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黄柏霖:诸善奉行名为慧


   日期:2015/6/29 19: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生:《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报告十五。尊敬慈悲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好!惭愧弟子黄柏霖报告题目:「诸善奉行名为慧」

  来佛禅寺贤公和尚往生前,手捧着《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一书表法形象,在这张相片右侧,有来佛禅寺一句法语,非常令人省思,「诸善奉行名为慧」。这句法语是贤公和尚的大智慧及大慈大悲,含义很深。贤公和尚一生,可以说都是在奉行实践这一句法语。从村人偷掰玉米穗,贤公和尚说:「莫着急,你要掰就拣大的掰。」另外,双手开挖土地上百亩,供养僧众成千上万,将供果食品分食给猫狗,辛勤劳作供养五个年迈老和尚,直至他们一个个往生。贤公总是把钱、财、物移做印经书、放生,或修建当地桥梁、房舍、道路,或捐粮给国家,不计其数,不留分文,贤公和尚一生真正做到「诸善奉行名为慧」。做到净业三福圆满,奉行到性德流露,往生西方,明心见性成佛,此乃至善、上善。《佛说阿弥陀经》云,往生西方,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今天向师父上人,及诸位大德汇报是「诸善奉行名为慧」,净土行人是否需要行善?

  《太上感应篇汇编》上讲,「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这个是讲果报。我们做人,都希望人家都恭敬我们;如果人家不恭敬我们,那我们要反省,一定是德行有亏,德行不能够显露出来。所以这个「人皆敬之」,就像佛陀一样,我们都很喜欢佛陀,因为佛陀他来这个娑婆世界已经八千次了。佛陀念念为了众生,所以我们都很喜欢听佛陀开示。

  「天道佑之」,就是得到上天的保佑。我们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保佑,护法神的保佑。那你要怎么样得到阿弥陀佛跟地藏菩萨,或者观音菩萨来保佑?你必须跟佛菩萨同心、同愿、同行、同德,你必须要跟佛菩萨这样。同样都是发菩提心、利益众生,那自然而然就能够感得佛菩萨给你护佑。这里讲天道佑之,因为《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善书,所以他们用天道,也就是民间讲的上天保佑。

  「福禄随之」,福禄寿是世间人都想要追求的,我们佛法讲福报。那怎么样可以得到福报?那就必须要种善因,才能得到善果。所以这个福禄随之就是我们所要的,富贵、长寿、康宁、好德、善终,这五个我们称为五福。你要怎么得到福禄、五福?你就是要去种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因。

  「众邪远之」,我们都不喜欢衰耗,我们都不喜欢短命、多病、恶事、衰耗、贫穷,这些众邪就是不好的事情,我们都希望得到神灵护卫。像我们持五戒的人,如果持到清净,有二十五位护法神会护佑你。那你怎么样可以得到二十五位善神护佑?你就必须要五戒持得圆满,才会感得二十五位护法神来护佑你,也就是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这里讲的神灵卫之。

  《太上感应篇汇编》经文:「善者。人所固有。一触便动。虽是愚夫愚妇。若闻一善事。必定大家称扬。凭你极凶恶。见了善人。也不敢相犯。盖良心之发。

  自有不能已者。敬之而言人皆者。必其人之道德。真有可敬。无一人不然也。」

  「不敢相犯」,见了善人也不敢去侵犯他。善心善行,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性德,就是老和尚讲的好善好德。所以这个善者,「人所固有」,每个人都本来具足的。你只要一有根尘接触,只要能够发这一念善心,这个叫「一触便动」。譬如说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我们出去的时候,我们看到车祸,有人受伤了,被车子撞了,我们当场有一个冲动想跑过去帮他扶起来,或者赶快打电话报警,叫救护车赶快把他送到医院,这个叫做人所固有,一触便动。孟子说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我们看到旁边有乞丐经过,或者他在乞食,我们就会生一个怜悯心,会布施金钱给他,或者布施一些饭食给他,这个就是你的善根深厚,你只要根尘接触,眼见色、耳闻声,你马上就起了这个善心。

