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序言


   日期:2020/10/4 1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阿含解脱道次第(中鼎版) 

空海法师  讲述

壹、序言    

贰、佛教流变史简介

参、引言    

肆、「阿含解脱道次第」目录简介    


壹、序言                       
  各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是第二次到中鼎工程公司菩提社跟大家互动,因为谢经理真的表现出一位修行者,很诚心诚意在追求佛法、追求解脱,就向他承诺如果中鼎的同修确有学法、求法之心,我会设法克服过来。于是谢社长就很积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尽量的配合我们的需要,很快就正式的开设课程。因为我有考虑到这边大家都是以知识分子居多,有很多的工程师……,都是属于「师」级的,大家在求真求证的精神方面会比一般人还要高,正好是探究原始佛法所需要的精神。

  因此让我慢慢重视这里的社团,为什幺呢?因为这个社团没有其他宗派、宗教的背景,不是属于某一座大山头的一个分支。如果是属于某一座大山头的分支,就必须顾虑背后那个偶像所框设架构的一个框框,致使我在讲课的的时候,很多方面必须要有一些包装及婉转修饰。然而现在因为没有此项顾虑,这里大家都是知识分子,背后又没有一些预设「架构」,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期许,期勉我们能够放下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架构,大家就只是为法、为真理,如实的探讨、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让我能够直接深入、契入佛法核心,对大家的帮助会更多,可以节省大家很多不必要的摸索。

  今天是第一次课程的开始,稍微简短跟大家讲一下,像刚才谢经理有提到,希望大家在一年后能够有证果的成绩出来,就像电视上新闻报导有出现的一句话「你给我一小时,我给你全世界」。我们现在有一个期许,如果大家有心在实修实证下工夫,你给我一年,我给你至少「证初果」的反馈。但是必须要双方面大家互相的努力,要有心闻思修证,只要大家真的实实在在、很有心。当然,上班的工作一定还是要尽本份做,修行不是说工作方面,我们就应付马虎,真正走在修行解脱道上,做什幺事情都是认真负责的。所以,上班该做的工作方面,绝对不会亏待,也一样会认真负责,因为尽心负责才会对得起自己。这样当你专心下来看书的时候,也才能够更安心的、专心的深入经典。

  大家一样把平常的工作做好,其他有余的时间,现在目前开设的课程以半年为一期,大家把闻思基础好好奠定下来,因为要进入实修,必须要具足这些闻思基础。当闻思基础建立之后,再进入实修,就很快、很快!真正具有正知正见之后,然后进入实修,不用几个月就可以实际体证「三法印」、「四圣谛」。我们今天所讲述的是一门解脱法,不管你在世间方面多幺有钱、地位多幺崇高,或是任何行业有多高的成就,甚至是在学术领域方面有多辉煌的成就,每个人都几乎共通要探讨、要追寻的,就是「解脱法」,不管任何行业、任何学术、任何的科学家,到最后他一定要去探讨追寻的。

  今天有因缘大家一起探讨,我想尽快协助大家进入闻思,再来进入实修实证,建立起正知正见。在进入主题之前,因为很多人对《阿含经》方面,并没有深入研究,所以今天第一次的上课,会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有一个概念知道说,为什幺我们要回归到《阿含经》上面来?如果这方面的观念没有厘清,我们修行会在很多的迷魂阵、很多的迷宫里面绕不出来。我今天还跟一位朋友讲,如果能够好好下工夫来闻思修,这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可以节省修行十年的时间。在此向大家保证,这半年好好下工夫闻思,可以节省你十年的时间,因为这一本书至今出版才三个月,很多人看了都很法喜,大部分都是在修行路上走十几年了。

  我们今天有这样的因缘,大家就一起直接回到原始佛法上面来。我为什幺会契入原始佛法?因为我本身并不是出生在佛教或是任何宗教背景的家庭,我是出生在一个纯朴的乡下,没有任何宗教背景。在高中时期,开始启发了对人生哲学的兴趣,那时候会开始去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像我昨天到板桥跟一个社团互动,他们很多人也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目的在哪里?」有的人能够回答出来,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不知道。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认真在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怎幺样把这一生的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就这样一路一直在探讨、追寻,结果慢慢接近哲学、心理学以及宗教方面。在这样一个求真求证的过程,慢慢跟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以及老子,这些世界级的伟人作心灵上的沟通。因为我想要去了解:为什幺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帝王都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也是功过各半?为什幺历史上这些宗教家能够在二千年之后,对人类还有很深远的影响?到底他们的内心世界跟一般的政治家、跟一般很有钱的人,他们有什幺样不同的内心世界呢?这些是我在高中以及大专时期,不断在探讨思惟,然后又从动静理论、实务方面,去下工夫、去探讨、去体悟。

  于是慢慢发现到佛陀提出很多很深的人生见解,深深打动我的心,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脱路上,深深吸引着我,能够为我解答很深的问题。让我感觉到佛教真的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智慧,不是迷信、不是信仰。我所了解的佛教,它不是信仰型的宗教,不是迷信型的宗教。但是当我在1981年专攻中医时期,住在佛寺三年,却发现现在佛教所展现的样貌跟释迦牟尼佛当初所讲的,竟然有这幺大的差异,为什幺会有那幺大的出入呢?但是那时候不知道原因。所以,那时候就发愿,希望将来能够回归佛陀的本怀,找到佛法的真髓,真正掌握佛陀启发我们的解脱道,真正走出佛陀所讲的解脱道。

  后来我是在1985年初考上中医特考,到1987年因缘成熟的时候,觉得因缘需要了,于是有很强要专攻深入闻思修证,所以放下工作到台南开元禅学院研究部读书,在这样的因缘情况之下,承蒙一些师长的启发,结果让我的很多疑问,都一一的获得解答、解开。

贰、佛教流变史简介
  从中国佛教历史、西域佛教历史、印度佛教历史,以及佛教思想史的变化里面,找到了很多我所要的答案出来。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从上游、中游、下游这样顺流下来,看到下游的水质竟然是这样。我感觉到我所知道的佛法,应该不是这样的质量,为什幺佛教界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质量呢?因此,那时候我就想说必须要从下游往上追溯,就一直到中游在找,到中游之后,又觉得这样还不够,一定要找到源头,于是就抱持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一种求真求证精神,不断往上追溯,结果后来到了原始佛法地区,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开示的这些经典。然后从原始佛法经典,再看整个法流、佛法的流变,也清楚知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清楚知道之后,最初会有为原始佛法打抱不平的这一种气概,但是到后来慢慢去思惟、慢慢去消化,因为体会到佛法会有这样的量变、质变,有它的历史时空背景,也是因缘所形、因缘所成啊!要怎样掌握到「究竟法」,又能够包容这些「方便法」,我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我的胸襟方面,也逐渐的开启、逐渐的打开。当我们了解到「究竟法」之后,就能够包容一切的「方便法」,在此也很希望大家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就能够契入掌握到佛法的核心,掌握到究竟法,掌握到真正的解脱法,然后又能够包容一切的「方便法」,进入到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视野、胸襟,这样就不会有大、小乘之分,也不会有宗派、宗教之争。

