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弘一法师:斋心一味,修福十种


   日期:2020/3/22 0: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弘一法师:斋心一味,修福十种

贤宗法师于般若修炼团队开示

杜柯整理

  上节课我们讲到二十八品,学习袁了凡先生告诉我们的十种聚集福报的方法,后来,我又看到弘一法师讲的十种福报之修持法,现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弘一法师讲的十种福报,可以作为我们修行之镜鉴:第一,虚心。第二,慎独。第三,宽厚。第四,吃亏。第五,寡言。第六,不说人过。第七,不文己过。第八,不覆己过。第九,闻谤不辩。第十,不嗔。

  说到弘一法师,他是中国律宗的复兴人,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流风遗韵,波及深远,为近代以来不可多得的四大高僧之一。但他在出家之前,原是一个大艺术家,写诗、作画、谱曲、演戏,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当时就名满天下,实在羡煞人也。不过一般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正值艺术的华丽鼎盛之年,却寂然出家。

  出家后,他不再是一个艺术家,一改散漫为严谨,严守戒律,修持律宗,终成一代高僧。

  我曾看到有文章记载,弘一法师去别人家里做客,落座之前都要把藤椅抖一抖。人家很不理解:诶?我的藤椅没有问题,为什么要抖一抖呢?当时不熟悉不好去问,后来熟悉了再问,他说,藤椅容易生虫子,我怕有虫子藏在里面,坐上去压死了,所以要抖一抖。由此之一斑,可以窥见其持戒是多么精严!

  在座的每一位,我们于正信佛法的前提下,要想培植自己的福报,就要去借鉴这十个方面,把它当作一把尺子,随时随地丈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是便可以掘开福源,壮大自己的福报。

  第一、虚心

  第一, 虚心。一个缺少福报,德性浅薄,不能跟别人很好相处的人,说明他的内心非常促狭逼仄,我执太重,那点仅有的空间只够他自己心性来生长,没有多余的空气和阳光来涵养别人;相反,一个德土深厚、福报隆盛之人,一定是一个心胸非常开阔,非常包容,非常接纳之人,这一类人,他才有绵绵不绝用之不尽的福报。所以《易经》上讲“厚德载物”,厚德,方能载物,就是这样一个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世间万物正因为有其缺陷,所以才需要成长和修正自己。可是,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问题,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向外看的、本末倒置的观察法,人,应该反观自照反躬自责,只有这样去觉察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才能不断成长、进步和自我蜕变。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虚心,首先是把心放空,心空出来了,方能容纳万事万物。所以“虚心”的修炼,它应该是个“动词”,就是不断地排除自己心中芜杂之物的过程。当你的心,像虚空一样无尽的时候,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打击到你伤害到你?譬如有人手持一把刀,对着墙壁,对着桌子,对着一块幕布,狠刺过去,可能把它刺破。但是你对着虚空刺,虚空会受到伤害吗?不会的。那我们与别人交往中之所以能受到伤害,因为我们自己就是铜墙铁壁,我们自身就是障碍物。人的惯性思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最重要,最注重自己的感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造成很多矛盾和冲突。因为你以“自我”为中心,对方也以“自我”为中心,我我相对,狭路相逢,互不想让,必然造成损伤。很简单,如果你对着一个影子挥以老拳,即使把你累的汗如雨下,影子也会无动于衷,因为它是虚的。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若能把自己塑造的像虚空一样没有障碍,那么,任何人都伤害不到你,你也可以渗透到任何地方去。

  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成长,是因为它有空隙可以不断裂变,实际上那个空隙就是虚心。好比人刚生下来那么一点大,后来不断扩张、生长,我们的骨头、头颅、肌肉、皮肤的细胞都在不断分裂,蜕变,衍伸,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空隙供它生长,如果我们把它禁锢到一个木匣子里,它怎么生长呢?同样的道理,人之品性想不断成长,就要不断把心打开,腾出空间。

  为人处事,经营家庭,或者打拼事业,你希望达到一种理想的结果,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心修的像虚空一样开阔无尽,那样你就可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涵育万物,还可以站在万物的至高点上,去看待你自己。站在至高点是什么呢,从事物的开始看到事物的终结,从你的未来看到你的当下,从一期生命看到无量的生死。当你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人间万有时,你就成为这个世间的第一义者,也就是佛法中说的“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指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因为它是从事物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月的阴晴圆缺,去看待世间一系列变化过程,它的开始和终结。宇宙万物,尽管纷纭繁复层出不穷变化无尽,可是都由这个简单的主题贯穿始终,它是一条不变的金线。

