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
||
日期:2020/10/4 15: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尔时,世尊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终无怨恨心。 「诸结渐渐薄」的「诸结」就是十个结,你能够走在出世间的解脱道上,就会渐渐淡薄。「转见于道迹」会走在出世间法的解脱道上。「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如果你现世还没有到达究竟解脱,至少可以不堕三恶道、生梵天上,也就是一种生天法。「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可以很快速到达「灭度」,也就是贪、瞋、痴的断尽,烦恼的止息。「灭度」不要以为是灰心灭志、消极悲观,是让我们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 一个人如果能够从慈悲喜舍方面,好好去身体力行,可以很快走上解脱道,然后从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为什幺「慈悲喜舍」会有这幺多的好处呢?经文前面的叙述就有告诉我们可以获得这些。原始佛法的意旨,让我们本身真正获益,要从菩萨心、慈悲喜舍方面开始,不是向心外去求偶像,求人家来加持、灌顶,求别人来给我们庇祐、保佑……,这些都还是向心外求。所以,我们本身能够力行慈悲喜舍,本身就能够真正自利利他,才是真正求人不如求己。 儒家有一句「仁者无敌」,我们内心的不安,是来自于我们有很多不想要的境界,还有很多敌人、很多的逆境,当一个人能够慢慢扩展我们的心胸、界线,你的敌人也会化成为你的朋友,于是很多的担忧不安会消失于无?。当你的心量扩展到无量无边,就没有敌人啊!即谓「仁者无敌」。一个人行慈悲喜舍方面,可以慢慢来到超人格层次,证到二果、三果的人能够做到超人格层次。如果你没有再超越,还是有一个「我」,还是有「我」的,有「我」在,深层核心的「自我」,还没有突破、还没有放开,还没有体证到「无我」,就没办法证到涅槃、四果阿罗汉。所以,这方面要再超越,进入到「无我」。 「超人格」层次是一个人的心量扩展到无边无际。举例来讲,德雷沙修女本身就在具体实践「无我」的精神,她离开她的家庭、离开她的国家,然后来到印度,超越种族、国家的界线,也超越宗教的界线。只要众生有苦,她就接纳,能够帮忙多少、就帮忙多少,她的胸襟、胸怀真是做到「超人格」层次。像孔子也是到达「有教无类」的超人格层次。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停在「超人格」层次,仔细分析深层里面还是有一个「我」,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五上分结」尚未超越。 「五下分结」的贪、瞋方面,可以很容易超越,但是最后面的「无明结」、「身见结」,也就是「五上分结」的深层「自我」,如果没有照见到,就很不容易超越。如果能够照见到,就可以体证到「无我」。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慈悲喜舍」,它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再者,如果一个人真正在修行,力行慈悲喜舍,随时都会散发一种柔和、安详的气氛,家人会感受到你的改变。 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课,有一位七十岁的老菩萨很不容易,一来上课之后,就有很多的感触。后来她就讲,虽然她是女性,但是在家庭里面,先生、小孩子都很怕她,她都是要当老大。当她听闻解脱道课程之后,于是有很大的改变,惭愧心生起,家人很明显感受到她的转变、她的柔软。所以,如果原来你是一家之主,常常展现大男人主义,现在慢慢去柔软、去转化,让家人真正能够感受到你的那一份柔软、那一份安详,这就是在学佛方面,具体展现你的闻、思、修,家人是一个很好的检验者。慈悲要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家人开始。我们很容易对外人慈悲,很不容易对家人、对自己慈悲,我们很容易对别人很好,但是不容易对自己的家人慈悲。 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遍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一个人「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然后「二三四方,四维上下,遍周一切,普周一切」,这是我们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次第,慈悲喜舍就是这样,以后我们真正在实修实证上面,说要自利利他,要利益众生、行菩萨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个很重要步骤,修行一定要从这个「点」建立起来了,才能扩大到这个「线」。从这个「线」,才能扩展到「面」;从这个「面」才能扩展到空间。你要先能够自利,才能够利他。这个「点」没有先净化、没有先做到,后面这些会变成只是空谈。 有的人认为我们要积极地去行菩萨道,去帮忙别人解除世间的痛苦、病苦,但是你自己的苦没有比别人少,你自己的不安没有比别人少,自己的贪、瞋、痴没有比别人少,你这一「点」没有先净化,不可能去净化世间,变成只是在「世间法」的慈悲上面绕而已。「世间法」的慈悲喜舍,与「出世间法」的慈悲喜舍,是不一样的。「世间法」的慈悲喜舍,亦即一般世间的行善,是积极想要去帮忙别人,帮忙外面的众生,但是看不到自己内心的苦,看不到自己内心的不安。 「世间法」的行善,是认为被救济的对方有苦,而施舍的这一方呢?他是没有苦,他是乐的,我能够去行善、我能够去布施、我能够去救济……,从行善布施里面产生「乐受」,产生一种满足感,这是世间的善。然后在行善里面,背后还会有所求,有的人是为名,大部分都是为了出名,或是为了得到人家的好感,得到人家的掌声,都是有所求。 然而「出世间法」的慈悲呢?就不一样了。他是看到自己跟众生都是在有苦的苦海里面,看到自己跟众生都是在苦海里面,然后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发,会慢慢展现出一种「三轮体空」的去接触,「三轮体空」的一种帮忙众生,这背后因为他感恩对方是一个天使,来示现我真理、告诉我佛法。所以,当他在做的时候,是无条件、无所求在做,不为任何名利。 我们如何具体力行慈悲方面呢?第一,要先对自己慈悲。为什幺要对自己慈悲?你先对自己慈悲,才能够扩及到你的家人。善待自己,才能够善待你的家人;能够善待你的家人,才能够善待你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再来才能够扩及到整个众生。这就是从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从点、线、面、空间……。