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一刻宁静 一片天空


   日期:2020/3/24 0: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刻宁静 一片天空

  ——容大团队香海禅修贤崇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一、转变思维,收藏慧心

  在来到寺院之前,大家一定都对寺院的生活有过种种猜想。有些人想着寺院可能房屋老旧,木板踩着脚下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空气里洋溢着了朽木发霉的味道;也可能到处都是蟑螂,苍蝇满目,老鼠横行;更可能是物资缺乏,生活清苦,所以有人就带了很多泡面过来。我们听过很多人头脑当中设想的寺院,形形色色,充满意趣。当你把情况假想得越糟,来到这里以后,可能会产生无限惊喜。这是生活中的一种情况。但是生活绝不仅仅如此,它并不常常能够如你所愿,并不能够时时展现美好的结果。如果香海禅寺真的比你想象得还要破旧呢?你是不是就无法忍受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对于未来设想得越多,恐惧、挂碍、忐忑的情绪也可能越强,因为你在今天,总是不能够知道未来的样子。那个叫做未来的东西,它住在明日的宅中,它的面貌往往是你费尽心思,也不能够想见的。如果我们总是处在幻想未来的状态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日日不得安宁,跟别人讲话显得心不在焉,不平静的情绪就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我们身边来。

  今天大家有缘来到香海禅寺,我希望带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思考呢?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安心的法门。亦即我的身体在哪里,我的心就要在哪里;我的心在哪里,我就安住在哪里。对于昨天,不要有留恋;对于明天,不要起贪念,心在哪里,就住在哪里,不生妄想,就是修行。

  金山昙颖禅师,在十八岁时游历京师,寄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师教太尉了心之法,即是“善恶都莫思量”。一颗心既然能够见到地狱,当然也能够见到天堂。如何见得?不生妄想,安住当下。如果这颗心连此时都收摄不住,反而思绪纷飞,身在万有之中,而想参破无的真谛,这如何能够做到呢?

  你们到寺院里来干什么?就是为了修我们的心啊。刚才照明法师教给你们很多方法,实际上所有的方法都是围绕着我们的心来讲的。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和谐,事业不成功,家庭不美满,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不都是由自己的心这方寸之地产生的吗?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绝对的好坏,为什么今天你赚了一百块会觉得不满足?那是因为你总是要和那每天赚一万块的人来比生活。其实各有各的过法,何必要把心放到别人的身上呢?为什么情人节的时候,你没有收到鲜花就会不高兴?那是因为你要跟那收到鲜花的同事比。这本来也就是件芝麻大的事情,但是你就可能要上升到老公是不是爱你的问题上,赌气去和你的先生争吵,天天吵,月月吵,家庭还能幸福吗?这还是因为你把自己的心放在了别人的身上,因而要去计较的缘故啊。

  我们碰到困扰、碰到局限、碰到自己不能面对的情况的时候,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别人只会把矛盾越来越极端化,只有当你向着内在去观照自己、改变自己的时候,才会发现你的世界瞬间变得光风霁月、鸢飞鱼跃。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首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我们接人待物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思维来自于你的人生使命,一个人没有使命感就很难改变你的思维。比方说经营一个企业,如果所有你制定的制度都是只面向职员而不制约你自身的,所有的企业文化都是糊弄人的,而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赚钱,这个使命会把你的企业带向何方呢?这个人能帮我赚到钱,就跟他交往;那个人对我没利,就不跟他交往,任何额外的付出你都不愿意,帮人家一点点忙都满心期待着明天他会给我多少回报。如果是这样,你们想想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即使你盈利了,即使你一夜暴富,生活还是会很辛苦、很劳累,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因为你总是唯利是图。那么你所吸引的肯定也是这样的一群人,和你一样唯利是图、锱铢必较,有利益我就跟你交换,没有利益你就滚蛋。这样的生活可能是快乐的吗?你可能安心吗?可能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吗?

