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信佛非迷信


   日期:2017/4/16 18: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只从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一瞥剃着光头的出家众,或到寺院旅游观光而从未读过佛书的人,一听到“佛教”二字,意识里马上冒出——“迷信!”其原因一是西方唯物文化长期熏染,二是极左思潮的宣传,三是大陆佛教徒大多是没有什么科学知识的老太婆,她们进寺庙烧香点蜡、焚纸放鞭炮,对着泥塑木雕磕头礼拜许愿,祈求保佑。这不是迷信是什么?

  诚然,不懂佛教教义,分不清佛菩萨和鬼神,更不明白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人云亦云,盲目轻信,确实是迷信,或者说是层次最低的信仰——民间信仰。但是这种“迷信”也比不信好。因为他们毕竟对泥塑木雕背后隐藏着的神秘力量还心存畏惧,不敢贸然干坏事,即使干了坏事,也心怀忐忑。这比那些只唯物、只信钱权色、无法无天、胆大妄为、什么坏事都敢干、一心钻法律漏洞的人好得多。至少这些迷信者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时还能劝劝那些人:“举头三尺有神明”,“小心遭报应!”

  中国佛教信仰存在着两种类型,,一是知识精英的信仰,偏重于智慧的开发、德性的提升,一般是从哲学的角度入手;另一种则是文化层次较低的民众的信仰,偏重于对现实苦难的救赎,求福求保佑。人们在寺庙里看到的就是第二种类型。佛教信众中不乏盲目的迷信者,这不能说明佛教本身是迷信,佛法是智慧,是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大智慧。佛教本身也是反对迷信的。

  如果你不先入为主,起码有一点好奇心,有一点求知欲望,认真去读几本佛教小册子,了解了解佛教到底说了些什么,我相信,你一定会大吃一惊——佛法原来如此博大精深!仅佛教的《大正藏》,厚厚的一百大本,每天阅读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读三年都读不完。

  佛教经典所涵摄的内容极广,包括人生论、宇宙论、认识论、戒律学、实践修持法等;若与现代学术对当,有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分析、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护理学、死亡学、逻辑学、社会救济,甚至还有数学、物理学、天文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然而遗憾的是,有些人把足球报、股市报、甚至一些无聊的小报读得津津有味,就是看不进佛教小册子,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们的陈见太深了。用行话说,就是慧根浅薄,属可怜悯者。

  人生世上,究竟为了什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无数圣哲、无数思想家、宗教家,甚至每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在用一生的行为回答这个问题。人需要用有意义的行为,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方向和价值,否则人就会限入绝望和虚无的境地。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Dr·SHah教授的研究表明:该国近五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是缺乏信仰所致。拥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内心比较充实祥和,对物质和名利没有过分的奢求,较少吸烟、赌博、酗酒、暴食、纵欲等不良习惯,身心较为健康。缺乏信仰者则精神压力较大,容易罹患心理、精神疾病。

  环顾我们周围,如果打开一个个现代人的灵魂,恐怕看到的只是黑暗与空虚:没有信仰,精神没有依托,生命没有归属感,什么都不相信,只会追求时尚,缺乏人的精神境界。金钱、权位、性、酒精、毒品、赌博正摧毁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他们借此来打发时间,消耗生命。他们需要的是某种可信仰的东西,某种可以向他们证明生命是有意义的东西。

  家庭、事业、信仰,是人生三大支柱。没有信仰,人生就没有目标,没有中心,没有依靠,就像一叶扁舟飘浮在大海上,随波逐流,听凭命运的摆布,就会感觉空虚、百无聊赖,就会在灵魂最深处充满恐惧。

  信仰,就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标准,是人类的精神追求,是人类对真、善、美、圣的无限渴望。正确的信仰提供人生的终极理想,赋予生命全新的意义与价值,给人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勇气与无穷的力量,给人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宗教向人们提供了终极目标和价值的定义,宗教信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使我们的心灵不再漂泊,不再流浪,使人生变得有意义。

  人的根性不同,许多人不能体验宗教信仰的力量。有的理智上过于悲观或者过于追求实利,有的可能太迟钝、太无味以致感受不到宗教信仰的“热诚与安宁”。头脑极端固执的人往往彻底拒绝宗教。

