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不炫己长_太上感应篇浅释


   日期:2015/3/20 8: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炫己长,就是不可以在他人面前炫耀、宣传自己的长处、所做的善事等等。

当今时代的凡夫众生只要稍微有点过人之处,必定会用尽各种方法宣传自己的长处;稍微有了点利他的善行,就会在电视或报纸上宣传,广而告之,唯恐他人不知。大家甚至一致认为,如今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而放着自己的优点与善行不去宣传,甚至隐藏,那早已是过时的老掉牙的“封建糟粕”了,真是太傻了!事实真相是不是像现今的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呢?我们需要详细地加以观察。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炫耀自己长处或善行的出发点是什么。其实,世间凡夫的追求概括起来无非是“名利”而已。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看一个人炫耀什么,就知道他缺少什么。”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炫耀者之所以炫耀自己,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内心深处对“名利”有一种“匮乏、缺少、不足”的感觉,他需要通过“炫耀”来填平内心深处的这个匮乏感,从而得到满足。

炫耀自己的长处或善行能否去除内心的匮乏感呢?以希求名声而炫耀为例,通过炫耀自己的长处与善行,虽然暂时可以换来别人的刮目相看、恭敬、赞叹等等,“自我匮乏感”在别人的赞叹声中似乎可以得到满足,但这种满足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象,实际上内心的匮乏感在别人的赞叹中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被喂养的更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原来没有人赞叹时,有一个人用某句话来赞叹,内心就会满足。而现在有人赞叹之后,内心就会希求更多的赞叹,一个人的某句赞叹的话语已经不能填补内心的匮乏感了。得不到更多的赞叹,内心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忧苦、失落;得到之后,才会有暂时的满足感;一旦适应,就会又希求更多的赞叹。就这样,他人的赞叹就成了类似毒品一样的东西,暂时吸食一下,可以缓解内心的毒瘾;而一旦下次毒瘾再发作时,毒品的剂量就必须加大,否则毒瘾就得不到满足。我们就是这样,通过炫耀使得内心的匮乏感,或者说贪心、虚荣心,不断膨胀。

一颗微小的大树种子,长大之后就成了一颗参天大树,因为在种子里面就已经蕴含了大树的因;同样,在一颗炫耀的心里面蕴含的是匮乏感,所以,炫耀心长大之后,让我们得到的就是更多的匮乏与失败。这就是存在于心灵之上的深奥的因果律,在心灵之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规律从来就没有失灵过。

首先,炫耀所导致的最可怕的恶果,就是招致灾难或毁灭自己。当一个人的虚荣心被满足到一定程度,自心就会发狂,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何人了,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说话做事,目空一切,飞扬跋扈,此时离灾难降临或自我毁灭已经不远了。许多命理学家都知道,一个人灾难降临的前兆就是“此人傲慢得发狂,一切都不放在眼中。”

其次,炫耀所招致的次一点的恶果就是障碍自己的福报增上。这是因为炫耀心的本质就是傲慢、自满,人一旦被傲慢之魔控制,就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与他人的优点,相反,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在这个情况下就很难虚心向别人学习,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不足,使得自己不断进步。实际上,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福德也是自心所现的,内心的福德没有增长了,外境上的福德当然也就停止增上了。《心相篇》中说:“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有一点小福报就骄傲自满,这样的人前程很有限;而大富大贵却内心谦恭,这样的人福报深厚无边。又说:“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喜欢自夸己善之人,仕途再也没有提升的空间了;乐于说别人过失的人,不仅损自己的智慧,还损自己的寿命。《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自满则会使人的心灵及福报遭受损失,相反,谦虚会使人的心灵以及外在福报得到增益。

再者,炫耀还能摧毁自己所作善事的功德。佛经中说,一个人做了善事之后,如果不如理回向,有三种情况会使所作善事的功德丧失:一是将所作善事的功德回向众生遭受痛苦;二是对所作善事生后悔心;三是以傲慢心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所做的善事。由此可见,以傲慢心炫耀自己所作的善事,确实会毁坏这件善事的功德。《了凡四训》中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阴善、阳善呢?凡是为人所知的善,就是阳善;为善不为人知,这是阴善。阴善上天会降福给他,而阳善只是享受世间的名声罢了!因为名声也是一种福报。而名声,是造物所忌讳的,世间享受盛名但实际却不吻合的,常常有大祸。而一个人没有过错却背上恶名的,子孙往往能够突然发迹,阴善和阳善的差别太细微了!”

最后,炫耀还能招来外在的嫉妒,使自己身处逆境,违缘重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凡夫心灵的法则。炫耀,会使得本来支持你的人,转而厌离你;本来与你有竞争心的人,开始嫉妒你;本来反对你的人,开始嘲笑你。所谓“失道寡助”,人一旦失去了谦虚之道,帮助他的人就会变少,反对他的人就会变多。

所以,对于自己的长处以及所作的善事,千万不要以傲慢心去炫耀,而要隐秘。隐秘自己的长处与善事,是暗合道妙之事。因为在证悟空性的圣者眼中,万法平等,无有高下,他们根本不会把长处作长处想,也不会把善事作善事想,完全处在离戏大空性中,这就是对自己的长处与善事的大隐秘、大谦虚,是不隐之隐,不谦之谦。《金刚经》中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所谓不住相布施,就是做善事而离善事之想,有长处而无长处之执。对于没有证悟空性的凡夫来说,要想与圣者的离一切执著的“大隐”相应,就只能刻意地去隐藏自己的长处与善事,这样做虽然不能与圣者任运自成的“大隐”同日而语,但是却能沾染上类似于圣者“大隐”的功德,也即使得福德与善根不断增上。《易经》中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说:虚空的规律是,减损稠密之处而填补空虚之处;大地的规律是减损高处填平低处;鬼神因正直而降祸给傲慢者,降福给谦虚者;人也是厌恶傲慢者,而喜欢谦虚者。《西方确指》上说:“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弟子规》上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我们知道,万物的孕育都需积累才能长大,而积累则需要隐藏,如果暴露很快就会停止增长乃至消亡。草木的根都深藏于地下,而且扎根越深生命力越旺盛,若暴露于外,很快就会枯萎。胎儿出世前,必须深藏于母胎十月,才能孕育成人,若提前出世,则难以成活。一个计划,也需事先酝酿筹划,若不加隐藏,随意暴露,则会招来很多违缘,以至最终无法实现。甚至煮饭,也要密闭才能成熟,如果不停地打开锅盖,就很难将饭煮熟。内心功德的增长与集聚也是一样,只有隐秘才能不断增长积聚。一旦随意吐露于人,就会给增长造成极大违缘与障碍。这是心灵之上一个很深奥的秘密,应该仔细观察。

所以,“不炫己长”是很深奥的教诫,不能等闲视之,应当高度重视。明白其中的至理之后,就会处处低调,时时谦逊,行善唯恐人知;内心有任何长处或功德,亦要谦虚谨慎,小心翼翼,远离傲慢。作了善事,要不留名、不居功、不自傲、不自我宣传、不求回报,如同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内心毫无耽著和自傲之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