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禅修人生


   日期:2020/3/24 8: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修人生

  大家晚上好!今天能来到这里跟大家分享,首先要感谢我们名人会所的赵总,借助大家的手给赵总一点掌声好吗?谢谢!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灵修,实际上灵修这一块一般来讲是不容易感觉得到的一个方面。佛教里面讲到的灵修,是说我们人怎么样去了解和挖掘自己内心当中灵性的层面。一个诗人,如果他没有灵感,或者说没有灵性,那写出来诗就只是文字的堆积;一个雕刻家,如果他没有给他所雕刻的对象赋予灵性的时候,那只不过是一块木头,或者是一堆石头。可能表面看上去像某一个东西,但实际上没有灵魂。如果你在哪一个人心目当中烙下很深刻的印象,那你肯定是以心换心才能产生那样的一种共鸣。所以大家想想,从古至今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千古流传,什么样的东西就像泡沫一样的一闪而过?这里面关键的一个点就是有没有灵性,有没有赋予它生命的力量。

  我们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如何去挖掘自己内在灵性层面的潜在能量。晚上的课跟平常不一样,所以我希望大家把手机设成静音,最好是不接电话,因为你打电话也会影响到别人。放心,这一个多小时没事的,天大的事情也会过去。

  因为今天讲的是禅修,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来实践一下什么是禅修,那就要大家一起来配合。你们投入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你如果没有投入就不会有收获,这是一种互动的。实际上任何学习也是这样,你如果没有把心放在这里,一个多小时过去没什么感觉的。反过来讲,你如果投入的越多,你在这里会得到越大的收获。

  接下来请大家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一定要把手机设成静音,不然的话影响别人。你们可以把腿轻轻交叉着,如果会盘的也可以盘起来,但不一定要跟我一样盘,不用学我,不重要,然后把两只手握在一起。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全身放松,全身放松,把心安下来,关注自己的身体、呼吸,以及此时此刻身体与心灵的对接,深深地吸一口气,吸得满满的,再慢慢地吐出来,全身放松,眼睛微闭,深深地吸一口气,慢慢地吐出来,思想专注,全身放松,从头皮放松,一直到脚底放松。在做的过程当中你就关注自己的呼吸,把心收回来,放下,放下,再放下,此时此刻,让自己的心跟身体在一起,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很舒服、很自在、很平和、很安定,不要紧张,不要挂碍,不要分别,不管我们听到什么声音,左耳听进来,右耳放走,右耳听进来,左耳放走,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你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像空气一样没有滞碍,安住、觉察、观照此时此刻的身体,把所有的思想专注在呼吸上,感觉自己很慈悲,感觉自己很安定,感觉自己很柔软,感觉自己非常平和,不跟外在的任何东西产生抗拒、抗争,我只是安静地坐着,我只不过是平和地觉察安详,我只是感觉我的身体、感觉呼吸、感觉此时此刻的身体状态,不要受外在的东西所感染,每个人只关注自己的状态,不管别人讲话、接电话,甚至有其它声音,我们都不要去分别,我不跟任何东西抗争,只是安住地坐着,当你接受,你的心量就会无限的宽广和开阔,当你抗争的时候,你的烦恼和憎恨就会成倍地增长,我只是接受,用心去感受,不用耳朵来听,安住当下、接受当下、觉察当下,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的身体,觉察自己的呼吸,不跟任何东西产生抗争,接受自己的此时此刻,当你的心能安静下来,你就能感受到此时坐在这里,当你的心如果抗拒的时候,你此时坐在这里如坐针毡,坐立不宁,心浮气燥,宁静、平和、喜乐,还是浮躁、不宁,在于你自己选择,当你选择安静,你就有心,当你选择浮躁,你就无心。请接受自己,请欣赏自己,请接纳自己,请包容自己,放下一切的执着和抗拒,接纳自己的身体,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接纳我处在环境当中的感受,用心。

  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互相搓,搓得热热的,用热热的手捂在眼睛上,你会感觉到两股热流通过你的手掌注入了你的眼球,然后用中指压住上眼眶,重重地压下去,再从里面缓缓地往外拉,从里面重重压下去往外拉,拉五六下之后,用中指压住下眼眶重重压下去,往外拉,我们人最疲劳的就是眼睛,让眼睛放松,然后两个手搭住头顶,大拇指朝下,在耳朵和眼睛中间有一块软软的地方,压住它,左按右按,右按左按,我们一起来感觉,按好之后两个手敲自己的头。头的每一个部位都能敲到,敲自己的头,轻轻地敲,把疲劳,把难受,把困惑通通敲走。然后回到脸部,耳朵,颈部,有没有感觉到短短的七八分钟,就会让自己感觉到焕然一新,精神抖擞。

