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叶落彼岸,花开荼蘼


   日期:2020/3/23 0: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叶落彼岸,花开荼蘼

——贤宗法师河南郑州山友会开示

杜柯整理

  人是思维方式的产物

  长期以来,我经常提及一个话题:人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个人灵魂的经纬,把他缠绕得紧紧的。因此,某种程度上,人都是思维方式的产物。

  诚然,伟人有伟人的思维,庸人有庸人的思维,君子有君子的思维,小人有小人的思维。我们熟悉的一些商业奇才,诸如马云、李嘉诚、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等等,他们之所以获大成功,当然与他们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思维方式有关。

  事业上是如此,生活上更是如此。为什么有的人一天总是乐呵呵的,可以达到那种无事生乐的状态,而有的人却整天愁眉苦脸,动辄长吁短叹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境遇不同吗?我看未必如此,还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关。

  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同,看问题的高度也不同,正如一句哲语说:乐观者看到这个世界是绿灯,悲观者看到这个世界是红灯,而真正的智者,却是个一个色盲。为什么智者反而是色盲呢?因为这世界本来是不喜也不悲的,之所以被“乐观”和“悲观”,乃因为“观”的不同,而真正的智者就相当于佛教里所讲的“空观”,本来无一物,故而是“色盲”。

  当然,多数人在生活中还未达到这种境界,大家都太执着于外相,一着相即不免受到染污,所以就不是无色的了。人生中,有的人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风生水起如鱼得水,是因为他们处世行事的思维不同,好比有的人圆融,能通权达变,有的人则墨守成规,容易给自己和别人造成障碍。那么前者当然更容易成功。

  再比如有的领导讲话,哼哼唧唧,不知所云,或者云里雾里,讲了半天不得要领,不知道讲些什么,而有的领导则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或者感染力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体现了人的思维,思维是混乱的,那么讲话也是没有条理的。

  不仅讲话,做人和做事都是这样。今天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做企业的,我们全有一个愿望:把企业做大做强。那么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现在,大家都认同一个新观点——企业的强大兴盛,要靠企业背后的软实力文化来支撑。那么软实力文化建设的背后是什么?就是企业的精神,就是你的思维方式。

  禅修打开我们的思维

  想一想,一滴水放在哪里才不至于干枯呢?答案是大海。为什么大海可以,因为这是它唯一的家,进了大海就等于回了家,哪有回了家被亲人消灭的。同样,我们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要融入社会这个大海之中。德鲁克的管理思想60多年一直没有被淘汰,被列为“管理学之父”,你知道他的精神是什么吗?他说,社会就像一部大机器,企业就是这个大机器里面大齿轮的一个齿而已,你的存在,相对于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如果你出了问题,这个齿缺了,轮子就转不顺畅了,积少成多,后面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我们这样去看待自己的企业和个人,这样解读个人跟集体、国家的关系,当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时,你就会发现,自己不是孤立的。

  同理,如果你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就是把自己跟这个世界隔阂开来,你就有可能被这个世界抛弃,变成一滴干枯的水,最后蒸发掉。

  我们很多人经常抱怨企业做不好,员工留不住,市场打不开,但有没有认真去思考一下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来没想过员工为什么到这里来打工,他为什么要永远跟着我?你有什么东西能让你的客户留住呢?我的客户为什么要买我的产品而不是买别人的?这些问题我们很少去想。有一本书叫《经营的本质》,里面就反复问到一句话:你为什么存在?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不断问自己,我为什么存在?这很像禅宗里面的参话头:我是谁,我在哪里,要往哪里去?

  有人说,我的家庭很不幸福,一天到晚闹得鸡飞狗跳,婆媳关系不好,孩子关系不好,夫妻关系不好……为什么,想一想我们的家庭为什么要存在?当我们连这个最根本的问题都没搞清的时候,就活得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便像无头苍蝇四处瞎撞。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做不好,是因为我们从没想过这个社会对我的需求是什么。当我们把这个问题不断深入的时候,每个人就能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就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知道自己该干嘛,知道自己该干嘛你的人生目标就会非常清晰明确,你就不会陷入盲动和迷思之中。

  得到这种状态,就叫活明白了。要达到“明白”的这种状态,你必须沉淀下来。那怎样才能沉淀下来呢?我告诉你一门独技:禅修。现在就说到正题上来了,不过你别担心,我不是搞推销的。如果说我是搞推销的也正确,因为我推销的是世间最有利世道人心的一种活法和思维方式。