  所以《群书治要》里面讲:「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也。」它就跟我们分析,众生的根器里面有上、中、下根,上根的人他过去生就是薰习善法,所以这个「太上」就是非常根利的众生。人修行到最高的境界,就叫「乐善」,行善变成是他的生活,性德的流露,就像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像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性德流露,变成愿力了,这是最高境界,乐于为善,入平等法界,这个叫做太上乐善,太上即是我们性德。

  「其次安之」,其次中等的,他就是习惯为善,他已经把它养成习惯了。我们讲说日行一善,像宋朝的葛繁,他在当县令的时候,每天做二、三件善事,甚至十几件善事,一生四十年没改变,每天都做善事,他这就是其次安之。葛繁说,上自公卿,就是做官的,下至乞丐,不论你富贵贫穷,你都可以去做善事。葛繁说,譬如中间有东西阻挡人家行走,把它移开,这也是做善事;或是倒一杯水给人家解渴,这也是做善事。所以叫做其次安之,已经习惯为善了。

  「其下亦能自强也」的意思就是说,最下根的,你要勉强他做善事。例如我一位亲人想找到理想工作,我鼓励亲人发愿,每个月布施新台币两千元。结果亲人真的到澳洲拿到硕士,回到台湾后,也考上台湾一个跨国大企业上班,迄今每月行善不断。这个就是什么?给她养成、勉励她努力行善,到后来她就可以提升到前面的第二等的习惯为善。等到智慧完全流露出来以后,就乐于为善了,就变性德了。

  我们再来探讨这段经文重点。「善者,人所固有,一触便动」,净土行人要不要行善?净土行人要修净业三福。学佛人有个习惯,我们比较喜欢在家里读诵经典、念佛拜佛,当然这是最好的自修方式。有人说,做善事打闲岔,不要做善事,我只管自己就好了。但是念佛人要不要做善事,需不需要做善事?要用怎么样的心去做善事?往往有时候很多念佛人会产生这样犹豫矛盾。如果他想去做那个善事,或是参与那个善事,人家说他打闲岔,他不能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要怎么办才好?

  我引用《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里面讲:「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黄念祖老居士《大经解》:「本品广明善恶果报。《观经》三福中『深信因果』,亦正以此为劝也。世人愚痴不重因果,或更狂妄,拨无因果。故诸经中,反覆教诲也。又《吴译》曰:『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彭际清居士曰:『十善本为天业。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是故修净业者,当尽己力,兼行众善也。」

  这个地方《吴译》提到说,就是我们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我们不够大精进,像台湾莲因寺忏公老法师,他每天拜佛五、六百拜,道证法师也是一样。甚至有些修行人,两点、三点就起来做早课,而且通身放下,谢绝一切名闻利养,完全跟五欲六尘隔绝。例如果清律师持戒精进,尘点不染。早年外出弘法,侍者未在旁,结果等到一上午的公车均未上车,直至一居士起疑,问之,才知清公和尚因持不捉金戒,身无分文,居士乃送其上车,这个就是大精进。

  那么「禅定」呢?他有相当高深的定功,有人日课佛号五万遍、十万遍,有人一天诵《无量寿经》一部到三部,甚至有持到一千部、两千部、三千部的,这得到相当深的禅定功夫。像刘素云居士,她用十年的时间听老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她十年之中得到禅定。所以她现在能够心开意解,解行并重,这是她得到禅定。

  「持经戒」,他能够把五戒、比丘戒、菩萨戒持得非常清净,这些都是修行非常精进用功的行者,他们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这个地方提到说,如果我们不能够像他们这样大精进,不能像他们这样得到禅定,也不能够把戒持得很清净,那一般众生要怎么办?《吴译》里面有提到,「大要当作善」。佛菩萨很慈悲,再开一个方便法门给我们,再开一道门给你进来,即大要当作善,也就是贤公和尚「诸善奉行」。这也是印光大师说:「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

