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日期:2020/3/23 7: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贤宗法师开示

杜柯整理

  佛法是必须实修体证的学问

  提到修行,多数人有一种恐惧,觉得这是一个道士的行为,住在深山老林里,不染人迹,或者一个老和尚,整天青灯木鱼,嘟嘟嘟,嘴里念个不停……所以对这样的人,要么害怕,觉得他们是怪物;要么鄙视,觉得呆板枯燥、无意义;要么是害怕兼鄙视,觉得他们既是怪物,又感到他们在故弄玄虚。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行,不过不一定是那样的修行。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言,能到上海来讨论佛法,是一个大福报。许多人对这句话不以为然,这也正常,因为接受福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我们看《西游记》里面,那个人参果掉下来,如果没有相应的器盘去收,就掉下去被大地吸收了。福报也是一样,当你的善根、因缘没有成熟,再大的福报,也可能失之交臂,没法消受。

  佛法里面有句话,“万法唯识,唯心所现”,意思是说,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是心灵的图像。

  比如,你的心是喜乐的、积极的、慈悲的,你会发现,身边每一个人都特别好,环境也十分称心。反之,你感到身边的每个人看上去都不顺眼,环境也令人心生龃龉。前两年流行过一本书叫《秘密》,它里面讲到最多的就是吸引力法则:我们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便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你心术不正,便会感召到邪人邪事;你心地光明正大,便会吸引到正能量的事物,这个和我们佛教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是一样的道理。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佛教是迷信,是低层次、带有原始意味的多神教,或者是没有文化的一些老太婆老太太搞的行当,这个误解太深了。其实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末清初,中国主流的哲学的思想是什么?是佛学。但是到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由于民族存亡、国难当头,大家救亡图存的心情极为迫切,所以一下子拜服在西方洋枪洋炮的物质文明之下,把自己本来具有的东西一股脑扔完了,觉得这些都是无用的玩艺儿,把佛教和鸦片、迷信、女人的裹脚联系在一起,等同视之,于是,佛教本来的面目就被遮蔽了。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把思想打开,破除一切栅栏,尝试性地去了解事物,不仅应该了解佛教,还要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了解马列主义学说,中西方哲学,了解文学艺术……只要是知识都应该多了解一点,多学习一点,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接近真理。在没有了解一门学问的时候,不要人云亦云地发表对它的看法,不要轻易地、武断地下结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作为一个登楼者,当你在一楼的时候,不要想当然地说三楼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因为你还没有亲证到三楼的风景。所以,佛法,是非常注重实修体证的学问。

  修行的本质是改变因果

  今天早晨,我还跟寺院里面的义工讲,你们来到寺院就是修行,这是唯一的目的。因为在这里,得不到物质、金钱方面的满足,吃的是粗茶淡饭,也没有钱花,还有很多社会上没有的规矩。所以,做义工,你内心深处必须要有信仰,才能安住在这里,否则,就会觉得枯燥无趣。

  修行,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在寺院里需要修行,就是在社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我们都需要修行。只有修行才能达到那种理想的圆满境界。

  修行,首先是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观念,就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人生,就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很多人不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他信奉八字,说命运是被八字决定的。但你想想,八字是怎么来的?还不是自己造的吗?佛教讲三世因果、三世轮回,所以,你今天的结果就是前世种的因,这一点,只有开了天眼和得了宿命通的人,才能明白,才能亲证。

  实际上,道理很简单,没有什么深奥,——只要你当下改变自己的心,就可能改变一切。因为心是一切的根源,一切唯心造。比如说对于一个工作,你的方法改进了,行为就会跟着改进。行为改变了,身边人对你的认可就改变了。身边的人对你的认可改变了,自然而然会有更多人来拥护你。领袖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很多人认同他的观点,认同他的行为,愿意跟着他赴汤蹈火,愿意跟着他追求光明的前途。领袖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你不具备做一个领导者的素质,就应该多多学习,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身边一点一滴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他是多么善于学习,吸取别人,以提高自己。要注意和你交往的人,他的思维、行为、境界有哪一样东西值得我去学习,甚至他优雅的笑容,得体的举止,不俗的谈吐,都值得我们去借鉴,见贤思齐。只要哪方面比我强,他就是我的老师。

