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禅,人间的一味解心妙药


   日期:2020/3/23 0: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人间的一味解心妙药

——贤宗法师于瑜伽馆开示之二

杜柯整理

  一、生活是禅,平常心是道

  平常人之于禅,觉得高深莫测,神秘无比。其实,禅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概念,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吃饭,就是睡觉,就是走路,就是工作。古德高僧曾说过:“运水劈柴是禅”,正如庄子所言,道在便溺里。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大抵如是一个概念。

  禅,在传统思想里叫冥想。大家在练瑜伽的时候,就有过冥想,当我们的身心跟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时候,它里面会发生一种变化,这种状态平时感觉不到,只有自己的身心灵全部宁静下来、沉淀下来,那种愉悦和轻安,那种平时无法想象的一种快乐,才从内心涌现,升起。它不是别人给的,只能自己去体会。所以禅,就是让我们修这种“得意忘言”的境界,从而改变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生活……

  禅还有一种解释叫静虑。静者,宁静,虑者,过滤也。合起来就是宁静地过滤。为什么要过滤,因为我们的思想有杂质。人,只有静下来后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叫“水清犹明,何况精神”。人要“明”,要处于清明的状态,必须先安静下来。当安静下来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处理,也许是欠妥的,很多东西是多此一举,并不需要的。所以,我们安静下来才能科学地、理智地过滤自己,去芜存精,给自己灵魂一个净化,给自己思想一个提纯,给自己人生一个抛光。

  于是,“宁静地过滤”,在现实生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当我们遭逢痛苦矛盾、纠结烦恼之时,要平静下来,安静下来,宁静下来,乃至寂静下来。这时候好好想一想,我为什么痛苦,为什么纠结,为什么忘乎所以,为什么灰心丧气?……找到事情的真正原因,最后,你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一切原来都是自己造成的。

  既然是自己造成的,改变,也只能从自己开始。

  也许,在我们身边许多人观念里,赚很多钱才算成功,才是幸福,一挥千金,风光无限,纵情享乐,不枉此生。或者当上大官才是成功,人前显贵,迎来往送,手执权杖,无所不能。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我们“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富贵有富贵病,当官有闹心病。富贵的人身心不一定自在,现在社会贫富分化悬殊,仇富的人比比皆是,你整天怀揣一颗珠宝过闹市就不怕别人抢劫吗?当官的责任大,哪件事处理不好就可能乌纱帽落地,何况官场即战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兵不血刃,冷酷无情。有的高官落马,死前对家人说:以后子孙切不可从政为官!由此遗言可见一斑。

  很多人不信这个,说你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其实古往今来的圣贤之言一大堆,他偏不听,非要风里火里自己走一趟,才肯承认的确如此。当然,这么讲也不是说富了一定不好穷才好,当官一定不好做老百姓才好,而是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好,只看你如何选择,追求怎样的人生。

  因而禅修就是让我们不断去觉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无欲无求知足常乐,那么每天吃一碗白粥饭,也会很舒服,可以乐呵呵上班,乐呵呵回家,晚上睡的香,时刻保持一种愉悦状态。当时刻处于愉悦状态时,做每件事就轻松自如,能力就可以超常发挥,超出自己的期许。

  我们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都要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回归原点,回归平静,回归处子之心。什么是处子之心呢?——平和之心,无污染之心。婴儿看到的世界是无染的世界,因为他没有是非分别之心,心清净又光明。禅修,便是达到这种境界的阶梯。

  讲到静虑,还有个解释叫“独一静处,专精思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开发潜能的客户,把你百分之七十潜伏在下面的能量挖掘出来。那么什么状态才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呢?就要学会“独一静处”。举个例子,有人问我,在兴办香海禅寺的过程中,你是不是吃了很多苦?我说怎么给“苦”下一个定义呢?什么是苦?譬如说,要吃饭了没有吃饭,要睡觉了没有睡觉,是不是把这种状态叫做“苦”?也许,某些人认为它是苦,但另一些人未必这么认为。有一次,我到南昌去讲课。买的是那天最晚一个航班,从上海飞南昌,结果不知道登机口换了,延误了登机。最后我只好给主办方打电话,说能不能把我的课调到下午,明天上午我不能按时到达了。他说不行啊,我们江西三百多个企业家老远跑来就是为了听你的课,你不来怎么行?然后我只能打出租,找了好多辆都不愿意去,最后终于找个愿意去的,他又找了个司机,两人换着开,因为此去有900多公里,跨越三个省。当我到南昌现场的时候,离上课只有十分钟了。我一个晚上没睡,早饭没吃,还要上三个小时的课,这种情况你可以想象,一般人真的叫苦连天,但我觉得这不是叫苦的事情,你答应了人家就要做到。佛教讲,世界是苦的,“苦”,无处不在。好比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如果没有空调,大家一定热的受不了,但如果一直这么吹着就舒服吗?时间长了你的身体会莫名其妙不舒服,因为你的五脏不能得到正常代谢。有汗不能出,所以毒就排不出来,时间长了便会生病,你说那时苦吗?到底什么才是“苦”呢?

