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日期:2020/3/22 1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贤宗法师于阿里巴巴开示

  杜柯整理

  今天下午,我想带领大家走进一场特别的心理旅程。这一趟旅行,需要在座的每位用心来体验,把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打开,全身心去感受,体悟。说的好听点,如同我们坐在大巴上观光,穿行在青山绿水、云蒸霞蔚之间,倘若你心不在焉,或者恹恹欲睡,再美的风景也被忽略掉,我这个导游也就黔驴技穷了。

  我先简单地教一下大家如何打坐。

  刚才大家初步体验了所谓静坐是什么感觉。不要小看这十分钟、二十分钟时间,回去以后天天坚持做,一定受益无穷。

  静坐有什么好处呢?简单地说,现在大家每天都很忙,像上紧的发条,步履匆匆,忙于应酬各种事务,焦头烂额,有的领导甚至忙得七窍生烟。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我们身心俱疲,前所未有地劳累,那么静坐,就可以舒缓这根紧绷的弦,同时给我们身心灵一个安放的港湾。

  一、什么是禅?

  欲了解禅修,就要先了解什么是禅。

  什么是禅呢?

  “禅”,对中国人而言,接触的第一感觉,可能是一种很空旷很萧远的感觉,好比陶渊明的诗,王维的画。这是因为他们的诗和画中的确都带有禅意。像宋代大儒周敦颐的《题春晚》: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又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两首诗里都带有很深的禅意。所以禅文化,对中国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故而,我们又常常觉得“禅”这个东西难以捉摸,甚至很难用语言去形容、表达。人们把禅可以引用到各个层面,禅和茶结合起来,就有禅茶或者茶道,禅和剑联系起来,又有禅剑合一。所以禅你说它玄乎真的很玄乎,看不到,摸不着,又无处不在;但它又是简单直白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简单到什么程度?简单到就是吃饭,就是睡觉,就是走路。有个祖师干脆说,运水搬柴是禅。

  于是有人就迷惑了。一个学生问他的老师:吃饭、睡觉这些谁都会,与禅有什么关系呢?老师说,有人吃饭时挑三拣四,睡觉时辗转反则,这都不是禅;当你吃饭没有分别、没有挑剔,这时候吃饭才叫禅。你睡觉心无挂碍,一上床就睡着了,睡着也不做梦,才叫禅。

  如今时代,许多人睡觉要靠安眠药,什么原因?——因为他的心中有太多挂碍,忧虑、恐惧、担心,不能安住下来。心无法安住的时候,找不到一个落脚点,它就在空中摇摆,这与禅的状态正好相反,禅是什么呢,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着了相、又动了心,远离了宁静、一如的境地,换句话说,你就远离了禅。

  禅叫静虑。何谓静虑?安静地思虑、过滤自己。一如我们在深山老林里沐浴着阳光,听清脆的鸟鸣,风吹,流水,以及树叶哗哗的响声,就是“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的境界,在此种环境中,人整个被过滤了,清洗了,身心舒缓、安逸、澄澈。

  想一想,我们有多少时间没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了?有多少时间没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我们不断为外在的、物欲的琐事奔忙不息,很少静下来观照自己的心灵。观照的前提,是静,静得如一泓秋水。唯有宁静淡泊,才能清澈见底,映出蓝天白云,发挥它烛照的功能。

  静下来之后就可以过滤。过滤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问题,像一道拦河网一样,把所有的杂质过一遍。梳理之后,你便清洁了。但这个清洁只是一时,犹如治理河道污染,不能一劳永逸,所以要常常过滤。

  当一个人思虑问题特别清晰、敏锐、周全,灵光一现效果奇佳时,一定是他内心处于极其宁静、安住的状态。有句话叫“水静犹明,何况精神”,人的心也像一杯水,只有静止,安住下来,才能清明,透亮,并且灵光。

  所以,佛教讲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欲得定,先要戒。戒就是约束自己,它有一系列“不能”,如我们打坐,不能睁眼,不能东张西望,不能说话,不能胡思乱想,等等。这一系列“不能”使你的心很快沉伏下来,所以,这些“不能”就是戒。有了这些戒,就有了定,有了定,就生了慧。有了慧,在人生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能轻松化解。

