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清凉山上光明照


   日期:2020/3/22 22: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种活法

贤宗法师于浙大开示之二

杜柯整理

  大家先闭上眼睛,凝神静听一首歌。

  听后,有什么感受?

  我们每人都知道佛教,却未必了解佛教。佛教,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就像这首歌告诉我们一样:让我们学会醒来,重生。告诉我们,人要学会活得明白。

   妙善人生,万法归心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总结人生的历程通常会走三步:年轻时候学儒,要成就功名,立功立德,要衣锦还乡,成就自己;中年呢,在实际生活中、人际关系中,弄的疲惫不堪不能自已,此时便学道,学会知天达命,顺应自然,学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样一种思想;到老年,转而学佛,学佛什么,出世。同时在生命将近终点时,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去想想下一生。

  当然,以上三种思想是互相通融的,并非绝然排斥,不过有的这样占多一点,有的那样占多一点。

  纵观人之一生,就是这样一个渐渐通透的过程,一个我们应该越活越明白的过程。虽然中国的儒释道“三维空间”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并未领受其要旨,直到生命临终前还十分糊涂,把各种欲望和遗憾带入下一世。

  为什么我们在活着过程中迷失掉自己,被各种外来的东西,如名望地位、金钱权力等名闻利养牵着鼻子走呢?还有,同时被内在的东西缠绕,如恼怒、痛苦、恐惧、怨恨,等七情所折磨。无论是七情还是六欲,都没办法摆脱,终其一生,奴役一生。

  因此,趁着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理顺自己的人生,捋顺自己的人生,顺承天地人生的大道,走向一个更广阔的际域。

  唯有认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才能活的明白,活的明白就不迷惑,不迷惑你就能主宰自己,能主宰自己,就能更好的规划自己,完成自己。

  人人都希望自己一生活的幸福,活的长寿,活的自在,不希望自己一生痛苦,中途夭折,总是压抑。于是拼命去追求,用各种世俗的方法追求,很多人追求了一生,也没有追求到。

  这是为什么?其实是方向错了,南辕北辙。

  要想幸福、长寿、自在,首先就要有颗幸福、长寿、自在的心。没有这颗心,一切皆是妄谈。因为心乃一切之主导。

  现在,我讲三个佛教中经典的事例,来说明心的妙用。

  第一个是慧能大师,他为了躲避追杀,在猎人堆里混了十几年,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就离开那里来到广州的光孝寺。当时寺里有个师父正在讲《涅槃经》,中场休息的时候,两个僧人看到院外经幡被风吹的沙沙作响,于是一个说,这是幡动,另一个说,不,是风动。两人相持不下争论不休,此时,身边一个不起眼的同修对他们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仁者心动。”,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有如灵光灌顶,顿时心开意解。这个不起眼的人,便是隐藏已久的慧能。

  第二个故事是,师兄二人下山,刚下过一场雨,河水漫涨,他们走到河边的时候,看到一个漂亮姑娘也要过河,但她不愿意脱鞋子,央求两个师父把她背过去。师弟在旁边犹豫不决,师哥却毫不介意,抱起女孩子就过了河。他们再赶路时,师弟就很不满意,对师哥说,“我们是出家人,戒律里有明文规定,不许近女色,你怎么去背她呢?”,师兄一笑置之,并不理他。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师弟还在那里唠叨,他实在忍不住了,就对这个师弟说:“小姑娘我早就放下了,师弟,你怎么还抱着不放呢!”那师弟听了后十分惭愧。

  第三个故事是宋代的大学士苏东坡,他和一个叫佛印的禅师是朋友。一次两人在禅堂里对坐,佛印一向节俭,穿的衣服有点烂了,苏东坡看后笑着说:“禅师,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吗?” 佛印问:“什么?”苏东坡说:“在我眼里你像一堆狗屎。” 佛印并不生气,回问他:“苏学士,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吗?”苏东坡问是什么,佛印说:“一尊佛。” 苏东坡很高兴,因为他常和佛印有机锋之辩,可惜的是总占下风,这次总算赢了他。于是回去得意地对妹妹说,我今天终于占了便宜!妹妹问怎么回事,他说了来龙去脉,妹妹听后说:“哎呀,哥哥,你又失败了。我听说心中有佛的人看到别人就是佛,相反,心中是狗屎的人看到别人才是狗屎。所以不是你占了佛印的便宜,而是佛印占了你的便宜!”苏东坡听后后悔不迭。

