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修行的方法、次第、步骤


   日期:2020/9/27 0: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的方法、次第、步骤

佛教不是强调迷信、不是强调信仰,佛教强调的是开启智慧。我们要如何开启智慧?那是有次第、有步骤的,因此佛陀就跟我们讲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要闻、思、修、证。闻思的基础很重要,闻思是理论的基础。

就像医学院的学生,要到实际的医院来帮助病患解除病痛,必须要有医学院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理论基础,直接就上第一线,直接就拿起刀要来开刀,就像修行的人,如果欠缺闻思基础,直接就强调一门深入在修,就像没有闻思基础的人,拿起刀就要开刀,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偏离到哪里,我们都不知道。

修行是有次第、有地图、有方向。如果欠缺闻思基础,就会象是在茫茫大海之中,没有罗盘、没有指南针、没有方向感,就在茫茫大海之中莽莽撞撞。所以,闻思基础很重要。今天大家在佛学院里面读书,就是要建立闻思基础。但是你所听闻的闻思基础,要跟你的实修方面是结合的,是能够帮助你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来实修,以及应用得出来的。你所听闻的闻思基础,不只是懂一些哲学名相、抽象、空洞,不是懂那些;或只是累积一些世间的学问,认为自己很懂、很行,饱学多闻…。佛法里面所强调的闻思基础不是这样。

当你有深入的闻思之后,就能够「解行合一」。现在跟大家介绍的,空海没有偏重在哪个法门、部派…,都没有!我也不是专门弘扬哪一宗,我只是站在很超然的立场,来跟大家介绍宇宙的真理实相;站在很超然的立场,来告诉大家一条清晰、安全又快速的解脱之路。这一条解脱之路,是诸佛菩萨他们所走过,也跟我们示现的一条解脱之路。

所以,如果在闻思方面错用功,可能要花费个十年,都可能在茫茫的经藏大海里面钻研。学了十年、廿年,还是觉得找不到方向感,信心建立不起来。因为空海都走过这一个路程,现在直接跟大家介绍的就是「阿含解脱道次第」,这一本书是把《四部阿含》里面的精华编辑

而成。《四部阿含》就是佛陀两千五百年前的言行录。中国孔子的言行录辑结出来称为《论语》,《论语》就是孔子在教导这些弟子的时候,大家纪录留下来的言行录。

   言行录是最忠实的纪录。《阿含经》、《阿含藏》就是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带领大家实际在闻、思、修的言行录,佛教的「无上甚深微妙法」里面统统有,北传的就把它辑为《四部阿含》,南传的称为《五部》,多一个小部。

因为《四部阿含》里面总共有十几册,我们这一本「阿含解脱道次第」,就是把《四部阿含》里面的精华集中,按照佛陀以前所讲过的次第步骤,第一步怎么样做,第二步怎么样走,第三步怎么样修,按照那个次第步骤把它整理出来。

所以,只要你看两遍这84个小时的课程,对整个修行的次第、方向,就能够掌握住了。包括佛教的教理、教义、核心,都可以清楚的掌握到;方向感就能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信心。如果大家把此套「阿含解脱道次第」84个小时的课程看两遍,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至少可以减少你十年以上不必要的摸索。

第一个阶段的闻思,就是把此套「阿含解脱道次第」84个小时的课程,好好认真的去看。第二个要看的课程就是「四念处的修行要领」,这些课程都已经制作成VCD、MP3影音光盘,也都已经在各处流通了。因为你把全程的「四念处的修行要领」都了解了,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出来。「阿含解脱道次第」这是整个闻思的基础,当你听闻了之后,在日常历缘对境之中,就要去改变、就要去历练、就要去实验、就要去实践。

如果想要更具体、更深入,就要听闻「四念处的修行要领」,把整个「四念处」的第一个步骤「身念处」怎么修,第二个阶段「受念处」怎么修,第三个阶段「心念处」怎么开发,在整个课程光盘里面,都有清楚的告诉大家。

记得!听闻「四念处的修行要领」之前,先要有闻思的基础。如果没有具足闻思基础,就算你认真的修「四念处」,还是在世间法里面修,你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具足闻思基础,你在修深定、禅定,你落入在「世间定」里面下工夫,你都不知道。

所以,爲什么跟大家强调闻思基础很重要?闻思让你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分水岭在哪里?大家要清晰的掌握到。不然你用很多的时间在修、修、修…,但是你在「世间法」里面绕,你很难觉察得到。越修,不是越烦恼,不然就是没办法突破。比较糟糕的是,越修、我慢越大。

真正走在解脱道上的,越修是我慢越少,身心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慈悲、越来越安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和谐。只要你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那是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因此第二套课程就是把「四念处」很认真的看,然后就去做。

