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调心如调琴,妙音自天成


   日期:2020/3/23 7: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调心如调琴,妙音自天成

贤宗法师开示于香海禅修班

杜柯整理

  常是无常,无常是常

  在古代印度,人们认为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地、水、火、风,被称为“四大”,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性。如,地,兼顾性;水,流动性;火,暖性;风,动性。同样,他们认为人体也是“四大”组成的:如,身上的血液就是水,呼吸就是风,骨骼代表地,生命力和温度就是火。所以一个人要死了,首先表现的就是“四大”分离。

  这是人的物质组成,那么人的精神组成呢?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心经》里面有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它先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然后又说受想行识,都一样,也就是说,受也是空,想也是空,行也是空,识也是空。最后,五意皆空。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空的?打个比方,我们人对于这个身体,会执着它,希望它更健康,更漂亮,皮肤更白,看上去更年轻……可这些都没法永驻,最终人会衰老,会变得难看,会生病,会走向死亡,这个身体会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身体的存在只是暂时现象,是一种因缘聚合,当因缘散去,身体也就没有了。

  因此,当我们站在透视生死的高度去看待人世的一切,所作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一般人看不透这一切,而要念念不忘于自身的得失成败呢?因为众生没有智慧,你看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人家的智慧之光能够照透这些,所以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佛法上这种智慧,又称般若。所以,般若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出世间的大智慧。

  我们凡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场杂技表演,如顶盘子的演员在那用一根木棍转,必须飞速地转动,如果慢下来那盘子就掉下来碎了。于是他永远忙个不停,等到哪一天停下来,自己也就死了。这样苦逼的人生,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一个真实的生存状态。

  倘若不能以超然物外的心境去看待人生、事业、家庭、情感,心灵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你爱钱,就成为钱的奴隶,你重情感,就成为情感的奴隶。这个世界存在的规律就是“成住坏空”,佛经用这一句话给我们概括完了。正如盖一座房子,从开始破土动工那天起,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个房子终归有建起、损坏,到最后复归于无的过程。人本身也一样,逃不掉这个规律。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死亡,不过死亡之后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但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就已经不是以前的你了,想回到过去不再可能。

  人的此生和前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释迦摩尼佛曾做过生动的说明:比如一棵树,本来只是一粒种子,现在已长成茂密的大树,起初是种子时,还没有树根、树干、树叶和果实,在“地水火风”四大的因缘作用下,种子才发芽,芽再生茎,茎再生叶,叶再生花,花结果实,辗转变易,虽然已经不是原来的种子,但又不离原来的种子。又譬如冶炼家将矿石炼成铁,成铁后铸成铁器,铁器还能恢复为矿石吗?人死后识神离体,住在中阴身,犹如矿石已炼成铁,从中阴身转受新的身体,则犹如将铁铸成铁器,原来的形体就消失改变了,不能再恢复为原来的识神。

  所以,我们人的这个身体被称为“暂住假有”,了解了这一点,就应该以超然物外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为什么说“超然物外”,因为连自己这个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何况身外之物,更是外中之外。万事万物都常流不驻,每分每秒皆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认为的“常”,其实是“无常”;“无常”,才是“常”。

  家庭幸福的秘方

  年轻人出入职场,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人说,我要到这个公司里,多长时间成为主管,多久工资可以涨到几千,结果发现,没有几个月,他又从里面出来了。还有情侣们结婚的时候,大家都一致看到他们的海誓山盟——我要爱你一辈子,永远在一起!结果,半年过后听说离婚了。类似的事件经常发生,为什么呢,就是不知道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都在不断发展的道理。但是反过来讲,还是有夫妻恩爱白头不离不弃的,也有在某个公司一待几十年做出很大成绩的,由此可知,我们是在某些方面做的还不“如法”。

  《道德经》里面讲,“善建者不拔,善抱着不脱”。若有人到一个团队,业绩做得好,人际关系好,上下处理和谐,别人都不愿意他走,这叫“善建者不拔”。如果你跟哪个人结婚,他永远粘着你,不离开,这叫“善抱着不脱”。能做到这两点,都是高境界的人。