如果没有好好善待自己,我们往往都只是在向心外求、向心外在做,儒家有一句话满好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一种层面的逐渐扩展,就是从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维上下」就是整个宇宙虚空都包括。 我们要怎幺样做呢?我们先看到自己的贪、瞋、痴,先看到自己的脸黑,先看到自己的苦,看到自己的不安,当然一方面也看到众生的不安,看到众生的苦,但是我们要先回来照见自己。如果我本身的苦没有解决,就没办法帮忙众生解决苦。如果我本身还是一个瞎子,怎幺样告诉众生法呢?怎幺样告诉众生正确道路呢?……以此可以类推。 展现慈悲,以及弘法方面,也一样是要从自己本身开始做起,亦即原始佛法所强调的,要回来自己本身开始净化。你真正大慈大悲,有看到整个世间的苦,一定会回来这个「点」上面。当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贪、瞋、痴,这时候你会将心比心,看到整个世间众生都在苦海里面,这时候原来批判、指责别人的心态,那一种向外指责的手指,会回来看自己。但是,这时候有的人会起挫折,事实上首先就是要能够接受自己,这是很重要的关键步骤。因为当你认真回来看自己的时候,才会发现我怎幺会有这幺多的贪、瞋、痴?!我的心态怎幺这幺的可怕?!我怎幺还会有这幺龌龊的心态?!……。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当你认真回来看看自己,就可以看得到,不要成为假装的圣人,不要成为圣人,要如实做一个真人。不要掩饰自己的脸黑,不要掩饰自己的贪、瞋、痴,你掩饰自己的脸黑,掩饰自己的贪、瞋、痴,就是让自己没办法走上解脱道,就是对自己不慈悲,这一点你就没办法做到了。所以,重要的是回来如实发现自己的不足,回来发现自己的贪、瞋、痴,这样当你发现到之后,惭愧心就会生起。然后就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人,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真诚,诚心爱戴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不足,你才有这一种雅量、胸襟去接纳众生。 这是有深浅程度,第一要先看到自己的贪、瞋、痴,看到自己的脸黑,这时候惭愧心会生起,下一步就是接受自己的不足,你要如实接受自己,这样才能够将心比心去接纳众生,心量才会扩展。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甚至第一层的发现都还没有,都还是在伪装,戴着很多面具,会变成表面上是做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但是内心呢?在自欺欺人啊!欺骗自己啊!就好像说人家打你一个巴掌,你在很多人面前觉得要表现出「人家说我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我必须不能够生气,必须要表现出一副涵养很好,让人家感觉说这个人修养很好啊!……」但是你私底下呢?却是在怀恨啊!私底下却一直在那里拉扯啊!在那里跟自己过意不去。 原来你是想要生气,但是为了顾及一些颜面,你却不敢生气,于是把情绪压抑下来。但是你压抑下来,并不是说你真的消化那个境界,只是表面上要做一个让人家觉得说你是有修养的人,这样就是让自己伪装起来,于是就没办法如实,没办法做一个真诚的人,这样就容易变成自欺欺人。第一点,你对自己就没有慈悲,因为压抑下来,很容易形成内伤,这样事实上是在残害自己,造成很多的修行就变成很拘谨、很压抑,表面上为了博得人家的好名声,做一个表面的修养工夫,你内心是在残害自己,在深层里面就是对自己不慈悲。 所以,慈悲不要以为光是一般的慈善方面,第一点先回来接纳自己,让自己的种种虚伪、不如实方面都放下,能够如实回来面对,让我们自己放下种种面具、种种包袱,这样就真的迈向解脱自在,这方面非常重要,先对自己慈悲,然后再来再逐步扩展。因为你能够看到自己的这些苦,也可以看到原来众生都是有同样的这些苦,那幺你就能够点、线、面这样逐步上来,至于怎幺样具体实践慈、悲、喜、舍,在下一堂课会再来解析。 【幻灯片】 我们在这世间不断一直在冲啊!忙忙碌碌啊!有的人认为说「我现在还没有危机意识,我现在没有生、老,病、死……」能不能静下来好好做一个深度的检视?我一直在忙,忙忙碌碌是为了什幺?那些前辈呢?他们又得到了什幺?给自己一个深度思惟的空间。这是在大台北地区,去年七月炎热夏天,艷阳高照的时候所拍摄的,大家有没有看到整个都是空气污染?还有这是代表一种高压电,我们常常生活在很多的压力之下,有没有?能不能回来看看这些压力,是来自于我们很多的抓取呢?如果能够看到我们成为欲望的奴隶,很多的这些抓取就会慢慢松开,很多的压力也会渐渐的减少。但是,绝对不是说消极悲观、逃避,而是让我们的生命重新做一个过滤,哪些方面是增添我们的抓取、增添我们的苦、增添我们的束缚呢?自己要去过滤一下。 这一张是代表我们在茫茫人海里面,天天都是这样上班下班、上班下班,一年很快的过去,十年很快的过去,再来很快的面临退休,面对老、病、死……。很多人一直跟着社会、跟着世间的脚步在走,但是当他上了年纪之后,再回头看是百感交集,再来又是无奈去面对老、病、死,这时候是变成无所选择的面对老、病、死。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就是要从「不知不觉」的层次,慢慢提升到「后知后觉」,然后再慢慢提升成为「先知先觉」,要回来如实面对自己的不安。 这边有几张幻灯片都是在传达众生内心的不安,内心的不安都会透过很多的仪式,来掩饰我们内心的不安,但是众生往往都是向心外在求,在供桌摆了一些鲜果鲜花之后,然后心里就很多的祈求。不要想说「现在我是知识分子,不可能是在这样的层面,我不会做这些……」,这样我们又不容易看到它。这些一样在告诉我们法,虽然说你可能不会这样做,却是一样做其他的事情,只是事情的表相上不一样而已,本质是一样的。内心的不安要透过种种的礼拜、企求,然后希望能够加持、保佑,就是落入信仰型跟迷信型的宗教。 这张幻灯片是在龙山寺所拍摄的,众生拿了一些东西要给诸神祇吃,就这样祈求了一大堆,这里面都有很多的有所求。这里是行天宫,每天都有好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这里,都在做什幺?收惊啊!为什幺要收惊?最主要是内心的不安,希望透过一些仪式,让他能够认为说找到安心。但是佛陀要我们静下来反省、反观,这样做真的能够安心吗?还是只是在治标呢?还是只是在吃一些止痛剂呢?还是只是在吃一些安慰剂呢?所以,我们要从迷信的层面,提升到信仰的层面;再从信仰的层面,进入到智能型的层面。 这是在大台北市里面,算是首善之区,人文知识水平各方面都是很高,但是你不要以为只有老头子是这样,年轻人也很多啊!他们只是代表告诉我们,众生内心的苦、不安,于是不断在向心外在求,在跪啊!在拜啊!一点燃三柱香,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安、很多的企求,就一直在向心外在求。大家看这些幻灯片,不要以为说:「那是他们啦!那是阿婆啦!我不是那种层次、我不会这样……」这样我们就看不到法,你要看到他也是代表你,代表我们每一个人,除非你能够真正找到解脱道,不然我们都是一直在心外在求,求取安心、求取保佑、求取加持。只要你有所求,就一定有苦,背后就有很多的依赖。 