  倘若任何事物我们都能从这种高度去看待,你会发现,什么东西皆在你的掌控之列。每一个朝代,有崛起、兴盛、衰落和消亡,每一个组织,有肇始、发展、衰败和弥散的过程,这就像我们人有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一样。我们去读历史,以这种成住坏空的宇宙观来摄受自己,体验生命的过程,我们就发觉自己也在无常的范畴里面存在和发展,是宇宙的一分子。当你没有这样一双通透的眼睛看待世间时,我们就被世间的很多东西所困扰,走不出来。以后有空了,去跟你的爷爷奶奶说说话,了解一下他们年轻的时候做了什么,壮年时候做什么,老了以后又做什么,现在在做什么,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明天,他们的昨天就是我们的现在,用这种思维高度来省觉、观照自己,你就发现,从现在开始,你没有什么看不开,没有什么放不下。真正地勘破这种假相之后,明白世间不过是一个梦幻泡影的过程而已,一方面常流不净,一方面常驻不灭,拿佛教的话说就是,知道性空相有,又不离实相,不以空废有,又不执有碍空。那么,我们采取的正确姿态应该是:执而不着,活在当下。这就告诉我们要随顺一切,需要注意的是,顺其自然并不代表无所作为,顺应当下也不等于放弃努力。所以我们要做到不即不离,不住不着;事来则应,事过即静。

  请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就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烦恼。真正地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去行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困扰到你?钱钟书先生说婚姻是围城,人生也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但是我们想想,这个围城是谁造的?正因为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心的篱笆,所以造就了思想的围墙——局限和隔膜。其实人和人之间又有什么区别,所有的阻隔、屏障都是人为造成的。

  虚空的另一层含义是谦虚,与傲慢相对。一个人表现出贡高我慢、不够谦虚,也是源于他内心寄存的东西太多,以此为是,故而他的内心不够空灵,盛载不了太多东西。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我执”。为什么说这些东西只是暂时的“寄存”呢?因为你无论拥有什么,功成名就,财色名利,站在世间缘起法角度看,无不是幻生幻灭,过眼烟云。在此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上沾沾自喜,迷失掉自己,丧失了自己清净的本性,实乃最大的悲哀。

  所以在《易经》中,只有一卦六爻皆吉,它就是谦卦。傲慢高山,不生德水。唯有把我们的傲慢之心,不可一世之心,高高在上之心收回来,返璞归真,时刻保持归零心态,你才能承载起那种财富、名望、地位和权力,才可以拥有大福报的馈赠。否则,你很快就被颠覆了,这犹如踩跷跷板一样,那些外在的东西越高,你的内心就要越低,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故而想要培福、惜福,就必须收敛、谦和,用这样一种“水低为海,人低为王”的姿态去修炼自己,常常使自己处于心虚而能生万法的状态。

  人常说“唯道集虚”,道是最虚的,由此可以容纳一切。它隐而不显,看上去空落落,就像不存在一样,但它却是最强大的,可以主宰一切。

  第二、慎独

  第二,慎独。我们在家里打坐,实际上打坐即是慎独,即是锻炼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慧能大师说:无嗔就是持戒,清静就是出家。究其所以,修行要在生活的五欲六尘这个大染缸中浸泡。那么,打坐的时候,我们心不外驰,清静,安逸,喜悦,光明,看心观静,对境练心,就是一种“慎”的功夫,一种“独”的功夫。

  其实慎独是古代儒家修炼的基本科目。俗话说:与人相处时守口,与己相处时守心。这很关键,有的人独自坐下来,便烦恼丛生,内心充斥了各种负面情绪,如泉水一样一股脑往外冒,止都止不住,这便是守心的功夫不到家。《弟子规》说:入虚室,如有人,执虚器,如执盈。意思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进入虚空的房间,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手中拿着空的盛物之器,就像拿着盛满东西的器物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呢,以我们凡夫的眼光看来不是很迂腐吗?其实儒家修身的本质意在告诉我们,有人和没人都一个样,你不能有人时文质彬彬,没人时满口脏话,公共场合知书达理,私下里却像个泼妇。这种修身,就出了问题。