  造成以上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你做事业缺乏基本的道德使命感,仅仅着眼于利益。而这个利欲熏心的世界对于人本有的灵性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它教你丧失清净的根性。而灵性一旦丧失,生活只能是充满了欺骗与诡诈的戏剧,这实在是太辛苦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付出而不计较回报,利他而不求自利,他就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真的是很开心的事情。你们来到香海禅寺的时候,都会问我这个寺院这么大,是如何建起来的呢?我们寺院又没有产品去出卖,那如何让大家把钱捐到这里来呢?把这件事情做起来,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断地付出,付出自己的服务,付出自己的智慧,付出自己的慈悲,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开心而回,帮助别人实现他的梦想。

  我前段时间很喜欢送给所有的人一句话:“当你帮助别人得到他想要的,你就能得到一切你想要的。”回头看看,你身边的哪一个朋友这么多年时间一直跟你走在一起,哪一个客户一直没有离开你,哪一个同事跟你一直从创业走到今天而没有抛弃你,这是为什么呢?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不断地为对方付出,我们所付出的刚好又是他所需要的,所以他一直在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终生的朋友。反之,如果我们两个眼睛一睁开就一直想着索取,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事都不会按照我们心中所期待的效果那样实现,基本上失望的概率比实现的可能大得多。一刻宁静一片天空 - 贤宗 - 贤宗博客

  二、观心体己,聆听助人

  禅修中,我们总是强调要大家观照自己。观照什么呢?坐在这里,我是不是心不在焉?人虽在,而心如万马奔腾一般无法拘束。当你的心一直在外面的时候,你的心就没有办法跟你的身体在一起,那么你坐在这里就是一个尸体,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就得不到收获。你甚至会感到心浮气燥、坐立不宁。这样的话,因为没有椅子坐,一会儿你就会觉得脚酸了,一会儿又觉得肚子饿了。一想到肚子饿了,肚子就越来越饿,越饿就越坐不安宁,越来越抵触,看到法师在讲课就会心生憎恨,看每一个人都不顺眼。当我们与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东西都产生对抗情绪的时候,烦躁的心态就起来了。而当你产生这样的心态时,跟谁讲话都会像炮筒一样,见到一个轰一个,那么谁会愿意跟你这样的人来往呢?这样容易浮躁,不懂得专注的人不但没有朋友,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也很少,他就成为孤家寡人,也就很难去带一个团队,很难去承担一个项目,最终一事无成。所以他一生当中永远都在抱怨,永远认为自己对,别人都不对。这样的人,谁愿意跟他在一起呢?抱怨本身就是负面的,每次在抱怨的时候就像有人拿着一把刀在割我们的肉一样,心里总是感到非常难受,气郁难抒。反之,如果你能够一直展现出笑容,别人看到你就会很高兴,就像冬天见到阳光一样,非常舒服。见到这样的人,你就感到很亲切,愿意跟他交往,也愿意成为好朋友,愿意每天见到他,希望每天都能沐浴在阳光之中,自然而然的,这种人的人缘就会越来越好。

  无论你所从事的是否是服务业,你都应该学会倾听。如果别人碰到什么事情了,向你倒苦水,你要能够很高兴地听,适时地给出肯定与建议。聆听就是最大的认可,如果别人热切地倾诉了半天,你却面无表情,甚至还想着自己的事情,那怎么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达到和谐呢?特别是大家从事美容行业,一般到你们的美容店消费的人年龄都在30岁以上,在这样的年龄段会遇到的问题很多,有时候是生活的压力,或是心理的压力、家庭的不和谐等等,他们来你们的美容店消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找到心灵的放松,找到一个倾听者。所以面对你们的客户最好的方式就是聆听。

  我曾经听过一个心理学家讲过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子带着一个女孩子去逛街,那个女孩子把不小心把手机弄丢了,她又伤心又生气。但是那个男孩子就使劲地抱怨对方: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怎么这么不注意,刚才叫你把包拉起来,你就是不听。那个女孩子越听越生气,最后不理他就走了。另外一个男孩子也碰到这种情况,他就说丢了一个没关系的,抱着那个女孩子安慰她说不要哭不要哭,女孩子就感觉到一种依靠感。这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作为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真的会觉得自己就像沧海一粟那样的渺小,但是当有另一个人愿意来聆听你、安慰你,和你一起面对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自己那么孤独,甚至在瞬间觉得自己强大了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圣经》里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它的意思是男女之间、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应该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生共存的。当别人碰到问题的时候,你如果总是在不断指责,这样就很容易伤害对方;相反,聆听、鼓励与拥抱才是温暖的,有力量的。婴儿经常哭泣,肚子饿了会哭,情绪不稳定会哭,外界稍一刺激也会哭,聪明的妈妈就懂得把他抱在怀里,并轻拍着他给他温暖,给他关怀,孩子很快就不哭了。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不确定,但是人家告诉我这些事情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你们可以回去试试看对不对,给我反馈一下,我下次给别人讲的时候就会更胸有成竹。