「四念处」的修行,不光是在打坐,不是光是在禅堂里面,当然这是很重要的打坐禅修基础,因此在我们带禅修的时候,打坐的基础要具有,观呼吸、观出入息…,这些是要有的。因为你的心要宁静下来,进一步才能够来到「止观双运」。只是「四念处」的修行,不光是在禅堂内。

禅堂内「定」的工夫、「静」的工夫要有,这些基础要有,因为这是开发觉性,让我们逐渐的醒过来,但是进一步「经行」要开发。在历缘对境之中的各种动作,你都要清楚的觉察,「身念处」要能够在禅堂内、禅堂外,都能够应用得出来。

真正的修行,是禅堂内、禅堂外都在修行;真正的修行,在厨房、在大寮、在种菜、在洗衣服…,都是在修行。所以,「身念处」要开发,再来进一步是「受念处」的逐渐开启、开发,再来是「心念处」。你有身、受念处的基础,才能够开发到「心念处」。

「心念处」--在禅堂里面专修的时候,是可以让我们的身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沉淀。但是,如果你没有把这一种明觉的心、觉性的心,应用到历缘对境,你的修行跟历缘对境会脱节、会分开,你会以为到禅堂内才是修行,于是出了禅堂,就认为「我又在滚滚红尘里面轮回、浮沉…」你的修行会脱节。

事实上,真正「心念处」的修行,是在历缘对境之中。你在历缘对境,跟人、事、物相处的当下,这时候你才会起贪、起瞋、起无明、起烦恼…,只要你有前面的闻思基础,又有「四念处」前面逐渐上来的开发,觉性的开发、感受的开发之后,再来你当下在历缘对境的各种心态,就可以清楚的觉察。

有学员问:「当下看见习气在发作,该如何快速有效的对治?」这是很好的问题。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如果你没有「身念处」、「受念处」的开发,当你的习气在发作的时候,你是煞不住的;当无名火在发作的时候,你是煞不住的,而且很难反观到问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你的生气,你会认为自己有一百个理由可以生气,因为错都在别人;就算自己有错,你也会狡辩,或是认为自己所占的比例比别人少,我只有占百分之三十,别人占百分之七十,我生气、我暴跳如雷,是有理由的…。

所以,你煞不住、也看不到问题所在,就算你想修,你也很难当下来转念、当下的转圜,很难!导致很多修行人到最后常常是认为:「我有听啊!听了很多啊!修也修了很久了…」问题是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常常就是很快的阵亡,就会渐渐的变成很挫折。「我懂了这么多,我学了这么多,但是在历缘对境却是用不出来,我的烦恼、忧悲苦恼还是一大堆…」。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闻思基础不够,第二「四念处」的定力、觉性还没有开发出来,第三是因为心量还不够大。如果我们能够透过闻思,「四念处」也开发,还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也逐渐的开发。我们的心渐渐的明觉,心量逐渐的打开,在历缘对境有冲突的时候,当下你就可以冷静、就可以退缩,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你的世界里面有「无量的空」。所谓「无量的空」,具体而言就是你的心量很大。

当你给自己有退一步的空间,这个冲突就会大大的大化小、小化无。为什么在冲突的时候没办法煞住?那是因为我们的心量不够大,你没有转圜、退一步的空间,那个「自我」想要保护自己的时候,它就是继续冲突下去。所以,在历缘对境要应用得出来,真的平常的闻思不要马虎,不要敷衍了事。

修行不是修给别人看,修行不是在应付,不是修给方丈和尚看,表示自己很精进用功,不是这样!修行是每个人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认真负责,我们要自动自发、珍惜。所以,真正的修行,不需要别人监督。但是,在团体生活之中,是需要有一些制度规范,为了大家更好。但是,大家要自我勉励,每一个人都是精进用功,可以来到不需要别人监督,这就是「自依止」。

当我们真正「自依止」了,才能够进一步来到「法依止」、「法界依止」。所以,你要对治自己的习气、习性,都要具足闻、思、修的基础。

整个修行次第,除了闻思这两套主要的课程--「阿含解脱道次第」及「四念处的修行要领」,这是闻、思、修,也是告诉你怎么去修、怎么去应用了。这二套课程,只要你听闻过三遍以上,在历缘对境之中,你就可以开始做出来了。至于进禅堂要怎么修?你也心里有数,知道怎么去用功了;而出了禅堂,怎么样去修?也都越来越清楚。

只要你能够应用得出来,你的法喜会与日俱增,你真的会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安祥,喜悦是会不断的流露出来,而且慈悲心会不断的流露出来。但是,不要因此得少为足,这只是初步的阶段。当你具足这两套课程基础,要见法就很快!但是不要得少为足,要继续再上来。

继续上来的几套课程,再跟大家推荐一下。「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这一套课程有37小时,也有配合幻灯片在讲述。为什么要向大家推荐「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这一套课程?因为这是用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解「解脱道」的次第、步骤、方向,以及终极目标。成佛之路、成佛之道…,大家在佛门里面都很熟稔此类名词名相。