  接下来我教大家做一个放松拍打,你们可以站起来,你们看到我了吗?右手敲左手这里,左手拍右手这里,你要站起来,不然拍不好的,然后反过来,右手拍左手这里,左手拍右手这里,大家重重地拍。然后这样敲自己的肾部,这个拍打要有劲的,不是这样,这样没用的,冬天我们衣服穿得多没有拍下去。如果真正拍到肌肉,整个身上像触电一样的感觉,很舒服。还有一个动作,你前面找一个直线,找一个定位,手这样过来,就是要让自己的全身打开,然后反过来。

  这就是教大家“动”和“静”的结合,当我们静的时候,我们就能找到一个很宁静的状态。当我们动起来的时候,就像蛟龙腾飞一样的活跃。大家请坐,不好意思!

  刚才跟大家讲的是禅修的一个基本程序,如果你回去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每天能保持十到二十分钟静静地坐着,接下来你人生的各种困扰都会远离你,所有好的东西就会来到你身上。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人困扰自己的,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把自己绑住。比如说你要一个什么东西,就会把这个东西拿来绑住自己。你要名,名就绑住你;你要钱,钱就绑住你;你要房子,房子就绑住你;你要爱情,爱情就绑住你;你要家庭,家庭就绑住你。当被这些东西绑住的时候,你就变成一个柱子,手脚放不开,你生命真正的喜乐就会远离你,所以禅修就要求我们把心灵最深处的困惑解开。

  我们佛教里面讲,禅有两种,一种是静中禅,一种是动中禅。什么是静中禅?就是我们静静的坐在这里,让整个身体平静下来,保持一颗非常平和的心,去享受心灵跟身体有机合而为一的境界。如果坐在这里的时候,你眼睛还不断在扫射,耳朵在不断探听别人所讲的话,鼻子在闻这是什么味道,舌头还在回味昨天吃到什么好东西,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六根不净。大家知道什么是六根吗?眼、耳、鼻、舌、身、意。当我们六根不净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事情?不该看我还看,这就是眼根不净;不该听的话你去听,那就是耳根不净。实际上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六根不净,那六根不净的时候就会不该听的东西听进来,不该说的话你说出去了,不该尝的东西你去尝了。比如这个东西你该吃一杯,但你喝十杯,结果第二天就起不来,闹病了,这是因为你贪吃吃多了。所以我们人身上很多的毛病都是因为我们的六根不净而产生的危害。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看你怎么样去调服你自己的六根很重要。

  静中禅首先就是要让我们的身体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你坐在这里不停在动,身体动、手动、头动、脚动,最后思想也在动,内心就像奔腾的野马一样,各种各样的妄想在你头脑当中狂奔,所以我们的心永远安定不下来。当你的心安定不下的时候,你做事情永远找不到一个最理智的方法。所以我们经常觉得我很累,我很苦恼,我做事情怎么做不出一个很好的效果呢?就是因为你的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就会让我们的头脑失去理智。请大家记住,智慧永远是产生在宁静的土壤里的。你的心情浮躁、奔腾,妄想纷飞的时候,不可能产生智慧。所以当你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千万不要在自己心神不宁的状态里面做出决策。那种决策往往都是不理智的。

  所以禅修就要让自己好好的安定下来,去寻找一个很理智的方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每天都在十字路口,随时随地都在做决择。就像今天雪下这么多,我们是抉择来呢,还是不来?当我回去的时候,我是走这条路,还是走那条路?我是坐公交车回去,还是走路回去?各种各样的抉择决定着我们人生的未来。当然这些走什么路,来不来听课都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人生最重大的决定,你如果贸然做出抉择,这种抉择会影响你的一生。

  禅修,就是要时时刻刻跟自己的心灵深处沟通,能自我调服它,自我驾驭它,自我找到一个高度去了解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不然的话,你就很难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一个明智的选择。当你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去了解人的一席生命,你将永远是人生当中的智者。否则的话,就算你在这个世界当中活到90岁,100岁,甚至更长,你的人生还是浑浊的。所以人生的高度决定人的智慧,人生思维的宽度决定你的格局,你的事业要想做到自己理想的境界,那你就要能时刻降服自己的内心。