  我讲这些思想实际上是为了告诉你们,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当你的心在哪里,哪里就会有阳光,哪里就会有收获,哪里就会灿烂。如果说我们在哪里受到挫折,那我们首先要考察自己的行为,问问我们的心有没有在那里,心没在的时候别人不会跟我们合作,我们就会受挫。我们在这里坐着不舒服,或者跟别人交往感觉不自在,都是因为没有用心。

  所以我们就要注意训练自己的心,用心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念头、动作。为什么那些伟大的诗人能够在自然面前触目成诗?因为在那个兴会自然的当下,他是绝对专注的。正是专注产生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一叹,产生了“近乡情更怯,或恐是同乡”的羞赧之心,产生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唯美体验。当你随时随地感受生活的时候,你就在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喜乐。反之,如果总是想着我要这么早起来要上班;客人来了,该吃饭的时候没吃上饭,很晚才能回家。当我们不断地在抱怨的时候,你身上的痛苦就成倍数地增加,当你去接受的时候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们仅仅在这里禅修,其实是很不够的,还要把禅修的习惯带回家。要记住两点:第一,每天用10分钟到20分钟时间使身体放松、思想专注、调节呼吸、静静地坐着,把自己的心调整到非常愉悦的状态,去感受心跟身体对接的过程。这个时候你把手机调成静音,任何东西都不要去想,就好好地跟自己的身体相处,跟自己的心灵对话。在跟自己相处的过程当中去感受自己的状态。你会一下子知道以前认为唱歌、喝酒,陪朋友聊天、旅游是人生当中最快乐的事情,其实还是不究竟的。当你的心真正静下来跟身体去对接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此时此刻才是最美好的。

  我们要做的是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寻找一份自在。你们回去好好念念《心经》,那种境界是多么的愉悦,多么的自在。人活在这世界上就是短短的几十年,你如果不好好珍惜,每一个刹那一下子就会过去,要想时光倒流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一下子就奔五张了,真的感到时间飞逝,寸阴是竞。以前在班里读书的时候,我是班里最小的,那时候领导一来检查,我们都躲到房间里面去,因为按照规定不到18岁不能出家,所以我们就要藏起来。那时候真的好羡慕其他同修,20岁多好。他们身强力壮,他们可以轻易拎起一桶水。那时候我又瘦又小,老是成为被别人威胁的对象,那时很羡慕别人,现在发现我走到哪里都不是最小的了。当我们一迈上20岁,一年一年真的太好过了。很多二三十岁的青年,你们的老爸老妈可能总是催着要让你们赶紧成家,成家以后赶紧生孩子,说什么25岁以后就嫁不出去了,25岁以后就找不到男朋友了。他们就会在这些问题上纠结,我们这里好多女孩子的父母就跟她们的关系特别紧张。父母之所以担心,就是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每天的过程。

  昨天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能让时光倒流;明天还没有到,我们不可以提早进入明天。那什么东西才是实实在在的呢?就是今天,就是当下。你想想看,我们之所以变成今天这种状态,就是以前的每一个当下所做的事情形成的结果。你的知识、你的能力、你的长相、你的健康、你的心情等等,都是过去各种经历积累而成的。

  反过来讲,你如果想未来变成什么样的状态,那么其实今天的每一个当下和过程,就会造成你未来的果。这就是因果的规律。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今天,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时间随意地浪费,千万不要去交不想交的朋友。生活当中我们每天都会见到各种各样的人,你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就会在你的周边形成什么样一种氛围,不好的人以后会成为你人生的终结。人生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三、精进求是,谦退守常