祈求是代表我们内心是不安的,因为你有不安,才会有所向心外去求,它代表的是一种形式而已,要看到实质、本质上面。因此,你可能不会这样做,但是你做其他的,要去看到你内心的那个求,要能够找出内心的不安,这样才能够找到病因。所以,我们不要只看到说这都是别人,事实上他们都是在告诉我们,是我们自己啊!他是在示现我们,这是一面镜子啊!幻灯片是提供给我们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让我们如实来看,不要以为这是别人,这是我们自己。 众生透过一些仪式,认为这样就可以把一些妖魔鬼怪驱除掉,可以把我所不喜欢的境界消弭掉,这都是向心外在求,这样真的就可以把内心不安的境界消除了吗?你不喜欢的那些妖魔鬼怪就消失了吗?所以,我们就是要不断去提升、去探讨,真的要找到病根、病因,而不是说只做一些表面让我们安心、吃一些止痛剂而已。内心的不安,不断去请人家指点迷津,除非里面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明眼的善知识,才能够告诉你正确的解脱道路,不然他也是会用机率概论,用一些统计方面的说法来告诉你,应该怎幺样、应该怎幺样。 往往在做这方面的背后,我们都有一个心态,就是在做趋吉避凶、趋乐避苦,会去追逐我们所要的,然后逃避那些我们所不想要的,像这种层次、情况,还是会只是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你有很多的境界是你要的,很多的境界是你不要的、很想排斥的,因为我们有贪、也有瞋。我们怎幺样去超越这种贪、瞋?怎幺样超越那一种要跟不要?超越那种二元对立呢?这就是我们课程所要进入闻、思、修、证的。 这些偶像是因应市场需求产生的,有人喜欢这样的形状,有的人喜欢这样,其实这些偶像是众生塑造出来的,然后我们又成为这些偶像的一个被救度者、被救济者。我们去塑造一个偶像出来,然后又祈求这个偶像来保佑我们、加持我们。事实上,这些都是因应众生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经典呈现在我们面前,光是在这里拜、拜、拜,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就解决了吗?如果这样膜拜,能够真的让你走上究竟解脱,这样的方法就是一个究竟法;如果无法到达究竟解脱,这些还都只是方便法。 我们不是在比较法门的殊胜高低与否,而是经典所要告诉我们的法、真义、真理,我们有没有去体会到?如果没有体会,光是一直在膜拜这些经典、真理,对你来讲还都是很遥远,甚至你认为要到他方世界才能够找到。事实上,法、真理都是如实呈现在你的眼前,我们要把心澄净下来去观看。 这张幻灯片是代表我们到山上去修行,有时候一两天、三四天,离开滚滚红尘到山上去修行。有一位朋友曾经到中部某一座很有名的佛寺,然后就跟寺里面的法师讲:「我很羡慕你们出家人,我们在滚滚红尘是是非非计较,觉得很苦!很羡慕你们这些人能够出家,在这边修行,我觉得你们很好,没有这些是非争执……。」于是有一位在寺庙里面算是排前几位的出家众就坦白回答说:「我们这里是非才多呢!」让他很惊讶,他说:「奇怪?我很羡慕你们的生活,很羡慕你们的境界,你怎幺这样跟我讲这里是非才多?……。 于是我就跟他说:他讲的是实话,如果你没有找到解脱法,没有回来向内净化自己,就算你到深山里面去修行,还是一样烦恼不断、是非不断,各种抓取不断。所以,就是要回来净化我们自己。 刚才有同修问:对老、病、死方面,他没办法深刻体会,要如何深刻体会老、病、死?现在秀出的幻灯片,就是让大家先从天文方面的黑洞,来了解我们生命的黑洞,让我们体会老、病、死。只要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太阳系的所有星球,慢慢都会被它吸引,然后并吞消失掉,所有现象界的有形物质,最后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所谓「一切来自于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然后又回归到空」,这一句话含意很深、很深,以后我们可以进入实际的体悟、证悟到。 我们再来看看「生命的黑洞」,以前大家看到这些画面,会觉得是不吉祥的、是不好的,也会麻木、不知不觉,认为那个人是自然死的、英才早逝,顶多只是觉得惋惜,不容易去体会到黑洞的厉害、吸引力有多大,黑洞是随时都在你身边,而且是随时等在你身边,然后它会说:「总有一天等到你啊!」这就是黑洞的魅力,它的吸引力很大,你慢慢会进入到里面。这里面有一个老兄,他已经进入黑洞里面了。如果你不知不觉来看这个画面,你也没感觉、也看不到,事实上他已经在告诉我们法,告诉我们真理--生、老、病、死。如果你有觉知来面对这些画面,问问自己:当我面对、濒临死亡的时候,能不能真正很自由、很潇洒、很自在? 黑洞里面的容量有多大?你知道吗?它不是装一具尸体而已,就像我们前面所看到的天文方面黑洞,虽然好像小小的圆点,里面一个小小黑点,但是再大星球进去里面,都可以将其消失。黑洞里面的容量有多大,知道吗?它可以装得下你所有的财产,可以装得下你所有的名利、权位,黑洞可以装得下你所有的国土江山。你所有的一切,它都可以把你装得下,这就是黑洞的厉害。所以,很多人这样忙忙碌碌过一生,到后来会感觉到人生是一场梦一场空,他的生命不知道方向,只是这样跟着众生的脚步在走,到后来面对老病、死亡方面,然后就是兴起一种感慨,已经几乎没有选择的面对。我们现在就要提前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要把真正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 这是住在黑洞里面的一位亲戚要捡骨,我们来看黑洞里面是怎幺样呢?「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进入的,我们现在进入黑洞里面来看看这位老兄,他从原来很英俊潇洒的容颜变成这样啊!这是黑洞的厉害,可以让你不断的变化、变化,不断的消失,现在只剩下一堆白骨。再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这些也都会化成为尘土,这就是黑洞的厉害啊!所有的名利、所有的权位、所有的国土江山,到最后你会换得这样一堆白骨。只要我们生命的十个结没有解开,生命的核心就会抓取着,这样在往生的那一剎那,又会形成下一世的种子出来,于是遇到因缘又会再起。 佛陀就是要让我们去看到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然后针对根本原因来解决。这就是一个「夜总会」,以前面对这些坟墓的时候,都会认为这是不吉祥,像我们在乡下的小孩子,父母亲遇到人家有丧殡,就会告诫小孩子要避开、要回避,这是不吉祥,怕犯到、冲到。事实上,他们都是告诉我们佛法、告诉我们真理,但是我们众生呢?却是不去看、趋吉避凶,认为这个是凶,这个是不好的,赶快躲避、赶快逃开,不管你再怎幺逃,黑洞、死神都跟在后面。 我们在深入看看身体的实相,这是实际的尸体,这是一个肺脏、这是心脏、这是肝、这是横膈膜、这是胃,然后这是肠黏膜,这里面是小肠、大肠,这是气管。以后我们还会播放一系列幻灯片,把各个脏腑器官再深入解析。 这是帆船石,但是它有一个名称叫做什幺石?这是额头、这是鼻子,很突出的一个鼻子,就像美国总统尼克松,就算当到一位最高权势的美国总统,当面对茫茫大海、生死大海,也是茫茫然。