  正确的主张则是:既不盲目迷信,也不轻易否定,应该让信仰去经过实践的检验。凡属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人的品位者,使人倾向真、善、美、圣,使生活得到充实,使精神有了依托,使人生有了高尚的目的与意义,那么它就是健康的,是应该加以提倡的。

  有人说:一切宗教都是迷信,将来科学发达了,宗教自然会消亡。但现实证明,这种判断完全是错误的。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三四千年了,世界上亿万人死去了,众多家族灭绝了,万千国家衰亡了,独有宗教却能在各种激荡变乱中长存,这个铁的事实,说明宗教是人类一个永恒的需要。宗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人类的第二生命。

  有些人以为食和色是人类两个最根本的需要,其实这是片面的。食和色只是人类两种生物性的需求,是动物的基本需求,人类还有一个与其它动物不同的需求、高级的需求,那就是宗教性的需求——人类心灵对真理永恒、圆满,或至善、至美、至真的不停的追求。在这个短暂、烦恼和迷茫的人生中,人类最需要心灵的依托、凭藉和归宿。人生有许多非人力所能补救的缺限和迷惘、悲哀和苦恼,这一切只有在宗教中才能找到解释和安慰。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是倡导自尊、尊他、自爱、爱他、和谐共处、慈悲济众的最有力的精神旗帜。尤其是流传在中国广大地区的佛教,早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日益广泛地与中国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变成我们的文化底蕴。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一定可以在解决现代人日益增多的心灵困扰等方面,发挥无有穷尽的伟大作用。它在给我们指出精神终极目标的同时,也会带着我们一步步坚实地迈向人性大解放的彼岸。

  星云大师说:我们应该信仰实在实有、道德高尚、能力强大、戒行清净、正法圆满、智慧超然的。释迦牟尼和他所创立的佛教就全部符合上述条件。佛的意思是觉悟,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就是佛。

  对于某种观念和结论,没有经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也没有身体力行的求证,就盲目地信奉推崇,就是迷信。释迎牟尼最反对迷信,从不强迫弟子们盲从地信仰,而是鼓励他们发问。佛陀认为一个人不可被流言、传言所左右;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

  佛陀不止一次地教导说:"众比丘、众善知识:要像锻炼、切磨、鉴别真金那样,对我的言论经过鉴别再进行取舍,不要因为敬仰我而加以盲从。" “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

  佛陀要求人们信仰自由,认为任何人皆可修行成佛,没有什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没有什么神可以对人赐福或降祸。只要人们依法修持,转迷成悟,皆可成佛。要做到这一点,全要凭自己身体力行。

  世人供奉神祇,往往出于各式各样的贪执迷求。如财迷求神,是为了发财;婚迷求神,是想早得心上人;官迷求神,是想来个三级跳,坐直升飞机……

  佛教则与此相反,认为世间一切皆有其因果规律,种什么因,便结什么果。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告诫弟子们:“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观吉良日。”又说:“不得卜问请崇、符咒厌怪、祠祀解奏, 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所以, 佛教是要求完美人格、德智并圆的宗教,是没有丝毫迷信的。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启迪人生心智的宗教。”

  佛法是佛教的核心。章太炎先生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佛教二干多年来是东方人的文化,现在西方人也开始信仰佛教,对西方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德国波恩大学的教授布莱克先生说:在西德,藏传佛教几乎是家喻户晓。“使西方世界拜倒在佛的面前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佛教博大精深的智慧,二是为一切众生谋求幸福的伟大精神(即大慈大悲和最彻底的平等观)。”

  佛陀想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民族、—个国家,也不仅仅是为全人类。佛对一切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关心的,都是平等对待的。佛所追求的目标是令一切众生得到幸福,这就是佛的思想境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守五戒,行十善,自己净化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诸佛的教导。这四句是佛法的总纲。信奉它,于人于己于社会均有益,能说这是迷信吗?