  佛教为什幺会有这些质变、量变?为什幺我们要回到原始佛法方面?这些是一般在佛学院的研究所程度,才有解析的课程,一般佛学院里面有区分初级部、高级部、大学部,到以上程度情况可能还很少解析到这方面。现在我们要从历史时空来看,为什幺佛法会不断的质变、量变?我们就单刀直入来到原始佛法。

  佛陀是诞生在印度恒河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跟尼泊尔的交界,如果以国境而论,是属于尼泊尔,但是以前是属于印度的一个小国。在佛陀诞生之后,到后来整个弘法地区也是在这里。佛陀当初所讲的那些经典教理,等佛陀灭度之后,弟子们把它结集下来,最早结集出来的就是《杂阿含经》,再来又慢慢的聚集结集。为什幺最初要结集《杂阿含经》呢?如果进入实修的人,就可以体会《杂阿含》是记载整个解脱法、究竟法的核心,实修实证一定会回到那里、体证到那里。

  因为最初在佛陀灭度之后,就是把最重要的先集中过来,就是《杂阿含》,然后再慢慢陆续把次要的又集结过来,或是把比较深的一些法义,做更详细的诠释,就是《中阿含》。再次要的再集结过来,就是《长阿含》与《增一阿含》。所以,佛陀灭度后162年的前后一百年期间,就集结《四部阿含》经典。在今天的南传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就是《四部阿含》再加上《小部》,他们称作《五部》。但是《小部》的重点还是在前面的《相应阿含》,《相应部》就是我们称作的《杂阿含》。佛陀最初所讲的,以及佛陀灭度之后的二、三百年之间,所有的佛法、所有的部派都是以《四部阿含》为主,最初的经典只有《四部阿含》,没有其他经典。

  公元前327年(佛纪218年),亚力山大大帝入侵印度,这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亚力山大是代表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曾经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是他也在几年后的卅几岁就死掉了。当时他曾在途中遇到一位很有智慧的修行者,亚力山大就问他:「你怎幺能够那幺快乐呢?能不能告诉我方法啊!」那位修行者就跟他讲:「陛下!请你走开一点,你遮住了我的阳光」这时候亚力山大产生一种恍然觉悟的感觉,但是因为他建立整个大帝国,又是一个国王,于是就说:「好!等我忙完、告一段落之后,再回来再跟你学习」那个人就跟他讲:「你未必有机会回来啊!」。学佛、修行不要说「等我什幺时候再修行、等我事业有成之后再修行、等我几年之后再修行……」未必有那个机会啊!修行解脱就是在现在,把握当下、把握现在。

  亚力山大入侵印度是在佛陀灭渡后二百多年,引进罗马帝国非常兴盛的雕刻、美术艺术,在罗马文化的遗迹可以显现出欧洲在雕塑方面有特别的专长。虽然在历史上罗马帝国征服了希腊,但是文化上面却是希腊征服了罗马,因为罗马后来跟希腊文化混合了,有一句话说「政治上是罗马征服希腊,但是文化上是希腊征服罗马」后来包括希腊文化也都一并入侵印度,把罗马、希腊文化带入印度。他们的共同特性一个是非常重视雕塑、美术方面,另外的共同特色是他们的多神教信仰,所以会有阿波罗、宙斯、维那斯、邱比特……这些信仰。为什幺要提及这些呢?因为这些对佛教的质变、量变,关系非常、非常大,学佛的人很少去看到这一层。

  佛纪277年,也就是公元前268年,阿育王即位,他是印度一位非常有名的国王,建立了孔雀王朝,而且把佛教拓展成为印度的国教,然后派很多的僧侣、佛教使者,到各处去传法。所以,把佛教成为印度国教,以及传扬到国际的是阿育王,这时候佛教开始外传,向西、向东、也向南传,有一支来到斯里兰卡,向东传的是到孟加拉,然后渐渐向东慢慢过来,向西的就向西边地区过来。为什幺后来大乘佛教的佛法会不断一直量变、质变?但是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方面却还是保存着原始佛法风貌,为什幺?这方面非常重要。当他们把佛法传到各地,由于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阻隔,让印度跟中国没办法沟通、交流,所以佛法没办法直接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国力范围只有到越南。

  斯里兰卡又是在一个单独的小岛,佛教传到这里教化,没有外来的文化入侵交流,因此他们就能够保存相当原始的风貌,当初佛陀所讲的经典风貌都能够保存下来。为什幺佛法流传到中国会有很大的变化?公元前268年,当阿育王把佛法传开之后,因为罗马与希腊文化已经侵袭过来了,再者中国的文化也渐渐过来,于是形成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也是文化的大熔炉,刚好介于几大文化之间,一个是印度文化,一个是波斯文化,一个是罗马希腊文化,一个是中国文化。因为欧洲的罗马希腊文化侵袭过来之后,会将他们整个的观念、文化都带过来,于是就不断在变化、变化。

  中亚地区都是属于游牧民族地区,特性是不断在迁徒,不断在流动、在变化,他们居无定所,这样的人民特性,哪来那幺多时间、那幺多的机会,让大家同聚在一起半个月好好闻思佛法,没有那一种福报啊!于是所谓的「快餐文化」就产生了,简单、快速就好了,没有那幺多时间听闻那些佛法,讲最简单的就好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性,说一些最简单就好。另外,因为游牧民族就好像浪子、流浪的人,一般心灵上会比较空虚,所以背后会需要信仰上、精神上的寄托。因此,佛法讲说理智方面、靠自力方面的,对他们来讲会变成力量很弱,没办法体会那些,会认为「别人都有很多的阿波罗太阳神这些神在保佑啊!你们佛教所讲的这种靠自力,又没有那些神的这些信仰……」。

  如果以市场需求、竞争方面来讲,佛教在这里变成没办法立足,因为他们需要这样一种层次的文化,所以那些祖师大德们就不得已,「好吧!你们有什幺,我们也来一些方便法 ……」于是佛教开始藉用一些方便法来摄化众生,「他们有什幺神,好吧!我们也来设立一个什幺某某佛、什幺佛、什幺佛……,他们有什幺神像,我们也来雕塑佛像……」于是佛教从理智型的佛教,然后渐渐为了适应这个地区民众的需要,所以从质变方面,开始利用一些方便法。但是,最初大家都知道什幺是「究竟法」,而「方便法」只是一些权说,透过「方便法」就像为了吸引小朋友来读书,幼儿园里面设置一些玩具,以及运动游乐、游戏器材,让小朋友比较喜欢过来,然后就再慢慢教化。

  所以,用一些「方便法」本无可厚非,但是后来时空慢慢流变、演变之后,结果竟然演变成「以方便为究竟」,就把佛法本末又颠倒了。因为最初并没有整部经典,没有经典文字的整套印刷,也没有那些纸张,都只是靠背诵,这样很容易忘掉或是掺杂。到后来有简单的文字记载之后,也是一样容易会有一些掺杂,因此到佛陀灭度四百年之后,才慢慢有一些大乘经典结集出来。为什幺这些叙述跟中国佛教很有关系呢?经过大概三、四百年的孕育,到公元前233年,佛教普及全印度,阿育王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189年,这时候希腊系统统治了印度西北部。当孔雀王朝灭后,熏迦王朝建立,熏迦却是打压佛教,致力复兴婆罗门教。