  二、信,或者不信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包括佛教等等,究其本质,都是创立者对这个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而已,每个人的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他不同的哲学体系和宗教思想。每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事物,都看到了真理的一面。故而宗教间的互相排斥原本没有必要,他们只是站立的高度、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上天”,其实跟西方所讲的“上帝”很相似。上帝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天道。上帝是最公正的,我们不必担心他偏袒谁,因为上帝就是天道,天道就是自然规律,你违背了天道就受自然的惩罚,遵从了天道,就无往不利。这个和西方你信仰上帝就得救、不信仰上帝就遭罪,乃一个道理。说法不同而已。

  在我们中国,顺应天地为道,顺应社会为德,合起来,就是“道德”。我们经常说,讲道德,就是要我们立身处事都符合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信仰和敬畏的是“上天”,而道家集中讲“天道”,儒家讲的是“天命”,君子畏天命,正如西方人敬畏上帝一样。因而,在中国,儒释道和民俗信仰是一以贯之,那个“最上”的东西就是道——就是宇宙自然的规律。

  看看我们身边,为什么有人年纪轻轻就得病死了?因为他违背了自然规律——要么在生活习惯上,要么在性格情感上,要么是前世造了业,总之逃不过这几条。生活习惯不好,暴饮暴食,胡吃海喝,作息非时,通宵麻将;性格情感上,喜怒无常,烦恼丛生,或者大喜大悲,歇斯底里,都会造成人的早夭;其次,便是我们肉眼凡胎看不到的灵性在作祟,是因缘果报。前一世你把人家害苦了,这一世人家找上门来报仇。佛教就讲这个,当然,道教和其他许多宗教都讲善恶报应。现在有人连前生后世都不承认,更遑论因缘果报?但这个也是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信,它在;不信,也在。不是有的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是那样我们就不用信了。有人说:你信,就有地狱;不信,就没有地狱。那我们还信做什么,不信最划算。事实是,你如果做了恶,信,堕地狱,不信,照样堕地狱!正如宇宙的法则,你信或者不信,它照常存在。

  三、禅与财富

  基于此,禅修乃是让我们真正地回归自然,回归自己的内心。当自己的内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慢慢地发现,你可以跟自然合而为一。当你能跟自然合而为一的时候,就是与客观规律合而为一,你就能通过宇宙的法则,去观照当下的生活。所以禅修其实是调整自己的身心,以适应自然之道,好比开车要行驶在车道上,才能畅通无碍。因此,佛教强调的是自由意志,而不是宿命论。释迦摩尼出生的时候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是指人人都有这个可以自由主宰的至高无上的佛性,它才是最尊贵的。人的一生就要光大和发掘这个佛性,因为人人具备佛性,只是被湮没了。那么佛性,即是彻底恢复清净自性,回归到真如本源,也就是回归到最初面目,回归到“道”,回归到自然规律。

  从某种角度讲,禅修,是在做减法。

  正因为在做减法,因此禅者会用一种特别的眼睛来看待世界,随时在自己状态里感受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到事物本质的一面。那个高度、境界和格局,决定了你与众不同的人生。

  现在是经商时代,人人都想发财,那么禅与经商有没有关系呢?大家关心的是:禅修能保证我们更好地发财吗?

  禅修的本质,是去掉人的身心束缚,打破人的思想枷锁,让人获得更自由、更本真的生命状态,这样一种状态,当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工作,学习和创业。

  来到我们寺院禅修的,很多都是企业老总。禅修后有人觉得不错,就把禅修的理念带入到他们公司中,员工上班前,大家集体打坐半小时。天长日久,大家都很享受这种状态,因为打坐可以使身心安逸,脑子灵光,平时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打坐后会突然得到解决,公司的业绩,也飞速攀升。

  禅修是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当一个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变了,高度变了,他心胸开阔,我执放下,做什么都会得心应手。像日本的稻盛和夫,美国的乔布斯,还有中国的李嘉诚、曹德旺,还有演艺界的陈坤、王菲等很多明星,他们都在禅修。无论是从艺,还是经商,还是治学,甚至做一个农民,一个乞丐,上至国王、总统,下至士农工商、普通百姓,没有人不会受到禅修的利益,没有不从禅修中得到智慧的启发。