  彭际清居士是清朝佛教界的大德,老法师经常提到他。彭际清居士说,「十善本为天业」,照理讲,五戒十善持到上品可以当天人,但是他出离心还没有出来,所以不能够出三界,所感得的果报是天道,故有漏也。他说,「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三个回向里面讲: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就是回向极乐,今以念佛因缘,因为你念佛的缘故,你把一切的十善业都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叫做回向极乐,你不求来生果报。印光大师跟我们开示,你要深信切愿,怎么样才可以叫做深信切愿?他说,你不能求来生果报,你不能说我下辈子要当天人,你不能说我下辈子要当国王,你不能说我下辈子要当出家人。印光大师说统统不行,若有此念头,那个不叫净业,那叫做染业,你染着了。他说,这样不叫深信切愿,你不能够往生极乐。

  印光大师「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说:「良以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生死不了,难免堕落。所以如来极劝众生,发真信心,及切愿心,持佛名号,求生净土。当以供养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则与佛誓愿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如人堕海,有船来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难免沉溺。佛欲令汝超凡入圣,汝却愿得有漏之福。福报一尽,永堕三途。如摩尼珠,用弹黄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可不惜哉,宜警省焉」。

  蕅益大师有跟我们讲,往生与否看信愿,品位高下看功夫。所以先决条件是前面那个深信切愿是摆第一,功夫高下是摆第二。你说我一天一万声佛号,乃至于五万声佛号,那是品位高下,但是先决条件是前面那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深信切愿就是发菩提心,那才是真正关键所在。如果你没有深信切愿,一天哪怕是一万声、十万声,还是不能往生,你只是修到福报而已。因为不回向极乐与佛愿相违故,即「如人堕海,有船来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难免沉溺」。

  所以印光大师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斩断这个希求。那么对照彭际清居士讲的,他说十善本为天业,现在你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接下来他怎么讲?「即转天业而成净业」。所以问题在哪里?问题不在那个善事,问题在心念,它无住。你转成净业,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着相即天业,离相即净业。所以问题关键不在事,而是在你的起心动念,你转天业为净业,是回向极乐。那「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彭际清居士说,念佛的人他能够转恶业,恶业是哪里?就是我们的贪瞋痴慢疑。黄念祖老居士跟我们讲,「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转掉六根接触六尘的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这就是念佛之人能转恶业。

  「何有天业而不能转」?彭际清居士这一段讲得非常好,他说念佛都可以转恶业,为什么不能把天业转成净业?「是故修净业者,当尽己力,兼行众善也」。你看,彭际清居士把问题讲出来了,要不要行众善?彭际清居士说,兼行众善。什么叫做当尽己力?就是印光大师开示说,我们要学愚夫愚妇的修持。印祖劝我们要放下,一定要把求强求胜的那种心要放下来,你要学愚夫愚妇的修行。他说「念佛人是以净土为依归」,对世间事要怎么办?印祖跟我们开示,「随缘随分」,有因缘来了,你就去帮他做,就是这里讲的当尽己力,兼行众善也。

  下面这一段,黄念祖老居士把它整理出来,非常的好。我们常常听老法师说鸟窠禅师的故事,跟白居易的对话,它里面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过程。「又有以行善为人天乘,而轻之者。唐鸟窠禅师以吹布毛示弟子会通,弟子悟入。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示白居易。白云:『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鸟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以此二句为浅、吹布毛为深者,白居易也。以此二句与吹布毛平等无二者,鸟窠禅师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渊。若是圆人,法法皆圆。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轻之耶?净宗之妙,在于照真达俗。若广行众善,则造福于当前之社会,且成为净业之助行。复深信愿,持佛名号,则自他兼利,常乐无极。」

