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十愿”共修普贤行


   日期:2020/3/22 11: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愿”共修普贤行

贤宗法师于嘉兴讲经交流会圆通讲寺开示

杨正雄整理

  我喜欢以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讲座,今天晚上受果宁师兄的委托,跟大家分享一些经文,前两次给大家讲了《金刚经》,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我们知道,普贤菩萨道场在峨眉山,我们叫他大行普贤菩萨。中国有四大菩萨,一个是大智文殊菩萨,一个是大行普贤菩萨,一个是大悲观音菩萨,一个是大愿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也叫十大修行方法,指的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今天晚上我就把这十大愿王的含义分别给大家讲解一下.

  1、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中的佛,指的是无量无尽的佛。《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个常不轻菩萨,他到每个地方见到每一个人,不管善人恶人,老人孩童,他都向他们礼拜和赞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把所有人都当成了佛。当一个人能把所有人当成佛来礼敬的时候,他必然也会受到所有人的恭敬和赞美,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诸佛之佛。当你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你何不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却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呢?在这个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是优点永远都比缺点多。就好比一只鸡,看它的头,冠和羽毛,都很漂亮,但是看它的屁股就不漂亮了,鸡身上有那么多漂亮的地方,你为什么就只看得到它的屁股呢?

  大家来到这里,能安下心学习,得到收获,首先是因为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有人问我诵经要怎么诵才最好,是跪在佛前呢,还是要沐浴更衣呢,还是要烧三炷香,供上鲜花水果,然后非常清净地礼诵。我说都可以的,但是一切的收获都来自于恭敬,你的恭敬越多,你的收获就会越多,你的恭敬越少,你的收获也就越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恭敬。就像大家来到这里听我讲课,如果你是带着无限虔诚之心来的,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你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定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对外界的感知。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打开,就不会有大的收获,内心是什么样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好比烧香这个动作,是我们的心指引着肢体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果心不在焉,动作也会做得稀里糊涂。所以不要去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如意,其实不如意也是源于我们内心对世界的解读。

  如果你总是跟外界格格不入,就要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我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为什么没有一条路我可以开开心心走到最后?

  我今天参加了嘉兴佛教协会举办的一个讲经交流会,做评委,我发现参加交流的所有选手都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口齿不清晰啦,表情不好看啦,讲话缺乏逻辑啦……把心专注于他们的缺点的时候就发现每个人的缺点都有一大堆。这时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要把心专注于他们的优点,努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赞美他们,于是我发现,每个人身上同时也具有很多优点,值得去赞叹和推崇。比如新选手上台时会紧张,我就告诉他,二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也像他一样紧张,但是经过无数次的锻炼之后,现在即使面对几万人演讲,我也一点都不紧张了。当我们看到别人演讲因为紧张而语无伦次时,为何不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换成是自己,面对台下那么多观众,也能做得和他一样好,或者比他更好吗?所以一个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其实是“我”的问题,这个“我”指的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只关注自己的角色,很多执念就放不下,不能打开自己的思想和心量,很多问题就不能解决。

  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就是礼敬诸佛,把所有人都当作佛,当作解脱者,不断去自我修行。佛语有云:世上众生皆是佛,独我一人是凡夫。把别人当做一个学习对象,不断反省自己,消除自己不好的习气,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美好。世界变得美好,是因为你能看见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要给自己一个定位,不管是企业老总,或是公司员工,要把人生当作一种修行的过程。有个企业家朋友来向我请教有关生命的问题,我告诉他,佛教考虑生命问题的方式跟其他宗教是不一样的,佛教是从死来看生。人生的最终结果是死,由死往前推,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再到出生,出生再往前推又是死,这是一个轮回。不难看出,人从生到死只是一个过程,当你看清楚这个过程,理解了生命的规律之后,再来看人的一切生命问题时,很多内心纠结的问题就会豁然而解。一个事物发展得再好,等好到极致时,就会慢慢往下滑了,而下滑到低谷时又会慢慢往上升,健康会变成疾病,疾病会变成健康,今生的死即意味着来世的生,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过程。好与坏,死与生,只是一墙之隔,其间的道理需要大家慢慢去体味。在这里,我推荐几本书给大家,《西藏生死书》,《前世今生》,《死亡如此多情》,它们对于生死轮回问题都有着很深刻的见解。