  到公元前180年,印度佛教本身不断在质变,也不断在变化,但是在这之前传出来的二支系统,却没有受到影响。印度本土方面的佛教,有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公元前150年,印度佛教发生部派分裂,但是各部派都仍以《四部阿含》为核心主轴。公元前139年,亦即佛灭后四百年,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才跟这里的区域有所接触,但是佛法在这里已经蕴酿一、二百年了,这时候也只是政府及文化方面的接触而已,佛法没有流传过来。到佛灭后四百四十几年,大乘佛教渐渐兴起,般若经成立。

  在佛灭265年,佛教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但是不管再怎幺分裂,大家都是以《四部阿含》为主。由于「大众部」跟「上座部」的理念不同,经过二百年之后,「大众部」为了适应当地文化的背景,于是开始慢慢编辑一些大乘经典。所以,「大众部」所编辑的一些经典,后来经过佛教学者考证,为什幺大乘很多经典是原始佛法地区这里找不到的?然后从佛教历史的整个时空背景去找,才把整个因缘都找出来。所以,在公元前456年,三藏才正式成立。

  公元前80年,雕刻佛像之风兴盛,都是受到罗马、波斯文化跟希腊文化所影响的。佛教从原来不崇拜偶像,到后来渐渐不得已,转变为有佛像的雕刻。到公元前二年,这时候中国边境地区才开始接触佛法。佛灭后204年,亦即公元前60年的前后一、二百年间,《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 …初期大乘经典就陆续成立,是在佛陀灭后四百年期间才慢慢结集出来。

  所以,我们所接触的大乘经典,大部分都是在佛灭后四、五百年,才另外再慢慢编集出来。所流传的早期原始佛法并不是主流,所以就不受重视,传到中国来之后,因为到中国来度化的,都是中亚地区的僧侣、出家众,他们也不知道了,就把那些经过一、二百年后所编辑的经论,传到中国来翻译。很多后来的人也不知道了,就把他们所记的那些经论,然后传到中国来翻译。到中国来翻译他们就「如是我闻」,都这样移过来、移过来,大家也不知道所以然。

  中国是在下游地区,只是类似一个「接受器」,传什幺过来就接受什幺,因此中国不知道这些质变、量变的过程。流传的旅程总共大概有五百年,公元前后中亚跟敦煌的佛教非常发达,所以才存留敦煌的石窟,那时候都是雕塑大乘佛法的一些菩萨,以及美术雕刻石像方面的,不断一直在变、在变、在变,就像经过化学变化,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不是说从原班人马,然后原来经文这样一直搬过来,都是会一直在变、在变、在变,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但是我们这边「接受器」都不知道。所以,中国这边后来所接受的,会觉得「奇怪!怎幺这一部经这样讲?这部经这样讲?这部经这样讲?……」很多都变成重复,中国人就不知道啊!结果后来就有人判别大概这个是佛陀什幺时候讲的,那个是什幺时候佛陀讲的,于是才有所谓的大、小、中、顿、圆那些。

  事实上,那是中国的判别,跟原始佛法完全没有关系,当然那时候有那时候的时空背景,以那时候的信息就能够搜集到这样,是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也尽心尽力想要厘清迷魂阵,也希望帮助后学的人找到一条明路,只是当时他们所接受的讯息不够正确,也没办法去求真求证。因为在公元二、三百年到五百年期间,佛经大量传到中国翻译,以当时的时空背景,没办法进行考证研究。

  到公元1171年,唐太宗贞观元年,玄奘大师由长安出发,当时候也感到很迷惑,为什幺这幺多的佛经说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玄奘大师的精神非常可佩,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真的就是用生命去修行、用生命去求法。他就由长安,然后经过西域、帕米尔高原到印度,绕这幺一大圈来到印度来取经,此时是在佛纪1171年,也就是佛陀灭后一千一百多年,玄奘大师才来到印度取经。玄奘大师认为中国佛教所得的这些佛法,好像很乱、没有系统,于是到佛法发源地--印度去取经,总是可以取到最原始、最好的法,总是可以挖到最好的宝了吧!

  玄奘大师是怀抱着这一种理想及想法来到印度,也不知道佛法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变化了。在佛灭后1150年,印度佛教的「中观」与「唯识」二派论战不休,大乘佛教进入后期,秘密大乘佛法渐渐兴起,秘密大乘经典也陆续成立,佛法此时在印度已经是进入不断的论战,以及把佛法变成学术化在研究、在探讨,在大学里面写论文、写报告,能够进入实修的不多了,大家变成愈来愈是在表面上做学问。

  玄奘大师来到印度第一流的那兰陀大学留学,就如中国西游记里面的记载,还有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在保护他,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结果他背着很多经典回到中国,当时的皇帝还出来迎接他,并建造一个让他便于翻译的地方,玄奘大师也翻译出很多经典。但是他主要是翻译「般若」体系比较多,后来也成立了「唯识宗」,也就是「法相宗」。玄奘大师用生命求法,然后带回到中国的是唯识体系,并没有挖到原始佛法的宝,这是很可惜的地方。以当时的信息是没办法,他以为来到佛陀出生地、佛法的发源地--印度,总该是最好的,结果还是没办法得到原始佛法。

  玄奘大师当年用生命去求法,都还没有找到原始佛法,今天有幸经过很多祖师大德慢慢开发溯源,不怕各种横逆、阻碍,把原始佛法又再呈现出来,我们有这样的因缘能够直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讲的这些解脱法上面来,这比玄奘大师幸运多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

参、引言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本文,正式要进入解脱道实际一步一步的扎根。解脱道就像我们要建造一栋高楼大厦,一定要从地基稳扎稳打开始,因为我们中国台湾都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下,大家大部份都是接触大乘佛教的观念,很多人听闻到《阿含经》就认为是小乘经,认为阿罗汉是自了汉,或是说阿罗汉都只是为自己、焦芽败种。事实上,这些绝对不是正确的评论。我们只要这几堂课下来,大家就可以知道要证初果以前,一定要具有慈悲之心,没有大慈大悲的柔软心,是无法证到「初果」。在课程第二章--「善人、慈悲喜舍」,我们会比较详细讲述「怎幺样实际去修练慈悲喜舍?」这在修行解脱的证果次第上,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初步,假如这方面的基础没有建立起来,后面想要进入实修实证,就只是高谈阔论,或是走在「世间法」上而不自知。

  佛陀当初自己在修行,以及在引导弟子修行,整个都是有相当明显的次第逐步深入,证初果就要很具有慈悲之心,然后二果的慈悲心必然是比初果要强,到三果、四果更不用说了。因此,没有只为自己的阿罗汉,没有自私自利的阿罗汉。如果你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保证绝对不会证到阿罗汉,因为心量没有打开,是不可能进入「一体世界」。