  修行,一定要和我们的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的人,有了一点地位,一点名气,一点金钱,就自我感觉良好,不可一世,仿佛天下人见了他都要向他讨好、向他鞠躬一样。还有的人本来起点很低,通过苦苦奋斗,好不容易有了一点成绩,出人头地,觉得我就应该扬眉吐气,高高在上了,便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于那些以前不太看中他的人,更是大加打击,嘲笑挖苦,以解心头之恨。这样做的时候,他没有看清一个事实,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变迁、流动不居的,有一天,你的金钱和地位可能消失,好比官场上很多位高权重的人,退休后就门可罗雀无人理睬一样。得到往往是失去的起点。爬的高,常常跌的重,事物的至理从来如此。与其到那一天灰头土脸,不如现在就给自己留一步退路。再说,那些暂时不如你的人,也未必一直不如你,根据事物的运行法则,物极必反,他们也会有起有落,有起有伏。所以,成功时,对别人好一点,失败时,对自己好一点,这叫“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以得失萦怀累心,你就活的从容自在。

  一个人,越是成功时,越要慎独,因为此时,对你锦上添花、称颂备至的人比比皆是,而忠言逆耳、一心劝谏者稀若麟角。这时候,由于你心花怒放激情万丈,或者粗心大意骄傲自满,最容易出问题。好比在月夜骑一匹快马,你只觉得如诗如画飘飘若仙,却不知未知的隐患就埋伏在路途,随时可能出现。

  第三、宽厚

  第三,宽厚。

  宽是开阔,厚是厚道。合起来就是说,心胸开阔,心地厚道。一个不会斤斤计较,善解人意,永远以慈悲之心待人的人,我们的身边如果有这样一个长者,一个朋友,一个善知识,那么你是一个有福报的人。

  反过来讲,若在你的身边总是环绕着一群小肚鸡肠、吹毛求疵、刁钻刻薄、动辄眦睚必报的人,你就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是这样?佛教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也许正因为你是这样的人,才感召了一批同一频道者。想想我们自己,平时无形中创造的是什么环境?对人不大度,不理解,不包容,不宽厚……我们每个人都是风水,你流动到哪里,就会污染哪里的气场,造成一个痛苦、不安祥、不和谐的环境。伸出我们的手看看,上面是手背,下面是手心,手心和手背是一体的,完全不能分离。有手心就有手背,有手背就有手心,不是吗?所以没有一个人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这样的人根本不存在。因之,我们对待身边的孩子、伴侣、父母、同事、领导和下属,是不是也应该以这种心去对待他?只要宽厚一点,不计较一点,理所当然的,人我之间就会融洽快乐。

  如今我们的国家讲求和谐,具体到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和谐的?每个人都不和谐,社会怎么可能和谐。每个人要和谐,首先就是自己的心跟身和谐,眼耳鼻舌身意不产生冲突,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当你身体健康了,内心愉悦了,就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个规律,你顺应这种规律,就走的更快,你违背这种规律,便寸步难行。所以儒家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要想治国平天下,前提是什么?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家都治不好,如何治国?身都没修好,如果治家?心都没摆正,如何修身?这是环环相扣的。

  哪一天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会发现,我们以前碰到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你当下的胸襟。因此,一个宽厚的人,肯定是一个有资本的人。有句话说,原谅别人是强者的表征。你没有这个资本,很难原谅别人。没有这个资本,你怎么去宽厚,怎么去善待,怎么去慈悲,怎么去怜悯,这些统统做不到。所以菩萨可以做到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因为菩萨有过累劫的修行,有本可资。

  在生活中,需要学会感恩。一个会感恩的人,肯定是一个宽厚之人。只要怀揣一颗感恩的内心,那个外感的世界就变得温馨美好。就像很多人向我求字,每一个,我都要向他表示由衷的感恩。为什么呢,因为有他喜欢,我才有机会去练字,把字练的更好。如果我写字没有一个人瞧得上眼,我也许就失去了写字的动力。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经常有人对我说,师父啊,我帮你做经纪人,让你把字卖到多少钱,可以声名倍增。我说这样的话,你是把我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想想看,一个人只有十斤,你把他吹成一千斤,一个人只有一米高,你把他放大成喜马拉雅山,实际上都是虚的。看起来是帮我,其实是害了我。