  现在佛教方面的书越来越多,大家可以抽空多看一些。对于生死轮回的问题,大家应该对它有个正确的认知,早点弄明白这个问题,人生的困惑就会少一些。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这一生过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当他知道旧生命的消逝将会伴随着新生命的诞生时,他对死亡就不再恐惧了。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林语堂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苏东坡传》,有人开玩笑说:林先生写了《苏东坡传》,就爱上了苏东坡,所以恨死了王安石。《苏东坡传》里有一段小插曲:苏东坡的儿子娶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媳妇,长得如花似玉,可是有一天晚上,儿媳妇的言行举止突然发生奇怪的变化,声音沙哑,走起路来弯腰驼背,完全就是个年老八十的婆婆的仪态,她跟苏东坡说:“你要为我摆一桌酒席,写一篇诚意十足的祈祷文,点三炷香,我才愿意离开这里。”苏东坡非常生气,抓起棍子就要打她,她妥协道:“不用为我写祈祷文了,给我摆一桌酒席,烧三炷香我就走”。苏东坡抓起棍子又要打她,她又妥协道:“酒席也不用摆了,香也不用烧了,给我一杯水喝我就走”。苏东坡就不给她喝,最后她无可奈何地离开了,苏东坡的儿媳妇也随即清醒过来,刚刚发生过什么事她完全不知道。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模仿别人的声音,没有长时间的练习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有一种人可以做到,就是附体。

  其实附体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老家有个中年妇女,非常瘦小,提七八斤的东西都很吃力,真的是弱不禁风,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这位中年妇女竟然发起疯来,张牙舞爪,乱吼乱叫,连七八个小伙子都拽不住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附体,她被一个强悍的烈鬼附体了。第二天,那个烈鬼走了,中年妇女也就清醒了,但是她的元气已经消耗殆尽,身体无比的虚弱,整整休息了两个月后才恢复过来。这些奇异的现象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平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人的肉体,其实只是我们灵魂暂时居住的场所,它不是唯一的场所,也不是永恒而必不可少的。可能有一天你的阳气弱到一定时候,在某个场合会遇到一个灵体挤到你的身体里,把你的灵魂压下去了,控制了你的身体,让你去做一些以前根本不会做的事情,但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是你在做,是那个灵体在做。了解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我们对生死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认识,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身体只是灵魂暂时居住的场所之后,世间种种,金钱和名利,物欲和虚荣,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人若能时刻保持一颗恭敬之心,人际关系也会变得畅通无阻,可以化逆境为顺境。我们与人共事,如果遇到一个心胸开阔的君子,你怎么对待他都不要紧,他不会因为你的怠慢而生气,可如果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你就要时时奉承他,不然他会处处为难你。有一颗恭敬之心并不代表懦弱,或者低人一等,反而说明你心胸开阔,境界高远,这是解读事物究竟圆满的表现。对事物认识是否深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展现出豁达的魅力。

  我过年去拜访我们嘉兴佛协会的同事,都会给他们顶礼,他们觉得很奇怪,我身为协会会长,为何还要给属下顶礼,他们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可是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通过向别人礼拜而把自己的傲慢心降到最低,这个过程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修行。礼拜别人,自身的成长是飞跃性的。我有个俗家弟子,是一位优秀的商业培训师,他每次拜访我都要对我顶礼三拜,回去也要拜三拜才走,他其实是个颇有成就的人士,每次演讲,都会聚集上千名知名企业家,我心里也非常敬佩他,但是他从来不抬高自己,总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子,虔诚礼佛,跪拜出家人。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和赞美吗?礼敬并非只是针对诸佛,芸芸众生都值得我们去礼敬和赞美。