  佛教的哲学体系磅礴,且深沉缜密,鞭辟入微,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诸法因缘生”,“因缘尽故灭”,“缘起性空”,“因果不昧”。宇宙万象都要依赖各种条件才能生起,若条件离散则消灭。“因”是主要条件,“缘”是辅助条件,“果”是因缘结合的产物。

  缘起,因缘和合而生起,是事物的存在形式。缘起现象后面的本质是性空。空性即是说明一切事物的不定性、变化性、可塑性、灵动性、可作性、可灭性。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的聚合,没有一事一物是可以永久存在的,故云“无常”,没有一样是可以不仗他缘而独自存在的,故云“无我”,这就是“性空”的意义。

  各种现象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是有产生的条件的;当这些原因和条件不具备了,它们的果——现象也就消失了。星体运行,时序流迁,有其因果;生老病死,穷达寿夭,亦有其因果。《杂阿含经》说:“你所播下的种子,你便由此收到同样的果子;作善的人收到善的,作恶的人收到恶的;播出来的是什么种子,你便尝到什么果子。“

  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丝毫不会乱来,这便是业力的因果律。因此,自然现象不是由神掌管,人生遭遇也不是上帝主持。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是人人自作自受,谁也不能代替。佛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创造自己的未来。”没什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没有什么神可以对人赐福或降祸。这就是佛教的主要观点。释迦世尊说“法尔如是。”这些现象在自然法则上本来就是如此。相信这种因果律、缘起论,难道是迷信吗?

  把握“缘起性空”的正见,能使人成就圆熟的生命智慧与和谐的处世态度。“缘起性空”,这是佛教哲学的核心。你能说它是错误的?哲学大师方东美说:“佛教的哲学是全世界最高深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掌握了这种哲学,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中,你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少烦恼的人。

  佛教以正信正皈依正见安心,让人们的精神有所依靠,在人生大海中航行有一个目标。如果你有成熟的佛教信仰,那么,守戒,会使你成为社会的好公民,道德高尚的人。忏悔,能带给你自我认识、摆脱罪感并推动必要的“生活上的改弦更张”。禅坐,让你淡薄财、色、名、位,心地清净安定。念佛,使你产生安全感,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完全不必惧怕死亡。

  佛教的特质,对无限生命的憧憬与解脱,而它的方法、解决之道,必须反求于自心;以“自”为灯明而不依他,以“法”为灯明而不依他。佛教的立场,以解脱为门,开展无限生命的想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这也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对佛法的信仰是靠内心对自己的自我的体验来保证的,它是一个不断的、积极的自我创造的过程。佛法看重个人的实践,如何将佛法与现实生活融合,我们的心是转变,或者还是像从前那样没有控制?贪嗔痴的习气和烦恼是否减弱?这,就是佛法。佛法如水,

  能洗净众生污染的心。

  下面摘录伟人、名人从多种角度对佛教的阐述,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佛教不是迷信,信佛是智信、正信。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万雷说:“现今世界急需拯救!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马克思 :“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斯:“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英国的诺曼裴耐斯教授认为:“我们断然需要佛陀教理,这道理就是‘中道之教’。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

  奥登勃格博士:“(佛陀)教给人们拯救自己的道路……人们接受他的教法……这种教法确实能使人信服,并且鼓舞人心;同时,它也是人们自身精神灵光的显现。” 纳腊达·特拉尊者说:“佛教让人能够自立,能够让人生起自信和力量。”

  德国佛教学者戈兰那提罗卡说:“有些人认为,佛教是一种阴暗的、忧郁的宗教。事实上不是这样,佛教是要让它的实践者聪明而欢快。”

  英国著名学者克里:“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世界几何学之父 威勒博士:“假使没有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

  著名哲学家尼采:“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

  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 :“佛教本身蕴藏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

  艾略特教授:“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 由佛陀向世人宣告: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就在此生、此世界,即可使自己得解脱,而无需靠任何个人化的 ‘上苍’ 或‘神’。”

  著名学者汉普内斯:“佛教是一个思考的体系, 是一种宗教, 是一种精神的科学, 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既是理智的, 又是实际的和无不包容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它满足了近三分之一的人类的精神需要。它博得了西方的好感,主张靠自立和对他人见解的容忍,它包含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艺术,并指出,人是他现前生活的‘造物主’, 同时又是他自身命运的唯一设计者。”

  爱因斯坦:“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梁启超:“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

  鲁迅先生赞叹:“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这些有智慧的人,这些社会精英,对人类高尚伟大的佛教文化都抱着尊重的态度。而那些见识浅薄、根本没有读过佛经、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却说佛教是迷信,这不是很可笑么?

  佛教是人类优秀的文化现象,以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忘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对人类社会的道德修养、人们的精神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漠视它,甚至把它当成异己力量,对社会的有序、和谐是十分有害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