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常照法师:辟疑


   日期:2020/7/13 20: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辟疑
 
常照法师
 
   前言
 
  初唐年间,有三位西方净土的弘传者,因偏爱「西方净土」,在有意无意中,论错失「兜率净土」的殊胜。
 
  自此,古来许多大德,因弘扬「西方极乐净土」,在著书立说中,或法会引喻,不查证这三部论内容中的真实性,即引书中疑论作伪证,大谈「兜率净土」之不足与不是,而误导众生。
 
  当初,世尊放光向弟子们介绍「兜率净土」的殊胜,又强调末法众生和四部弟子,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这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诸大菩萨亦有明确强调。
 
  常照站在弘法立场,引证《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之原意,使读者对兜率净土有更深的认识,并对三论中所言作一理性分析。余实无「明察秋毫」本能,但不敢「粗心大意」随便引证。如有不如法义之处,恳请十方大德指导是幸。
 
   《净土十疑论》第七疑
 
  关于本论之作者,一般的说法是隋朝智顗(智者)大师所作。但这可能是别人假借智者之名而作的,因为按照续高僧传来看,智者大师已经往生兜率内院了,既然往生了兜率内院,怎么会作《净土十疑论》来破斥兜率净土呢?且自古以来,假借他人之名来写作了例子也不少,所以本论的作者不是智者大师,而是另有其人。
 
  论云:「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阿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着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
 
  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
 
  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
 
  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着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以上为《十疑论》中第七疑之原文)
 
  《十疑论》说:「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论中话意与弥勒上生经完全不符。
 
  《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说:『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
 
  从这段经文看,「行众三昧,深入正定。」只是诸功德中一部份而已,其他还有,严守诸戒行,显威仪道貌,扫塔涂地清净道场,以清香花果供养佛、菩萨,精勤读诵大乘经典。上述修持,都是被摄持的条件,必要至心恳切,全修者得上品上生。修多分者,得上品中生。修少分者,得上品下生位。在修持上虽然不断诸烦恼,可是他的程度好像得六通圣者。所以说:「行众三昧,深入正受。」只是诸功德的一部份。
 
  还有最方便「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受八戒斋。」这些最简单方便法,正是往生净土同一模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得往生西方净土。称念「南无弥勒佛」得往生兜率净土有什么错误。尤其是一生中能持一次「八关戒斋」,再把功德回向兜率净土,将来人间别世后,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是佛陀放光向大家说明,当然得到现在佛和未来佛保证,为何本论说:「无方便接引之义」。
 
  佛陀再叮咛说:「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这几句经文,是佛陀向众生再肯定绝对往生之语词。
 
  佛陀又说:「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难道闻弥勒菩萨名后,欢喜恭敬礼拜,即能往生弥勒净土,还不够方便吗?其他还有很多方便方法。请读《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十疑论》又说:「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论文与弥勒上生经亦不符合。
 
  《上生经》说:「兜率陀天,五百亿天子,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化作五百亿宝宫,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出五百亿诸天宝女。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音乐中,演说不退转地*轮之行。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黎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即菩提心)。」
 
  「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
 
  「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从这几段经文看,应该够详细了吧!怎么说没有树林、风声、乐器说法呢?经文中只是没有水鸟说法。
 
  「五大神中『喜乐』,雨如意珠,显说无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也说得非常明细。
 
  《十疑论》说:「兜率天宫,又有女人,着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此说又不正确。
 
  论者将兜率外院和内院混淆,内院五百亿宝女,是五百亿诸天天子愿力所化。五百亿天女,是大神「牢度跋提」,为了庄严微妙宝宫,所以化生九亿天子和五百亿天女,她们只是帮助说法。论中所说,着五欲之心之天女,乃兜率外院之福报世界,有男女,有情爱,有生产,外院男女情爱,执手成热,欲火消退。这是内外院不同情形。
 
