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日期:2023/5/29 2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智铭

释迦牟尼佛是位生活教学家,他能寓教育于生活中,以最平常的生活事物来譬喻佛法的进德修业,使听道的佛弟子不论其智与愚,都能很快乐知道、明道而悟道,这是最真实而有效的教育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一位链金师的住处,他看了链金师的链金而有所感,就借这个机会教导随行的比丘们:修学佛道也要像链金师的链金一样。

链金师所链之金,本来都是混合着沙、石、泥上埋藏於地下的。链金师为了要取得其中的真金,必须要挖掘那些含金的泥土,放于水槽之中,然後以水来淘洗。当淘洗的时候,首先洗去较大的石块,再冼去较粗的沙粒。这时的金子仍被细沙缠结着,最後将细沙洗去,黄金才出现。但出现的黄金中仍含有许多的杂质,必须除掉。於是将金沙置于锻炉之中,以烈火来锻链,使金沙成为溶液,将杂在黄重中的杂质除掉,黄金的粗相就出现了。但这时的黄金不轻不软,也无光泽,还得将黄金入炉,一再地锻链,才能使纯金出现,这时的黄金柔软光泽,弯折不断,就可以用来打造钗环等等的饰物了。

佛陀认为佛弟子们的佛性,也如埋在泥土中的黄金一样,被那矗重的烦恼尘垢所缠结着,不但有恶、不善业,还有邪见邪惑。要想使佛性彰显,也得像链金师似地来锻链自己。

佛陀告诉佛弟子们,首先要洗去恶、不善业的欲觉、恚觉、害觉。其次就是除去亲里觉、人家觉、生天觉的缠缚。最俊还存有一个善法觉,也要将之除去。这时的佛性仍为诸三昧有行所持,未得清静胜妙、末得息乐、未尽诸有漏,所以还要锻链。直锻链到於所得三昧中不为有行所持,这才能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离诸觉观,乃至进入第二、第三、第四禅。至此,才能正受纯一清静,离除烦恼,柔软真实,得见佛性,就如同链金师最俊链得柔软光泽的真金一样。凡得见佛性的人,必须成就智慧。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之中,必须要修得智慧,成就了智慧的人才能自度而又度人,就如同炼金师炼得真金以俊,除了能自用以外,并且还能打造钗环去装肴其他的人。然则要如何利用智慧自度度他呢?佛陀曾看见牧牛的人驱牛过河的例子。用来教育佛弟子们如何自度而又度人。

佛陀告诉弟子们:有一个牧牛的人,愚痴而没有智慧,每当夏末初秋的时节,正是恒河水张的时候,愚痴的牧牛人,不详细观察恒河的此岸,也不观察恒河的彼岸,就驱逐群牛自陡峻的此岸下水,要渡到陡峻的彼岸。滚滚的洪流,洄旋处处,牛群在那急流中,发生了很大的患难。有的牛甚至被洪流淹没,随波而去。

另有一个牧牛人,不愚也不痴,并且具有方便智慧。他先观察恒河的此岸和彼岸,选择较平坦的河床驱牛渡河。渡河的方法是:首先将身强、体壮、力大而又有领导能力的大牛做先锋渡河,尝牛群下了河的时候,它们阻断了些急流的河水,然後再驱第二壮健多力的少牛随其下方而渡;最後才驱赢瘦力弱的牛更随其下方而渡。新生的小犊牛,因为爱恋其母,也随母牛之後渡河,於是所有牛群,都安然地渡过恒河,没有发生患难、流失、淹没的现象。

佛陀认为自度度人也是如此,前面所说的愚痴无智的牧牛人,就好比是那些外道六师;那聪明智慧的牧牛人,就好此是正觉如来。

所谓外道六师,是指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赊黎,删舍夜昆罗胝、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迦旃延、犍陀若提子,这六位外道与佛陀是同时的人,向的是邪道、修的是邪见,他们好像是那愚痴无智的牧牛人,不能善於观察此岸和彼岸,所以不但自己脱离不了苦海中的洄旋,更坏的是,他们还教导其他的众生习他们之所学,持他们之所见,使从学的众生不但不能由此岸渡到彼岸,而要在那急流的洄旋中遭受患难。