  而更重要的是,禅修不仅改变你的财富,还改变你的财富观。什么是钱,如何对待钱,怎样才能挣到钱,怎么花钱,一个真正的禅者,或者说一个沐浴了佛教思想的人,会有与众不同的看法。

  有个故事说,一次李嘉诚从家里出来,他在弯腰上车的刹那,从口袋里不小心掉下一枚硬币,正好滚落到路边的井盖下面。于是他让秘书通知专人前来揭开井盖,下去寻找这枚硬币。经过几十分钟的艰苦摸索,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它。于是李嘉诚奖励这位员工100元港币。对此行为身边的人困惑不解,觉得一枚硬币没有必要如此劳师动众,他们以为落井的硬币有什么特殊之处,其实就是一枚普通硬币而已。

  面对大家的困惑,李嘉诚这样解释:一枚硬币,也是财富,如果你忽视它,让其落井不去拯救,慢慢地财神就会远离你;100元港币,则是对这位工作人员服务的满意,也是他该得的报酬。

  一般人会觉得:为了一分硬币花费100元值得吗?如果是一个过于精明,时刻计算成本、考虑盈利的人一定不会选择做这种“傻事”,脑子甚至考虑都不用考虑,难道你会为了一粒芝麻去花费一个西瓜的代价吗?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他们对待财富的观念不同,愚者总是不断攫取更多的财富,而智者,却懂得利用财富自身的价值。

  钱多到一定程度就是一个数字,一个智者即使富可敌国,也会采取平和的态度,善意地对待财富,他绝不会挥金如土,奢靡无度,或者疯狂不可一世。在他们眼中,钱无大小贵贱之分,不会轻视一分钱,重视一毛钱,轻视一毛钱,重视一元钱,轻视一元钱,重视十元钱……这种人就是贪得无厌,是典型的市侩,一个真正的上乘的财富拥有者,他们其实重视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钱可以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正如菩萨,“爱没有目的,爱本身就是目的,她只是去爱就行了”,菩萨也绝不会因为这个人是太子我就去度,那个人是乞丐,我不度他,这个人长得漂亮,我来度,那个人长的丑陋或者脏兮兮我不度他。众生在菩萨眼里是平等的,她没有分别之心。

  下面这个故事则更加意味深长。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写过一本寓言集《呆子伊凡》,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日子过得太幸福了,他就说:“我们要去扰乱他们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工作,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开始想,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坚硬,让农夫知难而退。那农夫用锄头挖了半天,搞得很辛苦,但只是休息了一下,还是继续挖,他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没有用,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小魔鬼就把农夫午餐的面包和水偷走了,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现在连面包和水都没有了,一定会暴跳如雷或者悲伤哭泣的。

  那农夫又渴又饿地来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和水都不见了。“不晓得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和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暂时得到温饱就好了。”他这样想,心平气和起来。

  又失败了,小魔鬼弃甲而逃。

  老魔鬼觉得奇怪,也很沮丧,一个小小农夫竟然练就金刚不坏之身,难道没有任何办法使他变坏吗?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自恃技高一筹很有智慧,就对老魔鬼说:“我有办法,看我的吧,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面貌和蔼的人,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接纳了他。因为魔鬼有预知能力,他告诉农夫,明年会有干旱,教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照样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因此富裕起来。

  小魔鬼又每年对农夫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告诉老魔鬼:“请看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贵之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着凌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肥愚蠢。

  “你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狼的血液。”小魔鬼笑着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呵斥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唉!对不起主人,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都没有做完,还想吃饭!”农夫毫不体恤地说。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唉,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小魔鬼的话一针见血,他指出,最能改变人、异化人的就是人性中的贪婪。

