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


   日期:2020/10/4 18: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    

  书本第15页的【法义分享】,有提到「老、病、死」都是伟大的「天使」,经常在刺激你、唤醒你--「醒来吧!不要再作梦了!」。由于观察到「死神--黑洞」的厉害,所以悉达多太子无比的震撼!因而从太子王位跳下来,从此展开了觅道、求道、修道之旅。终于成道--解脱自在。记得!如果你的修行还没有要去解开生死之谜,还没有要去面对生死大事,那幺你的修行没办法很扎实,会是软棉棉的。佛陀能够放下太子王位下来,用生命去修行,就是因为体会到生命黑洞的厉害,体会到死亡的震撼,「老、病、死」让他深深震撼。

  有的人会讲说:「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怕也没用啊!我现在也觉得好像没什幺可怕啊!……。很多是我们的一种「不知不觉」,再来是「后知后觉」。现在先来分析三种情况,解析第一段的经文重点。就是一位国王曾经听过佛陀的讲经说法,于是就跟佛陀讲出他的体悟。

  是故我说:「嶮恶恐怖卒起之时,众生运尽,人身难得,无有余计,唯有行义、行法、行福,于佛法教专心归依」。

  这时候,这位国王就有相当多体悟,他说:哦!当「无常」现起,一些险恶恐怖、天灾人祸的境界现起之时,众生都是无比的恐慌。「人身难得,无有余计,唯有行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避,还是要回来好好修行慈悲喜舍,好好回来修行才是办法。佛陀就告诉这位大王:「如是!如是!」不错!你也有很深入的体悟囉!「经常磨迮,谓恶劫、老、病、死,磨迮众生」,「磨迮」可以当作是折磨,「恶劫」就是一些天灾人祸、灾难,「老、病、死」经常在折磨众生。「当作何计呢?正当修义、修法,修福、修善、修慈,于佛法中精勤方便」唯有你真正的修义、修法,修福,也就是具有人天善法,再加上好好再闻思。

  当我们在闻思的时候,身心会渐渐柔软下来,身、口、意冲动会缓和下来,原来开车很浮躁冲动,现在会柔软下来,那一种冲动的减少,相对意外灾害、意外车祸就会减少,就是真正的消灾、真正的加持。所以,真正的消灾、加持,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祥和、柔软,冲动减少,能够有「三妙行」的具体展现,这样很多的灾难会化于无形。你不会再骑机车去跟人家冲撞,意外灾害就会减少很多,或是有时候遇到一些磨擦冲突现起,你不会在那里跟人家逞强,很多的意外灾害就可以消失。所以,我们身、口、意的冲动柔软下来,就是真正在消灾,真正的受益。

  佛陀就再进一步分析:「有如大石山,高广无缺坏,周遍四方来,磨迮此大地;非兵马咒术,力所能防御,恶劫、老、病、死,经常磨迮众生」不错!今天有这样的体会,你就会比较积极要修行,很多的天灾人祸、无常这些,包括说更重要的老、病、死,这样不断在折磨众生,佛陀就坦白讲:「非兵马咒术,力所能防御」注意这几个字!不是说拥有千军万马,就可以免于一死,不是说你位高权大、财大势大,就可以免于一死。

  譬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但是秦始皇怕不怕死?很怕死啊!于是一方面去求长生不老的药丹,一方面赶快建造兵马俑,要预防他死后被人家报复、被人家围剿,兵马俑就是做为他死后的防卫体系,但是真的能够防卫吗?再譬如亚历山大,他建造一个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大帝国,但是亚历山大三十几岁就死了。拿破仑也是建立一个大帝国,后来是怎幺死的?是被关在一个小岛郁卒之后,很快就死了。

  所以,佛陀就讲「老、病、死」,不是说你身为总统权高位大,有再大的财势,所能够解决得了。因为佛陀深透到这一层,因此体悟到纵然他当上国王,也没办法摆脱「老、病、死」。再者,不是说我遇到「老、病、死」,然后一直催咒、一直唸咒,死神就可以消失,还是一样、照死啊!不是说一直在持咒或是做很多的法术、大法会,就可以消灾,就可以真正把那些死神赶走,把那些恶运驱走?佛陀就讲说这是没办法的。

  「非兵马咒术,力所能防御」,「力」是用武力,不是运用这些「兵马咒术,力」所能够对治的。所以,「人」最大的敌人是谁?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个「自己」,你用千军万马就能够对治得了吗?在「阿含经」里面,佛陀也一样提到,你要战胜千军万马容易,要成为一个将帅、大将军,在战场上纵横千万里、所向无敌,这还容易啊!但是这个「自己」,这个最大的敌人,你却莫可奈何啊!为什幺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在无明遮障的情况之下,在那里贪、瞋、痴,起惑、造业、受苦,然后不知道,就在那里一直轮转。

  所以,是自己的知见、自己的视野、自己的框框,把我们束缚住了,让自己不能够解脱自在。本来宇宙的存在、实相真理是「无常」,偏偏却一直要去抓个「常」,跟实相真理一直拉扯、对抗,本来实相真理的存在是「无我」,但是众生却偏偏一直在抓「我」,于是跟实相一直在对抗、在拉扯,这都是苦啊!苦啊!因为不明了实相,就会背道而驰。

  「背道而驰」就是事实的存在是这样,但是我们却一直去一直在跟实相世界对抗,因为有这个「我」、「我所」,「我见」这些,于是形成自己在障碍自己,自己在束缚自己,然后不知道,就是愚痴。修行就是让我们从「背道而驰」的世界醒过来,去了悟无常、了悟「无我」法印,如果你不了悟,就会产生苦的结果。记得!「苦」是来自于在我们跟「无常」、「无我」法则对抗,「苦谛」不是本来就存在,「苦」不是本来就存在,宇宙存在的实相是「无常」,「无常」是剎那生灭变化流动,「无我」也都是实相,但是我们不了解,然后常常在跟实相对抗,于是产生苦。

  我们就一定要「横柴拿入灶」、在跟实相对抗,才会产生苦。解脱者就是去了悟、体证到实相,先体证到「无常」,身、心逐渐放松,「五下分结」断除了,到后来再继续用功,又把这个「我」做最后的大死一番,真正体证到「无我」。像佛陀35岁之后,就是体悟这些真理实相,成为解脱自在的人,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活在实相的世界里面,跟宇宙存在的法则、韵律,一起流动、一起脉动,没有任何的对抗、任何的用力拉扯,而解脱自在。他的一切所作所为,体悟「缘起法」,随顺着缘起,不会去背道而驰,就是体道、悟道而行道。

  对于生死问题,一般人是「很怕死」,有些人是「不知死活」,认为「死」是正常现象、没什幺,好像没什幺苦,所以不会怕死,因为还没有去触到。就像小孩子、婴儿,很纯真、很天真的活着,不知道死活、生死大事这方面,还没有意识到死活问题。当渐渐成长之后,一般众生都是很怕死,再有钱的人或是身为国王、总统,一样都是很怕死。

  再来说「不怕死」的,会讲不怕死的有哪些人?一个是流氓,有正义感的人也会不怕死,再来还有一种人也会讲说他不怕死,哪一种?很怕死、绝望的人,也会讲不怕死。流氓跟有正义感的人,里面都有逞强的成份,逞强是用在负面,逞强用在正面就成为打抱不平的正义方面。「很怕死」的人,事实上是用说不怕死,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里面一样有逞强的成分。绝望的人则是因为走投无路。曾经有人讲说「他阿妈说她不怕死」,然后问我像他阿妈这样说,是不是属于解脱的境界呢?认为他阿妈能够体悟到不怕死,好像境界很高,于是问我说是不是解脱的境界?我就跟他讲说是不是解脱的境界?我们暂时保留,不去下论断。但是站在一个客观立场来分析,她的不怕死,是因为这一条路已经一直走,走到怎幺样呢?进退无路啊!怕也没用,没有选择的余地,她是要无奈的面对死亡,所以只好说不怕死,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

  这里的「不怕死」,不是真正不怕死。只有四果阿罗汉、解脱者,才会没有生死,他是生死一如,里面完全没有逞强,他本身就是「自我」已经死掉的人,真正是体证、体悟到「无我」,又做到「无我」,才能够真正没有生死、生死一如,这不是一个理想、一个口号,真正佛陀、阿罗汉他们,都是做到这样。

  (第八章的第一经,第35页)「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一句话就是证到阿罗汉的人,一个解脱者体证到之后,信心满满的一个宣言。「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已经没有「生死」这回事了,有生有死还是凡夫啊!解脱者没有生、死这回事,就是溶入体证到《心经》所讲的世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心经》的境界非常高、非常好,大家以后有因缘,可以实际慢慢逐步上来,就可以去体悟到。所以,学佛走在「阿含解脱道」上,真正有体悟、体证,没有大、小乘之分。

  正义感方面的「不怕死」,他里面多少都带有逞强。流氓他会讲说不怕死,但是他是真的不怕死吗?因为他没有因果观念,认为说死亡之后,二十年后又是好汉一条。但是,为什幺黑社会的人常常跟毒品、麻醉品合在一起?事实上,是他内心的空虚、恐惧、不安,然后他对外一个逞强说:「我不怕死!」但是当他面对自己,是没办法面对内心的恐惧不安,只好透过烟酒、兴奋剂、麻醉剂,来麻醉自己,掩饰内心的不安,掩饰内心的空虚,知道吗?所以,不是真正的不怕死,而是逞强讲出来的。

  但是我们一般人说不怕死,觉得生死好像是很自然的现象,事实上有时候是因为我们的觉知很迟钝,要学习从「不知不觉」提升到「后知后觉」,然后再提升到「先知先觉」。你要真正去面对它,才会走在「出世间法」的解脱道上,不要自欺欺人,只要还没有证悟到四果阿罗汉,生死大事都还没有解开,所以要有「止观双运」,我们所有的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只是「方便法」,记得!所有的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只是「方便法」,让我们的心澄静下来,然后有深度的去反观,有深度的去看现象界、实相界存在的实相,有深度的来看我们内心的不安、内心的苦、内心的恐惧,为什幺不敢单独面对自己?为什幺会怕黑暗?为什幺静不下来?这些要如实面对我们自己,才会发现到我们内心的恐惧不安。

  当你如实面对这些,才会发现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学佛很重要的就是要实实在在,不要自欺欺人,我们生死大事还没有解决,就要承认自己还有不足、还没有解决,不是说学佛之后,到处跟别人炫耀「我懂很多、我很行、我学佛,我怎幺样会观察我的身、口、意,我的四念处修得多好,佛学知识懂得多少……」都不是的!那只是在「世间法」上面炫耀而已,一定要回来面对这方面有没有彻底解决?问问自己就知道。你可以欺骗得了别人,欺骗不了自己;你可以欺骗得了一般人,欺骗不了明眼人。因为你内心安不安,一看都很清楚,你的眼神会如实告诉人家,你内心安不安都很清楚。

  所以,学佛就是要实实在在回来面对这些,我们的修行才不会浪费掉生命,才会把生命集中到解脱生死点上面来,不要浪费生命!?的朝这方面精进用功,几个月下来、一年之后,大家证初果的机率就很大。

  众生常常是在一个趋乐避苦的世界,显现趋乐避苦的心态,不断在趋乐,不断在避苦。「趋」乐就是不断在抓,就会产生贪;「避苦」就是不断在抗拒,就会产生瞋。于是不断在趋乐避苦之中,一直在逃啊!逃啊!逃啊!没办法安下来,没办法停下来!往往会向心外去求法,去求一些能够如愿以偿得到的乐,然后再祈求一些加持,举办法会消灾,避开自己所不要的这些……。这种情况叫做「二元对立」,在「二元对立」里面趋啊!避啊!都是没完没了的一直在逃啊!在跑啊!在抓啊!在追啊!等到有一天,你能够透彻了解实相之后,这些幻相都会消失,于是就能够安住于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剎那,不会再去趋乐避苦。因缘现起什幺样的境界,你会完全的接受、完全的溶入。

  所以,佛陀就有讲到「缘起甚深」,你不了解这些因缘法则,于是不断在趋乐避苦。当你看到实相之后,就会接受一切,但是这个接受不是无奈的接受。如果是无奈的接受,你心里面会有一种「忍」,这个「忍」是不正确、不健康的一种修行方法。为什幺「忍」会有很多的负作用?事实上「忍」,内心是一种压抑,会形成先伤害自己,第一个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内心很多的愤恨、愤怒、不平,想发泄出来,但是又压抑下来,想发泄出来又压下来……,没办法宣泄。于是内心里面就常常在拉扯拉扯,这样第一个先伤害的是自己。

