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醒来:冰是睡着的水


   日期:2020/3/22 16: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醒来:冰是睡着的水

  贤宗法师于普陀山宝陀讲寺开示

  杜柯整理

  从《醒来》中醒来

  这首歌的名字叫《醒来》,它优美的童声宛如天籁之音,穿透了我们的灵魂,唤起我们灵魂深处灵性的醒觉和回归。里面的歌词,是《四十二章经》和许多经书都讲过的: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我们现在是在“迷”的此岸,还是在“悟”的彼岸,就在自己一念之间的飞跃。

  今天讲的“六度修行”,究其本质,也是让我们从生死迷茫中醒来,达到涅槃自在的彼岸,这中间飞跃的过程,即是“渡”,——是醒来的过程——也是“度”的过程。彼岸有花,名曰:彼岸花。“彼岸花开开彼岸,断肠草愁愁断肠”——“彼岸花”如此美丽雅洁,我们徒然仰望,愁成一棵断肠草亦是枉然,唯有渡过中流激水,方能真正采撷到手。这朵美丽非凡之花是什么呢,俗称曼陀罗,它就是至高无上的佛性。

  一心而有十法界

  六度修行为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大家耳熟能详,但对于它的深刻内涵,未必有多深的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和自己下去实践,是完全不同的。

  这几年我在社会上做事,风风雨雨,摸爬滚打,在红尘中裹着一身青衫,渐渐地有了一番滋味,有了一点感悟,反观自照,佛法的博大精奥真的不可以指测河。

  “六度”是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面最关键是什么?度。我们怎样从烦恼度到喜乐,从纷扰度到清净,从黑暗的度到光明,从生死度到涅槃……所以度的第一步,首先是醒来。从红尘中觉醒,于此娑婆世界,时刻地观照自己。佛经上讲五戒、十善,实际是告诉我们怎样修世间法。但修世间法不是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在出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法是出世间法的基础,好比世间法是房屋的地基,出世间法则是高耸入云的亭台楼阁,为地面以上的部分。两者连成一个整体,是一不是二。有个笑话说,一个傻子看见人家的三层楼房漂亮,就央求他做财主的父亲也盖个三层楼。他父亲从第一层楼开始盖,他急着说,我只要第三层,你盖下面两层做什么?!我们很多人学佛就和这个傻子一样,总想着盖空中楼阁。

  固此,佛法的智慧就是怎样从世间法去修出世间法,怎样从出世间法去反省世间法。有人总结说:儒是入世,道是出世,而禅是入世加出世,就是二者的综合。诚然如是。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能保持一种觉性,就是禅的状态。保持一份觉知,就不会迷失自己,保持一份觉知,就不会无所适从,保持一份觉知,就不会诚惶诚恐,保持一份觉知,就会进退自如,保持一份觉知,就会不失初心,保持一份觉知,就会活在当下。……

  如果你的工作不如意,事业不顺遂,人际关系不和谐,家庭不美满,那你首先要反省自己,肯定是自己长期以来失去了那份觉知,陷入迷途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故而修行,就是一念之间的转迷为悟。一念迷,佛是凡夫;一念悟,凡夫是佛。转换,为修行的肯綮之所在,可以说没有转换就没有修行。我们知道,僧人法达曾读《法华经》两千遍,他没有转法华,却被法华转,最后,他还是他,经还是经,没有开悟。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转念,路途寂寞了,心可以热闹;环境嘈杂了,灵魂可以宁静;人老了,精神可以年轻;物质贫穷了,心灵可以富有……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消咫尺天涯。毛泽东说,这世上的事,怕就怕在“认真”二字。我们也可以说,修行的事,怕就怕在“转念”二字。只要善于转念,你的眼前就是一片光明,你的世界就会海阔天空,你的人生就能通达无碍……

  这种转换,它要求我们从当下去醒来,去觉知,去感悟。所以佛教有一个基本思想:一心而有十法界。十法界,本来差别如此悬殊,然而究其根本只是心性的显现,只要心的念头一转,你可以自由跳越任何频道。一切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即物,物即心,心物不二。