  溶入「一体世界」是「身见」早就要完全破除掉,「身见」破除掉,就没有说只为自己,他跟众生是一体的,一定都是来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真正能够证到阿罗汉的,他本身就是「法身」,他的所做所为也就只有法、只有众生,跟众生是一体,绝没有只是为自己的。

  现在一开始,要把过去所听闻到对原始佛法,或是对阿罗汉的一些批判,暂时都放下、归零。也把过去所看的一些经典,一样随时学习着归零、归零,这很重要!就像本课程的书本章节是从第「零」章开始。如果没有归零,我们会背负着过去很多的知见、成见,然后再用这一种成见、知见来看,这样不容易体会到佛法的真髓、精义。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有这一段「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是说我们不要随便相信自己的预设、自己的判断,为什幺?因为只要还没有真正解脱,我们都还有或多或少的贪、瞋、痴,于是我们的这一面「心镜」,是凹凹凸凸不平的镜子,大家不容易察觉。

  如果大家能够注意、够察觉到这一点,在你的生命上,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向、很大的提升。我们说挂着一个有色眼镜在看世间,这还容易察觉到,但是我们戴着一副凹凹凸凸的心镜在看世间,这不容易觉察到。除非有很认真回来反观、照见,才能够看到我们的心镜是凹凹凸凸的,凹凹凸凸是因为有贪、瞋、痴。只要有贪、瞋、痴,我们的心镜都不够平整,于是同样的东西在这里,你的心镜是这样,他的心镜是这样,不同的人来看相同的事情,结论也都不会相同,因为大家看到的是自己心镜所投射出来的角度。

  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是冷静的、智能型的、理智的,自己判断是不错的,这是我亲自看到的,我证明的、我求证的,但是却没有看到如果我们有贪、瞋、痴在背后,我们动机不会单纯,我们的心镜是凹凸的,对事情的看法就没办法如实。《阿含经》常常会提到要我们「如实观」,就是要如它的本来面目来看它,不要扭曲它、不要污染它。但是,谈何容易啊!只要心镜是凹凸的,就没办法「如实观」,你没有回来反观,就不容易察觉到我们在污染它、我们在扭曲它,于是就变成「自误误人」。所以,佛经里面佛陀有提到「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一句话希望大家慢慢去消化、去反刍、去思惟,为什幺是「自己」?因为常常被我们的观念、判断所误导,但我们不知道,却背负着一些框框架构把我们套住了。我们就在那框框架构、模型里面运转,这样就会造成习性不断的反应,讲更深一点就是这样一直在重蹈覆辙,不断在轮回那种习性。

  佛陀要我们回来看到最大敌人是自己,是自己的观念把我们框住了、套住了,所以为什幺我们第一章要「归零」?要把过去这些放下,过去很多我是、我能、我慢、我很行、我知道 ……,能不能通通「归零」,从「零」开始呢?让自己「新生」--重新生出来,给自己重新开始,这样你的心就会很柔软,而且这一面原本贪、瞋、痴的镜子,就会渐渐接近平整的一面镜子,随时让自己「归零」。当你这一面镜子是很平整,是不是就能够如实反射实相?所以,当没有贪、瞋、痴的时候,你的心是一面澄清、干净、又平整的镜子,这样就能够如实看到实相,就是能够照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也可以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明心」是让我们污浊凹凸的心能够明下来,「见性」就是见到法性、见到真理、见到实相,我们整个修行过程,是让我们凹凸的心镜能够平整、明净,就是要进入「止观双运」。「止」就是修禅定,有「止」然后又有进入深度的「观」,当我们的心比较明净,就能够对事实进入深度的观察,这样就可以看到实相,所以「归零」方面的工夫是很重要,希望大家学习着让过去的这些「归零」,这是每天要练习、要做的。真正没有贪、瞋、痴,才能够真正如实的照见。但是贪、瞋、痴要断,它有十个结,如果我们的心不够明净,没有前面的闻思基础,修行方面会走偏差,没办法进入解脱道的实修。如果具备正知正见这些闻思基础,才能够进入实修,就可以照见到那十个结。

  有照见那十个结,就有机会、有能力一个一个解开,当你解开一个结,就解脱一分,解开一个结,就解脱一分……。这都是要进入实修实证,只要大家利用半年的时间好好闻思,然后进入实修,一定可以进入实证。只要大家能够真正体证「三法印」,真正体证到「无常」,「无常」是宇宙的真理实相,有去看到实相,然后体悟到「无我」,这时候只是一种体悟而已。初果只是体悟「无我」,还无法真正做到「无我」,要四果阿罗汉才真正能够做到「无我」。所以,能够体证到「三法印」的「无常」、「无我」,对苦、「无我」有深一层的体悟,这样才叫做「开悟」,也就是「法眼净」、证初果,都是可以检验、有次第、有步骤,当你证到初果的时候,会知道自己证到初果。

肆、「阿含解脱道次第」目录简介
  第1章到第6章是人天善法,培养善根福德因缘的阶段。第7章到第17章是闻思正法的主要内容,所谓的「闻思修证」,你要听闻正法,前面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能没有,包括现在的净土宗,也都很强调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就算要到西方净土,也要有善根福德因缘,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之后,以净土宗的理论来讲,阿弥陀佛还是跟你讲卅七道品--五根、五力、四圣谛、八正道、七菩提分 ……,那些就是我们在这半年内所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所以,你是要到不可知遥远的未来世界去听闻,还是要在这里听闻?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是要去闻思正法、去实修啊!因为解脱之路、生死之事,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你,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

  第18章到27章是属于实修的内容与方法。第28章到34章是属于实证、证果的阶段。第35、36两章是属于解脱道跟菩萨道合一的具体展现。有的人会批评修习原始佛法的人或阿罗汉是自了汉,这是因为不了解。就像看到世间的苦难,希望能够当医生帮助众生减少苦难,但是会衡量今天我不是医生,怎幺样去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呢?所以我要实践帮助众生解脱,就必须暂时先退下来到医学院读书,好好去进修、好好去学习,等将来具有正确深入的医学理论跟实务之时,就可以出来反馈世间。怎幺可以说到医学院去进修、去专修、去用功的这一段期间,认为他就是自了汉、只顾自己呢?所以,就是不了解真正要走解脱道的阿罗汉之悲心、悲愿,才会产生误解而批评他们的专修、放下工作,是自了汉、只为自己,绝对不是这样的。

  那一种悲心、悲愿要展现,真正要建立菩萨道,记得!真正的菩萨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脱道上。「世间法」是真正成为医生,才能够真正帮人家看病。真正体悟到佛法、为法做见证,才能够告诉众生什幺叫做佛法,什幺叫做真理,什幺叫做实相,才能够引导众生去看到法、看到真理。如果本身没有真正品尝、亲自证悟到,我们所讲的只会是鹦鹉学语,只是一种口头禅,变成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道。表面上是菩萨心肠,我们要赶快去弘法、赶快去帮忙众生,如果自己没有实修实证,我们只是鹦鹉学语。

  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好好跟着释迦牟尼佛,所走过的解脱道之次第、步骤逐步深入,我们本身真正见法、证果,体悟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更彻底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迷、生死轮回完全解开,我们到达究竟解脱,才可以帮助苦难的众生出离苦海。因此,真正的菩萨道是建立在解脱道上。

