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悯人之凶,乐人之善_太上感应篇浅释


   日期:2015/3/17 8: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接下来我们学习《感应篇》的如下文字:“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事情,如他人的凶善、急危、得失,人短己长,善恶,多少,宠辱,施恩与人等等,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呢?这段话给出了详细的答案。其中,“宜”就是“应该”的意思,此处“宜”字一直管到此段最后一句“与人不追悔”。下面我们一一观察这些话。

什么是悯人之凶呢?“凶”,与“恶”同义,包括“凶因”和“凶果”两个方面。例如,某人正在行凶作恶,这是凶因;某人正在遭遇痛苦、令人恐怖的凶事,这是凶果。一般来说,凶因可以概括为十恶业,也就是杀生、偷盗、邪YIN、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婪、嗔恚、邪见;而凶果则包括一切痛苦。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凶就是指痛苦以及痛苦之因十恶业。

面对他人的凶恶,人们常常会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而面对他人的凶报,也即痛苦,人们有时会无动于衷,有时会幸灾乐祸。这些,都是对待“凶”的不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的凶因与凶果,正确的态度就是怜悯,也即应该“悯人之凶”。

怜悯分为心念上的怜悯与言行上的怜悯两种。什么是心念上的怜悯呢?就是看到他人作恶时,心里怜悯他,祈祷他停止作恶,因为一切恶业到头来一定会感受痛苦,而对方因为愚痴,不知道这个道理才作恶。什么是言行上的怜悯呢?言语上的怜悯,就是口里出善巧方便的语言,用因果报应的道理劝说对方停止作恶;行为上的怜悯,就是用一些善巧方便的行为,使得对方的恶行不能得以承办。以上是对凶因的怜悯。

如果看到他人受苦时,也不要幸灾乐祸地在心里说“活该!恶有恶报!”,也不应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知道这是他往昔作恶的果报,要心生怜悯,祈祷他恶业尽快消尽;此外,在言语上应该安慰对方,劝说对方安心忍受目前的痛苦,努力断恶行善;行为上,帮助对方尽快远离痛苦。

为什么对人的恶行最好不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而应该以悲悯心劝说其弃恶从善呢?因为不管对方是一贯恶还是偶然恶,如果用凶狠来应对凶狠,就只会加剧对方的凶狠。即便对方因为势力弱小而暂时让步,但内心的仇恨却在增加,也即在心中埋下未来更深的仇恨,这个仇恨的种子将来一旦发芽,就又会让双方陷入仇恨之中。所以,以凶狠只能吸引更多的凶狠。相反,如果以悲悯心劝说,却有可能使对方悬崖勒马。

《感应篇图说》中有这样一则“悯人之凶”的公案。山右人伍仟筋有一身力气,而且十分凶悍,以舞拳弄棒称霸一乡。一句话不合心意,就出重拳打人,把人打个半死。或争夺别人的财物不偿还,或借人钱财不立借据,什么暴行他都敢犯,人们都害怕他。一天,天很热,他上城楼乘凉,有几人先在楼上乘凉,看见伍仟筋来了,都吓得到别处去了,只有一位老人仍坐在那里不理会伍仟筋。伍仟筋盛气凌人地说:“众人都跑了,你老汉不动,是不是认为为我的拳脚不够厉害?”老人悲悯地对他说:“太过分了!你执迷不悟。你父母十月怀胎,三年怀抱,为的是望你长大成人,为朝廷建功立业,向上则光宗耀祖,向下则封妻荫子。你有这么大的才能,不思报效国家,却甘心作一个无赖下流,不但国家少了一个可用之才,你父母也会在九泉之下抱恨。可惜!”伍仟筋听了老人一番教诲,万分忏愧,汗流如雨,说:“世上人都说我是可恶的坏人,我就也当自己是凶人,今日听您一席好话,如同听到晨钟暮鼓,令我猛然清醒过来。只是我作坏人时间长了,就像月亮残缺难圆一样,纵然痛改前非,不知能不能成为正人君子?”老人说:“屠夫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你果真回心转意,努力向上,定能成圣成贤,封侯拜将,青史留名,何止是一个正人君子呢?”伍仟筋跪在地上拜谢老人的教诲。从此改恶从善,从军报国,后来一直升到副帅的宝座。