  如果每一天,你都能够从身边的每件事物上去学习、成长,最后自我超越,那么,你的生命每天都在蜕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的世界就会日新月异。反过来,倘若觉得身边每个人都不如自己,他身上都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那是因为你看待事物的视觉出了问题,罗丹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理,他们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当你总瞅着别人缺点的时候,把人家缺点无限放大的时候,怎么可能发现隐藏在缺点之后的优点呢?你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正说明你有颗挑剔的心,你以狂妄自大的眼光看世界,正说明你有颗狂妄自大的心。当心残缺的时候,看到这个世界就是不圆满的。内心悲观,这个世界就是灰色的,内心快乐,这个世界就是彩色的。所以,心净则国土净,这个世界只是心的投影而已。

  我们修行,首先就要修一种“静”的状态。静,指的是心静,如何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呢?就像我们坐在这里,把六根关闭起来,眼不看,耳不听,脑子不想,盘腿打坐,把手机关掉,切断外面的一切联系,把家里和单位的事全部放下,这个时候,你感受一下,是一种什么状态?

  佛法里面讲,“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要想开智慧,非定不可,而要“定”,非“戒”不能。有人一听到“戒”,浑身都发麻了:佛教这些清规戒律多难受呀!实际上,“戒”是为了保护我们,就像一个孩子早晨出门,父母叮嘱他,过马路一定要看红绿灯啊,不要乱闯,这就是“戒”。

  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最简单的可以总结为“六度修行”,也就是“六波罗蜜”。什么叫波罗蜜?翻译过来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到什么彼岸呢?从生死到涅槃,从痛苦到快乐,从烦恼到解脱,从污浊到清净……

  这“六波罗蜜”包括哪些?——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也就是佛教常说的“戒、定、慧”外加“布施、忍辱和精进”。

  若想圆满我们的人生,解脱我们的生命,就需要实践这“六度修行”。大家每个人都想快乐,都想身体健康,都想家庭幸福,都想工作业绩好,都想事业兴旺发达,都想有超人的智慧,都希望自己的美名远扬,都希望走到哪里受人尊敬,都想拥有足够的财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需求。

  可这些需求怎样去达成呢?只能靠修行。以前我讲过,一个德性浅薄的人,是无法承载巨大福报的。“厚德载物”即是此理,你累世修行的德行就是水,你的福报就是船,你的财富、美名、健康等等都是船上的货物。当水很浅的时候,上面只能放一艘纸叠的小船;当需要承载万吨巨轮时,那个水就需很深很深,因为只有水深浮力才大,浮力大才能承载重物。

  我们看到很多莫名其妙中了六合彩的人,他们本来很穷,一眨眼成了千万富翁,这么多钱就不知道怎么花了。有的买房买车之余,还剩下很多,怎么办,拿着吃喝嫖赌,每天卡拉OK到深夜,酒气熏天地回来,或者在赌场输个一干二净才回来。有的还包二奶,有的夫妻、兄弟、子女为了分钱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家,有了这笔钱,就像扔进一个炸弹,最后家破人亡的,并不鲜见。像这种情况,就属于主人德性浅薄,没有能力去享受这个福报,这笔财富对他来说就成了凶财。

  很多人不相信这个道理,我经常给企业界朋友讲一个逻辑:企业是靠产品去占领市场的,产品的开发又是靠人才,人才的背后呢,其实是使命,价值。这个企业创立者他怎样来解读这个世界,怎样做人,怎样开发产品,怎样来定位自己的东西,这与他的胸怀、福报,是密不可分的。

  有人认为福报是迷信,你仔细想想,身边的那些领导,那些有魅力的朋友,他们是怎样成就自己的?他们有什么特点?建议有空去看看电视剧《楚汉战争》、《楚汉传奇》,去看看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这个叫花子,是怎样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帝国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些特质,就应该去修行。也许今生太短,还不足以成就自己,但相信这些结果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生显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生下来就很有智慧的原因,从此岸到彼岸,人家一直在修行。好比一张银行卡,人家一直往里面存钱,你呢,存一点用一点,或者挣一个花两个,账户里面是空的,你怎么跟人家比?所以,修行的本质就是改变因果。