  黄念祖老居士又说:「又有以行善为人天乘,而轻之者」,就是刚才我们在探讨的,净土行人要不要行善?这里就帮你讲出来了。有些人就会说:你行善,那你会得人天乘,不要去做了。而轻之者,就是轻视了。黄念祖老居士说:「唐朝鸟窠禅师以吹布毛示弟子会通」,唐朝鸟窠禅师,也有人讲鸟巢禅师,因为他是住在树上,搭个小茅蓬像一个鸟巢一样。他修的境界非常的高,禅定功夫非常好。这个鸟窠禅师他怎么去教他弟子?吹布毛,就是布上那个非常微细的毛,就把它吹一下,以吹布毛示弟子会通。会通是什么?会通是禅家的用语,教你契会。老和尚常在讲经时说「你会么」,那个会就是契会,就是契入了。契入哪里?契入法界、契入心性,就是消归你的自性,就是要悟你这一念心,这叫「你会么」。鸟窠禅师就吹布毛来告诉他弟子怎么去契会这个心性,希望他的弟子能够悟入自性,他就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来教他弟子悟入。

  这八个字大家都会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是我们每天毛病不断,每天还是一样住相生心,每天还是一样起心动念。我们根尘接触的时候,马上就起无明,习气毛病就发作,情绪就来了。我们问自己,是不是每天都这样?我不高兴!对不对?我讨厌!我排斥他!我嫉妒他!所以说,你根本做不到诸恶莫作,这四个字很简单,但是你做不到。

  反省一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做到吗?真干吗?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明理,悟得不够深。老法师说,依《六祖坛经》标准,「本来无一物」,我们有一妄念即是恶;依《了凡四训》标准,一念为自己即是恶;依《太上感应篇》标准,「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即是「以恶为能」;依佛陀教诲我们,违反性德即是恶。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诸恶莫作,即是我们没契入。不能契入,即不能与自性相应,所以不能感应道交,因此不能改变命运,业消不了,所以说你不会。我们一般讲就是什么?理明白,事糊涂,对不对?境界来,我们根本做不了主。

  所以这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鸟窠禅师用这样告诉他弟子。鸟窠禅师也用这八个字送给白居易,白居易来请法,「示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的诗人,而且是当官的,跟佛有缘。那白居易就说了,「白云: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他说,这两句太简单了,三岁小儿都可以说出来,可以念出来。鸟窠禅师说,「八十老翁行不得」,三岁小孩可以说得出来,但是八十岁的老翁做不到。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起心动念、攀缘取舍,每天毛病习气一大堆,怎么断都断不了。每天虽在念佛,还是妄想分别执着不断,还是一样悭贪计较,然后再做错事、说错话,又跑到佛前去忏悔,老和尚说,又骗佛菩萨一次,没有办法自己有观照的智慧。所以李炳南老师说,一万个人念佛,只有一、二位往生,原因在此。这便是「喊破喉咙亦枉然」,跟阿弥陀佛结个缘,修一点福而己。

  黄念祖老居士说,「以此二句为浅、吹布毛为深者,白居易也。以此二句与吹布毛平等无二者,鸟窠禅师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渊。若是圆人,法法皆圆。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轻之耶?」黄念祖老居士说,你以为这两句很浅(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吹布毛为很深,白居易也,这是白居易的修行境界。

  大慈念老又说,以此二句与吹布毛平等无二者,鸟窠禅师也。以这两句与吹布毛是平等无二者,这是鸟窠禅师的境界、真实功夫。你看,鸟窠禅师入平等法界,入不二法门。谁有办法入不二法门?打破能所对待的人。鸟窠禅师他把这两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跟「吹布毛」视为平等无二,没有分别妄想执着了,他没有四相的对待,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对待,鸟窠禅师也。

  黄念祖老居士这样说,一迷一悟,何啻天渊。他说一迷一悟之间,何止只有天渊之别?若是圆人,法法皆圆。老法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哪一种人是圆人?我们天台宗里面讲藏、通、别、圆里的圆教佛,圆教的菩萨叫圆人。圆教里面,破一品根本无明,分证一分常寂光净土,这种菩萨叫做圆人,我们一般称叫法身大士。等到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那就证得大圆满,究竟佛。所以,若是圆人,法法皆圆。人天乘即是一佛乘,黄念祖老居士说,鸟窠禅师入不二法界,才有办法做得到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轻之耶,又怎么能轻视它?