佛门里面最重视心理方面的就是「唯识」、「唯识宗」、「法相宗」,「唯识」就是佛教里面的心理学,我以前也都曾经在此方面下工夫去研习过,但我发现因为「唯识」是以一、二千年前的那一种表达方式及术语在讲解,跟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理解角度方式,是有相当的落差。所以,当我接触、研习现代的心理学之后,发现现代西方人把东方的神秘学吸取过去之后,人家有不断的再开发、再研究,因此在心理学方面,现在已经做出相当有系统的分析、解析。

我们这一套「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课程,如果欠缺闻、思、修的基础,你还是会觉得它是属于一般的心理学,但是我看到里面所讲的,是修行的次第、解脱的次第步骤,以及终极目标方向,都清楚的讲出来。

记得!成佛就是心灵成长的路程,我们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自净其意」--净化我们的心意,就是净化我们的心灵,现代的术语就是「心灵成长」。现在欧美他们都是用「心灵成长」这样来协助大家心灵的净化与成长。

所以,「成佛之路」就是心灵成长之路,心灵的净化之路。我们心灵里面的种种结缚,种种的凹凹凸凸、无明污垢,那是需要去净化的。当我们净化一分,心灵就会成长一分,我们的视野就会逐渐的开启。这一套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修行、成佛之路。

当这一套课程在发行流传的时候,很多人原本是不相信佛教、不喜欢佛教,当他接触到这一套心理学课程之后,发现原来佛法讲得这么深,原来佛教讲的是这么的科学、这么样的理智,都可以检验。因此,很多原本不信佛教的人,当他们接触到这些资料之后,对佛教、对佛法都从此改观了,才知道佛门的清净修行之路,是这么样的庄严、这么样的神圣。

因为「阿含解脱道次第」是以佛教的立场、术语在讲,这一套「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课程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事实上就像金字塔的不同面,从不同面在讲宗教的终极目标,让大家可以从佛教的经典里面,清楚的知道解脱之路;也可以从现代的心理学方面,清楚的了解、掌握解脱之路,于世你就会越来越安祥、越来越快乐,因为不是在打迷糊仗。

具足这三套基础课程之后,因为你是来到闻、思、修,后面进一步的「证」就会出来了,见法就会出来了。讲到见法、证果的世界,我们也有讲述到几套的经典,大家以后都可以参考,其中一套就是《金刚经》,还有《六祖坛经》,还有《永嘉大师证道歌》,这些都是非常深的经典,值得大家一看再看,里面都是在协助人类去照见我们的颠倒梦想,协助我们醒过来,协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净土、真正的彼岸。

很多人能够背诵《金刚经》,至少也耳熟能详,但是重点不在你会背诵,而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金刚经》的深义,然后去做到、再去证悟到。《金刚经》处处都在扭转大家的世间思惟,处处都在破除大家的颠倒梦想、习性思惟,真的很深很深!如果你能够具足前面几套课程的闻思基础,再来看《金刚经》,你的体悟会很快、也很深,而且你的生命常常会是感受很震撼的。

所以,不要把《金刚经》都只是当做一部课诵本在课诵,真的里面蕴藏无尽的宝藏,大家要去挖掘出来。

另外是《六祖坛经》,中国出了这一位高僧大德,真的他把佛法里面的「无上甚深微妙法」,都毫无保留的跟大家来分享,只是众生懂不懂得珍惜、懂不懂得去挖宝,《六祖坛经》非常好、非常深、非常实用,但他讲得都很高深,都直接切入心法。

所以,这几套课程大家都要陆续去看。再来,在《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慈悲、充满着证量,空海向大家所介绍的,都一定是属于实修实证的人所讲的,不是学术的,不是观念知见,不是讲哲学;都是实修实证的人,然后他讲出来、写出来,真的你可以去体证到、可以去印证的。《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除了歌词很美丽之外,内容非常的精采,也蕴藏非常多的宝藏,空海把它挖掘出来跟大家分享。

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开启你人生非常多的无尽宝藏。我们所讲的「宝」是「出世间法」,用金钱所买不到的那些宝。

对于这几套课程,如果大家有深入去了解之后,其他的课程还可以参考。《永嘉大师证道歌》曾经讲述过两次,在几年前有全面的解释《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的深义,2006年的7月,在台湾带禅修的时候,又重新再讲《永嘉大师证道歌》,这一次所讲的是挑选里面的重点出来,然后做深度的解析,也配合幻灯片在讲。里面很深,但是我们用很生动的方式来讲,如果大家以后逐渐上来之后,你再看那些幻灯片,你处处都会体悟、会心微笑,你处处都可以得到佛法里面的「无上甚深微妙法」。

以上所言,空海都是如实语、不异语、不妄语,跟大家所讲的,都是你可修、可证、可达,很实际、很实用的。

(空海法师讲述,由学员发心文字汇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