伍、前言
  正文的第1页,能称为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本来如此。(二)必然如此。(三)普遍如此。(四)永远如此。注意这四个原则,在座的各位大部份都是学理工的,有一个特性就是有求真求证的精神,而且都是偏于理智型的。佛法既然是佛陀讲出来的法就是真理,法、真理要真正存在,必须禁得起任何时空的考验。所以,让我佩服的就是说,我从现代的科学家、天文学家的立场来求证佛法,竟然发现没有任何一位现代的伟大科学家,能够超越、推翻佛陀所讲的「无常」、「无我」法印,包括爱因斯坦都没办法。

  国内有一位丁肇中博士,现在是高能物理学家的顶端科学家。我们以前说原子,打破原子它释放出能量,就形成原子弹;再把核子打破,又形成核子弹。现在打破核子还不够,又进入中子,形成更厉害的中子弹。丁肇中他们就是一直要去追根究底,找出更微细的粒子出来,于是他们最后发现竟然找不到最微小的,最后来到能量跟空。所以,物理学家、化学家他们提出来,确定质、能是会互换,而且在整个宇宙中,质、能是不灭,因为它会互换。

  《心经》在二千多年前早就讲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可以用物质方面来了解,「空」可以用能源方面来了解,是来自于佛陀的亲证。包括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印」,以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会归纳出很多的假设及定律出来,而且他们要求的很精确,然后认为这样推算出来是很精准,但是最近的物理学家,却提出一个更新的定律--测不准定律。为什幺会「测不准」?因为一切都在变,每一个剎那都在变,当你以越精密的仪器去测量,以为说已经抓住了,但事实上它又再变了。

  所以,顶尖的科学家以更深入的精密仪器测出来,竟然发现以前认为说很准的,现在保留、现在测不准,就是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印」。「无常法印」是来自于有一句「诸行无常」,这就是佛陀的厉害,他看到一切现象界都是在变,「行」就是一个动态。现象界一切存在都是在动、在变,近代的科学家把此现象又找出来,因此让我很佩服佛陀智慧之高,把宇宙存在的这些实相早就证明出来。现在透过实修实证,可以了解我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然后就不会像以前这幺颠倒梦想。

  当我们了解实相,就是证果的步骤逐步深入,然后就会体证到《心经》所讲的「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解脱自在,「涅槃」绝不是一般负面以为消极悲观、坐如石头的焦芽败种或是冰冷冷,都是对「涅槃」的误解。「涅槃」代表一个人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贪、嗔、痴没有了,是以一个很平整、很明净的镜子在照见世间的实相,没有像一般人落入颠倒梦想,就是涅槃解脱的世界。所以,这方面的世界是可修、可证、可达。大乘佛法会讲很多很高深的佛法,但是当你问那些法师什幺时候可以成佛?他会讲很多很高深的佛法,什幺空啦!什幺妙啦!什幺圆啦!什幺顿啦!但是问他什幺时候可以成佛?有一句话就是「个个有信心,人人没把握」,变成是「三大阿僧祇劫」的说法,然而,原始佛法佛陀绝对没有这样的论调。

  不是回答「三大阿僧祇劫」,不然就是要到「他方世界」才能成就,原始佛法佛陀是讲只要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这一生、这一世就可以解脱。除非你的因缘条件不够、不具足,佛陀才鼓励你就多持戒、多行善、多布施,多结一些世间的善缘,虽然这样没有解脱,至少可以不堕入恶道,这是属于「人天善法」,至少可以生天、往生善道方面。所以,佛陀是对于那些根基、因缘比较不具足的众生,才讲这些人天善法。只要因缘情况许可,就是直接讲解脱道。

  正文第5页这一段,我们不管过去如何辉煌或坎坷--一切归○,让我们从○出发,随时归○,从○开始。让我们打开无限的视野→如实的探讨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要打开无限的视野,才能够如实的探讨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让我们以无量的胸襟→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秉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精神→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解脱自在。如此,必能自利、利他→自他具利。

    【幻灯片】

  这里的四棵草菇代表四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年轻力壮,不是英俊潇洒,不然就是很貌美。这是一个阶段,而且从这个角度看世界,就只有我们啊!只有我啊!因为在这里没有人比我高,没有人比我大,让我们很容易疏忽「无常」,也很容易长养「我慢」而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拉开视野、视线来看?当「我慢」增长的时候,当你从狭小框框来看,认为自己很伟大、很高,我是、我能。但是如果能够拉开视野看看,我们只是一大片草地里面的几棵草菇而已,还有别人比我们大、比我们漂亮。能不能够看到刚才那四个就变成这枯萎的四个?这是无常的变化啊!就好像一个人的脸,挤得这样脸都变形了、鼻子变形了,两个眼睛、嘴巴挤得都吐血出来,这是无常的变化,以及世间不断在争夺、勾心计较、排斥啊!能不能去看到再来就越来越凋萎。

  大家不要以为说这是草菇,跟我好像没关系,这样我们就没办法处处看到法,这些幻灯片,都是在告诉我们法,都是在告诉我们真理,不要以为是它是它,跟你没关系……,错了!要去联想到它们代表我、每一个人,就是你、就是我们自己啊!它在示现我们佛法、示现我们真理,能不能从中去体会我的生命也必然会这样?当面对这些衰老病死的时候,我要怎幺办?能不能提前去找寻、解开生死之谜呢?就像佛陀触及到众生的老、病、死情境,把皇太子的位子都放下了,都可以不要。为什幺他可以放下皇太子的位子?就是对于老、病、死,对于生命哲学有很深的体会、很深的震憾,因为他体会到如果没有去揭开生死之谜,纵然当上国王,对生命的黑洞还是没办法超越,纵使有再多的国土江山,也没办法避开黑洞,这就是佛陀就是看到世间的老、病、死,然后爆发出修行的动力。

  这就像一个人在世界里面,自认为我最大、我最高,因为旁边没有人比我大,我是一家之主,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我是一个县的县长,我是一个国家的总统 ……,这只是举例,大家以此类推,我们处处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当我们没有放开视野、放开心胸去看,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都会产生,佛陀就坦白讲:只要你还有我慢,就一定是生死轮回相续。真正的究竟解脱,十个结到最后就是把那个「慢」断尽。事实上,十个结就是「我慢」的依深浅度不同,分成十个层次。从最初的「身见结」,慢慢逐步的深入到最后十个结,那个「慢」全部断除,就会证入阿罗汉究竟解脱。

  这个就像一个长者,就告诉他:老兄啊!能不能把你的视野视线拉开?看看你的周遭、看看你所在的位置,看看你今天能够存在,是有多少的因缘把你拱住、撑住,你才能够突出。再把视野拉开看看大海、蓝天、白云,如果你能够把心胸拉开,「我慢」就会大大降服。你原来认为「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是我在养员工,所以员工要对我尊敬 ……」能不能换个角度过来,是员工在养董事长啊!如果能够看到这样,你会从原来董事长的那种慢气,转换成为一种感恩,感恩所有的员工,有大家、才有我。所以,把你的视野拉开,你今天的突出是因为很多的因缘将你衬托出来,能够看到周遭这些,你就会充满感恩,一方面「我慢」也会大大的降服。