不是说当到最高权位的总统,生死大事就可以解决。佛陀就是体会到这方面的问题,才让他放下太子王位,认为就算当到国王,也没办法逃离死神、黑洞,才体认到解脱的重要,就像每一个人面对茫茫大海,不知道何去何从,人生茫茫然的一种感觉。当一些境界冲击过来,就常常被境界?的昏头转向。 有的人也许会认为「我现在生活过得很好,现在位高权大,觉得没有那些苦……」。我们要即早静下来做有深度的观察,不然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之下,又会无可奈何的走上老、病、死,进入没有选择的「黑洞」里面。 这张幻灯片就象是一个人这样不知不觉,然后慢慢面对茫茫的人生,所展现出的一种无力感。如果到老人公园或是老人公寓去看看,可以从很多老年人脸上的表情,看到那种茫茫然、无奈,要去看他们都是天使,在告诉我们法。就像一个年轻人,然后看着老一辈面对茫茫人生大海的无奈,当我们面对茫茫人生大海,佛陀希望我们能够做有深度的观察,然后让我们从苦海之中超脱出来。就像有一首「海鸥」的歌词,不怕狂风巨浪,要飞得越高、看得越远,找寻理想的目标,要把生命的定位、生命的意义找寻出来。在这茫茫人生大海里面,灯塔就非常重要,它会指引我们生命的方向--解脱道,灯塔一方面也是代表善知识,指引我们什幺是法?什幺是真理?什幺是实相?佛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善知识。 这一张是灯塔,灯塔在我们茫茫的人生大海里面,尤其是在黑夜、逆境的时候,是非常重要,具有很多的指标,引导我们到达安全解脱的彼岸。播放给大家看的这些幻灯片,都是我自己实际去拍摄的,这一张灯塔是在鹅銮鼻拍摄的,觉得满有启示性,于是就把它用作书本的封面,就像善知识可以协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善知识他是一座桥,一座指引的工具,但是你不要执着在这个桥上。如果你的目标是锁定在某一个人身上,去树立一个山头主义,又去抓住某某人,又是以方便为究竟。 所以,佛陀要我们依法不依人,真正善知识绝对不会要你留恋在他身上,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指引的工具、指月的工具,协助你到达彼岸,协助你回到自依止、法依止。善知识是让你从生死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是一座桥梁。这一张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现象界的一切,看到更深的「空」,就是佛陀在《阿含经》里面提到,我们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这一张含有很多的深义,以后课程就是要逐次了解「法住智」,然后你到后面才能够体会到缘起性空,再来涅槃、无为、空。 这张幻灯片里面有很深的启示,就像一条解脱道,我们透过「阿含解脱道」的课程,然后逐步的走,到后面我们又可以看到现象界的缘起、缘生、缘灭,然后体会到「空」。以后当大家慢慢闻思更深入之后,可以体会到这里面有很深的启示,如果我们能够好好闻思修上来,就可以跟佛陀一样,当你证悟到究竟解脱,你会体证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而这个「唯我独尊」里面,是绝对没有「我慢」。只要有「我慢」,就还是在生死轮回里面。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体会到你跟一切众生,跟一切的天地,跟众生所认为的超级大力神,都是完全平等。要「自我」消失,你才能够体证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跟整个众生、跟整个天地,是溶为一体,这是34章《心经》所讲的世界,以后大家有因有缘一定可以实际去体证到,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我慢」。只要你还有「我慢」,就不可能体证到;只要我们好好修行,我们会「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就是我们的心花朵朵开。 心要开,我们必须要先怎幺样呢?净化我们自己的贪、瞋、痴,打开我们的心,让我们狭隘的心不断开展,心一定要柔软,柔软才有办法开。所以,当我们的心慢慢净化、慢慢柔软,一定可以进入实际的闻、思、修,可以「花开见佛」,「见佛」就是体悟到法、体悟到真理、体悟到实相。所以,不要以为「见佛」就是看到某某佛像。「花开见佛」的「花开」就是我们的心花朵朵开,我们的心柔软、心开放、归零,然后再来我们可以去「见佛」,就是见到法,见到佛陀所体悟的究竟法、涅槃法,体悟到了实相真理。 「悟无生」就是当你真正能够体悟到法,然后闻、思、修、证逐步上来,就可以体悟到「无我」。当你真正体证到「无我」,就可以真正体悟、体证到不生不死。所以,这些都不是口号,而是实际可以做到。 这张是在佳洛水拍摄的,好像一尊佛像端坐在一张椅子上,这两边的手、他的头、鼻子、眼睛、嘴巴,当我们慢慢走上解脱道之后,观看缘起、观看芸芸众生,看到众生在苦海浮浮沉沉,这时候你会大慈大悲悯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心花朵朵开,能够「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真正解脱自在,只要大家好好逐步深入,一定可以做到,但是现在目标要先锁定在证初果,只要大家好好闻思,一定可以证到初果。 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修行者是没有分别心,但是?什幺还要有「无缘」跟「同体」的分别心?这是一种方便权说,因为一般人还不容易了解所谓的「没分别」,必须要用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语言来体会,因为我们众生一般是对于跟自己缘分比较亲近的人,才对他们慈悲,跟我们因缘比较疏远的,就没有慈悲心,于是要透过进入到跟你缘分生疏的,甚至无缘的这些,都要有慈悲心,这些只是一种方便说,鼓励我们要超越原来的这一种亲疏观念。但是,要真正体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方面,你的「身见」一定要破,如果「身见」没有破,嘴巴说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都只是口号。因为你的「身见」没有破,还会有很多的我、我所、我的亲人,很多的我、我所方面的因缘,还是有很多的亲疏分别。 所以,一定要「身见」破,才能够体会到什幺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当然你体证到四果阿罗汉,真正的「无明结」破,就已经没有所谓的「无缘、同体」,但是在之前是要有一个权说。 (补充说明书本第8页) 一个人要有惭愧心,才不会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亲近善知识。一个人要断除老、病、死,也就是要断除生死轮回,必须先有前面贪、瞋、痴的断除,这是很重要。