  他说「净宗之妙在于照真达俗」,净宗这个法门,它殊胜的地方在于照真达俗。这个照真达俗,是我们《无量寿经》注解说:夫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世法即假观,境界非常的高,用真诚心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真俗等观。我们天台宗里面讲空观、假观、中观,这个真就是空观,这个俗就是假观。空观就是什么?他放下见思惑、尘沙惑,这叫空观。但是你证得空观后,你还要怎么样?还要发菩提心,和光同尘,要从空出假,倒驾慈航,到世间去普度众生。这个菩萨做得到的。再从假入中,入中道实相,这在天台宗里面讲叫中观,就是入不二法门,他平等无二了。所以,照真达俗就是平等无二的境界,它是真俗等观。那什么人可以做到照真达俗?最少要法身大士以上才有办法,他是真俗等观,平等无二。

  「若广行众善,则造福于当前之社会,且成为净业之助行。」我们对于世间的事情,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周边,我们能够随缘随分。印光大师跟我们讲,随缘随分去做,这叫造福于当前的社会。而且把它回向极乐,叫成为净业的助行、净业的资粮。然后你再「复深信愿」,再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则自他兼利,常乐无极」。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你就可以能够自利又他利,自他两利,证得常乐我净。常乐无极就是往生净土。

  这一段我们特别把这个「善者,人所固有,一触便动」,因为它是我们的性德。我们净业行人要不要行善?需不需要兼善?刚才引用黄念祖老菩萨的开示,以及《无量寿经》里面的经文做印证,我们只要把每一件善事都能够回向极乐,那它就成为净业的助行。「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这个三资粮就可以能够圆满具足。

  惭愧弟子黄柏霖报告至此,祈请师父上人教诲。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法师、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老法师开示

  我们同学大家读了、看了黄居士的报告,「诸善奉行名为慧」。特别是在我们现前的环境里,现前是什么环境?世界社会动乱,地球灾变繁多,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每天都看到。似乎叫人感觉到,这个问题不是十年十年比、一年一年比,好像一天比一天严重,有这样的感触。我相信有这样的感触的人不少,这可不是小事,是大事。动乱跟和平是相对的,和平从哪里来的?从行善来的;动乱、灾变是从不善来的,身口意三业。我们每天看到这些事,再细心观察现在的人,无分老少,你观察他,他在想什么,他说的什么,他干的是什么,于是乎你就明了今天现实就是果报,果必有因。

  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我们要记住,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社会动乱、地球灾变,谁负责任?自己负责任,我们要反省,我的心行善不善?经上讲得很明白,贪心感得的是水灾,海啸跟贪有关系。瞋恚感的是火灾,火山爆发,日本有火山,印度尼西亚有火山,美国的黄石公园是世界上闻名的最大型的火山。火山为什么会爆发?人要常常发脾气,催化它,感,火山就有应,瞋恚。愚痴感得的是风灾,最近这几年,常常看到资讯里面报导的美国的龙卷风,对地面上造成严重的灾难,愚痴。傲慢感得地震;怀疑所感得的,山崩地陷、土石流这些,这些是怀疑,怀疑所感得的,山崩地陷。学佛的同学要相信!