  现在把我们的视野逐渐拉开,一方面学习「归零」,一方面学佛就是学习着不断把我们心胸视野一直拉开。现在大家忙忙碌碌的,就在台北市里面奔波,这个都是你、我、他啊!你、我、他、我们在这里,有时候能不能静下来想一想:为谁辛苦、为谁忙?这一生忙忙碌碌,我的人生目标到底为了什幺?能不能去看到一些老前辈,当他们面对衰老的时候,所发出对生命的无奈、惶恐,能不能去体会到?能不能去看到?如果能够提前去体悟这些,就会提前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怎幺样去找出生命的意义,怎幺样将来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仍然很安详、很快乐、很心安的面对一切无常。

  还是要忙忙碌碌一直在名利堆里面打滚,然后无可奈何的面对死亡?要没有选择的面对死亡?还是要能够很潇洒自如的面对死亡?如果要能够到达潇洒自如,不是以后才到达,要点点滴滴活在安详解脱自在的世界。所以,当我们在不断忙碌的时候,有时候要停下来去反观、去反省,我的人生目标在哪里?生命意义在哪里?在这广大的大都会区里面,小小的「我」又算得了什?!身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当我面对这些,又能够算得了什幺!

  我们把视野再拉开,如果没有去找寻生命意义,就会像一只大恐龙这样一直的吃啊!吃啊!我们很多的欲望就是不断在吃,也就是从来没有知足过,这种不满足的欲望就是不断的在吃,结果我们很容易形成欲望的奴隶。所以,我们要静下来去看看,重新再去检讨、过滤、反省。我们慢慢把视野拉开、越来越高,要从地球表面、台北市,我们现在要离开台湾、离开地球,慢慢飞到越高的地方来看。当能够照见自己是井底青蛙的时候,我们很多原来狭隘的观念就会突破掉;当能够照见到自己是井底青蛙的时候,我们很多的「我慢」就会大大的降服;当能够发现我们是在「夜郎自大」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很超脱的转变,生命才会超越、才会超脱。

  现在再把视野拉开、离开台湾,我们现在已经飞上来,到更高的地方来看整个地球,这是搭航天飞机上来。在一、两百年前,人类的知识无法体会到地球是圆的,中国人有一句话「天圆地方」认为地是方的。基督教以前的观念,还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后来那些观念让哥白尼、伽利略推翻了,于是他们才被关、被监禁。所以,要把我们的视野、视线不断拉开,但是这个就是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过去抓住很多的观念,我们要超脱这个就会像蛇脱皮这样,会有不少挣扎、不少的痛苦,不错!要去面对。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要勇于对自己的生命挑战,要勇于去超越、超脱,这样我们的视野、视线才会不断的超升。

  我们现在越来越高了,这是实际在航天飞机拍到的地球实相,现在地球在这里,我们现在离开地球,然后来看到整个太阳系,这是太阳、这是我们地球,这是哈雷慧星的轨道,下面白白的是银河系。如果以天文方面来讲,一个太阳、一个地球,这里有生物的存在,这一个太阳系算是一个家庭。我们讲说天地父母,有太阳的这个天,然后有地球的地,里面有众生,这样叫一个家庭。这是我们地球所在的银河系,我们的太阳系是在旁边的一个小点,就像云河系里面的一粒沙。

  所以,当你成为台湾第一首富,在这里你算什幺!当你成为地球上最有权力的美国总统,在这里根本看不到你的存在,顶多只是一个细菌啊!能不能把我们的视野逐渐的拉开、拉开?然后看看我们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它包含多少太阳系?一个银河系有一千亿到二千亿个太阳系,因为银河系有大有小。我们再把视野拉开,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银河系里面就有一千到二千亿个太阳系组合而成,这是一个更大的家庭。我们的太阳系只是在边边的一粒沙而已,我们仰头所看的天上星星,都是在银河系里面一个角落的星星。

  银河系里面看起来好像有很多的云,好像一个台风,事实上这里面是一千亿到二千亿个太阳系,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银河系。从正侧面看,它好像是一个飞盘,中间的温度还是非常高,太阳系就是在边边的一个点。

  我们现在要离开银河系来看整个宇宙,搭航天飞机还不够,要透过哈伯望远镜来看,它是在地球的轨道上面,不是在地球上。地球上再精密的天文台、再大的望远镜,因为都会受到地层、大气层、云层的阻碍,所以没办法看到更远。哈伯太空望远镜是航天飞机送到地球轨道上,在地球的外太空,没有大气的障碍情况下,更深度去看宇宙的实相,我们地球上也可以看到。这是哈伯太空望远镜实际拍摄到的,室女星座的一个银河系,我们可以实际看到,只要视力比较好,或是有双重望远镜,都可以看到。

  这个不是我们的银河系,而是外面的,可以看到很清楚的一个银河系,一样有将近二千亿个太阳系,所以这里只要任何一点,都是有几十个太阳系,看薄薄这些都是太阳系所组成的。这是地球上可以明显看到的猎户星云,看起来是一片云,但它在虚空中是非常大的一片云,只要一个角落,就会慢慢形成一个太阳系出来。这里面的一个白点就是一个太阳系,里面任何一个白点就是一个太阳系,只要一个地方它慢慢的旋转,太阳系经过几亿年的孕化、转变,一个太阳系就出来了,因此说它是星球的摇篮,会不断孕育星球出来。

  这是火鸟星云,一个点是一片很广大的星云,然后慢慢的旋转,就孕育出一个太阳系。这一片星云可以孕育出几百个太阳系,孕育星诞的老鹰星云,在这一片星云里面,只要随便一个地方,都是非常非常大,经过几亿年的孕化,就会形成一个太阳系出来,这个都是脱胎出来的太阳系。

  现在讲这些,表面上好象是从天文方面来看,但是以后大家课程上到越深入,上到缘起性空的时候,以及最后要体证「空」,就会以更深度的角度去看,不一样!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角度了,你会体会到佛陀所讲的缘起甚深,以及涅槃、无为、空。那个「空」是甚深极甚深,以后我们会逐步深度的来分享。

  这是实际拍到的一个天文实景--蔷薇星云,当因缘具足之后,它就是不断孕育星球。这是一个太阳系的爆炸,是一个太阳的毁灭,告诉我们包括整个太阳系都有它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是在印证佛陀所讲的佛法。这也可以告诉我们:如果在地球找不到净土、找不到极乐世界,你到任何他方世界去,也找不到净土、找不到极乐世界。因为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地方,宇宙万事万物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动,只要是现象界的存在,它一定是「诸行无常」啊!所以,真正的净土、真正的极乐世界,就在我们当下现在心地的净化,当我们能够真正净化我们的身心,就会体证到「心净佛土净」。

