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2010年9月章华寺禅修空海法师解答学员提问(二)


   日期:2020/9/26 18: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10年9月章华寺禅修空海法师解答学员提问(二)

  起点既是终点此岸既是彼岸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大家好!师父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好 好好我本来想说禅修期间可以不用问候,不过又想到还是要慈悲一点,因为你们禁语,禁一天哦,还是要让你们能够大声的讲出来,憋在里面的气可以发泄出来。
  好,来,现在回答一些学员所提到的问题。因为方法方面,修行的方法,我们每天上午下午都会有不同的进度,来协助大家逐渐的落实实修,也协助大家逐渐的深入,在七天之内我们会把整个四念处的修行要领以及将来离开禅堂之后,怎么样去活用遍用到一切,我们都会陆续跟大家来分享,也希望大家能够学到现在就很实用,将来也都很实用的活生生的法。
  这里有人问到,他说:感情很丰富的人是否不利于修行,修行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很丰富的人是否不利于修行,你们认为呢?没关系,好,没关系我就可以讲。因为我本身也是感情丰富的人哪,如果我感情不丰富的话,我们没有这样的因缘同聚在一堂。但是,大家不要错用,我现在先讲真正那些所谓的菩萨心肠,大慈大悲大爱那个都是充满丰富的感情啊,导驾慈航那个都是因为有悲心悲愿,那这个悲心悲愿就是他充满丰富的感情。只是你的感情有没有智慧,这个才是重点。如果你的感情没有智慧的话,那你的感情是一种爱着、粘着、贪爱抓取,或是自我的发泄,那如果有智慧就不一样。所以像男女之爱诶他们都是感情很丰富啊,最初在恋爱的时候都是感情非常的丰富啊,问题是那一种感情他是含有抓取执取,后边导致很多的痛苦。再来,如果欠缺智慧的话,容易感情义气用事,还有容易凭着当下的感觉、感动然后就跟着走,进入宗教狂热、信仰狂热、迷信都不知道。所以并不是说感情觉受方面有问题,而是有没有智慧那才是关健。所以在修解脱道的过程,当下如果你没有感情你就不容易长养出真正的慈悲心大爱的心。你的修行很容易变成很冷冰冰,很冷酷,然后逐渐的僵化都不知道。所以,问题不在于感情,而是在于我们有没有逐渐的开启智慧。
  再来,这里有人问到如何保持清醒,有时头脑昏昏沉沉不清醒怎么办?
  不清醒哦,你可以,当然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做闻思的基础工作了。那最重要这种不清醒跟昏沉,还有想要睡觉疲倦这个也都有关系。通常一般人平常太过忙碌,太过劳累,让身体、体力透支,这个也会容易形成精神体力不挤而形成昏沉。像这种情况,平时我们就要减少攀缘,尤其要禅修,我们要让我们的身心要宁静下来,你才能够把那个昏沉真正的消化掉。如果昏沉你没有消化掉的话,他会形成五盖,昏昏沉沉的盖住。所以为什么跟大家讲,你要心要静下来要减少攀缘,要收摄六根,那个都是避免大家的心散乱跟昏沉。如果你下到禅堂还是会昏沉,一方面要看我们的睡眠够不够,如果不够,我们睡眠方面要充分。如果觉得睡眠已经够,但是睡眠品质不太好,那都是因为平常胡思乱想太多。这个平常就要去注意,然后让我们心逐渐宁静下来。如果在禅修的时候你觉得我生活起居都正常啊,那有时候是因为空气比较闷,我们要注意空气的流畅。还有,有时候如果你觉得昏沉,去洗个冷水,凉水也会清醒,或是做一些柔软的活动,运动,血液通畅也比较不会昏沉。
  再来,这里有人问,正信、修行、解脱成佛是好事,但不被家人、同事、同学、朋友理解,甚至对其有一定的伤害,如何对待?如何处理?