  疑论中所说「弥陀净土,纯一大乘」,五浊恶世之娑婆众生,尤其是末法之今日,有几人能往生「弥陀净土」,说法者应该心里明白。虽有三品九生之位,临命终业力现前,十声圣号不是好念,何况西方极乐「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临命终时,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才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接引。」
 
  所谓「清净良伴」不只弥陀净土有,兜率净土也有,下例作个比较:
 
  弥陀净土: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诸大菩萨在其国土接引众生,及净土宗诸祖师者众。亦有无量无边阿罗汉。
 
  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等。其他尚有很多大德高僧,请看「虚云和尚兜率受教记」。
 
  论中所说:「弥陀净土往生者,遂至无生之位」,其实不只「弥陀净土,遂至无生法忍之位」,十方净土皆是,就是兜率净土之众生,将来个个「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十疑论》说:「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此说又不对。
 
  释迦佛和弥勒佛,愿力不同,绝不可一概而论。释迦佛之愿力,在五浊恶世度众生,浊世众生福力微薄,见佛不得圣果者众。《大智度论》说:「佛出世时,舍卫城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三亿家不闻不见。」
 
  至于弥勒佛本愿,是人间成净土时成佛。《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使我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YIN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
 
  《弥勒下生经》说:「将来大地化为净土,纯以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之聚,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稳快乐,时弥勒下生。」
 
  其他尚有不同之处,释迦佛住世为贤劫中第九劫,属于五浊恶世时期,众生顽固不易调教,所以佛陀还要从五戒十善开始教育。弥勒佛住世为贤劫第十劫,属于增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无十恶,不顽固,弥勒佛不必从小乘戒说起,可直接讲大乘法义。尤其是此时众生不愁衣食,只要安心闻法。在六万年中,时时听闻佛音,个个皆得法眼(法眼即地上圣位菩萨)。
 
  《十疑论》说:「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
 
  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
 
  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
 
  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着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印顺导师对于本文,以怀疑态度说:「不知有师子觉,生在外院的故事,凡是弘传弥勒法的,真谛、玄奘大师,以及无着、世亲的传记中,都没有此种记载,这只是别有用心者的故意传说而已。」(成佛之道一三二页)
 
  印顺导师又说:「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对于本段疑问中所说的,常照也有几点疑问?
 
  第一:无是否曾向世亲说:「汝见弥勒即来相报」?因为无菩萨早就见过弥勒菩萨,请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此可见婆●盘豆法师传,传上说:「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
 
  又说:「尔后数上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大乘经义。」
 
  至于请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则如传上说:「无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菩萨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生,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
 
  第二:人间别世后,往生兜率,内院和外院完全不同。内院是净土,以莲花为父母,出世即知朝拜弥勒尊佛。《上生经》说:「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子,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外院是福报土,以天神男女为父母,初生如人间四岁小孩,而后成长至四由旬高。寿命四千岁,四千年中的成长过程,到青春成熟期,是否还要一段很长的天上时间?怎么在人间短短几年,师子觉就和外院天女结成眷属,而贪着五欲,这可能吗?
 
  第三:师子觉三人一生愿力,求生兜率内院,内院往生者即刻以莲花化生,师子觉怎会跑到外院和天女结婚。《上生经》说:「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尤其是院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墙为七宝所成。内院外院天人身高四由旬,外院天人不知内院情形。内院又比外院殊胜万倍(佛陀说过:住世一小劫,也不能说完内院胜妙福处),内院天人怎会向往外院,而往外跑?
 