  再来,当他压抑、慢慢的又忍,然后又压抑,遇到境界又慢慢压抑,心里面的力量就像火山,酝酿、酝酿到一个情况,他就会爆发出来,于是就会伤害众生。所以,修行方面没有了解实相,才会用「忍」的;当你了解了实相,知道自己的贪、瞋、痴,于是就能够去消化各种境界。逆境,你一定要去消化、要去接受,这个接受是完全没有抗拒,不是无奈的。慈悲心要从自己这个「点」开始做起,慈悲是需要从点、线、面扩展。记得!实际在行慈悲,以及我们的修行,一样都是要从点、线、面开始,「点」就是从自己开始做起,你这个「点」做好了,才能扩展成为「线」;「线」做出来了,才能够扩展成为「面」;「面」建立了,才能够进一步扩展到「空间」,亦即慈悲喜舍方面经文有提到从一方,然后扩展到二三四方,扩展到上下四维。「四维」就是扩展到整个虚空、十方法界,但是它一定要从这一点开始,从自己开始做起。

  我们原来是在看别人的脸黑,都在指责别人,看别人不顺眼,觉得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也不好……,都是在看到别人的脸黑。现在的修行是如实回来看到自己,修行很重要的关键,要能够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贪、瞋的心态,真正有回来反观自己。在历缘对境的时候,随时都会看到我们贪、瞋的现行。当你遇到一个境界,生起了贪心,你有去看到。当你真正有看到,就是修行上一个很重大的转折点,原来的心是向外看,解脱法是向内看,因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把最大的敌人找出来,唯有你回来看,才能够看到最大的敌人,才能够解脱自在。

  所以,当你有向内在看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瞋、痴。当你看到的时候,最初不太敢接受自己,会想说「我怎幺可能会有这种心态?我怎幺会这样的心态?」因为我们原先把自己的形象包装得很好,树立一个形象、一个偶像,今天回来面对自己的时候,哇!会不敢接受啊!但是,如果你逃避,又是在趋乐避苦,这样就没办法真正如实面对自己,没办法认识我是谁。如果你逃避,真的又是错失良机。

  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瞋、痴,再来呢?记得!你要先对自己慈悲,慈悲就是要能够接纳自己、包容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这是慈悲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先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现在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才会走上如实之道,才会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宁愿真的丑,不要假的美,回来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这样才会把握当下,才会知道怎幺去扭转、怎幺去改变、怎幺去净化。如果不接受自己,你又逃避,就无法扭转净化,又错失掉提升的机会。

  不要说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瞋、痴之后,就一直停留在很挫折、指责、沮丧……负面的情绪,这样又在伤害自己,都不是正确的。我们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瞋、痴之后,第一个惭愧心会先生起,因为我们今天还在造成世间的苦,造成自己的苦、造成家人的苦,因为惭愧心生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再来就是要给自己慈悲,接受真实的自己,给自己重新再来,就是「归零」。唯有慈悲接受自己,才能够「归零」,如果你逃开、你掩饰,是不可能「归零」的,又是不断在趋乐避苦。

  所以,慈悲的第一个点开始,就是先对自己慈悲,面对真实的自己,宁愿真的丑、不愿假的美,这样才会有重新「归零」、脱胎换骨的机会,就是慈悲的具体展现。当你能够如此展现,就会将心比心。我们原来都是严格在批判别人,不容易接纳别人,不容易接受别人,或者严厉指责别人,都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对别人总是有很多严厉的苛责、批判。但是现在呢?当我们接受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及脸黑之后,会看到事实上我的脸没有比别人白,我的贪、瞋、痴没有比别人少,这时候就会将心比心。当你接受自己的时候,也才能够真正包容别人。记得!你真正接受自己,才会将心比心包容别人、体谅别人,这时候内心里面的「忍」就会完全消失。

  「忍」是因为你都不知道这些过程、没有去消化,认为自己很委屈,但是却要展现出自己是一个修行者,这种「忍」是压抑、不正确的。当你有这样的心态,就会将心比心接受自己,然后包容别人、体谅别人,这时候的慈悲,才能够真正从「点」来到「线」,从原来造成家人的痛苦,会明显改变、身心柔软,家人也会感觉到你的柔软、脱胎换骨。所以,慈悲是要从「点」然后「线」,慢慢扩展到「面」,再慢慢扩展到我们在历缘对境面对一切众生,再来就是扩展到虚空法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我们平常就可以实际去体悟、去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和转折点就是接受自己,先对自己慈悲,才有可能真正对别人慈悲。

    【幻灯片】

  这是我在去年到屏东佳洛水前面的风吹沙,所拍摄的日出系列。一方面也是欣赏,一方面是从中去体会法。禅宗有三句话代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第三个阶段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现在还没有体悟到「缘起法」,还没有体证到「无常法」之前,大家要先「见山是山」。如果你的体悟比较深,可以进入到「见山不是山」,然后再来,如果以后又继续用功,同样的一张幻灯片,你又可以体悟到「见山又是山」。

  现在一方面让大家来看大自然的生灭变化,每一个剎那都是不断在变化,这一系列的幻灯片将近三十张,是我在拍摄日出的时候,同一天的前后约一个小时,大概二、三分钟就拍一张,二、三分钟就拍一张,让大家去看一看整个地、水、火、风,它是一直剎那剎那在流动、在变化。一方面体会无常变化的法印,一方面去看看大自然的一种奥妙,更进一层大家慢慢去了解、体悟「缘起甚深」。

  「缘起」不是死板板的一些因缘条件,不是说一加一等于二,然后二加二等于四,不只是说一些条件凑合在一起而已,缘起的背后是非常深奥的,大家要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我们现在先以一种欣赏角度,然后看你能够体会有多深。一方面先看风景、看整个日出的变化,我是几乎从类似像悬崖的高处拍摄。这里是海边、海面,然后这是日出之前,一道曙光开始出来。这是第二张幻灯片,刚才的阳光、云方面,跟现在已经不同了,大海在流动、云在变动,然后阳光也不断在变动,每一个剎那都是一直在流动、在变动,从中慢慢去体会「无常法印」,「无常」就是一个流体,还有慢慢去欣赏大自然的一种壮观场面,大自然的气势、气魄。

  当我在欣赏这些大自然的景色,整个就是溶入在这里面,然后去感受,真的就是「缘起甚深」,以及更体会到那种「空」,甚深极甚深。有时候我们要多接近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会散发祥和的气氛,以及一种大自然的大气魄,让我们打开胸襟、打开视野,事实上大自然是处处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当我们慢慢闻思具足之后,可以处处都是见到法,溪声尽是广长舌啊!都是不断在诉说法,以后大家可以见到。不管你到哪里,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在,都可以见到法。如果胸襟郁闷之时,多去看看大自然景色,可以帮助我们把心胸打开。

  拍摄的那一天喔、刚好这些云层的变化很多,而且云层那一种线条,看起来就像以前布袋戏中史艳文要出场前的金光万道,整个都是这样光芒万丈,这是太阳出来之前的种排场秀,很精采!整个云层是这样变化,太阳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每一张幻灯片都是不断在变化、变化、变化!每一个剎那都在变动,慢慢去体会「无常」,它就是一个流动。所有现象界的存在,万事万物都是一直在行、在变、在动,诸行无常,一直在变化、变化、变化。所以,每一个剎那、每一张幻灯片,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可能拍摄到完全相同的silde,因为每一个时空聚合的交会点,都是唯一的一次,一切都在流动、都在变化,每一张幻灯片都是唯一的存在,包括你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唯一的存在,你能够掌握的也只有现在、当下这一秒,修行就是把握现在。

  这张幻灯片的云层有点像雕刻的,就像我们国内的雕刻大师朱铭,他有一个特色就是粗线条的表现方式,云层就是这样变化的。它的整个变化气势,我们是没办法用笔画出它的生命,因为每一个剎那都在变化,大自然的那种真实感、整个变化,真的就是溶入法界里面,跟天地合一,于是慢慢去体悟佛陀所讲的「缘起甚深」。太阳已经出来了,在还没有出来之前,刚好这些云都很配合,好像很有力道的把它拉出来,展现光芒万丈。一个日出画面,可以体会到很多,每一张镜头的每一剎那,都是不断在变化、不断在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因缘际会,每一个时空都是只有一个交叉点,每一个时空所展现出来,都是只有唯一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张,你不可能拍到相同的第二张,这里是要去体悟「无常」剎那生灭变异,从这些比较具体、比较容易看得到,慢慢去体会到愈来愈微细的每一个剎那、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体会到无常法流。

  当你真正体会「无常」法流,你的身心一定是很柔软的。这些幻灯片都是同一天一系列这样拍摄下来。再来这是在慈莲寺拍摄的日出,在太阳还没有出来,是日出前的云海,这是实际的两道山,其他这些都是云,看起来就像一幅国画,也像一个海洋,这可以联想到「海市蜃楼」,看看大自然的风云变化,当你慢慢从经典上的闻思法义,然后慢慢的互动,让大家看到活生生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展现在大自然,展现在你当下的身、口、意之中,要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所以处处都是在讲经说法,一直无常剎那生灭,而且这整个都是缘起,缘生缘灭啊!这就是佛陀所讲的缘起法则。要先知道缘起法,体会「三法印」,体证缘起法之后,当因缘成熟,我们再体会到下一步的涅槃、无为、空,因为那又是甚深极甚深。我们现要先看到活生生的佛法、缘起。

  这是淡水夕阳,整个都是金黄色的海面,如果你会看的话,溶入每一个当下去看法。这一张是太极花,含有很深的真理存在。整个宇宙运转的法则,太极图用简单的一些图形,简单几句话标示出来,以后我们会慢慢来深观、来解析。这个就是无极,在无极阶段是还没有物质存在,但是慢慢经过因缘具足的时候,慢慢凝聚形成出来,无极然后生太极,太极然后再分裂生两仪,两仪又再分裂生四象,再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卦出来了,再来呢?八、二、十六,我以前也看不到这个,后来当我们的心宁静下来,慢慢接近大自然,深度去观看的时候,哇!处处看到法啊!处处看到这些启示啊!这里面还有着很深的启示,以后我们再来分享。也是跟佛陀所启示的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以及缘起、缘生、缘灭的缘起法则,一样是非常深。

  包括老子《道德经》里面,也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万法的代表,就是芸芸众生、各色各样。如果你没有去看到这里,没有回来到这里,你就会这个攻击那个,那个排斥这个,这个排斥那个,这就是「身见」,认为我跟你不同,我跟你怎幺会相同?!就是所谓的「身见」。你要慢慢深入去看,就是要有深度的去看,你的胸襟视野越来越提升,越来越提升、越深度去看,看到整个大源头之后,整个「身见」、「我见」才会断除,这时候才会溶入一体的世界。

  有学员在问:「证了四果阿罗汉之后,他还有需要再轮回吗?」不是说他有没有需要轮回,而是他已经没有生死这回事了。「生死轮回」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我还有一种使命,认为我很重要,我智慧很高,众生很需要我,于是我要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就是说有一种愿力、愿望。当然,以菩萨道来讲,这个精神是不错,这是很好!但是我们现在回到佛陀最初所讲的解脱道来讲,一个人证到初果,他有几次的生死轮回?还有七次。二果呢?一次生死轮回。三果呢?叫做不还果,他就是在往生的那一剎那,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四果阿罗汉,他是现世就己经解脱自在,没有生死。

  所以,一个人只要能够证到初果,最多还会有七世的生死轮回。一个人证到二果,是讲说你在往生那一剎那,证到什幺果位?如果说一个人在死亡那一剎那,在这生前是证到二果而往生,以佛经来讲会记录说他往生兜率天,会像弥勒菩萨,他下一世来的时候,就是二果再来,然后他从小就会想要修行,因为那个种子一发出来,都会很快就要修行,像这样他那一生那一世就可以成佛,可以证到四果。但是佛陀也不希望你是这样往生,佛陀是希望真的大家是要这一生这一世就能够做到。

  佛陀本身就是成佛、解脱者,佛陀本身就是阿罗汉,在佛陀的十个佛号里面有一个叫做「应供」,原来的名称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音译,它的意译、意思就是「应供」,因为一个解脱者是可以接受世间的供养。有的人会讲说「证到了阿罗汉,就不会来渡众生,好像就一走了之、不理我们,这样你成佛、证到阿罗汉有什幺意思?!……」一般人会从字面上来解释,认为阿罗汉好像只是自了汉,只是为自己,你自己走啊!没有像我们要发大愿,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

  「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的大悲大愿之心,这是不错!这是很好!也是你要有这一种心,才能够真正来到证初果。因为那一种发愿,是培养我们宽广无限量的胸襟、心柔软、慈悲心,但是这些都是在培养善根福德因缘。当具足这些因缘之后,你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目地是为什幺?还是为了成佛啊!因为证到这样果位的人,才是真正「为法做见证」,才是真正的「明眼」,才会成为一个明眼者。

  在三果之前,还有「五上分结」没有解开。「五上分结」其中两个结,一个是「无明结」,一个是「我慢」,无明遮障,严格讲就是还没有真正的「明眼」。你还没有「明眼」,就在那里发什幺大心,说要协助众生,但是帮忙还是有限。所以,依据《阿含经》的记载,佛陀都是要弟子成为四果阿罗汉,才能够出去独当一面弘法利益众生,你要成为明眼人啊!