  放下,才能真正解脱

  几年前,一个从小照顾我的老伯伯生病了,第一次动大手术,抢救过来。后来我发现,这四年时间,基本三分之二他都躺在医院里面,肝、心脏、肺、胃,不断地抢救,他身上插满十几根管子,这种煎熬、难受的滋味,恐怕是健康的人没法想象的。我当时看着他,这种用现代医学延续下来的生命质量,真的感觉生不如死。所以那时大逆不道地想,应该在他第一次生病的时候就让他走掉,这样他就不会受这么多年的痛苦了。

  若是能坦然地面对生死,人便少了许多烦恼。对人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放下。正因为能放下,你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生命特质就异于常人,因为别人老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担心领导,担心客户……身上有无数的担心约束着,而你,把生死都置之度外,都可以放下的时候,对于世间的一切名利琐事,自然更是不介于怀。

  此时,你对生命的认识和解读,就跟常人不同。只有把一切难以割舍的东西放下,生命的那种独立性,那种倜傥和从容,才能表现出自我主宰的品质,你的生命之花才能真正绽放。我常说,即使是夫妻之间,也不要认为这个人永远属于你的,他只是和你在人生路上相伴一段而已,“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东西”,用这样的思维去解读两性关系,解读家庭问题,去看待子女问题,看待长辈、晚辈问题,你会豁然开朗。这就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别人没有站到的高度,你站到了,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你看到了。你得出的结论就会与众不同。

  没事时要多读读《金刚经》,里面有句话值得反复体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刹那生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种虫子叫浮游,朝生暮死,寿命如此短暂,我们觉得它可怜,但是对于整个宇宙来讲,我们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只浮游呢?一切皆是众缘和合而生,你的身体,你的家庭,你的事业,无不如此,因缘具足则生,因缘离散则灭,谁能抗拒这个规律呢?

  为什么这个世界有智慧的人凤毛麟角,而愚痴的芸芸众生多如恒河沙数?因为他们看不透,没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或者看得透,但放不下,仍然被“我执”绑架。佛教,便是站在生死的高度、宇宙的高度指出人生实相。正因为众生放不下,所以才不断轮回,不断接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从这个角度讲,佛教是人世间最终极的智慧。因此,能接触这个的,都是有大福报的人。

  布施波罗蜜

  关于“六波罗蜜”的意旨,我们先从布施说起。布施,这个大家很好理解,别人没有鞋我给他鞋穿,没有饭我给他饭吃,没有钱我给他钱花,这个就是布施。但在佛教里,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刚才说的这些,基本上属于财布施的范畴。在佛教里,最殊胜的是法布施。

  佛陀有次走到路上,一个穷得一无所有的贫民对他说:“请问智者,我这么贫穷,如何才能富有呢?” 佛陀跟他讲:“你要学会布施。” 他疑惑地问:“我什么都没有,怎么布施呢?” 佛陀说:“你可以拿很多东西布施啊,你用语言真诚地赞美别人,是布施;用脸上的笑容,友好地面对每个人,也是布施;用健康的双手去帮助别人,是布施;把座位让出来给别人,也是布施;你和别人在一起时,让人家觉得快乐、心生欢喜,也是布施。你只要拥有一颗布施之心,时时处处都可以布施的……”

  所以,布施不仅仅是指给别人钱物,如果那样,穷人就没法布施了。人家生病了,你去安慰他、照顾他,这叫无畏布施。有人不懂佛法,你给他讲解,把经书送给他读,这是法布施。法布施,在诸布施中利益最大,为什么?因为你给别人传授的是出离的智慧,是解脱之道,是促使人家成佛的因缘,这个果报就大了。

  布施,关键是要有颗布施的心,我们常说有的领导很有魅力,别人都拥护他、愿意跟着他,这是因为他身上具有布施的功能,他身上散发出迹象,就是一个布施的迹象。我经常跟一些老板讲,如果你有颗布施的心,你的员工是赶不走的,你的人才也会源源不断被吸引过来。

  一个人有这样的魅力,他身边就能聚集一个巨大的磁场。所以,我们没做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抱怨别人,应该好好地观照自己,看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当问题越来越少的时候,你的事业会越来越顺利。