  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有相同的弱点,相同的弊端,相同的不足,所以佛教里面把这个世间叫做“五欲杂居地”,“五欲”是什么?就是财、色、名、食、睡。钱财,男女欲望,名望,地位,吃饭,睡觉。你说某某人很贪财,某某人很贪名,某某人很贪吃,某某人很贪睡,难道你不要财吗?难道你不要吃饭吗?难道你不要睡觉吗?我经常讲,你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仅此而已。当我们不能去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和弱点的时候,我们就永远在睁着眼睛去指责别人的不对。那你活得真的很痛苦,因为你不会反思自己,不会检查自己。

  如果我们真正想降服自己的内心,首先就要让自己的心平和下来。实际上平和的境界是一种人世间最快乐的状态。为什么佛教的僧人都不结婚?从古至今所有的出家人都不结婚,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禅定当中得到的喜乐,比男女欲望、比食物、比在繁华都市里面的掌声、歌声,什么都不如那种状态愉悦,那是最美的!所以他们不再需要这些。如果一个画家,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个画的境界里面去的时候,他也不觉得一定要有婚姻才能得到生命的圆满。当然,我不是在这里呼唤你们不要有家庭,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解读生命的真谛不是只有我们大部分人所认为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唯一的道路。

  当我们内心当中得到圆满的境界时,不一定要每天跟朋友去喝酒,每天要唱卡拉OK,每天要打牌,每天要聊天。对于很多人而言,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感觉。那是一种什么状态?那是因为我们心里浮躁,所以才需要这些更浮躁的东西来填塞自己。就像你的口味很重,今天吃一个辣椒,明天要吃两个辣椒,后天要吃三个辣椒,或者要吃口味更重的东西,这样不断增强,你吃起来才有味道,才能找到感觉。实际上我们人的欲望就是这样。

  所以真正的喜乐就是来自于你对自己内心的降服。在静的状态里面去感受生命的真谛,那种境界不是我简单告诉大家你就能感受到的,只有你自己去体验它才有感觉。我这几年当中感受最多的就是随时随地觉察自己处在什么样一个状态里,坐禅也好,喝茶也好,讲课也好,跟别人聊天也好,永远你的身体在哪里,你的心就要在哪里,心在哪里,快乐就在哪里找到。我们站在台上,不是说人家给我们鲜花、掌声就能找到快乐,不是的。站在台上的鲜花掌声只不过是几秒钟而已,真正的生活是在随时随地的行住坐卧,点点滴滴当中。为什么我们倒在床上会睡不着觉?为什么我们吃多了还不知道自己肚子饱了?为什么我们每天跟同事在一起,却不了解他?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心放在那里。没有把心放在那里,你就没办法欣赏到生活各个方面的美好。你如果能把心放在那里,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你都能找到一个很美妙的境界。

  我前几天看到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写得特别好,它说“佛陀是慈悲的,他不跟任何东西产生抗争,他只是慈悲地安住当下”。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内涵吗?不跟任何东西抗争。大家想想看,生活当中所有让我们受挫,所有让我们难受的东西是怎么样来的?就是我们不断在指责,不断在抱怨,不断跟外在的世界产生抗拒。当你抗拒,你会变成刺猬,你刺了别人,别人就会反过来刺你。当你接受的时候,那是一种包容,像大地一样的包容万物,像天空一样的接纳一切,那种状态你就发现任何矛盾在你身上全部都能消解掉。

  我经常打一个比喻,我说大海当中有两艘船,如果两艘船都没有人碰在一起你们说有没有事情?没事,如果一艘船有人一艘船没人还是没事,因为他找不到指责的对象。但是当两艘船都有人的时候碰在一起会怎么样?就是你指责他,他指责你。你说谁对谁错呢?况且大海当中不像马路有斑马线。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处处都是这样?再怎么样,你也可以找出千万般理由;你再对,他也可以找出你的不足。当你跟别人闹别扭,产生矛盾的时候,无论如何你都会首先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去指责对方,是不是这样?一个巴掌能拍得响吗?一定要有一个对接口才能拍响。

  我经常跟他们讲,我说你走在马路上,突然间被狗咬了一口,你会趴下去把狗咬一口回来吗?有没有这么蠢的人?没有吧。但实际上我们经常干这样的事情,就因为别人骂你,你要还他,别人打你,我要报仇,要把他杀掉,是不是这样的对接现象?就相当于被狗咬一口,又趴下去把狗咬一口回来。我们经常充当这种角色!所以有人说,我们人活着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自己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最后被人欺负。

  真正的智者,能降服自己的内心,永远能保持一个宁静祥和的状态。那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首先知见要正确。我们为什么会有迷惑和困扰?因为我们不了解事物的真相,不了解事物存在的规律。因为不了解,所以产生不正确的见解,产生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就会引导我们错误地看待人的一席生命。那事物存在的规律到底是什么?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组合而成。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东西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一个种子种到地里面去要发芽需要水、土壤、阳光、空气,四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只有四个条件具备了,那个种子才能发芽。只要四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行。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每一样事物的生起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