  有个作家说,生活怎么创造我,我怎么创造生活。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把它做好,也许在这个状态里你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那种价值也是一种短暂的体现,不能把它认为是一种永恒的占有,因为世上,本无永恒的东西。

  了解生命的真相,把握事物的本质,就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看得开,放得下”,这样的人才能洒脱,自在。好比孩子不读书,你也没有必要烦恼,不读书就一定不好吗,怕也未必吧。实际上很多成功人士,书读的很差。像刘邦,是个流氓,从来不读书;朱元璋,是个乞丐,一字不识;乔布斯、比尔盖斯这些人,都辍学了。成功的人生一定要读很多书吗?不敢这么说。不要用一个固有的观念把活性的精神框住,那就画地为牢,人有无限的可能,人生也有无限可能,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所以什么是宇宙的真理,什么是活着的真正意义,什么是万物的法则,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某人升官了,发财了,我们很羡慕,但如果他的职位给你,你也未必能够胜任。你羡慕他,说不定他还羡慕你悠闲自在。所以,安下心来把自己的角色、自己的工作,用一颗喜乐之心做到理想状态,这种状态即是最佳的。

  禅修,就要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走自己的路,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但是芸芸众生往往容易失迷自己,别人发财,我也要发财,别人当官,我也要当官,别人出国,我也要出国,别人找美女,我也要找美女,别人上奥数班,我也要上奥数班……就说找美女吧,有句话说,“不找美女伤心,找美女伤肾”。任何事物都有副作用,我们何必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呢?别人做什么,当我们都一窝蜂涌去的时候,最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一个人活着的真正意义,便是要找自己能做的事,把自己的事做好。很多人对我说,师父,你如果去做企业,可以把企业做到上市。我说企业我做不来,还是当和尚比较好。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也没有这样的诉求,我只做自己能做的事。因此,一个人活的明白很不容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不容易。

  二、活的明白,想的透彻

  什么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例如我是个员工,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好,这才称得上“员工”。我扫地,就应该把地板扫干净,最好做到自己的极致,能做到,这就是人生中最圆满的状态。但我们人往往是,拖地板,马马虎虎拖一遍或者说得过去就行了,什么过道、玻璃、墙壁全不关我的事,就是全干自己分内的事,这当然没有错,但有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会想,今天拖地板做什么?——大家要在这里听课,所以就把座位排好。座位排好后发现坐在这里不舒服,那我能不能把它定高一点?再想到,有的人年龄大了,我能不能给他搬张椅子?……围绕着这种思路不断延伸出去,你把领导所关心的事情全都想到了。这种人其实就是人才,领导需要这样的人。如果你真是人才,今天安排你扫地,你不认为扫地是件很容易或者很低贱的事,你会尽全力去做,把它做到最好。当这种小事你都能做好的时候,领导就会慢慢把重要的事让你去做,如果你同样做得很好,职位就升起来了。因而,一个认真扫地的人,往往不会长久扫地的。想领导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这样的员工任何公司都需要。你是这样的人,你就是人才。你是人才,走到哪里都吃香。

  诸如此类的想法,都是在静虑的基础上,保持清净心产生的。心里面越清净,想的就越周全而高效。倘若没有这些想法,势必活得迷迷糊糊得过且过,每天做什么都被人赶着走,像一只蒙着眼睛的小毛驴,抽一鞭,迈一步。这样一种工作状态,也没有多少快乐可言,就是为了混一份工资,是一种被迫的做事状态。有人讲过,我们中国的航空小姐跟国外的最大区别在什么地方?国内的小姐上来后,把工作程序走一遍,把座位调好,把快餐、茶叶等等一收,然后就坐在那里没事了;而国外的空姐她做好这些外,会一直在舱中走来走去,寻找事情做,碰到有人睡觉了,会把它灯关掉,睡着了,就给他盖一条毛毯……她永远在找事情做。显然,这二者的区别是,一个被动一个主动。在人生中,被动做事和主动做事,最终会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就说我自己,也有人对我不解,说你是一个和尚,一天到晚瞎折腾啥呢?我说这不是折腾,我在为我们这个年代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自己的能力能够做到,做的事又可以利益大众,那为什么不呢?做和尚就是我的职业,我怎样把这个职业做得更好、更圆满,那是我应该考虑的事。