  2、称赞如来

  称赞如来,即称颂和赞叹如来。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无所来也无所去叫如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诟,不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这样的境界,叫做如来境界。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如如不动,不被世间一切所染,让心如一潭清澈的泉水般,一波不起,那时我们的头脑会像镜子照耀一般清晰明净,一切的景都会变得栩栩如生,我们的智慧会随之而增加成百上千倍。佛教里面讲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当有一天我们的内心沉定下来了,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这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和训练才能达到。

  一个人能想尽办法去赞美别人,他的心是很柔软的,佛教里有句话说,“人赞人天清月明,人责人天翻地覆”,又说,“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意思是要常想理由赞美别人。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能给孩子多一些鼓励,他们就会如春花一般,灿烂地怒放,给孩子鼓励,赞叹和支持,孩子长大后会很有善心,遇到问题也不会偏激,可如果一味地指责,孩子就会变得很内向,处事偏激,而且固执,时间久了,人格上就会有缺陷。我发现一个规律,如果你身边有一个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你应该想办法远离他,不然你会受他的影响,变得和他一样爱说别人坏话。爱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同样也会在别人面前说你的坏话,因为他眼中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好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爱在你面前赞美别人,这样的朋友就值得交往,因为一个会赞美人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会在你面前赞美别人,也会在别人面前赞美你,这样的人,即使现在没有成就,以后也会有成就的。亲近小人,自己也会变成小人,亲近君子,我们会被君子的芬芳所感染,最后也会变成君子。

  我前几天在微信上分享过一篇文章,《三十六种培养福报的富贵之相》,就是教人要远离小人,亲近君子,这是一个基本的处世之道,可人们就是做不到。人的习气就是喜欢说八卦,喜欢评论是非,道人长短,这种习气其实是非常不好的,第一是在给自己造业,第二是在断尽自己的善根,第三会减少我们原有的福报。赞叹一个人其实是用最少的投资去换取最大回报的投资方式,比如A在B面前赞美C,B会把A的话传给C,C听到后会很开心,见到A时就会跟他特别亲近,以后有什么好的事情也会跟他分享。

  人格培养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最基本的前提,很多人平时会忽略这些东西,认为只要有能力就能成就事业,实际上能力在人的成就中只占很少的比重,一个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人,他身上一定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因为成大业的人需要具备巨大的人格魅力,就好比大的轮船需要深水来承载一样。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都会告诉自己,既然做了,就不要担心失败,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情中,然后是细致思考,谨慎前行,不拖沓,也不好高骛远,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慢慢去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

  3、广修供养

  广修供养就是竭尽自己的所能去利于众生。台湾佛光山的宗主星云法师,曾经在一本书中写道,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买一点东西带回来,他不是真的需要那些东西,而是想为那个地方做点消费,大家是不是觉得他有点傻,不需要的东西还买,其实这是广修供养的一种方式。

  有一次我去杭州上课,住在师弟开的茶馆里,有一群朋友到师弟的茶馆里喝茶,十几个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楼上坐,我在楼下坐,楼上是茶室,楼下卖茶具,他们喝完茶下来结账,有个人买了一套三四千块钱的茶具,对我说:师父,这套茶具送给你。我很奇怪,我们互不相识,他干嘛要买茶具送我。他说:我和这里的老板只是一面之缘,但是我们这么多人来他这里喝茶,打扰了他那么久,我们要帮他消费一点,这些东西还请你收下,要是你用不上,可以转送给别人。那件事情让我深有感触,一个人能有这样的布施之心,必定有会大福报的。四年前周一烽先生创建浙商基金的时候,他下面有个职员跟我说:师父,一个人越在缺钱的时候,就越要布施,越没人,就越要把人送出去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身边的一切问题。我不解,五年前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我们的寺院正在建设,欠了很多钱,每天有人来讨债,他跟我讲这个道理,让我一头雾水。