  所以,佛土、净土不是在心外,不是在他方世界,是在我们当下、在我们现在。只要我们的心真正净化下来,就一定可以体证到。刚才是说一个银河系有一千亿到二千亿的太阳系,现在我们要再拉更远的,就是天文学家以哈伯太空望远镜实际拍到的,这每一个点就是一个银河系,因为有远有近,这是比较近的银河系,这是比较远的银河系,每一个点都是一个银河系,因此天文学家他们就推算出来,我们现在所能够观测到、推算出来的,因为它从任河角度去照,现在宇宙里面预计有将近二千亿个银河系,这些都是这十几年来,哈伯太空望远镜对那些天文学家带来很多新的观念、新的知识,以及很多震憾性的知识,廿年前很多天文学家也没办法想象到这些。

  佛陀早就告诉我们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星球的诞生与死亡,同样的我们小到每一个生物、每一个人类、每一个人。一个太阳系的诞生,就是从薄薄星云慢慢酝酿,然后形成一个太阳出来,然后它的后面、它的变化有不同,但是都是代表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一个变化。这是代表说像一个太阳系,它的变化过程有的会成为爆炸,有的会成为中子星,有的会成为黑洞,任何星球都是有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所以,如果你在这个世界不能够找到净土,不能够找到极乐世界,你到他方世界去,也不可能找到的。因为没有不变的地方,没有不毁坏的地方。

  当你能够真正体悟佛法,溶入「无常」,「自我」、「我慢」消失,会跟整个宇宙时空溶为一体,就能够体证《心经》所讲的不生不灭、不生不死,那是要实证的世界,一定可以去体证到的。但是只要有「自我」、只要有「我慢」,黑洞、死神就跟在后面。当「自我」死亡、「自我」消失,黑洞、死亡、死神也跟着消失了,就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这不是天方夜谭,只要大家有心,有缘一定可以去证悟到。

  这一张是哈伯太空望远镜实际拍摄到「银河互撞」的天文的实景,汽车会互撞、星球会互撞,银河系也互撞,一样是告诉我们一切都在变、在动,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变异。这是佛法、佛陀所讲的「三法印」其中一个「无常」,当你真正体悟「无常」,就会体证到「无我」。如果没有真正去体悟,我们会表面上说「无常」,但事实上我们内心里面却是怕「无常」;我们表面上说「空」,内心里面却是怕「空」;表面上我们会说「无我」,但是内心里面却是怕「无我」。如果我们能够静下来,去了悟宇宙人生实相,就会体证到「无常」。当「自我」、「我慢」消失,体证到「无我」,最后就会跟佛陀一样,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那时候才真正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谜完全彻底的解开。

  所以,天地虽大,但在整个空旷的太空中,却只是沧海一粟。「天地」就是代表一个太阳系,太阳就好像是「天」,地球就好像是「地」,我们的天空、天地虽大,但是在整个空旷的太空中,却只是一粒沙。我们要把视野拉开,拉开到无限,这样我们心胸也可以扩展到无限。

  这一张是北斗七星,它的构造排列是这样,但是这些提供我们一个深思的角度,同样的一个北斗七星,但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薰习之下,人们对于北斗七星的描述联想就不一样。中国联想出来是一个皇帝的座车,皇帝坐在里面,臣民在朝拜,因此北斗七星在中国叫做紫微星(七星斗),将此联想成跟皇帝的兴衰有关,然后用作观测天文。以前中国观测天文的,都是皇帝身边一些很重要的幕僚军师,所以他们把北斗七星跟皇帝的座车联想在一起,因为中国当时也是属于帝王的一种体系。

  但是,埃及这边就把北斗七星联想是一个人、一只动物,然后拖着一样东西。在欧洲这里就联想是一只狸。在美洲他们想象出来的是一个大熊,然后大熊星座的一个尾巴,这边想象出来是一个杓子,这边想象出来是一个马车……。所以,同样一个北斗七星,当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文化、背景观念有所不同,于是所联想出来的就不一样。这些带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同样一件事情、一个事实、一个实相,不同的人所看、所想出来、所观察到、所体会到的,就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会随着我们每个人不同心镜的凹凸程度来呈现。因此,这带给我们一个思考的角度就是:同样一件事情,我们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诠释。

  学佛要去看到很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就象是大海中的鱼,但是大海中的鱼却不知道海在哪里,大海中的鱼会要拼命去找寻大海在哪里。这是一个要继续去深度体会的就是:我们涅槃解脱的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在哪里?净土在哪里?你就浸泡在大海中,知道吗?你就浸泡在净土中,你就浸泡在「空」之中。但是,如果我们的视野、视线没有提升,没有跃出海面,是不容易看到、体会到我们就在大海里面。我们要从二度空间超升上来到三度空间,才能够看到我们原来所处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修行要进入深度去「止观双运」。水中的鱼不知道自己在水中,除非能够跃出水面看到周遭环境,才会看到原来是在海中。「跃出水面」就是我们要先学习着「归零」,然后不断让我们的心境不断超越、超升。

  这一张是虚拟假人,因为稻子即将要成熟,作用是要赶跑那些鸟,以麻雀、小鸟的智慧来看虚拟假人,当风吹一动,那些麻雀就会赶快飞走,认为是一个真的东西在那里吓唬牠们。但是以人类的智慧来看,就可以很清楚知道这是假的,因此这些可以惊吓小鸟,不能惊吓到人类,因为我们人类可以看到它是假的,但是以麻雀的智慧来看,牠看不出来。我们在此再引申更深的体悟是:以佛陀的智慧,看到世间的实相,看到我们身心的实相,看到实相的虚幻面,看到这是假的,一个缘起的我,体悟到「无我」,体证到「无我」,所以不被幻相所迷住了。但是人类一般的众生呢?看不到实相的真面目,以为这个就是真的,所以就抓住我、我所,很多的身见、烦恼问题,都是从这些衍生出来。

  所以,这里提供我们一个思惟角度,以麻雀的智慧来看,没办法看到它是假的,人类的智慧就可以看到,佛陀经过实修实证,去追求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之后,佛陀就像人类,可以看到这个是假的,我们一般还没有实修实证的人,看不出这个是假的,这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我们学佛、我们修行,要进入「阿含解脱道」,就是要让我们从麻雀的智慧,提升到人类的智慧,从人类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去看清宇宙万事万物、我们身心内外的实相。当我们真的能够看到实相,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而解脱自在。

  今天是第一堂课,重点会讲一些比较概论方面,从下一堂课开始,就实际进入第一章的概论,以后再逐步的深入闻思,把佛法法义这些先闻思,有了正知正见之后,再来就是要进入实修实证,深度又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希望这一门课程不是属于学术的探讨,不是一些知识、知见的传授,而是要让我们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真正是要迈向究竟解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一起来配合。佛教、佛陀从来不是要我们去迷信--我怎幺跟你们讲、你们就怎幺信,你们就只要信就好… …,不是这样的。他都是让我们去存疑、去求证,佛陀所跟我们讲的,包括我所跟大家分享的,如果你不能了解、不能接受的,没关系!保留!然后去求证,除非经过你实际去求证、去体悟到,你才相信,不然你不要迷信、不要盲目相信。所以,希望大家真的要有科学家求真求证的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学员问:「净土是不是有分唯心净土或唯识净土?」老师回答:现在假设《弥陀经》所讲的是?,所称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地方会毁灭吗?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解脱就进入涅槃,我看还是一样啦!举个例子来讲,如果你觉得台湾不好、很混乱,于是移民到其他国家去,你在台湾没办法安心,到美国就能够真的安心吗?内心的苦闷、不安,到美国就解决了吗?以此类推。

