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善恶的本质是什么


   日期:2016/9/19 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太上感应篇》总共分为五章:总纲章、神罚章、举善章、举恶章、劝诫章,前面我们已学完了前四章,下面学习最后一章——劝诫章。顾名思义,劝诫章是劝人行善断恶,原文可分三部分:

  一、从善恶之因而劝:“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二、从弃恶从善而劝:“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三、从善恶之果而劝:“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从善恶之因而劝”。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心中生起了利他的善念,即便没有付诸语言与行动,那么善神已经跟随自己;假如心中生起了害他的恶念,即便没有付诸语言与行动,凶神也已经跟随自己。我们分以下几个要点来理解这段话。

  1、吉神和凶神分“外内密”三种

  密的吉神和凶神是指善念和恶念在心中留下的痕迹,这个痕迹也叫业力,这个业力会使得与之相应的其它业力获得力量而提前成熟。例如,生起杀心时会使得自己以前所造下的杀业提前成熟而被他人杀害,偷盗会使得自己以前造下的偷盗恶业提前成熟而过上特别贫穷的日子等等;放生的善心生起时,会使得以前的放生善业提前成熟而获得大福报;布施的善心生起时,就会让自己过去的布施的善业提前成熟而获得财富。

  内的吉神和凶神是指善念和恶念生起时内心生起的觉受。善念在心中生起会让人感到快乐祥和,而恶念会让人感觉躁动和不安,内心的祥和快乐就是内在的善神,内心的躁动不安就是凶神。快乐祥和会让人招感更多的快乐祥和,而躁动不安会招感更多的躁动不安。

  外的吉神和凶神是指以内在善念和恶念招感的出现在自己身外的善神和凶神。例如,以前说过的元自实的故事,他因恨他的缪姓朋友忘恩而生杀朋友全家的恶念时,周围就被一群恶神围绕,后来对缪姓全家生起怜悯的善心而去除杀心时,周围就围绕了一群善神。外在的善神和恶神都是心中善念和恶念所招感,并且会引发自己进一步行持善法或恶法,从而获福或得祸。

  2、要明白善恶的本体

  通过前面种种善恶之行的学习,我们应当知道,所谓的“善”,其本质就是利他的身、口、意,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种身口意,能给与他人安乐、拔除他人痛苦,那么这种身口意就是善;相反,所谓的“恶”,就是损害他人的身口意,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种身口意,能带给他人痛苦、减损他人的安乐,这种身口意就是恶。

  例如,如果我的心中生起一个纯粹的要给与他人安乐的愿望,这样的愿望就是善;如果付诸言语了,这样的言语也是善;如果付诸身体的行动了,这样的行动也是善。又如,如果我的心中生起了一个纯粹的要去除他人痛苦的心,这样的心就是善;如果付诸言语与行动了,这样的言语与行动也是善。

  这里为何要加上“纯粹”二字呢?是要排除一种情况,也就是内心并无真正利他的动机,但为了实现自利,而不得不暂时采取的利他行为。例如,某甲对他上司的安乐与痛苦内心实际上并不关心,内心深处甚至还嫉妒他的上司,希望上司最好活得不如他,但是为了自己能够升职加薪,就帮助上司端茶倒水,对上司处处关怀体贴。某甲对上司的这种关怀体贴的饶益行为是不是善呢?不能算是善。因为在其内心深处并无真实要给与上司安乐、拔除上司痛苦的动机,甚至还存有嫉妒上司、希望上司倒霉的心像,这是某甲内心的真实境界,这种境界实际上就是“恶”;但是,某甲为了自己能升职加薪,就有了一些暂时的利益上司的想法、语言及行为,而实际上这些想法、语言与行为都是被其内心要升职加薪的自私动机所摄持的,所以不能算作善,而应算作恶。

  因此,我们要知道,善是内心深处真正希望他人离苦得乐,在这个愿望驱使下而有的一切身口意,都可以算作善;反之,内心并不在乎他人的离苦得乐,或者甚至内心深处还在希望他人活得不如自己,此时即便表面上再怎样有利他的身口意,都不能算是善。对此,每个真正想离苦得乐的人,应当对照自己的内心仔细反省,反省之后要改正自己的内心,要努力从内心深处发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的真实善心。

  什么是“恶”呢?就是内心生起的“愿他人不快乐、愿他人痛苦、活得不如自己”的心,这种心就是恶;如果付诸语言与行为了,这样的语言与行为也是恶。

  3、要明白善恶的源头

  恶的源头是什么呢?就是用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呵护自己。例如,杀、盗、YIN、妄、粗恶语、离间语等恶业,无非就是为了呵护自己而做出的损害他人的行为;希望他人不快乐,活得不如自己,也是潜意识中要呵护自己的存在感而有的恶念。

  善的源头是什么呢?就是纯粹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希望他人离苦得乐的心。无论这个人对我好还是不好,曾经伤害过我还是饶益过我,超过我还是不如我,我都真诚地希望其离苦得乐;无论这个人是恶人还是善人,是高官还是贫民,是英俊还是丑陋,是柔和还是凶猛,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我都希望其离苦得乐;甚至只要是生命,无论是旁生还是饿鬼、地狱众生,无论是阿修罗还是天人,我都真诚地希望其离苦得乐。为了培养这种善心,我们应该时常在内心深处念诵四无量心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对于上述浓缩修心精髓的偈颂应该念诵一万遍、两万遍、三万遍甚至十万遍、一百万遍,边念边祈祷自己内心生起这样的善心,直到内心完全生起坚固真实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止。

  4、遣除错误的见解

  有人说:“不好的损人念头只是在心中生起,并没有付诸言语与行动,怎么也会有恶业,让自己感受恶报呢?”

  产生这个疑问的人对业果定律还处于愚昧的状态,需要反复听闻思维业果定律。什么是“业”呢?“业”是身口意三种方式在心性之中留下的铭印。无论是思想、言语与行为,其内在都有一个“心像”,这个“心像”生起的时候,就会被铭刻在心性之中;一旦被铭刻在心性之中后,心性就会以自己为原材料,变现成心像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的六根前。这就是宇宙间无欺的业果定律。所以,只要念头一生起,念头中的“心像”立即就会被铭刻在心性之中,成为将来变现为现实的种子。语言和动作实际上也是受念头所驱使而有,其中也一定包含着“心像”,语言动作发出的时候,也会向心性中铭刻“心像”而成为业。因此,非独言语和行为会向心性写入心像,单纯的心念也会向心性写入心像。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