  禅修,是让自己静下来,在清明的状态中回光返照,去反省自己,面对自己,审查自己。从而不断地蜕变自己,超越自己,实现羽化成蝶的飞翔。

  以上是比较诗意的说法,在我们佛教中,禅定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禅是离不开定的,无定不成禅。禅定是指“心一境性”,就是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正因为能够定下来,才有能力进行反观自照,看清自我。

  我认识一个老板,以前是做霓虹灯管的,生意很好,在国内也很有影响。但做到今年还抓着原来的产品不放,不知道更新换代,结果就被淘汰了。你能不能在霓虹灯生意还好的时候,就想到LED灯或者是一些更新的灯具,先把自己淘汰掉?当你不断把自己淘汰的时候别人永远淘汰不了你。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往往在开始阶段是新的,但随着时过境迁,终归要被抛进历史的垃圾箱。聪明者永远站在更前面看待问题,所以他会自己亲手把它送进垃圾箱,而不是被迫下架。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最后一个思想家叫荀子。他当时到稷下读书的时候,是一个穷小子,相貌也不怎么待人见,老师不愿意提他,同学不愿意和他玩。他就憋着气埋下头来一门心思读书,这个课堂听一听,那个课堂听一听,几年下来,某次辩论他竟然力挫群雄独占鳌头,这时老师和同学都拉拢他、称颂他、巴结他,他不为所动。这个最不起眼的人最后成了一代大儒,自立一个门户,他既是儒家,又是法家,又是墨家,他是三合一,又谁都不是,你说他是哪一派?——所以他真正地立起了自己,辉古耀今。

  所以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不会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个状态里面,他会把思想不断打开,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一样,青菜、萝卜、米饭、馒头全部吃进去,然后通过我们的胃把好的营养吸收,坏的渣滓排掉。我们如果用这种态度生活,你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更新。一棵树在成长的过程中,上面要吸收阳光,下面的根要扎得很深,吸收水分,这样树才能不断成长;如果一棵树快要枯死的时候,上面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下面的根会干枯腐烂,所以就停止了生长。

  人也是这样,当你不能吸收的时候等于就停止了,停止了你就衰败了,衰败了你就离淘汰、离死亡不远了。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克林顿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一位大法官,美国的法官是终身制的,不会因为年龄大而淘汰。那个法官八十多岁,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克林顿到他家里去做客,发现他还戴着眼镜拿一本书很认真地阅读,就吃惊地问他:“这么晚了,你还在读什么呢?”,法官说:“我在学习拉丁语。”众所周知,那个法官已经懂十几门语言了,在他八十多岁还在学一门新的语言,其状可想而知。“朝文道,夕死可矣”,学无止境,这种境界,真令人佩服。

  而我们中国人常常怎样呢,还没退休,五十多岁,就说自己老了,要含饴弄孙了,把打麻将、喝酒、聊谈等等消遣当做人生的主题,他们觉得再学习没有用,再提追求不合时宜,那是年轻人的事。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但凡那些成就杰出的人,多是活到老学到老的。

  其实,人的轮回决定了你学过的全有用,有人不信这个,但是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人非常聪明,学什么一看就懂,有的人十遍二十遍学不会呢?就因为他以前没有学过,没有积累。什么是天才?天才只是重复的过程,因为他以前早就学过,那个种子和印象还在阿赖耶识里面,随缘而现行。

  “空”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因此,学习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即使今生用不上,也为来生准备着。我们学习,就是学习前人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把他们的经验借鉴过来,融会贯通,你就可能超过他。所谓“学我者死,似我者生”,乃指那些死读书的人,把自己读死了,因为他们刻舟求剑般照搬,胶柱鼓瑟般模仿,最后作茧自缚,用别人的绳子捆住了自己。而“似我者生”这个“似”就是学习,就是部分地学习、汲取,最后加工创造。此时,便是突破思维的过程。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几本书,觉得无论作为一个企业家还求知者,都应该去读。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一本是《孙子兵法》。当然,如果有闲的时候再读读《金刚经》,因为《金刚经》的思想太高深,一般没有《道德经》做铺垫很难能理解它的空性思想。

  作为一个企业家,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各种思维局限打破,打破你的执着,你的占有,你的不舍。前面杨老师讲了“舍得”,实际上“舍得”两个字记住一个就行了,舍。无尽地舍,没有任何条件地舍。《金刚经》里面讲到“三轮体空”,其实就是要你没有任何期待地布施,把世间所有的名闻利养都忘掉,因为有这些东西的时候,它就给你造成各种各样的制约。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是因为自己期待太多,亦即有很多“我执”在里面障碍自己。当我们的心是无尽的虚空时,会发生其本来“能生万法”的效用,这时候是以万变应一变,怎么会不成功呢?