  相反,为什么有人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呢?到哪里别人都讨厌?因为他没有反省能力,总是抱怨别人,说别人不对自己对,所以永远不会得到改变,走到哪里也就在复制以前的境遇。同样,对于家庭,其实每个家庭都可以美满的,为什么现在的家庭、婚姻都有那么多问题呢?因为大家都是在找别人的问题,这个人脾气暴躁,这个人很邋遢,这个人不善解人意……有句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找自己的问题,不幸的家庭都是找别人的问题。”,依我看来,这便是家庭是否幸福的秘诀。就这么简单,方向弄错了,如果一辆车,再努力,性能再好,驾驶员再优秀,也不能到达目的。家庭就是这样一辆大车,人生就是这样一趟旅行。

  “用人之长,天下无不能用之人;用人之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作为一个管理者和领导者,是如此,在家庭婚姻上,我们又何尝不如此呢?你爱这个人,愿意和这个人结婚,走完此生,那么他一定有值得你牵手的理由,也就是说他一定有你所欣赏的优点,但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正如世上没有只有一面的报纸,所以你在接受他优点的同时,就应该容纳他的缺点和不足。好坏都接受,这才是真爱,这才表现我愿意和你携手走完此生的诚意,否则就和趋利避害的投机者相似,这是一种商人心态,而婚姻,绝非买卖。

  因此,幸福的家庭是相敬如宾,不幸的家庭是相敬如兵。都是心态决定的。只要心转过来,一念之间,即是天堂;转不好,一念之间,又是地狱。

  冰火不同器,佛魔不同道

  学道之人,就是要面对自己的各种欲望和习气控制它,乃至消灭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嗔烧毁功德林”,为什么要我们去诵经、打坐,为什么要我们忍受痛苦?因为这个是随时随地都需要修行的过程,是要天天实践以至日累月积,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便要求我们时时保持正念,保持觉醒的状态,因为在求佛的路上必定有魔前来干扰,无魔不成佛。什么是魔?比方说,一个人到缅甸去,回来后对朋友说,尝尝毒品吧,感觉好极了,吸一口就像成仙一样,他妈的,里面什么东西都有,能产生出各种幻境来,舒服死了!比当皇帝老子还爽!于是控制力差的就想尝试,也想体会下当皇帝的滋味,结果,试一两次之后,再也戒不掉了,这个人就被毁了。

  很多东西接触多了,都会上瘾,意志力弱的,很容易就迷进去。如小孩玩游戏,成人打麻将,女人逛街,等等,无不如此。单说逛街,经常逛街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第一,你发现自己口袋里的钱少了。第二,看到这么多东西,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我都没有,我都想要,所以心里很受挫,很不平衡。第三,物质可以刺激物质,人欲可以刺激人欲。譬如,你本来没有买那些东西的需求,当你看到一张豪华大床觉得美,买了后,又觉得以前的被子太寒酸了,又去买锦被,当床上购置差不多了,这时你发现怎么这个屋子这么土气呢,于是想改变屋里的陈设,然后又觉得整个房子都不行了,重新买一套房……如此没有穷尽。再说,你在商场看到人来人往,都去买某件贵重物品的时候,你也会想,人家能享受我为什么不能呢?她有的,我也要有!这就是人欲刺激人欲。

  因此,要求我们保持一颗宁静、少欲知足的心非常重要。一个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是不会觉得孤独的,那些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里,他们怎么没觉得最近没逛街受不了呢?所以,能够享受寂寞、孤独的人,乃是内心丰富的人。当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业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是不需要外在的东西去包装自己,非要戴个翡翠戒指、穿个名牌来衬托自己,因为这些东西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当你没有足够的精神财富时候,眼睛才会盯着物质,而且一直得不到满足。今天刚穿了双3000元鞋,想得瑟一下,结果发现人家的鞋是20000元一双,一下子就泄气了;开着100万的车子,心里很满足,想出去炫耀一番,结果发现,人家的车是1000万,身后还有多少亿的资产,马上大为受挫,垂头丧气……