  所以六度修行,就是六种改变我们心的方法。心改变了,一切都改变了。凡人心以物转,圣人以心转物。凡圣之间,区别在此。

  布施。

  布施,每个人都懂。比如我施舍东西给别人,用佛法去度化别人、开人智慧,或者照顾别人、安慰别人,使之无忧无惧。这些都是布施。其实布施是来自我们内心那颗施舍之心、悲悯之心、柔软之心,对世间苦难众生的感同身受之心。

  倘若你对众生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关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布施行为。比如钱财,你只会施舍一些小钱,小恩小惠。更多更大的布施行为一定建立在你心甘情愿地付出,当内心没有触动,没有感化,没有共鸣,怎么可能放下自己的大笔钱财?由此可知布施是一个人对他人关爱的外化,是自内而外流露出来的。

  当你看到一只为生活碌碌奔忙的蚂蚁,不忍心打扰它,看到树上怡然鸣叫的小鸟,不忍心驱赶它,看到陷入苦难中的众生,不忍心不伸出悲悯之手……这都是慈悲心的自然显现。众生即我,我即众生,众生乐即我乐,众生苦即我苦,我与众生本无差别,所以布施要求的一个最高境界便是三轮体空,为无相布施。不要执着一个“我”,再给一个“你”,我和你是一体的,我自己给自己,感什么恩呢!

  当然这样的境界不是一日可以达到,因而需要不断修行。布施,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圆满自己、成就他人,自利利他的最佳方案。它的功德利益至大,因而成为“六度”之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观音菩萨普门品》,记得里面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了度化各种各样的众生,示现了各种各样的身份,她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到哪座山,唱哪首歌。这是为了善巧方便,她与你无时不在一个频道中。观音菩萨为一个大智慧者,做到了应机说法。

  最近,我们寺院的义工把我也加入了微信,每逢看到的好文章,好的思想观点,我就不断发上去与大家分享,此也是一种布施。要让布施成为你的生活习惯。现在,我的微信群里已经有几千人了。如果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利他的过程,慢慢地,你就会变成观音菩萨的化身。人生的完美境界,就来自你有颗感恩之心,布施之心,和利他之心。

  今天大年初六,我到秦皇岛去给那些“国字头”的老总们讲课。他们给我一万块钱课时费,我布施给秦皇岛佛教协会去印书。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讲课,他们又给了我两万元,我把这个钱也转手捐掉了。最后我发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缺钱花。你只要能布施,绝对不会贫穷。很多人觉得,自己越布施,钱会越少,越穷。这是愚昧的知见,布施为因,是种子,你撒了很多种子,当然会有收获。但你不是现种现收,农民伯伯春天种地,还要等到秋天收获呢。

  又有人觉得,我就那点工资,怎么行布施?事实上,布施需要内心一定的丰足才能实现。它不在于你现实中有多富,而在于心灵有多穷!因此,一个能布施的人是心灵富足的表现。同样,一个千万富豪,却一点都不舍得布施,他就是一个心灵的乞丐。心为法王,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通则法通。对于这样的富豪,他只享受过去世种下的福报,而不知道耕种,早晚会成一个穷人的。

  在布施上,有“半文为满,千文为半”的说法,它告诉我们:不在乎你布施了多少钱,更在于你的心有多诚,有多大的悲悯之心。一个贫苦的农妇捐了半文钱,她的功德和福报超过了一个随随便便捐了千文钱的富豪,就因为富豪不是用心在布施。在心力的布施上,贫苦的农妇其实已经超过了富豪。

  况且,除了布施钱财以外,还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所以那些总说自己穷而无法布施的人其实是一种借口。一个真正愿意布施的人,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布施,在生活中,一点一滴都可以布施。福报,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

  布施度悭贪。一个人越吝啬越难布施,所以布施可以破除我执。当你学会了布施,就发现自己的贪欲在减少,人际关系在改善,磁场越来越和谐,生活越来越幸福。

  那些能布施的人,其实是真正的智者;反之,便是真正的愚痴。

  第二,持戒。

  戒为菩提之本。要想了生脱死,达到涅槃的境地,必须持戒。佛教有基本五戒:杀盗YIN妄酒。守住此五戒,才能得到人身。所以在座的各位,都是曾经守住此根本五戒的人。

  六祖慧能有句话说:无嗔就是戒,清净就是出家。你内心清净无染,清凉安住,始终保持如一的状态,就是没出家也等于出了家。相反,内心烦恼不断,熏染严重,即使出家、穿着袈裟,也等于在红尘中打滚,没有丝毫用处。任何的外在形式都不能改变你的本质。