  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那句话的含义,一个人如果能够坚持布施,比如挣了一千块钱,就拿出一百块钱去布施,经年累月下来,他整个人的气场会慢慢改变,原来做不到的事情能做到了,原来想不开的事情也能想得开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厚德载物”,有着深厚的含义:德,是布施,给与,有一颗利他之心,是不断通过自己的成长去利于一切众生。有德之人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当你做一件事时,别人愿意帮助你获得成功。我现在不管去哪个寺院,都要捐点钱供养那个道场,我有一次去石家庄讲课,主办方给了我一万块钱,我把它给了李米老师,叫她拿去印书。

  有一本书叫《保富法》,有一部电视剧叫《一代大商孟洛川》,推荐给大家看看。它们讲述的就是学会怎么样去布施。很多人在听这些道理的时候觉得是天方夜谭,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其实不是的。《水浒中》的李逵,在水泊梁山没人搞得定他,除了宋江,为什么宋江能搞定李逵,就因为李逵没钱的时候专门找宋江要,宋江有个外号叫及时雨,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及时做到,所以他可以成为别人的大哥。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业,首先是看他能够润泽到多少人,你要让你的家庭幸福,就要照顾到家庭里的每一个人,你要让你的公司经营得好,就要惠及公司的每一位员工。一个人如果总是把眼光聚焦在一些小事情上,他就寸步难行。做父母的,要培养孩子的无量前景,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博大的胸襟。我经常跟一些做策划和设计的朋友说,不知道天下你就不知道中国,不知道中国你就不知道浙江,不知道浙江你就不知道嘉兴,不知道嘉兴你就不知道你的行业。佛教里讲,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粒灰尘可以展现无量世界,无量世界可以归结到一粒灰尘,比方说在地球上看地球是那么的大,可是从太阳系或者银河系的角度来看,地球只不过是漂浮在太空中的一粒灰尘。因此,大小并不是绝对的,关键看站在什么角度来看。

  在我们看来,人的一生已经够长了,可是在佛的眼中,一切的生死只不过是无量生死中的一个点,今生这个点过后,还会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所谓的无量,就像恒河中的砂砾一样,一颗砂砾就是一个人生,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人生,你就会发现,仰望天空,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当你站在大海上看世界时你就只是沧海一粟。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体现出他存在的价值,当大众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大众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时,你的成就就能无量无边,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与芸芸众生融为一体,今天广修供养,是为了成就未来的一切。

  4、忏侮业障

  时刻反省自己,面对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当你看到别人缺点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的不足,安在当下,从一点一滴中去改变自己,佛语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每天给别人一个微笑,在地上捡一个垃圾,每天行一点小善,时间久了,也会形成无量的大善,当你的心灵像鲜花一样盛开时,你也就收获了美。通过忏悔把我们心灵的污浊洗净,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生命充满光明和喜乐。美国有个知名模特说:当你早上出门忘记化妆时,唯一可以补妆的只有微笑。如果不会微笑,你可以放一朵鲜花在跟前,然后对着它,想象自己就像这朵花一样鲜艳的绽放,慢慢的你就学会微笑了。会笑的人会越长越年轻漂亮。

  有人问我,他死后会往哪儿走,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其实答案就在他自己身上,一个经常微笑,心胸豁达的人,死后一定是去往天堂,而一个充满嗔恨的人,死后往往是去往地狱。每个人都有一个气场,赌鬼有赌鬼的气场,吸引赌鬼,烟鬼有烟鬼的气场,吸引烟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看看自己交往的人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未来往哪儿走,就看他现在怎么走,现在的行为决定着未来的去向。