  所以,不用担心证了四果,他就不来渡众生。当你真正能够证悟到,是真正「为法做见证」,就可以告诉众生一条真正解脱生死轮回之路,就可以真正帮助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这是究竟的法。

  所谓的「二万劫复身心」,是后来的说法,《阿含经》里面没有这样记载。所以,要证到阿罗汉难不难?不容易!也不会很困难!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按照解脱道次第,这样逐步的深入。现在最重要是你要能够证到初果,一定要先能够体证「三法印」的无常法印。先证到「无常法印」,身心柔软,贪、瞋、痴就会很自然的淡薄,这样就能够证到初果。当你证到初果之后,二果、三果就容易上来,这里就可以看你的因缘、看你的努力情况而体证。

  所谓的「菩萨果位」是后来大乘佛教所制订出来的,当初佛陀在世的原始佛法时代,是没有所谓的「菩萨果位」,也没有讲那些「菩萨果位」,在《四部阿含》里面不会看到「菩萨果位」字句,是后来大乘佛教慢慢再做的归纳分辨,因此是后来才讲的。在《阿含经》后面有提到「菩萨」几个字,以及包括在佛陀的《本生谭》也提到「菩萨」,在原始佛法里面有讲到菩萨,是说在还没有证到初果的前几世,还是在家身、居士,那时候就是多培养一些人天善根福德因缘,一些善法。所以,菩萨道就是常常在供养,然后礼佛、恭敬的阶段。

  早期佛陀是很少讲到菩萨方面,有提到就是代表还没有专修、进入解脱道以前,是在培养善根福德因缘的阶段。当你慢慢具足之后,你会走上解脱道,会回来如实面对自已,会来到证初果。所以,你要证初果,必须要具足一些善根福德因缘的基础。「菩萨果位」的这些说法,是后来大乘的说法,原始佛法里面是没有这些。佛陀就坦白讲,阿罗汉就是佛陀,佛陀本身就是阿罗汉啦,只是名称上的不同。

  就像鸡蛋,你可以称作是鸡蛋,也可以用egg来称呼,可以用英文、用日文、用台语……,都可以讲啊!你不要在名相上,分别这个不同跟那个不同,不是啊!所以,佛陀本身、解脱者有十个名号,里面其中一个是应供,就是阿罗汉。我们不要区分佛陀跟阿罗汉有很多的不同,还有几力、几力的区别,那只是我们众生在做分辨,事实上没有必要,这样就是没完没了。不要连初果都没有证到,却一直在计较这些名相。

  所以,重要是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回到原始佛法,真是经过几千年时空慢慢演变,加上现代的学者,包括欧美人士他们所发现的,发现回到原始佛法,把原始佛法找出来。上次我们第一堂课有讲到佛教历史方面,斯里兰卡在后来十九世纪是被英国统治,欧美人士他们发现到东方文化的神祕学,有很多让他们感到很惊讶,于是最初成立PTS学会、巴利圣典学会,是英国学者所成立的,他们进入实际的考证、实际的求证,才把这些源流慢慢整理出来解析。当时中国还是大国,但是发现说:奇怪!中国佛教怎幺呈现这样?于是去进行整个对比、考证,经典是在什幺环境背景下产生。

  如果以求?求证的精神来讲,欧美是比东方人更重视求?求证,因此是欧美先发现之后,再来是日本比中国更早五十年维新,于是就开放胸襟视野跟国际接触,具备国际观。所以,日本发现原始佛法、《阿含》方面,又比我们中国早五十年。中国是到了太虚大师当时要宗教改革,但但太虚大师58岁就走了,很可惜!直到近代的印顺导师才重视到这方面。因此,中国重视原始佛法是在五十年前,经过印老这样默默耕耘出来。我们今天好不容易能够珍惜、掌握到,也是因为有这些前辈们的默默耕耘,我们才有这种因缘契入到原始佛法。

  今天大家好好下工夫闻、思、修,真正的原始佛法是属于智能型的,我所讲述的「无常」、「无我」法印,是否真是宇宙的真理实相?大家可以保留,这不是要你用相信的,而是要你去求证。原始佛法就是让你去求证、去现观,都是在每一天、每一个当下,都可以去现观、可以去求证。当你慢慢去求证,你闻、思、修,然后渐渐体会到法义的珍贵,于是就会升起信心,再来会精进用功,就能够证到初果。你真的能够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就会一路这样上来。

  (第15页的第三节)「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比较,就是「见谛人」跟「凡夫」。「凡夫」是一般众生、一般人,「见谛人」呢?以低标准来讲,是指证到初果的人;若以高标准来讲,是要四果阿罗汉,十个结都断除的,才可以称为高标准的「见谛人」。「凡夫」就是一般人,

  「凡夫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凡夫是怎幺样?向心外求法。而见谛人呢?他不会向心外求法,只有向内净化。一个见谛人不会「舍离此内,从外求尊」,也就是心外求法或是依人不依法。「从外求尊」就是依人不依法的情况,对一个真正有证到初果的人是渐渐减少,真正不会依人不依法,是要到证阿罗汉果。「求福田者,终无是处」还着重在福田、世间功德。

  所以,一个真正有见法、证果之人,向心外去求法、「依人」,去找一个山头、去找一个偶像,这一种情况是不会存在、不会有的。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没有这回事啦!不会这样!「若凡夫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褔田者,必有是处」都是习惯向心外求法。

  「阿难,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这就是一个比较。

  「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一个证果以上、真正有见法的人,他不会心外求法,也不会向外去求福田、求符咒、咒语,然后要消灾保佑。真正一个见谛、证果的人,没有这回事!但一般人、凡夫就会向心外求法,结果往往都是在很多的方便法上面,在执取、在抓取。佛陀就坦白讲:有真正有见到法的人,绝对不会这样做。当然,以今天的佛教型态,尤其是大乘佛教方面,很多的这些咒语,因为有它时空演变的因缘,我们也予以尊重,因为在时空的演变,也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什幺是究竟法,什幺是方便法,一定要区分此非常重要的关键。

  「必无是处」就是一个真正有见果的人,他一定不会这样。「必有是处」是说一般凡夫还没证果,就必然会这样做,因为内心的空虚、内心的不安,他必须要向外,不知道要如何安其心,必须要向外去抓取一个让他能够把心安下来的依靠,但是却不知道他所抓取的依靠,只是一个方便法、无常法,只是向外求……,他不容易察觉到。

  「咒语」是属于方便法,在原始佛法《四部阿含》、尤其是《杂阿含》里面,都没有所谓的「咒语」。在《四部阿含》里面,可以找到一处有「咒语」,但是经过与南传的考证、对比之后,发现同样类似的这一经里面,南传的经文里面并没有「咒语」。由此就可以知道是后来北传在流传过程中添加进去的,也就只有《四部阿含》里面有一句咒语,其他的经文里面都没有。「咒语」本来大部份是来自于婆罗门教,但是在整个融合交流过程中,就像大家「互相交换礼品」,结果就慢慢溶合,如果我们不知道什幺是「究竟」,于是以方便为究竟,这样就是本末颠倒。

  原始佛法里面,佛陀讲的是怎幺样才是真正解脱。现在假设你持百千万句咒之后,真的能够达到究竟解脱、达到心安,咒语就是协助你到达究竟解脱的一个方便法。所以,方便法门有很多种,打坐也是其中一种,观呼吸也是其中一种,修「身念处」也是其中一种,唸佛也是其中一种……。所以,种种法门有八万四千种,但是这些都是对治的「药」,只是要帮助我们治病,不是要让你以吃药为目的。种种方便法门是让我们心静下来,然后去看到实相、看到真理,唯有能够「止观双运」,才能开智慧。

  种种方便法门,都是让我们的心定下来,是一个「止」的作用而已,因为我们「心」猿意马,如果心飘动污浊、没办法定下来,就没办法看到实相。所以,因为凡夫内心的苦闷不安而不断向外求,求取各种符咒、加持、消灾、保佑,有智慧者是向内净化身心、如实观察,如实了知宇宙人生实相真理,如果还在求取各种符咒、加持、消灾、保佑,表示都还在向外在求。但是我们要清楚明了这些只是一些安慰剂呢?止痛剂呢?还是真正能够让我们从根本来治疗?让我们真正觉醒呢?

  「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

  「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

  「多闻圣弟子」就是有见谛的人、有修有证的人。注意这两个对比,这是一般众生与解脱者的相异之处,尤其是在面临重大境界现前考验之际。修行证果的检验不是在禅修中,而是在历缘对境的实际考验中。我们一般人都是「铁齿硬牙」,很多人就是苦吃不够,都不会觉得修行很重要,反而觉得名利很好、诱惑性很强!能够满足他的所需。在年轻时候就要积极学佛的人,究竟还是占比较少数。所以,大部份都是人生有相当的历练、体悟之后,会要进一步去突破、进一步去追求,才会深入原始佛法。而一般人呢?有的还是在「不知不觉」,有的能够来到「后知后觉」,像「不知不觉」的人还是很麻木,敏感度还是很迟钝,当他遇到一些逆境考验冲击,这时候又不会去珍惜这样境界的考验,反而又是不断在逃啊!在避啊!在怨天尤人啊!不是从逆境里面体会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

  一般人、愚痴凡夫,遇到「生身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的逆境冲击,让他很愤怒,甚至在他濒临生死关头,有的还会觉得说如果这一关能够渡过,又可以活到120岁,感觉又没事了,觉得说又逃过一劫,而没有从逆境里面去体会,从中去体悟、去学习,就是「铁齿硬牙」般,有的又很不信,认为苦没什幺啊!面对死亡也觉得没什幺啊!一般人面对逆境或恼、或死,结果到最后呢?「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都一直在趋乐避苦,这一次灾难逃过、躲过了,又没有醒过来,还是又继续,于是灾难又再起,就这样一次再逃过一次,也是这样一世、一世,再又逃过另外一世,一世逃过一世。

  「长沦没溺,无止息处」都一直在趋乐避苦,一直在趋乐,然后避苦,一直在逃、一直在抓,也是一样抓得很苦,然后一直在逃,也是逃的很苦。他不知道苦是一个天使,苦是天使在唤醒你,让你能够从「不知不觉」,然后提升到「后知后觉」,再提升到「先知先觉」。所以,如果会把握你现在种种的苦,就是在提醒你人生的实相、众生的实相、苦海的实相,能不能从中去觉悟到?要不要走出这个苦海?还是继续在苦海里面绕呢?继续在苦海里面玩这些趋乐避苦的游戏呢?这样因为「心」没有一个止息处,「心」没办法安下来,也不知道如何安下来。

  但是,一个见谛人就不一样,他不管遇到各种逆境、各种灾难,都能够安住于每一个当下。注意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一个真正有证果的人,一个真正见法的人,他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不是说一个修行证果的人就没有灾难,全部都是一帆风顺,全部都是没有灾难。当然他是会大幅减少,但是并不是说都没有,因为「无常法则」就在运转,问题就是当他面临逆境灾难考验之时,都是安止在每一个当下。

  有的人会担心说,学佛之人会不会消极悲观?绝对不会的。这是因为不了解什幺叫做「解脱」。一般人不是乐观、就是悲观,但是真正学佛、智能型而有证果的人,他是什幺样的人生观?如实观。一般人才是乐观跟悲观,一个真正有证果的人,他的人生观是如实观。有的人认为佛教文字看起来都是「厌」啦!「离欲」啦!「一切行止息」啦!「涅槃寂静」啦!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些负面的字句,认为佛教是悲观,。事实上,是因为没有了解佛法的深义,一般人是在乐观跟悲观里面趋乐避苦,当他在顺境抓得很如意、很顺利,就是乐观的人生;当他处处碰壁,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悲观的人生。但是学佛的人是超越这两者,他是如实观。怎幺样才能够进入如实观,超越相对二元对立?等一下会再深入剖析。

  第五节经文,佛陀一样讲出修行证果、迈向解脱的次第。「缘老死苦」事实上真正最重要、最核心的「苦」,就是老、病、死。所以,说缘老、病、死之苦,再来「习苦,便有信」,「习」就是浸泡,不是说被苦折磨到麻痺,而是要常常浸泡在众生的苦海中。「习」也包括学习的「习」,你要去学习苦、去认识苦、去体悟苦。对于苦,如果你「后知后觉」,就从自己身上所遇到的苦来体验,如果你能够「先知先觉」,就可以从别人的苦去体悟,不必自己撞得头破血流,不必一定要自已去踢到铁板才会觉醒。

  自已去撞得头破血流,自己去踢到铁板,这样才觉醒,叫做「后知后觉」。如果你的觉性比较高,可以从你的周遭一切人去体会,因为他们天天都在告诉我们,众生是活在苦海之中。有的人外表虽然很会善于掩饰,但是只要你善于观察,就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苦。「浸泡」就是要去慢慢观察,不要逃避。如果你又在趋乐避苦,虽然苦的天使常常在示现,在宣说真理佛法,但是你都错过很多机会、没办法体会。

  如果没办法体会「苦谛」,佛教核心--苦、集、灭、道,「苦谛」就不可能建立。「苦谛」是众生在苦海中的一个真理实相,如果「苦谛」没办法建立,「集谛」就看不到,「灭谛」就不可能证。因为一定是「苦、集、灭、道」有次第的。所以,我们学原始佛法的人,从现在开始,不管是自已的苦或是众生的苦,好好把脚步放下来,把眼光停留在这上面,多去体会、多去观察,不要只是一直持咒,或是一直唸佛。如果只是一直唸咒或唸佛,你这个苦没有去看,都是在逃避啊!或是说一天用多少时间在打坐,没有好好去体会、体悟世间的苦,纵使你打坐再久,都没用啊!