  一个人要是在第一层楼,你跟他用第十层楼的思想去对接,他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内心狭隘,思想层次很低的人,你跟他讲话就要非常客气,非常注意礼节,用百分的恭敬去跟他交往,否则,一不小心就把他得罪了。反之,一个心胸阔大、视觉高远的人,你就很难伤害到他,因为他“宰相肚子好撑船”,心的畛域非常大,一般人在里面怎样游泳都无所谓。

  所以,一个真正的布施者,他的内心是空阔的,无着的,因为他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三轮体空”地布施,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所谓布施,换个角度说,就是不断地把爱奉献出去,当你给予爱的时候,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爱。爱就像火炬,点燃别的火炬时候,自己并不因此而减少火量,它可以一十一百地传递下去。你奉献的是爱,收获的也一定是爱。这种人到哪里都会成为焦点,在家里,他很幸福,在朋友之间,会得到信任,就是一个陌生人,面对他第一印象也一定给他以善意的微笑,因为他那颗布施爱的心,天长日久,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

  有个故事说,地狱里有两个小鬼要到人间去投胎,临行前阎罗王跟他们讲,人间有两个工作岗位,一个是不断地得到东西,一个是不断地给予别人东西,随你们选择。第一个小鬼马上就跳下去说,我要第一个岗位。结果他发现,自己成了乞丐。因为乞丐一无所有,无法给予别人东西,只能接受。第二个呢,他发现自己成了富翁,因为他富可敌国,不需要别人的任何东西,所以就不断地向外施舍。最后,成为乞丐的那个小鬼,实在追悔莫及,就抱怨阎罗王戏弄他,阎罗王说,这不怪我,是由于你自己的贪欲造成的!

  因此,一个真正的布施者,他的内心是博大的,仁慈的,无我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一点点修布施,培植自己那颗慈悲、无私的心,就等于是在培植自己的福报。有怎样的布施,就有怎样的福报,布施,永远和福报联系在一起。

  持戒波罗蜜

  我们再讲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要修行,不持戒,就无法入门。我们知道,戒生定,定生慧,所以无戒便无慧,永远愚痴,不开悟,生命呈现愚昧执迷的状态,这正是轮回之本,苦恼之因。

  在佛教里,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诳语、不饮酒。杀生,是佛教里第一大戒,它不仅仅指杀人,还指一切微小的有情生命,包括飞虫蚂蚁都不能伤害。有人说,这太麻烦了,走路不小心踩死个蚂蚁,喝水不小心淹死个虫子,怎么办?——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尽量小心。凡是无心之失造成的罪过,当然比起故意杀生要小的多,所以,佛教教我们要时时忏悔,就是因为我们在无意中会伤害到很多其他生命。

  别说杀生,其实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在现实中都不会与人有敌对之心,“仁者无敌”,他会不断转化这种与自己相忤的局面,从而反败而为功。有一句话说:一个人要想成功,靠朋友,要想成大功,靠敌人!一代圣君康熙就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敌人,不是他们我们不会有今天的胜利,不会开创今天的局面,所以第一杯酒要敬献给我们的敌人!事实上,这时候,那个敌人就成了你的密友,为什么?他不断折磨你,激励你,使你强大,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磨砺自我,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来修炼你、成就你的。

  我认识一个女老板,企业做的很好,但有个老公令她太难受。他是个监狱长,可能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对她非常严苛,随时用命令的语气说:你在哪里,赶快回来!一个董事长被老公这样使唤,她受不了。我跟她说:“他就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你看,林肯为什么能当上总统呢?因为他有个坏老婆,这个老婆每天让他活得生不如死,他宁愿整天呆在办公室加班,通宵加班,也不愿回家听她河东狮吼。所以林肯最后取得了那么大成就,没有这样的老婆他还不一定能当上总统呢!因此,事情要一分为二地看,这世上的事,哪有绝对的好坏,就看你怎样转化!”

