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日期:2018/5/20 16: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再看下面『微乎危哉』,这个「微乎危哉」,在《尚书·大禹谟》里面有这么一句,我们也常常见过,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句非常重要,理很深。「人心惟危」就是人心很容易被物欲所蒙蔽,叫「人心惟危」,难以安宁,「危」就是不安的意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它的意思是怎么样呢?简单的说,这一句是尧传给舜的道统心法。当时尧把王位交给舜的时候,有教他这四句,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前面那三句,其实是舜再加进去的,希望禹做到允执厥中。「允执厥中」,如果用我们佛家的标准,就是中道,中道实相,就是不二法门,不落空有。也就是我们《金刚经》里面的重要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允执厥中」。

  这整句的意思是说,人民的意念,人心的意念,是难以安抚的。这个尧在教舜,人家说人心难测,民意,我们现在用很通俗的话说,民意如流水。像台湾有时候总统选举,立法委员选举,都会有民意调查,水也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民意有时候很难去捉摸,叫民意如流水,这是这里面讲的「人心惟危」。人民的意念是很难加以了解跟安抚的。「道心惟微」,道统的思虑是微妙幽深,「道心」就是我们大道之心,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宇宙的真理。我们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道心」。「道心惟微」,只有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契入这个大道。

  就像当时六祖大师,五祖大师在传衣钵给六祖大师的时候,五祖大师假装生病,事实上他衣钵已经传给六祖大师了。他上殿说法的时候,弟子就问他说,请问五祖大师,衣钵传给谁?五祖大师就说,「能者得之」。这个「能者得之」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说,它的表法就是惠能大师已经拿去了啦。「能者得之」,「能者」,就惠能大师已经接衣钵了。那另外一种解释是什么呢?能够契入这个心性的,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这个人就可以得到衣钵,叫「能者得之」。所有弟子里面,只有六祖大师开悟,所以他「能者得之」。

  所以道统的思虑,他就讲说,真理的这种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说,不可思议的这种境界,那是什么?那是道统的思虑,微妙幽深到什么地步呢?我们为什么说地藏法门?「地藏」是心地所含藏的宝藏,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果时所说的,奇哉,奇哉。奇哉,奇哉,就是微妙难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我们《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那个「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就是我们的真如法界,就是道统思虑的微妙幽深。想要去传承这个道统,古代我们讲说传承就是,「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就像五祖大师传衣钵给六祖大师一样,六祖大师也是因为开悟了,大彻大悟了。他一听到《金刚经》里面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顿脱,契入这个法界,他就是传承了这个道统。

  「惟精惟一」就是什么?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叫做「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照儒家的解释说,那就信守中庸之道了。所以「允执厥中」这四个字,是尧传给舜的心法。舜又将它传给禹,大禹治水,就是舜传给禹的时候,他又加了前面那三句。但是尧传给舜的时候,是传「允执厥中」。可是舜的境界比较高,舜是一个大圣人了。舜他对他爸爸很孝顺,对他后娘很孝顺,对他弟弟很恭敬。我们在读《感应篇汇编》里面,有研讨过。虽然他爸爸,瞽叟要害他,他说他爸爸本身的自性,他本身的本性是非常善良的。所以舜的境界比较高,所以尧就直接给他「允执厥中」。但是舜再传给禹的时候,就加前面三句了,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再加「允执厥中」,十六个字。

  舜为什么要再加上面、前面那三句呢?变成十六个字呢?在前面加那十二个字呢?这个在宋朝大儒朱熹有讲过。朱熹怎么评论这件事情呢?朱熹说,尧的一句话,够了,「尧之一言,至矣」,已经淋漓尽致了。舜可以做到「允执厥中」,可以做到中庸之道,也就是舜可以做到不二的境界。所以「尧之一言,至矣,尽矣」,就是已经完全淋漓尽致了。「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他说,那舜为什么还要再加前面三句送给大禹呢?「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朱熹的意思是说,本来光是尧那一句话就够尽致了,就够透澈了,那为什么还要加前面那三句呢?他的用意是要把尧的话,讲得更清楚明白,一定要做到前面那三句话。你要做到了解人心在想什么,「人心惟危」。你做一个皇帝,做一国之君,你要知道民心的向背,老百姓在想什么,知道民众的疾苦。你了解民心以后,你才能够去领导民众,才能够去治国。

