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风动跟旛动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日期:2018/5/6 11: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知道在《六祖坛经》里面有一段经文,六祖大师他在猎人堆待了十五年。当时他师父有跟他交代「遇会则藏」,到广东四会县的时候,要隐藏起来。因为当时大家都在夺衣钵嘛,所以六祖大师没有办法,就暂时在猎人堆里面,一待就待了十五年,帮猎人煮饭。所以猎人如果有抓到一些动物,都被六祖大师把牠悄悄地把牠放走,那么当时吃的菜叫肉边菜。六祖大师在这个猎人堆待了十五年,事实上就是和光同尘。

  那么有一天他就思惟了,「一日思惟,时当弘法」。六祖大师说,我是应该要出来弘法了。「不可终遯」,我不能够一直躲在这个猎人堆里面。「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就离开那个猎人队到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当时刚好遇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当时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的时候,「风吹旛动」。

  因为丛林里面讲经,古代不像现代媒体发达,有电视,像现在有计算机啦、有手机啦,以前没有,以前没有这种传播工具。丛林都会讲经,讲经要怎么号召信众来听经呢?他就会竖立一个高高的竹竿,然后就挂一个旛。远处一看就知道那个丛林,那个佛寺它有讲座。像现在台北土城承天禅寺,就广钦老和尚的承天禅寺,每年七月都会做念佛法会,它就会有挂那个旛,它就是挂旛,挂旛来告知那个地方有念佛法会。当时风在吹旛动,「一僧」,有一个出家人说风动,有一个出家人说旛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两个讨论个没完没了。

  「惠能进曰」,惠能那时候他还是居士,他不是出家,是后来印宗法师迎请他升座,印宗法师反而为他剃度,然后拜他为师父。所以净土法门法师说,印宗法师他是菩萨表演的,没有印宗法师就没有惠能法师,这都是菩萨示现人间在表演、表法。当惠能大师,六祖大师刚才就说了,「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他说,「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就是我们修行人,称修行人叫仁者仁者。他说,哎呀,这个菩萨。我们一般都会称菩萨,但是也有人会说仁者。他说,是你的心动了。

  大家听了以后就非常地惊讶。所以你看看,只要一讲到心性的东西,大家都会有共鸣。为什么呢?因为你只要讲自性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这种自性的觉性,大家都会产生共鸣。那么这个地方就讲到一个问题,就是说风动跟旛动不是问题,而是我们的心在分别。佛法它是很活泼的,最重要是学佛修行人,每一个人的层次、根器、因缘都不同。所以风动跟旛动,当时法性寺那两位出家人,他们是研究这个话题。可是就进入另外一个话题,缘就进来了。外在的物质跟动态,对人的身心所引发的现象,再回过头看风跟旛、跟风动、跟旛动,其实它就只是缘而已。我们简单的说,它就是一个相,但是众生容易着相。你从这两个出家人,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其实也是着相,一个是着风吹的相,一个是着旛吹的相。所以才会有风动跟旛动,着相在讨论问题。

  那么有智慧的人,开悟的人,他知道相由性显,是自性所显出来的作用,就是六祖大师那个开悟偈,「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风动跟旛动是「能生万法」,是自性所显现出来的。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动摇、本不生灭。如果你自性它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但是你一动摇的时候,那就会着相了,你就执着这个相了,那就会产生什么?产生烦恼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让我们了解说,像佛陀他说,看一个杯子都要十个因缘。其中有个因缘就是作意缘,就是一样东西,你必须要,你要想看、注意看才看得到。作意缘就是你想要看,要注意看才会看得到。所以你对外界的一切现象反应都是心动。修行人本身就是要彻底明白,了解外在的一切现象,包括宇宙的千变万化,六道众生的各种生命形态的身心、习气等等。进一步探讨自己跟外界的关系,外界的因素对我们身心影响是什么?自身的反应又是什么?