  禅宗里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卖豆腐的人,早上挑担豆腐送到庙里,送了后没有事,发现师父都到禅堂去打坐,他就跟着坐到后面。一柱香下来,他跑出来跟师父讲:这个打坐真好啊,我把十几年前某人欠我的五文钱都想起来了!

  打坐为什么有这样的效能,因为打坐就是使我们的心静下来。当一杯水静下来,才能看清里面,人也一样,当人成一杯清水的时候,脑子是清楚的,思维十分锐利、灵活、通透。

  日本的武士道在比赛之前,不会搞热身之类的,而是盘腿坐在那里,让自己的心空下来。你一旦有了想法就会表现出来,对方就有了对治之法,只有当自己无招的时候,别人出招就能很快应对,这叫“无招胜有招”,——有人可能觉得这个说法是瞎编的,是金庸小说看多了,其实不是这样。

  大家禅修打坐的时候,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达到后来的“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的法界。当你把自己完全空掉的时候,才算契入禅坐三昧。此时,身心绝然无碍,自由如风,因为你已经忘掉了身心,没有了身心。

  大家观察一下,孔令辉发球的时候是怎么发的?把球扔上去,乒乓球拍就这样过去,就是给你一个无招的方式,接下来会有无数的方式给对方一个错手不及,这即是以“无”胜“有”的思想。“有”怎么能斗得过“无”呢?“有”就是从“无”来的。

  《金刚经》“空”的思想就是这样,他要求我们时刻把内心所有的执着和妄念去掉。我们经常进寺院会看到一个胖胖的弥勒佛,旁边有副对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副对联实际上说了两个字,“笑、容”,能容的人就能笑起来,能笑的人,肯定能包容,不是吗?

  假若一个人每天斤斤计较,肯定很纠结,每天纠结肯定很痛苦,痛苦的人能笑出来吗?当你的心像无尽的虚空那般开阔的时候,什么都能包容下,什么都可以在里面生长。看看我们这个世界,有参天大树,有小小灌木,有荆棘丛生,有漫漫荒草,有草长莺飞,有虫爬鱼跃……形成了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自然界。我们人是自然之子,应该像大自然学习,那种阔达仁厚的精神,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回到企业上,如果我们要把企业做到无限大,就要容纳不同的人在里面做事,就要有不同的人才加盟,如果这个人有一点缺点或错误就一脚把他踢走,那企业势必成为流水线,留不住人,看起来人来人往,却扎不住根。这对企业是致命的损失,因为一个出色的企业一定让员工有以企为家的感觉,让他们不愿意离开,这样的企业才有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所有的竞争最后都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其它的俱是泡沫。

  再坏的人也有优点,只要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能发挥作用。从前有个村子,里面有个无赖,可谓无赖透顶,只要村里发生任何坏事,都少不了他的一份。但是村长很聪明,就把无赖利用起来。原来他们村里最难解决的是计划生育问题,每次上级派人来检查,村长都很头大。于是他和这个无赖交易:上级领导来了你想办法缠住他,我给你什么好处。后来果然一切如愿,很少到这边来了。无赖干正事不行,干坏事可是歪点子多多,这正是物尽其用的办法。

  战国时代的孟尝君,手下就有很多鸡鸣狗盗之徒给他办了大事。由此可见,这世上并无不可用之人,正如我们常说,天下没有一个不可教的学生,只是老师教错了方法。故此,当你还没找到最佳方案去对治一个人的时候,唯一可做的,就是包容。这是挽留人才的根本方法。你越能包容,人才就越多,你不拘一格地包容,就有不拘一格的人才。当然,我们在用人的时候,最好考虑到德才兼备。

  人间“正信”不沧桑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常十之八九”,作为凡夫,此是我们与世界关系所做的注脚。

  须知,这个世界不是为我们每个人量身定做的,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恒常不变,一如既往。所以,关键在于我们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去解剖它,以什么样的思想和态度去面对它,接受它。故而,改变世界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你的心变了,世界才会变。 “心为法王,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通则法通”。你的心“通”了,“法”,也就是你看世界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才能通达。你的眼光、态度和方法通达了,这个世界也就通了,达了——无处不通,无所不达。——那时候,你就成了世间如来。