  现在我们的商业,就爱犯这样的毛病。我一直认为,过分的包装并不是一件好事。你有1,可以包装成1.5,若包装成10、100,肯定不行。广告和包装只能迷惑一时,不能迷惑一世,里面水分太多,就成了水货。人眼都是雪亮的,只要质量好,你的产品卖不出去,产品都会帮你说话,好的产品,胜过千言万语。卖一件,会变成两件,两件,会变成四件,一传十十传百,自然而然形成那种氛围,挡都挡不住。

  但是有一点,不管做什么,我们都不可以独霸天下,存了这个心,就是贪心。逐利是人的本性,从某种角度讲,商人的本质就是逐利,但是过贪,你一定会陷入自己挖成的陷阱中,成为别人的猎物。

  我经常给企业家推荐一本日本的书,叫《千年志气》。什么样的哲学和理念可以做到一千年,大家有空了去“参”一棵大树,从种子,发芽,到小树,最后慢慢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历经风雨洗礼,屹立千年而不倒。千年的古树大家见过没有?当这样一棵树立在我们眼前,我们是不是有种幻化的感觉?因为它经过了多少朝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它面前我们人惭愧得仿佛树上的吟蝉,只一个夏季就飘忽而逝,从一而终。现在想象一下,在这么漫长的时间内,它会碰到什么问题。其实各种各样的问题都碰到过,小时候怕虫子咬了,怕人拔了,长大后又有水灾、旱灾、风灾,冰雹雪霜,还可能有地震,长到中途可能有人想把它放倒做家具,做屋梁,但它最终挺了过来,长到今天,成为一株“瑞树”,成为跨越千年、穿越时空,呼吸过各个朝代空气、吐纳天地精华的一树奇观,一种自然精灵的再现。

  其实,每一件事情,要做出非凡的成绩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理解这个道理时,总觉得别人是幸运的,自己是不幸的。有一次我在高速路上开车,突然,“嗖”的一声,一辆车从我身边一闪而过,不见了。等我慢慢开慢慢开,走到前面,我发现它就躺在路边,已经成了一地零件,出了车祸。当别人快速掠过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很羡慕,按捺不住自己滞后的心,但是往往事后不久,他就出了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这几年,我在商业领域见到了太多这样的。

  比如有的人,本来他有300家店,生意还不错,经过别人一煽惑,头脑发热,说一年后我要扩张到2000家,5年后我要开到全国连锁,然后,再上市……这样的雄心壮志当然是可以敬佩的。但是去年,我问他上市没有,结果他的公司都卖了,做不下去了。这就告诉我们,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快的,好比现在的快速饲养,一条猪,两三个月出栏,那肉你敢吃吗?可是大家还在拼命吃。一只鸡,本来要养一年,养两个月出来,抓起来往地上一丢,嘎嘎嘎,骨头都折断了,这也敢吃吗?你看小孩子,如果几年一下长到两米多,他要得骨质疏松的,不是什么好事情,天天给他补钙吃,不然的话,稍微碰撞一下,他的骨头就断了。人的生长有自然周期,你慢慢长,慢慢长,骨头就结实了。

  那么反过来讲,一个企业,今年业绩一千万,明年业绩五千万,后年一个亿,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企业,就要时刻警惕、小心,这个后果是很可怕的。快速地发展,很容易导致脱节。

  如果我们不能看清国内国外的形势暗流汹涌,不能认识自己身边的环境时刻潜移默化在变化,你的心还是以前一样浮躁,急于求成,有了一点成绩就被别人吹的晕头转向,那问题很快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千年志气》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本商业书,它里面有个观点耐人寻味:他说经商就像农民种地,通过一年的辛苦劳作,最终能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家人,就可以了,这个叫做经商。如果在这之外,你还落得了更多盈余的钱,那这种人就叫奸商。奸商是商人的变种,本来的商人不是这样的。

