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六祖开示达摩大师代化梁武帝公案


   日期:2018/4/11 11: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那什么是功德呢?功德就是我们自性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五分法身香。那么在《六祖坛经》里面,有六祖大师的弟子请示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的弟子就请示六祖大师说,「弟子见说」,就我们听说了,「达摩大师代化梁武帝」。我们知道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是中国的禅宗初祖,六祖大师是第六祖。他首先到达的地方是广东,后来他见到梁武帝。我们知道梁武帝有供养宝志公禅师,宝志公禅师据说他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梁武帝喜欢修福,他也是在家居士身当皇帝,他也能够讲经。中国的吃素就从他开始的,他当时本身吃素,所以全国的僧人就完全跟着他学了,就变成全部都吃素了。

  达摩祖师遇到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因为他喜欢做善事,所以你看做善事的人,他心外求法。他就问达摩祖师说了,问达摩,「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他说,「朕」就是他自己,皇帝就是「朕」,我一生以来,我造这么多佛寺,我布施这么多金钱,供养这么多僧人,印这么多经,「有功德否?」我这样有功德吗?达摩祖师回答说,「达摩答言:『并无功德』」,就是毫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摩出境」,就送客,把达摩祖师送走。这就跟一般人讲的一样,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个不相应。达摩祖师是古佛再来的,他开悟的圣僧。那梁武帝他还是凡夫,凡夫碰到佛,他也不知道对面就是佛。

  当时梁武帝跟达摩祖师这一段对话,达摩祖师有跟他开示,达摩祖师一跟他讲说毫无功德以后,接着他就马上讲一句,开示一句法语,梁武帝也是听不懂。他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净智」就是什么?我们清净的智慧。「妙圆」就是什么?本来俱足,「妙」就是不可思议,「圆」是圆满俱足。佛有我们也有,如果佛有我们没有,这就不圆满,人人本具。

  所以他说,「净智妙圆」,就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个清净的自性。「体自空寂」,自性的体谁见得到呢?「空寂」就是清净的意思,所以实相是无相无不相,你觅那个心体了不可得,但是它作用恒河沙。就像镜子的照性,你走过去,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男生走过去它照男生,女生走过去它照女生。你在那个镜子的镜面上,去找它的照性,你找不到,但是你走过去它就现相。所以照性在哪里呢?照性在相上,在作用上。所以「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我们这个清净的自性,它是无相的,它的作用就无不相,妙有,无相就真空,就讲我们这念心是真空妙有。

  所以达摩祖师跟他讲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我们要开悟,我们要明心见性,我们要见到这个自性,像这样的功德,「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不是去心外求怎么样才可以开悟,不是。你放下执着,你就出三界。你放下分别,破一品根本无明,证入一真。所以像这样的功德,「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不是说你在世间要做多少善事,你才会变为得到这个智慧,不是。你只要做到《金刚经》里面讲的,离一切相,行一切善,那个就是功德,你所做那个善事就是功德。所以一般叫做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布施的物品,没有布施的对方,三轮体空。或者说不住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也可以,或者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住相布施,你就可以见到功德,就会跟功德相应。

  所以当时「武帝惆怅」,就把达摩祖师送走了。「未审此言」,那么六祖大师的弟子就问六祖大师说,我们不了解这一句话什么意思。他说,毫无功德,「并无功德」,「请和尚说」,他请六祖大师开示。「六祖言」,六祖大师就说了,「实无功德」,他说,真的没有功德。「使君勿疑」,他说,你们不要怀疑。「达摩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他说,达摩祖师说梁武帝着邪道就是什么?着邪道就是,邪不是他中邪了,不是这个意思,心外求法叫做心邪。你心邪掉,你不是向内求,你是向外求,这叫心邪,所以叫着邪道,不是他着魔叫着邪道。

  「不识正法」,他不知道什么叫正法,什么叫正法?正法就是清净。所以我们讲说正法久住,什么叫正法久住?你跟佛陀相应,你跟般若相应,就是正法久住。如果你勤修戒定慧,那佛陀就住世了,释迦牟尼佛现在还住世,对你来讲还是正法,为什么?因为你勤修戒定慧。那如果你没有勤修戒定慧,你是造贪瞋痴呢?那佛就灭度了,那就是末法,对你来讲是末法,为什么?因为你不修戒定慧,你是造贪瞋痴,那佛就灭度了,灭度的意思就是佛就圆寂了,那你就是末法的众生。