  所以我们要去思考,我想人生幸福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缘条件?我想事业成功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缘条件?我想身体健康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缘条件?每一样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来到我们身边,都是我们自己种下了因,才结出来今天的果。你如果想未来得到什么果,就要看现在种的什么因。佛教里面讲的因果关系,很多人都觉得是一种迷信,实际上这就是事物的规律。你违背了这种规律,种了不好的因,得到不好的果,你不能去抱怨别人,只能去接受它。同时,当你去接受,就会把这个果化小,当你不能接受的时候,它就会不断再放大,最后遮住你的双眼,让你无法面对。这个世间就是这样一种规则,你不相信都不行。

  佛教里面讲到的因果规律,就告诉我们人生当中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我们了解之后,就知道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这种智慧如何去产生?我们要先降服自己的内心,能够冷静地思考我们存在的规律,然后看清问题发展的方向,该如何去把握它。你如果不能从这样的一种思维里面解脱出来,那你永远活在迷惑之中。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规则。你背离了这种规则,最后得到了报应就只能怨自己。

  所以禅定当中的第一个修法,叫做“静中禅”,就是将自己的六根封住,好好地安定下来,去降服你自己的身心,你就能找到自己未来想要的东西。实际上这样的一种身心灵的降服,就能让我们人生在各种各样的十字路口,你都能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去面对它。

  但是我们要记住一点,不管你今天在什么样的位置,叱咤风云,呼风唤雨,你有多大的权力,那只是一个过程;不管你今天多么卑微,多么不起眼,还是一个过程。我们今天长得再庄严,我或者长得再丑陋,都会过去。明白这种思想之后,我们就不会因为今天我得到了,就为之狂喜,明天失去了,就为之憔悴,因为一切的存在都会随着时间过去。当明白这个理之后,我们就能非常自在洒脱地立足于天地之间,不然的话,我们每天都会活得患得患失。今天领导要来,我要怎么样准备让领导对我夸奖多一点,明天那个领导来了,我怎么样去巴结他,以后让我升官。

  当你追求名的时候,你就成为名的奴隶;当你追求钱的时候,你就成为钱的奴隶。被名利、钱财所驱赶着走,你永远不是你自己的主人。所以我们活得很累,我们活得很苦,我们做什么都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就是因为我们内在的欲望太强大了,驱赶着我们的身体没有了自己。所以要活出自己,要成为自己灵性的主人,就必须要时刻反省自己每做一件事到底为了什么。

  我就是经常这样去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你今天做得再好,随着时间它都可以过去。不管你今天做得再不好,随着时间也会过去。真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今天让你升官,你就在那个位置上好好把事情做好;今天如果你不能上去,那你也在这个位置安心下来把它做好。当你的心安住下来,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时候,接下来有更多位置等着你。

  做生意也一样的,你如果随时随地都能让你的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更多惊喜的时候,他就成为你忠实的客户。实际上在生意场上真的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平常都在想,我钱投进去如何才能得到更多。这里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只要把你的服务对象服务好之后,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来到你身边。

  我在五年前来到桐乡濮院香海禅寺,当时我们叫三轮车到香海禅寺,连濮院镇的三轮车司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但在短短的五年内,我们投放了六千多万的资金把香海禅寺的第一期工程完成,我们又没有产品卖,没有销售,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实际上就是不断用心去服务,去付出。对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不断地满足他们,给予他们的东西不断超出他们的期待。可能他来到这里想得到两分的收获,但我们给他五分的惊喜。所以他们一个人回去就会带十个人过来,十个人回去就会带一百个人过来。2007年,我们举办了一次亚布力佛商论坛,当时全国各地来了有1500多个企业家。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靠不断去付出。我们平常都会产生一种误解,总觉得付出就是失去,不是的。当你在不断付出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会来到你身边。

  有这么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阴间有两个小鬼要来到人间投胎,阎罗王就把它们叫到面前,他说人世间有两个重要的岗位,第一个岗位,你不用付出就可以不断得到东西。第二个岗位,你永远在付出。你们知道第一个岗位是什么吗?在这个世间只有拿到没有付出得是什么人?就是穷得一无所有的人,所以他只能得到不可能付出。第一个小鬼就跳起来,说我要永远得到,结果他来到这个世间就当乞丐。第二个岗位是什么?就是富翁,他东西多到不能再多了,他不需要得到了,所以就不断地施舍。你要知道,当你能够施舍的时候,你不但是一个物质的富翁,也是一个精神的富翁。只有能施舍的人他才能得到更多。一个贪婪,永远要想得到的这种人,即使他物质上很富有,他的内心也是很贫穷的。你们仔细想想看,在这个世间能把企业做到很大的集团公司,他都是不断地给予。只有这样的人,他的名望,他的事业才能遍布全球,这是一个事物最基本的规律。