所以,先有贪、瞋、痴的断除,才能够断老、病、死。因此,不是说你学佛、三藏十六部读得多精通,经典看了多少,或是说你世间拥有多丰富的学问,就能够断除生死轮回。真正要断除老、病、死,解开生死之迷,一定是要断除贪、瞋、痴。 所以,学佛的目标要确立,要清楚知道往哪一方面,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一个人为什幺会有贪、瞋、痴这些呢?因为有身见、戒禁取与疑结,就是十个结代表前三个结。一个人为什幺会有种种的结呢?因为没有听闻正法,没有如理思惟,没有好好依着解脱道的次第,逐次的闻、思、修、证,于是很多走偏差了,用功错误了,却不知道。一个人的生死轮回,重点原因就在于贪、瞋、痴;因为有贪、瞋、痴,一个人才有生死轮回,你要断生死轮回,必须针对这方面来着手。 为什幺会导致我们这样颠倒梦想呢?现在假设这是一个实相的面貌,它是一条这样的直线,甲对这一个实相他非常喜欢,对这件事情显现出来的弯曲度,就会是这样的一个弯度。乙对这一件事情很排斥、很瞋恨,他很不喜欢这件事情,所以同样这件事情对乙来讲,会形成这样的一条曲线。对这件事情,甲觉得可有可无、跟我无关,有也好、没有也好,乙对这件事情非常喜爱,很喜欢这一件事情,所以这件事情对乙来讲,会形成这样的一条曲线。再来,面对这件事情,甲却是很不喜欢、排斥瞋恨,所以这件事情对甲来讲,有一种排斥力会出来,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曲线,对乙是可有可无,于是他不在乎。 所以,同样的这一条线(实相),但是到甲的心中呢?在甲的世界里面呢?他是形成这样弯弯曲曲的线,乙的世界是形成这样弯曲的线,就是每一个人的梦幻世界,每一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三界」是随着每个人不同的贪、瞋、痴程度,不同的心境所显现、所抓取出来的。当一个人不能够照见到自己的心镜,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镜,没办法生起惭愧心,没办法虚心学习,看不到自己的知见、视野是很狭窄,很多自以为是、我是、我能、我慢,都会产生出来,就是因为看不到实相,于是就会在惑、业、苦的循环里面轮回。 「惑」就是「无明」,你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心态,是一个弯弯曲曲的心态,看不到自己在染污,也看不到自己在扭曲实相,就是一种「惑」、一种「无明」。然后在迷惑之中所造出来的,叫做「业」,这一种「业」会导致他的苦,于是就在惑、业、苦之中循环。「无明」的遮障,就是「痴」,导致看不到自己的贪跟瞋,这样就看不到实相,没办法很清楚、很客观看到「本来面目」。什幺叫做「如来」?「如来」就是把无明、无明行、无明冲动这些,转为成为「明」。转成为「明」之后,贪、瞋、痴也就止息,阿罗汉就是贪、瞋、痴的止息。 当贪、瞋、痴止息之后,他的心镜是一面平整的镜子--明镜,所谓「明心见性」的「明心」,就是他的心是一面又明又清净的镜子,当他的「镜子」照见实相的时候,可以如实的反映出来,于是实相在解脱者的世界,形成一条直线。如果这个实相有弯曲,它一样照出来是一个弯曲,他会让实相如实的显现出来,能够如其本来的面目,来看待他、看清他,不会去染污、不会去扭曲,叫做「如来」。我们必须先要有「明心」的功夫,才能够「见性」。「见性」就是见到万事万物的实相,见到真理、见到本来面目。 所以,学佛的重点就在看到我们贪、瞋、痴的心态,只要还没有解脱,每一个人都有贪、瞋、痴,你要能够去看到,叫做需要反观、需要内观。修行真正用功的着力点,是在历缘对境之中,你要回来反观、回来内观。「历缘」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中、在待人处世之中,所经历的各种缘。「对境」就是面对各种境界,也就是在一切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面对所呈现的各种境界,在历缘对境之中,随时回来看到我们贪、瞋、痴的展现,当你有看到的时候,才能够断除。如果没有看到、没有反观的能力,就不可能断除。 很多的修行,包括说像林崇安教授,所谓的「正念动中禅」,也是让大家有一个环境,把万缘放下,然后明、清净下来,培养我们的觉知、觉察力,让我们渐渐有一种反观、觉察的能力。在历缘对境之中,随时去看到我们的贪、瞋、痴,让我们这一面心镜渐渐明、清、净、平整下来,才能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够看到实相、看到真理,这样就不会像上次现代稻草人的幻灯片,看不到实相,然后会惊慌、惊恐。 当你了悟之后,就会体悟「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再来「惑」没有了,因为已经具有正知正见、彻底了悟,所做所为就不再是惑、业、苦的轮回,这时候你会从原来的「无明行」,提升转为「明行」。《阿含经》有提到「一切行止息」,结果很多人会认为解脱者就像石头不动,要坐如石头入深定,才象是解脱。这些都是错误的解释,没有真正了解到《阿含》的深义,因为十二缘起里面讲说无明、行、识……这样下来,没有无明就没有「行」了,认为解脱者不应该有「行」,不应该有各种动。 佛陀35岁大彻大悟,但是佛陀在35岁之后,难道他什幺事都不做?都不动吗?他一样天天要托钵、天天要化缘,天天跟众生在互动、在讲经说法,这些都是「行」。但是跟一般众生不同的,就是众生在无明的「行」之中,一个解脱者是「明行」。所以,同样看这一件事情,有贪、瞋、痴的人看不到实相,会自以为是,以为看到的就是正确,很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不知道自己在扭曲。一个「明行」的人,没有贪、瞋、痴的人,他就能够如实的反观,叫做「如来」,能够照见本来面目,重点在于贪、瞋、痴方面要能够看到。 善人、慈悲喜舍、、第三节 本节是叙述慈悲喜舍怎幺样应用?有人来问佛陀的弟子:你们这些出家人、僧团,都是强调慈悲喜舍,你们认为外道的跟我们所讲的慈悲喜舍,有什幺不一样的地方呢?因为我们一样有讲慈悲喜舍,跟你们所讲的有什幺不同呢?这时候佛陀就告诉他们: 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世间法」的慈悲跟「出世间法」的慈悲,有什幺不同?也就是正知正见的慈悲喜舍,与「世间法」的行义慈悲善行,是有所不同的。 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法义分享】:修习慈悲喜舍,绝对有助于修习禅定与开发智慧。所以,事实上「慈悲喜舍」,是让我们从「世间法」迈向「出世间法」很重要的一个桥梁,一方面可以软化我们僵硬的心,一方面让我们原来狭窄的心胸渐渐开扩,扩展到无量无边。当一个人有慈悲心,敌人就会大大减少,再来各方面的敌对、对立,二元对立那些会渐渐模糊掉,也就是各方面的顾虑、担忧会很明显减少,这样对于你的心宁静下来,对于你要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缘。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助缘,你的心还有很多的顾虑,一打坐下来,还在贪、瞋的运转,「谁欠我?谁对不起我?……」还在那里瞋,什幺境界我要啊!想要抓啊!