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天地有大美 觉知生慧心


   日期:2020/3/23 15: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天地有大美 觉知生慧心

——贤宗法师新大陆公司企业培训开示

杨柳整理

  各位“新大陆”的家人,你们好。

  佛法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事物的存在规律:任何事物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因众缘和合而生,众缘离散而灭。

  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总是容易产生以自我中心的偏见:总是认为自己的思想最为正确,自己的行动最为恰切,自己的容貌最为秀美,仿佛自己坐在哪里,哪里便是世界的中心。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还不能够跳脱出自己的身心来看待问题,面对世界。

  无论是究竟的法或是道,都要依仗着“境”、“缘”二字而生成。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说一切事情的成败、人世的兴亡,都需要一些触动它们的因,需要的一定的环境与特殊的缘。“新大陆”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因缘和合的结果。诚然,它与吴总、王总的辛苦经营分不开,但它也更加与每一位家人的付出息息相关。除却大家的努力之外,还有整个社会的环境、时代赋予的价值,都是促成“新大陆”不断发展的因子,都值得我们去感恩。如果我们能够进行这样的思考,那么我们就能够突破自我的囹圄,站在更高的层次上面对人生的一切问题。

  一滴水只有在大海里才不会干涸,而一个人也惟有融入周围的环境,融入社会才能够有所大成。这种跳脱的思维,能够让你不断地忘却原本那个固步自封的小我,不断地成长起来。在一个团队中,就要以个人为辅,以团队为主;在一个家庭中,就要以家庭为主;在一个国家里,就要以国家为主;在这个世界中,就要以世界为主。当你能够从整个世界的高度来看待这个国家,从整个国家的高度来看待整个行业,从整个行业的高度来看待这个团队,从整个团队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时,你就会发现无论你走到哪里,身边都会有一大群追随者,一大群与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大一群意气相投的同伴与你握手前行。

  一、使命是人的飞翔之翼

  我们香海是一个寺院,现在许多人会觉得寺院的作用就是开发旅游或者聚齐一些信徒在那里烧香拜佛,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但是我坚持认为这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寺院从古至今都是从事教育事业的社会机构,用自身的力量帮助整个社会和谐良好地运行。每一个寺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每一家企业虽从外部看来都是厂房林立、千篇一律,然而当你深入企业就会知道它的内部千差万别。机构的差异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人。人的差异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思想。思想的差异又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思想背后的价值与使命。

  诚然,有的人聪明一点,有的人愚钝一点,有的人轻松一点,有的人严厉一点,但是这些都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人的根本性差别就是“使命”。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即使根器愚钝一点,也会因为远大的理想而插上飞翔的翅膀,获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巨大勇气。

  为什么有这么多大学毕业生、外企白领宁愿放弃上万月薪到我们香海来做义工呢?为什么有一些人在我们那里住了几个月以后整个人就从愁眉苦脸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变得像观音菩萨一般呢?这都是因为观念转变了。一旦观念转变,人具有了使命感、认清自己的价值以后,他就不会纠结于日常生活中原本那些令人不悦的事情之中了。人的思维被开启了,便不再会局限于才色名食睡的日常窘境之中,也不会再因为名闻利养而深感困惑了。

  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寺院,为什么还要不断去读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其他教派的书籍呢?我们不但自己读,而且还把这些好书送给周围的朋友,《与神对话》一书我们就送了几千册之多,《德兰修女自传》我们也分享了很多次。

  去年一年时间内,我们买书、印书、送书,所用资金超过二百四十万。我们的资金非常紧张,但是我们还是坚持用绝大部分的资金来作为文化建设之用。而且我们并不局限于佛学教育本身,文学、哲学、政治、历史、管理学、心理学……但凡对大家的生活有帮助的学问,我们都要去关注,都要去建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佛教从释迦牟尼开始的正义就是“佛陀的教育”,而佛陀乃是自觉觉他、自他圆满的大智慧者。因此,我们坚持秉承佛陀的教育精神与奉献精神,按照正道运转。

  佛陀不是飞檐走壁、变化无穷,亦不是供人膜拜以消灾解难,我们学习佛、敬仰佛,主要是为了悟得他的智慧,获得究竟解脱,因此才不惜终生追随牠的履迹。佛是在自己内在的能动性达到圆满以后,再将这种无限的能动性传递给别人,最后达到自他圆满的境界者。因此,佛教说人人都能成为佛。你只要精进修行,便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境界。有的人渴望团队合作,有的人渴望家庭和谐,有的人渴望衣食无虞,有的人渴望文思不竭……每一个人心中的渴望都各自不同,而你的渴望就是你求索的目标,就是你理想的境界。而要达成这种种境界,我们都必须学会觉悟、打开、放下,最后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

