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警官:二十三个行善所不应有的心念和行为之一


   日期:2018/12/20 7: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那接下来这下面,各位看这个『勿』,「勿」,很多「勿」这个,一共二十三条,我给它统计,一共是二十三个,对,二十三个,二十三个「勿」。第一个「勿」,第一个就把你先点出来,勿悭贪,「勿吝财而中止」,就是你不要因为要去行功立德,你要去布施,因为要舍钱财你就停止了,只要是听到捐钱,你马上就不想做了。虽然你有时候你也发愿,可是你还是不愿做,为什么?你舍不得啊。因为众生最重视两个东西,一个身体,很爱惜身体,第二个很爱金钱,这两个放不下。但是这两个到最后都不能够留,钱也不能留,身体也留不住,但是就是舍不得。这第一个,「勿吝财而中止」。所以你刚开始就是,我讲说你从悭贪到不悭贪,你从有相到无相,到慈悲喜舍,就刚才我解释我的过程里面,我是从一点一点这样累积的,所以「勿吝财而中止」。

  『勿畏讥而自疑』,我们如果常常想去布施,想去帮助别人,有些亲戚朋友就比较会固执,他说,布施要干什么?无聊的钱拿来花该多好,买奔驰啊,干嘛拿去捐给出家师父,拿去供养三宝,那何必去印经,不用,拿来买奔驰车了。那你就怕人家笑,不敢布施,对不对?很多人都是这样啊,他自己本身也不去行善,专门就造口业,或者说三宝的不是,障碍人家行善的机会,本身业障重啊。我也碰过那种亲戚朋友,以前我在吃素的时候,他只要带我小孩出去,要吃饭,吃啦吃啦吃啦,酒肉穿肠过,没有关系,吃啦吃啦。我说,你不要把他带去吃肉了。他就告诉我,他是我亲戚,他说,你吃你的嘛,小孩子吃小孩的。我说不行。这是一样。但是你不要说,你怕人家笑话,就不敢吃素了,对不对?因为你要长养你的慈悲心嘛,这个「勿畏讥而自疑」。

  「勿狃于便安而不能奋发」,这些二十三条各位都要记得,这二十三条就是《太上感应篇》讲一般人都会犯的毛病,不敢去积德累功了。「勿狃于便安」是什么意思?「狃」就是什么?就是说因为他安于习惯了。「便安」就是他环境很舒适。譬如说有些人,先生老公对她非常的好,她要什么就给什么,都非常疼她啦,然后家里也很舒适,住的这个房子也非常安逸、非常漂亮,会俯瞰整个台北市的夜景。吃也很好了,假日礼拜六、礼拜天,我们都出去逛信义区,我们去逛东区,吃美食,那完了以后,我们再去吃好吃的冰淇淋,生活过得很惬意。可是你要知道,这种日子很容易过,我看太多,等一下我就讲那个故事,各位听到就会吓了,不修行不行啦。

  「狃于便安」,跟一般人一样,而不能够奋发,你不能够发奋图强,学佛也是要发奋图强。我们讲说,学佛要带三分勉强,有时候你就是要牺牲啊。像我们现在在这边听《太上感应篇》,那有些人说,无聊,要听那个干什么?来,出来玩,出来玩了,卡拉OK了,现在天气这么热,去游泳了,对不对?就是这样啊。世间人就是喜欢这些东西,玩乐,五欲之乐。我们勿狃于便安不能奋发,我们如果要去行菩萨行,我们要去精进用功,我们就选择这一条路,这一条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告诉我们解脱的路,我们要走上解脱这一条路,我们不是要去走上轮回那一条路。

  「勿牵于私欲而少于刚断」,「勿牵于私欲」是什么意思?「勿牵于私欲」就是说,他可能是有自私自利,他跟自己有关的,可能人家叫他去帮助一件事情,但是这个牵涉到他的利益,或者牵涉到他的,比方说,他既得的利益,或是他自己有个打算,这「牵于私欲」,他个人的私欲,而他就不敢果断去帮助别人。这个比方说,人家叫你去帮忙,这跟我道场无关,这叫什么?「牵于私欲而少于刚断」,你没有办法去勇猛的去帮助别人,这个一般都是我执还很重的。

  那么第五个,「勿聊且塞责而半途自废」,譬如说,人家叫你去行善,你就应付一下,好啦好啦好啦,做一下,表演一下,那又跑掉了。「聊且」就是姑且,「塞责」,就敷衍塞责一下,然后半途就自废了。