  若按照这样的观点看,我们现在都是奸商。

  第四、吃亏

  第四个,吃亏。

  大家想想,自己人生当中,你吃过多少次亏受过多少次冤,没有去申辩,不觉得痛苦,也不认为自己窝囊?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就是高境界者。
相反,有种人,别人稍微得罪他一下,或者说两句不动听的话,他就把人家定位成敌人,那这种人,活的越长,身边的敌人就越多。

  不言而喻,一个人,敌人越多活的越痛苦,朋友越多活的越快乐。要想朋友多敌人少,就要学会吃亏。我自己呢,平时想到最多的就是让自己吃亏。越吃亏,你越有福报。“让别人欠着你”,这是最好的修行,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做到吃亏、让别人欠你呢?不难发现,只要是人都不愿意吃亏。所以只有那种不计利益得失的厚德之人,具备远大发展前景的人,他才能做到吃亏。

  一个人,他的谦和、包容、宽厚都在滋养培植他的德行,德行高深的人,温润如玉,如沐春风,便会有许多人乐于去亲近他、拥戴他。你看郑板桥的座右铭是“难得糊涂”,这个人其实绝顶聪明,所以他说难得糊涂,假如你本来是个糊涂虫,千万不要再糊涂,那样你就一塌糊涂了。所以吃亏是要有资本的,没有资本的人他吃不起亏,吃一次亏,就捶胸顿足念念不忘纠结半年。

  我告诉大家一个秘诀,你若想子孙发达,自己一生过得幸福快乐,建议你每天在自己能看到的地方写上一句话:吃亏是福。抬头见,低头见,让这四个字时时给自己以加持,给自己以激励。只要能真正履行“吃亏是福”,最后就一定变成“吃亏得福”。学会吃亏,你将发现,原本很多棘手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别人说你一句你不会计较,别人多沾一点便宜,你也坦然让利。不仅不会生气,还感恩他给你一个修福报的机会。

  李嘉诚教导他的儿子李凯泽一个生意经,他说你和别人合作,本来可以得八成,你只得六成,把更多的好处让给别人。最后,来找你的人越来越多,你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这几年,我也时常给身边的人讲,不要把你的算盘打的那么精,太精,对你没有好处。你要让身边每一个跟你有关系的人,想尽办法使他们得到利益,这样你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即便你在金钱上暂时吃了亏,最后你得到的是人缘,所谓“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边得到了,那边肯定失去,这也是一种阴阳平衡关系。

  我总觉得,吃亏是很好的生活理念。也许只有上上智人才能够理解,只有大福报人才会这么做。知道吗,在佛教里,他当你的老公做牛做马,每天上班,把所有的钱交到你的口袋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上一辈子欠你钱今生来还的。你不断地布施、施舍,那些人今生或许没有一点回报到你身上,但下一生自然而然很多人就围在你身边,一起来帮你做事,这也是因果。

  你以这种思想去做事情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聚集到你身边,成为你的支持者。佛经曰:“一佛出世,万佛护持”,意思是,一个佛要来到世间成佛时,其他无数佛会变成他的弟子来护持他。什么叫护持呢?好比一个人今天做什么活动,大家都来支持他帮助他。我们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她其实是正法明如来,为古佛再来,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为什么反倒来做菩萨?——就是以大悲愿力广度一切众生而现菩萨身。

  十年前,我来到香海禅寺时,为了利益大众,我们确立一个项目:用手机发短信。最初每个月,发的短信金额达五千元,当时一条短信是一毛钱。后来我们改发微信,申请了一个平台,每条五分钱,有一个月我记得费用是五万块钱。这样做有什么结果,记得我刚来的时候,连濮院镇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个香海禅寺,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关注香海禅寺了。我们从一个小小道场能建到今天这样一个规模,实际上就是我们做的营销,当然这种营销不是说你在不断吹嘘我们香海寺怎么怎么,让他们来给你捐款。我们发的都是智慧短语、思想启迪、心灵的天籁之音,没有丝毫商业气息。许多人慕名从全国各地来到我们这里,记得有一次,一个新疆朋友坐了5天飞机来到这里,在这里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坐飞机回去了。他为什么要来,就是受到我们短信不断地召唤。你想想,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他的手机都能收到我们微信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还有一个人本来要自杀,偶尔看到我们的短信,打消了轻生的念头。这样的事是真实存在的。