  第四:从人间往生兜率净土,岂是诞生外院后,再移居内院,不然怎知道外院天女色相微妙,而停留结成眷属。
 
  《十疑论》中举证理由无真实性,论者为什这样做?莫非是印顺导师所说的「别有用心」。尤其是引喻本论大德,该考证上生经,而观知本论义的真假,说法者不要因偏爱西方净土,而「故意撰说」。总之,不可因私人之偏爱和法执,取法绳自缚,何等不智,阿弥陀佛。
 
   「往生安乐集」之疑
 
  《往生安乐集》二卷,是真宗「道绰大师」所撰,大师生于公元五六二-六四五年往生,一生讲「佛说观无量寿经」二百余次,往生安乐集卷上,有四点不合弥勒上生经的理论比较,常照查经典原意,供读者作真实了解。
 
  「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转*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着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
 
  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优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生得者,悉是阿鞞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术能知。其中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
 
  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较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妙转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量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
 
  道绰大师所列出四点,他认为兜率净土,不如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仔细分析,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处,他所赞言当然合于经典记载。可是他批评兜率净土低劣,不合经典记载,故意将兜率外院当做内院。而内院弥勒净土的殊胜处,有意掩盖实况,实非一位大德该有的作为。常照不得不真实提出反证,替弥勒菩萨说几句真实话。
 
  第一点:他说「着乐无信,其数非一」。意思是说:兜率天人执着天乐,不听信弥勒法音者众多。这种说法,并无实据,从上生经全卷看清楚,都找不出一位天人「着乐无信」。就是兜率外院的一般天人,也是知足适止,不是像道绰大师所说的,所以才称为「兜率天」(译为知足天)。
 
  他说:「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意思是说:虽然求往生兜率得往生者,将来难免再度轮回。这种说法实在违背经典,不符事实。
 
  《上生经》说:「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
 
  「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经典中,佛陀交待清楚,往生兜率净土者,人人皆得「不退转于无上道」。道绰大师为什要掩盖经义事实?
 
  第二点:他说「命终之后,不免退落。」意思是说:兜率天人,四千岁后,重新堕落六道轮回,或许兜率外院天人,四千年天福享尽后,有堕落三恶道的可能,可是兜率净土的天人不同。
 
  《上生经》说:「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授记即是记别何时成佛,有无余记和有余记两种)。经中说明,往生兜率净土者,将来天寿尽,不但不会退落,反而会遇到未来诸佛,在佛前授记,记别将来必定成佛。道绰大师又是为什么?
 
  第三点:道绰大师所说,兜率净土虽然有水鸟树林发出音声,可是音声是「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这种说法也是不符合《弥勒上生经》原意。
 
  《上生经》说:「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道绰大师第三点所说的「水」,是「八色琉璃渠」的「八味水」。「鸟」经中并无记载。「树林」发出音声,「顺于五欲,不资圣道」是歪曲事实,难道「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不是说法?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发出音声才是说法,实在令人费解。
 
  第四点:道绰大师认为西方净土的音乐,胜过兜率净土。这种认定,道绰大师太偏心,其实兜率净土和西方净土,有很多相同地方,音乐也差不多,都是演说清净佛法。
 
  《上生经》说:「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轮之行。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黎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显说无量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饶益劝助菩提意者。」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其实说法者,不可因个人之偏爱,而毁损他法,以致承担谤法之罪。
 
   《净土论》之疑
 
  《净土论》三卷,是初唐「迦才大师」所撰,大师于贞观年间住长安弘法寺。卷下第七,以弥陀净土与兜率净土,作不实比较。原文如左:
 
  「问曰:『兜率天宫,弥陀净土,此之二处,俱是佛所赞经,未知此二何优何劣?』
 
  答曰:『此之二处,各有三义,若论其处,则互有优劣。且如兜率天宫,则构空而立,极乐世界,则就地而安。此则空实异居,人天趣别。若据此土一往论,则天优人劣也。若论其净秽者,兜率虽是天宫,由有女人,故名之为秽。极乐虽是地界,由无女人,故号之为净。然此之净秽,有十种异:
 
  一、有女人无女人异:兜率男女杂居。极乐唯男无女。
 
  二、有欲无欲异:兜率有心上欲,染着境界,极乐无心上欲,故常发菩提心。
 
  三、退不退异:兜率处所是退,极乐处所是不退。
 
  四、寿命异:兜率寿命四千岁,仍有中夭。极乐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无中夭寿命者。
 