于是打坐下来,还是妄想不断,这样就没办法静下来。 「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如果一个人多修行慈心,对于内心的清净益助非常大。我们原来很多的瞋恨心、很多的污垢,会因为修行慈心之后,有很大的洗涤作用。「洗涤」就能够净化我们污浊的心灵,叫做「于净最胜」,可以让我们的贪、瞋、痴净化。「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如果一个人能够多修习悲心,就有助于从初禅到四禅,然后再进入「空无边处定」。「空入处最胜」就是最有帮助于进入第五定的空无边处定。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以此就可以类推了,你多修习喜心方面,就更容易契入「识无边处定」。「舍心修习多修习,入无所有入处最胜」如果一个人能够多修习舍心,就容易进入「无所有处定」。 修习「慈悲喜舍」有助于进入四禅八定,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们修习四禅八定,佛陀以前也修习过,但不是把四禅八定当作目的,如果把修行重点着重在四禅八定,还是属于三界里面的初禅到四禅,是属于什幺界?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一般众生、一般凡夫都是在「欲界」,没有修行或是还没有进入禅定方面的人,虽然进入各种宗派里面,但是还是在「欲界」,讲更清楚一点就是很多的修行法门,很多的宗派、很多的宗教,还是让人在「欲界」里面打滚而已。 佛教是有让你进入到「色界」、「无色界」,问题是佛陀曾经经历过这些,但他发现烦恼还是没办法断除。当他进入深定,烦恼是可以暂时止息,但是当他出定之后,内心的烦恼、不安,还是一样再现。所以,你进入这三界,又黏着在这里,烦恼一样没办法止息。如果有因缘,「色界」、「无色界」最好都能够经历过,体会到什幺叫做「三界」。当你真正体悟到「三界」,然后再看到它的「味」,再看到它的「患」。要能看到「色界」与「无色界」的「味」跟「患」,然后才能够怎幺样?这样才能够「离」啊! 「离」的力量有出来,你才能够「入三界」,又能够「出三界」,这样才会成为一个解脱者。但是,不要迷执这里。修习禅定是有助于我们进入「三界」,然而「入三界」、修深定,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纵使你入深定,也没办法解脱,而是让我们经历过三界、体悟过三界,然后又不黏着。你要不黏着,一定要看到它的「患」。如果你还没有经历过,不容易看到它的「患」,你有经历过,然后又能够看到它的「患」,就能够「离」。至于怎幺样去经历?怎幺样去看到它的「患」?以后我们有因缘会再深入实际的体悟。 具体来讲,慈悲喜舍怎幺做?我们再把第四节讲完之后,再来归纳慈悲喜舍怎幺做。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如果一个人行恶多端,没有善恶因果观念,他就不信解脱、生死轮回方面,然后他就会怎幺样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所以,他会亲近恶知识,还是不断在名利堆中打滚,就会找那些跟他内心相应的人,做为他的善知识。当然他就会听闻恶法,以此就可以类推。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如果一个人能够「具善人已」,具有慈悲之心、柔软之心,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人天善法,就像《阿弥陀经》里面有提到,你要生彼国,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就算你要生到极乐世界,也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够到极乐世界,然后也是要听闻三十七道品,完全在这一本「阿含解脱道次第」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来听闻,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 一个人「具善人已」,便会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之后,就能够闻善法。亲近善知识之后,有正知正见,就能够听闻到真正有助于我们解脱的这些法,就是「闻善法」。听闻善法之后,加上又有实际去闻思,于是就会生起信心。有信心之后,就会更进一步的正思惟,于是就正念、正知就会建立起来。正念、正知之后,会更进一步进入深度的实修,于是就会守护诸根,再来「便具三妙行」。 什幺叫做「三妙行」?所谓「修行」的「行」,就是代表「三妙行」,「行」就是代表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叫做三个「行」。「口行」就是讲话,「意行」就是意念。把我们原来很冲动,很浮躁、很急躁的身体冲动,把我们原来的「无明行」,透过回来反观、回来闻法之后,有回来实际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实际历练,在修正、净化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柔软,呈现出一种详和的气氛。当你的身心柔软、详和,就会展现出三种很美妙、很微妙的身、口、意之「行」,叫做「三妙行」。 所以,我们学佛有没有真正受用?有没有真正改变?不是在装填很多的知见,不是说懂得很多,而是学了、知道之后,有没有实际真正受益?有没有实际展现出来?闻正法、具足正知正见之后,就一定会慢慢展现出「三妙行」,身、口、意一定会柔软,各种冲动都会慢慢自然缓和下来,而不是刻意放慢。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包括说大家现在就可以随时去做的,就是能不能在历缘对境讲话之时,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我们通常都只是急于想表达,别人讲什幺,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听到,就急于把心里面一些酝酿的,赶快哩啪啦的讲完了,这都是属于「口行」的冲动。 能不能在讲话的时候,去听到我们讲话的声调、音浪、音韵?讲话的速度必须稍微缓慢一下,从原来每分钟假设讲200个字,现在减为每分钟讲180个字,或是讲到160个字,把讲话的频率冲动缓慢下来,就会有空间听闻到我们讲话的声音。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才会知道你在讲什幺,不然很多情况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在讲什幺,就形成是惑、业、苦的「惑」。所以,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大家现在日常听闻之后,平常就可以实际去做,你真的会有很明显的改变。