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受辱不怨_太上感应篇浅释


   日期:2015/3/25 8: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辱,是指来自外境的羞辱,包括他人的指责、诽谤、诋毁等一切不如意的失败之事,遇到这样的逆境时,内心没有丝毫抵触、反抗与怨恨之心,这叫“受辱不怨”。

我们知道,面对外境上的羞辱之事,需要内心非理作意之后,才会生起怨恨。例如,认为自己不该受这样的委屈,之所以受这样的委屈全是因为别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等等,这就是非理作意。如果能将非理作意换成如理作意,就不会生怨恨了。什么样的作意是如理的呢?达摩祖师《入道四行观》中说:“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也就是说,遇到痛苦之事,应当想:我过去无数劫中,舍弃心这个根本,在外境上追逐,在三有生死的苦海中流浪,起了很多贪嗔痴,危害了很多人,现在我虽然没有冒犯别人之事,但是眼前这个痛苦,一定是我过去的恶业成熟,并不是什么鬼神与人能够加在我身上的,所以应甘心承受,内心没有怨恨、委屈或抱怨。经书上:逢苦不忧。一个人为什么能做到逢苦不忧呢?是因为他内心认识到了因果不虚的道理。上面这个想法产生时,内心就与真理相应了,这样受辱不怨而修道,就是所谓的“报冤行”。

其实,如果一个人面对逆境而生起怨恨,不仅不符合因果的真相,而且还会进一步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

首先,怒火能烧功德林,《入行论·安忍品》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也即,一个嗔心生起时就能摧毁自己在千劫之中所积累的布施、供佛等一切善业,以致再也享受不到过去的善业可招致的善报。这就像摆放在粮仓之中的粮食,瞬间被火烧光了一样,过去辛辛苦苦的劳作就白费了。同样,我们过去所行持的善业以种子的方式埋藏在我们的心田里,怒火就有烧毁这些善业的力量,使得这些善业再也无法成熟,于是过去所行的善业就付之东流了。

第二,怒火生起的时候,自心一定是在痛苦中度过的。生气时内心就像处在地狱之中一样受着煎熬,丝毫感受不到快乐。不仅如此,生气过后的很多天,自心都会处在郁郁寡欢的心情之中。如《入行论·安忍品》云:“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心生气的时候,就像握住了一个烧红的铁块,内心会难以寂静,喜悦与快乐难以生起,内心烦躁甚至会睡不着觉。所以,发火生气,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折磨。本来想用生气解决问题、获得安乐的,而生气却让自己更加远离安乐了。可见,用生气解决问题是愚不可及的。

第三、怒火会极大地危害自己的健康,摧毁自己的容颜。生气不仅使自己脸色难看,见者生厌,而且经常生气会使得自己相貌丑陋,他人不愿见到自己。此外,科学研究表明,生气还会极大地毁坏自己的身体健康,如伤害大脑与神经系统从而使得自己智力低下,伤害五脏六腑,破坏自己的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因为生气使得自己心脏病爆发而一命呜呼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因为生气而损害肝脏,使得自己得肝癌与肝硬化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生气是一个人健康的克星。据说,俄罗斯的植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试验,让一个人对着一杯水生气,用这种水在试管中去培育一些植物,这些植物的成活率居然只有48%,而用正常的水去培育这些植物,成活率却可以达到98%。还有,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试验,让生气的人对着试管呼吸,收集试管中凝结的水珠,在这些水珠中居然发现了毒素,而这些毒素的量如果达到一定浓度就可以杀死一只白鼠。上述试验表明,怒火确实会损伤自己的身体,让身体的健康恶化。

第四,发火还能恶化人际关系,使得家庭不和谐,朋友远离,同事厌恶。《入行论·安忍品》中说:“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即使有人用财物、饮食等布施给别人,有时甚至也恭敬对方,但是若此人容易发火,则受恩的人不但不会感激,有时甚至反而会杀害这个布施的人。发火会使得亲友远离,即使布施钱财、衣食等给亲人,亲人也不会听从与依靠。可见发火的人,是人人厌恶远离的人,即便有一点善心,别人也不会认为此人是善人。

第五,发火会让自己越来越不顺,甚至会给自己招致意想不到的灾难。人心具有神奇的感召外境的力量。如果内心长期处在发火不开心的状态,就会将以前嗔心所造的一些恶业渐渐吸引出来,提前成熟果报,于是自己今世就会感受一个又一个痛苦与不幸。例如,爱生气的人,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被硬物撞击,被刀割伤,被凶猛的陌生人殴打,被凶恶的动物咬伤等等;而且周围的人会对自己非常厌恶,人人都希望自己倒霉、早死。一个人如果到了这种状态,就会遭遇天杀,也即遭遇横祸而身亡。此外,冲动是魔鬼,人发火时通常是丧失理智的。一个人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也极易做出自取灭亡的事情出来。

综上所述,怨恨生气有无量无边的过患,我们应当下定决心,在遭遇不如意的外境时,修习忍辱,不让自心陷入怨恨嗔恚的状态。

上乘修习忍辱的方法,就是修习“人无我”空性。遭遇不如意时,内心之所以生起羞辱感,是因为有“人我执”;如果“人我执”被去除了,就不会有羞辱感;没有羞辱感,就不会生起嗔怨心。如《佛子行》中说:“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又说:“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惫,是故遭遇违缘时,视如幻相佛子行。”也就是说一切境相都是自心幻现的,没有丝毫真实性,心的本性也是远离“有无”二边戏论的,对此生起定解,遭遇违缘痛苦时,就能视如幻相,内心不去生起嗔恚。

如何在逆境违缘中修习忍辱呢?《佛子行》中有不少教诫,如说:“何人以大贪欲心,夺或令夺我诸财,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也就是说,什么人以大贪欲心,夺走了我的财物,或者叫他人夺走了我的财物,自己不但不生气,反而从内心深处将无始以来的善根回向于他,真心希望他获得快乐,这是佛子觉悟的行为。

有人疑问:“别人夺走了我的财物,不但不生气,还为他祝福回向,这不是傻子吗?”其实,这不是傻子行为,而是使得自己和他人获得安乐的最殊胜的智慧;相反,与对方抗争,反而是让自己越来越痛苦的傻子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一切境相都是自心之中的业力在“放电影”。既然外境上有人夺我的财物,说明我过去夺过他人的财物,让他人感知过痛苦,如今深埋在心中的这个恶业种子成熟了,外境上就显现此人来追讨过去自己的所欠。所以,此时智者应当欣然应允,并且从内心深处希望他离苦得乐,这样就能彻底还清过去欠下的债务,改变业力,在内心播下美好的种子,将来这个人在自己面前显现时,就会是彼此慈爱的悦意场景。所以,将一切痛苦违缘归咎自心,这是佛子的觉醒之道,而将一切罪过归咎于子虚乌有的外境,与外境抗争,只是对影狂吠的愚者所为。

《佛子行》中还说:“我虽无有些微错,何人若断吾头颅,然以悲心将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有者百般中伤吾,恶名纵遍三千界,然我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佛子行。何人大庭广众中,揭露吾过出恶语,于彼亦作上师想,恭敬顶礼佛子行。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与吾同等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贫穷恒常受人欺,且为重疾恶魔逼,众生罪苦自代受,无有怯懦佛子行。……自嗔心敌若未降,降服外敌反增强,故以慈悲之军队,调伏自心佛子行。”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