  五、三性心异:兜率则有三性心间起,故恶心堕地狱,极乐唯有善心生,故永离恶道。
 
  六、三受心异:兜率三受互起,极乐但有乐受。
 
  七、六尘境界异:兜率六尘,令人放逸。极乐六尘,令人发菩提心。
 
  八、受生异:兜率受生,男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极乐受生,七宝池内莲花中生。
 
  九、说法异:兜率唯佛菩萨说法,极乐水鸟树林皆能说法。
 
  十、得果异:兜率生者,或得圣果,或不得。极乐生者,定得无上菩提。若就此义,西方大优,兜率极劣』。」原论文尚有七种难易比较,待这十种分析后,再作讨论。
 
  迦才法师之十种论义,仔细分析,不无明显的偏心而错误。
 
  首先有关「兜率构空而立」之问题,兜率虽是六欲天中之空居天,水火可灭。内院净土,三灾不侵,尤其是四千年后,天众同赴龙华三会,个个皆得法眼。这种比较实无意义,其次「由有女人故名为秽」。上生经全卷,说明往生后皆为善男子,现男子身相,无记述男女间的感情问题,秽从何来?尤其兜率净土宝女、天女、玉女等皆是化身女众,有菩萨的庄严身相,不是外院之福报女众,所以不可用秽来形容她们。至于下面所举例十点,再作仔细分析。
 
  第一点:「兜率男女杂居」。在群体社会,男女有序者,以杂居来形容就不太恰当,何况兜率内院是净土,净土就是清净梵行国土,迦才法师以杂居形容实在太过份。
 
  第二点:「兜率有心上欲,染着境界」。任何一位有学位的菩萨,皆在精进中渐渐清净八识习染,除非是妙觉佛陀。十方净土众生那一位无染着心,不然三品九生怎分,极乐世界众生,也是因位修行,无心上欲者果德已圆,这种比较正确吗?
 
  第三点:「兜率处所是退」。这是违反经义,前面述过。
 
  第四点:「兜率有中夭」,上生经并没有说明。这种肯定说法,不知出何经典?兜率天寿四千,极乐无量是事实,不过以此论优劣有欠考虑。因为四千年后,弥勒菩萨要来人间开龙华三会,而兜率天人跟随他下生人间,受弥勒佛教化而证法眼智。「极乐寿命无量阿僧祗劫」,众生欲得同等寿命者,必与弥陀同等愿力。不是心里一片空白,能坐享其成求生极乐众生,总是要了解信、愿、行的重要性。
 
  极乐世界寿命无量,可一直修到补处,如果是真的,是违背菩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精神。相反的,兜率天人是「不厌生死乐生天者」,在有限的生命内,出生入死,往返娑婆,倒驾慈航救度众生,这种精神胜前精神,论优劣者,熟优熟劣?作者何必强词。
 
  第五点:「兜率有三性」善、恶、无记性,是没错。西方极乐世界,除非是「西方三圣」无三性,其他众生那一位无「三性」。唯识论说「我法二执,必至金刚无间道才能净尽。」难道西方众生个个「八识」清净了,如果是这样,品位何分?
 
  至于「恶心堕地狱」,也是断章取义,如果是兜率外院天人是没话说,内院净土天人,命终随弥勒下生人间,赴龙华三会授记。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第六点:「兜率三受互起」。我还是认为未必然,外院是福报天,所受者「乐受」,除非是福报尽现五衰相,才有苦受。兜率净土是闻法修行圣地。《上生经》说:「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尤其是天人个个「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境界天人,怎可说他「三受互起」。(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如果真的「三受互起」,也是求之不得,因为圣地有诸大菩萨,从旁关怀、指导、说法、教育,正好回光返照,参悟「三受是空」,「清净受因种子」,岂不妙哉。
 