  正信修行,解脱是好事,这个要分两方面,不被家人、同事、同学、朋友所理解。如果我们走的确实是真正在追求心灵的成长,智慧的开启,我们确实没有去伤害别人。那我们确实有崇高的理想,希望了解生命实相,真理实相,希望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希望我们的生命不同于一般的昏昏沉沉。当你有崇高的理想,去追求你的解脱之路。这样通常不容易被家人或是同事所了解,这是很正常很普遍的情况。那如果你是这一种发心正确,也是走在追求真理,然后又是慈悲去善待众生,没有跟任何人起冲突,没有去伤害别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别人不了解,那你一样都可以很坦然的去面对。别人了解不了解无所谓,你了解自己,你清楚知道我要选择什么,我在走什么样的路。这才是最重要。别人了解不了解无所谓。
  就比如说,依我个人而言,我是从青少年就在追求真理之路,解脱之路,智慧之路。但是我的家人他们不了解我在做什么,他们只知道我很认真读书,我很用功,他们就只知道这样。那也知道我的人缘也还不错,因为我从来不去跟人家打架,也不会跟人家吵架,所以他们知道我在各方面我没有去跟人家冲突。那也没有看到我去学坏,看到我很认真在奋斗,那至于真正我在学佛,我在追求真理这方面的追求解脱之路,我父母亲,我的兄弟姐妹,哥哥姐姐他们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那顶多他们只知道说我有在学佛,就这样。那他们不了解,我没办法跟他们,当然亲情之间的流露可以。因为有亲情,血缘的关系,有一份那个亲切家人的感觉。但是真正心灵里面想谈的那些法语,却没办法能够跟家人来讨论,来分享。所以往往都是很孤单的走自己在追求的解脱之路。
  那在一路成长的过程一样啊,朋友同事他们也不太了解,我真正在追求是什么,他们顶多只知道说这个人在学佛,在修行,就这样。他们只知道一个概略的观念,那至于我具体在追求的内容是什么,他们不了解。也没办法真正的谈心。所以一样啊,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但我清楚知道我在找寻什么,追求什么。不过通常会比较孤单,孤独一些,但是我的内心却是很充实啊,我内心却是很安详很快乐啊。内心不断的这样充实,然后,觉得视野各方面不断在开启,所以你在各方面你所做所为你会不同于一般人,但是你也不会产生我慢瞧不起别人。也不会显现出很怪异,然后认为自己是修行人要别人也要怎么样,不会啊。所以这要分成两方面,依我个人的情况让大家可以参考。
  那如果我们在强调我们自己要修行,然后该尽的责任我们没有去尽责,甚至还自认为自己是修行人,然后瞧不起不跟你共同理念的亲戚朋友甚至家人。你瞧不起他们,或是勉强,常常勉强他们要跟你认同,这样产生很多的拉扯痛苦。或是侮辱别人,认为他们不修行然后就是下贱,或是什么业障深重。你这样的话本身就不断的在制造分裂,对立,伤害。如果我们以前在成长学佛的过程对家人对亲戚朋友有造成伤害,我们要坦然去面对,该道歉的我们要道歉,能弥补的我们要弥补。从现在开始我们用具体的身心的改变,具体的成果呈现出我们已经不同于过去,就算别人不谅解也没关系,你诚心诚意的来善待当下的每一个因缘,能弥补的我们弥补。没办法弥补的也没关系,我们就从现在开始,点点滴滴的播种善因,结善缘。把我们听闻正法我们的净化,我们的改变,我们的成长,把这些果实呈现出来,来跟家人分享。他们了解不了解,谅解不谅解没关系,我们就是诚心诚意来善待,就这样。只要你真的是诚心诚意来善待,用爱心去善待,终有一天会化解,再深的恩怨都会化解。
  所以记得爱的力量最大。用爱去化解我们过去所造成的伤害,用爱去包容原谅伤害我们的人,用爱来化解所有的冲突对立。宇宙中最伟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佛陀没有用任何一兵一足,佛陀没有去伤害任何人,佛陀没有用任何武力,佛陀只有用慈悲大爱,就这样。所以大家要好好去体会。慈悲大爱的力量,那是宇宙最伟大的力量。希望你们能够学到这些真宝,善用他,你的人际关系各方面都会逐渐的化解。