  物质并不能给人带来恒定的心理平衡。所以,只有拥有丰足的精神财富时,才不会觉得物质匮乏。这里面也有一个平衡。

  时时调心,以静制动

  佛法之所以智慧,因为它是从生死的角度看待人生,又从无量的生死去看待一期生命。如果能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小问题,这种感觉一如坐飞机,飞机升的越高,下面的一切就越模糊,一片山,一片海,或者一片沙漠,飞机越低的时候,看到一阵阵黄土,一部部汽车,甚至一个个人。因此,有什么样的高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你的视觉决定了你的状态。

  我们讲“五蕴皆空”,第一个是色,第二个是受。受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五种。就说苦受,比如我们在这打坐,腰酸背疼,思想纷乱,觉得十分痛苦,但如果慢慢习惯的时候,它就会转变一种方式,变成乐受了,这时你不打坐反而难受了。当肚子非常饿的时候,很痛苦,你开始吃一碗饭的时候,很舒服,再吃第二碗,舒服,那么第三碗,第四碗,第五碗……你还舒服吗?这时候就是受罪了。所以说苦和乐不是绝对的,都没有自己独立的自性,是随境而转,那么你又何必执着它呢?

  我们知道,没钱的时候很痛苦,但钱多了也痛苦,是吧?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里面有个富翁,他说他现在就想过过贫穷人的生活,因为好日子实在过腻了,天天大鱼大肉他想了就恶心。于是一个朋友用车把他拉倒偏远的村子,扔在那里,一年之后,当他们去接他的时候,他就像个乞丐睡在石头上,天天盼望他们来,已经把左邻右舍的活鸡都偷吃光了。

  你看,痛苦与快乐,爱好与厌恶就可以转化的这么快。

  人年轻的时候希望功成名就,等到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又发现被名利所累。小了希望长大,长大了希望变小。绍兴的一个书法老师,86岁,他现在的字一平方尺两万块钱。什么时候我能达到这个程度就好了,那我就天天有钱花啦。实际上,我要活到86岁这个年龄,估计也值那么多钱。但是想想,那时候再多的钱他能花吗?——吃饭最多就是一碗粥,吃两碗还消化不良。想到哪里去玩,都走不动了。所以,他卖多少钱,都是在给后人积累财富。我想如果是我,就把所有卖的钱,成立一个基金会,去做点什么,这样比较有意义。

  你会发现,人生永远是不圆满的,再好的东西都有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一面,问题就在于你怎样去看待它,转化它。你会转化,苦受都能转化成乐受,不会转化,乐受又成了苦受。“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因此,转化就是心的学问。其实打坐是什么?打坐就是调我们的心。调身跟心的和谐,说白了,调就是一种平衡,平衡人生的一个方法。

  中国古代《易经》那个太极阴阳图非常有道理,它是两条鱼的样子,首尾相抱,阳走到极致,就变成了阴;阴走到极致,又变成了阳。就和我们四季一样,由夏至走到冬至,又由冬至走到夏至。在人生当中,我们能不能学会用这样一种方法去调自己?当你成功的时候,能冷静下来,不至于得意忘形;失败的时候,能提醒自己,不至于痛不欲生。因为这些说到底,都只是一个过程。最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调,你的思想就转化一个观念而已。转化后便是另一片天空,另一种人生。

  打坐是让我们放下身心,然后去觉察,观照,面对自己的内心,由此,天长日久养成一种习惯。你的心就很敏锐,就能主宰自己。

  昨天我在路上开车,遇到一个送葬的队伍,穿着孝服,举者花圈,锣鼓喧天,挤成一团。那个司机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头上的灯根本没看,就直闯过来,差一厘米便撞上我的车,还好,我很敏锐,急刹车没有被他撞上。