  所以六祖大师说,「实无功德,使君勿疑」,你们不要怀疑,因为梁武帝不知道什么叫正法。「使君问」,六祖大师的弟子就问了,「何以无功德」呢?他说,为什么没有功德呢?六祖大师说,「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所以你现在捐款去建佛寺,你现在布施啦,送米到佛寺去,或是去打斋,这都是修福,只是修福而已,得到福报。

  你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得聪明智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健康长寿跟聪明智慧跟财富,这个都是世间人想要的东西,你想要长寿,你想要有钱,那就是福。但是福它是真的不能够抵业,天灾来了、水灾来了、地震来了,那你福报有什么用呢?地震来了,钱全部都化为乌有,战争一来的话,钱都化为乌有。共业中有别业,有不共业。

  所以六祖大师说,「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你不能够把这个福当成功德,一般人都把福当成功德,说我在修功德。六祖大师说,「功德在法身」,法身在哪里?我们这个自性有清净法身佛、有圆满报身佛、有百千亿化身佛,我们一般叫做一体三身佛,在哪里?在我们自性里面。释迦牟尼佛开悟以后,就证得这一体三身佛。我们大经里面讲的体相用,体就是清净法身佛;相,圆满报身佛;用,百千亿化身佛。

  所以六祖大师说,「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所以你开悟以后,你破了根本无明,你证法身,你功德就显露出来了,那功德是可以灭罪的。净空老法师寿命只有四十五岁,他讲经功德,他讲经成就的功德,他有得到这个福报,所以他能够延寿,到今天八十九高龄。老法师说他命中只有四十五岁的寿命,为什么?他功德可以灭罪,他不是去抵罪,他是灭罪。因为老法师他能够跟戒定慧相应,他贪瞋痴慢疑就断掉了。

  六祖大师说,「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自己的法性,自己的自性里面有功德。「平直是德」,「平直」就是平等心,我们说直心就是道场。「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六祖大师说,你虽然有佛性,可是你对外,你对人家,如果你能够开发佛性,你对外一定可以行恭敬心,就是「佛性外行恭敬」。

  但是如果你轻视一切人,六祖大师说,为什么他说「若轻一切人」呢?梁武帝在问达摩祖师说,我有没有功德?我盖这么多佛寺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梁武帝就送客了,这叫做什么?「若轻一切人」,他没有恭敬心,他真正能够跟戒定慧相应,他一定恭敬。所以有些人虽然他学佛,但是他对人会傲慢,他修的是福报,所以老法师说,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修福。你要破了我执,破了法执,破一品根本无明,你才会见法身,那才是功德。

  所以六祖大师说,如果你轻视一切人,「吾我不断」,那表示那个人我执很重,「吾我」就是自我很重,「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就没有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什么叫「自性虚妄」?自性迷了叫虚妄,你自性迷了以后,法身就没有功德了,因为法身就是什么?法身就是被无明障住了,那就见不到功德了,「法身无功德」,念念行平等直,平等真,「德即不轻」,如果你念念都能够行平等真心,你德性显发,你就不会轻视别人。「常行于敬」,对人就可以恭敬。所以六祖大师怎么解释功德?六祖大师说:「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你看,你现在这个身体,你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你持戒、念佛、修六度,再清净你的身口意,这叫自修身,把你的身口意修清净,这叫自修身。

  六祖大师说,「自修身即功」,就是有功。「自修心即德」,你把你内心的贪瞋痴慢疑,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就是德。所以「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功德不是去外求的,在自心里面开显出来,叫「自心作」。「福与功德别」,这就是这里讲的,福跟功德的分别在这里。「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梁武帝不知道什么叫做正理,什么叫开悟自性,他不知道,所以不是祖师的大德,「祖大师」就是达摩祖师,有什么过错,没有。这是讲到「功德尤无量也」,我们把功德解释一下。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五九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六组大师)(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六组大师)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 

 黄柏霖:知物虽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处 

 黄柏霖:广钦老和尚修行的故事 

 黄柏霖: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