  关于心,禅宗里面有三个最为经典的故事,可以说百听不厌,现在,我也就“不厌其烦”地跟大家再分享一下:

  第一个是慧能大师,他为了躲避追杀,在猎人堆里混了十几年,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就离开那里来到广州的光孝寺。当时寺里有个师父正在讲《涅槃经》,中场休息的时候,两个僧人看到院外经幡被风吹的沙沙响,于是一个说,这是幡动, 另一个说,不,是风动。两人相持不下争论不休,此时,身边一个不起眼的同修对他们说:“不是幡动,也不风动,而是仁者心动。”,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并且有如灵光乍泄,心开意解。这个不起眼的人,便是隐藏已久的慧能。

  第二个故事是,有师兄二人下山,刚下过一场雨,河水漫涨,他们刚走到河边的时候,看到一个漂亮的姑娘也要过河,但她不愿意脱鞋子,就央求两个师父把他背过去。师弟在旁边犹豫不决,师哥却毫不介意,抱起女孩子就过了河。他们再赶路时,师弟就很不满意,对师哥说,“我们是出家人,戒律里有明文规定,不许近女色,你怎么去背她呢?”,师兄一笑置之,并不理他。到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他还在那里唠叨,师兄实在忍不住了,就对师弟说:“小姑娘我早就放下了,师弟,你怎么还抱着不放呢!”师弟听了后十分惭愧。

  第三个故事是宋代的大学士苏东坡,他和一个叫佛印的禅师是朋友。有一次两人在禅堂里打坐,佛印一向节俭,穿的衣服破烂敝旧,苏东坡看后笑着说:“禅师,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吗?” 佛印问:“什么呢?”苏东坡说:“在我眼里你像一堆狗屎。” 佛印回问他:“苏学士,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吗?”苏东坡问什么,他说:“一尊佛。” 苏东坡很高兴,因为他经常和佛印有机锋之辩,但是常占下风,这次总算胜了他。于是回去得意地对妹妹说,我今天终于占了便宜!妹妹问怎么回事,他说了来龙去脉,妹妹听后说:“哎呀,你又败了。我听说心中有佛的人看到别人就是佛,相反,心中是狗屎的人看到别人才是狗屎。哥哥,不是你占了佛印的便宜,而是佛印占了你的便宜!”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心是改变这个世界的枢纽,是契入世界的总阀门,你只有从这里摁,所有的程序才能改变。举个例子,做企业想觅揽人才,你首先要有个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你要有这样的眼睛,就需要有一颗爱人才、爱这个世界的心,如果你处处都是自私自利,你的接纳便很狭隘,很有限。你有多大的心量,就有多大的人材跟着你。当你有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可用之才,他们有不同的大小、尺寸、性能,可以放置不同的地方。当你的心是圆满的时候,看到的世界也是圆满的,你的心是残缺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残缺的。所以,禅修就是要修我们圆满的心,把缺陷去掉,化短为长,把不圆满修到圆满。

  昨天,我在图书馆里讲过中西文化的差异,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西方讲究优胜劣汰,所以西方的绩效模式很好,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能动性,但是它也容易激起人无止境的贪欲。一旦物质和财富的欲望无限膨胀,就会形成金钱至上主义,把金钱当做成功,把成功当做人生的追求。我们中国现在呢,很多的管理方式和观念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但相应的价值观就不一定全盘吸收了。

  其实,如果做企业,中国人也自有他的优势,春秋时期的范蠡就是一个典范,他被后世生意人奉为财神。因为他曾经“三聚三散”,三次经商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他的智慧和德行都是后人效法的对象。如果我们能把立功、立言、立德结合起来,时刻把修身的观念贯彻到经商和生活中,有“为天下致富,为众生牟利”的思想、精神,这就仿佛把根先扎的很深,然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根立起来之后,就能经得起大风大雨。它还不断地蔓延,深入,牢牢和大地结合在一起,下抱地母,上拥青天,这就是独立于天地之间的一株百年不倒的大树,可以洒荫凉,改气候,造风景,这样的树,这样的企业,就是人间正气,人间正道,人间正品的一个标本。

  所以,我们企业的领导人以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什么样的视野和气魄,完成什么样的人生,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就来源于你的思维方式,来源你的一颗心。心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又改变了你的世界。

  最后,你拥有这样一颗心,就叫信仰,而且叫正信。一个拥有正信的人,一个拥有正信的企业,才是根本的长生之道,长盛之泉。至于智慧、福报、人才等等,都不成问题,因为,一个拥有正信的人,才算真正的智慧,才是长久的福报,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