  极乐世界有优点也有缺点,娑婆世界有缺点也有优点,虽然极乐世界「无诸恶大如毛发」,可是娑婆世界修行一日,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
 
  如《大阿弥陀经》说:「佛言:汝等当自端身,当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当自端束检中外,无随嗜欲益作诸善,当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展转复相教化,使彼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夜,胜于阿弥陀佛剎中为善百岁。」
 
  第七点:「兜率令人放逸」。关于这一点,我也有意见。兜率净土是知足天,是「十善报应胜妙福处」,个个「坚固不退转于无上妙道」,怎会放逸。
 
  第八点:「兜率天人受生后,在父母膝上。」也是故意歪曲。外院受生在父母膝上。兜率净土的天人,和西方极乐天人一样,同是莲花化身。《上生经》说:「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还有「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
 
  第九点:「兜率净土唯佛菩萨说法」。这句违背经文的话,不读上生经的人可能相信,其实,兜率净土和西方极乐一样,只是没有水鸟说法。其他有璎珞说法,树生果说法,七宝行树说法,天女咏歌说法,雨滴说法等。
 
  第十点:「往生兜率净土不一定得圣果,往生西方者一定成佛。」这种比较未免太离谱,往生兜率者不只得圣果,将来必定成佛无疑,甚至比往生西方净土的众生,比较快速成佛。如何肯定往生者必定成佛?
 
  《上生经》说:「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一次肯定成佛无疑。
 
  「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世尊前受菩提记。」第二次肯定成佛无疑。
 
  「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第三次肯定成佛无疑。
 
  「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第四次肯定成佛无疑。
 
  下生经说:「弥勒佛住世六万岁,怜悯众生,令得法眼。」法眼已是地上菩萨境界。第五次肯定成佛无疑。
 
  迦才法师在上述十点的后面,又借题发挥往生之难易,勉强提出七点理由,他认为往生兜率净土,比往生西方净土难。迦才法师七点兜率成见,常照也不得不举反证辩白。他说:
 
  「若论往生之人,往生西方者易,上生兜率者难,此之难易,亦有七种差别。
 
  一、处别:极乐是人,兜率是天,此则天难人易。
 
  二、因别:极乐但持五戒,亦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
 
  三、行别:极乐乃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兜率具施、戒、修三种,始得上生。
 
  四、自力他力别:极乐凭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他力往生。兜率无愿可凭,唯自力上生。
 
  五、有善知识无善知识别:极乐有观世音,大势至常来此土,劝进往生,临命终时,擎金刚台,来迎行者,种种赞叹,劝进其心,即得往生。兜率无此二菩萨故,但自进上生。
 
  六、经论劝生处多少别:极乐说处,经经中赞,论论中劝。兜率说处,何但经赞处希,亦论劝处少。
 
  七、观古来大德趣向何者多少别:极乐上古以来,大智名僧趣向者多。兜率上古以来,大德愿乐者少,由此义故,往生西方则易,上生兜率稍难也。」
 
  以上迦才法师七点论述,不无贬值兜率净土殊胜,有失论师之客观立场。
 
  第一点:「天难人易」的问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众生贪享福不易度,三恶道众生多苦难度,唯人道众生有苦有乐,乐中易迷,苦中易觉悟,所以佛度众生注重人间。可是将极乐世界当作人间净土,是否正确,其实完全错误,因为极乐世界无三恶道苦,是弥陀报土,实质佛国。所谓「人易」即有偏差。
 
  再说人道众生,往生兜率净土者,为生死解脱而去,非因天福去,岂有难度之事。兜率虽然不是佛报土,可是内院结构、性质和西方极乐相差有限。而所谓「天难」,有故意贬损心态。
 
  第二点:「极乐但持五戒,即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其实观经所说,不是持五戒,便得往生。
 