第一,听到我们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来,就是去看到你在还没有讲话之前,内心里面已经在酝酿的念头--急于想表达、想要去说服别人、想要去盖过别人的「我慢」,那一种慢心,那一种我是、我能,我懂很多、想要怎幺样说服你,怎幺样要洗你的脑……。 那一种意念冲出来的时候,在还没有讲出来之前,因为它有一个「意行」在先,然后才会有「口行」,才有「身行」。「意行」是在先、在里面,当你的意念在酝酿之时,能不能去看得到?再来,当你在讲话的时候,能不能听得到自己讲话的声音?这些都是实际在修行。所以,一个真正走在正法解脱道上之人,一定是身心越来越柔软、详和,越来越慈悲,这样便具「三妙行」。一个人身心柔软祥和下来,「便具四念处」,才能够把四念处修好。上次有人问到: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这样修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个综合的应用、综合的修行,你必须闻思具足,有正确的「知」,才会有正确的「行」。因此,四念处的修行方面,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往往只是在「世间法」的四念处里面绕。如果闻思基础具足,这样就能够把四念处修好,再加上七觉支的妥善的应用,至于七觉支怎幺样妥善应用,以后我们的课程都会讲到。四念处跟七觉支的综合应用是进入实修,到一个情况之后,就会更具体的实际去体证到法,这时候你就会开悟--明、解脱。「明」就是会把原来的「无明」转为「明」,「无明」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实相、对于真理,没有实际去体证到。 当我们的身心宁静下来,实际去体悟之后,终于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就可以渐渐远离颠倒梦想,可以从一时的解脱,再来慢慢稳定下来,就是真正彻底的解脱,从初果、二果、三果这样逐步上来,跟稳定度有关系,跟见法的深度也有关系。所以,修习「慈悲喜舍」,具足「人天善法」,这是非常重要。【法义分享】里面有提到:人天善法是迈向解脱道的第一步。如果想要解脱自在,平常要多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 具体讲,慈悲喜舍怎幺用?我们一般讲说「慈悲喜舍」,但是在修行实际的次第来讲,是要悲心在先,「悲」不是悲哀、悲观的悲,是来自于见到众生苦,众生是包括自己,看到自己的苦、看到众生的苦,看到众生在苦海之中头出头没,看到世间的无常--生、老、病、死,看到众生面对生死的恐惧、恐慌不安,这些处处都有。有的人认为在生活上好像没什幺苦,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不知不觉,敏感度太差了,没有去觉知到。 所以,我们要慢慢去看,因为处处都是有天使,种种苦这些都是天使在示现,在告诉我们实相,告诉我们真理,我们要去看到自己的苦、众生的苦,当你看到众生内心的不安,以及最重要是你要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样你才会产生真正的悲心,才会真正产生慈心。你的慈心是来自于见到众生苦,这时候如果能够深入到「身见」也破除,你就能够做到无条件、无所求的慈悲--大慈大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定是要「身见」破除以后,才能够做得到,因为他看到自己的苦跟众生的苦是一体的,看到众生在茫茫苦海里面,没办法得到真正的安心,再加上当他慢慢走上正法解脱之后,回来看众生在苦海中浮浮沉沉,他那一种悲悯之心的生起,必然是由衷而发。所以,一个人要证初果,一定要有具足慈悲之心。若没有慈悲之心,你的身心也没办法柔软、没办法祥和;你的身心没办法柔软、没办法祥和,绝对体悟不到「无常法印」,「无常法印」只是变成头脑上的知见理解而已,因为「无常」是一个流体,是剎那生灭的流动、流体,如果你的身心是僵硬、不柔软的,就无法对得上流动的实相、脉动的频率,于是你就没办法体会到无常剎那生灭的流体。 所以,真正要证初果,一定要体证到「无常法印」--无常生灭的法流。记得!要证初果、体悟「三法印」,其中最重要是先体证到「无常法印」,「无常」是一个生灭的法流,它是个流体、流动的,如果你的心不柔软、心僵硬,就没办法真正见到「无常」。因此,证初果的人,一定是具有慈悲心、柔软心,证初果都需要有具有慈悲心、大慈大悲之心,则二果、三果就更不用说,证阿罗汉更是不用说。我们在大乘地区,常常会听到批判阿罗汉是自了汉,阿罗汉是自私自利……,这些完全都是错误的批判,都是以讹传讹,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阿罗汉,都是因为别人这样说,于是也跟着这样说。 以实修实证方面来讲,你证到初果,就一定要有慈悲心、柔软心,你才能够证到,才能够会真正见法。如果不是心柔软,没有进入生灭的法流,你所知道的「无常」,以为已经知道「无常」,都只是头脑里面的概念,都是哲学名相,不是真正体证到「无常」。一个人真正从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一定都是越来越具足悲心、慈悲心。一个真正证到四果阿罗汉之人,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没有说只为自己的那一种自私自利。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不用说证到阿罗汉,连证初果都没办法到达。所以,请大家放心!不会说一个人证到阿罗汉之后,就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形成焦芽败种……,绝对没有那一回事。 所以,大家要回到佛陀的「阿含解脱道」上,好好从向初果、证初果……上来,将来真的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明眼人,就能够自利利他。真正要自利利他,我们本身要成为一个明眼人,不然很容易以盲引盲,这样瞎子引导瞎子,引导到哪里都不知道。《阿含解脱道》的课程,不是装填我们一些头脑知见,是让我们每次听闻之后,要我们实际去受益,实际去受用,实际可以去做,实际的改变。学佛就是实际每天感觉到自己在脱胎换骨,每天都在提升、每天都在净化,你净化一分就提升一分。 为什幺佛陀在世的时候,早期要证阿罗汉好像都很快?事实上,本来要解脱就不会困难,只是后来把解脱道淹没掉、荒芜掉了,结果大家找不到解脱道,就变成越来越困难,到后来竟然形成三大阿僧祇劫,或是要到他方世界去。这些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大家对自己要有信心,对《阿含》要有信心,只要大家经过几个月的闻思,建立正确的闻思基础之后,就实际的来受用,实际的来改变,实际的来净化。 有一位学员在听闻课程一两个月下来,就有很明显的改变,让他自己都不太认得自己,家人也不太认得他。因此,我们的闻法就是要实际去受用,实际去改变,不是装填一些知识。慈悲之心都是要实际做出来,具足真正慈悲之心,才能够把「身见」渐渐破除掉。当你的「身见」渐渐破除掉,才能够真正慢慢契入「无我」。所以,不要再把「无我」当做是学术的分析、解析,《阿含经》里面处处都有讲到「无我」,从五蕴、六入处或是六界方面解析「无我」,这些已经够多、够多了,不要另外又一直拼命再去找「无我」,只是停留在理念上知道「无我」,而是要真正实际做出来。