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略说“举善章”大意_太上感应篇


   日期:2015/2/4 9: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前面我们学完了《太上感应篇》的“总纲章”和“神罚章”,下面来学习“举善章”。 “举善章”的原文及其脉络结构如下表所示:

举善章目录

举善章原文

一、总说善本

1、对因果正道与行善有强烈的信心与进趣心,对不信因果之邪道与恶行有强烈的远离之心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2、学习与奉行因果正道应达到的标准

从断恶的角度说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从行善的角度说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二、别说善行

1、对人之善

①对常人之善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②对弱者之善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2、对物之善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3、对事之善

①对他人的善恶事如何存心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②对他人的危急事如何应对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③对他人的得失事如何存心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④如何对待他人的短处

不彰人短

⑤如何对待自己的长处

不炫己长

⑥如何应对他人的善恶事

遏恶扬善

⑦如何对待财利

推多取少

⑧如何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诽谤

受辱不怨

⑨如何对待他人的器重与给予

受宠若惊

⑩如何对待自己的付出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三、说七种善报

1、重申善报之因

所谓善人

2、说七善报

①第一善报

人皆敬之

②第二善报

天道佑之

③第三善报

福禄随之

④第四善报

众邪远之

⑤第五善报

神灵卫之

⑥第六善报

所作必成

⑦第七善报

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对于“举善章”的上述脉络结构,应当在认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就可以对照自己的身口意而依教奉行。总的来说,举善章可分为“总说善本、别说善行、说七种善报”这三个部分。

“总说善本”部分,指出了善的根本就是内心对因果正道与行善有着强烈的信心与进趣心,而对违背因果的邪道以及恶行有强烈的远离之心,这就是“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内涵。一个人只有内心有着强烈的断恶行善的信念,真切地想学习因果正道,并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善人。不断学习因果正道,并通过断恶行善来完善自己,应达到怎样的标准呢?从断恶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的标准,也就是说,不去做违背因果的事情,即便在没有人了知的情况下,也自觉自愿地奉行因果,人前人后一个样;从行善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的标准,也就是说,内心具有强烈的利益众生的愿望,对一切万物,无论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内心都用仁慈心对待。应该说,“总说善本”部分,总说了一个善人应该具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别说善行”部分,分门别类地分别从“对人、对物、对事”等多个方面指明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奉行善。

对人如何奉行善呢?对周围的人,应该做到“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忠”是指将天下黎明百姓的安乐放在心里,为了达到利益他们的目的,而忠诚于君主或领导,因为天下百姓的安乐依赖于君主或领导,帮助君主或领导治理好天下或一个团队,就等于最有效地利益了所有百姓;“孝”是对父母孝顺,不仅让他们生活无忧,而且还要让他们内心向善;“友”是对朋友友善;“悌”是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在对领导、父母、朋友、兄弟姐妹“忠孝友悌”的同时,要有“改变自心,使自心深信因果而向善”的目标,这就是“正己”;还要有“使他人深信因果,回心向善”的目标,这就是“化人”。这里,忠孝友悌是行为,正己化人是发心;或者说,忠孝友悌是方法,正己化人是目标。

以上是对一般人的善,而对周围的弱者,应该做到“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孤”是指孤儿,“寡”是指失去配偶的人,“老”是指老人,“幼”是指幼儿;对这四类弱者,应当矜、恤、敬、怀,也即怜悯、抚恤、尊敬、关怀。

一个人如果怀着正己化人的动机,对上者做到忠孝,对平辈做到友悌,对孤寡老幼等弱者做到矜恤敬怀,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一个善人。

如何对物奉行善呢?对“昆虫草木”这样的动物和植物“犹不可伤”,更何况其它情感更丰富的动物呢?不仅如此,对待用具等无情物,也要爱惜;对待天地万物,都要存心柔和,去除粗暴之心,这就是善人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

面对各种事情如何奉行善呢?“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是说对他人的恶事应该心存怜悯,对他人的善事应该心存随喜。“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是说对他人的危急之事,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与挽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是说见到他人获得财富、荣誉、地位、眷属、健康等安乐,要像自己得到一样高兴;见到他人失去财富、荣誉、地位、眷属、健康等安乐时,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不彰人短”是指对他人的短处不可去宣说,而要隐藏;“不炫己长”是说对自己的长处与优点,也不可去宣说,也要隐藏;“遏恶扬善”是说对恶事要想法设法、尽己所能地去阻止,对善事也应该千方百计、不辞劳苦地促成;“推多取少”是指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将好的、多的、精美的、贵重的东西礼让给他人,自己取次的、少的、粗劣的、便宜的;“受辱不怨”是指即便受到他人的误解与诽谤,自己承受了很多委屈,也不要去怨恨他人;“受宠若惊”是指自己得到器重,获得了财富、地位等,应该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用惭愧心面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得意忘形,傲慢自大,不可一世;“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是指给予他人恩德与财富等,不应该有希求他人回报的心,也不应该有后悔之心。

在“说七善报”部分,宣说了像上面那样内心对因果正道具有信心、一心行善的“所谓善人”,会得到七种善报:“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并从数量上补充说明了“神仙可冀”这条善报,也即“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以上是“举善章”的大意。要想对这一章所枚举的每一种善生起信心,还需要对每种善进行仔细的观察与思维,直到生起定解,才会义无反顾地去行持。因此,后面我们将对这章所枚举的每种善,从理证、教证与公案等多个角度去观察与思维,以期对其生起定解。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