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云在青天水在瓶


   日期:2020/3/22 19: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云在青天水在瓶

  贤宗法师于上海禅一会所开示

  杜柯整理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今天,在禅一这样一个场所讲禅,可谓当其所哉。

  “禅一”这个名字起的很好,好在哪里,好在“一”。一,就是宇宙的本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教的禅修就是让我们回归到这个“一”。一,就是道,一能生起一切,好比《心经》里面讲的“般若实相”。让我们回归到事物的本体,去认识这个“一”。

  也可以说,一就是不生不灭,就是空,就是无常。我们知道生命无常,金钱无常,权力无常,情感无常……什么都无常,但只有当你在生活中对无常有切身体验的时候,才能从里面得到究竟彻底的觉醒。仅仅知道这道理不叫觉醒,道理是道理你是你,你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财色名利。今天和一个人闹矛盾了,你很生气,明天一件事没做好,纠结很长时间……所以修行真正的目的,乃是让我们从生活的每个状态中觉醒,并把觉醒后产生的转变嫁接到行动中,这时候,觉醒产生了智慧,此谓真正的觉醒。

  佛教讲般若实相,是让我们进入到事物本体,去感受世间万物,好比我们寺院大殿的那个牌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告诉我们什么,“一”能产生一切,一切可以融入到“一”中,就像一粒灰尘,你放到地球那么大的时候,发现它里面也有无量生命;而我们的地球,你站在外太空去看时,发现就是一粒飘在虚空中的尘埃。那么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最小,也是至大。这就是般若实相。

  安于当下,无住身心

  修行里面,最关键有两个字,观照。这简单的两个字功能强悍。可以说“观照”乃修行的起点,无观照即无修行,一切修行都是从观照开始的,观照什么呢?观照当下。

  禅修即培养我们这种观照的力量,像照镜子时刻能看到自己,不迷惑,不迷失,不迷乱。倘若有人冒犯了你,让你怒不可遏,这时候你要学会观照,让自己回归到平和,不失去理智的境地;倘若别人对你推崇备至赞不绝口,此时你也要学会观照,不要飘飘然忘乎所以。我们之所以每天做功课,就是不断培养自己这种观照当下,把握当下的力量。也许,刚开始时你的力量很微弱,遇到生气的事怒火中烧,几小时后才去反省、观照;也许,刚开始你和别人闹矛盾,要纠结好几天才能放下;甚至当时明明观照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却无法控制自己,因为你观照的能力十分微弱,既不够敏锐,也缺乏定力。

  生活中,我们每天会面对各种问题,实际上每个问题都是自我觉醒、自我观照的绝佳训练,而且这种训练会陪伴你一生,只要有心提高自己,总不缺这样的机会。其实人生的本质是因缘会聚的结果,没有人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有人给你很多帮助,有人给你很多挫折,给你帮助是增上缘,给你挫折是逆增上缘,总之无缘不来,这都是你一生要修行的过程。

  此人给你带来了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你的修行,此人给你带来情感,这个情感就是你的修行,此人成为你的子女,这个子女也是你的修行,此人成为你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你的修行。如果命运安排你这一生扫地,你就扫地,扫地即是你这一生要修行的。如果命运要你当一个母亲,当一个董事长,当一个高管,当一个医生,当一个饲养员,当一个火葬场的工人……无论如何,你都接受命运的安排,然后把自己的角色做好,这便是我们来到世间的使命和价值,便是修行。比如我,命运安排我当和尚,我就把和尚当好,命运安排我今天在这里上课,我就把今天的课讲好,命运安排我今天中午和大家一起吃饭,我就把中午这个饭吃好。如果你能安于当下,会发现人生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状态,都是非常美好的。

  佛法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安于当下,另一方面又告诉我们无住身心。这不是矛盾吗?一点也不矛盾。安于当下,要我们安于当下一刻,把当下的事做好,不攀缘,不散乱,不迷惑;无住身心,是说你虽然人在这里,在做这件事,但内心不执着,不染着,不贪婪。两者一结合,你就是通透的,无我的。