  戒,其实是保护我们。你的肺不好,医生说不能抽烟,这就是戒,不抽烟是为了保护你的肺。一条狗为什么被链子拴着呢,因为它会咬人。如果它足够律己,绝不会出现咬人事件,就不用栓了。但这时还有戒吗?还有,不过已经习惯了,所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在这个世间做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即是戒。因此,持戒不是我们想的那么难,我们说不杀人,这也是戒,大家做到了吗,我们每天都做到了,但好像并没有为此而费力,为什么?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行为准则。当你习惯了它,它对你就不再是一个束缚。

  相反,少数人犯了这个戒,成了杀人犯。他为什么会犯呢,没有换位思考,没有站在对方立场去感受被杀是什么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他犯了戒,作为回报,必须偿还自己的生命。因为他犯了这个“戒”,所以无法保护自己的性命。所以保护别人,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持戒度的是毁坏。没有犯戒就没有毁坏,正如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很安全一样,你若想车毁人亡,就不用遵守交通规则。

  第三个,忍辱。

  有人说,我被人欺负,被人骂,心里很难受,忍着。实际上,忍辱不是这样一种状态,——它像水流下来,我们打开一个通道,让它流走,不让它聚集在这里,走了后什么都没有了。

  为什么忍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呢?因为你和他不在一个频道,他根本伤害不到你。他在一楼,你在五楼,他怎么打你?你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过他。到这种高度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忍的概念了,你无忍而忍,而这种“忍”,才是最忍辱的最高境界。

  所以一个真正能忍辱的人,他一定是站在宇宙成住坏空的高度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他解脱了,超然了,放下了。不会为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事去耗费精力,不会为一切短暂的因缘和合而执着,他深味了苦空无常的本义,人在红尘,心在净土,他的心一定是出离的。

  因此,真正的忍辱者,一定具有出世间的大智慧。

  另一方面,忍辱的修行还需要我们转换自己的思维。

  常言道,要想成功,需要朋友;要想取得大成功,需要敌人。敌人是什么,乃是你的逆增上缘。这个人打击你,折磨你,跟你过不去,一直和你作对,你要把他看做是对自己的锻炼,是来修炼你的。此为思维方式的变化。

  去年是龙年,据说属狗的最不好过,我正好属狗。去年的流年真是不利,我们领导不断给我找麻烦,要盖房子他不让,说把债务还清了再盖。于是我们拼命还债,终于还清了,还是不批,要这样那样证明,把人弄得晕头转向,腿都跑细了。最后,我安慰自己,为什么不把这当做一个修行呢?修行本来就在生活中,难道还有脱离生活而有另外的修行吗?于是我的心态也变了。去年年底,我们所有的手续都批了下来,今年32000平米的房子就可以动工了。

  所以,不要与身边的人对抗,不论他用什么刀枪剑戟,你都接受下来,有人说,这样你不是伤痕累累成了筛子吗?不会的,你把自己空掉,把自己变成空气,它能伤害到你吗?

  记住:吃亏是福。能吃亏的都是有福报的人,吃大亏得大福,吃小亏得小福,不吃亏没有福。别人打你一拳,你打他一拳,他踢你一脚,你还他一脚,这么礼尚往来丝毫不吃亏的人,怎么能积德修福?德土太薄,就载不了大福报。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让你真正过不去,唯一过不去的就是你自己,是自己给自己障碍,自己给自己难受。只有自己能伤害到自己。所以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修行的意义就是要“化敌为友”,把这个敌人、敌对转化过来,成为和我一个阵营,一股力量,一种方向。这样就非常强大了。