  说到河东狮吼,我又想到“吃醋”这个词的来源。唐朝的宰相房玄龄,有个老婆以强悍出名。可能她太不像女人了,所以生不出儿女来,房玄龄于是想娶一个小妾以做传种接代,但这个女人铁了心的死活不答应。最后弄得唐太宗都很头疼,便把她找来,对她说:“我今天给你两种选择,第一,答应你老公娶姨太太。第二,要么马上把这碗毒药喝下去。”这悍妇也真是好样的,听后毫不犹豫把那碗毒药吞进去了。原来皇帝只是为了吓唬她,里面并非什么毒药,而是一碗醋,酸得这女人直打摆子,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所以“吃醋”这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事说明什么?想一想,堂堂一朝宰相,在家里还如此受妇人之气,还要“绝后”,从这个角度讲他和林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伟人不是那么好当的,他们取得大成就,在辉煌的表面下,吃了多少苦,消化了多少磨难,一般人不会知道。

  《圣经》上有句话说,上帝把一扇门关上的时候,会偷偷把另一扇窗打开。因此,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无论你面对的是多么恶劣的人,都要学着去接受他。从佛法来讲,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的,他们要么报恩,要么报仇,要么还债,要么讨债。报恩和还债的当然是善缘,而报仇和讨债的就是恶缘了。所以遇到恶缘,你要想,那是前世自己欠他的,这么想的时候就心里平和了,你的思想、观念就会有180度转变。看开了一切都能接受,看不开每天都在纠结,生活就是如此,当你能主宰自己情绪的时候,就能主宰眼前的世界,因为境随心转,最后,一切便能转化过来。

  刚才讲到杀生,以及如何与人相处之道。现在再讲第二大戒,偷盗。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爱占便宜,是人性的弱点,由占小便宜,到占大便宜,最后发展到不占便宜心里难受,占便宜天经地义,到这个程度,他身边的人就会越来越厌恶他,因为他越来越自私,身上的正能量越来越少,所以他的人气就会越来越弱。偷盗的概念非常广,不仅仅是我们俗称的做贼。爱占便宜,是偷盗,贪污公款,是偷盗,现在有很多人做“小三”,那也是偷盗。因为这个老公并不是你自己的,你没有经过允许而使用。所以,像这种情况,破坏人家家庭幸福,既邪YIN,又偷盗,数罪并罚,果报是非常惨烈的。

  第三大戒,邪YIN。什么是邪YIN?它有个定义,就是凡法律允许的正常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关系,都属于邪YIN。这一点,在如今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在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家庭破裂?与此有很大关系。古人有君子三戒:年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年青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年老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佛陀早就告诫我们:YIN欲是生死轮回之本。“YIN心不除,如砂蒸饭,终不可得。”,由此可见,YIN欲之心,是人的根本大患,古人连“正YIN”,就是夫妻之间必不可少的YIN欲接触,都很讲究,都是为了“传宗接代”而行男女大事,何况邪YIN?而现代人,我们看看,所有的媒体、宣传,都是教人如何恣意行YIN、如何享受人生的。“炽盛世间,广行贪YIN”,身处末法时代,群魔共舞,颠倒黑白,把魔鬼的邪知邪见、堕地狱的行径竟然加以推崇,追捧,我实在为无明众生感到悲哀。

  第四,妄语。这里面还包括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今天的人诚信是越来越差了,骗子满地,有人说谎已成为习惯,一天不说几句谎,总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舌头。你看佛陀为什么有“广长舌相”,可以以舌覆面?因为他从不说谎。所以,我们造口业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很多女同胞,最容易犯这个毛病,所以她们死后,说的可怕一点,就在拔舌地狱。

  最后,饮酒。它在佛教中属于遮戒,不是性戒。遮戒是什么意思?比如,在悬崖边拉一个围栏,当你要走到围栏边时就不能再走了,提示你下面有危险。所以饮酒本身罪恶不大,只是因为酒能乱性,喝酒后有人把其他戒律都破了,为了防止这种连锁反应,佛教就把酒也作为五戒之一。

  不过从世俗的角度看,你会发现,爱喝酒的人,身体没有好的,一个酒鬼,家庭也没有和睦幸福的。有的人喝酒上瘾后,成了一条酒虫,天天泡在酒坛里,最后就死在酒里。所以,对于酒,还真是少喝为妙。

  好了,由于时间有限,这次“六波罗蜜”只简略地讲了布施波罗蜜和持戒波罗蜜,希望我的这些琐碎观点,能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点助益和启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