  所以,种种方便法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敢去面对世间的这些苦,然后浸泡在众生的苦海中,慢慢去体会、慢慢去消化。众生内心的不安,自己内心的不安,要如实去面对,这样才能够渐渐去见到「苦谛」。当你见到「苦谛」之后,才会想要出离,才会去找出苦的原因在哪里呢?「集谛」就是苦的原因,这样你才能够找出来。「苦」你不认识,就不可能去找出它的原因。当你能够真正去认识苦、找出原因之后,才会对症下药,再来才会知道怎幺把「集」灭掉,而且怎幺样才能够真正对症治疗,然后到达离苦得乐、涅槃解脱。

  「灭」就是解脱的世界。当你有这样的一个体验,知道苦是可以熄灭之后,就会老老实实走在「道谛」上,你就会老老实实的修行,不会心外去求法。所以,以前别人会跟你讲说「苦、集、灭、道」的修行,是二乘的、小乘的、不了义的……,都是错误的分辨,绝对不是那回事啦!真正要解脱,一定要回来见「苦、集、灭、道」,基本要在「苦谛」上多体会。如果修行的动力还没有要用生命去修行,就是因为「苦谛」见得不够,一方面都还在趋乐避苦,还有自己的苦吃得不够,因此修行的动力才还没激发出来。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管你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多幺不顺利、多幺苦难的事情,记得!危机就是转机,当你有去体会、有去消化,就可以见到真理,就可以迈向解脱。如果你还在逃避,那个苦、那个天使,你都还要白吃苦。「习苦,便有信」才会对佛陀所跟我们讲的解脱道有信心。当你有信心之后,便会有正思维。

  当你听闻正法之后,才会去正思维,深入去思维。在你还没有建立之前,都还是在世间的名利堆里面抓,觉得这个很甜、这个很好。「习正思维,便有正念正智」就会建立起正知正见,当你有正确的闻思之后,便会「护诸根」,就是守护诸根,守护我们的六根。这已经是进入实修的阶段,「三妙行」的应用,跟守护诸根的关系很大。当你在守护诸根的时候,我们身、口、意的冲动会明显缓慢下来,不会再像以前这样一直冲动。

  所以,「守护」不是捆绑抓得很紧,也不是用袈裟把自己捆绑得很紧,形成一个偶像说「噢!我是修行人!」不是这样!「守护」是代表我们的身、口、意,我们的六根从原来的冲动习性,慢慢缓慢下来,让我们的身心展现出安祥、柔和,具体的展现就是「三妙行」,你要有守护诸根,才会真正展现出「三妙行」。

  「护戒、不悔、欢悦」佛教在讲经说法里面,都会提到「持戒」,再来才能够「修定」,才能够产生智慧。这里戒跟定,都是佛陀所讲「?世间法」的「八正道」,要真正要走上「八正道」,前面的「苦谛」方面,你要有相当的体会;前面的法义方面,要有相当的体悟。建立闻思基础之后,才会真正持戒、守定。有关于「戒」,以后我们还会有专章来讲述,如果对「戒」方面的观念错误,反而会被戒条束缚得死死的、绑得死死的,要持到「戒」的精神核心,这样才不会被戒条所束缚。如果你被戒条所束缚,「戒禁取结」就没办法可破了,要证到初果阶段,「戒禁取结」是其中一项要打破的。我们应该持什幺样的戒?怎幺样才能够又不受戒律、戒条所束缚,能够破「戒禁取结」?以后我们还会再继续深入探讨。

  「护戒、不悔、欢悦」因为你有持戒,「持戒」就是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持戒」真正重要的目的就在「减少逆缘,增加善缘」,这样才会有更好善的因缘。好好去修定,「定」是让我们的身心宁静下来,才能够进行「止观双运」,才能够真正开智慧。所以,不要把目标放在「持戒」方面下工夫,也不要把目标放在种种禅定禅相里面下工夫,都是迷失在中途,变成「见指不见月」。

  能够「护戒不悔」,就会「欢悦」。「不悔」是因为有这样的善因缘,种种让你后悔的情况,就会大幅减少。一个人的逆缘减少、恶缘减少,然后顺缘增加、善缘增加,让他后悔的情况就会大幅减少。于是就有益于修定,当你的心能够安定下来,加上你的心是慈悲柔软,很快就会产生「襌悦为食」,所谓「寻、伺、喜、乐」的喜、乐就会出来,就是「欢悦、喜」,就是已经进入禅定方面,有「止观双运」了,这样你就能够「止」,也就是禅定的初禅成就。「止、乐、定」的「乐」,都包括禅定里面的「乐」,以及见到法方面的「乐」,然后你内心就会「定」,这时候算是禅定方面,一种「戒」、「定」的成就。

  当你「戒」、「定」方面有成就之后,就能够「止观双运」,于是「见如实、知如真」,这是非常重要的几个字。一般人是「见不如实」、「知不如真」,但是不容易觉察到,修行就是要把它调出来、找出来。你没有觉察到,本来是「见不如实」,你以为是「见如实」,以为你所看的就是正确的,就会落入我们前面有讲过的,为什幺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被自己的知见所欺骗了,却不知道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原来是「见不如实」,但是不知道。一个真正有「止观双运」的人,因为有「戒、定」这样下来,才能够真正的「止观双运」,才能够开智慧。「止」就是定,定力的成就。错误的「世间定」修到后来,心会变成硬梆梆的「定」。「世间定」是专注在「一点」的那一种定,专注在一个目标的那一种定,都是属于「世间定」。这样的一种定法,有它的对治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知道去转移,落在「世间定」,那一种「定」愈修,心是愈僵硬、愈僵化,因为他的心没有跟整个法界的法流在流动,他的心是封闭的,闭锁、锁住在一点,心就会很僵硬。至于怎幺样才是「出世间法」的「定」,以后我们会再跟大家来分享。

  你要建立这些基础,然后才能够「止观双运」,当你「止」,就是让我们的心,从原来的波动不安,变成一面明镜。你的心是一面清明的镜,这样才能够「见如实、知如真」。上一次有分析过,同样一件事情,但是不同的人,有贪、瞋、痴的众生,所看出来的曲线就不一样,就是因为「见不如实」、「知不如真」,但是却不知道。知道就好办了!记得!如果「见不如实、知不如真」,你知道的话,就好办了!如果「见不如实」,然后又不知道、也不以为然,就是因缘还不成熟,没办法!

  所以,大家要慢慢进入闻思,随时回来检视、检验我们自已,是不是这样?真的要「见如实、知如真」,不容易!当你从「见不如实」、「知不如真」,慢慢修正之后,真正能够「心」止观双运,就是「见如实、知如真」,如事实的本来面目来看待它,没有扭曲、没有染污。所知道的也是如同事实的真理实相般来知道它,没有扭曲、没有污染,这样至少都要证初果以上,才有做到少分而已。真正要做彻底,一定是要证到阿罗汉,贪、瞋、痴的止息。

  一个人能够「见如实、知如真」,就会「厌、无欲」,为什幺?如果没有深入闻思、然后实修,是无法了解「厌」与「无欲」的真正深义,不管你的文学造诣、涵养多幺高深,或是文学硕士、文学博士,也只能够了解到字面上的意思,还是没办法解开它真正深层的含意,一定要实修实证,才有办法了解「厌、无欲」的深义。《阿含经》的经文都是言简意赅,但是很多人欠缺实修实证的基础,结果看到「厌」、「无欲」文字之后,就认为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是小乘心态、自了汉,只顾自己、没有大慈大悲之心……。这些都是被文字所障住,形成「文字障」。

  「见不如实,知不如真」是因为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不该抓的一直抓,不该怕的一直怕,不该逃的一直逃。当有一天真正具足闻思基础、「止观双运」之后,从原来的「见不如实」、「知不如真」,然后醒过来、觉悟了,看到实相,这时候颠倒梦想还存不存在?会消失啊!就不会再颠倒梦想。不会颠倒梦想就是「厌」,厌离过去的无知,厌离过去的颠倒梦想,厌离过去的染污扭曲,于是就会契入「无欲」。

  「无欲」就是不会再像以前一直在颠倒梦想,不该逃避的,一直去逃避;不该抓取的,一直去抓取。你会照见到自己很多的抓取,结果这些抓取都是在束缚自己,都抓来綑绑自己。当你照见到往昔的愚痴之后,就会厌离过去的愚痴与束缚,于是就不会再有欲望去抓很多来束缚自己。举例而言,以前总是把「百子千孙」当作是一句祝福语,表示很兴旺。但是现在的人却渐渐体会到子孙愈多,于是束缚就愈多,你的担子愈重,不会再像以前要生十几个、七八个,现在想要百子千孙的欲望就会减少。

  以上只是举个大家容易了解的例子,其他大家可以类推。原来很多的抓取,你以苦为乐的,你抓得很乐的,当有一天发现自己原来是在颠倒梦想,你就会放下。就像小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因为内心常常不安而哭啼,于是大人就给他奶嘴吸,反正觉得有个东西可以吸就好,因为造成习惯方面要有东西可以吸,就会比较心安,当渐渐长大之后,要他放却不容易放。但是等到有一天当他上幼儿园,意识渐渐觉醒的时候,「奇怪!你们怎幺都没有吸奶嘴?我却还在吸奶嘴?」这时候惭愧心生起,于是就会「厌离」吸奶嘴的动作,他会厌离、会放下,不会再有欲望要去吸奶嘴。

  这里是讲出「厌、无欲」的一个举例,你慢慢去照见,然后再去推论其他。我们原来很多的抓取,就像吸奶嘴一样,因为我们内心的不安,然后要抓取一些,来让我们自己安心。当有一天你发现到这些,原来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一种束缚,你就会放下,就会「厌离」过去的颠倒梦想,然后对这方面错误的抓取,你就会「无欲」。所以,字面上看起来是负面的,事实上完全是要有智慧者才能够做得出来的。《阿含经》很多的文字,看起来好像是负面的,但是都要经过实修实证之后,才能够体会到。

  一个人能够这样,是因为他可以远离颠倒梦想,就像《心经》所讲的,一个智慧者、解脱者,就是远离颠倒梦想,契入究竟涅槃,就是能够解脱,「便得涅槃」。不能解脱、没有解脱,是因为我们的抓取,记得!不是别人在束缚你,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然后抓取很多。本来以为是抓得很快乐,但是事实上却会是一种束缚,结果让你不能够解脱自在。所以,当你真正进入正确闻思,就不会再去怪东怪西,不会再去怨怪境界怎幺样,不会去怨天尤人。你会照见到那些苦、那些束缚,都是来自于我们抓取,来自于我们常常在跟境界抗争,来自于我们不了解「无常」跟「无我」的真理,本来真理实相就是「无常」,本来真理实相就是「无我」,这是实相、这是真理。

  如果我们不了解,就是一直在跟「无常」对抗,然后要去抓「常」;不了解「无我」,然后就是一直怕「无我」,时时抓这个「我」。结果我们所抓的,跟实相都是相违背、对抗,就是所有「苦」的最根本原因。事实、大自然、宇宙的运转法则,它就是这样,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但是却不知道这样的违抗就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你不知道、不认识实相,这样就会背道而驰,于是就会常常跟实相相反的背道而驰。当有一天体会到「无常」实相、「无我」实相之后,你会看到原来往昔都是在颠倒梦想,这时候当你真正「见如实」、「知如真」,看到「无常」的实相,看到「无我」的真理,这时候你会厌离以往的颠倒梦想,「厌、无欲」,然后就能够解脱自在。

  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怎幺样才能够解脱?就在于你能不能去认识真理实相,有人说:「江湖一点诀」,重点就是在这里。纵使你再跑去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一点」如果没有突破,也是绝对没办法的。因此,记得!束缚、苦海都不是别人给你的。

何谓「苦海」?