  好,再来,这里有学员问到:弟子平时一打坐,坐下来进入松静状态后,就见一些禅相,不能再深入深定,达不到止观双运,不能再向前突破,怎么办?请师父开示。
  这里就是他提到的,当他打坐松静下来之后,就是一些禅相不断的出现,像这种情况通常是,也许你在还没有学解脱道之前,你对于修行方面你就有很多的想像,很多的幻想。或是比如说,你觉得说,我念佛就是要求生什么世界,然后你要观想什么相,然后你要观想怎么样的境界,或是说你一念佛,或是一修行,一持咒,然后你就内心里面会有想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世界,看到什么样的境界。通常是因为你内心有想要看,看什么,看什么,结果那个相就容易出现,我们内心里很多的欲望,他就会投射出来。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淡化我们的念头,要净化我们的念头,这是从根本,我们是要净化我们的意根,而不是在那里要看什么相什么相,修什么相。所以第一个就是要先净化我们的意根。简化、清静我们的念头。再来明觉度要提高,明觉度要提高。当你明觉度提高的时候,那些相它就比较不会产生,就算产生也不会干扰。再来,如果你一静下来,比较宁静之后,禅相会容易出现或是产生困扰干扰,那你可以练习静坐中的动中禅。静坐中的动中禅他可以让你再继续提高明觉,开发觉性。如果还会有一些干扰,那你可以睁开眼睛,再来,再闭起来,然后稍微睁开一点点,眼睛不要全闭,这样就比较不会有那些禅相。那有了定力明觉,你就可以进行止观双运。
  再来,这里有学员提到:当我们禅修到了空明觉,体悟清静本性,当体空寂之后,是否此时就到了像禅宗里讲的即而保任,但保任需要到何种程度视为解脱的彼岸?
  不错,这时候是当你能够真正来到开发出空、明、觉,超越那些二元对立,善恶止息,这时候我们的清净本心会逐渐的流露出来,当下空起。那这时候就是需要我们继续,所谓的保任就是说需要把这样的空明觉的程度稳定度逐渐的让他扩大稳定。那不只是在打坐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空明觉,出了禅堂下坐,走路,径行,做其它事情,我们一样都能够维持这样一种空明觉的心灵。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说明觉不嫌多,因为我们要来到遍一切处,我们都能够处在明觉的情况。那至于说要到何种程度视为解脱彼岸,因为并不是说空明觉当下就是解脱,而是你能够处在这种情况的话,那因为我们的心灵清静,而且敏感度越强,所以这时候呢,你容易去体悟到三法印,容易去见法,容易开启智慧眼。所以,并不是说我宝任,宝任在这样的情况就是了。不是,就好像说明心,明心下一步你要去见法,你要去体悟三法印,你要去如实观生命实相,真理实相。甚至有时候证思维,止观双运那是很重要的。因为要透过空明觉进行止观双运,你才会真正的开启智慧。
  如实观,你一般,如果你没有开发出空明觉的话,你是用意根,意念在推想,在想像,这个不叫做如实观啊。所以你要来到不带成见,清静的心来看,这时候你才能够来到所谓的如实观。但是往往是你情况好的时候你可以很客观的看,但没多久你又开始打妄想,或是带着用着个人的成见,个人的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在看、在论断,你又不知道。你离开了那个空明觉,离开了那个客观你都不知道,所以为什么说又要随时回到开发我们的明觉,然后让我们回顾到很清静的心,不带污染,不带成见。那这时候是要来止观双运,你才能够真正如实观,你才能够看到真正的真理实相,你才会真正开启法眼,智慧眼。
  所以不是只是这样一直保任,不是这样而已,那是一个过程。那至于强调说,不是,只是一直在保任,而是要进一步来到止观,来到如实观,因为如果,讲到这里就要讲一点,很多贪求快速的人,他们就认为,我们就是这样啊,开发那个明觉之后,然后就保任哪,就保任哪。你不知道下一步要去止观双运,结果,很多的观念,因为这方面我遇到过不少,遇到过很多,很多人这种情况,当他处在空明觉的情况之下,然后他常常是背着一把锐利的宝剑要去跟人家较量,要去砍别人。他就认为我保任,我保任功夫多厉害呀,那你这个都还算,就是水准都还很差的。真的这个就是变成你处在那一种,实事上一直处在保任的情况你还是有张力的,如果你没有进一步去止观双运,真的很容易就停留在还是在世间法里面的明觉的情况。