  四,精进。

  对于修行,知道的再多并不重要,讲的再多也不重要,关键是,看你做了多少。我经常给皈依的弟子说,修行,不是你诵了多少经,拜了多少佛,懂多少名相……而是你的心态、你的行为、你的为人处世,有没有得到改变?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这一反一正,即是修行的意义所在,这样“反正”之后才能知道正反,知道物理人伦,知道世道人心存在的规律。每天尽可能做一些善事,哪怕是对别人微笑,在公交车给人让座,把垃圾袋捡起来,这些琐碎小事,都有无量的意义。修行,是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从当下修起。当你全力去做的时候,你的心就在一点点改变,它变得更柔软,更安详,更喜乐,更自在。当你尝试着去做利他之事时,福报自然如涓涓细流,越聚越多。当你把行善当做一种习惯,连龙天护法都跟着你,运气肯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生活中那些“领导”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你帮助的人越多,利益的人越众,那些人喜欢跟你在一起,渐渐地你就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小的可以成为一个团体的领导,大的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领导。假若你没有那种利他之心、爱人之心,没有那种智慧,不可能做领导。

  老子说,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所以要学会吃亏,吃亏得福。

  记得有一次,大慈寺开光,我们以嘉兴佛教协会的名义去参加活动。当时一群人全部被拥到主席台上,我上去后走了一圈,发现没有自己的位子。这种情况很尴尬,主席台很高,下面又是黑压压的几千人。通常一个人上去容易,要当众灰溜溜下来就难了,那个时刻我就有种深刻的觉醒,为什么很多领导占了位子不愿意下来呢?因为走到哪里都是被众人捧,被鲜花掌声包围,阿谀奉承不断,他就很舒服,坐在那里不想下来了。为了把位子做稳,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他会千方百计使用手段、伎俩在台上多赖一会儿,这样的结果是,有的酿成了大错,甚至身败名裂。如果他恰如其时,该下来就下来,也许不至于这样。

  我很感谢那次,无形中给了我一次醒觉的机会,以后我无论参加任何活动,都愿意坐在角落里,尽量少露面,更不愿意占据主席台,成为主角。如果可以不上去,就尽量不上去。我怕上去多了不能下来了。

  人这种动物,由于累劫的习气熏染,对财色名利有着天然的喜好与趋同,如影随形,很难摆脱。尘世是一个大染缸,大家每天浸泡在里面,早已面目全非。因而,我们要时时保持一颗警觉之心,观照自己的言行。这即是精进的表现。

  五,禅定。

  禅定,在佛学上叫思维修,亦称静虑。我们前面讲过,独一静处,专精思维,这就是禅定。广义的禅定是心不散乱,无着无住,所以禅定可以发生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节中。不是只有打坐才叫禅定,打坐,是让我们的心沉淀下来、安静下来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禅定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让你的思维更灵敏,同时让身体更健康,内心更平和,烦恼更少。长此以往,你看待事物的观点、角度都会发生质的改变。

  苹果手机的缔造者乔布斯就是资深禅修人士,苹果手机品牌的创立、设计、包装都是他禅定后的灵感闪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现在,禅修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运动,在美国,很多公共场所设有禅修馆,在香港,可以看到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都在参加禅修。

  如果你去禅修,会发现这个市场非常之大,大得足以把人淹死。有太多人渴望禅修,有太多人需要指导,倘若你干这一行,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找到用武之地,因此不用担心找不到饭吃。当然,这是就谋生和风潮而言,我们禅修,首先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

  禅修的益处,不是几句话可以讲完,更是实践了才能知道。现代人普遍心浮气躁,如果大家每天能禅修一刻钟,相信连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能改变。

  每天,面对墙壁坐上十分钟二十分钟,观照自己,过滤身心,湛然寂静。日累月积,生命的能量在增加,主宰自己的能力在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之前的烦恼和疲惫都消失了,你变得更喜乐、更轻安,吃饭更香,睡觉更甜……禅修,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禅修在本质上,是寻找自性的过程。我们已经遗失得太久太久了,需要逆流而上,回到清净的源头,把一颗污染到斑驳陆离、面目全非的心,洗涤得晶莹发亮。