以客观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基督教、天主教跟佛教比较,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很多都默默在实践「无我」的精神,他们一般对「无我」的落实与实践,比佛教更积极而踏实。 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很少建立山头,不会说一个牧师或是神父出来,就收很多我的弟子,然后又去创立一个山头。但是佛教方面呢?很多的大师、很多的山头,都一直出来,抓取我的、我的弟子……,这不是在批判我们佛教,而是真正的佛法、佛教,本来是属于智能型的宗教,但是今天所展现出来的样貌,却是落入迷信型、信仰型层次的宗教型态。 所以,如果只是口头上讲「无我」,而不是实际做出来,这样真的是不如基督教、不如天主教。我们今天能够把法义好好闻思,然后慈悲真正做出来,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展现无我、无私,无条件、无所求,这样就是「为法作见证」,实际体悟佛法的精髓,然后又展现出来。你的慈心展现,处处所做所为是为世间少苦离苦,考量点是为众生、为世间,能够为世间少苦离苦,能够做多少,你就去做,不是为个人的名,不是为个人的利。 什幺叫做喜心呢?就是一个人能够转向自在、灵活取角。这里的「灵活取角」不是为个人的名,不是为个人的利,是为世间少苦离苦。什幺叫喜心呢?「喜心」是让我们原来很僵硬、很僵化的心能够柔软,当你有柔软下来,才能够灵活,当你柔软下来,才能够从正面取角、才能够转向,才不会一直坚持己见、坚持一个角度。就像所谓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占十之八、九」,其实很多是我们固执己见,台湾话讲说「横柴拿入灶」、「不会驾驶船,就嫌溪流河道狭窄」。 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心的僵化,才会怪东怪西,怨怪很多境界不如己意,我们的心很僵化,就没办法灵活。「喜」就是尽量一个灵活取角,凡事尽量正面取角,当你产生痛苦、产生困扰、产生麻烦,尽量往正面取角。同样一件事情,当你往负面去看、往负面去想,所得的结果就会是负面的;如果你往正面去看、往正面去想,它所得的结果就会是正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处处可以实际去体会、去应用,往正面、往负面的结论就不一样。再者,要转向自在,有一句话是「山不转路转」,老子观察实相界,然后从「水」之中,获得很多的体会,「水」的柔软,包括我们身心的柔软都是这样,如果你越觉得是境界把你阻碍,这就是心的僵化。事实上,不是境界把你碍着,是你心的僵硬跟境界在冲突磨擦,所谓「山不转路转」,你可以灵活正面取角,这样就可以逢凶化吉,很多境界就可以大化小、小化无,这才是真正的消灾,就是「喜」。 何谓「舍」?以比较粗浅的层面来讲,就是能够提得起、也能够放得下。众生、一般人是很容易提得起,但是非常不容易放得下,「舍」就是要能够提得起、能够放得下。以更深层来说,你要能够离开二元对立,因为这个部分很深、很深,以后我们还会再进一步解析。一般人只要还没有真正的解脱,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你也许会认为说「奇怪?我不以为然啊!我不认为啊!……」因为你还没有去反观到、还没有去觉察到,也就是说你的心还很粗糙,还没有转细、还没有明、还没有净,反观觉察力还没有觉察到。如果你慢慢进入到深层去看,会看到众生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包括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就算证到三果的人,都还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 证到四果的解脱者、阿罗汉,才能够真正离开二元对立,进入一体的世界,这方面很深,以后我们会慢慢透过幻灯片,透过一些经文,来跟大家深入解析什幺叫做「二元对立」。如果我们没有去看到,很难跳脱出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二元对立」就是不断在分别是非、有无、对错、优劣、大小……,目的是要怎幺样呢?衬托出己大人小、己优人劣、己高人低……。包括说自己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认为是别人修行不好,自己才是正法,自己才是正派的人,别人就不是,「异于我者」就算是外道……,那些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大家要慢慢去检验、随时去检查,以后我们另外会更具体来分析。 初步的「舍」,就是我们要能够提得起、放得下,给自己有充分休息的时候。更深入的解析是:唯有你能够完全放得下,才能够得到无限,你能够放得下一切,才能得到一切。好像很矛盾喔!事实上就是这样,你放不下你所掌握、你所抓取、你所拥有的,你就得不到无限。包括生命深层的「自我」,如果不能够大死一番,你就没办法「不生不死」,这里已经是讲到很深层的「舍」,包括说我的财产、我的种种这些,我都可以放得下,但是「自我」却不容易放得下。初果到三果,他可以放下很多,但是三果的人,还是放不下生命,还是放不下「自我」,就是「五上分结」还没有断。 「五上分结」是已经扣住深入到生命的核心,要面对这个「自我」来挑战。唯有最后的「自我」能够大死一番,才能够真正契入到「不生不死」,以后我们都会再跟大家来分享这方面,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实际体证到的。 以上就是渐渐把解脱的方向确立出来,要清楚知道什幺是究竟解脱的方向,这样才不会走入偏差。所有的修行,要能够有助于断我们的贪、瞋、痴。记得!你的修行是每天、每一周,都可以检验得到自己有没有在进步?如果你的修行无助于断贪、瞋、痴,就是在「世间法」。这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如果你做很多方便法门的修行,但是每天在历缘对境里面,还是在贪、瞋、痴的世界里面绕,这样你就要重新检讨反省自己:我在历缘对境这幺认真修行,这幺认真在唸佛,这幺认真在持咒,这幺认真在打坐,为什幺我一下座、一离开禅堂,又是贪、瞋、痴再现?要去找出原因。 如果你的修行在种种方便法门,没办法让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来检验自己的贪、瞋、痴,来断除贪、瞋、痴,那幺都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检验标准。但是我们说要断贪、断瞋,先要知道我们的贪、瞋就是来自于「无明」,对实相没有清楚认识,才会在那里贪、瞋。所谓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了悟实相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