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让行为合乎礼仪或戒律


   日期:2016/12/2 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前面说过,要使得行为贤善,首先需要心地善良,也即具有利他的动机。而要兑现自心的善良,不仅要有辨别善恶的智慧,还要有取舍善恶的方便。所谓“方便”,即是操作技巧,而操作技巧中最根本的就是礼仪,或者说戒律;所谓礼仪或戒律,即是行为的规范。 

      一个人在行持善法时,只有在遵循礼仪或戒律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而没有任何后患地成办这个善法。打个比方来说,车子只有行走在道路上,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同样,行为只有符合礼仪或戒律,才能顺利成办所愿。

      荀子《劝学篇》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意思是说,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举止行为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从耳听,从口出,口耳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善他的七尺之躯呢?所以,心里学到的取舍善恶的道理一定要通过行为的取舍来体现。又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行为不符合礼仪或戒律,想成办自己的安乐都不可能,要想利益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至于礼仪,或者说戒律学处,可谓无量无边,没有边际,佛经中说有“八万四千威仪”,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一一学习,而且不同的论典有不同的体系。对于在家人来说,可以先学习一些比较简单浅显的礼仪规范,在学好这些礼仪规范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礼仪或戒律。

      目前,《弟子规》是一部广泛流传的关于礼仪方面的基础读本,学人可以拿来仔细阅读,并对照自己的行为,使得自己的行为逐渐趋于规范、没有过失。例如,在行为的基本规范方面,《弟子规》中说: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是说,一个人要珍惜光阴,要有良好而稳定的作息制度。如果作息时间不稳定,性格就会变得不稳重;如果早上起得迟,晚上睡得过早,则势必又养成懒惰的习惯。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是对一个人卫生习惯的要求,若早上不洗脸,又不刷牙漱口,大小便之后也都不洗手,那么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必定是有问题的。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这段话是对一个人衣着的要求,若衣冠不正,污秽邋遢,或过分奢华,或不合身材,就会给他人不好的印象,遭来他人的蔑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衣着不可马虎随便,要认真按照这里所说的规范去穿着。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这句话是对一个人饮食习惯的规定,也即不可挑食,不可吃得太多,不可饮酒至醉,特别是少年时,不要去饮酒。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这段话是对日常行仪的规定,身体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可东倒西歪。走路要从容,站立要端正,向他人行礼时要恭敬,动作要到位;不要脚踩门槛,不要一只腿绞在另外一只腿上并用单腿靠墙站立,不要张开双腿蹲在地上,坐着的时候不要摇动大腿。揭开门帘要缓慢,不要出声,转弯不要太急,以免触碰墙角;即便拿着空碗空盆等器皿,也要像拿着充满水的碗盆一样小心;刚进到没有人的房间,不要立即就随便大声谈话,到处东张西望,也要像有人在身边一样小心翼翼。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这是讲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可以惹太多的事情,事情太多,就会出错;对待事情,不可以有畏难情绪,也不可轻视,要认真对待。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是说,身体不可以去往招惹是非的地方,也不要去询问邪恶怪异的事情。因为若去往是非之地,就会招引是非上身;若询问邪僻之事,就会使得自己的心志变坏。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要进入一个房间,先要敲门,问清楚谁在,在获得对方允许的情况才可以进入;进入厅堂,一定要大声问候;如果有人问自己是谁,一定要报上名字,不要只是含糊地说“是我”。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明说,如果不向对方说明就拿来用,就是偷;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这样以后有急用再借的时候,就不会遇到困难。

      《入行论·护正知品》也宣说了很多大乘佛子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如说:“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意思是,我不应该没有意义地四处张望,应该意志坚定,恒常垂眼向下觉照自己的身心。也可以偶然放松,环顾四周一下,如果见到有人到来,应该正眼看着对方打招呼。为了察看道路是否有危险,可以四处观望,休息的时候应该回头看看背后,检查有没有危险存在。前后观察之后,决定是继续行走还是折返,在一切时,应该确定好自己的行仪,让身体具足威仪而住,并时时观察自己的身体所处的状态是否如法。

      又说:“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没有意义的闲谈,赏心悦目的戏剧,面临这些令人放逸的境界时,应该断除贪执。没有意义地挖地、割草、在地上画图等事情,应该忆念如来的教诲,生怕造作罪业而遮止。

     又说:“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也即发觉自己要有种种不如法的行为出现时,就像大树一样安住而不动摇。

      又说:“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要控制住自己的身心,恒常露出笑颜,不要面带怒色,对众人要说正确而真实的话。移动座位不要随意,以至于发出很大的声音,开门的动作也不要粗暴,行为要做到悄无声息,就像水鸥、猫、盗贼的行动隐蔽没有动静一样,这样静悄悄地行事,就很容易成办所愿。

      《入行论·护正知品》中还有很多对行为的规定,感兴趣的可以仔细研读。当然,由于《入行论》所说的是大乘佛子的行为规范,所以要比《弟子规》所说的行为规范要严格很多。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