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一章 四食


   日期:2020/10/5 14: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一章 四食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诸行增长;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当来有增长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识不住,不增长;识不住,不增长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长;行不增长故,当来有不生不长」。

  「抟食」可以加上一个「粗」字。这一经开始跟我们谈到的,有四种食物在滋养众生,让众生不断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在六道里面形成一个食物链。在后面的经文也一样有提到,(第三节)「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存」以四种食物而存,所有的众生都要靠吃,靠营养、靠能源,才能够生存下来。欲界的众生是四种食都会有,「粗抟食」就是以三餐的饮食方面为主,其他的「触食」、「意思食」,还有第四的「识食」一样有,但是一般人很不容易觉察到。有关四种食方面,在前面的课程我们也有稍微讲过了,我们今天再讲深入具体一点,因为这方面的反观、觉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看到,很难很难出离六道的轮回。

  当你洋洋得意说「我修行开悟了!我体悟到很多啦!我神通广大啦!然后我开悟、明心见性啊!……」有没有看到你这四种食在吃?如果没有看到,不管你开多大的悟,不管你神通多幺广大,都还是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的众生。佛陀就讲:只要对这四种食,你有喜、有贪爱,就会继续再轮回。因此,对这四种食要透彻了解,非常重要!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一般众生,包括在外面讲经说法的法师,很少深度去解析这方面的,很多学佛的人不知道自己就在食物链里面轮转,包括很多的宗教师、很多的大法师,如果他没有好好回来检验那四种食,自己本身在四食里面打滚,也都很难很难觉察到。

  我们今天为什幺要讲述这方面,就是要让大家清楚了解,佛陀把这食物方面,划分得这幺清楚、具体,让大家能够去看到。四种食里面的第一个是「粗抟食」,第二种是「触食」,第三是「意思食」,第四种就是「识食」。一般我们大部分都只看到三餐的吃,「粗抟食」讲的就是三餐的饮食,因为以前印度、斯里兰卡、泰国地区,现在都还留有一种风俗,他们吃饭很多都是用手抓,因为要把饭菜捏成一抟、一抟,这样比较好送入口里面,所以把三餐的饮食,叫做「粗抟食」。

  捏整抟的,叫做「粗抟食」,有时候又称做一种「段食」,因为你是分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在吃三餐。但是我们一般吃这一种的时候,你是在吃众生,是在食物链里面,大家有没有看到?这是最粗的,要先看到,再来才能够看到后面比较深层、比较微细的。如果没看到,后面就很难看得到。所以,六道的众生就像这样,六群众生都是这个吃那个,然后这边吃那边、那边吃这边。在我们地球上,可以看到我们整个食物链的生态,现在的生物学家、科学家,他们都可以归纳出来,尤其是生物学家、生态学家,他们看到整个的地球、整个的众生,就是一个食物链,在大海里面的也是一样,小鱼被中鱼吃,中鱼被大鱼吃,大鱼被更大条的鲸鱼吃,大条的鲸鱼又被人类吃……,然后人又被细菌吃,鲸鱼也是一样被细菌吃,最小的又吃最大的。

  老虎、狮子可以说是百兽之王、万兽之王,但是牠也是一样会被吃,都是那些苍蝇去欺负牠,都是那些小昆虫去欺负牠,带病毒给牠,让牠老、病、死,当牠衰老、不能跑的时候,原来很怕牠的老鹰或是那些狗,就换那些过来吃牠。所以,整个的众生是在食物链里面轮转。【法义分享】「生命」是由「死亡」堆积而成。有的人也许会认为「我不以为然啊!我觉得是凭着我的智慧、凭着我的努力、凭着我的奋斗、凭着我的知识,凭着我的本事赚来的努力打拼来的……」你要慢慢去解析,只要有成长,一定是要透过食物的摄取、营养的摄取,单纯方面的,包括五榖、蔬菜、动物这些也是,有的人认为「我吃五榖类、蔬菜,吃素食,这样就没有吃众生,就没有杀害众生,这样就可以吃得很安心……」当然这样只是部分的正确。

  事实上,植物一样是在整个食物链里面的一环,植物也是众生、也是有生命,并不是说吃植物,植物就不是众生、没有生命,不是这样的。植物一样是有生命,佛陀是要我们去看到整个世间的食物链,否则你会在吃与被吃的世界里面一直在打滚,因为你想吃,于是就一直的抓、一直的欲贪、一直的长养,因为你会怕被吃,于是你就会逃啊!还有瞋啊!还有苦啊!然后这边乐啊!所以,大家再慢慢仔细去看,你能够得到、抓到的,就像以一般在社会上、商场上一种竞争来讲,某家公司把对方打败,他的公司就越来越庞大,这方面他是吃到、他是乐,但是对对方来讲,他是被吃、他是苦。