  所以很多贪求快速的人,他就是一直只是我想,我只要打坐就好啊,我只要怎么样啊,我只要保持那个空明觉这样就好啊。所以为什么说要有逐渐的深入闻思正思维,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你才知道下一步,你现在停留在什么样阶段,下一步应该再怎么样的深入。那你才会知道怎么样回来反观,怎么样回来净化我们自己,不然那个空明觉,他很容易又形成一个张力,然后把我们内心的结缚,污垢又把他遮障住。然后背着一把剑到处要去跟人家比量,比剑,比高下,设法要把别人比下去。这个就是如果你的闻思观念没有深入不正确的话,很容易形成狂禅,又容易走入狂禅。
  好,再来,来回答一位学员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好。所以我今天也准备一些材料来解答,这个问题帮助大家可以更具体的了解。这位学员问到,如何体悟每一个当下,他是过程也是目的,每一个当下他是起点也是涅槃彼岸的终点。
  这位学员很认真的在闻思,不错。以前这些我是有提过,都有讲过,但是这位学员他希望如何体悟到。希望能够更具体的讲出怎么样去体悟,这样给一个深义。
  每一个当下他是过程也是目的,每一个当下是起点也是涅槃彼岸的终点,这是一个很好,也是非常深的问题。你要真正了解这个问题,你要有一些闻思基础。这个问题他是可以深入到最高等的智慧,这个问题是触及到最高等的智慧,甚至涅槃智,这里面都有触及到。因为这个蛮深的,希望大家好好体会。
  我现在设法从几个角度来讲,一般众生看事情的角度都是很片段、很片面,只看到片段片面然后就下论断。就象他看到那个花开,哦!他觉得好漂亮很美丽,然后看到花要榭,他会觉得好可怜,要死亡。众生很容易他只是从一个片段然后就下论断,好坏然后就下论断。而不容易看到他整个连贯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很神圣,都很庄严,众生如果用这个自我出发去看,他就是看不到整体,看不到整体。他看的很片段,而且看的是他要看的那个角度。
  好,我们现在就来进一步来解析,什么叫做每个当下是过程也是目的,每个当下是起点也是涅槃彼岸的终点。我现在为了讲解这个问题,我还去买道具,然后还用一些什么,哦,这好几样东西呀,教学用啊,为什么说刚才这个问题他触及到很深的涅槃智。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你要真的了解,你会了解什么叫做大圆境智,当然是要先了解,然后你要来到做到证悟到,这个又是有一个过程。但你了解之后就比较容易。佛陀他成佛之后会开发出几种智慧,除了无畏智,平等智,还有大圆境智,大圆境智就是在这里的呈现。我现在拿这个道具让大家好好去体会。在这个圆,现在它是个圆球吗,在这个圆里面你说那一点是起点,那一点是开始,啊?你这边看,你说那这个是起点,好了,那你起点你会开始走吗,那你说终点是那一点?那你这边说,你看这一点起点哪,我们现在把你认为最高的那一点认为是起点好了,你这边看的最高点是这一点,他那边看的最高点是这一点。好,那你如果坚持说这一点才是最高点,才是起点,我这个可以转那,他圆他就是会转呀。所以你认为的,好,我们现在假设,上面这一点它是最高点,我们说,哦,修行到境界最高、无上。好,你这一点,地球还是会转那。十二小时之后换你在最低呀,如果你有上下高低之分的话,他就这样啊,他就会变得相反呀。
  所以不了解的人才会在那里,我这一点才是最高,我的法门才是最好,我的上师才是最伟大,我们的教主才是最伟大,你在这里夸赞你的。他在这边夸赞我们的宗教我们才是最高,我们的教主才是最高,我们的宗派才是最好。就在这个圆里面,众生他,如果你视野没打开,你就是守着某一个点,然后你看他旁边这个平平的,他旁边这个比我们低呀,所以见诤就不断。所以你看啊,你强调你的最高,他也强调他的最高,他们也强调他们的法门最高,他们的宗教最高。这个就是,你视野没打开的话,你就是一直在戏论的世界里面见诤不断。这样知道吗?
