果能把他的一生定位在修行上,他就能从中获利,把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当成修行。做你擅长的事情时,不贡高我慢,这是修行;做你不擅长的事情时,不畏惧退缩,这也是修行;在名利面前能守住自己,这是修行;在失败面前能锲而不舍,这也是修行。

  我们活在世间,要以修行的心态来看待生活,有人找你吵架,你就想,这个人是来成就我的;公安无缘无故把你关进牢房,你就想,这是在给你提供闭关的机会。有的人还故意给自己弄一个地下室关禁闭,时不时进去体验一下,这种自发的修行效果是很好的。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恐惧,把它当成一种修行,去接受它。人一旦走上修行的道路,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事情了。如果你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外界的东西永远改变不了你。有时我也会想,有一天如果我不在香海了,被调到一个小寺院看门,那时我怎么办?我也只能接受它。事实上在小寺院也没什么?只不过吃住差一点,我的修行不会因此减弱一分,反而会有更多清静时间去修行。

  人们整天担心的是些什么事?老了没钱养,病了没钱治,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人生永远有各种的问题存在,如果我们总是担心这担心那,就会每天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只有把一切事情放下,才能坦然面对一切。一个人即使再富有,离开人世的时候和穷人也无异,财富能给人物质上的享受,却给不了重生,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修行提高自己的内心修行,才能坦然面对生死。对于世间的一切苦难挫折,贫穷、破产、疾病、生老病死等,都无须担心,学着接受它们,坦然面对,自在生活。

  有个母亲,她的孩子在大学里教书,后来辞职了,她急得不得了,来找我诉说。我告诉她,这有什么好着急的,你能劝她就劝她,劝不了她就接受她,说不定离开大学她能成就一种更好的人生。再说也只不过是失业,她还没去做坏事。少一分担心就少一分烦恼,你的世界就会多一分快乐。不纠结,你会更有福报;不贪婪,你更没有烦恼;不执着,你生活得更洒脱。所以大家要放下苦恼,快乐生活,唯有快乐能吸引财富,吸引人才,吸引善知识,吸引一切你想要的善的结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