  5、随喜功德

  当你看见别人布施时,就大声去赞美他,这样你也会得到和他一样大的功德。礼佛的时候,如果你顶礼的是十方善士一切诸佛,那么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这种力量来自于不着相。佛经里有个典故,说达摩祖师来中国,面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他:大师,我广修佛寺,供养僧侣,功德应该很大吧?祖师回答:实无功德。梁武帝不解,问他何故,祖师回答: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是刻意去做的,虽然有福报,但是没有功德。梁武帝问:怎样才算有功德?祖师回答:功德是以一颗清净心去做布施,为善而不贪,不痴,这样的布施才是功德圆满的。梁武帝又问:圣人追求的最高道理是什么?祖师回答:空空荡荡的,没有什么圣人不圣人的。梁武帝问:那么坐在我对面的是谁?祖师回答:不认识。

  这个故事说的其实是三轮体空的思想,所谓的三轮体空是一种无我,无你,无物的空性的境界,就是说,无相的布施功德是无量的,而有相的布施功德是有限的,所谓的有相布施,就是有目的的布施,故事中的梁武帝就属于有相布施。一个人若能放下自己所做的一切,那么他的功德是无止境的,这种功德叫做无漏功德。

  佛经里还有个典故,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贫穷的妇女,身无分文,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钱,在佛殿里供养了一盏灯,每天晚上佛弟子吹灭了佛殿里所有的灯,却唯独有那盏灯吹不灭,弟子问佛陀何故,佛陀说:供养这盏灯的人,以不着相之心供养了它,这盏灯是永远吹不灭的。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了善事不去着相,一旦着相,心里就会无端地生出许多烦恼,以怨报德。我们应该以无相的心量来随喜功德。

  6、请转*轮

  如来说法,一句一字,都是从菩提心中流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字入耳,都转入心中而成为妙法。转*轮,就是把你理解到的佛法告诉别人,让别人受益,这样的功德是无量的。《金刚经》有云:一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去盖庙建塔,供佛布施,其功德都没有把佛法传授给别人,让别人受益那么大。比如有一天你听了一场讲座,从中获益良多,从此改变了你的人生,你又把这些话传授给别人,让别人受益,使每一个众生都有机会成佛,因此你的功德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知道多少并不重要,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能否在其短暂的一生做出无尽的奉献,这跟他的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果宁师兄送给我一本书,《时间的财富》,讲的是如何把人一生中的空余时间积累起来,转化成财富。我们寺院刚刚成立了一个爱心银行,这个构想就是来自于时间的积累。八年前我们寺院旁边有个敬老院,我每次从那里经过,都看见一些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从早晒到晚,什么也不做,当时我就想,这些老人其实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捶背,读报纸,唱歌,或者送饭。能动的时候为别人做一些事,等动不得的时候,别人也会为他们做很多事,只要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敬老院的很多事情其实都可以内部解决掉的。再者,老人如果不去做点什么,他的内心会很孤寂,帮助别人可以打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个道理还可以延伸出去,比如一个三口之家,平时周末没事的时候出去做点公益,把时间储存起来,要是哪天家里遇到急事,人在外面赶不回来,可以把难处告诉别人,别人就会热心地来帮助你。现在独生子比较多,有的家庭一个孩子要赡养四五个老人,会有照顾不过来的地方,如果老人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就可以自己解决掉一些问题。我有时在想,如果这种积累爱心的方式可以无限地推广出去,两伊战争,新疆矛盾都可以和平地解决掉,因为人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仇恨里面,他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怀,慈悲扩散开来,渗透到生活中去,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全世界的人都提倡慈善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流,但是所有的慈善只是一味的付出而没有得到收获,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以投入时间的方式来做慈善,也就是每个人自己为自己做慈善,那么它的受益面将是无比巨大的,这样做虽然不是马上就能兑现成回报,但是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千百倍地回报给你。