  那如果你能够把视野拉开,来看,哦,原来我们都是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圆里面,这个圆如果你真的有智慧眼去看的话,你会看到那一点最重要,那一点不重要,啊?都平等,都同样重要。所以你真正开启智慧眼去看的时候,你才会开启,哦,已前颠倒梦想的时候,认为这一点最高,这个是低贱的,已前认为,哦,我们住在地球北方的人,我们这才叫上方,那住在南半球的人,他们就住在下方,南半球的人他们绝不这样认为呀,所以当你把视野打开,智慧眼打开之后,你才会去体会到,什么叫做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平等智他就会开发出来。
  再来,所谓无上正等正觉,你不了解的时候你才认为说这一点最高,哦,这一点最重要,但在实相上面呢,那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呀,实相上面都是平等呀,都是平等。好,那你说我这一点我是起点,那你终点在那里,你说另外那一边那是终点那是彼岸,那也是你的虚妄分别呀。因为,比如说这边叫做东边,这边叫做西边。那东边的人他们要求生西方,所以他们拼命的挠挠,要跑到西方去。那住在这边的人,他们要求生东方,所以他们就跑跑跑,又跑到这边来,就是这样呀。所以,大家要从圆里面去体会到,圆里面每一个点都是神圣的,每一个点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突出点都完全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会尊重我们的存在;我们也会尊重其它点的存在;我们会尊重我们的宗派;我们也会尊重其它人的宗教信仰;我们会尊重我们的口味;我们也尊重别人的口味。你要从圆里面去体会出什么叫做平等智,什么叫做大圆境智。
  已前是有狭窄的时候,认为哦,上面这个叫做三善,三善道,因为从这个自我出发去界定吗,哦,这个叫三善道,然后下面这个叫三恶道。从自我出发,他就会做这样一个界定。有一天当你醒过来,打开视野看,看实相,看到总体。把视野拉开之后,你去看,看到,哦,原来过去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做那些虚妄分别。所以永嘉大师他就讲到梦里明明有六道,醒后空空无界限。那就是开启智慧眼之后去看到实相,你心胸狭窄,视野狭窄的时候,你才在小范围里面,在那里不断诤执了。当你真的开启法眼,看到实相之后,戏论灭呀,无诤啊。所以你会看到,每一个点他是起点也是终点,每一个点是起点也是终点,
  再来,每一个点他是过程也是目的,已前我也有讲过,每一个当下他都可以是句点,也可以是起点,那这个我们用另外一个来讲,所谓的因跟果。每一个当下他是过程也是目的,你看哦,如果过程的话,如果你只看到认为他是过程,那目的是在遥远的未来的话。那你在这个过程你都会走得很辛苦,也很紧。因为你认为你还没有达到你的目的,你的目的是在遥远的未来,遥远的他方,或是来世。所以你很难轻松自在。
  这个我再用另外一个比喻,大家就容易了解,为什么说起点也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这个就是,因就是果,果也是因。如果我们把那个果当做是目的来讲,因为你到达这个目的,哦,我已经到达那个目的了,但是要知道那是下一阶段的起点,因又开始。所以每一件事情他当下,他可以是果,也可以是因,我这样讲大家还不太容易了解,也许概念上名相上你们可以了解,但实相上你还是不太容易了解。所以我要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我就会用不同的道具来跟大家解释。
  我这里有一个,这是什么,莲蓬吗,好,你说他是果还是因?啊?怎么样?大家好好去体会,我现在所以,如果我可以称他是果,我也可以称它是因。如果我称它是果,那是从过去看到现在,他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果,是一个终点。但他现在,如果我从现在往后推的话,他又是一个因。所以他同时当下是果,也当下是因,他是终点,也是起点。这样可以了解吗?