  二、觉知是人生常青的菩提

  觉知无处不在。我们须知自己为何活得不快乐。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圆满的事情十之八九,因此有人教我们“常想一二”。“一二”指什么?就是指生活中幸福快乐的点点滴滴,要人从积极、阳光的视线来看待生活。

  当事情无法达成人心中的预期时,负面的情绪便产生了。小到你今天想吃的东西没有吃到,大到生老病死之事无法突破,都会带来内心的不悦;加之人的贪欲往往无穷,当一个人拼尽心力获得财富之后,他还想要名望、地位以及美好的家庭等等,永远没有餍足的一天。我们总是希望走几步直线,就马上到达目的地。然而,却总是连这样的希望也没有办法达成。从诸如此类的小事中,我们觉悟到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是什么呢?或许就是: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不经过转折而一步达成的;也没有一个理念是在毫无积累的情况下,脑袋一拍就马上产生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简单达成的,但是当你觉知到这些时,便会知道事情的因果规律究竟怎样运行。当你的思维格局被次第打开,当你能够清明地洞见世间万有的运生规则时,你的一切不快乐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正如我们前面所言,佛是我们内心清净圆满的状态,每一个人都能够把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挖掘出来。

  当我们在工作中与人冲突,在家庭中发生龃龉,实际上这一切现象,都是我们性格缺陷的外在反映。而想要克服这些性格中的缺陷,则需我们不断地觉知与学习。

  觉知是学习的前提。比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华夏民族的正闰意识非常突出,具有很强的汉族中心思想,汉人认为那些别的少数民族都是洪水猛兽、山林寇暴,因而拒绝与他们进行平等往来。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华夏民族与异族之间的关系空间紧张,战火连天,这时华夏民族自身的经济也没有办法得到充分发展。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一旦认为自己是一枝独秀,成为一个独行者的时候,它自身往往也面临着深重的危机。而到了唐朝,当政府能够以史为鉴,敏锐地觉知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时,他们也就能够海纳百川,用敞亮的胸怀与异族交流往来,这样,自身的经济也就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政治局面也相对比较稳定了。

  而学习应当是人生长期坚持的功课。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企业或团队提供不竭的创新资源,而有的人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以后就慢慢被社会所淘汰呢?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那些不断学习的人,如同一台不断加油的跑车一样,随时能够驰骋千里;而那些“吃老本”的人便会逐渐被后生晚辈所代替,这其实就是新知识代替旧知识的一个必然过程。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成为厚积薄发的后浪呢?现在有些人每天下班以后就去KTV、酒吧等娱乐场所,要不就抱着电脑玩游戏、聊天,到了白天又不情愿地去上班,这样的状态,与被人驱赶的牛马是不是很相似呢?学习应当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应当是终生的,而非阶段性的;应当是快乐的,而非痛苦的。

  但是,话说回来,学习也不是闭门造车。我在上海交大上EMBA课程时,有一个老师对我们说,科学家也分几种:有的科学家整日苦修,只专注在自己的某个研究领域中,从不和外界发生任何积极的联系,而且往往自视甚高;而有的科学家则在完成自己的研究以后,尽可能地与人交换意见,虚怀若谷地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而后一种科学家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往往要比前一种人的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加受欢迎。理论总是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注重知行结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我们能够学习融汇更多优秀的观念、思想时,就能对未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我最近把一些经典的电影、电视剧都刻录成了光盘,送给周围的朋友,与他们一同分享。关于企业管理的有《商道》、《乔家大院》、《大宅门》、《天地民心》、《贞观长歌》等,关于人生哲理的有《肖申克的救赎》、《放牛班的春天》、《霍顿与无名镇》、《功夫熊猫》、《三傻大闹宝莱坞》、《活着》等,关于家庭生活的有《幸福来敲门》、《人到四十》、《夫妻那些事》等,从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中,人们更容易直接获得关于人生的种种讯息,收获点点滴滴的生命哲理。以前总有人说,看电视就是浪费时间,这取决于你看什么种类的影视剧以及如何去看。宋朝的时候,人们认为写词是一种旁门左道;而明清时期,人们则认为小说是下层平民无聊消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陈旧的观念不断更新,而积极学习的人,可以最快地吸取,使之成为自己的人生财富。