如来正觉就如同是善於牧牛的人,他成就了智慧,不但能善观察此岸,而且也善观察彼岸,更能教导众生在那急流的洄旋中,如何安全地自此岸渡到彼岸。佛陀将善根深厚的众生首先下河,横截急流,安然地度到生死彼岸,尽诸有漏,不受後有,得安隐之乐;次渡善根次一等的众生,使他们在前一类善根深厚横截急流的众生前导下,也截流横渡,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果,安隐渡到彼岸,不还此世;最俊渡那善根薄弱的众生,随顺更为安全的水流,断除贪,瞋、痴三结,得斯陀含果,再来此世一次,究竟苦边,然後是那些新生的小儿们,如小犊牛之爱其母一样,其母既已得渡,小儿们也断三结而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正向三菩提,七次往返人、天,然後究竟苦边,断截恶流,安隐渡到彼岸。

佛陀告诉弟子们,一个牧牛人如果具有了十一法,就不是一个善於牧牛的人。什麽是十一法呢?

一  、是不知色。

二、是不知相。

三,是不去虫。

四、是不洽牛疮。

五、是不能起烟。

六、是不知择路。

七、是不知择处。

八、是不知度处。

九,是不知含处。

十、是尽取其乳。

十一、是不善料理能领群者。

一个出家的比丘,也有十一法,如果有了这十一法,他就不能自安,当然也不能安他。什麽是比丘的十一法呢?

一,是不知色。

二、是不知相。

三,是不能除去害虫。

四、是不能覆其疮。

五,是不能起烟。

六、是不知正道。

七、是不止处。

八、是不知度处。

九、是不知食(放牧)处。

十、是尽取其乳。

十一、是若有上座多闻耆旧、久修梵行、大师所叹;不向

诸明智修梵行者,称誉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

养。

什麽是“不知色”呢?就是所有色都是四大所造,色即是空,不能如实知。这就是不知色。

什么是“不知相”呢?事业是过相;事业是慧相,不能分辨,不能如实知,这就是不知相。

什么是“不知去虫”呢;所起的欲觉,安而不离、不觉、不灭;所起的瞋恚害觉,安而不离、不觉、不灭。

什么是“不覆疮”呢?是眼见色,取其形相,不守住眼根,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心随生漏,不能防护,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这就是不覆疮。

什么是“不起烟”呢?凡於佛陀之处所闻、所受之法,不能分别为人显示,这就是不起烟。

什废是“不知正道”呢?即八正道和圣法律,是名为道,对这些道不能如实知,这就是不知正道。

什么是“不知止处”呢?就是对如来所知之法,听受以後,不得欢喜、悦乐、胜妙、出离、饶益,这就是不知止处。

什么是“不知度处”呢?就是不知修罗(经)、昆尼(律),阿毗昙(论),又不随时亲近大善知识之所,谘问诸受。以致不知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麽是无罪。依何等法修是胜非恶,於隐密法不能开发;於显露法不能广问,於甚深句义自己知道的不能广宣显示,道就是不知度处。

什么是“不知放牧处”呢?就是四念处及贤圣法律,不能自行,也不能教他行,更不如实知,这就是不知放牧处。

什么是“尽取其乳”呢?例如那刹利婆罗门长者,自在施与衣被、饮食、床卧、医药、资具,凡受施的比丘,不知限量,这就是尽取其乳。

什么是“上座大德多闻耆旧,乃至不向诸胜智梵行者所,称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供养,令得悦乐。”呢?就是比丘不称彼上座,乃至令诸智慧梵行者,往谐其所,以随顺身、口、意业,承望奉事,这就是於上座多闻耆旧乃至令智慧梵行,往诣其所,承望奉事,令得悦乐。

一个善於牧牛的人,必须要善於成就以上所说的十一法,就是要能知色、知相、去虫、覆疮、起烟、择路、择处、知度处、知食(放牧)处。不尽取其乳、善料理能饮群者。同样的道理,一位如法的善比丘,也要成就上说的十一法。凡是能成就上说十一法者,能自安乐,亦能令他安乐。

佛陀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采取了链金师和牧牛人的生活,用作修学佛道的教材,浅出而深入,使佛弟子们契入佛理,达到自度度他的目的。

(完)

(摘自《内明》190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