  西方净土的思想,是佛灭后五百到七百年之间所蕴酿出来的,就像前面所叙述的佛教流变史,当时一方面由于文化大溶炉的转变,再来就是这个地区是属于游牧民族,他们心灵的空虚与飘浮不定,需要以简便的方法,以及能够保佑、保护他们的那种神存在,因为这一生这一世飘浮不定,没办法安定下来,于是他们寄望来生能够更好。因此,佛教这些化俗的法师为了要通俗化,为了要适应这里地区民众的需要,就只好运用一些权说。但是慢慢、慢慢的演变到后来,整个净土思想都形成,后来的人不知道,往往容易以方便为究竟。所以,西方净土思想是在这边所蕴酿形成出来的,印老在他所着作的「禅宗与净土」书里面,有做一些比较具体的交待,大家可以参考。

  西方净土就是一些方便、方便,鼓励这样一个游牧民族,大家来闻法、大家来修行,于是运用一些权说方便让大家过来。最初这些真正懂得究竟法的法师,会让他们慢慢稳定下来,在机缘渐渐的成熟时候,然后一定会告诉他们究竟法,一定会告诉他们真正的净土是在现在、在这里,内心的净化才是真正的净土,涅槃世界不是在他方世界,而是在我们内心、身心,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止息。涅槃世界是在于我们能够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当你能够了悟这些实相,就不会再向心外去求法。但是,你要到达那种情况,就像小孩子需要一些依赖、一些鼓励,但是当你渐渐长大的时候,一定要训练独立、靠自己,不能靠老爸一辈子啊!

  所以,这就是权说的方便,鼓励成长、成长,成长到一个情况就是佛陀所讲的「自依止」,一定要回到自己身心的净化,要回来依靠自己,不要向心外去求,不要去依靠心外的某某神、某某佛,这样才不会随着境转。真正的涅槃解脱,一定是要回来「自依止」,就像谢经理所讲的「你今天相信他,明天会相信我,后天你会相信你自己」。真正了悟佛法,就能够回来「自依止」,因为了悟贯穿宇宙一切的现象界,都不离「三法印」,所以不会心外去求法。

  「自依止」是回到内心的宁静,回到内心贪、瞋、痴的止息,一定要彻见法,一定要对法有真正的体证、了解,如果只是头脑理解、停留在闻思上,还是没办法真正打入骨髓。真正内心的不安,一定要自己亲身品尝到、亲自喝到,叫做亲证。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证明到法,别人无法代替你去证悟到法,别人没办法代替你生死。肚子饿,要靠你自己吃,我吃的、没办法代替你吃。所以,有一些宗派会说「你来啊!我帮你加持、我帮你灌顶、我帮你消灾……」都是一些鼓励、一些方便法,就像小孩子需要鼓励,真正到后来就是要回来依靠自己体悟法,跟整个法溶为一体,跟整个大自然、整个法界溶为一体,不管到哪里都解脱自在,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管到哪里都是大安心,生死之事也完全解决了,现世就能够体证到不生不死、没有生死。「没有生死」不是说身体没有坏灭,而是内心每一个剎那都是很安详,面对死亡也是生死一如,这些都是要回来「自依止」、「法依止」。所以,「净土」是让我们从「方便」方面,然后进入到真的实际内心的净化,才是最重要的,贪、瞋、痴的止息,才是真正的净土。

  学员问:「我们常看到的《阿弥陀经》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这一本书就不是究竟的解脱方法了?」老师回答:容我实说,这是属于方便法,但我们也不要否定它。有的人一喜欢原始佛法之后,就会认为大乘非佛说,就把那些丢掉,我个人是觉得不必这幺偏激,因为这一本经的产生,有它时空背景的需要,你不需要这些法,但是有人需要啊!如果弄清楚佛教史的整个流变,知道什幺是究竟,就可以包容所有的方便法,因为有它存在的需要背景,可以帮助不少众生。这是一种鼓励方法,让你渐渐产生信心,很多的方便法引导你慢慢进来,当你渐渐有信心之后,然后再告诉你。

  就像如果是小孩子,父母亲都会不断用各种方面的鼓励,但是当你渐渐长大,就像老师面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与面对大学生的教育的方式,面对研究所、博士班,教育方式,会不会一样?大家都很清楚不一样。幼儿园小孩子的教育鼓励方式,一定是越来越成长之后,要让你独立、自依止。所以,我们「阿含解脱道次第」这一本书的前后,都会贯穿原始佛法,佛陀是要我们回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莫异依止」就是不要心外去求法,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是很正常、需要的,可以协助我们成长,就是让你不退转,事实上就是让你渐渐产生道心、信心。但是那一份道心、信心,就是要让你回来,因为你到极乐世界去,还是要听闻这些,阿弥陀佛还是要跟你开示「三十七道品」,去体证「三法印」、「四圣谛」,要回来「自依止、法依止」。我们现在不必等到来世,不必等到未来,现在就可以开始听闻原始佛法,现在就可以实修实证。

  我们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苦,都是来自于我们不了解「三法印」,不了解我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所以会被很多的幻相,就像会被刚才那个稻草人的幻相吓住了。在大乘里面有一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当你真正觉醒,真正透视宇宙人生的实相,到哪里都是心安,因为不会被幻相迷住。就像我们最初学开车的时候,总是笨手笨脚的,最初学习「慈悲喜舍」,也都会从「有为法」方面开始,但是当慢慢熟练之后,开车就会驾轻就熟,所以到后来就可以开车开得很自在,也可以一边聊天。那个「如如不动」就是进入很纯熟,但是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失败、挫折……,没关系!更具体的讲,如果是初步的慈悲喜舍,他是在「有为法」,有所得、有所求的情况里面运转,这样容易形成世间的善法,但是这也很难免,我们一定要经过这些,然后才能够逐步提升到「三轮体空」的慈悲喜舍。

  「三轮体空」就是所谓的「如如不动」,我们也一定会经历过一些错误、一些跌跌撞撞,才能够真正做到。因为要真正进入「三轮体空」,「我、我见、身见」一定要破除,「我见、身见」破除,至少是证初果。在还没有证初果以前,我们的慈悲喜舍都还是容易落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要进入到后面阶段,对我们的「身见」以及「无我」方面,要有相当的体悟,还有「我慢」方面有相当的降伏,因此进入「三轮体空」这方面,就能够真正进一步契入涅槃无为的世界。

  「涅槃无为」不是说什幺都不做了,就消极悲观啦!是他的心如如不动,但是一样在跟众生广结善缘,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会被境界牵着走,不会被一些慈善的世间善法的境界牵着走,能够如如不动、无所住,但是却遇缘现起,能够看因缘情况而生其心,他不会逃避、也不会黏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