  禅宗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心。心是世界的镜像,总会如实地反映出来。你的心灵是扭曲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扭曲的。心灵是澄澈的,这个世界就是澄澈的。心是酸的,世界就是酸的,心是甜的,世界就是甜的。心是紫的,世界就是紫的,心是绿的,世界就是绿的。总之,心是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它是一切照片的底板。

  拿破仑拥有世人所梦寐以求的一切:权力几乎控制整个欧洲;财富在当时无人能及,他却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真正快乐的日子。”海伦?凯勒是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女,生活本应与痛苦相伴,但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所以,你能否快乐,不在别人,也不在上帝,只在你自己。

   自净其意,天下归仁

  什么是佛教,用最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前面两句话大家耳熟能详,都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么什么是“自净其意”呢?打个比方,你的心好比一杯水,这杯水本来是纯净透明的,如果拿什么东西把它不断搅动,它就会越来越浑浊。刚才说过,心是一切的发源地,当心这个总司令、中央政府昏聩了,发布的就是错误的指令,得到的也是错误的信息,下的也是错误的判断。结果便是错上加错。

  怎么才能恢复它清明的状态呢,只有停止搅动,让它静下来,沉淀下来,最终,什么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即是“自净其意”,因为这个“净”为随时随地的过程,否则一不小心又浑浊了,故而只能自己去净化,形成一套“净”的系统,养成“自净其意”的习惯。

  所谓活的明白,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的心回归到纯净的状态。这时候我们的智慧才会生起,判断才会正确,从而不迷失自己。

  我们常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以仁爱为代表的儒家,很经典的一句话。这句话就像小学时背的乘法口诀,二二得四,二三得六,多么顺口,可是你是否真正明了这句话深邃的内涵,就看你随时随地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报道:有个50多岁的德国男子,开着法拉利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只刺猬正在横穿马路。他来不及刹车,为了保护刺猬,只好把方向盘打向公路的护栏。结果,他和刺猬都没有受伤,法拉利却严重受损,光维修费就合人民币30万。事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珍贵,哪怕是一只小刺猬,也值得我为它让路……”

  尊重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作为异邦的他,是深刻领会了孔子这句话的实质,纵然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甚至也不知道孔子本人,但他,更有资格说这句话。

  还有一个故事说,齐庄王有次外出打猎,路上有一只小虫,伸出前肢要挡齐庄王的车轮滚动,齐庄王见了后问赶车人:“这是什么虫呀?”赶车人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螳螂。这种昆虫只知前进不知退却,从不估算自己的力量,且轻视对方。”庄公听了后说:“如果它是人的话,肯定是一位天下勇士。”说完便让车子绕道避开了螳螂。齐国的勇士听说此事后,都纷纷归附齐庄公。

  这即是螳臂当车故事的来源,现在人常常用这个成语形容自不量力,但创造了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却是另外一番眼光,一个简单的举动,为他感召了四方豪杰之士。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你能时时为对方着想,在人生道路上就不会有太多障碍,有时候,当我们搬开别人的绊脚石时,也许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

  还有一位名人,在路上开车,载着他的可爱女儿去游玩。这一天事不凑巧,天下了雨,道路很泥泞,车开的很慢,他的车在最前面,所以他的车一直是干净的,而他后面的车,因为他的车轮不断翻卷,溅的别人很脏。他本来有光明正大的理由一直这样走下去,但是经过考虑,他下了车,把车停至一边,让后面的人先走。后面的人很惊喜,但也很不解,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走到后面不仅受人压制速度极慢,而且很脏,他对别人说,我今天是带我女儿出来的,我不能让她看到我有理由这样做就应该这样,这对她的成长不利。