  我记得有一期的《读者》上有一篇文章,里面说你如果想变成世界级的富翁,第一个要修炼的是什么知道吗?布施。就算今天你穷得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还是可以布施。用什么东西布施你知道吗?微笑!你可以把你的座位让给别人坐,也是布施。当别人提一个东西提不起来的时候,你可以帮他提,也是一个布施。只要我们有布施的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布施,如果我们企业的老总有一颗布施的心,并带动大家布施,财富就会汇集到你这里,你们相信不相信?只要你不断地付出,所有的东西都会回到你身边,你的产品质量、品质也是一个布施,你知道吗?你超出消费者的期待就是一个布施。你给予别人最好的服务,那种微笑,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一个布施。你对你的工人真正做到把他当作你的父母一样对待,也是布施。你们看过《乔家大院》吗?那个乔致庸对他的掌柜,到年终的时候,把他请到最重要的椅子说,然后给他磕三个头,那是磕什么?祖宗才能这样磕的。他把他最重要的,业绩做得最好的掌柜当成祖宗来跪拜,那也是一种布施知道吗?

  很多人经常讲,企业做不好,企业没有人才,产品研发不起来,什么东西做不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布施的心。别人给我们创造财富,我们却希望所有的钱都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买别墅、买好车、买金银项链、买LV的包,什么东西都要把它装在自己的身上,不愿意对你的员工做一点点的付出,他们能诚心诚意的在你这里帮你做事情吗?不行的。

  我前几年去学BSE,在学游泳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道理,当你想把水涌到你身上的时候,那个水是往外流的;当你把水推出去的时候,水却是往内涌的。真的是这样,我们人世间的很多规律就是这样背离的。当你把钱财撒出去的时候,人才就会汇集在你身边,帮你创造更多更多的财富,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核心的理念。你读透了这个道理,你就能大富。所以人生的道路上,所有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抉择。你事情做不好,你家庭不幸福,你人际关系不和谐,你身体不健康,你所碰到所有不幸都是谁把它们吸引来的?我们第一个要反思的就是自己。不是师父在这里说教,实际上我每天每时每刻,当我们寺院碰到问题的时候,我第一个就是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好。只有反思,你才能找到根源,只有反思,你才能更好地成长。你不能反思自己的问题,你永远找不到根源。

  虽然我们讲人生是一个过程,不管你现在多年轻,不管你现在多漂亮,不管你现在过得生不如死,都是一个过程。但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走好,就像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上课,可能在无数次的课程里面,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点。当我专注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时候,不但你们得到收获,同时在跟大家分享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也能找到一种快。这种快乐来自于此时此刻我的心有没有跟我的身体在一起,把身心放下来跟大家进行没有约束的分享。只有这样你的身体才处于解放的状态,佛教里面叫做“解脱”的状态。当你在生活,工作,每时每刻都能处于解脱状态的时候,你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只有解脱,你晚上才能睡得好;只有解脱,你才能欣赏生命的品质;只有解脱,你每天才能活在天堂里面;只有解脱,我们才能欣赏生命存在的价值。

  你如果每天把自己绑得死死的,你就成为一个柱子,成为一个僵尸,手脚放不开,那就很难受。当一个人难受的时候,会吸引什么样的环境?吸引难受的人,吸引难受的事情,吸引难受的事业,难受的一切的一切,都会跟着来。负面的人就会吸引负面的东西,正向的人就会吸引阳光的东西。成功的人大都是正向的人,不成功的人大都是负面的人。这个世间永远是这样,正面和反面永远是相辅相成。当我站在你们面前,你们看到的是我的前面,但你知道吗?当你看到我前面的时候,我的背后是不是跟着来了?当我的手伸到前面的时候,你们看到我的手心,手心下面是手背;当你坐在凳子的上面,凳子翻过来是不是凳子的背面?任何东西都是这样的,你不要认为你选择了正面就没有负面,负面是跟着正面来的,就看你正面的力量够不够大。今天看到大雪纷飞,有人会想,我明天不能去干活了。但你想想看,很快雪会融化,冬天来临春天就即将不远。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一种抉择,你积极乐观,就能看到正面的东西。