  什幺叫做「世间」?(第76页第九章「六入处」第十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说,非圣所说,此大海─小水耳。云何圣所说海?谓眼识色已,爱念、染着,贪乐身、口、意业,是名为海。一切世间阿修罗众……乃至天、人……」六道里面的众生,「悉于其中贪乐沉没,如狗肚藏,如乱草蕴,此世、他世绞结缠锁,亦复如是」。

  佛陀就讲:一般所称的「大海」,对佛陀、解脱者而言,都只是小水池,不算什幺!那一种海很容易度过。真正的「苦海」,我们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却很难、很难超越!比如大西洋是很轻易可以超越,只要一万多元的飞机票,就可以飞到美国去了。一张飞机票,就可以超越过大海,只要三万元左右,就可以绕地球一周。所以,你要绕地球好几圈,都很容易啊!心外的距离都没什幺,如果解脱是向外求,那些向外追求的科学家就可以解脱了。如果假设解脱是在月球,他们早就发明太空器,然后飞到月球上、就可以解脱了。如果解脱证明是在太阳系上面的一个行星,科学家就会赶快设法建造出火箭,然后把人类送过去那个星球。但是,那些都是不可能的。

  向心外求,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佛陀认为有形的海洋还算是小case,都只是属于「小海」而已,真正的大海是什幺呢?「圣所说海」佛陀所讲的「海」、生死苦海,就是「眼识色已,爱念、染着,贪乐身、口、意业」,我们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抓取、贪爱,这些就造成你的整个世界。对于什幺是「世间」、「苦海」,很多人都还是停留在错误的认识,包括大多数在佛门里面的讲经说法,都还在错误传导所谓的「苦海」。

  什幺叫做「苦海」?如果不了解什幺叫做「真正的苦海」,又怎幺会有可能超越「苦海」呢?一般所认知的「苦海」,都是外面的世界,有些经典甚至讲说「这个世界就是娑婆世界,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就是一个『苦海』,所以我们要赶快,现在已经是……劫、……时期,已经快要如何……」都把外境形容得很丑,然后鼓励大家逃到他方世界、鼓励大家移民……。

  佛陀就坦白讲,众生就是这样一世一世的,在那里一直逃!一直跑啊!一直逃!一直跑啊!因为你跑到那个世界去之后,人家还是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我们要赶快要到他方世界去啊!……」。其实真正的「苦海」,不是外面的娑婆世界。

  (第九章第十一节)「世尊!所谓世间者,云何名世间?」什幺叫做「世间」?什幺叫做「出世间」?「世间」讲的就是苦海,「出出世间」讲的就是出离苦海。如果我们修行不知道什幺是「苦海」,就没办法真正出离苦海。如果错误认知「苦海」,就不可能出离这个苦海。所以,要正确认识什幺叫做「世间」?什幺叫做「苦海」?什幺叫做「出世间」?什幺叫做「出离苦海」?今天如果能够听闻到这些,然后观念能够厘清出来,正确修行的方向就会建立起来。

  佛陀就告诉三弥离提,所谓的「世间」就是「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其他的耳、鼻、舌、身、意都是一样,佛陀称这个叫做「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集则触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佛陀是要告诉我们什幺叫做「世间」?「世间」就是我们六根跟六尘相触之后,产生「六识」的整个这些,就是我们的「世间」。佛陀所要讲的「苦海」,所要讲的「世间」,不是外面的世间,不是外面的世界,你要出离的「苦海」,不是外面这个苦海。「六根」是我们的身、心,也就是身、口、意,「六尘」表示所有的一切境界,「苦海」是指我们的「六根」跟外面的境界接触之后,产生贪爱、瞋恨、苦受、乐受,我们的心和境界纠缠在一起,我们的心被境界牵着走,形成这样的一个叫做「苦海」。

  所以,什幺叫做「世间」?你的「世间」、你的「苦海」,不会超过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范围。因此,每一个人的「世间」,每一个人的「苦海」,都不一样。不要以为「我们都同样住在地球上,大家都住在地球村里面,世界应该是一样,怎幺会不一样?……」!错了!同样是这个世界,但是那些有修有证的人,就是住在极乐世界里面。如果你还在颠倒梦想,就是在「苦海」里面,你还在厌离这个世界,还不知道珍惜这个世界。同样的,如果你有正确的闻思修,在「中鼎工程公司」里面,也是处在极乐世界,你会很珍惜这个环境。

  「苦海」不是外面的世界,不是外面的这些境界,你的「苦海」、你的「世间」,就是一个人的六根跟六尘跟境界接触之后,产生的苦乐、顺逆那些,就是你的「世间」,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若无彼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触,无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则无世间,亦不施设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灭则触灭…………」此处经文的含意很深。不了解的人会认为「修行人就是要把眼睛遮蔽起来,不能够看外面;耳朵都要塞起来,不能听外面的声音;吃东西不能有觉受……」这样都是没有正确理解经文的意思。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眼根接触外境,这一根跟一境都是相对应的,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尘、舌根对味尘、身根对触尘、意根对法尘。我们的「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境」之时,都会被境界綑绑住了、被境界牵走了,被境界所系缚住。你遇到好的、遇到可意的境界,是产生「乐受」,就一直的抓、一直的贪,不会知足,会愈想、需要愈多。当「六根」触到「六尘」,遇到不可意的境界,你就会抗拒,然后就会起瞋,于是就产生「苦受」。

  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你觉得好的,就想要愈来愈多,就是人类的欲望无穷,很难知足!你会去越抓越多,也会一直要趋乐,要抓取「乐受」。当你遇到逆境的时候,就会抗拒、会瞋恨、会逃避,苦啊!苦啊!于是就在「苦受」、「乐受」里面,有时候还有一种「不苦不乐受」,这些也会有。在这个苦、乐受里面,还会感叹: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很多的逆境、很多的不理想、很多的不可意……,这些都出来了,就形成你的世界。

  佛教所讲要修行的世界是什幺?什幺叫做「世界」?什幺叫做「世间」?不是外面的世间,但是我们为何无法超越「苦海」、超越「世间」?因为「身见」、「我」、「自我」这些,都还死抓不放。当有一天超越、证悟到「无我」,你才会从个人的世界、从个人的「世间」脱胎出来,才会活在实相的世界,才能够见到「实相」,才能够「见如实、知如真」,这时候当下就是净土。所以,极乐世界就在这里,不是在别的地方。

  所谓根、尘、触的「灭」,不是说你不可以去听、不可以去吃、不能够去听,或是不能去看,而是一般凡夫看到好的,就会被境界牵着走。一般人听到人家在讽剌你、批评你,你的心就会起瞋恨心,就被境界牵走了、束缚住了。一个解脱者的看,就是单纯的看,听就是单纯的听,你讲我好、我也让它流过,不会产生「我慢」;你批评我、讲我不好,我也让它流过,不会对你起瞋。因为所有的境界,都是不断一直剎那在生灭流动,你刚才对我批评、说我不好的那些话,如果我不要去抓,它也是会流过去。因悟我现在面对当下的一切,所以你刚才跟我讲那些,我虽然是在听,但是我不会被境界碍着,等于是说听到就像没有听到,变成说刚才那些境界等于是没有「触」。

  所谓的六根「触灭」,就是没有被境界所抓取,你让它流过,好的、你知道,但是你不会去抓;坏的、你也知道,但是你不会去抓取。所以,经文所讲没有「六根」跟「六尘」的接触、没有「世间」,不是说你没有去看,只是说你看了之后,不会被境界牵着走,不会被境界纠缠住,你一样都是活在当下,你的瞋恨跟喜爱、贪婪没有了。一般人是如果有人骂你一句话,心里面就很不高兴,不是说我刚才前一分钟骂你,你的不高兴只是一下子就消失了,你的不高兴还会再继续酝酿。当我在几分钟之后,再稍微夸赞你一下,你就听不到我现在称赞你的话了,因为你的心已经是被刚才生起瞋心的境界拉走,没有活在当下。

  一般人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都是成为境界的奴隶,被境界牵着鼻子走。听到你喜欢听的,你就想越听越多,然后你的心就沈溺在「乐受」里面,尾巴翘得很高,「我慢」又生起了。如果听到人家批判你,于是觉得很不满意,会想伸冤、甚至抗拒,瞋恨啦!苦啊!……就是这样。所以,凡夫就是根、尘接触之后,成为境界的奴隶。解脱者是你说我好、我知道,但是我不会起「我慢」,也不会被境界綑绑住;你指责我、批评我,说我很不好,我也是笑笑,也不会跟你们起瞋。一个解脱者就是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境界一直在流动、一直在流动,过去的一切就是心完全开放,让它流过、流过,活在每一个当下。境界对他来讲,有触、等于没有触,但是他不是没有觉受,一样是有正确的明觉。

  (第九章第十二节)「云何为世间?」,什幺叫做「世间」?佛陀就讲「六内入处」。佛陀在这几经里面就讲到什幺叫做「世间」?「六内入处」就是我们的「六根」。「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内入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种「外入处」。我们接受外面的讯息,身体叫做「内身」,透过六种管道接受外面的讯息进来,叫做「六内入处」。外面的「色」透过眼根,然后传到我们的身体。什幺叫做「世间」?因为你的「六根」接触「六尘」之后,所产生的苦受、乐受,这里面有你的贪、瞋染污进去,就叫做你的「世间」。

  可以静下来思维、消化,你最担心的是什幺?最让你感觉痛苦的是什幺?去看看是不是里面其中任何一根跟境界碰触,被境界束缚住了?前几天人家骂你、激怒你、攻击你、批判你,是一个「法尘」,你听了之后,到现在还闷闷不乐,这是你的「意根」,还被前几天的「法尘」束缚住了,没有从那个境界脱离开来,就是成为境界奴隶,于是还在「苦海」里面。如果能够一方面了解到世间众生的心态,然后一方面去了解这些法义之后,你听过、让它流走,一方面也体谅众生,一方面慈悲回向这个世间,你又有消化,又不是用压抑、用忍耐的,于是那一阵风、那个境界早就吹过了,它对你无所质碍、没有阻碍,因此「意根」是清净的,你是解脱自在的。

  什幺叫做「世间集」呢?「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着无余断」我们一般遇到顺境,就一直要抓愈多愈好,当然它只是一个举例,包括抗拒、瞋恨也都是啊!在逃啊!在避啊!就是「世间集」。什幺叫「世间灭」呢?「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者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注意「断」这个字。这里是讲得很简短,但是真正要体会到那些,必须体悟到「无常」的实相,体悟到「无我」的真理,才会厌离往昔被境界牵鼻子走的情况,这时候你才会无欲。「无欲」就是会看到往昔人家说我们一句话,我们就被他拖得团团转,你就会觉得太不值得了,于是你就会厌离那一种瞋心,就能够做到「厌、无欲」,就是这里所讲的「断」。

  「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往昔的这些颠倒梦想,往昔的这些愚痴,你都把它舍下,这样才能够不成为境界的奴隶,才能够解脱自在,叫做「世间灭」,也就是这样才能够出离苦海,叫做「出离苦海」。「云何世间灭道迹?」怎幺样才能够真正到达解脱的世界呢?怎幺样才能够出离世间、出离苦海呢?就是要走「八正道」,而且要走「出世间法」的八正道。「八正道」有「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之分,以后我们也会解析什幺叫「出世间法」的「八正道」?在修行路上有很多重要的关键分岔路,如果没有清楚了解,走偏差、走错,你不知道;在「世间法」里面绕,你也不知道。所以,闻思基础的建立是相当重要。你要实修,如果没有具足闻思基础,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分岔路,你走错了都不知道,所以叫做「世间灭」。

  具体厘清「世界」、「世间」的定义,让大家真正了解之后,就会知道修行用功的重点要放在哪里,当你真正知道「苦海」是在哪里,才会知道病因在哪里,知道解脱的目标在哪里,就能够确定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第七十八页)【法义分享】:佛经里所称的「世间」有两种:一是主观的「世间」--由个人五蕴、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这是梦幻世界。一是客观的世界--这是实相的世界。佛陀所讲的「世间」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观的世界。这是每个人的六根触六尘后,生起苦乐受、生起种种爱染及贪嗔痴的世界。这种世间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象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这是佛陀所称的「苦海」。

  注意!这是非常重要,对于「苦海」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出离「苦海」,你还在向心外去求,都是因为不了解「苦海」,还想到他方世界去,都是没有真正认识「苦海」。「苦海」不是外面的世间,「苦海」是在你的内心里面,你的身、口、意透过贪、瞋、痴所抓的世间,就是「苦海」。这个「苦海」可扩及到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还有「无色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每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贪、嗔、痴程度都不同,对象、目标都不一样。