  就像我们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一样,他知道现在民心向背。所以他就整顿贪官污吏,要澄清吏治。所以他就打老虎、抓贪腐。他了解人心在想什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道「人心惟危」,他知道民众在想什么,民众希望什么。就是舜为什么再加前面三句?就是要禹去学前面那三句。他说如果没有再加前面那三句,那「允执厥中」做不到。所以用意是要把尧的话,说得更清楚,一定要做到前面那三句话,就要做到「人心惟危」,知道「道心惟微」,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性不可思议。「惟精惟一」,只有一门深入,一以贯之,你就可以做到后面的「允执厥中」了,才能够达成最后那一句话的目标,就是「允执厥中」,就是合乎中庸之道。

  那你治国如果了解,尧传给舜,舜传给禹,这十六个字的话,那你治国就在烹小鲜了。你治国就是能够如理如法,而且中规中矩了,就可以达到最后那句话的目标。可见「允执厥中」这四个字,乃是十六个字心法的精要,前面那三句要先做到。「允执厥中」是古文《尚书·大禹谟》的用词。《论语》用的是「允执其中」,《论语》是用「允执其中」。古文《尚书》是用「允执厥中」。两者之差在于厥跟其这个字,其实这两个字都是语助词,用以加重语气,两者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大差别。简单的说,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允」就是允当适切,我们说恰到好处,中规中矩,不落两边,「允」就是允当适切。「执」就是保持把握。「中」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不落空有两边。也是六祖大师在跟惠明将军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箇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当你抛开善恶对待的时候,你就入中道了,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你有善恶对待,你就有喜欢跟讨厌了,你就有怨憎了。你有怨憎,烦恼就来了。所以自性里面没有善,没有恶,它是平等法界的,就是中道。平等法界就是中道,就是不二法门,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所以如果你能够做到这样,不论是一般的做人处事,或者个人修养,参政治国,都会有一定的成就。就是这地方告诉你,其实儒家的思想、佛家思想跟道家思想,其实儒释道是一家的。你能够融会贯通的时候,对你不管是做人或者处事,或者个人的修养,或者参政治国,治理一国的大政,都会有一定的成就的。

  另外也有人说,「允执厥中」的「允」是诚信无假之心。这曾国藩先生讲的,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到一念不生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诚信无假之心了。「离一切虚妄之相」,黄念祖老居士讲,「离一切虚妄之相」,离开一切虚妄之相,就是实相,就契入了,就是诚信无假之心。「允执厥中」的「允」是诚信无假之心,「执」就是坚守之意,「中」就是中正不偏。合而言之,就是要以诚信无假之心,坚守中正不偏的中道。

  老和尚讲的,你放下执着,放下分别,再放下妄想,就打破妄想你就入一真法界,就入平等法界了,就这个意思,用佛家的解释是这样。两者在意义上的差异,其实不是很大。所以这么一来我们就了解,儒家跟佛家其实它是相通的。所以你看在儒家里面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现代的话来说,大自然的法则就是「性」。所以你不遵守大自然法则,你就违反天性,违反自性。

  所以现在为什么地球气候会变迁?为什么人心会变坏?为什么地球会不平安?人心会乱?就是因为违反了大自然的法则,五伦都没有了。人也失去道德仁义礼了,那人弃五常则妖兴了。老法师讲,《左传》里面说的,「人弃常则妖兴」,人如果抛弃了五常,那妖魔鬼怪就出来了。「人弃常则妖兴」,就这里讲,你违反大自然法则。所以父子有亲是大自然的法则;夫妻有别是大自然的法则;朋友有信,大自然的法则;兄弟有爱,大自然的法则;君臣有义,大自然的法则。现在大家都违反这五个,大自然的法则就是「性」,随顺大自然的法则就是「道」。

  所以你什么叫做道德?你守住这个自然的法则,展现出来的行为叫道德。修习大自然的法则就是「教」,依这个道来行,叫「率性之谓道」。「天命」就是我们本具的自性,「天命」就是我们本具的,大自然的法则本来存于万物。万物只需要依本性发展,自然就合乎道。但是万物因为人所处的环境,或所生的时节,造成气质不同、禀赋各异,难免会有过跟不及的差异。如果你将过与不及之处,加以调节使符合原来的道,那就是「教」。简单的说,这一句话是儒家的讲法,就是你把一个人从恶变成善,断恶修善,再转迷为悟,再转凡成圣,就是「教」了。把一个人从恶变成善,再从迷变成悟,再从凡变成圣,就是「教」。