  我们如何调服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人生想要的境界?不是别人给我们,是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们禅修中的第一个“静中禅”,首先就要我们从这样的一种思想状态里面去觉醒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我们要从什么样一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呢?我们普通人只看我的职务如何能升一级。我觉得那个眼界太低了;今天赚一千万,明天如果能赚到两千万,那我就能心满意足了。我说这种思维还是太局限了。站在这里的这个和尚,可能你们会认为他只是在管一个寺庙。当初我来到桐乡,设计我们大殿的时候,我到台湾去考察了很多寺院。因为台湾的寺院走在我们大陆的前面,他们的弘法很现代。到那以后我头脑里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假如我的寺院在台湾,我如何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模式?虽然现在两岸还没有统一,我们还不会碰在一起。但我想十年之后,很可能就会碰在一起。如果我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那就没有立足之地。

  所以我在探寻的时候不是只看佛教,我看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甚至我们中国革命史,西方哲学,都在了解。西方心理学我也在读,我现在还是上海交大EMBA的学生。为什么我要了解这么多东西呢?实际上就是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局限,不断从更高、更远、更大的角度去思考。你如果没有站在一千步的那个位置,你就很难了解五百步的状态;没有站在五百步,就很难了解到一百步。未来愿景的实现与否,永远是跟你方向远大与否息息相关的。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你的思想格局要远远超越这个行业的现状。我经常推荐他们去看一本书,叫做《2050年》,推到50年之后,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当人类历史跨入50年之后,我们这个行业会变成什么样?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远大的愿景的时候,你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好今天的事情。

  作为佛教,很多人都觉得佛教的思想是最好的,只要了解这个就已经足够了。我说不行,除了了解佛教,你还要了解其它宗教,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我发现现在管理思想最优秀的就是企业文化,所以我们看《基业常青》,我们看《卓越的领导人》,我们读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所以我们成立了读书会,读书会读各种各样的书,这个月我们就在读《日本最优秀的三个企业》这本书。这里面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方向,你现在就不知道如何去走。

  所以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第二个问题是:我在哪里?第三个问题是:我往哪里去?当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思想,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处于什么样状态的时候,你就很难知道你现在在什么位置;当你不知道现在在什么位置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你的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去走。企业也是一样的,你不了解你的企业,你就不知道你企业现在的位置;不知道现在的位置,你就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愿景。一个人也像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也像一个人。

  今天早上,我跟几个老师在那里聊什么叫平衡,我说平衡就是一种制衡。就是这个世间任何事物存在的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状态。有个老板跟我讲,他下面的员工很难管理,有的人心态很不好,有的人这样那样。我就跟他讲,你不能纠结于“好”和“不好”,也不能纠结于“善”和“恶”,不能纠结于这样的一种是非观念里面,不能纠结于你对某一个角色的感觉。我说你的公司这么大,你就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家仔细想想看,这个社会的生态如果失去平衡,就会灾祸连连。我上次在海口,有个公司开年会的时候,他们的一个营养师跟我讲,他说如果生产出来的洗面奶会把我们脸上所有坏的细菌都洗掉的时候,好的细菌也无法存活,因为没有坏的细菌跟它抗衡,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藏獒,但其实藏獒离开了西藏,没有了它的天敌狼和豹,它就不叫藏獒了。

  古代那些王朝出现暴动,大都是因为失去制衡,要么是奸的太突出了,要么就是忠的太突出了,所以失去制衡,失去制衡就会产生暴乱。

  你看清朝末年的时候为什么出现那种状态呢?就是因为所有的钱财,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上。很多人没有土地,没有饭吃,他们就会起来闹革命。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如果将来走下去,所有的资金、所有的钱财、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在极个别人手上的时候,社会不安定就会产生。

  所以如果我们手上拥有很多财富,那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学会如何把它施舍出去,让这个世间保持一个平衡,我们才有能力享受这个财富。这种思想我们平常很少去想,但是在生活当中它处处存在。

  接下来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内容,叫“动中禅”。禅修是让我们通过六根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去解读生命真谛的存在规律。而动中禅就是让我们在行住坐卧、饮食起居、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处在禅定当中去感受它。就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听课,等一下回去睡觉,吃饭等等都能感受那个过程。当你在吃一根萝卜的时候,你有没有闻到萝卜的香味。当那个萝卜放到嘴里,你的上牙齿跟下牙齿咬住它的时候,它所流出来的汁我们有没有感觉到?如果你没有感觉到,即使到现在你吃了无数个萝卜,你还是没有真正品味到那个萝卜的味道。我们很多人活了这么久还是白活,因为我们没有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