  财富本身无所谓好坏,可是它更容易激起人性中的贪婪,一个圣者,对此洞若明火,一个愚者,只会被欲火灼伤。

  四、活法

  稻盛和夫写过一本书叫《活法》,很畅销。人为什么活着?他就是这样不断追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当你不断深入思考把问题想透的时候,当你通过一种结果不断推演起源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找到了答案,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很显然,之所以我们碰到问题不能解决,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还没有打开,自己把自己局限到里面了。实际上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一定是人的思维方式。

  当你的心去解读世间万物,解读自然的春夏秋冬,解读人体的生老病死,会有什么发现呢?——你会发现,自然和人一样,都是不断变化、不断轮回的。任何事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规律,一个婴儿,从一出生便开始变老,直到最后死去。要想不死,除非不生。那么死是不是生命的终结呢?绝然不是,死只是生命换了一种形态,它还以另一种形式开始了另一种旅程,那个旅程照样有生老病死,就这样一直循环。

  现在我们的地球,它的寿命很长吧,但多少亿万年之后,照样会坏掉,最后到“空”的阶段,就是毁灭。当然毁灭了并非没有,而是开始了另一种循环。

  一个微尘该够小吧,如果把它放大,里面其实有一个大千世界,有无量的生物,也有成住坏空;地球在我们眼里够大吧,但到外宇宙去看,不过是浮在太空的一粒微尘而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佛早就说了。

  世间万事万物的这种流动,变化,生灭,不息,即是“空”,即是无常。佛教里面讲到空,经常有这样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色”,不单指我们一贯认为的美色,而是泛指物质。物质有两层定义:一是变化,一是障碍。我站在这里,你就没法站在我这个位置,这就叫障碍。我的身体从出生以来不断变大,变老,变死,这就是变化,好比我们现在这个房子,才盖起来很漂亮、很结实,可是它也在一天天变老,变坏。

  这告诉我们,世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因此你今天健康,不可能永远健康,你今天生病,不可能永远生病,……什么都是一个过程,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何必执着呢?

  佛教里面的“空”,乃告诉我们事物的无常、变化、生灭这样一个道理。那么我们的智慧就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取舍,拿捏。这个取舍就是我们的思维,这个拿捏就是我们的分寸。不是说什么都是空的,都无常,那还活个什么,还吃什么饭,穿什么衣,就等死吧!这不是智者应有的态度。

  六祖慧能悟道的时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你想想,四大五蕴、三界六道,皆为其起心动念之产物,虚幻不实,色身也是暂时存在,我们何必有那么多的烦恼纠结、挂碍不舍呢?佛教的智慧,是在借假修真,用这个暂时的四大假合之体,修自己圆满无上的佛性。佛性是什么,本自清净,本无动摇,本无生灭,本无增减。

  生活里,如何修自己清净圆满的佛性呢?比如,当别人无端辱骂你时,你要观照自己内心为什么那么难受,当别人赞扬你时,也要观照自己内心为什么那么受用?——既然一切都是虚妄的,又何必在意?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你的心,应该如如不动,应该随时保持如明镜止水一般。

  实际上,禅修即是让我们把自己打开,身体打开,心灵打开,脑袋打开。所有的东西打开时你的思维就会畅通,没有限制,那么,创新就变得很容易了。你的创新和突破,一定来自没有固有观念的束缚。

  因此要学会打开思维的枷锁,打开故有的局限。

  在宋代,有个官员叫虞愿,他曾直言犯上,斥责欲建湘宫寺的宋明帝,他说:“皇上,你建立此寺的钱,全是来自老百姓卖儿救穷的钱,如果世上真有佛,佛知道后哭还来不及,哪有什么功德可言?!”佛的本意是普度众生,但是愚蠢的统治者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佞佛,这哪里是正道。真正的崇佛、信佛,就应该怜悯众生,发大悲心,菩提心,救众生于水火,这才与佛意相合。

  在这里,虞愿回归到了本源,打破了对佛教迷信固有的束缚,可以说他是真正懂佛的人,佛教不是让人烧香,让人跪拜,而是让你依照佛的旨意走正道,办正事。

  好,时间有限,今天就讲到这里。回去后希望大家能经常打坐,体悟禅的深刻内涵和无量受用。禅修就是自修自得,不修不得。我们要把文字禅传化成行动禅,把静中禅转化成动中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