  所以人要活得明白,真是件不容易的事。什么叫“明白”?在你这一期生命里,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预想到终极结果。例如做生意,或者结婚,其实都是一笔风险投资,诚然,投资之前,每人心里都想赚一笔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的亏本和败北,正如有人的婚姻很不幸,事业是失败的。所以在投资之前,你就要想明白。一个想明白的人,无论他处于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都会坦然面对,世间任何事情都打击不到他,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他不会忘乎所以狂妄自大,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终归靠不住,早晚成过眼烟云;屡受挫折、一败如水,他也一笑置之,因为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总之一句话,成败都不执着。但在开始行动前,他会有细致周详通透明白的考虑。

  我们这里有很多山,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爬到高山之巅,去俯视大地,骋目远游,感受宇宙之浩大,生命之渺小。也可以找个黑暗的地方,把自己关在里面几个小时,真正在黑暗中体验自己的内心,臣服、驾驭自己的内心。

  可这些,我们似乎都没有做过,那么,空闲时间我们又在做什么呢?不断玩手机,或者不断换电视频道,或者打开电脑看些无聊的八卦新闻,或者三五狐朋狗友去外面喝酒、搓麻将、跳舞……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的寿命尽量延长,另一方面,每天又在浪费生命,觉得无聊,时间无法排遣。如果你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拉屎这样周而复始——我不提倡自杀——但是想一想,这样活到100岁,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没有意义何必一定要长寿,如果哪天搓麻将晕倒了,我看也不用抢救,因为你明天活着,也无非是接着搓麻将,所以还不如早点休息好。如果大家每天都这么活着,那活20岁与100岁,又有多大区别呢?

  我想,作为一个人,他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对别人有益,可以对别人带来方便,帮助。相反,如果你每天都给别人制造麻烦,让别人很痛苦,那你就是一个社会的累赘,甚至是毒瘤。我也时常在反思自己,你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我们学生时老师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你以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一期生命?来看待这个世界,来解读成功,解读生命,解读政治,解读环保,解读人物关系,解读宇宙万有……比如说,我的家庭不幸福,那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我和同事关系不和谐,不和谐的原因在哪里?我的孩子教育不成功,不成功是怎么造成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追根究底寻求答案的精神,就不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蜕变,生命也不会向更高一个层次进化,而是一直保持原状,顽冥不化执迷不悟。

  故而,我们每个人都要修炼自己的内心,找出生活中问题的所在,把它解决掉。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地自我修行,自我蜕变,自我成长,自我圆满的过程。最后,我送给大家几句话。

  三、明来暗谢,身心一如

  第一,要让自己的心量像虚空一样广阔。我经常有一个比喻,当你的心像杯子一样大的时候,一粒微尘扔进去都会激起涟漪,当的心胸像大海一样浩瀚的时候,航空母舰丢进去都没动静,当它像虚空一样无限的时候,地球扔进去,银河系放进去,照样运转不息,毫无阻碍。如果一个人能够让你生气,让你纠结,让你睡不着觉,让你咬牙切齿,说明你的心还像杯子一样大小。古人说,宰相肚子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我们要让自己的心里面开个飞机场才行。

  想起了书上看到的一个笑话。说有父子两个,性子都极倔,不肯容让人。一日父亲留客人吃饭,让儿子进城去买肉。儿子买肉后刚要出城门,正好碰上一个人对面走来,于是两下各不相让,就对立起来。过了半天,父亲等不及,找到这里,见状大怒,对儿子说:“你把肉拿回家去,让我和他在这里继续对立到底!”

  这虽然是个笑话,明显夸张,但现实中也不乏这样“一根筋”的状元户,而且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家庭中家长是这样不融通、不开窍的人物,子女会怎么样呢?孩子天然具有模仿能力,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上梁不正下梁歪”,几乎是必然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温良恭俭让,子女怎么会不在这种气氛中受到熏陶呢?

  所以,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时,遇到痛苦、烦恼时,要反思,要容忍,要接受,然后慢慢把你的心量撑大。常言道,量大福大,你的心量越大,烦恼纠结就越少,这不是福是什么?因而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不是向佛菩萨求来的。

  第二,要学会吃亏。

  首先应该厘清一个概念,吃亏,绝对不是懦弱,绝对不是脑残,也绝对不是无能。吃亏是什么呢?是一种大心量的表现,是宅心仁厚,是不与计较,是放下自己,成全别人。从某种角度讲,一个人一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他能吃多大亏,“吃一亏,坐一堆”。在《圣经》里面,耶稣曾对他的门徒数次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佣人。这是什么意思呢?——你要做一个团体的领导者,就要服务大家,成为他们的佣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享受自己的特权和供奉。

  吃亏首先建立在心胸开阔之上,如果心里放不下,即使吃亏了也会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吃这样的亏才真叫吃亏。正如我们布施,如果对布施念念不忘,那便不是布施,而是放债。所以,肯吃亏的人,他是在不断利益别人。如果自己既吃了亏,又没有利益别人,这样的亏一定不要吃,你损人又不利己,何为呢?