  守住清净的本心,你看到的就是清新宜人的世界,感受到的便是无比清凉的天然空调。那种喜乐如灵泉,从内心深处汩汩涌现,将你沐浴得非常舒服。

  第六个,智慧。

  佛教里的智慧叫般若,它是究竟圆满的出世间智慧,与一般人所言的聪明是两回事。世智辩聪,不在智慧之内。

  从出世间的角度去看待世间的一系列问题,其实每一部经书,都是给我们以这样的智慧。故而看经书的过程,便是启发智慧的过程。

  这几天,我有一种感悟,人世间许多东西,自有其内涵,对于陌生的事物,我们往往误读。最近几年我们寺院里买了很多基督教、天主教的书,《与神对话》、《德兰修女自传》等等,我还经常看《圣经》,这在一个佛教徒是鲜见的。我的微信里面,有许多团体都是基督徒,甚至也有基督徒到我们寺院来禅修的。为什么会接纳他呢?因为我也喜欢读《圣经》,喜欢上帝讲的诸多言简义深的道理。当你不了解它时,就不可能知道其真正的内涵,对它就是排斥的。你要接引众生,就要尽可能了解娑婆世界每个区域人的生存状态,所以不能不了解西方文化。而要了解西方文化,不能不了解《圣经》。就像《圣经》里面讲到,一个人要真正进入“神”的境界,便要处于处子的状态。处子的状态正如我们佛教里讲的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佛,他的面容和眼神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这不是一个共同的道理吗?所以思想是没有界限、没有篱笆、没有隔阂的,所有的隔阂都是人为造成的,是自己把自己禁锢起来。很多人一听说异教徒的书籍会咬牙切齿,或者谈虎色变退而远之。佛教最讲究包容,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向很多外道学习过,最后才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向外道学习,也是他自我成就的一部分。作为佛弟子,我们的心胸就要打开到像宇宙一样宽广,像大海一样深邃,像虚空一样包容,——这时候你将发现,没有什么不能接受,没有什么可以障碍到你,更没有一个人可以打击到你。作为一个佛弟子,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站在世间制高点上,去俯视整个芸芸众生,这样大悲心才能生发,出离才能生起。具备了二者,便能更好地修行和度化众生。此亦所谓悲智双运。

  有一次,我去浙江大学讲课,通常他们要给课时费。那天没给,后来说给我打过来,也没有打。一般人或者有种上当被骗的感觉,我没有这种感觉,也没有再问。第一,我们不差那几千块钱。第二,我就当布施了。你这么做的时候,就很坦然。其实他没有把钱给你,最纠结的是他而不是你自己,下一次见面,他肯定不好意思。所以我们不要在这些小事上纠结,在小事上纠结就是智慧不够。

  这几年,我们在建设寺院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资金压力,但我每次去讲课,从来没有说我们需要钱,也从来没有化过缘。为什么,因为我相信一切事情的成功与否都有它的因缘,我这一生能做多少事,就尽量去做,做不到的,不可强求。我来到宝陀讲寺时就知道,我这一生寺院建得再好,也不可能达到如此富丽堂皇。你的因缘不具足,仅仅发心是不够的。因此我不纠结这些,就在现有硬件的基础上多做软件,我们去印书,去办禅修班,去讲课,去弘法,去做慈善……我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随顺因缘而做。

  作为佛弟子,应该是看透世间名闻利养,不被物欲、名位、情感染污的一群人。放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因为我们知道宇宙人生的般若实相,究竟空,无所有,不可得。但放下不等于放弃,顺其自然也不是无所作为。我们是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佛弟子就应该体现出这样一种精神,你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佛法的精髓,也不可能成为人天师表,更不可能弘法利生。

  一个出家人,连生死都放下了,还有什么放不下?我常常在以此反省自己:我是谁?佛陀是谁?佛陀乃一代王子,享受那么大的福报,都放下了,我们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因而当你把一切都放下的时候,眼前会豁然开朗,敞开一个别有洞天的大千世界。你的心超然于万物之上,可以活得如此洒脱,如许欢快。所以这世上真正的逍遥人应该是出家人。如果你是出家人,还不能做一番逍遥游,就应该好好反省自己。

  最后,送给大家四句话: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打开心量:把我们的心胸打开,像虚空一样广阔。心量打开了,什么都放下了。

  放下自我:放下我执,放下以“自我”为中心。千百年来,“我”字把人害苦了,放下“我”,就不苦了。

  活在当下: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勿要攀援,就不会顾此失彼。时刻让自己身心灵合一,活在每一个喜乐、安然、清净、幸福的当下。

  奉献真爱:学会吃亏,不要计较得失。多做布施、利他之事。深怀一颗悲悯之心,以爱己之心爱人。你的世界因之改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