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遏恶扬善,推多取少_太上感应篇浅释


   日期:2015/3/24 8: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遏,是“遏制、阻止”之义;扬,是“高举、助长”之义;遏恶扬善的意思是,对恶要阻止,对善要助长。

首先要将“遏恶扬善”用在自己身上。当内心生起恶念的时,要保持觉照,立即遏制,不让其进一步发展成为恶言与恶行;如果已经成为恶言或恶行,就要立即停止。当内心起善念时,要继续努力,想方设法让善念延续下去,并转化为善言与善行。

如何遏制自相续中恶的身口意呢?《入行论·护正知品》中说:“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也就是说,当我们自己的身口意正处在造恶的状态之中时,自己一旦察觉就应当立即停止下来,让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像大树一样稳住不动,静静地呆一会,这就是遮止自相续恶行的一个很好的窍诀。

对于初发心断恶行善之人,内心善念的力量往往比较弱小,此时需要用各种方便来助长内心的善念,使之变得更有力量。例如,决定做某件善事之后,就应当祈祷佛菩萨加持自己能够圆满这个善行;还可以反复思维完成这件善事的好处以及半途而废的坏处,以稳固自己的决心;此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可以请有缘的道友协助自己完成这件善事,因为人多力量大的缘故,大家一起行善,就不容易退转。在完成一件善事之后,应当自我随喜,发愿以后做更多的善事。

我们不仅要将“遏恶扬善”用于自身,还应当用于帮助他人。发现他人的恶言恶行时,应该用各种方便加以阻止,使他人的恶言恶行不能延续,进而转恶为善;发现他人在行善时,要提供种种方便,使他人的善行能够顺利地得以成办。

大凡一个人造恶,并非由于其本性一直都是恶,而是受了后天环境的影响,渐渐养成了恶习所致。造恶时,有的是明知故犯,有的是不知误为,虽然如此,一个人本有的佛性永远都不会丧失,如果在他人恶念刚开始萌生的时候,就能苦口婆心地加以劝说,往往能阻止他人作恶。即便大恶已经造下,也可以用至诚之心感化,使浪子回头,弃恶从善。

此外,见他人有一言一行可取,都应当称扬赞叹;没有生起善心的应当劝其生起,已经生起的,应当赞扬鼓励,还要提供各种方便,让他们的善心善行不退失。

如果一个人内心对他人的恶没有阻止之心,对他人的善也没有随喜之心,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此人对自相续的恶也是没有阻止之心的,对自相续是否向善也是不很介意的。如果一个人对自相续的遏恶扬善是很精进的,那么自然就会很在乎他人的痛苦与幸福,因为善的本质就是让他人离苦得乐,如果对他人的苦乐漠不关心,怎能算是一个善人呢?而他人的痛苦与幸福完全取决于此人是否断恶行善,因此,在乎他人苦乐的人,必然会在乎他人的善恶。

实际上,自私狡诈者根本不会关心他人死活的,而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为了不得罪人而明哲保身,或者为了自己将来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虽然明知对方的行为是恶的,但也不会去阻止;知道很难从弱者那里得到什么私利,因而对其善行也不去称扬赞叹。像这样,不去遏恶扬善,完全是因内心已被自私之恶所浸染之故。例如,在公共汽车上即便看到小偷在偷东西、歹徒在行凶,也不去阻止;或者即便有人阻止,自己也不去帮忙,只是冷眼旁观,不去在正义的一边“添砖加瓦”,致使小偷、歹徒等恶人气焰嚣张。看到有权势者作恶,不但不去劝阻,反而助纣为虐,百般讨好;看到弱者行善,心里很是鄙视。这些都是内心邪恶自私的表现。

推多取少,就是与他人分好处时,在无法做到均摊的情况下,将多的一份礼让给别人,自己取少的一份。例如,兄弟分家产、家人分美食、朋友分利润、单位分福利等等,如果客观情况使得家产、食物、利润等不能均摊,或有优劣,自己应该取少的一份、劣的一份,而将多的一份、好的一份礼让给别人。

有人说:“自己取少的一份,不是吃亏了吗?我出的力与别人一样,甚至比别人多,为什么要拿少的一份呢?”实际上,此人不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

第一、推多取少,吃些亏,并不会真正影响自己的生活。憨山大师《醒世歌》中说:“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意思是说,吃些亏实际上对自己的生活不会造成什么大的障碍,退让三分也不会让自己活不下去。比如,给个梨子吃,总比没有梨子吃要好,用这种实事求是的智慧之心去吃梨子,就会知足感恩;知足感恩,内心就会快乐。但是,如果觉得分给自己的梨子小了,自己吃亏了,此时即便嘴里吃着梨子,也不会有知足感恩的心;没有知足感恩心,就体验不到吃梨子的快乐。又如,父母去世后兄弟间分家产时,弟弟多拿了一间房子,哥哥少拿了一间房子。实际上,此时哥哥的财产比原来增加了,只是增加的量比弟弟少了一点。按理说,财产增加应该更快乐才对,但是如果哥哥与弟弟斤斤计较,就不但不会快乐,反而心里会气愤伤心。由此可见,财产的增加量不是快乐的真正原因,快乐的真正原因是知足感恩的心态。所以,在外在的财物上,多一点少一点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真正影响到我们正常生活的是自己是否有知足感恩的心态。

第二、推多取少,能培养自己的心胸与肚量,增上自己内心对财富的信心,而心胸广阔对财富有信心之人,自然会吸引更富足的财物,正如人们常说的“量大福大”。从究竟意义上来看,包括财富在内的一切外境,都是自心变现的,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变现什么样的外境,就像贫穷者会做乞讨之梦,而富贵者会做享乐之梦一样。推多取少者的心量是广阔的,内心深处对财富是有信心的,心所变现的外境一定会是富足的;而推少取多者的心量是狭小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获得财富是缺乏信心的,这样的心所变现的外境一定也会是匮乏的。

第三、推多取少能去除人际关系的隐患,使得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增上团队的福德。一个人推多取少,就会将自心对财富的信心以及对他人的友爱传递给别人,这样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化他人,让他人也推多取少,于是,大家的心量就得到了提升,团队的福报必然会增上。相反,如果一个人推少取多,就会将自心对财富的危机感以及不顾他人苦乐的自私心传递给别人,让他人也产生类似的危机感与自私心,这样,整个团队成员的心量就变小了,福报就渐渐枯萎了。一个团队内部,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和谐相处,对财富有信心,对他人有友爱,则未来合作共赢的机会就会更多,福报就更大。相反,如果大家都“推少取多”,这样不仅人人自危,而且还必定会发生争执与怨恨;人际关系不和谐,内心自私,对财富没有信心,就意味着这个团队福报的消失,届时连“推多取少”的机会都会彻底消失。

所以,推多取少不是愚蠢与无能,而是智慧与心胸,是经过很多智者观察之后所得出的最佳行为准则。遵循它的,必然走向安乐;违背它的,必然走向衰败。我们应该对这四个字之中蕴含的道理反复观察与思惟,让内心生起定解,让推多取少成为习惯。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