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慎独


   日期:2017/10/18 9: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过去的许多读书人喜欢将“慎独”这两个字挂在墙上,以提醒自己时刻关注并审视自己的身口意。“慎”就是小心谨慎的意思,“独”就是独处的意思,所以“慎独”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即便在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身口意,要让自己的身口意始终保持在一个正确的状态,并且人前人后一个样。“慎独”这两个字虽然出自儒家经典,但是一个真正的学佛人会为这两个字的修心价值拍案叫绝,并且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自愿地去贯彻这两个字。其实,修心学佛是一件非常平实的事情,没有什么外相的轰轰烈烈和波澜壮阔可言,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神秘之处,只是用各种方法在自心之上扫尘除垢而已,如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修心之事,是自家心灵上面的事情,修心的好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知道或者不知道都没有什么关系。如《论语》中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些无知傲慢之人或许心里会想:“慎独这个词出自儒家,我们佛教比儒家高多了,我才不要学儒家的什么慎独不慎独呢!”这样的人显然是对佛法和非佛法的界限尚处于无知的状态。就像一个东西是否可以被称为药唯一取决于它能否治愈身体的疾病一样,一个方法是否可以被称为佛法,就看其能否去除自心的贪嗔痴等烦恼污垢,以显现我们内在的光明佛性。佛法是从一个方法的作用上来安立的,并非是从所用的词汇上来安立的。

  为什么要慎独呢?要了解慎独的深刻意义,首先要了解古人所说的“人心惟危”的道理。离苦得乐是世间所有人的共同需求,在此世间没有一个人希望得到痛苦,也没有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安乐,而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和安乐的源头是我们的心念,对于这一点每个智者都应当详细地加以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里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这些念头一个接着一个,犹如穿在一根绳子上面的一颗颗念珠一样,观待这些念头造成自他苦乐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善”、“恶”和“无记”三类:那些会带给自他安乐的念头称为善念,那些会带给自他痛苦的念头称为恶念,那些既不会导致自他痛苦也不会导致自他安乐的念头称为无记念头。“人心惟危”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产生危害自己和他人的恶念,给自己和他人制造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所以,要想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善加观察和防护,发现恶念要立即断除,并努力培养种种善念。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对独处时的起心动念以及行为语言要小心谨慎呢?这有两个必要:

  第一个必要是,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往往还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而在独处时容易产生放逸心,放逸心一旦产生,我们就会放松对自己身口意的观察、防护和戒备,从而过失之门就会敞开,错误的身口意就会蜂涌而出。例如,有些人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能够彬彬有礼,而和老熟人打交道时就言谈粗鲁,结果导致老熟人成了老仇人;有些人在和朋友同事打交道时,能够举止端庄、言谈合乎礼仪道德,而和家人在一起时就随随便便,所有约束自己身口意的礼仪道德等皆被抛之脑后,结果导致经常和家人吵架斗气,家庭不和睦;有些人在人前还算是理智正常,而自己一个人在家时就登录黄色下流网站,阅读黄色下流的书籍,结果使自己的心灵受到极大染污,生活从此失去健康、阳光和美好,使自己“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有些学佛人在道友面前表现得很精进,而在家独处时却将大段大段时间用来看电视、做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世间琐事,结果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暇满人生。这些都是没有贯彻“慎独”所导致的过患。所以,人前我们要对自己的身口意小心翼翼,人后更要严密防护,不可放松警惕。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使自己离苦得乐。

  “慎独”的第二个必要是,我们在独处时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弱点、根深蒂固的烦恼心垢等容易暴露出来,所以此时应当着重加以观察和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自己内心的缺陷和不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自己的病症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们就会主动求医,寻找治病良方来医治,否则对自己内心的病症不知不察,则永远也不会主动求医,甚至会讳疾忌医,这样自己身上的病永远也没有痊愈的时候。

  如果发现自己“人前一个样,人后又是另外一个样”,则可以说明我们的正心和修身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自己死心塌地地要去修正身心,而是要做给别人看的,是出于沽名钓誉的需要。儒家《大学》中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语道破,说这样的人还没有“格物致知”,所以难以“意诚”,也即内心的正知正念还没有树立起来,或者虽然稍有树立但还不够稳固和坚定。什么叫“格物致知”呢?“格物”就是对心灵的“苦乐之道”进行仔细观察,“致知”就是对心灵之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获得不夺的定解。当一个人通过“格物致知”,对什么样的身口意会导致自他的痛苦、什么样的身口意会导致自他的安乐生起定解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身口意善加取舍和修正。此时,这种对身口意的取舍和修正就是自觉自愿的,是出于自他离苦得乐的需要,而不是出于沽名钓誉的需要。

  儒家《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的诚意(也即正知正念)就是不自欺,就像闻到味道和看到色彩之后清楚地知道其香臭和美丑一样,我们对自己起心动念的善恶也要有正知正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知之明。所以,君子之人即便是在独处时也对自己的身口意小心翼翼。而小人在独处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己的身口意,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来,见到表里如一的君子之后,就会生起逃离之心,并且掩盖其不善,故意伪装善,君子之人看到这些人的行为举止就像看到了他的肺和肝一样看到了其内在,因此以沽名钓誉为动机的伪善对自己又有什么利益呢?我们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外在的言谈举止就会如何,所以君子之人即便是独处也一定对自己的身口意严加看守。曾子说:“君子之人防护自心,就像有十双眼睛正在盯着自己的起心动念一样,又像有十双手正在指着自己的起心动念一样,君子之人就是这样严密地防护着自心!”有钱财就可以使自己的住处豪华,而内心的善则可以使自己的言谈举止端正,心一旦善良则身心都会获得安乐,所以君子之人必定要通过“格物致知”使得自己诚心诚意地断恶行善。《格言宝藏论》中说:“智者即是学问库,彼等收集格言宝,如海即是江河库,是故百川汇大海。”又说“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长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儒家“慎独”的教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修心良药,智者肯定会加以珍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慎独)(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慎独)  

 能弘法师:慎独 

 悟道法师:有慎独的功夫,你自修也可以 

 印光法师: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 

 虚心、慎独、宽厚、吃亏、寡言等做​人十大要诀 

 印光大师: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 

 慎独,是修养的最高层次 

 有些沉重,从慎独、孝顺、社会交往恐惧、深度思考能力等方面 

 黄柏霖:慎独知于衾影司法院前,院长力拒女色 

 明如居士:以菩提心受持《感应篇》 

 明如居士:发起皈依三宝之心 太上感应篇浅释 

 明如居士:如何受持感应篇?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的见地与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