  我还有个朋友,到澳洲去,早晨他和朋友一起去捕鱼。澳洲捕鱼有个规定,多大尺寸的鱼可以捕,比它大的不能捕,小的也不能。这天早晨手气实在太好了,他们捕了很多鱼,他准备全部带回家,但他的朋友不允许,把不适合尺寸的鱼全部放回大海。他说,这里就咱们俩,又没有别人看见,这是何必呢?!他的朋友说,你在澳洲呆时间久了就明白,人应该这么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要这么做。

  这就是道德对人心的约束,它有个底线。

  我还看过一本小说,叫《黄河东流去》,里面讲抗战的时候,蒋介石为了抵制日本人,把黄河炸开一个缺口,结果造成了水灾泛滥。在逃难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这本书就描述了这些难民。有一点对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有些人他或者道德低下,即使去偷东西,但某些东西他也是不偷的。此亦是道德底线。

  所以,那时候的小偷或者说盗贼,尚遗留一些古风。现在就不同了,可以说进入一个“高调行恶”的时代,就因为那根底线崩溃了。

  一个民族有“底线”,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习主席上台后提出一个“中国梦”的概念,什么是中国梦呢,怎样实现中国梦?我想,如果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行为、智慧文明,能让世界各国人民敬佩,那才有实现的可能。如果我们的思想行为,被人鄙视、厌弃,这时候,所谓的中国梦永远只是一个梦,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很显然,所谓中国梦,所谓强大,不仅仅单靠物质去武装,那样的话,终将昙花一现。

   常行观照,如梦归影

  刚我把打坐的技巧告诉了大家(略),大家坚持去做。有人会问,这个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实在太多了。

  打坐只是训练禅定的一种,广义的禅定修行是,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这个是很高的境界。所以,打坐首先是训练我们的定力,训练我们的静功。让我们的身心时刻保持在愉悦和谐的状态,处在清静自然、如如不动的状态。

  我们看奥运会,有的运动员平时水平可能很高,结果临场发挥失常,十分可惜,为什么呢,他定力不够。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好,考试时却很紧张,临阵慌乱,这都是定力不够的表现。

  同样,你遇上一个不顺心的事,别人骂你一句、说你一句,就激烈反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过后又很后悔,觉得当时没必要那么激动。这都是定力不够的表现。当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便是优雅的;能控制自己的心态时,就是成功的。一个有大定力的人,一定是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刻都保持一种平衡。

  禅,又叫静虑,要达到的境界是外禅内定,专注一境。它让我们感知自己,认识自己,并能找到自己最佳的状态。让我们真正臣服自己的内心。

  禅修还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当身体处于宁静的状态,五脏六腑各个功能都能得到调养,它自身的免疫力就会增强。我们现在,正处于佛陀所说的“饮苦食毒”的年代,吃的蔬菜有毒,粮食有毒,空气有污染,水有污染,身体无时不受着侵害,这也是如今各种癌症、疾病层出不穷频繁肆虐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关键看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强不强,说实话,如果强的话,就是稍微有点毒也可以化掉。

  我认识一个老板,姓杨,他以前有心脏病,还有三高,后来偶然一个机缘到我们寺院来禅修,回去后坚持打坐,通过数息把自己的心脏治好了。大半年后我再次见到他,是他来我们寺院感恩来了,这时他已经红光满面,和以前判若两人,我开始都没有认出他。

  他自己得到了利益后,把这个方法四处宣扬结缘,后来他带领了一大群老领导练习打坐。这些人都是当官退休下来的,和他一起修习,效果非常好。

  禅的内核是 “独一静处,专精思维”,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观照。观是什么?看。看自己,像镜子一样照自己,看自己有什么问题,纠结之处在哪里。人有镜则仪容正,同理,如果有个心理的镜子,我们的行为思想就能正确,这个心理的镜子要我们自己按装进去,它便是禅修打坐。

  一个能自我观照的人,即是智者。反之,即是迷者,他会碰到一系列问题。

  还要“观”什么呢,一个是无我,一个叫苦、空。

  讲“无我”,先要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我”?可能把大家都问住了,在佛教里,“我”是主宰意。比如,我们都认为能主宰自己,我吃饭,我睡觉,我坐,我站,我笑,我哭……好像能主宰自己,但其实想想,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又能主宰多少呢?还有更多的东西是无法主宰的,——我得了癌症,我不想得癌症,行吗?我要死了,我不想死掉。我老了,我想更年轻。我生个男孩,我想他变成女孩……这些,可以实现吗?