  如果说真撞上的话,也很正常,因为只要你在路上开车,总有被撞到的可能,再说现在人都心浮气躁,往往更容易出事,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坦然的心底,就是发生不幸,给撞报效了,也能坦然受之。

  所以,平时打坐可以培养自己的那一颗宁静、超脱、开阔的心,这样你走向社会,就能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我们看到那些歌唱家,他要登台之前,在干什么?他不是在旁边不断地讲话,他是坐在那里,所有的气都往内收的时候,他走到台上,才能把所有的气唤出来, 才能感动人。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时刻可以使自己的心“静如处子”,那么到一定时候,就可以“动如脱兔”,因为静和动真的是可以转化的,只有积聚足够的能量,才有那种爆发力。

  你看蛇在捕食的时候,当它看到目标,先不动,是极静的一种状态,一直看到那个食物走到它最佳的位置,就以最快的速度将其捕获。所以,我们平时的打坐和禅修,就是为了在做事的时候更加敏锐和更加得力。

  知行合一,其效最利

  一代大哲苏格拉底有很多学生,有一天他跟学生讲,我们每天把手举起来,放下,举起来,放下,一共做100次!这样一个月之后,有几个还在做,三年之后,就剩下一个人在做了。这个人是谁?就是苏格拉底自己。

  因此,我们接受禅修的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可以把它坚持下来,真正地把禅修带入生活。如果只在这打坐三天、七天,再怎么努力,都是过眼云烟。

  河南有个银行财务总监叫周敏,她已经吃药18年了,来我们这里禅修三天,回去后每天坚持打坐,最后,把18年的药都停掉了。现在身体好的很,每天很乐观,还给我打电话,整个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由于真实践带来的益处。

  她还告诉我,现在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烦,比方说她经常出差坐火车,有时几天几夜,这么长时间怎么打发?她就念佛。本来是件痛苦的事,她却把痛苦转化成快乐。所以说一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打坐之类的话都是借口,不信再忙你挤不出半小时来打坐。我们把东聊聊、西看看、玩玩手机的时间用来做功课,为什么不行呢?关键还是自己心的问题。

  再高明的师父也教不会一个不想学的徒弟,不洗澡的人洒香水是不起作用的。我提着一壶牛奶,你要刚好把口张开,我这个壶口对过去,牛奶才能进入你的体内,可见,只要你认准这个牛奶是好东西,无毒,你就要自己把口张开,要有个通道才行,没有通道对接,不起作用。

  不管走到哪里,看什么书也好,听朋友聊天也好,你能不能得到收获,就看你内心的那个通道是否打开?心是关闭的,什么都难以接受。

  在此后的日子,你能调心吗?你能转化吗?你能面对吗?你能打开吗?别人给你痛苦的时候,你能放下自己,以生死无常的高度去理解世间的一切,就会发现自己是个恒常喜乐的人,没有人能使你痛苦,那时候,你就是一个太阳,什么乌云都遮盖不了。当你是太阳的时候,就能光照别人,温暖别人,影响别人。

  世间有春夏秋冬,月亮有阴晴圆缺,实际上都是一个过程。人生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于你用怎样的角度去解读这一期生命。当我们从事物的整体看待局部,又能从局部再返观整体的时候,就从两者之中找到一种智慧。人生有无量的窗户,你打开什么窗,便能见到什么风景。你对着幼儿园打开,看到的就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对着墓地打开,看到的都是阴冷终结的坟墓;对着垃圾场打开,见到的自然是垃圾和臭气;对着大海打开,见到的就是一望无际、动感美丽的大海。如果你开错了一扇窗,就马上关上,再重新开启一面。

  简单生活才能养心

  禅修还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说,早上能不能早一点起床?晚上能不能早一点休息?现代人越来越喜欢过夜生活,这不是什么文明的进步,而是退步。如果都能保持11点前睡觉,人类的疾病至少可以减少百分之二十。还有,现代人交往越来越频繁,能不能少交几个朋友,少点应酬?有人说,不应酬我就没有这个朋友了,那我怎么做事?其实你交那么多都是生意场上的朋友,都是狗肉朋友,真的知心朋友不是那么容易就交一大串的。而生意场上的朋友和你是以利相合,就和狗肉朋友一样,只要你给他利益,就是平时不应酬他,他也会接受的。