  我经常跟大家讲,人生当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随时随地要有学习力。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当我们健康的时候,当我们精力充沛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还有一大把,觉得时间可以随便浪费。但是真的就像《阿甘正传》里说的:“时间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总是吃一颗少一颗的。它走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人生又好像是你拥有一个漫长的假期,开始的时候就觉得放假的时间好长啊,但是很快就到了尽头了,那个时候,心里就会充满悲伤。你现在浪费时间,以后一定会悔恨。这不是我现在在这里倚老卖老,我只是试图让你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没有规划的人生无异于慢性自杀。这就涉及到人生中所要注意的第二个方面:要有一个可行的人生规划,并为之付诸行动。

  一个永远被事情推动着走的人,他永远不会成为自己的主人。比如说父母为你安排了一个对象,你看着差不多就嫁给了他,过了几年发现这个人非常不好,就开始抱怨父母。这真是十分荒诞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时间的流中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所以我们要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要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者,要以理智去规划我们自己的人生。

  云居禅师曾经开示他的弟子说,人生有十种后悔:

  一、逢师不学去后悔;

  二、遇贤不交别后悔;

  三、事亲不孝丧后悔;

  四、对主不忠退后悔;

  五、见义不为过后悔;

  六、见危不救陷后悔;

  七、有财不施失后悔;

  八、爱国不贞亡后悔;

  九、因果不信报后悔;

  十、佛道不修死后悔;

  这些事情不做以后都是会悔恨不已的。那么怎么才能不后悔呢?禅师给他的弟子指了一条明路:“你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得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这一字的药,你好好服用!”这一席开示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体味。

  把“不”字改为“要”的药方是教我们去实践值得行动之事。那么,落实到具体的方面,我们要怎么样做人生的计划呢?首先你要想一想,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可以在未来完成什么,梦想当中希望做什么样的职业,用纸写下你最想要的。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第三是什么,第四是什么,不断记录、更新,在对比当中,把你认为不重要的事情排除掉,当还剩一到两个的时候,目标就选定了,然后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向着那个目标前进。这样的人活着才是不会迷失方向的。他不会因为要上班而不愿意起床,也不会因为人家叫他去哪里玩他就去了,更不会因为一时的宠辱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没有计划的人,永远被别人所牵着走,无论他活到多大,都是浑浑噩噩的。

  大家从事美容行业,一定都看过《美容盛典》这本书。这本书是谁写的?还不是人写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人家能成为这方面的权威,我们就不行呢?还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规划不够,或者是对于规划的执行力不够。当我们在学一样东西的时候,首先是要认真地去听,然后就要用你的行动去实践你所学到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实践,在你的头脑当中就会产生新的思考图示,知道这样的做法是好的,那样是不可行的,你会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然后就把这个最好的方法固定下来,把自己每天的心得记录下来,当你每天这样去做的时候,就会找到很多窍门。

  想做好美容行业所要学习的事情真的是很多。第一要了解心理学,第二要了解人体结构学,第三要了解营养学,只有当你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你才会知道怎么样去做,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我们不学,时间就浪费了,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在这个行业里成为一个权威的专家。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很好的前程,但是往往在做的过程当中,不能坚持往好的方面去努力,因为精进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磨难与痛苦的,它不总是面目可亲。比如有一个老师来讲课,老板让大家过去,大家就一个个在那里打呼噜,感觉反正就是被逼去学习的。以前我们在学校里面做学僧的时候,我们的老院长用拐杖把我们赶去练太极拳,我们都觉得干什么要学太极拳呢?那都是老头子练的东西。所有的学生都被赶到那边去排成队,我们就装模作样地练,心不在焉的,所以没有学到多少东西。现在我们想起来,真是觉得很后悔。如果当时好好学的话,身体肯定就强壮多了。可是现在即使想去学也找不到很好的机会,也没有时间了。有些东西错过了,就真的无法弥补了。