  比如说,像我们一根手指头,在苍蝇的眼睛看来,它是很多根手指头,为什么?因为苍蝇牠的眼睛是复眼,牠的眼睛构造是像多面镜一样。因此牠所看到的,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又如同我们看的是游泳池,但是在饿鬼道的众生看来是血污池。所以众生的见解不同,这就是见惑。所以佛门里面修行,首先要先破见惑,你破了见惑以后你才能证初果。所以你证了初果以后,你才是预入圣流,就是初果须陀洹,就是预入圣流,你进入圣人之流了。

  所以我们人跟人之间的这种争执啦、矛盾啦、冲突啦,都是因为看法不同。所以《金刚经》里面后十六品,破你的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前面十六品让你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最后四相跟四见都破了,你才有办法行一切善,离一切相,才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人跟人之间的争执、矛盾、冲突是因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是我见,见解不同,还有因缘不同,还有个人累劫的这种习气都不同。

  所以学佛要怎么样呢?怎么样才可以避免见解上的冲突呢?就是这里要讲的,六祖大师讲的,也是禅宗常常讲的「屏息诸缘」,这个很不容易。就是六祖大师跟惠明将军讲的那句话,当时惠明将军要去追衣钵的时候,六祖大师把衣钵放在石头上面,当时惠明将军跟六祖大师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他讲这句话就表示他已经放下我见了、放下我执了。他说,我是想求智慧而来,这句话如果来把它解释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就是我不是要夺那个衣钵,我是想要开智慧,请你给我开示。惠明将军就跟六祖大师这样说,是「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那六祖大师就开示,对惠明将军开示了,他说,好,你为法来,那么你就怎么样?「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放下那个善恶对待就是「屏息诸缘」。我们就是会站在我们的立场,啊,我认为是这样。那对方说,我认为是这样。那就会有冲突了,就是会有矛盾跟冲突、跟争执。所以有时候修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要放下这个善恶对待,这就是「屏息诸缘」。但是这个不容易,我们现在只能说,我们靠念佛的功夫,把这个善恶对待伏住,我们也顶多是伏住而已。

  我曾经试过,有一天我就念佛,念佛,念佛,大概那一天念了差不多也有一万声的佛号。我就碰到一个人跟我讲,哎呀,怎么怎么怎么样。按照我以前的习气,我一定会生无明的,我一定会跟他反驳说,欸,你这样不对。你看,我见出来了,那就会有争执了。因为我们那个习气毛病,我们那个我见,老法师说,四大烦恼常相随,我贪、我爱、我瞋、我痴就跑出来了。所以很多纷争的来源,都来自于我见。所以为什么小乘里面,教你先破见惑?要拿掉我见很困难。

  那一天我正好念佛念一万声,后来我听到这位同修讲这句话,我听了,刚开始第一念的时候听得很清楚,第二念就觉得很不舒服,就想跟他反驳。后来很奇怪,就不知不觉里面,我就放下那个执着跟那个我瞋,我就放下来。我后来反想的结果说,啊,我今天念一万声佛号,真的有用欸,有产生伏住烦恼习气的定功。这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屏息诸缘,我们只能依老法师敎我们的。老法师在巴黎净宗学会,就是老法师到法国去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时候。老法师对现场的欧洲的这些净宗学会的莲友开示说,你们做不到《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你们可以用这句佛号,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代替一切所有的无量无边的妄想、执着,这就是屏息诸缘的方法。

  所以念佛本身就是自心观照,念佛本身就是一种观照,观照功夫,这样你才有办法更上一层楼。所以一定要自己本身,从观照般若,你才能契入实相般若。我们现在读诵经典、念佛,就是从文字般若下手。这个是风动旛动。讲到《涅槃经》的时候,我们提一下六祖大师遇到印宗法师的经过。所以六祖大师他是一个不认识字的修行人,但他宿世因缘,天生悟性非常地高。所以他听到风动旛动这个话题的时候,他马上告诉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旛动,是仁者心动。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八四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六祖慧能大师)(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六祖慧能大师)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 

 黄柏霖:知物虽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处 

 黄柏霖:广钦老和尚修行的故事 

 黄柏霖: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