  至于这个朋友一定要你去吃饭,一定要你去喝酒,一定要去搓麻将……偶尔一次可以,如果经常这样,我觉得这种朋友还是少交为好。即使这一百万我没赚到,一千万我没签下来,又怎么样呢?这里面有一个立足点,我认为自己这一生能做什么事,能赚多少钱,身边有哪些朋友留下来都是命里注定的,如果某个单子没有签下来,某笔款没有拿到,不用伤心,该是你的不会走,不是你的也留不住。它不是什么消极的心理,相反,而是积极的心态。我们知道,赚钱靠福报,花钱看智慧。看起来这些钱是自己努力赚的结果,其实是自己前世种的因,今生成熟了而已。今生所有的努力只是缘,如果没有那个因,怎么会有果?但如果你今生没有用上这个缘,只要拥有这个因,它就永远存在那里,到下一生或某一世总有因缘集合的一天,那时候,马上现行。正如大家都熟悉的两句话,“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定”,想一想,这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智慧,自有它的道理:为什么是“非力取”呢?

  这么想时,你的心就能安住当下,时刻保持一种觉悟。心定自明,不会迷失。如今这个时代,每天信息垃圾实在太多了,无论是网络、电视报纸还是日常人事上,稍不加以辨别就会被污染,渐渐被熏习,以至于失去本来清净面目,这就需要随时保持一种觉性。

  平时要多读《金刚经》和《心经》,尽可能做到每天念一部,如果做不到,那就一个礼拜念一部。它里面有种思想,时刻提醒你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事物存在的规律?哪一天你被突然“点化”彻悟的时候,慧命才算真正被“开光”。

  最后,我总结一下,回去后应该努力做到这几点:

  一、用出世间法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事。就是要站在透视生死、了知宇宙的高度去面对人生。提纲才能挈领,高屋才能建瓴,这是般若智慧的本源。

  二、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不管别人给你多大掌声,你能平和面对;不管别人给你多大诋毁,你能坦然接受。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宠辱两忘,花开花落。心越淡泊越能明志,越宁静越能致远。

  三、培养一颗光明心。什么是光明心? 心就像太阳,照到哪里,黑暗就消失,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温暖。时刻处在一直喜乐、安详、自在的状态,自照照人,自达达人。当然,光明心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从生活中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

  四、保持一颗平和心。平和心就是安住的心,《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没有一个真正的所住,而又一直处于安定的状态,这是心的最高境界。平和心是基础,人心不平和,世界就会不和平。

  我走到外面,常常有人问我,师父最近过的怎样?我回答说,很好。我个人认为,第一,有饭吃,第二,没病,第三,有衣穿,第四,有床睡,这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无忧无虑,无挂无碍。我喜欢简单生活。我也希望大家的生活能真正简单起来。其实,把握简单,就是一种不简单。

  佛教里讲人生有四个最基本的苦处:生老病死。实际上,现代人也有四个基本之苦:看不开、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它是现代人痛苦的根源,活得太累的牵绊。如果放下这“四苦”,生命会立刻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由、轻松状态,这时候,你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简单的人。

  其实,人心皆如一柄琴,我们每个人都是调音师,就看你如何去调。你的水平有多高,琴声就有多优美。你心烦气躁,琴声必尖锐激烈,你和平优雅,琴声必婉转动听,你心无挂碍,琴声行云流水,你忧心忡忡,琴声抑郁滞涩,你壮怀激烈,琴声仰天长啸,你风雨不惊,琴声安稳平静……所以,无论什么美妙的天乐或魔鬼的音乐,都是自己调出来的,而琴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调,只凭受自然的抚弄,此时的音乐,乃人间绝妙。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