  三、心量是人生航行的风帆

  如何来看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呢?是关注其视觉效果还是情节进展呢?以《贞观长歌》为例,我们可以注意当唐太宗治国遇到种种问题时,他的大臣们就会提出形形色色的建议。每一个建议所站的高度不同:有的人站在国家的高度,有的人站在团体的高度,有的人站在个人的高度,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辨明各种建议的短长,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进行取舍。这些高度不同的建议体现的又是什么呢?就是个人的格局与心量。如果一个人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那么他就会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心中所想的无非是我得到、我失去,我上去、我下来,我被重视、我受到轻慢等这些蜗角微名、蝇头微利。以前有一部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虽然有虚构夸张的喜剧情节,然而却展现了他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生态度。让他身在庙堂也可以,让他把守城门也可以,他都能够怡然自得。这说明他心中并没有将当官作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也没有把守城门当作一件低贱的差事;他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了物质的有和无、是和非、荣耀和诋毁。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显得尤其宝贵。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我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当上了公务员,取得了博士学位,获得了某些名望和职位,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是光宗耀祖还是追求鲜花掌声呢?

  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人为什么活着?有很多书都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吗?会不会是误将某种社会机制与他人的眼光错认作自己的理想呢?你是不是从小被大人教育要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娶一个漂亮的媳妇儿,生几个可爱的孩子呢?然后继续教育孩子像你一样地生活。其实,这样的人是不理解自己生存的意义的,只是如同体制中的机器一般无情无味地运行着,直到有一日,你自己的身体这个大机器停止运行,你便结束了生命。这样的人生,是否真的是在生活呢,是否真的有意义呢?

  哲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会从普通人感到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时刻反思生命的意义,而不是被名闻利养所驱役,做一些与人雷同的事,一些人甚至不惜捐弃干净的自己,做一些不合正道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释迦牟尼正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

  如果不能够具有广阔的心量,不能从世俗成见中解脱出来,那么我们每天都会被无数事情所困扰。今天和这个人闹矛盾了,明天别人升职了我却没有,后天那个人买了一辆好车我买不起等等,什么事情都能成为你介怀的烦恼。

  我记得有一次稻盛和夫来上海,我也作为中方代表见到了他。然而我看见他时,并没有十分激动。我对自己说:“从表面上看起来,他就是一个白发长者罢了。那么我今天见到他,不如听他的演说;听他的演说,不如回去看他所写的书,而看他所写的书不如参悟他的思想。”我这样讲,并非对他个人有任何不敬,只是想要强调,反思默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释迦牟尼的一部经书上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佛陀去给他的母亲讲经,一去便是几个月。他回来的时候所有弟子都想要第一个迎接到他。可是迎接的次序是有规定的:国王站在前面,大臣站在后面,然后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等。有一个比丘尼非常想第一个接到佛陀,于是就使用神通,变成了转轮圣王,这样就可以排到第一位去迎接佛陀了。然而,释迦牟尼一见到这个比丘尼,便对她说:“你并不是第一个接到我的人。第一个见到我的是舍利弗尊者。”比丘尼很不解,说道:“可是舍利弗尊者并没有来啊?”佛陀笑着告诉她:“他虽没有来,却一直在屋里观想着我的思想,观想着空性。他以这种无时无处不在的究竟真理第一个迎到了我。”

  以上这些例子教我们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上,身与心孰重孰轻,孰缓孰急。你思考问题的高度、远度、深度、广度,就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而如果想要达成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就要学会挑战自己的局限。

  四、平衡是人生最难的习题

  如果你所在乎的事情太多,那么你就要注意平衡。中国的中庸思想实际上就是讲求平衡。《易经》中的八卦与宋明理学解经的八卦图所体现的亦是与时变化的平衡思想。当我们能够洞察到平衡思想的精髓时,便会发现无穷智慧将会在你的心中涌动。

  我们今天所穿着的衣物与外部环境的冷热是一种平衡,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衡,身体也总是吁请着平衡。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得癌症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由于作息、饮食、心情等的失衡造成的。如果身体失衡了,我们是否有办法能够扭转过来,使之重新获得平衡呢?

  当一个应用软件产生时,同时就会有一个防毒软件被生产出来。这不也是一种平衡吗?在生活中,阴阳平衡的思想无处不在。这就是宇宙自有的规则。如果我们不能从整体来进行思考,便会失去局部;失去了局部,便不能够获得圆满的整体。假若我们只坚守自己的信念,而罔顾其他人的想法时,这也是一种失衡。

  圆形因为无有棱角,因此它可静可动,这就是圆形的和谐与平衡,而多棱形无法流动,因此只能固定在一处,无法达到平衡。

  现代人的生活东奔西突,心念纷弛,身与心经常都在路途上漂泊。既然讲到平衡,就顺便讲一句,在眼下这个时代,禅修是让人身心安宁的最好佳方式。无论你的生活有多么忙碌,每天都应当抽出十分钟时间,安坐冥想,让身心从繁芜杂事中解脱出来,静静地观想。这样,当你下次投入工作时,便会更加活力充盈。