  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你每天也只能睡一个床,不管你拥有多少的产业,你只能每天吃三餐饭,甚至有时候什么都不吃。也有人只有一碗稀饭,一碟咸菜,就觉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味的。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能消费多少东西?这个理念明白之后,你就知道如何去定位自己的人生。我们很多东西都是被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所推动着走,最后我们就失去了自己。

  有个朋友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就像一个很大很大的缸,有人拿着一根棍子推着缸不断往一个方向在转,里面所有的水也都跟着一个方向转动。如果哪一天我们从整个社会格局这一主体意识的价值观当中跳出来,看看自己在什么位置,看看自己活在什么样的角色里面,你就能去了解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真正的智慧。

  所以活在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能作为一个智者更不容易。能在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欣赏到身边的野花,能欣赏到自己活着的价值,那也很难。因为我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今天有一千万,我明天还想一个亿,明天有一个亿,我还要拥有更多。当然了,也有很多人是被自己推着走的。当你被自己推着走的时候,虽然身上挑着很多东西,但你的心永远处于空灵的状态。那这时你产生出来的能量就会乘以倍数地增加。

  所以人生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活着真正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欣赏喜乐,接受这样一种存在的价值,我们的人生就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一个很圆满的状态。

  我们寺院最近经常提出几个观念来修行,第一个是慈悲。我们经常会把“慈悲”跟我们现在所说的“爱”联系在一起。当我仔细去品位这两个词的内涵的时候,就发现慈悲跟爱是不一样的。慈悲是一种很柔美的境界,是一种接纳和没有抗拒的心理活动。爱就不是那么回事,很多时候,爱是自私的,爱是占有的,爱是要得到的。

   所以我们要用慈悲的精神去修炼自己,那是什么慈悲?“慈”是给予快乐,“悲”是拔除痛苦,如果我们处在慈悲的状态里面,就能把我们僵硬的心修炼成柔软的境界,就像水一样的。我们把水装在瓶子里就像瓶子,装在杯子里就像杯子,放在坛子里,它就像坛子,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活动状态修炼成像水一样的时候,它就具有慈悲真正的内涵。

  我上一次在海口就跟他们讲,作为一个女孩子,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性格修得像水一样,水冷冻了就变成冰,被烧开了就变成蒸汽,在天空中碰到冷空气了,它就变成水,碰到再冷的空气它就变成雪飘下来。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面,它总是能不断改变自己外在的形态来展现它的存在。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用这样的一个思想来要求自己,你就发现你永远能活得很自在。就是因为我们不断把自己变成僵硬的东西,而不会去改变自己的形态,所以我们就会在各种场合跟别人碰得头破血流。所以真正的人生最高修养就把自己修成一个慈悲体。

  佛教里面有一个菩萨叫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什么境界?就是寻声救苦,哪里有苦难他就会在哪里出现,哪里有问题他就会跑到哪里去解决。所以你看,我们中国人只要讲到观音菩萨,连三岁的小孩都认识,但是释迦牟尼佛很多人就不知道。那是因为观音菩萨的思想,观音菩萨的救苦救难精神,在我们内心深处烙下很深刻的烙印。修行就要把自己修成这样一种境界,你是一个农民,我会用农民的身份跟你交谈;你是一个老板,我就会用老板的身份跟你交谈;你是一个官员,我就用官员的身份跟你交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想你的智商、你的情商能得到有机圆满的结合,那就要修观音菩萨慈悲的境界。不管人家碰到什么困难,你都能在他身边出现,都能站在他的角度为他去考虑,自然而然的,你就能得到他的拥护,得到他的理解。观音菩萨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欢,就是因为她具有慈悲的精神境界。