  古时候,人们住在四合院内,今天你家有事我来帮助你,明天我家有事你来帮助我,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助互利的方式。现在网络这么方便,当你帮助了A的时候,不一定是A来帮助你,可能B,C,D,无量的人都会来帮助你,这就是一种时间的投资,今天你投资出去了,明天会得到收获,如果大家都这样做,这种慈善方式就变成全民性的。起初做这种慈善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迈出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越到后面就会走得越顺畅,这样下去就会慢慢蓄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7、请佛住世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佛是一位智者,我们要怎样去亲近智者,怎样让智者来到我们身边,怎样让身边的人变成智者,这就是请佛住世的真正意义所在。人一生一定要有几个比你卓越的朋友,成为你学习和交往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读书会,禅修班等学习团体来结交朋友,参加这些团体的人,不会单纯是为了娱乐,他们往往是一群想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提升自己,并追求内心丰富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去交往的,这种意识就是请佛住世的一种表现。

  可是有时我们几个人同样去亲近一个好老师,为什么有人有成就,有人却没有成就?有好的老师指导却没有成就,那是因为私欲没有放下,换句话说,是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虽然有好心,天天跟着老师来学经,最终也没有学到多少东西?所以请佛住世的同时,自己一定要修行好功夫,不起心,不动念,以一颗清净圆满的心来向卓越的人学习。

  8、常随佛学

  我们要以佛为学习的榜样,常常如此,始终不变。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要不断学习佛法,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一向老师学习,二向书本学习,三向身边的朋友学习,四向天地万物学习。在这四个学习对象中,第四种比前面三种都重要,古代的很多圣贤,比如孔子,墨子,老子,他们的老师都是天地万物,包括佛陀也是这样。佛陀讲过,他所觉悟的是宇宙万物本来存在的道理,天地万物原本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人们所做的只是去发掘它,如果人直接去向天地万物学习,去探求它们原本存在的道理,那么他所感悟的东西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生老病死,春夏秋冬,阴晴圆缺,成住坏空,这些东西都是相应的,仔细去看大山是什么样,大海是什么样,这些东西存在的道理跟我们的人生存在是一样的,越肥沃的地方越能长出大树,越贫瘠的地方越是寸草不生,这就像人生,自信的时候做什么都顺畅,而自卑的时候做什么都不顺。再比如,所有的大城市都是围绕着河来建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干旱、严寒和条件恶劣的地方生活的人很少,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的条件,那些水路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的地方具备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条件。

  人要成就一件事同样也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他首先要学会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汇集成自己的力量。当我们打开思路,思想通达了,就会发现,世间的一切都有其共通的一面,就好比我们学佛了,并不意味着就要把别的宗教否定掉,其他宗教也有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还可以向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学习。不要觉得当学生没面子,能一辈子当学生的人是最了不起的,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永远觉得自己无知。人应该有这种觉得自己无知的心态,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9、恒顺众生

  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众生的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成就一切众生上,那么他的人生就能成就一切。我经常跟一些企业家朋友讲,你把客户所有的期待都满足了,你的公司就能蒸蒸日上,解决客户的问题就是公司创新的动力。人是在利于众生中成佛的,没有众生不可能成佛,就好比我们的政党是因为利于人民大众而存在,只有它为人民解决了问题,它的存在才有价值。同样,一个企业家的价值在于他解决了客户多少问题,一家之主的价值在于他解决了家庭多少问题。一个人的成就在于他为别人考虑了多少,而不在于他有多少才能。

  10、普皆回向

  菩萨做一切功德,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经文中说:“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悉皆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一个人如果能把所做的功德都归功给别人,把所有好处都让给别人,而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那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圣人,无人可以超越他。

  普贤菩萨这十大愿其实是相通的,无论哪一条,只要你用心去修行,都会受益匪浅,只要你认真去实践,你的人生将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于你的内心对世界的解读,不想改变,你就会一直在原地踏步,想改变了,你的生命就会从此与众不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