  有不少人问我:师父啊,这么多人来,办那么多活动,你都不收钱,住也不收,吃也不收 ,这样下去怎么能撑的住啊?我说没关系,香海禅寺永远吃不穷的,只要你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能帮助到他们,不用担心没有饭吃。所以说不捐一分钱没有关系,谁也不会记录你“某某人在这里没有捐款,下一次不让他来了”。反过来讲,你有这个资本让别人欠着你,就是你最大的本事,不要老想着让别人来还你,我们在做这件事时,也是本着无相布施的理念。请记住这一点:只要你给的起,就说明你是富贵之人。

  一个能吃亏的人,首先是个有格局的人,其次,是个有胸怀的人,再者,是个有魄力的人。这种人,他这一生不发达,他的子孙早晚会崛起。反过来讲,倘若这一生你很落魄,问题多多,那是你以前没有做过善事,要么是你的祖宗没有积德,“得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现在社会,在这方面宣传的特别少,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但是你翻一下古书,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像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因果报应比比皆是。

  总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能够做到吃亏,就是有福报的表现。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的法则,是宇宙的规律。所以当我们去支持别人,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这种道理,就是吃亏的原理。

  第五、寡言

  第五,寡言。寡言,并不等于不言,而是少言、稀言。我们说话时要考虑这句话有意义与否,如果没有意义,就别说,有利于别人的,才说出去。所谓言多必失,话说多了,过失常常围绕着你。

  一直以来,我对身边的朋友讲,你让你的父母学佛,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人到一定年龄,退休了,一天无所事事,心里空洞洞的,就会想儿女啊、孙子啊,还有过去放不下的某个纠结,到了这个阶段,心理生理都发现了变化。这时候你让他学佛,念念佛,既有占心的事,又受益无穷。她念的时候,嘴巴在念,就不会有其他想法,不然天天给你打电话,你结婚没有?生孩子没有?你的生意好不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没事你就让她去念佛,一念,儿女的事自然就管得少了。让他们有信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好处。我有个姑婆,活了90多岁,她的孩子就是我的表叔,是领养的,对她不是很孝顺。但她没有上过心,从来没有埋怨过自己的儿子。老人家长年茹素,每天饭吃了就去念佛,拜佛,精神生活足够丰富。所以没有时间想别的。

  我们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最关注一点就是,死了之后要去哪里?这个问题每个人早晚都得解决。早点解决,你的人生观点和自我定位就会不一样。

  第六、不说人过

  话多了,不好的东西就在增加,口业很关键,所以修行的人要严防死守。印光大师有句话,闲谈莫论人非。当一个人不断在你身边讲别人不好的时候,这种人一定要想办法远离他,你不远离,以后就被他污染,再者,他在你面前说别人不好,就会在别人面前说你不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件事同时告诉我们,在别人面前要尽量赞美人家的优点。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僧赞僧,佛法兴”。想当然,反之,僧谤僧,佛法灭。佛法如果不兴盛,要衰败了,这是一个表现。对于我们普通大众而言,也是一样的,“人责人,天翻地覆;人赞人,天清月明”,过于苛责,经常拿着针去挑剔别人的人,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

  芸芸众生在没有修炼成佛达到究竟圆满之前,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当你只盯着一个人缺点看,发现这个人什么都不是。当你看着他的优点时,发现他其实蛮好的。所以一个总是看到别人缺点的人,其实是没有福报的人。而一个总是看到别人优点的人,就能见贤思齐,欣赏别人,吸取别人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不说人过,学会接纳别人,包容别人,尊重别人,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人都很有人缘,身边有很强的磁场,自然而然在他身边形成一个中心。反观一下,我们身边若有不好的气场,实际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成功和失败都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间的解读,你的心、念头,吸引了这个气场,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气场,然后会成就什么样的生命。

  第七、不文己过

  第七,不文己过。

  文,纹饰,修饰,意在给自己开脱。不文己过是说你不要为自己的错误开脱。不覆己过的意思是不要隐瞒、掩盖自己的过错。它和后者的区别是程度轻一些。

  前几天,一个义工到南山寺去,回来跟我说了一大堆,什么那里的环境不好啦,吃住很差啦,义工很乱啦。最后我就跟他讲,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到一个地方去,舒服,是你的问题,不舒服,也是你的问题。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心能转境,一个地方不好,你心的磁场好就能转化它。那个环境再好,你心的磁场不好,照样难受。修行,关键是要向内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了不可得,向内求一切具足。