  我自己经常到外面去学习,不管到哪里去学习,我坐在底下听课,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听课就像吃东西一样,大米、萝卜、青菜,无论是什么我们都要先吃进去,使它们在我们的胃里面消化,消化之后,好的东西成为我们身上的营养,坏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排除掉。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你学习的时候,要把好的东西吸收进来,以后它们就成为推动你人生前进的一股力量。当我们不断思考总结的时候,你所学到的东西最后就变成你自己的。人生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别人。

  四、修身正根,明心见性

  修行是什么呢?就是修自己内心当中最圆满的东西,我们叫它心性。心性是怎么样修起来的呢?很多人都认为佛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或者说佛是一个圆满,是我永远达不到的东西,佛的思想境界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们不可能去完成。其实并不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修成一尊佛,修成什么样的佛?修成你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你自己心目当中的那尊佛。比方说我要做个有智慧的人,那个对智慧的期待就是你心中的佛;如果我要做一个有能力,发大财,日进斗金的人,那个日进斗金,腰缠万贯的状态也是你心目当中的理想境界,也是你心目当中的一尊佛。你要达成那种境界,也要去修炼。

  我们为什么强调修正?也就是向“正”修行。因为这个世间凡是成功的事物都是跟正向的规律之运行相吻合的,但凡不成功的也都是跟正向的规律不吻合的。我们要想达成理想境界,就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言语,甚至眼神,一切的一切都必须要去修正。你不修正,就发现事情做起来非常难;而当你发心修正,则会感到左右逢源,事事水到渠成。

  我们求佛,或者禅修,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的心修成圆满呢?那就要靠我们不断去观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我们原来的知识储备不够,就要观照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的语言表达不流畅,那就要观照如何去训练论辩、言辞。禅修不仅仅是行跏趺坐时进入禅定的那个瞬间状态,而更应该时时刻刻都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融贯于生活,时时体证,处处修行,方是正道。

  以前,我在厦门读书的时候,厦门大学就在我们学校的隔壁,里面的很多学生、老师都与我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那些中文系的老师,他们讲到一些哲人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怎么懂,于是回来就使劲去啃哲学书籍;讲到西方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不懂,回来又埋头去看,比如《红与黑》、《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茶花女》等等,都是那个时候读的。当自己觉察到某个方面欠缺,我就去补充,那么我这方面的能力就能不断地增强,这就是一种修行。

  生活当中随时随地的修行是诸多修行中最为紧要的。人家骂你,你能做到不生气,那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经常干类似这样的傻事:走在马路上被狗咬一口,很多人就要把狗咬回来,不要笑,我们还真是经常干这种事情。如果说撞到桌子时要打回桌子的人还只是少数的话,那么人家骂你一句,你就要打他一顿,人家打你一顿,你就约了一大堆人,到他家门口把他揍得半死不活,这样的情况就太多了。其实这跟你被狗咬一口,你再咬狗一口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为什么总是放不下那一刹那的面子,放不下那一刹那的仇恨心呢?实际上就是因为心的格局太小了,这时你就会在很多小事情上跟人家去斤斤计较。心量格局大的人,无论人家在他面前再怎么折腾他,他从来只是一笑而过,因为他们在心灵层面上相差得太远了,他根本不屑跟别人去计较这些东西。

  当别人骂我们,我们生气,其实正说明别人骂对了,别人的言语触及到了你心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才会大动肝火。那么,对治嗔火最有效的方法就莫过于把你的心修行得很强大,很自在,很柔软,像水一样,任何坚硬、促狭的语言到你这里都能消解于无形,这时,你就不会生气了。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很容易就被别人的言行所左右,那么他只是这个世界上泯然众人的傀儡之一,能有多大的成就呢?他整天都在活给别人看,他之本身没有意义,他只有躯壳,而没有实在的心灵。

  我们要修的就是使自己丰足的那一面:你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人生定位等等,要从这些方面去升华自己。我们来到这里禅修,正是为了训练我们的觉察力,觉察我们的心,觉察到我们碰到外境的时候心是如何改变的。

  当然了,我们不可能只用嘴巴说一说,用耳朵听一听,修行两天,一下子就能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我们需要有长期的定力,坚定的意志,不断地践行,才可能做到。生活中你所遇到的每一次困难,每一个逆境,就是禅修的最佳导师。