  我经常跟很多来到寺院里面学佛的朋友讲一句话,我说你来到寺院不是为了烧香,也不是念经,更不是理佛,而是应该体现修行的境界。修行的境界就是把自己不圆满的状态,不足的一面不断修成圆满,去升华自己。我们在生活当中处处会碰到很多很多问题,如果你的心念、你的思维、你的观念改变,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过来讲,你如果在原有的观念里面不进行改变的时候,你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什么是慈悲?就是不和任何东西抗争,只接受当下,当你接受的时候,你就能包容。你能包容的时候,就会得到喜乐。你如果抗争你就找不到自己。我们所谓的挂碍,晚上睡不着觉,内心充满憎恨,生活当中找不到快乐,实际上这种状态产生于哪里?就是产生于我们不断的在用仇恨的精神,或者是用抗拒的精神,用自私的精神跟外在的东西产生对抗。当我们产生对抗,我们就会有苦恼,产生对抗,它就成为一个枷锁绑住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打开枷锁,一切矛盾在我们身上就会化成无形。所以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我如何去修慈悲之心。当你有了慈悲之心,你生活当中碰到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记得老干妈的老总,有一个记者去采访他。记者问他,你是如何把你的企业做得这么好、这么大的?他说每一个员工来到这里,我都把他当作我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我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母亲。你们有没有想到,当一个企业变成一个家庭,家庭的凝聚力是什么样的?不管你的孩子再不孝,不管你的孩子到外面去做了多少坏事情,那个母亲会不会把门关上不让他回家?不会吧。所以我们经常提出企业的四化,第一是家庭化,家庭的凝聚力;第二是学校化,学校的改变和提升;第三是军队化,就是让它跟军队一样的,我的旗插到哪里,所有的人就不顾一切往哪里冲;第四个是宗教化,为什么要把企业做成宗教化?哪一种组织存在于这个世间最长?就是宗教。所以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了解宗教的智慧,了解宗教为什么几千年来,不管在哪一个朝代,不管哪一个民族,不管哪一个地域,它都能存在下去。这是靠什么?你们如果要把企业做得很长久,就应该去研究宗教。

  宗教每天都在干什么?像伊斯兰教,每天吃饭要祷告。我一个朋友到阿拉伯去坐出租车,那个出租车司机开开开,突然就把车停在马路旁边,把他扔在一旁,自己拿一块布往地上一铺就跪在那里做祷告。连开出租车的司机,都能在同一个时间把客人扔在一边,自己在那里做祷告,你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们寺院里面,每天吃饭前都要唱供、念咒,要感谢创立佛教的教主,要感谢国家给我们安定的氛围,要感谢一切众生给我们织布,我们有衣服穿,感谢农民给我们种田,我们有粮食吃,感谢环卫工人扫地,让我们有这么美好的环境,然后要感谢父母给我们生命,要感谢市长给我们支持,要感谢朋友给我们友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要去感恩,我们吃饭的时候都要这样去感恩大家。

  很多传统的寺院,每天早上三点多就起来做早课。早课是什么?就像有的企业做晨会和夕会,我们寺院每天就这样做。寺院还有一套很强有力的制度:戒律。戒律规范到什么程度?你到别人家里去作客,你该怎么坐,坐在哪里,喝什么茶,跟老师出去如何定位自己,都有很多很多明文规定。你进一个门是踏左脚还是踏右脚,你的衣服要怎么穿,你见到谁说什么话,对长辈你应该站什么位置,等等等等,都有明文规定。我们不要认为戒律是约束我们的,实际上戒律最关键的就是保护我们。

  我记得有篇文章讲到,我们中国人都想让自己达到君子的那种境界,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君子,就更不知道如何去达到了。但是佛教里面就很清楚,你修成了哪些戒条,修到什么样的状态,就能得到“初果”,然后是“二果”、“三果”、“四果”,修到什么样一个圆满境界,你就成为菩萨。每一步,每达到一种境界,都有各种各样非常详细的明文规定。所以说佛教的思想是非常圆满化的。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里面,它所描述的“君子”的境界,就没办法用具体的条文去了解它,只是一个很泛泛的概念,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佛教之所以能几千年流传下来,很大的原因就是它有一套很圆满的字典。所以我们的企业,如果你在文化,制度,人事等各方面能用这样一个思想不断去完善的时候,就更容易做长久。

  我今天晚上所说的只不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到我们寺院去禅修,也可以到我们的网站、博客上去了解更多的内容,只要你在百度或者其它任何搜索网站搜索“香海禅寺”,我们所做的所有东西都会跳出来。

  最后我想做个互动,大家手上有没有拿到一本小册子,把它拿出来好吗?都不在手上那就算了。但我还是要教大家几句,那个小册子上有十句话。第一句是:我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我赞美敌人,我在心里默默的为每一个人祝福,我爱自己,我用清洁与节制来珍惜我的身体,我用智慧和知识来充实我的头脑。第二句:赞美敌人,敌人于是成为朋友,鼓励朋友,朋友于是成为手足。常想理由赞美别人,绝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赞美人时要高声表达。最后一句是:我要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宽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每个人与我相处都像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之中,这是爱的真谛,人格的升华。每一句话都非常经典,我希望大家回去之后把这十句话每天念一遍,并每天用这些思想来要求自己。

  还要跟大家叮嘱一句,如果你每天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拿十分钟去禅修,今后你的人生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于你不断观照,不断觉醒,不断升华你自己内在的灵性。

  最后,我要感谢赵总给我这么好的机会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2011/1/2 讲于浙江诸暨名人会所

  香海慧云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