  就像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如果你的心是排斥的,就会觉得很烦躁,身上的汗不断流下来,你如坐针毡,度日如年,恨不得马上跑出去逍遥一下。那反过来讲,你如果想天热了,流汗是好事,正好可以排掉身上的毒素和湿气,对身体有益,而且在桑拿房里去蒸还要掏钱,这里可是免费的,当你换一种思维去想的时候,就乐于接受它。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你能把烦恼所转化为清凉地,就在于你打开思维,有转物而被物转的定力,这样的人,就是生活中的禅师。

  不文己过的前提是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倘若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有错,“文”字就无从谈起。认识到了,就要去改,倘若认识到了不去改,反而想尽办法来掩饰,便是错上加错。一如《弟子规》上说的:倘掩饰,增一辜。

  第八、不覆己过

  不覆己过。覆,覆盖,遮掩。

  在这里,弘一法师意在告知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要心生惭愧心,看到别人的发迹,要心生欢喜心。因为这两点是我们常常做不到的,所以这种过失,我们也常常忽略。

  所谓惭愧心,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感恩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有这样一种省觉之心,今天,很多义工在给大家布置这样一个场所,我们要感谢他,给我们供饭的每一个义工,我们也要感谢他,今天做公交车,司机把我们拉倒这里来,也要感谢他。当你有一颗感恩之心时,身上从里到外表现出来的都是知足、慈悲、祥和,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对子女的最好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说让他考多好的学校,考多高的分数,实际上,父母给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他人格的圆满。人格的圆满,第一宗便是感恩,因为一个人来到世间是由各种因缘促成的,缺少一件,他便不会正常成长和生活。

  知道感恩的孩子,在家里,他会孝顺父母,去工作,他有责任和担当,在人际关系中,每件事情都能处理的很好。你想想,当上司招到一个知道感恩的员工,把这些事情交给他,他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不会有损害公司的行为,这样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老板的信赖和赏识。所以人时刻要有一个惭愧心、感恩心。

  看到别人的发迹,要心生欢喜心。这是告诉我们,不要嫉妒别人。有的人见不得别人好,见不得别人比他强,巴不得全天下人都不如他,这样的事情可能吗?六道中的阿修罗道众生,被称为坠落的天人,就是因为他们善妒、善斗,所以才去了那个道。否则就会享受天人的洪福。

  看到别人走运,升官,发财,我们要随喜,尤其是看到别人行善和弘扬佛法更要随喜,这叫随喜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很大的。你虽然没有亲自去做,但也可以得到他的利益。所以嫉妒心是人最大的一颗毒瘤,随喜心则是最好的一种化疗。

  第九、闻谤不辩

  闻谤不辩。

  别人毁谤你,欺负你,谩骂你,不去辩论。寒山和拾得有句著名的偈子,传说他们是一问一答对出来的。

  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

  拾得对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别人毁谤我们,一个真正的智者,他不会放在心上。因为对一件很小的事大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和认识,这是世间最正常不过的现象。你一旦和他较真,就陷进去了,得不偿失。

  有的人讲课,希望所有人认同他的观点,这也是不正常的。我们应该明白一点,你就是再优秀,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你即便再恶劣,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反对。世事如此,所以不要把别人对你的看法当做一回事。只要你认定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就坚持自己的信念往前走,不用在乎别人的说三道四。你越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和想法,就被外物所牵累,你的力量就消弱,分散了。

  人生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如果在这短暂的过程做一到两件值得做的事,把它做好,就够了。不要认为什么东西都能抓过来做,那是不可能的,人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你的手抓了这个,必定要放下那个,抓了那个,必定要放下这个。当你贪得无厌好大喜功不断去争的时候,有一天你的身体都会承担不住,先垮掉了。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三四十多岁就去世了,为什么,当他没有那么大福报去承载那么多东西时,肯定要减少阳寿来承载它。

  你睡不安,吃不香,坐不稳,每天都在担心和恐惧之中生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的。所以学习佛法是要我们轻装上阵,不断地给生命做减法,去掉不必要的负荷,如此,才能享受和体会生命本有的美丽轻盈。