这个公案中,老人首先对伍仟筋的凶恶在心里悲悯,然后在语言上慈悲地加以劝说,这就是悯人之凶。通过老人的悲悯劝说,伍仟筋终于改过迁善。所以,悯人之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可以使得浪子回头。

什么是乐人之善呢?“善”,包括善因和善果。例如,某人正在行持十善业,这就是善因;某人正在享受安乐,这就是善果。也就是说,这里的“善”,实际上就是指安乐以及安乐之因十善业。十善业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

面对他人的善因,我们不应该无动于衷,也不应该阻扰、制造障碍,而是应该心生随喜;面对他人的善果,我们也不应该心生嫉妒,而是应该心生随喜。总之,随喜他人的善因与善果,就是所谓的“乐人之善”。

随喜分为心念上的随喜与言行上的随喜两种。什么是心念上的随喜呢?就是看到他人行善时,心生随喜,祈祷他的善法能够没有障碍地成就。什么是言行上的随喜呢?言语上的随喜,就是口里出种种鼓励赞叹之言,使得对方行善的决心更加坚固;行为上的随喜,就是用一些善巧方便的行为,使得对方的善法能够尽快地没有困难地得以承办。以上是对善因的随喜。什么是对善果的随喜呢?就是见到他人获得财富、地位、眷属、长寿、无病等善报时,内心没有丝毫嫉妒,而是为对方高兴,希望对方获得更大的善报,直至成佛。

随喜他人的善因与善果,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他人行善的功德,增上与稳固自己内心善法的习气,还可以使得对方能够更快地成就善法,去除成就善法的障碍。

《感应篇图说》中有这样一则“乐人之善”的公案。章景纶生性好善,看见前人贤德的语言和高尚的行为,一定要表示恭敬并且照着去说去做。当时,元朝大兵侵犯南方,掳掠了妇女上千名,关闭在菩提寺中,让社长李德扬看守她们。李公是个善人,告诉章景纶说:“在这里关闭的妇女,都是官宦人家的美妇人,名门闺秀。要是被元兵带到遥远的北方,必然会因守护贞洁而死在那里,埋香沉玉在荒沙野草之中,实在令人不忍。我想把她们都放走,因为家中还有老母在堂,恐怕连累老母遭殃,因此犹豫不决。”章景纶听了之后,慷慨激昂地说:“我是个单身汉,你把看守的差事交给我,由我把她们放走,元兵追查此事,由我承当。就是他们杀了我,我也不后悔。”李德扬知道章景纶说的是真话,便上报元人,将看守妇女的差事交给了章景纶。章公上任后告诉这些妇女,让她们做好逃跑的准备,到了晚上就把千名妇女放走了。他又放火烧了菩提寺,到官府投案自首。官府报告了元兵主帅,主帅感动于章景纶的义举,下令元兵不许再去追赶逃走的妇女,也不准也去掳掠其它妇女,章公也被无罪释放。

后来章公娶妻,连生五个儿子。因常常想到放走妇女几乎招来杀身之祸这件事,而看破人情世故,削发为僧,四处募化钱财重新修建菩提寺。临死时,他把大众叫到一起说:“积善行德,何必让别人知道。各种劝善之理都一样圆满,没有一点残缺亏欠。我在世时没有别的,只是喜欢他人的仁善。”于是合掌坐化。五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李德扬因最初的善念,后来也因此得到了大福大寿。

像章景纶这样,对李德扬自身能力所不及的善法,随喜帮助,最终成全了李德扬的善愿,自己也因此获得了善报,了悟了人生的真谛。这就是乐人之善的好例子。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