  第六个,不要「安于小成而快然自足」,就是说不要做一点点好事,就到处的宣扬,自己觉得说自己很了不起,就「快然自足」,这是一般有时候会犯的毛病。

  『勿妄希高远而不务实修』,就第七个,不要发了很高、很大的那种,就是自己要做怎么样,就做很多什么很大的大善事,但是他从来,虽然他做很多、发很多,但是从来没有一步一步的去做。他从来没有真正去做、没有真正去修,而且真正去实践,而「不务实修」。我有碰到一个莲友,他以前就常问我,他说,老师,老师,某某法师叫我发一个愿。我说,你发什么愿?他说,叫我持往生咒三十万遍。我说,你现在持多少?老师,我不想持了。我说,那你发了没有?他说,发了。我说,那你发了,怎么可以不照愿走呢?老师,听说往生咒念一念会往生,是不是啊?我说,谁讲的?就是这样,智慧没有开,到处发愿,这个也修不好,那个也修不好,什么跑来跑去的,没有一个地方安住。「勿妄希高远而不务实修」,连一步都踏不出去,就这个道理。

  『勿因事大而畏难』,一听到这个事情说,啊,就很大了,那太困难了,我不要了。就像我当时以前在帮助佛教僧伽医护基金会财团法人,它是专门在照顾出家人的医疗。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们要去申请、去赈灾,到四川去赈灾。那也是很困难,没有几个可以进去,一个是中国台湾的红十字会,一个好像是慈济,他们要进去。这个僧伽医护基金会也想进去,可是进不去,要申请。后来就申请跟红十字会合作,用红十字会名义进去,后来突破了很多困难。

  因为要去那边义诊,就要把医疗设备带过去,把药品装箱,包了很多医药品,还要联络很多医生,一些设备都要带过去。如果你一定要说,哎呀,师父,这样太麻烦了,又要那么多医药,然后又那么多设备,太麻烦太麻烦了,还要去公文去申请,跑来跑去的,不去了,「勿因事大而畏难」。后来我们还是去啊,去了我也很高兴,我到汶川去看那些真正受灾难的那些大陆同胞。它们好大啊,他们那个大陆赈灾效率非常的高,他们就在一个学校,盖一个集中的灾民的收容中心,那里面什么都有,效率真的很快。它里面有专门从饭店租下来、包下来的厨师,在那边煮饭给他们吃。

  然后我去坐那个游览车,他们送我过去,问那个游览车司机,我说,司机菩萨,你是从哪里调来的?他说,我是从贵州调来的。你贵州调来四川支援的?他说,对啊,领导叫我们过来的。当然也要付车资给他啦,要付钱,集中调度。他们真的赈灾这方面很有效率,走在四川成都,他们只要挂上赈灾车,全部可以走中央车道,那个真的是很不错的一个体验。后来我就到,他们到那个地方去,实际现场去体验他们的赈灾,「勿因事大而畏难」。

  『勿因善小而忽略』,你不要说这个是一个小事,就像我刚才看那个,剪那个报纸说,这是一个小事,报纸登一登,你是「勿因善小而忽略」,你不想去做。

  那么「勿以事冗而推诿」,不要觉得说这个事情太繁琐了。有些被救助的人,他可能会有很多的这些限制,他会有很多的这些顾虑。那你要去帮助他的时候,他就有很多很多条件。那你就觉得说,哎呀,这个太繁琐了,就推诿了,就不去了,这个也有。

  「勿矜惜名节而不救患难」,或者是说你很爱惜自己的名节,我们讲叫做你就放不下这个身段,你放不下身段,你就不去救这个受患难的人,这个叫做「勿矜惜名节」。

  第十二个,「勿勉于昭昭而堕于冥冥」,「昭昭」我刚才讲过,就是大家看得到的地方,那么大家没有注意的地方,你就不去做了。那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不要在明显可见处下功夫,却在黑暗难见处堕落。这怎么解释呢?我的个人解释就是说,我的看法就是说,譬如说报纸注销来,电视会去拍,有人会报导,有人会给你表扬,那你觉得这个对,人家会知道,那你就去了,这叫做「勉于昭昭」,就是明显可见处,你就下功夫。那么如果是说,这个地方这个善事没有人去注意,电视也不会去注意,报纸也不会去注意,那你就不想去做了,或者是懈怠了,这个叫做「堕于冥冥」。

  第十三个,『勿勉于动作而忽于语言』,或者是说有些人,你是一直去做,没有错,去行,没有错,可是有些人他必须要透过,可能就是要安慰他,用善语去安慰他,所以可能有些必须用语言的部分要去沟通。这时候你不要只有在注意行动,而忽视了语言,就是沟通,叫「勿勉于动作而忽于语言」。

  第十四个,『勿空为美言而实行不副』,或者是说,你不要光讲很好听的话,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帮助你,可是你实际去做的,跟你所实际付出的不符合,这叫「实行不副」。

  第十五,『勿持于常而忽于暂』,这个地方,我在看其他的解释里面,「勿持于常而忽于暂」,这解释上,我看它解释有时候,我想了很久,觉得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勿持于常」就是说,如果譬如说,我们有布施的习惯,我们会常常养成一个习惯性,「勿持于常」就是我们习惯性会这样去做,我们常常会这样去做。可是突然间来了一个变化球,突然间人家叫你做一件事情,可是你突然间不习惯了,是暂时偶发性的发生的,这个你可能就忽略掉,这个「忽于暂」就是,可能它是偶发性的发生的事情。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一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黄柏霖:知物虽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