  第十、不嗔

  最后我们说不嗔。

  嗔,就是嗔恨。仔细想想,在你的人生哪个阶段很容易上火,动辄怒火中烧,头脑一片空白。当你处于那种状态的时候,就是在地狱当中煎烤,不要认为死后才有地狱,你活着就可以“享受”人间地狱。那个火煎烤你的时候,内心没有一丝清凉,身上的毒素成倍增加,整个人的智商归于零蛋。有个实验说,人生气一次,产生的毒素可以毒死一只老鼠。那你生气的时候,就是在自己毒自己。嗔恨心起一次,据说毒素三年才能消尽。有个道家的师父曾经对我讲,你如果想长寿,痛苦的情绪不要在心内停留8秒钟以上,只有这种人,才可以长寿,才可能健康。如果你把痛苦和嗔恨,由白天带到晚上,今天带到明天,去年带到今年,那你肯定是个短命鬼。我们经常讲,不要用别人的愚痴来惩罚我们自己,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所以,关键是学会转化。

  我们讲到弘一法师培养福德的十种关键,你每天用这十种观点去写照自己的内心,校正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开始。

  修福而不受福

  下面我们再看二十八品: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不受贪著,贪是不舍,著是放不下。就是说,你所做的功德,心里不要贪恋它,也不要放不下,我们要用三轮体空的思想去面对,无我、无你、无物,——我用一个东西布施给你,没有我在布施,也没有一个你收到东西,也没有这个东西,这叫三轮体空的布施,亦叫无相布施。

  前面讲“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在无我的状态,还修成什么忍呢?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什么是生忍,就是忍耐别人对我造成的伤害痛苦,别人辱我,骂我,贱我,激我,我们要忍受它,这叫生忍。那什么是法忍呢,就是外在的环境给我们造成的痛苦,在修道的过程中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等世间的一切苦法。无生法忍,意指你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安住于此而不动。亦即你证到佛法所讲的究竟圆满的实相境界,而不动摇。那什么是实相境界?实相境界就是毕竟空的境界,就是如来的境界,就是般若、空性的境界。我描述一下什么叫实相境界。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有房子,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乃至一切人、事、物,等等,这些有相的东西,其实都是生灭流动变化无常的。所以了解到事物无常规律的本体,就是实相。

  如果哪一天你能证入实相的境界,你就能通达一切,就能进入事物存在的“道”的层面。只要你用心去琢磨或者说修行某一方面,即能在这一方面得到无尽的通达,那你做什么都能做到最好。我刚才给大家背的是寒山拾得的一段偈子,他们还有诗集,实际上寒山拾得是两个文盲,只字不识,他们平时把自己对世间、人生的感悟说成一种口头语,后来别人把口头语收集起来,就变成他的诗。这些诗来自什么?来自他内心证入实相所领悟出来对世间万物解读的那种智慧。如果哪一天,你能证到无生法忍的境界,那在你眼里看到的这个世界,就不会具有平常人看到世界的所有问题,因为我们平常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前提下,跟世间万物对接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多矛盾、冲突,人所有的烦恼都是由这个矛盾产生的。究其本质,都是我们执着于个体跟世界不协调造成的。如果你能把“自我”这个中心破掉,达到无我的境界,你看到的这个世间,就跟凡夫看到的世间绝然不同,那么,这一种超越,这一种圆满,这一种究竟,一定是建立在你证入无生法忍的基础之上。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金刚经》,把《金刚经》的思想和内容,时刻地去观照自己,然后依法修行,不断地自我体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达到那种无生法忍的境界,特别是佛法实相的境界。假若你用有相的观念去对焦人生的一切,离佛法的本体就会越来越远。如果我们放下那种执着和分别的心,就容易达到那种实相的境界,也容易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所以,如何去证得实相,关键是时刻地用这种思想自我观照,这就叫解行相应,反之,就是知行分裂。在佛法修行上,“知”与“行”的分裂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讲的第28品,是讲如何去修福德资粮。世间之人,多喜欢修福德资粮,希望得到福德资粮,最后你发现一个真理:你越想得到,它离你越远。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福德资粮的本体意义所在,你看“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当你不受福德,反而越容易得到福德。你越贪著福德,福德反而离你越远。这就是佛法跟世间法最大的不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