  观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与诸比丘︰︰。」经中说明,不只持五戒,还要修行诸戒,无众过患,才得中品上生位,得阿罗汉道。迦才法师为了讨好众生,随意断章取义,如果但持五戒而不能往生者谁负责任。尤其是「修行诸戒,无众过患」范围广泛,岂可不深入探讨,又故意阐义,更重要的还要「众善回向愿生西方」而后仰赖「阿弥陀佛接引」,并非持戒即能往生。
 
  所谓「兜率具修十善,方得往生。」实不能明白迦才法师肯定这句话标准。
 
  《上生经》说:「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所谓「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与前所说一日「受八戒斋」功德回向,或「净土佛七」功德回向,应该不会错误。其实经文所说,还有更方便之法。
 
  第三点:「极乐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兜率具施戒修三种,始得上生。」迦才法师把十念看得太简单,也不说明得十念往生对象。
 
  观经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中所说要「至心」「具足十念」。至于「十念」的实际,古德各有不同的见解。何况这是为恶人在临命终愿意忏悔的众生设想,平时该修不修的人不在此限。所以说,不能把十念南无阿弥陀佛认为太简单,也要有好因缘,为什么?
 
  首先探讨众生死亡前百态:死亡时中阴身离躯体,好像龟身脱壳,非常痛苦,痛苦中无能念佛。还有左例问题发生:
 
  受火焚、水溺者只有求生意志,不能安静念佛。
 
  受地震土埋者无机会念佛。
 
  路中事故死亡者无机会念佛。
 
  死亡前昏沉者,怎能念佛。
 
  死亡前住院,加护病房急救,痛苦中无能念佛。
 
  死亡前业障缠身,看种种恶相,在恐怖中无能念佛。
 
  死亡前种种病痛,无能念佛。
 
  死亡前地狱相现,因恐怖无能念佛。
 
  死亡前怨亲现前,瞋恨心起,无心念佛。
 
  死亡前亲情罣碍,无心念佛。
 
  死亡前财物罣碍,无心念佛。
 
  死亡前恐怖死亡,无心念佛。
 
  死亡前儿女争夺遗产,怨叹心起,无心念佛。
 
  死亡后处理不当,亦难往生极乐。
 
  死亡后丧葬不当,亦难往生极乐。
 
  所以说,十念不易。佛子如果归依后,无心闻佛法,以便解放心灵上的烦恼、执着,到时万缘放不下,怎能往生极乐。更要礼佛、守戒、忏悔、回向,舒解往世业障,才能安安静静,受龙天护法,菩萨接引,含笑西归。如果佛子将此十念,看得太容易者,进修中自然松懈,到时难免随业去。何况弥陀本愿「十念接引」条件,是附带不作五逆罪,不诽谤正法。其实「事易懈怠成就难,事难精进成就易」。佛子不可自误,以免临命终一字「阿」也阿不出声。
 
  兜率净土之往生条件,不一定要具备施戒修。此三德能具备者,当然是最好。
 
  《上生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来迎此人。」这是给「造诸恶业」的众生一线生机。
 
  「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
 
  「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这是最简单的条件即得往生。迦才法师所说「施戒修」是严重的错误。
 
  第四点:「自力、他力」的分别。迦才法师认为往生西方极乐者,但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即能往生,如果求生兜率必靠自力,他认为,弥勒佛没发愿,要给众生接引到兜率净土。迦才法师这种说法,不无诽谤佛法之嫌疑。
 
  净土宗诸经疏说:欲求生净土者,必具足信愿行三条件的心理和修持,不然的话六道众生,早被弥陀接引完了。
 
  经中说:「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尽三界。二、不能度无缘。三、不能灭定业。」能得佛度者,必靠自己功力(自力)。当然要依经教进修,而后渐渐增上佛缘,得佛、菩萨加被(他力)。
 
  能明白净土殊胜,弥陀愿力者,来自经中开示,如果无缘、无心看经,怎能了解弥陀四十八大愿度众生。最好别一知半解,得全解者应该至心精进,才能安心得接引而往生弥陀净土。所谓「信、愿、行」别看得太简单。
 