  现在,我们反思一下:你的人际关系和谐吗?如果长期不和谐,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对症下药,这时候你如果能够学会吃亏,学会帮助别人,就会发现,原来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至于做生意,我们更要学会吃亏,一代大商李嘉诚,就曾这样教育他两个儿子。如果说“商经”,这就是他的商经。一个能吃亏的人,往往心态好,身体好,人际关系和谐,这已经是福了。相反,如果一个人心胸狭窄,动辄生气,生气时很难受,久而久之,他的身体肯定不好,一天到晚老是晚病怏怏的,这便是殃了。所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今天在座有的老师就是学中医出身,我想这方面他最有发言权和说服力,最能明白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疾病,外在的病毒可以消除,内在的病毒怎么消除呢?心病必须心药医,什么是“心药”?——吃亏、宽容、慈悲、放下,等等,这些都是。

  第三,要有一颗光明心。

  出家师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阿弥陀佛”,大家知道它的含义吗?他的意思是祝你无量光寿!——也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寿,大家都明白,就是长生不老,无量光呢,即是光明之心。什么是光明心?顾名思义,便是内心没有黑暗。内心是光明的,快乐就存在了,快乐存在了,痛苦就没有了。清净、喜乐一旦主宰了你的心,身体就能够健康、长寿。你健康长寿就活的很幸福,——福报就这样来了。

  因此,我们要时刻让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光明状态,光明来则黑暗去,此叫“明来暗谢”。光明是电,如果电力饱和、能量大,阴翳怎么产生呢?如果你的内心电力微弱,如同一只15瓦的灯泡,很昏暗,就有很多阴影产生,这些阴影就是负面情绪。

  当别人骂你一句笨蛋,你急着跟人家争论自己不是笨蛋,别人骂你一句白痴,你非要证明自己不是白痴,这有必要吗?好比路上一条疯狗咬你一口,你也要咬它一口才行吗?人之所以是人,就因为他不是“狗眼看人低”,而是往高处看的。如果一个人还能使你生气、痛苦,正说明你和他在同一层次上,因为只有在同一频道才能发生共振,不是吗?

  这也是因为你的内心光明不足。

  事实上,历史上那些建功立业的伟人志士,往往都是具足光明心的人。

  宋朝有个著名的宰相,叫韩琦,他当知府时,有一位下属呈上公文,最后竟然忘记署名。这在当时要治罪。韩琦看完之后,用袖子盖住文件,抬头和他谈话。讲完又从容地把文件还给他。这位下属下来之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不小错误,一面惭愧不已,一面感叹说:韩公真是天下盛德之人!

  还有一次,韩琦宴请官员,一位小官不小心碰倒了桌子,把两只玉杯摔碎了。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这位小官吓得跪倒在地,韩琦却神色不变,笑着对大家说:“什么事的成坏都有一个定数。”又对小官说:“你也不是故意的。”在场的人无不感恩佩服。

  韩琦还在山东做统帅的时候,有天晚上写信,叫一个士兵拿蜡烛在一边照明。这位士兵是个马大哈,偶而向其它地方张望,结果蜡烛烧了韩琦的胡子。韩琦只是用袖子拂了一下胡须,照样写下去。

  过了不久,韩琦回头一看,已经换了掌灯人。他担心主管的官员会鞭打那位士兵,就急忙把他叫回来,而且对管事的说:“不必要换人,他现在懂得怎么拿蜡烛了。”

  宽容是人和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它和诚实、勤奋、乐观等价值指标一样,是一个人气质涵养、道德水准的自然流露。

  韩琦为什么能这么“不拘小节”呢?因为他宽容,为什么能够宽容?因为他具有一颗光明的心,这颗心轻易不会被阴翳遮蔽,它充盈着天地宇宙之间的正能量。

  所以,什么是光明心,就是一切正面的情绪,宽容,慈悲,喜乐,清净,智慧,忘我,随缘,平等,放下……这些,都是正能量。正能量进来了,负能量自然退场,因为佛魔不同道,冰炭不同器,光明永驻,阴邪不侵。

  纵观古今,一个人要真正明白地活着,虽然不一定出家,但他的心一定是出世间的。只有他的心出世间,身才能超脱出来。身超脱出来,做事才能游刃有余,举轻若重,张弛有度。

  身心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明明白白我的心,自自在在我的身”,身心一如,不受束缚,身随心转,即便困于牢笼之内,也是活泼曼妙、优裕自在的。这样的生活状态值得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必须修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