  所以宗教,宗教,老和尚常讲的,主要、重要、尊崇的,教学、教育、教化。具体而言,「道」又是什么呢?「道」就是我们讲说中道,佛法里面讲「中道实相」。「中道实相」是平等法界,不二法门。那儒家讲说「道」是什么?就是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儒家的说法。「发而皆中节」,合乎我们所合乎的礼节,我们的礼,「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所以在我们北京里面有,京城里面有,殿里面有中和、有太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以古人很有智慧,你看在紫禁城里面写一个中和,殿里面给它取中和有他的原因,以前的皇帝都很有智慧。「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能够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大根大本,你就是「达道」,就是你已经通达圆融无碍了,那就「致中和」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这样天地万物就是井然有序了,天下太平了。以前皇帝就是要统治天下,也是期待天地万物能够生生不息。「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哪个皇帝不希望这样呢?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就达到中和。

  那么「喜怒哀乐之未发」,「未发」是什么?未有之前,你还没有毛病习气起来,你一念觉照,背尘合觉。就是未有之前,你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你背尘合觉,就是「谓之中」了嘛,你就跟道相应了嘛。在还没有喜怒哀乐情绪之前,那个本然的性,如如不动的本性,无所偏倚了,就是「中」,就是我们本有的面目嘛。放下执着,离开六道嘛;放下分别,就离开九法界;放下妄想,入一真嘛。就这里讲的,还没有喜怒哀乐情绪之前,那个本然之性,如如不动的本性,无所偏倚,就是「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嘛,一旦生起喜怒哀乐情绪,你马上放下来,马上断掉,马上转迷为悟,就是我们大经里面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转喜怒哀乐为清净、为菩提,就是一旦生起喜怒哀乐的情绪的时候,这些情绪都能够适度的,没有乖戾逾越,「谓之和」。你能够转境的话,你就能够怎么样?能够跟我们的这个,就是这里面讲的「中节,谓之和」相应了,就能见到本然之性,就是「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就是本然之性,如如不动的本性,你就见到了。所以一旦生起喜怒哀乐的情绪,这些情绪都能适得其度的,没有乖戾跟逾越,就是「和」。

  所以刚才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一切天命,自性与道之所共由。「和」是率性成道所应依循的精神跟原理。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把「中」跟「和」做到极致的程度,天下自然会安于所处的境,万物自然会生养顺遂。就没有像现在的人心这么乱,像现在地球气候这么,我们讲说极端的气候,就不会有这种现象了。我们现在的人都违背了这个中和的意思了。所以古人跟我们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以老法师讲过,汤恩比博士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是从什么地方说出来的?因为汤恩比博士当时告诉日本人,说中国人他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当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回过头去找他们的祖先,智慧就生出来了。所以这里讲,你看我们的祖先多有智慧,「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把「中」跟「和」做到极致的程度,天下自然会安于所处之境,万物自然会生养顺遂,呈现一片祥和与繁荣的景象。我们人的心性功夫,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刚才我们提到这一段,非常有意思,这一句是很深的。但是经过末学引用这些大德跟朱熹的这位大儒的解释,我们充分的了解说,《尚书·大禹谟》里面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来它是跟我们处世做人、做生意、治理国政都是息息相关,都跟天地有关,跟万物有关。可见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有些是讲出世,有些讲入世,但是它的运用方法各有不同,各有千秋,但是根本的心法无二。你也可以讲说,老子是菩萨示现的;你也可以讲说,孔子、孟子是菩萨示现。就如同净土法门法师问李炳南老师说,李炳南老师说,理论上是有,事上找不到证据,你也可以讲说他们是菩萨示现的。所以根本的心法无二,可谓天下之道真是什么?俗话讲,一理散万殊。台湾俗话讲说,一理通,万理彻。一经通,一切经通。只要能够返璞归真,把握人的心性,人心灵的自性,从我们自己的小真空、小宇宙,能够通天彻地,通晓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真理,成王至圣也不过如此啊。这一段讲得非常好,跟大家这样分享。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O六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尧舜       黄柏霖)(五明学佛网:尧舜       黄柏霖)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 

 黄柏霖:知物虽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处 

 黄柏霖:广钦老和尚修行的故事 

 黄柏霖: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