  你能安住,就能接受,能接受,就能超越。超越什么呢?超越金钱,超越名望,超越地位,超越权力,超越情感,超越家庭,超越喜怒哀乐,超越成败得失。……

  你能超越,就能驾驭,反过来,你即被它奴役和困扰。比如财色名食睡,乃人的基本五欲,有人贪财,有人好色,有人喜食,有人嗜睡,这些欲望就扼杀了我们的“天性”,成为欲望的奴隶。有人说,人的天性不都喜欢这些东西吗?——这不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然之性,也就是人的自性,是清静无染的,人之所以如此,为后天的习性所致,是迷惑颠倒的结果。

  因此我们说的修行,是要反客为主,把自己解放出来,成为“唯我独尊”的“真人”,为自己天真佛性的自然流露。

  幸福之道,即在道中

  禅修,首先要静下来。静下来才能观照,静下来才能找到那个真正的当下——关于这一点,禅宗里有很多说法,叫“直指人心”,“即身成佛”,“当下顿悟”,“转烦恼为菩提”,等等,实际上就是让你明白当下的自己是什么状态。对此,禅宗里有著名的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若能时刻找到自己,不会迷失,不失本位,永在“道”中。比如,面对孩子时,你就是一个母亲,面对父母时,你就是孩子。面对先生你是一个妻子,面对下属你是一个领导,面对领导你又是一个下属。你是否安于自己的角色,能做好每个角色?——见了孩子你要尽父母的职责,见了父母你要尽儿女的义务。回到家里,你就不再是公司的领导,而是他们的亲人,不能把家庭当做公司,对老婆孩子颐指气使,专权独断。同样到了公司,你不能把公司家庭化,呼唤秘书像唤老婆一样,把情绪化的东西没遮掩地表露出来。……

  就是这样,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唱什么歌入什么调。

  有一本书叫《当下的力量》,推荐大家去看看。实际上,当下的力量是让你回到原点,回归自己本位。随时能找到原点的人,就是最智慧、最幸福的、最快乐的、最自在的人。这样的人,做任何事都不会顾此失彼,不会心不在焉,不会心生抱怨,也不会觉得有缺憾,不圆满。

  事实上,人生的圆满与否,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解读,好比你站在5层楼上,和站在15层楼,看到的景象肯定不一致。所以修行关键是修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心。你站在什么角度、什么高度去看待问题,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举个例子,我也曾经对自己不满意。为什么呢?我很痩,希望自己胖点——这和今天很多胖子减肥是一样苦恼,可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时吃了很多巧克力,可是一直没有胖起来,最后怎么办,就接受自己苗条的身材吧。说不定有人看到我玉树临风的样子还很羡慕呢,我何必自寻烦恼?这个世界有人胖,有人痩,有人不胖不瘦,有人高,有人矮,有人漂亮,有人丑,有人聪慧,有人愚笨,正因为如此,才构成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正因为各有特点,所以才千姿百态。此也是一念的转变。

  但很多人往往不接受自己的角色,总在不断抱怨中:我为什么这么穷?我为什么投胎这个家庭?我的父亲为什么不是当大官的?我为什么长得不像歌星一样漂亮?……有的人已经很有钱了,可是还不满足,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首富?我为什么比李嘉诚钱少?有的人官已经不小了,还在抱怨,为什么我不能当省长?为什么我不能到中南海去?

  我在这里告诉大家,首先,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再说,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特点,你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不是以卵击石吗?清人顾嗣协有首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一匹神骏,跑起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牛要和马比赛,肯定会累死;但是马尽管快如闪电,犁地耕田还得靠牛,马力不胜此任。这就是各有所长。

  作家罗兰说过: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太少,而是自己希望太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你没有一颗满足的心,心里全部是贪嗔痴,全部是污染的东西,你永远不会快乐。

  作家林语堂说过,幸福很简单: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他做到了这四点,所以很幸福。大家注意,这里面没有钱,没有权,没有车,没有房吧?当然基本的生存温饱还是要解决的,解决了这个之后你就应该幸福了。