  有一个人再婚人士对我说,他现在的太太非常漂亮,但是他发现两个人性格不符,这时候他觉察到其实还是以前的那个太太好。当时他之所以选现在的太太,就是因为她相貌好、身材苗条,带出去别人都会羡慕。这就是因为追求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了。他发觉现在这个漂亮的太太特别贪婪,心不安定,每个月给她三万块生活费,她还是不满足,她要求丈夫一次性拿30万给她开店,但她又没有能力做生意,什么都依附在她丈夫身上。渐渐的,那个丈夫就发现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就来对我诉苦。我就安慰他说,当一个女孩子决定跟你结婚,并且为你生孩子,就等于把一生都交给你了,这时她已经进入另外一种状态了,所以你一定要包容,一定要接受,不能因为她的一点小脾气就跟她吵架,甚至还想到离婚,现在她这种状态就是在修炼你。很多人看到别人的生活,总是认为别人好,自己身边的人不好,经过了很多事情以后,发现原来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其实是最适合你的,虽然他身上可能很多毛病。所以我们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心里总是不满足。

  实际上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世间有哪一样东西经得起你无数倍地放大?经得起你永远参看呢?你总会产生疲惫感、不新鲜感,即使是再好的东西只要重复在你面前出现,渐渐也就没感觉了,那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内在的境界。你可以去学音乐,学文学,学插花,练瑜珈,学美容,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提升自己。两个人相处久了真的就是亲人了,亲人就当作一个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对象去面对,不要老是去图新鲜、貌美、潇洒、浪漫,这都是很虚的东西。当我们自己的境界不断得到提升的时候,他的生活乐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好好珍惜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珍惜我们自己的健康,珍惜我现在的朋友,珍惜我的父母,珍惜我的这份工作,当你好好心安下心来去接受,你的人生梦想就能够不断实现。

  今天到寺院里面来,有这么好的机会来学习,从佛法的角度来讲,那是你们无量劫以来所修行的功德之果报,所以要好好珍惜,不要认为来到这里是被老板逼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来到了无尽华藏面前,到处都充满着金银财宝,大家一定要捡一点回去。我们所能给你的不是有相的金银财宝,而是人生内在的富有,当你内心的思想境界丰足之时,你回到生活当中处处都可以捡到宝贝。

  所以生活就是一念之间的转变,当你转变成正面时,阳光、喜乐、富足就会跟着来,当你转换成负面时,抱怨、恐惧、挂碍就来了,人生就是这样的一种选择。宁心修持,天堂在目;驰骋心狂,地狱洞开。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提问,阿弥陀佛。

  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员:师父,刚才有个老师父开示我们痛苦与快乐的区别,那么痛苦与快乐修到源头,修到他不知道痛苦也不知道快乐的时候,那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贤崇法师:那是木头的状态。

  学员:这个状态是痴愚的,还是智慧的呢?

  贤崇法师:痛苦和快乐都没有,哪里来的痴愚与智慧的分别?那是一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那是最最宁静的状态。

  学员:我想问一下,在世人的眼里,觉悟的人就是佛,那要如何断某个人是觉悟的人呢?

  贤崇法师:有的人从理论上觉悟,有的人从行为上觉悟,真正要成佛还是要从行为上觉悟,最后达到圆满的境界。但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各不相同的理想境界,很难用某一种思想概括所有的人,每个人都在修自己内心当中的那个圆满,当你不断升华,一碰到痛苦就能很快把它转变过来,一碰到问题也能很快从局限里面解脱出来,这一刹那就是佛的境界。

  学员:师父,我想问一下,如果遇到一个假善,一个很虚伪的人该怎么办?

  贤崇法师:遇到虚伪的人,恶的人,就不理他。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问他,他说我碰到一个很坏的人怎么办呢?他说“以默摒置之”,见到他就当作空气一样。

  学员:师父,和尚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贤崇法师:和尚的最高境界就是出家。身出家,心出家,皈依佛,身心不二。

  学员:那么和尚的最高追求又是什么呢?

  贤崇法师:和尚最高境界就是成佛了。这是我们一生当中所做的事情。

  学员:好的,谢谢师父开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