  我再把这个伸展开来,为什么说当下他也是个因呢,实事上一般人认为说这是开花结果吗,这是果出来吗,但是我把里面的这个种子拿出来,当然如果实际要种的话,是要留比较熟一点呀,要留到黑,然后他才成为种子。因为外面买来,这个是要直接现在就吃,他当下也就是要成为因,那我现在,我们现在要解释整个莲花的过程。好,我们现在把这个种子,把他剥开,拿出来。我们把他剥开拿出来,那你说他是果还是因,当下是结出来的果,当下他又是因。因为我把这个种到泥土之中,他就是个种子,就是个因。因就是种子,这个种子开始,所以他当下面对未来而言,他就是个因。好,所以他是果,然后当下又是因。
  再来,我把这个种子种下去之后,他开出,他开始长出幼苗,长出那个荷叶出来,那荷叶渐渐长大,长到成为比较高大的荷叶。那高大荷叶之后,再来,他又会从旁边冒出那个莲花苞,莲花苞又会继续成长,然后开出很美丽的莲花出来。好,开出美丽莲花出来之后,然后他又会结果,那结果他又会这个呈现出来。但是下一次的呈现出来的那个莲子跟原先的那一粒呢,有没有相同?不相同,不同一个了。但跟前面那个种子有没有关系?有关系。佛教讲的那个不依不异跟这个都有关系。
  那现在,好了,他整个生命实事上,你说那一点是起点,你说那一点是起点?你说现在这个种子是起点吗?如果他是起点的话,那他怎么来,所以要知道万事万物他是绵延连续不断的在变化,变化,变化,他不是一个截然化分开来的。什么这个叫做起点,那个叫做终点,不是这样,那是限性的思考,那是僵化的思考,那是二元对立的思考。你一个木条,你拿出来你才说这个是起点,这边是终点,但我可以反过来呀。
  再来,那一种单纯的思考他就是限性的思考,但实相存在他是个圆。所以每一个点他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称为他是终点。你种下去他现在是因,但是他对于长出那个荷叶而言,他的果呈现出来是荷叶,但生命不是就此告一段落啊,因为有青翠的荷叶不断吸收阳光,所以那个荷叶他又是下一个阶段要长出莲花苞的很重要的因。那因为有各种因缘条件形成,然后会结出,会生长出那个莲花苞出来。好,到莲花苞出来,这个他也可以成为前面的所形成的那个果出来。但是这个莲花苞他又是下一个阶段的因,所以他会继续开花,开花之后,他花会榭。花榭就比如说代表就好象说一个人年老,甚至认为说是死亡,但要知道死亡他只是个幻象。我们用花榭来代表一般人所认为的死亡,但花榭他是真的死亡吗?不是死亡,他花榭,但是他却结出很多的果实出来,因为有花榭,所以才有这么多的果实又出来,你说花榭好不好?没有不好啊,只是人类从很片段的角度去看,认为说花榭他就好象死亡啊,所以认为说死亡就很不好。那对于实相而言呢,整个生命他有没有终点,有没有终结,他一样继续在演化,继续再下去。所以一个人为什么我已前讲过没有所谓的死亡,你从很片段看,你才认为说这个花榭叫死亡,但你要把它,视野要拉开,他正因为有花榭的因所以才有我这个果实出来,如果花他不凋谢的话,那我这个果实没办法呈现,所以花谢他也是一个你说终点也好了,是个终点。但是终点他并不是真正生命的断灭呀,他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呀,那下一个阶段的起点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一直要执着在那个花上面,然后为什么一直要执着,为那个花调落而悲痛伤感。所以要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每个阶段他可以是起点也是终点,他是此岸也是彼岸,这样你们可以了解吗?真的了解了哦?
  好,那你说我们现在把他分成几个阶段,莲子的阶段,还有长出绿色荷叶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绿色荷叶;第三个阶段就是莲花苞的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花盛开的阶段;第五个阶段是结出莲蓬果的阶段。好,我们现在把他分好成这五个阶段,你说那一个阶段最重要,啊?都一样,每一个阶段都重要,每一个阶段都很神圣。如果你能够了解这个实相的话,你就会安住在你每一个当下,你每一个生命的阶段。莲子,绿色荷叶,莲花苞,盛开的莲花还有结出莲蓬果实,每个阶段都是很神圣的。每个阶段你都可以称他是起点,也是终点。每个阶段你可以称他是终点,也可以称他是起点。每个阶段都是同样的重要。如果你能够了解生命实相的话,好,不管我在什么阶段,我都体会到我当下生命的神圣、生命的庄严。不管我处在任何的一个点,当下都是涅槃彼岸,也是起点。如果你能够了解实相,不管你到那里,你都是处在净土,极乐的世界,这样可以了解吗?