  对于自己人生,我们到底能主宰多少,我们年龄到了,记忆就衰退,年龄到了,手脚就无力,年龄到了,就人老珠黄,假如此时你还偏要和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争奇斗艳,注定会失败,即使你披金挂银,也掩盖不了沧桑。这是自然的规律,人不可能战胜大自然,不可能逆生长。

  一个简单的东西,到最后都控制不了,你对这个世界真的有主宰吗?佛教里分析这个“我”,是五蕴组成,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又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影响。人都是五蕴和合或者说四大和合而成,哪有什么自己呢?

  因此,佛教里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面两个是告诉我们世界的本原和方法,后面一个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境界。

  但是对芸芸众生而言,都执着于这个暂时的色身,把这个暂时的色身抓住不放,以妄为常,迷惑颠倒。财色名食睡,我们叫五欲,是有情众生最离不开的东西。这五害犹如五条绳索把我们牢牢捆绑维系,一生成为奴隶。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色,色字头上一把刀,有福消福,无福消寿;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食,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睡,人之猪性,如日进食。财色名食睡,凡夫俗子很难逃过它们的“恩宠”。

  有个人找到寺院的师父,请把自己才死的父亲超度到天堂。师父说,这不可能吧,你把一桶油倒到水里,再把一筐石头投在水里,你让石头浮起来,让油沉下去可能吗?——如果你父亲生前做了善事,积累了福报功德,他的身心轻安,心地纯净,灵魂轻盈,自然会往上走;如果他生前做了很多恶事,欲望熏染深重,整个都是贪嗔痴,自然往下沉。这是自然规律。

  寺院师父的念经超度,只是助缘,起不了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你一生的起心动念,行为造作。

  观人间,万家灯火,悲欢离合,潮起潮落,我们都在奔忙什么呢?财色名利,当你把这些别人在乎的东西放下来,你的思想就跟别人不一样。你的思想跟别人不一样,就能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成绩来。实际上,你越纠结某个东西,这个东西越成为你前进路上的障碍,让你反而做不好。把放不下的东西全部放下,不仅仅财色名利,包括健康,疾病,亲情、爱情等等,一切都放下,释然,这时候想一想,你的心,会是个什么样的洒脱自在。

  我们读《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菩萨就是大自在,因为她什么都放下了。有人说,她不是还有大悲心吗,她念念不忘度众生。菩萨是有大悲心,但她事来则应,事过即静。事来则现,事过则空,心中无着无染,所以永远处于一种大自在,大安定的状态。

  禅修实际上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当真正理解“无我”的思想后,你就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人生。能正确地看待人生,你就能智慧通透地活着。

  《道德经》云:吾所以有患,为吾有身。正因为我们都有这个色身,所以就有后患,就有了可乘之机。

  佛教总结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苦是常,是永恒存在的,乃生命不变的本质,必须面临的课题。面对这样一个不变的本质,我们如何更清醒地活着?

  回顾我们人类的文化历史,不仅仅是佛教在说空,说无我。人类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早就在遗留的诗文中有记载:

  曹植的《薤露行》里面有“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陆机的《短歌行》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扬。苹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人类面对自身渺小、短暂生命的悲叹、留恋和不舍,都通过这几句诗文表现出来了。这里面其实就是“空”、“无常”的思想。

  “君看今年树上花,不是去年枝上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当我们了解了事物的本质,变化、流动、生灭,了解了世界的成住坏空,人事的变幻无常,花月的阴晴圆缺,自然的变异迁播,四季的轮回不息……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个方向,就是无常。所以无常才是常,常即是无常。当你把握这一智慧的结晶,以此为引擎,为方向盘,你就能自如驾驭自己的人生,驱动你的人生,走向一个圆满和无憾的结果。

  所以,最后送给大家四句话: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好好去实践这四句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