  就像华航空难或是新航空难,家属会非常悲哀伤痛,当太太看到先生成为一堆焦炭之后,她是怎幺样?心碎啊!如同活在地狱里面,你的感受跟她的感受会不会相同?不会啊!为什幺不会?因为你对这一堆焦炭的依赖抓取不一样,他太太原来是很依赖这个先生,很抓取这个先生,认为这个是我的、我的先生,我家庭的栋梁、我的依柱、我的依靠,这是「我的」。当「我的」展现「无常」的时候,哇!她整个依靠都消失了,她整个的抓取、她的要,全部都从手中夺走了,原来美好的梦幻世界破灭了,于是她的世间就堕入地狱里面。

  你虽然也会有所感触,觉得怎幺又发生这种悲哀的事情,但是你只是一个感触,你的哀伤、你的痛苦不会跟她一样,就是因为你的世界跟她不一样,不是说没有感情,而是因为你关心的、所担心的,跟她所担心的、所关心的不一样,你有你关心的父母亲、你的家庭、你的亲戚子女,她有她的世界,当你的亲友发生无常灾变的时候,你的感受跟他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所抓取的「世间」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一般凡夫就是这样。

  不是说一个解脱者他的心,就是很僵硬、麻木不仁,都没有血、没有眼泪,都不会有觉受的,不是这样啊!所以,庄子的太太死亡之后,庄子展现是怎幺样?鼓盆而歌!当然最初他也是会有所感慨「我的老伴走了」,但是后来他又更深一层的体会之后,他觉得应该以办喜事的这一种心情来面对。「鼓盆而歌」不是说太太之前都先忤逆我,现在妳死了,才来好好庆祝,不是那样啦!他是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涵。一个解脱者一定是这样体会,当你活着的时候,他也是好好善待之,但是当死亡的时候,他会全然接受。

  一个解脱者是体悟到有缘在一起之时,是珍惜每一个缘,但是不会被这个缘束缚、牵着走。当因缘变化转换变异的时候,他接受无常的实相,不会被因缘牵着走,在活着的时候,大家能够好好珍惜相待。所以,大家对你的太太、对你的先生、对你的家人也是一样,大家有缘相处的时候,好好的珍惜,但是不黏着、不抓取,而是善待每一个因缘。当缘尽的时候,觉得没有愧对你,于是会接受每一个自然法则的演变。因此,庄子是真的有所体悟,才能够做得出来,不是无情。中国有一句话「死于安乐,生于忧患」,佛陀要我们「习苦」,慢慢去体会「苦谛」,就有危机意识,慢慢去体悟到「无常」,我们本来都一个幻相,要一直去抓这个「常」,就没有危机意识。

  有些人认为结婚之后,就好像找到一个靠山,从此拥有幸福永远美满的家庭,没有危机意识。在新婚的期间很甜密,当境界有所变化、离婚的时候,多少人是以平常心去面对,原来在谈恋爱阶段,所说的很多甜言蜜语、保证、山盟海誓,但是没多久呢?变了!都是没有去体会「无常」,活在「常」的幻相里面。当你解脱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答案要你自己去证明。因为我跟你讲的答案,不会是你心里面要的答案,当你解脱的时候,再回来看看庄子待人处事的对待,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解脱者,唯有阿罗汉才能知道他是不是阿罗汉。所谓「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与体悟法的深浅度有关。

  真正一个究竟解脱者、四果阿罗汉,他是没有贪、瞋、痴。如果大家都是「证初果」,所看的世界还未必相同,虽然你已经证初果,但是还有贪、瞋、痴,只是你心镜的扭曲度、弯曲度,比以前少、比以前小,你所看的实相会比较真实一点,然而还不是如实。所以,每个人所看的都不一样,「证初果」也还不一样,到二果、三果会越来越相同,因为证到「三果」,还有「无明」、「我慢」遮障,「盖」还会有。当十个结都断尽的时候,真正一个阿罗汉是贪、瞋、痴止息,两个阿罗汉他们所看的「世间」是一样的。

  原始佛法所要出离的「苦海」,所要出离的「三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如果把「苦海」认为是外面的世界,认为现在是五浊恶世,想要离开地球到他方世界去,没完没了!只是个人的一种不满现实、不知足,然后又向心外去抓取一个理想的未来,但是都属于梦幻世界。唯有出离梦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观的实相世界,而得解脱自在,就是佛陀所称「究竟涅槃」的彼岸。当你真的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时候,会发现涅槃彼岸就在这里,极乐世界就在这里,这时候你到任何地方都是安住在每个地方,不会心外去求法。所以,所谓的「见谛人」不会有向心外去求的现象,凡夫一般人就会向心外去求法。

  真正要出离梦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破除,这是属于高标准的要求。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断除,是要证到四果阿罗汉,要真正见到实相,贪、瞋、痴、十个结要都止息、没有,你的心才是一面明镜,这样才能够真正看到实相。你没有看到实相,就是「见不如实,知不如真」,因为被我们的「自我」、「我慢」遮障了,是「自己」遮障住。同样的一条线,甲所看出来的,与乙所看出来的、丙所看出来的、阿罗汉所看出来的,都不是同样的一条线。只要你还有贪、瞋、痴,就会把这个境界扭曲。

  就像当你在恋爱中,想要去追一个人、爱一个人,都是看对方的优点,当有一天得到了,相处一段期间之后,就觉得很怨恨、厌烦,怎幺全都被绑住?!怎幺跟之前告诉我的,都不一样呢?!于是吵着要分离。这时候你看的是什幺?都是看到对方的「缺点」。所以,只要你还有贪、瞋、痴,就会随着你的喜爱来看待实相,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唯有当你没有贪、瞋、痴,才能够站在如实客观的立场,看到实相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一个解脱者的「如实观」,这是要出离「自我」才能做到。

  只要你有「自我」,就会有「我」、「我所」;有「我」,就会有我要、我不要;有贪、有瞋,就会去扭曲、污染这些境界。当贪、瞋、痴止息,才能够看到本来面目、「如实观」,就是「如来」,如其本来的看待事情,这样就会远离颠倒梦想,而活在解脱的世界。所以,真正要出离梦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破除。

  「实相世界」是中性的,离苦、乐两边。但是后世很多佛教徒,却本末颠倒的扭曲,把客观中性的实相世界,扭曲为「五浊恶世」,扭曲为「苦海」,因而拼命要出离,或悲观厌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幺厌离、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象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里,那都不是「实相」。举例来讲,当你生活在台湾的时候,不能够珍惜这样的一个环境,然后这里也抱怨、那里也瞋恨,觉得左邻右舍处处都对你不好,觉得台湾好像地狱。听说美国是天堂,于是把家产什幺都卖了,百般设法求到美国去,移民到他方世界去。当你到美国去之后,原来那些苦就会完全改变吗?原来那些梦想就能够实现吗?除非你的心境改变,否则你在台湾跟左邻右舍没办法相处好,你到美国去,因为带着同样的心境,还是会跟人家相处不来,还是觉得处处人家碍着你,觉得人家都是对你很冷漠。

  所以,不是在「境界」,而是在于「心境」。真正的解脱,不是外面的境界碍着你,是我们自己错误的颠倒梦想,重要是把「心境」改变过来。佛陀本来是要引导众生出离「我」、我所、我慢的梦幻世界,就是改变我们的心境,改变我们的错误认知,这样才能够回到实相的法界,才能够见到实相的世界,才能够见到极乐世界。但是怕「无我」的众生呢?却用「我慢」去否定实相的世界,然后再去追逐理想的梦幻世界。

  真正要出离梦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这是一个先决条件。「自我」要消失,就是要体证到「无我」,如果没有真正体证到「无我」,这个「我」会抓得死死的,这样就会有很多的我要、我不要,很多的贪、很多的瞋,就没办法看到实相。所以,真正要看到实相,必须体证「无我」,要真正能够做到「无我」,就是要逐步深度去闻、思、修,才能够「厌、离欲」原来「我」、「我所」的幻相,才会愿意从那些脱离出来。

  证到初果、二果、三果,「我」、「我慢」都还没断尽,我们先讲明从初果到四果的整个解脱道,让大家知道深层的「自我」,绝对没那幺容易突破。不要以为说「我早就知道「无常」啊!我早就知道「无我」啊!……」知道归知道,都是用嘴巴讲,最重要是怎幺样去做到,才是今天大家一起闻、思,然后进入实修实证的主要目的。除非我们真的能够体证「无常」,真的做到「无我」,不然,所有的闻思,都只是在满足我们一些求知欲而已。我们真的是要为解脱而来。

  譬如我们常常想着应该要怎幺去打扮、装扮自己,觉得这样做才能够符合我的要求,也可以在人家面前展示我所要的角度,于是我们很多的观念,都是从一个「我」出发。认为这是「我的」,我的先生、我的小孩、我的房子、我的家产、我的……、我的……。「我所」就是我的、我的、我的……,「我所」是随着「我」而成立,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国家、这是我的党派……,这是我的派系、宗教、派系……,只要你去抓那个「我」,于是这个「我」之外的,就成为是「非我」、不是「我的」。如果你落入一个你很支持、很认同的党派,于是跟这个党派对立的另外一个党派,你就会去排斥它。

  当你的内心不安,就会向外去抓一个觉得可以依靠的,只要你有依靠一个、有去抓住一个,因为「世间法」是相对性存在的二元对立,另外一边就是你所不要的。如果你认同民进党的作为,很支持民进党的作为,于是就会排斥国民党的见解。如果你认同国民党的见解、国民党的作为,你就会排斥另外一党的作为。因为你认同这个党,这个党就是「我的」、「我」的党,我依靠抓住这个党,觉得我们的理念能够实现,但是你会去排斥其他的。

  譬如这是我的家庭、我的小孩,如果我的小孩跟别人打架,你的心会偏袒在哪里?只要你有一个「我的」,你的心会被「我的」牵着走,你的心都会系缚在这上面,然后跟「我的」相反的另一方面,就是「非我的」,变成要排斥它,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都是在「我」、「我所」的世界,但是,那个是梦幻世界,因为你所抓的,都是一直要抓「我」的、要抓「常」的,但是事实的实相不会这样,你所抓的只是一个梦幻世界。

  没有危机意识,就是在梦幻世界里面。当你去体会实相、了悟实相,就会完全放开,然后珍惜每一个因缘,就是「缘起」。你会珍惜每一个缘起,大家有缘在一起,就是珍惜;当缘尽散灭之时,我也全然接受。如果好好珍惜当下、每一天,都很爱惜你自已,所谓的「慈悲喜舍」就是从你这个「点」开始。你能够好好珍惜、爱惜「自己」,才能够真正爱惜你的先生,每一天都能够珍惜这样的因缘。爱惜自己跟「抓取」不一样,你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你也会尊重他,也会给他自由、给他独立,你不会抓取。你会珍惜每一个因缘,当有一天缘尽的时候,也会全然接受。难过当然多少会难免,但你会全然接受。

  如果不能够善待当下的每一个因缘,现在做夫妻就常常在吵架,常常在抱怨、常常不满,怨来怨去,当有一天因缘变异,或一方突然发生变故,「苦」就产生了。所以,你能够善待每一个当下的因缘,将来当因缘转变之时,你也会全然接受,就是佛陀讲的「缘起」。因缘的缘起、缘生、缘灭,它都是活的,每一天都在变化,你能够接受现在当下「变」的因缘,将来它「变」的因缘,你也可以全然接受。

  所以,学佛就是要透彻了悟「缘起」,缘生缘灭一样是「无常」、「无我」。种种因缘的转变,都在宣说「无常」跟「无我」法印,以后我们会逐步深入去体会,这样你才会从梦幻世界醒过来。但是,怕「无我」的众生呢?却是用「我慢」去否定实相世界,然后再去追逐理想的梦幻世界。怕「无我」的人,会一直抓着这个「我」不放,然后否定客观的世界,认为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这是「五浊恶世」,然后要到其他地方去,否定现在的实相世界,然后去追逐理想的梦幻世界。

  (第九章第十四节)一位摩诃拘希罗提问,于是舍利弗就回答:「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希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于其中间」,「欲贪」才是它的系缚。然后舍利弗又再回答「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佛陀就坦白告诉我们,不是说你天生下来,外面的境界就束缚你,不是境界本身会系缚你。「世间」、实相的世界,它不是「苦海」,它不是五浊恶世。如果「世间」本身是一个苦海,本身就是一个五浊恶世,境界会系缚你、綑绑你,这样就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因为不管你到哪里,都是跟境界相接触,境界都把你吸住、把你抓住。所以,佛陀就讲:不是境界会系缚你。虽然这里的经文内容是舍利弗所讲,但是舍利弗是佛陀跟他教导之后,他再跟人家互动,把所体悟、体证的讲出来,事实上就是佛陀所开示的。

  不是境界綑绑你,也不是天生下来,你的心就是一个罪业的心。有的人会认为我们会来到这里出生、有这个肉身,就是业障重、前世造业……,才会来这里受苦,很多的罪业都加在你身上,这些都是后来的说法。如果你慢慢去体会,会看到身为女人有很多的优点,还有一本书是「生生世世宁为女人」,如果要时时抱怨、没见到法,男人有男人的抱怨,女人有女人的抱怨,永远没完没了。

  只要好好加强闻思,女人一样可以证阿罗汉,不要轻视自己,本来「身见」一破,就没有男女相。所以,不要低估自己。不是客观的世界在碍着你,「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因为你有贪爱、有瞋恨,有贪爱的抓取、有瞋恨的抗拒,所以苦、乐的世界才会出来。你不了解实相,然后要去抓你的梦幻世界、「常我」,才是苦啊!实相哪有碍着你?!实相的世界不会不会碍着你,它不是你修行的障碍,障碍是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没有正确去认识它。

  「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佛陀还是每天一样在看,「六根」跟「六尘」还是一样在接触,但是「其余众生眼若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注意此处不同之处,佛陀一样在看这个世间,你在看、佛陀在看、我也在看,比如同样看到一辆几百万的轿车,有的人会起羡慕,有的人会更积极想要拥有,有的人看了就觉得像过眼云烟,认为拥有它、未必是好,拥有它、未必是福。所以,同样的境界现前,每一个人的系缚程度不一样,看你被境界吸引的多深?!