  这灾难愈演愈重,我们会不会遇到?很有可能。有没有方法解决?我记得二0一一年,有几位科学家在悉尼开会,他们的会议是两天,第一天讨论最近量子力学的进展,做了报告。他邀了我,我没去,我通知我们图文巴学会,学会派了八个人参加这次活动,回来之后写报告给我看。第一天的报告,我们看得很欢喜,科学愈来愈接近大乘经教了,这是好事情。第二天这一天,专门讨论二0一二马雅的灾难预言,讨论这个问题。二0一一年,二0一二就是第二年。有人相信,相信的人占一半,不相信的人也占一半。第二年这个灾难没有爆发。

  当时美国的科学家布莱登,他告诉大家,他完全是根据量子力学说的,只要我们地球上的居民弃恶扬善、端正心念,这些灾难自然化解了。我们相信,我们相信佛说的,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量子力学家明了这桩事情,相由心生。我们心里头,就像布莱登讲的,弃恶扬善,把恶的丢掉,放下,把善发扬光大。简单的说,以十善业为标准,一定我们要懂得断十恶业,修十善业,身口意都包括在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身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口业;不贪、不瞋、不痴,意业。你看,身口意。身口意都善,只要有这个标准,这灾难就能化解。

  为什么?物质是从念头产生的,这是量子力学家他们最近二十几年发现的,物质的基础、物质的根本就是念头。所以自己身体健康,这是个人,再扩展到我们居住的环境,山河大地,与我们的念头关系非常密切。江本博士的水实验做出来了,我们自己一些同学在台南也开了个实验室,做成功了,做得比他还好。我们上一次到日本讲经,顺便访问江本胜的实验室,我们去看了,他的夫人接待我们。我们把我们所做的这个实验给她看,她非常惊讶。我们的资料送给她,跟她来交流,互相交流,互相提升。

  证明我们起心动念,所有的物质现象全知道,佛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是讲这桩事情,咱们从前把五蕴皆空都讲错了。五蕴是什么?微中子,佛经上称为五蕴。微中子里头有色,就是有物质现象,有精神现象,除了物质现象之外,它有受想行识,那是心理现象。所以整个宇宙是个有机体,活的,它不是死的。美国修.蓝博士到我们这参观,告诉我们,我们起心动念,桌子知道,椅子知道,天花板知道,地板知道,墙壁知道,你瞒谁?不但知道,它跟着你产生变化,麻烦在此地。善的念头,善的变化,好;不善的念头就是灾难,变化变成灾难。善的念头,风调雨顺,太平盛世,大家都享福;不善的念头造成灾难,社会动乱,人祸,地球灾变是灾难,这么来的,起心动念多重要。

  希望我们永远记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佛门提出来的,后面接着两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教什么?就教这前面三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自净其意是定慧,前面两句是戒,戒定慧三学。在现前这个时代,我们明白了,努力断恶修善,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有很多同学,我们在一起,常年在一起,毛病习气几十年都改不过来。他不是不想改,境界现前老毛病就发了。我们知道,原谅他,尊重他;不知道的人就结怨恨,他认为你瞧不起他,你轻慢他,就结下怨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一生念佛求往生,这是障碍。

  这篇报告,黄居士的报告写得很好,希望我们要多看几遍,认真去落实净宗五门功课,不多。这五门功课你能够做好,你是善人,佛门的善人,弥陀弟子。这五门要记住,净业三福,第一个;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六波罗蜜;第五个,普贤十愿。这不是念的,不是背的,要落实,要常常放在心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一对,有没有违犯。与这五科相应,好,这善行;与这五科相违背,那就是恶行。这是善恶标准,你每天从早到晚,这一天是善多还是恶多。有人在记载,鬼神在记载,天神也知道,决定不能瞒人,不能不觉悟。我们的心要万缘放下,一心专求净土就对了,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断恶修善是随缘,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之处,要注意断恶修善。首先要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五个科目好,标准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诸善奉行       黄柏霖)(五明学佛网:诸善奉行       黄柏霖)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 

 黄柏霖:知物虽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处 

 黄柏霖:广钦老和尚修行的故事 

 黄柏霖: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