  林语堂结婚后还和夫人廖翠凤商量说:“结婚证书只有在离婚时才有用,我们烧掉它吧,今后用不着它的。”一根火柴将结婚证书烧掉了。此后两人果然相守了一生。

  这即是林语堂的幸福之道。幸福,并不那么难求。所以幸福之道,就在道中,离道远,则幸福远,离道近,则幸福近,在道中,则幸福永驻。

  我们知道,南非的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他以前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曾被关进监狱近30年,出狱后,对那些曾经虐待过他的狱卒,敌人,都没有丝毫嗔恨。后来,以前曾经反对过的人也开始支持他,1993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当选为南非总统,他被称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缺少爱,所以孔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的弟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说孔子推行的道,主要是贯彻忠和恕而已。别小看这两个字,忠是什么,忠就是信。“一信字是立身之本,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曼德拉的成功之道也是忠恕。一切伟大人物都离不开忠恕。而忠恕里面是什么?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信,没有诚,就欺骗,没有爱就没有包容,没有原谅,所以也没有恕。

  如果你的内心充满爱,会发现世界处处都美,所以内心缺少爱的人,亦很难发现美。那些取得大成就的艺术家,无论作家、画家、音乐家、摄影家,他们之所以发现了艺术的大美,乃因为心中有大爱,所以文品来源于人品,你有什么样的胸怀,品质,你就能产生什么级别的作品。

  梵高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千古名作,那么值钱?因为它里面有爱,里面贯彻了梵高对这个世界浓烈的爱。他用这样的爱来抵御现实的阴暗和痛苦。也就是说,即便现实如此寒冷,梵高的心中仍然燃烧着一簇火焰。

  佛教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南山上有座庙,庙里供奉着一尊佛祖。据说佛祖非常灵验,只要有人诚心许愿,就可以心想事成。有个信徒听说这件事后,在佛祖诞辰,亲自背上供礼,准备爬上南山向佛祖许愿。他爬过一座又一座山,汗流浃背时害怕失恭,不肯放下供礼稍作休息;身疲力竭时怕误了时辰,也不愿稍作停留。这样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赶到神庙,他恭敬地将供品摆在桌上,跪在地上反复向佛祖祈祷:我已经赴考十年了,却仍无功名,请佛祖保佑我今年金榜题名!

  然后他准备打道回府,刚走出庙门,看到一个乞丐伸手向他乞讨,说施主呀,我已经饿了三天三夜,请你可怜我,把你的祭礼给我一点充饥吧!他看到乞丐摸样肮脏,露出嫌恶的表情,挥手驱赶说,别弄脏我的牲礼,我还要带回家给妻子儿女吃呢!那乞丐又来求他,但他抱紧牲礼,头也不回跑下山去。

  乞丐饿得全身无力,裹着仅有的破毛毯,缩着身子蹲在庙旁。夜渐渐深了,天气愈来愈冷,乞丐用破毛毯把自己哆嗦的身体紧紧裹住。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只癞痢狗,一瘸一瘸跑到乞丐身边,叼着毛毯一角盖住身子,偎在乞丐身旁取暖。乞丐生气地踹了小狗一脚,说:“滚!别弄脏了我的毛毯。”小狗狺狺叫着离开了乞丐,当天夜里就冻死在神庙的大门边。第二天,乞丐虽然有毛毯覆身没有冻死,但因为缺少食物也饿死了。

  半年后,那个虔诚的信徒进京赴考再度落榜。他气冲冲跑上南山,向佛祖抱怨:“都说你法力无边,根本是骗人的,如果真的灵验,为什么连一个简单的事都不肯帮我?”佛祖拿出榜单,问他:“我为什么要帮你?”他说:“我虔诚地扛着牲礼上山,为了赶在你诞辰之前来到庙里,一刻也不休息,就凭这份诚意你也应该帮我。”佛祖把乞丐的灵魂叫出来,乞丐的灵魂向信徒大声哀嚎,说:“我只求你给我一点牲礼,让我填饱肚子,你都不肯,连这一点施舍之心都没有,佛祖为什么要帮助你?不过佛祖呀,你也真残忍,宁可眼睁睁看我饿死,也不肯赐一点东西给我吃,难道你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吗?”佛祖此时又把小狗的灵魂叫出来,小狗的灵魂向乞丐大声吠叫,说:“我只求你让我窝在毛毯旁取一点暖,你都不肯,信徒为什么要施舍你?佛祖又为什么要怜悯你?”最后,佛祖指着信徒说,让你金榜题名;再指着乞丐说,让你丰衣足食,对我来说都是举手之劳。但是你们连自己能力所能及,轻易可以帮助别人的事都不肯做,又有什么值得我动举手之劳呢?