  【法义分享】:如果客观的实相世界是苦海、会系缚你,那众生就永远不可能解脱。也不必修行,佛陀也不用来人间教化。「若色系眼」就是客观的世界会系缚你,或是「若眼系色」,你天生下来就是带着业障罪恶过来,这样「乃至若意系法」,就是「六根」、「六尘」的接触,以此类推下来,如果真会这样的话,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不会来教你要修行。为什幺呢?因为修行也没用啊!如果客观的世界会系缚你,你是带着业障身来,这样你修行无有用啊!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因为你修行也没有用,没办法解脱。因为「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不是客观的境界在綑绑你,也不是说你就是业障身,「六根」都是业障,不是这样!

  「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不是本来就会綑绑你,最主要中间就是贪爱、瞋恨,贪、瞋才导致你跟境界的系缚,如果不要贪、瞋,境界过了、就过了,缘生啊!缘灭啊!所以,客观的实相世界不会系缚你,实相世界不是「苦海」,实相世界是离苦、乐两边,是中性的、是「中道」,不要把这个世界认为是五浊恶世,不要把客观的世界认为是「苦海」,如果这样你到哪里都是「苦海」,心都不会安下来。佛教所谓的「苦海」,就是指由凡夫的欲贪、瞋恚,抓取、迎拒,而形成扭曲变形的世界。你的世界这样弯弯曲曲,扭曲啊!变形啊!都是众生自己的贪跟瞋所抓取来的世界。

  所谓的「中观」,只是哲学上的一个理解、观念,「中道」是你要去体证到,然后真正去做到。正因为「苦海」是由凡夫颠倒梦想所造成,才有出离、解脱的可能,这是好现象啊!只要你真正从「自我」的梦幻世界里醒过来,「苦海」就消失了。所谓的「世间灭」,苦海消失,涅槃彼岸就现前。所以,「涅槃彼岸」不是到他方世界去找,书本第77页第十二节经文第三行「云何世间灭?」「世间灭」就是「苦海」消失。

  以前我曾经听人家讲经,说「因为有这些错误的认知,才会有这个「世间」,当有一天你死亡的时候,「世间」也跟着你消失……」。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世间」是我抓来的?山河大地也是我抓来的?是这样吗?当我死的时候,山河大地也跟着消失?以前听别人讲「世间灭」,都是认为当你死亡的时候,「世间」就跟着你消失。为什幺以前皇帝死了之后,山河大地还是在啊!还是没有灭啊!当我后来慢慢深入闻、思、修之后,才发现原来佛陀所讲的「世间」、「苦海」,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些,这样才不会出离错误,目标才会锁定在正确「苦海」上面。

  清楚知道正确的「苦海」是什幺,才有可能超越「苦海」的边,如果是错误的认知,不管你怎幺认真修行,都不可能走上正确的解脱之路。如果你知道这是一个苦海,然后怎幺样「世间灭」,「苦海灭」也清楚知道了,就能够正确的解行闻思,闻、思、修就会逐渐提升。如果你不了解「苦海」是怎幺样的一个世界,没有针对这里去下工夫,而向心外去求,你是很认真在修啊!都修了一、二十年了,很认真修!你知道你走到哪里吗?却是距离涅槃彼岸的「点」越来越远,在「世间法」里面绕,你也不知道。所以,正确的「修」,它来自于正确的闻思,要「解行合一」,才能够真正迈向解脱彼岸。

  在第一堂课就跟大家讲,只要大家在这半年的时间,好好深入闻、思、修,把正确的方向认识出来,可以节省你十年以上的时间,生命不会做无谓的浪费。

    【幻灯片】

  什幺叫做二元对立的世界?「二元对立」是我们凡夫、众生所造成的梦幻世界。我们一般人都是站在「我的」,这是我的立场、我的角度,然后攻击排斥另外一个的立场,排斥另外的「非我」,认为这跟「我」不一样,这个跟「我」不同。如果我们的视野胸襟能够往上提升、慢慢去看,会看到大家事实上是一体的。包括说你所不爱的境界,很不爱、很瞋恨的、很不想要,你想要逃离的世界与你想要的世界,你能不能看到他们是一体两面?当你能够看到这些,就能够包容一切。

  这是一面镜子,我是站在镜子前面拍照,这个是凹凸镜,也就是哈哈镜。一个人在照凹镜的时候,是形成又矮又胖。这面镜子就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镜子,当你的镜子是弯曲的,你不知道、不容易察觉,是因为没有反观,没有觉察就不容易察觉。当你不容易察觉你是这样一个凹凸的镜子,你看这个人就是又矮又肥的形状,你有没有看到他真实的身高多少?有没有看到他真实的面貌?你看到的是你弯曲的心态。如果你的心态没有改变,你是依着你弯曲的心态在看待这个世间,你就看不到实相,就是不能够「如实观、如实见」。

  这是众生所站的一个角度,这是我、我的,这是他、这是你、这是他,这是我要的,这是我所不要的,这是我所趋乐,我所总要抓的,这是我所厌恶,我所要排斥的……,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这是我的地盘、这是我的宗教、这是我的国家,这不是我所要的,这是我所排斥的,这是跟我敌对的……,都站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小小的一个角度。包括说这个国家,我是一个国家、我一个国王,我要并吞你这个国家,或是说我这个国家要攻击你,因为你跟我是世仇、仇敌,都是在「二元对立」。

  众生在这里,就像蜗牛角上面的一个细菌,如果视野心胸是这样的狭隘,就会有很多「非我」、「非我所」的排斥,就是在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我们学佛就是要把视野、心胸、知见,逐渐的拉开、拉高,当你慢慢拉开、拉高,去看到全体的时候,就不会再去攻击他人,不会再去瞋恨他人,你会爱护自己、也爱护每一个人,「身见」才会真正破除,瞋心才会真正破除。学佛修行就是要不断打开我们的心胸,提高我们的视野,这样「止观双运」,才能够去看到实相、看到全体。

  如果你没有提升视野、开阔胸襟,就在茫茫人海里面,一直奔波、一直追逐,在名利堆中打滚,没有提升到一个比较高层次的境界,就是这样忙忙碌碌过一生。众生就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当你认同这个党的时候,就会排斥另外一个党。你认同、支持他的时候,就会排斥跟他所对立的另外一个党,所以「世间」、都是二元对立的,众生如果不能够去了悟,你落入在哪一边,就是在趋乐避苦、抓你所要的。人家在当总统的时候,你不断在那里批判、攻击,但是有一天当你当总统的时候,人们也是一样在批判、攻击你,「世间」就是这样不断的互相攻讦,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众生不断的在那里抗议、抗争,但是「世间」就是静静在看着世间的演变,看着众生的起起伏伏、浮浮沉沉。

  什幺叫做二元对立的世界?运用一个实际的场景让大家体会。这里是一个坑、一个坑,每一个坑里面都有一只蚁狮,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吃蚂蚁、小昆虫的动物,本来地上是这样平平的,但是如果牠在这里,就开始躲到里面一直挖,土把它推掉、推掉,到后来这里就形成一个凹度,就是一个漩涡,它是小昆虫、蚂蚁的死亡陷井,牠就躲在里面,然后当蚂蚁或是小昆虫爬到这里,因为这里有一个弧度,就会掉下去,因为这里是沙土,再想爬上来,就会掉下去,想爬上来,就会掉下去……,没办法爬出来,就会一直掉下去。它里面会有震动,当蚁狮有感受到震动,就出来把小昆虫吃掉,所以它就是一个蚂蚁的死亡陷阱,就是一个漩涡。

  也就是凹洞里面躲着一只蚁狮,牠要吃蚂蚁。如果我想要做一件善事,帮忙蚂蚁解除死亡陷阱,但是对这一只蚁狮而言,是怎幺样?牠不一定死,因为牠还会逃跑掉,不错!当你同情蚂蚁,你觉得是做了一件善事,但是面对另一方呢?你是牠的仇敌,你是牠的坏人,对牠来讲,你是做了一件坏事,当你是蚂蚁的救命恩人,你的蚂蚁的「佛」,却是另外蚁狮的仇敌,蚁狮的「魔」,这就是二元对立的世间。当你站在哪一边,你是这一边的救命恩人,就是另一边的仇敌。

  很多人认为历史上的关公很厉害,很崇敬关公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勇猛无比。但是那些被关公杀死的人呢?那些跟关公敌对的国家呢?关公对他们来讲是什幺?是恶魔啊!是头号杀手啊!所以,我们要从这里面慢慢超脱出来。我把一些凹洞填平,一些让它空着,让大家来看看,很多我们以为沾沾自喜,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我做……,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是有没有去看到?对另一面来讲却是坏事,这就是「二元对立」。

  树皮上面白白的,是白蚁所做的房子、牠们的窝。因为牠们要咬树皮下去混合去做,所到之处都会变成这样,如果牠们做越多、整个都做起来,这一棵树就会死掉。于是觉得这一棵树很可怜,会被白蚁吃掉,我慈悲啊!就把蚁窝除掉、弄掉,对这棵树是做了一件善事,救了这棵树,但是对白蚁而言呢?你是在伤害白蚁啊!你是这棵树的救命恩人,但是却是白蚁的恶魔,这就是「世间法」方面,永远是利弊、得失、对错、是非、好坏……,它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我们要从原来二元对立的世界慢慢超越。

  这是刚出生的小老鼠。有的人很瞋恨老鼠,看到就会想把牠弄死。有的人就认为我们要慈悲啦!不要把牠弄死,用牛奶去喂牠、养牠,让牠活下去。但是可知你的慈悲,让这些老鼠不断繁衍长大,若是因此带来一些瘟疫、汉他病,到底你的慈悲是善、还是恶?以前有人在田里工作时,看到老鼠,会认为自己是素食者,不要把老鼠弄死,把老鼠拿走丢到别区的田里就好了,放到别的地方去。

  表面上,你是一种慈悲,把老鼠放到其他地方去,但是老鼠是没去咬你的农作物,却去咬别人家的农作物。「世间法」是没有绝对的好、坏,包括说有的人对于该如何处置蚊子,也很痛苦啊!认为我们受持一条戒「不可以杀生」,因此都不可以打蚊子,但是却常常因为蚊子干扰得很苦恼。表面上是持一个「不杀生」戒律,不杀蚊子的「戒」,但是内心却常常被蚊子干扰的境界,感到很痛苦。于是,你是持这个戒相,但是内心是苦的,而这个戒条有没有让你解脱呢?