  问题一般众生的问题就在于累计很多错误的观念知见,不愿意去接受全貌;不愿意去接受生命的实相;不愿意去接受变化。一般众生你的忧悲恼苦就在于你不愿意接受全貌,那个自我一出来,他就是有很多的虚妄分别。我一定要比别人高,别人怎么可以跟我平等呢?我一定要受到肯定受到重视,我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所以那个自我,他就是要设法要强调我才是最高,我才是最好,我的宗派最好,我的宗教最好,我怎么样我怎么样,然后否定其它的。这都是虚妄分别呀。
  再来,好,在你生命的过程之中呢,你也是一样啊。比如说莲子,还有绿色荷叶,莲花苞,在这五个过程呢,一般人会这样哦,如果我是个,当我是绿色荷叶的时候,然后你就会在那里想,别人人家都开那么美丽的花,我都没有?我都这样没有什么花,别人好庄严,我这个,我怎么只有二片叶子?人家比较庄严神圣,我这个差太多的了,我们要赶快求呀,求呀,求呀,我业障深重啊,所以我才没有象人家开那个莲花,那么漂亮莲花,不断的在否定当下的自己,然后奢望着早日能够开出美丽的莲花出来。所以当下你就没有很脚踏实地的安住在当下。好了,等到有一天,当你开出莲花的时候,长出,开出莲花的时候,你的问题忧悲恼苦就解决了吗?为什么没有?啊?对,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本来以前一直盼望早日开出莲花,以前活的很自卑,觉得我们不如别人啊,人家都有那么漂亮的莲花,那些游客过来都是看莲花,也不看我一眼。所以那个荷叶,他就在那里自卑呀,然后求啊求,希望早日能够开出莲花。好了,等到有一天轮到它开莲花的时候,轮到它开花的时候,他下一阶段的忧悲恼苦又来了。啊,旁边那个莲花怎么又调谢了,那我这一朵莲花没多久就会调谢了。无常啊,真的我业障深重,才会来这个五浊恶世出生啊,别人莲花都已经调谢了,那没多久就轮到我调谢了,我这个莲花我业障深重。好了,以前觉得这个莲花很神圣很漂亮,很好,结果现在觉得这个没什么,这个不要,这个不重要了。我要,我希望啊,我能够到往生到一个那个莲花不调谢的地方去了。结果该盛开莲花的时候你又活得很自责,很不安,所以你的生命就没办法灿烂的开花。然后用很多的观念把自己又捆绑,然后心里面又盼望能够那个不调谢的,能够来到一种不调谢的那个花朵。他认为说花调谢就代表死亡,代表衰老,代表死亡。所以一直的在抗拒,当下一直在抗拒演变,抗拒无常流动变化,那因为他的生命锁定在某个阶段,才是最好,才是最神圣。好,当有一天你真的来到这样的情况之后,你又更多的烦恼又出来。
  所以每个阶段,如果你真的没有开启智慧的话,你儿童时期有儿童时期的烦恼;青少年有少年维特的烦恼;不结婚有不结婚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不生小孩,努力要生小孩,拼命要为国生产,生不出小孩子也忧悲烦恼。好了,生了小孩之后,又是烦恼一大堆。好了,再来,小孩子在成长,长大了,哦,觉得,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怎么小孩子又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再来,结婚之后忧悲恼苦,生了小孩忧悲恼苦。然后有一天小孩子结婚了,娶媳妇了,我们这边称娶媳妇吗,跟台湾那个名词不一样,台湾这娶老婆,娶太太啊,好了,结婚之后,然后小孩子结婚之后,本来盼望着一家合乐圆融啊。结果哇,怎么小孩子结婚之后,又是搬到其它地方去了,根本不理我们啊,然后老年又有老年的忧悲恼苦。孙子出来一样又有孙子的忧悲恼苦,然后再来又烦恼死亡的阶段,你真是没完没了,你真是很无聊。
