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学习是第一善行


   日期:2016/11/28 9: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前面我们已经观察了:判断一个行为是善还是恶,关键是看这个行为的动机或者说目的。如果动机和目的是为了利益他人,则即使外表看起来不是很如法,也是善;如果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自己,即使外表看起来如法,这样的行为也是恶。 

      仅仅了知上面的这个道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知道,若没有“智慧”与“方便”,则即便自心具有利他的动机与目的,那么在行为上也不可能真正利益到他人。

      首先,要想使行为是真正利益他人的善行,则内心必须有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判断善恶的能力。若内心没有智慧,就会把善当做恶,把恶当做善,以致善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内心想利他,但实际行为也会变成害他。

      例如,世间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子女的,但由于很多父母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安乐因(也即善)、什么是痛苦因(也即恶),甚至误把痛苦因当做安乐因,误把安乐因当做痛苦因,因此使得本想利益子女的很多行为,成了将子女推向痛苦深渊的恶行。例如,有些父母认为人越自私就越能获得财富,越有财富就越幸福,于是为了“利益”子女,就开始向子女灌输这样的人生哲学;实际上,这样的人生哲学灌输给子女之后,等于将子女送上了三恶道的旅途。又有些父母认为,吃好穿好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于是从小就给予子女非常丰富的物质享受,但却忽略心灵层面的教育,结果使得子女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从而葬送了子女的一生。世间为人父母不懂善恶取舍而危害子女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枚举。

      孔子也曾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义是说,内心喜爱仁慈但却不好学(也即没有智慧),缺点就是愚昧;喜欢读书有知识但不好学,缺点就是会行为放荡不羁;讲信用但不好学,缺点就是会祸害自己与他人;率直但不好学,缺点就是会言语刻薄;勇敢但不好学,缺点就是会一时冲动,扰乱他人;刚强但不好学,缺点就是会狂妄自大,自以为是。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要使行为趋于善妙,首先必须通过学习,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孔子说:“好学近乎智。”如果我们好学,就能够获得智慧。

      《大毗婆沙论》中说:“譬如有目者,因灯见众色,有智依多闻,能别善恶义。多闻能知法,多闻离不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就像有眼睛的人,需要依靠灯光才能见到黑暗中的东西一样,具备思维能力的人需要依靠听闻正确的经论,才能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多闻能使人了知离苦得乐的正确方法,多闻能使人远离不善,多闻能使人舍弃轮回的无义之举,多闻能使人趋于解脱。

      《二规教言论》中说:“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意思是说,这里说的智慧是指分别心如实了知与判断事物真相的妙慧,是一个人无误取舍言行的依据;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智慧,则所有的美德都不会具备。又说:“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有些道理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就能了知,如果自己不能了知可以向智者请教,或者阅读智者的论著,比较有智慧的人与没有智慧的人在各种行为上的差别。

      因此,从上面的这些教言看出,学习取舍善恶的正论,是所有善行中的第一善行。若没有这个善行,所有的其它善行则无由而生。

      例如,儒家的圣人孔子就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他谦虚地认为,自己很多方面都学得不好,唯一觉得奉行得还可以的美德就是“好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十户人家中,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但却找不到像我这样好学的人。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来就知道“道”和“德”这两者的,而是喜欢古人所说的“道德”,勤奋学习而得到的。又如,叶公有一次问孔子的学生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回答(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是一个发愤好学得忘记吃饭、因学习而快乐得忘记忧愁、甚至忘记了渐渐衰老这件事的人呢?”(原文: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华严经》中说:“人之无闻,老如特牛,但长肌肥,无有智慧。不知三世事,亦寡法财宝,饱腹恣欲心,人形畜无别。”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像肥牛一样,虽然渐渐长大,但长的只是肌肉,而不是智慧。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去向何方,也不知道空性与因果正法,想到的只是吃饭饱腹以及男女YIN欲之事,这样的人虽然具备人的形状,但本质与畜生已经没有什么差别。

      又如,荀子的《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学习这件事是不可以停下来的。又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青色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被锯子锯直之后,用輮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石头的按压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了、行为没有过失了。又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么厚;不学习古代圣人遗留下来的阐述道德的教言,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

      《摩诃般若经》说:“无有法菩萨所不应学者。何以故?若菩萨不学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种智。”意思是,没有法不是菩萨不要学的。为什么呢?如果菩萨不学一切法,就不能得一切种智。《瑜伽师地论》中说:“彼诸菩萨求正法时当何所求?……以要言之,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一切外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菩萨求正法时应如何求呢?概括来说,就是要学大乘的菩萨法藏、小乘的声闻法藏、外道的哲学论典、一切世间工巧技艺的论典。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如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智故。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道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学。”大乘菩萨如果不广学五明,就不能得一切智。为了解脱自己的自相续需要学习内明,为了调伏外道需要学习因明,为了令他人对佛法生起信心需要学习声明,为了医治自他之疾病需要学习医方明,为了摄受一切众生需要学习工巧明。

      所以,我们应当知道,学习取舍善恶的智慧,学习利益众生的智慧,是第一善行。没有这个善行,其它善行都无由而生。

      要想使行为渐渐趋于善,先从学习开始!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