  香海曾经与大家分享过许多关于佛学知识与人生智慧的小册子。其中一册就是大家手中的《生活喜悦的祈祷文》。如果每日澄怀念诵这些祈祷文,便能够起到平衡身心的作用。现在,就让我们来诵读这一篇关于《幸福家庭的祈祷》,以此洞见家庭幸福的奥秘:

  “我的家是幸福洋溢的家,我的家是光明繁荣的家,我的家是温暖慈爱的家,我的家是蒙受祝福的家。大生命的爱孕育万物,爱充满我的家,守护我的家,使我家沐浴在调和、平安、幸福、繁荣的气氛中。感谢上天赐给我幸福美满的家庭、慈祥和蔼的父母、健康可爱的子女、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感谢!我的先生是最优秀的好先生,我的父母是最优秀的爸爸妈妈,我的儿女是最优秀的好孩子。在我家中的每一个房间、每一个空间、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慈爱与智慧,也充满了平安与调和。

  爱能治愈一切,爱能洁净一切。我的家是一心一意朝向慈爱与光明的家,一切的争执、误解、怨恨和愤怒都绝不存在;一切的疑虑、不安、恐惧和不信任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全家人都互相欣赏,互相感谢,非常调和,充满喜悦。我们了解,任何不圆满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圆满实像的真面貌。恶本来就没有,罪本来就没有,黑暗本来就没有,所有的黑暗都是迷妄的心造成的。所以,每当我想要苛责时,我内在的爱会引导我、提醒我,让我知道,一切的苛责都是内在阴影的投射,都是虚幻不实的;让我清楚看到家人的优点而称赞欣赏。在我的家中总是充满着明朗的语言,明朗的笑容,明朗的互动与欢乐的笑声。在我的家中总是充满着祝福、赞美与感谢的声音。我们真心相待,我们实践无条件的爱。我们的家蒙受大生命爱的拥抱与祝福,我们的家接受宇宙之爱的无限供给;一切生活所需都丰富而齐备,从不匮乏。我的家是蒙受恩宠的,我的家是蒙受祝福的。圆满的爱拥抱着我的家,无限的生命力生龙活虎地充满我的家。

  我的家是慈爱的家,里里外外、前后左右、四方上下都充满了爱与平安;

  我的家是幸福、美满、繁荣又富裕的家,先生是最体贴顾家的好先生,我是最最幸福的好妻子,孩子个个聪明、健康、活泼又可爱。

  我的家是和颜、爱语、赞美的家。

  我的家是光明、喜悦、感恩的家。

  我的家是欣欣向荣的家。

  我的家是成长繁荣的家。

  我的家是幸福洋溢的家。

  我的家是丰足富裕的家。

  我的家是理解包容的家。

  我的家是光明喜悦的家。

  我的家是美丽温暖的家。

  我的家是爱人助人的家。

  我的家是最最幸福的家,是缀满幸福花瓣的美丽的家。

  我的家是最最繁荣的家,是开满繁荣花朵的温暖的家。

  因为我们心灵上的平安,所以全家人的身体也非常健康。

  我们全家个个都健康无比。

  现在,无限的繁荣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无限的幸福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无限的健康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无限的平安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无限的智慧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无限的慈爱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无限的生命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无限的供给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无限的欢喜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无限的调和已经充满了我的家。

  我的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充满了慈爱的光、喜悦的光、和平的光、活力的光、创造的光、富裕的光。我的家是光明的家、繁荣的家、富裕的家、健康的家、温暖的家、平安的家、幸福满满的家!

  爱在我的里面,爱在先生的里面,爱在孩子的里面,爱在家中每一个角落、每一样东西的里面。爱,在我家的每一个角落撒下幸福、光明、美善与和平的种子,使我的家得到如阳光般闪亮耀眼、绵延不绝、永无止尽的繁荣与幸福!

  现在,我们全家沐浴在平安、幸福、慈爱与感恩中!

  爱源源不绝地流入我们的家,光辉灿烂地闪耀着,并透过我们将爱源源不绝地传送给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

  啊!真快乐!真幸福!真健康!真感谢!(感谢21遍)”

  这本书上选录的每篇祈祷文对于对治生活中的种种难题都非常地有益,当我们心情低落时,当我们与朋友不和时,当我们与家人不欢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针对性的祈祷文,大声地读给自己听。我们若能用内心最真挚、明净的情感来解读这些文字背后的内涵,我们的生命品质便能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今天我们所分享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上所说的使命、觉知、心量、平衡等,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以任意的、随机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等待我们不断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超越,在超越中坚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