  信:不是口头上的信仰,也不是浅薄的信心,浅薄信心必受环境变化而动摇。是要深信,信得真实。信弥陀愿力不假;信净土法门方便妥当;信释尊言教十二部尊经,卷卷圆满;信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信六道轮回生死苦报,皆为吾心所造;信贪瞋痴是众罪之源;信菩提之法,才是大觉悟证涅槃之道。如是深信才能稳定这个出离心,因为求生西方极乐,没强烈出离心,恐难达成愿望。
 
  愿:既有坚定的信心,更要发愿,愿就是希望义。「愿」不只是愿意去,或愿受接引,必与弥陀愿心同等,所以必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愿后才能尽心尽量修持。净土法门,虽是解脱中最方便法门,可是「愿心」不能无。
 
  行:既然发愿,更要真实修行,不然成为空愿。所谓「行」者必量己力。以个人修持方面,必要专持弥陀圣号,朝夕礼佛,佛前忏悔,修持得心净业障除。如是在定静中得见弥陀,往生时弥陀接引。其他尚要持戒、修定,读诵大乘经,以助功果早日完成。
 
  《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从利他方面,必要积极弘扬如来正教,行六波罗蜜,救度群迷,同证菩提。从信愿行中,符合弥陀心愿,量力尽心,时至必蒙受弥陀、观音,势至接引。无论自度或度人,往生弥陀净土,必有真信、真愿、真行。信与愿是自心力,行是自身力。有身心精进不计功果的义务,而后才有往生极乐国土权利。不量力好好修持,凭什么去那安祥清净国土。就是能够带业往生,死亡剎那也要有能力伏业,一生中无自力用功修持,到时业力胜愿力,临命终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也难,迦才法师言说恐误修道众。
 
  往生兜率净土,是否唯靠自力,不得他力之助?其实不然。
 
  《上生经》说:「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欢喜礼拜即能往生净土,是修持中最轻松功行,若非弥勒菩萨的佛力摄受,那有这么容易的事。
 
  《上生经》:「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此二段经文,是最好明证。其实诸净土往生者,须要自力也要他力,忏悔、欢喜、恭敬、礼拜是「自力」,而后感动弥勒菩萨,放光接引是「他力」。
 
  第五点:「有善知识和无善知识」的差别。迦才法师所说极乐国土有观世音和大势至二位菩萨接引,兜率无这二菩萨接引,所以必要自己上进,其实不然。
 
  兜率净土除了弥勒本尊放光接引,还有「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共为「弥勒三尊」。尚有他方诸大菩萨,以及五百亿天子,同是接引众生的神圣。
 
  第六点:「经论劝说往生多少」分别,迦才法师认为劝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经论多,劝众生往生兜率净土经论少。这种以数量多少来判定优劣,是犯了严重错误,在战地以兵员数量,而决断胜负者,是一位没水准战将,因为兵员贵精不重量,相信迦才法师明白这点道理。
 
  第七点:「看古来大德趣向多少」之差别。迦才法师认为自古以来求生「西方」者多,求生「兜率」者少,来论断往生难易。这种论调和第六点,以同样手法做比较,也犯同样错误。
 
  常照也以历史看修行者,求生二处净土的多少做个比较,但不以此作往生难易的论断,时期因素,众生因缘会改变,如果胡乱肯定,对未来很难交待。
 
  佛法传入中国,乃东汉明帝时代(公元六七年)。
 
  净土宗发扬时期是四世纪末,东晋太元十年(公元三八五年)。此年道安法师发扬「兜率净土」法门,以皈依弥勒,求未来往生兜率内院为主。
 
  道安法师徒弟慧远,弘扬西方净土,是为莲宗初祖。经典中记载,慧远法师众多弟子中,只有一三六众往生西方极乐。
 
  东晋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法显法师天竺取经,十三年后回国,著作「法显传」一卷。内中记载!初踏上北天竺时,有一小国名「陀历」,国内修行者皆修弥勒净土。陀历国有一尊弥勒圣像高八丈,每遇斋日弥勒圣像自然发光,因此,引起邻近国王皆来供养。弥勒圣像的由来,由一位罗汉,以神通力带一位雕刻师,上兜率陀天观弥勒菩萨高度色貌,而后刻木作像,前后上去三次雕刻才完成。
 
