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让行为合乎礼仪或戒律


   日期:2016/12/2 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前面说过,要使得行为贤善,首先需要心地善良,也即具有利他的动机。而要兑现自心的善良,不仅要有辨别善恶的智慧,还要有取舍善恶的方便。所谓“方便”,即是操作技巧,而操作技巧中最根本的就是礼仪,或者说戒律;所谓礼仪或戒律,即是行为的规范。 

      一个人在行持善法时,只有在遵循礼仪或戒律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而没有任何后患地成办这个善法。打个比方来说,车子只有行走在道路上,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同样,行为只有符合礼仪或戒律,才能顺利成办所愿。

      荀子《劝学篇》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意思是说,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举止行为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从耳听,从口出,口耳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善他的七尺之躯呢?所以,心里学到的取舍善恶的道理一定要通过行为的取舍来体现。又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行为不符合礼仪或戒律,想成办自己的安乐都不可能,要想利益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至于礼仪,或者说戒律学处,可谓无量无边,没有边际,佛经中说有“八万四千威仪”,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一一学习,而且不同的论典有不同的体系。对于在家人来说,可以先学习一些比较简单浅显的礼仪规范,在学好这些礼仪规范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礼仪或戒律。

      目前,《弟子规》是一部广泛流传的关于礼仪方面的基础读本,学人可以拿来仔细阅读,并对照自己的行为,使得自己的行为逐渐趋于规范、没有过失。例如,在行为的基本规范方面,《弟子规》中说: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是说,一个人要珍惜光阴,要有良好而稳定的作息制度。如果作息时间不稳定,性格就会变得不稳重;如果早上起得迟,晚上睡得过早,则势必又养成懒惰的习惯。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是对一个人卫生习惯的要求,若早上不洗脸,又不刷牙漱口,大小便之后也都不洗手,那么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必定是有问题的。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这段话是对一个人衣着的要求,若衣冠不正,污秽邋遢,或过分奢华,或不合身材,就会给他人不好的印象,遭来他人的蔑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衣着不可马虎随便,要认真按照这里所说的规范去穿着。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这句话是对一个人饮食习惯的规定,也即不可挑食,不可吃得太多,不可饮酒至醉,特别是少年时,不要去饮酒。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这段话是对日常行仪的规定,身体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可东倒西歪。走路要从容,站立要端正,向他人行礼时要恭敬,动作要到位;不要脚踩门槛,不要一只腿绞在另外一只腿上并用单腿靠墙站立,不要张开双腿蹲在地上,坐着的时候不要摇动大腿。揭开门帘要缓慢,不要出声,转弯不要太急,以免触碰墙角;即便拿着空碗空盆等器皿,也要像拿着充满水的碗盆一样小心;刚进到没有人的房间,不要立即就随便大声谈话,到处东张西望,也要像有人在身边一样小心翼翼。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这是讲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可以惹太多的事情,事情太多,就会出错;对待事情,不可以有畏难情绪,也不可轻视,要认真对待。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是说,身体不可以去往招惹是非的地方,也不要去询问邪恶怪异的事情。因为若去往是非之地,就会招引是非上身;若询问邪僻之事,就会使得自己的心志变坏。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要进入一个房间,先要敲门,问清楚谁在,在获得对方允许的情况才可以进入;进入厅堂,一定要大声问候;如果有人问自己是谁,一定要报上名字,不要只是含糊地说“是我”。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明说,如果不向对方说明就拿来用,就是偷;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这样以后有急用再借的时候,就不会遇到困难。

      《入行论·护正知品》也宣说了很多大乘佛子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如说:“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意思是,我不应该没有意义地四处张望,应该意志坚定,恒常垂眼向下觉照自己的身心。也可以偶然放松,环顾四周一下,如果见到有人到来,应该正眼看着对方打招呼。为了察看道路是否有危险,可以四处观望,休息的时候应该回头看看背后,检查有没有危险存在。前后观察之后,决定是继续行走还是折返,在一切时,应该确定好自己的行仪,让身体具足威仪而住,并时时观察自己的身体所处的状态是否如法。

      又说:“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没有意义的闲谈,赏心悦目的戏剧,面临这些令人放逸的境界时,应该断除贪执。没有意义地挖地、割草、在地上画图等事情,应该忆念如来的教诲,生怕造作罪业而遮止。

     又说:“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也即发觉自己要有种种不如法的行为出现时,就像大树一样安住而不动摇。

      又说:“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要控制住自己的身心,恒常露出笑颜,不要面带怒色,对众人要说正确而真实的话。移动座位不要随意,以至于发出很大的声音,开门的动作也不要粗暴,行为要做到悄无声息,就像水鸥、猫、盗贼的行动隐蔽没有动静一样,这样静悄悄地行事,就很容易成办所愿。

      《入行论·护正知品》中还有很多对行为的规定,感兴趣的可以仔细研读。当然,由于《入行论》所说的是大乘佛子的行为规范,所以要比《弟子规》所说的行为规范要严格很多。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