  所以这就是这样,如果你没有开启智慧的话,你人生的每个阶段你都有每个阶段很多的忧悲恼苦,然后这个就形成不满足啊,就是不能够安住在每个当下。那总是一直在看着未来,寄望着未来,然后当未来的那个情况出现之后,又是发现跟当初所想的又有很大的落差。因为你当初你都有很多的那个想象啊,投射啊,我希望我结婚的对象是白马王子啊,我希望我结婚的对象是白雪公主啊。那知道白雪公主来了,要天天要我帮她洗脚。白雪公主来了,天天要我泡牛奶,还要说她要很多牛奶,因为她都是泡牛奶才成为白白,让你当仆人,还让你花费很多钱。娶了一个象白雪公主这样的,以为自己很满意的,糟糕怎么,旁边很多那么多的男人又在叮着她,没完没了的。
  所以,为什么说解脱道一直强调开启智慧,不是叫你一直的逃,一直的逃,一直的向外追,一直的向未来追。那是没完没了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在遥远的未来,你一直在向外追。你永远都处在不断的追寻,不断的追寻,然后不满足,不满意当下,然后否定当下,否定生命。然后常常背着很多罪恶的观念。如果你能够好好的听进解脱道所要跟大家分享的,静下来,静下来去看清实相,看到起点就是终点。每个点都是平等,每个地方都是神圣,每个地方都非常重要。平等心出来,大圆境智出来,了解每个起点就是终点,每个因也是果,每个果也是因,每个阶段都是很神圣。这时候不管你到那里,不管你处在什么阶段,你都能够很洒脱,很自在,很快乐,很安详。这就是所谓的涅槃彼岸。真正的涅槃彼岸不是外面空间距离,是我们的颠倒梦想什么时候消失、止息。体会到了啊。
  因为你们的认真用功,然后激发出这个问题出来,然后也让空海比较详细的跟大家做一些回馈。如果你真的能够好好的去,进一步去证思维,去止观双运、正思维,你如果真正了解这个问题,那你生命的品质就会和过去大大的不一样。你能够安住在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个当下,你会珍惜当下的因缘,不抓取不抗拒。你的生命能够真的来到洒脱自在,又充满慈悲心,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你的自卑跟我慢会削失,很快的消失。真正的平等心,大圆境智出来,平等智出来,自然就没有那些虚妄分别,没有那些我慢。所以大家好好去体会,什么叫做真正的净土,OK!
  好。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打坐十分钟。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每一天的殊胜因缘,好好的珍惜禅修的因缘。让自己好好的宁静、沉淀下来。宁静下来,你能够真的静得下来,你对于万事万物的看的深度、广度就会不一样。如果你静不下来,你一定看不到实相。所以大家要静下来,慢下来,停下来。
  今天跟明天,希望大家好好的观呼吸,主要重点在观呼吸,径行方面的以后再开发。你现在重点就是禅堂内,禅堂外,随时都觉察到你当下的一吸一呼,一心一意的观呼吸。走路知道自己在走路,但重点还是可以回到观呼吸。当你的心能够真的宁静下来,你可以进一步去体会所跟大家分享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心真的宁静下来之后,不带成见的去体会,止观双运。你心越宁静,越清静,你体悟的深度就会越深,开启的智慧也会越高。心越宁静,越清静,你就具有穿透力。
  希望大家继续严格遵守禁语的规定,要好好的遵守禁语,收摄六根。话越少越好,收摄六根,禁语。好好的让自己真的静下来,慢下来,停下来,你才会真的看到实相。你才不会一直盲目的往前冲,你也才能够早日远离颠倒梦想。你所要找寻的一切请向自己的心内找,净化心灵,你所要找寻的一切要从眼前当下去找,所以,为什么要强调,静下来,慢下来,停下来。好,大家好好遵守禁语的规定,然后身体的所有动作要柔软,轻柔,OK,准备下坐。比较晚了,所以就没有到大雄宝殿那边,大家好好的收摄六根,好好的活在当下,OK,晚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