  法显顺领西南行,看到很多土族自雕弥勒圣像朝拜,法显访问一些土人,才知道立圣像风气,自佛陀涅槃后三百年至今。此地盛传,未来弥勒大士继承释迦,传授三宝到此地,所以才有结弥勒因缘的风气。
 
  传记说明:法显到师子国时,听一位天竺道人,说明贤劫千佛共用一,并说明弥勒下生初转*轮,三会龙华度释迦佛遗法中弟子,并度与弥勒有缘的人。
 
  在传记中可明白,佛陀涅槃三、四百年后开始,「弥勒思想」在印度,最少兴盛有八百年之久,迦才法师以汉地比较盛行西方净土,就断定往生难易之差别,这也是不智之作为。
 
  佛法最注重「因缘法」,今日没有,未来不一定没有,佛法各宗信仰,在区域性有盛有衰,历历可见。何况在《大宝积经》、《维摩诘经》,佛陀交待很清楚,末法时代弥勒是护持三宝圣者。时间是佛陀灭度后五百岁。在末法时期弥勒思想才开始盛行。
 
  《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摩诃迦叶白佛言:『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有相似沙门,身被袈裟,毁灭如来无量阿僧祗劫,所修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汝莫以此问于如来,何以故?迦叶,彼愚痴人实有过恶,如来不说,以恶欲故,其心妄执邪行谄曲︰︰迦叶,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有诸众生,具足善根其心清净,能报佛恩,守护吾法。』
 
  『世尊,此弥勒菩萨俱在此会,如来付之,于当来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如来无量阿僧祗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悉能守护,流演广说。何以故?世尊,此弥勒菩萨,于当来世,当证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即伸右手,以摩弥勒菩萨摩诃萨顶,作如是言:『弥勒,我付嘱汝,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汝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
 
  维摩经嘱累品:「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祗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今为世尊之末法时代,也是弥勒菩萨护持三宝之期,佛弟子如果对于弥勒菩萨有关之经论法义,产生怀疑,或妄加评断,实是不智之举。
 
  然而此三论之作者,发出误差疑论后,一千几百年来,使兜率净土蒙受很多不白之冤,也害了很多后世说法者,不探讨便随其论调,错说兜率的不足和不是,也误了很多末法众生,错过很多好因缘。
 
  其实,弥勒净土,不是以天上净土为思想重心,最重要是实现人间净土,是积极推行地球上,大同盛世的实现,所以求生兜率净土的众生,是不畏生死的菩萨众生,将来随弥勒再度娑婆,一齐净化人间,在回向偈中有明确发心:
 
  「愿生兜率净土中,莲开即见慈尊容。
 
   悟彻缘生第一义,誓随弥勒演真宗。」
 
  最后还有一些事实须要再强调,有关书中人物的出生时间:
 
  法显传的作者-法显大师,西域取经回国是后秦弘始十二年(西元四一○年)。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的译者-沮渠京声,匈奴人,封安阳侯,刘宋元嘉十六年(西元四三九年),渡流沙游学西域,回国后从事译经工作,一生中译经十六部十七卷。
 
  道绰大师是净土宗第二祖,生于西梁大定八年(西元五六二年)卒于唐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
 
  迦才是唐代僧人,贞观年间住长安弘法寺,修净土法门,往生论三卷,其他不详。
 
  论时间,三位大师该有看过上下经和法显传,为什么作不实报导?实在令人费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