  真俗不二,事理兼通

  上次我到天台山去,那个道长跟我讲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他说到这样几点:第一,时刻保持微笑。我们要训练内心回归到一种宁静状态,就要时刻自我观照,看到自己念头的转动。其实凡夫要成为佛,就是念头不断的转变过程,因为念头是一切的根本,念头清净了便不会造业,所以菩萨修的“菩萨戒”就是念头戒,从根源上把它斩断。“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也是这意思。

  念头转变为根本之改变。只有念头转变,行为才能转变。人生最强大的力量就来于这种转变,凡夫可以转变成佛,佛也可以转变为凡夫——所谓“一念悟,凡夫是佛,一念迷,佛是凡夫”。此是二而一的关系,好比人,当你看到他的前面,就要想到他的背面,看到他的背面,就想起他的前面。同理,在黑暗中,光明就在你后面,在浮躁中,清净就在你后面,在烦恼中,菩提就在你后面,那么怎么得到光明,清净,菩提呢?——两个字:转变。

  这种转变,一定来于你的自我观照,来于你的自我觉察之心,因此要不断加强我们的观照力量,因此每天要坚持打坐。能经常打坐的人,觉察心就会不断加强。

  第二,道长说,你纠结的时间不能超过30秒。比如你很愤怒,但愤怒不能超过30秒,超过30秒对身体非常有害,也是非常危险的。超过30秒就进入了魔道,容易走火入魔。

  这就是养生之道,也是修身之道,也是养性之道,也是修真之道。

  当然,道长说的还有很多,为节省时间就不赘述了。

  无论道家,佛家,儒家,修行都是自我转变的过程,而且这个转变不是一时一事可以完成,是终生需要奉行的。

  如果哪天你无缘无故被关到监狱里,你会怎么样,会不会觉得天塌下来了?这时候你要想,我今天终于找到一个好的地方闭关修行,正好打坐吧,一天有得是时间,而且吃饭又有人送,何乐不为?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你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绝好契机。出狱后你就不是以前的自己了。曼德拉在监狱里关了30年,如果没有这30年,一定没有今天的曼德拉。

  挫折是人生最好的教育,如果你的一生一帆风顺,像直线一样直,这一生肯定没有太多收获太多感悟。《与神对话》的作者,经历就非常复杂,他当过写手,做过主持人,办过企业,最后沦为乞丐,通过这些,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就异于常人,所以他的书才有深度,才能畅销。

  《心经》里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物质,为什么是空,因为事物总处于流动生灭变化之中,明白此道理,便明白一切都是无常。今天你年轻貌美,它不会长久,今天你健康,也不会长久,同样,今天你很贫穷,不会长久,今天遇到纠结的事,也不会长久。既然如此,何必执着呢?所以要从无常中去觉悟生死,体悟人生。

  为什么佛法能成为这个世间最究竟圆满的理论,因为它站在生死的角度看待人生。站在出世间的角度看待世间。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就要接受它,接受它你就能面对它,面对它你就能解决它,解决它你就能放下它,放下它,你的心里就一片空灵。每天再碰到很多问题,你就“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经常擦一擦,内心就是一面透明、清澈的镜子。

  佛教中菩萨是最有大悲心的,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实际上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她在度化众生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成长,每度一个人,即是一种蜕变。观音菩萨大家最熟悉,她“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她的方法,她可以变化无穷,她度农民,就现农民身,度官员,就现官员身,度妇女,现妇女身,度比丘,现比丘身。这样才能和他们接上气,好说话。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千手千眼,循声救苦,随机应化?因为她是悲智双运,有大悲心,还有大智慧。有大悲心她就无我,有大智慧她就无执,只有这样她无边的力量才能施展出来。如果你始终执着于某个角色,就把自己框住,就不能千变万化,不能随机应变,不能做到究竟圆满了。

  故而,修行首先是观照,或者说觉察,然后再转变,转变的过程即是打破执见的过程。

  什么时候不用打破执见了呢?就是空,你心中空空如也的时候,无见可执,何来打破?

  藉此,修行的最高境界乃契入“空观”,不即不离,不住不着。住空而不落空。为什么不落空?因为你色身尚在,还在尘世生活,该做的事照样做,该吃的饭照样吃,不能说一切都是空的,我就等死了,什么也不干,这是断灭空,顽空。真正的修行,乃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便是如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