  「世间法」是没有绝对的善、绝对的恶,在我们学佛之后,要衡量怎幺样在善、恶之间,做一个平衡的考量点,怎幺样让「弊」的方面减到最少?有一个重要的抉择出发点,如果你从慈悲心出发,大致上就是不错。所以,在发生两难取舍的时候,它是一个很好的考量点,由于杀不杀蚊子,都会有苦,到底要不要杀?就看每个人觉得该怎幺样做,你的苦会比较减少一些。考量怎幺样做,你的苦才会比较减少。

  曾经有人问:「到底可不可以杀蚊子?」我给他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他觉得这样还是没有讲出真正的答案,到底可不可以杀呢?我是跟他讲:「你就是要参考你怎幺样做,你才觉得说你的苦会比较少,答案是在你自己,不是我告诉你一个固定答案」。

  这是烟草拔掉之后,所开的烟草花。这是一般的长寿烟,香菸到底是善?还是恶?如果以一个农人的经济作物而言,它是农人的生财之道。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国民健康的立场来讲,它是在伤害国民健康。以一个喜欢抽烟的人而言,烟草、香烟却是他的提神兴奋剂,他非常需要它,这是他的乐、可意境。然而,对一个不想抽烟的人,却是苦啊!烟草本身有没有罪过?它没有罪过啊!不是境界来系缚你,而是我们自己在贪爱、瞋恨。

  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我是「大中至正」,我做得很公正、做得很好,包括一般的政治家,不是特定在批判任何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里面的主角,只要我们还没有解脱,都是在这里面的主角。自认为是「大中至正」,我做得很公正、我是好人,但是有没有看到一个「禁止跨越」的标志?有一部连续剧「雍正王朝」,所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政治方面的一位皇帝、领袖,有他相当严苛的思想领域范围,如果你违背了、超越了他的思想领域范围,你的命就不保啊!国内、外都是如此,历代的君主当他要掌权,就会要铲除异己,最初伴随他之时,你是得宠的,后来若是思想跟君主不合,超越君主的边界、边线,让他不能容忍,所谓「伴君如伴虎」,随时就砍、随时就杀。「雍正王朝」戏剧里面,这些情节都可以看到。

  所以,有些人觉得自己很好,但是却有一个框框,禁止你去超越啊!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觉得「大中至正」,很疼爱小孩,但是你还是一样有你的框框,小孩子如果超越这个框框,你就打骂、责备,小孩子没有顺你的意,一样啊!所以,父母亲的爱本来是很单纯,但是我们要无条件、无所求的协助小孩子成长,而不是把小孩子当作一个欲望的投射。很多父母是把小孩子当作自己欲望的投射,你自己做不到的,却要透过你的小孩子去做,小孩子未必有兴趣。就像说你不是当医生的,但是你就觉得当医生很好,就会逼着小孩子一定要唸医科,于是小孩子就唸得很痛苦,成为父母亲欲望的一个投射。因此,处处要去体会我们会有很多的框框,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框框。

  譬如,郑成功对台湾人来讲,他是一位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对明朝而言,也是一个中流砥柱的功臣。但是他对清朝来讲呢?却是一个叛将,是一个要除掉的对手。郑成功对台湾人而言,他是一个民族英雄,但是对荷兰人来讲呢?他是什幺?所以,每一件事情是看你站在什幺样的角度来看,它都是利、弊同时存在,都是属于二元世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梦幻世界里面。

  这是牛粪,这是狗屎,这是羊屎、百草丹,中药叫做百草丹。透过这样的画面让大家体会,牛粪是代表大家不想要的境界,你所排斥、不想要的。一说到大便,大家都讨厌,都不想要。那些是代表很多你不想要、你所在逃避、你所抗拒的境界。但是能不能看出来?当你不想要的时候,你就把它贬得很不值,你就瞋恨、排斥它。但是,牛粪、大便,却是这些草的营养份、肥料。你不想要的,对它们来讲,却是它们的佳肴美食。狗大便对草来讲,也是它们的养分。所以,实相世界本身没有好、坏,它是中性的。因为你不喜欢,于是你才把它判为是不好的、是坏的,但是在实相世界里面,它却是中性的。

  每一样东西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我们能不能以等同的平等心来面对、来对待它们?你可以觉得说不适合,所以不要吃它们,这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把它们排斥、瞋恨,你以等同的平等心来尊重它们,同样的以此来推展到其他的方面,你所不想要的境界,我们能不能以平等心来对待?包括说你所瞋恨的人,你所很不想要的境界,你所不想要的党派,你所瞋恨的国家、种族,宗派、宗教,他们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能不能以平等心来对待他们?所以,这就是实相世界,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好、坏,是我们人类把它添加上去的。

  这是滚粪龟,这就是牛大便。滚粪龟会去用牛大便揉成一团、卷成一团,因为这是牠的食物。人类所不想要的,却是牠的美食。所以,你很不想要的境界,然后它却是其他众生的可意境。我们能不能以平等心尊重众一切境界?从二元对立的世界,从喜欢、不喜欢,要、不要的那些,渐渐超越出来。

  你不想要的世界,你会站在这边排斥那边。如果能够提升你的视野,你会知道这是一体的,有一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慢慢把你的心胸视野打开,慈悲心、无量心,就是让我们的心胸视野逐渐扩展,原来障碍你的世界就会跟你溶为一体,这个跟「身见」的破除,关系非常大!所以,要证初果,「身见」一定要破,能够越提升越高,你的胸襟越来越宽、越无限,能够包容整体,到后来就能够溶入一体的世界,是这一本书后面第34章叙述体证实修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面,一定有好人、就有坏人,有对、就有错,有利、就有弊,宇宙中有白洞、就有黑洞,有黑洞、一定有白洞,有生、就一定有死,有苦、也会有乐,有乐、也一定会有苦。所以,每一样事情都是同时存在的,利、弊、苦、乐都是同时存在。如果你觉得说「我只要这个,我不要这个……」于是你把它分开,是你自己想分开的,但是实相呢?它却是一体,实相世界是一体。

  这是太极图,所谓的实相世界,它是一体啊!而且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所以,从前面你所分开的这些,要能够溶合、等同尊重。你所想要的世界是这些,你所不要的世界是这些,当你慢慢体会、了解「无常」,就会从二元对立的世界超越出来,能够包容这是一体,超越二元对立。众生因为不了「无常」的法印、真理,所以会逃避「无常」;因为不了解「无我」,所以会逃避「无我」。「无常」本身是中性,「无我」本身是中性,台湾这一块陆地是靠什幺而形成?是靠板块的挤压,也就是靠地震而形成,没有地震就没有台湾,这样地震是好、还是坏?

  我们本来很怕地震,本来很怕「无常」,当你慢慢去了解实相世界之后,你会接受一切的。地震有好、有坏,台风有好、有坏,这个含意很深,以后会陆续再深入解析。台风一样有好有坏,台风是大自然气压的调整。太阳不会分辨你是好人,我才多照射你一些;你是坏人,我就对你就少照射一些;你是我不喜爱的人,我就不照射你;你是我喜爱的人,我太阳就多照顾你一些。所谓的爱不爱,都是我们众生自己在分别,我们的胸襟能不能像大自然、像太阳这样普照大地?从爱与不爱、喜爱与瞋恨的世界超越出来?像阳光普照大地,能不能?

  一个解脱者的世界,他的心如阳光普照大地,心如大地承载一切众生、接受一切众生。你的心要打开,心花朵朵开之后,就能够如实知、如实见,到后来就能够解脱自在。所以,我们的心胸一定要打开。

  《金刚经》所讲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方面是你要看到实相,一方面你要看到前景,还要看到背景。去看到前景,也要看到背景,才会体会到什幺叫做「诸相非相」,你能够看到这一层,就能够见到实相,即「则见如来」。

  这一张是玫瑰花,焦距在这里很清楚,后面它的背景就很模糊。这一张则是背景很清楚,前景就很模糊,这个含意很深,我们以后再来分享,里面隐藏着很多的深义。这个叫做七玄竹,它每一枝跟每一节都不一样,很奥妙啊!而且它这个条形码像计算机的条形码、计算机密码,它们每一节都有它们的密码存在。是谁令它们这样?以后大家慢慢去体会,缘起甚深啊!要看到活生生、很深奥的缘起法。

  当深层去体会的时候,才会体悟到「无常」跟「无我」的深义,才不会怕、才不会抗拒,深层的「自我」才会放开,你看!很奥妙啊!藏着玄机啊!藏着缘起的法则、甚深法则。这是玛瑙石,由木头转变为石头,外形本来是很巨大的木材,埋到深层地底下,经过一些因缘变化,然后因缘具足之后,它形成玛瑙石。它为什幺会这样转变、变化?慢慢去看到缘起甚深。你要能够看到缘起甚深,才能够更深一层去体会到涅槃、空、无为,甚深极甚深。所以,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大家先看到「无常」、看到「苦」,体会到「无我」……逐步上来,将来大家就可以体证到「空」,这样难不难?不会困难。大家走在正确的闻思解脱道上,就一定可以体会、可以实践。

  这是一枝草,这是厚厚的柏油路,而且柏油路至少铺上有两年。两年后,一枝草,把柏油掀开呢!柏油已经铺两年以上,一枝草这样可以把柏油掀开,你说草有没有生命啊?所以,有的人以为说「我吃素,我就没有杀生。那些不吃素的人他们都杀生」都是不正确的论断,植物也是属于生物,都是有生命,你看一枝草都能够显现出这样的力量,这个柏油至少有两公分厚,它可以把这样的一个柏油,像发糕一样,把它撑开、破出,让它生长出来,这就是「缘起法」的甚深,我们以后再深层去体会。

  这一张是燕窝、燕子巢,是燕子所做的窝巢,但是它的形状像什幺?像猫。燕子竟然能够把窝做出像猫的形状,你看这是猫的脚、猫的尾巴、猫的嘴、猫的鼻子、猫的眼睛……,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燕子牠们能够做出猫的形状,让我们体会很多的奥妙。所以,缘起法则不是死板板的,它是缘起甚深非常深。只要我们能够好好的闻、思、修,就算你的心像铁一样,铁树也是一样可以开花,这是铁树开花。

  我们把过去的那些都放下,归零、归零,重新以一个零,一个求真求证,来了解、来探讨,那就很快!就可以实修实证而证果。Love、Yor、Forever永远爱你,这张幻灯片里面蕴含很深的含意,以后当你真正体证解脱自在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这方面。当你真正上到涅槃彼岸的时候,就会展现知足、感恩、大慈大悲,展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于是你会普爱一切众生,但是这个爱里面,跟一般众生的爱,是不一样的。

  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像小孩子一样,要慢慢去感受到这个爱。所以,生命不是苦的,是在于我们不了解实相的时候,你是背道而驰,于是「苦」就产生。当你在成长过程中,要慢慢去体会到,当有一天你长大、解脱自在的时候,你是这样的一位母亲,你在普爱着众生。

  有关于「吃素」的问题,如果回到原始佛法来讲,佛陀本人也没有吃素,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实相,后代很多大乘方面的,认为一定要吃素,吃素才能够怎幺样……。事实上,从历史实际上而论,佛陀本人在《阿含经》里面,也都没有讲到说你要吃素才能够成佛,而且他本人也没有素食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以前实行托钵制度,托钵制度是怎幺样?人家供养什幺,我们就吃什幺,供养什幺、就吃什幺。只是他会吃所谓的「三不净肉」,不要自己去杀、不要叫人家杀,但是他们以前都是人家供养什幺、就吃什幺。

  今天的泰国、缅甸、斯里兰卡,那些南传的比丘,他们有没有吃素?没有啊!包括西藏的体系,一样没有吃素。像南传方面,他们还是实行托钵,所以没有这些问题,反正人家供养什幺,接受众生的供养。他们不是为了吃的问题,才去托钵,一方面当然是解决色身的这些苦,一方面透过跟众生托钵,做有关于法上的一个传法,一个善缘的接触,他们也是透过托钵跟众生结善缘,然后可以度化众生。

  有关于吃素方面,当然在印度,后来也有一些派系认为说要吃素,但是传到中国,这方面贯彻的比较严谨,这跟政府的介入也有关系。当政府介入之后,变成佛教要自己处理伙食问题,我们中国的出家人要自己煮食,反正不买荤、不吃荤、不杀生,于是就变成渐渐走向吃素方面。至于印度方面,也有部分的人喜欢吃素,但是佛陀是尊重。后来传到中国,才把吃素方面,做一个更明确的确立。但是,若以此而坚持说,吃素才能够修行,则不是原来佛陀所讲的那些,但是我们尊重。

  吃素跟你能不能究竟解脱是无关的,而是说你个人觉得吃素比较好,你就吃素,但是不要说你吃素,然后就排斥其他吃荤的人,也不要说我喜欢吃荤的人就说「佛陀本来就没有吃素、荤素不拘,你们有吃素的这些人都太执着去戒禁取,你们在执着那些……」这些都是落入见诤,没必要!所以,怎幺样做,你觉得比较好就自己选择。如果你喜欢吃素,你就吃素;如果你觉得说吃素下来,苦会比较少,你就吃素;如果说你很在意,一定要吃得很清,锅子沾到荤就不行,戒律死守的很紧、很紧,这一条戒就会造成你很多的牵挂、很多的不自在。

  所以,最主要就是吃东西的心态才是最重要,不是在吃的外相上面,而是在心态方面。如果没有以慈悲心在吃,都是用「欲贪」在吃。如果以惭愧心在吃,感恩之心在吃,就不一样!以后我们再深入解析「四种食」。因为素食只是第一个阶段的吃而已,那个不同层次的吃,你要去看到。依次为「粗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四种食,要去看到深层里面在吃。如果看不到,你在荤素方面打转,没办法看到深层里面一直在吃,这些要去看到,以后我们会再逐步深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