  世间法的乐与修行解脱的乐是不一样。世间法里面的乐,很多是来自于建筑在众生的苦上面。当你吃到的时候,你就高兴,就像很多人对于钓鱼,他乐此不疲,一钓就是好几个小时,你要叫他打坐,他就觉得会很苦。当他钓鱼的时候,他觉得很乐,但是却是把你的快乐建筑在鱼的痛苦上面。因此,世间法里面的乐,往往是建筑在众生的苦上面。所谓的「意思食」跟「识食」,当你吃到了「意思食」「识食」,你就洋洋得意,你就会快乐,你会有成就感;但是被你吃的那一方呢?他就很苦啊!我们今天幻灯片里面,也会有播放到前几天才刚发生的尼泊尔事件,王储枪杀了自己的父母亲(国王、王后),然后自己又自杀,为什幺会有这样的悲剧呢?他都提供给我们很多的法,都提供镜子让我们看,不要以为说这是在外国的,跟我们没关系,他们都是血淋淋的在告诉我们,世间众生在相依相食。

  那位皇后她本身有她很强的「意思食」,那一件人伦悲剧里面「意思食」的冲突,要去看到为什幺王储最后竟然会选择这样的一个下场,他也很苦啊!因为皇后的意思就是要这样,然后当皇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很苦、很苦啊!到最后就是产生这样的悲剧,这就是一个想吃,一个不想被吃,冲突就这样产生。所以,我们要深度的进去看,看到众生、包括我们的生命,就是建立在众生的死亡上面。「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将军的功成名就,如果没有看到你脚下踩的是万具尸骨,你会很傲慢的,你会引以为傲、引以为荣,认为说我今天很了不起,我成为一个大将、君王。你能不能看到「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这位大将君王的脚底下踩是多少具尸骨。

  所以,佛陀是要我们深度去看到,众生在相依相食的食物链里面轮转,然后让我们去觉醒过来,让我们去跳脱出来,我们能不能超越食物链的轮转?能不能以无限的慈悲、无限的爱心来善待一切众生?一般没有学佛的,你的心就是常常在那里吃、吃、吃,三餐的吃,再来是第二「触食」,是感官的吃、乐受,要追求身体的耳朵、眼睛……,各方面口味都要求越来越好。一个便当五十块,这个不算什幺,我要五百块的便当;一餐五千块,这不算什幺,我要五万块的一餐,这样才能够够显示我的身份。人类与动物的吃,最大的不同,动物的吃是为了生存,为了最基本的需要,因为需要而吃,人类的吃是为了欲望而吃,所谓?欲望而吃,欲望就是无穷的无底洞。

  一头狮子、一头老虎,纵然牠看起来好像很血腥的在吃,但是牠们所吃的,远远不如人类。一个人带着一支枪进入到非洲,他比十头狮子、十头老虎所吃的,都还要多。狮子、老虎牠们不会破坏生态的平衡,但是人类却是破坏生态平衡的高手。如果我们站在人类的立场,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的智慧最高,要去看到这是人类站在「我慢」、站在「自我」的立场,来把自己标榜标高啊!事实上,你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你是智慧最高,但是你吃的也最多,如果没有去看到这些,就是在食物链里面,这样一直的循环、头出头没。

  所以,真的很佩服佛陀,他把这些吃的方面,众生看不到的「意思食」、「识食」都诠释出来,让我们去看到深层的「吃」。「于此四时有喜有贪」这四种食里面,如果你有喜有贪,那幺你的「识住增长」,「自我」那个我、我是、我能,就会一直在增长。因为你觉得我想要吃更多的,那个「我」、「自我」,就越来越膨胀,包括说「意思食」、三餐饮食,如果吃越多,好像就越来越壮大,但是「意思食」吃越多,意思、主宰欲,就越来越强越大,「识食」你吃得越多,「自我」就膨胀得越来越大。

  对这四种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因为「自我」一直紧抓着不放,因此会继续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入于名色;入明色故,诸行增长」就继续在吃与被吃里面打滚,这就是众生。「当来有增长」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是继续在苦海里面头出头没、浮浮沉沉,在六道里面打滚。如果对这四种食没有贪、没有喜,「无贪无喜故,识不住,不增长;识不住,不增长故,不入明色」要做到「识不住」不容易啊!一定是要去看到实相,一定要去看到四种食,一定要去看到食物链,这样你才会心甘情愿的放下。看到你的乐是来自于你吃到,要再去看到当你被吃的时候,那一种苦啊!

  就像在非洲,大家常常可以看到野豹或是狮子,牠在追杀羚羊的时候,你现在如果是那一头狮子的角色,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一般外面的狮子而已,现在要把你自己融入里面进去,要去看到你现在是那一头狮子的角色,你一直抓、一直追、追,追到那一只羚羊,哇!你今天有了丰富的食物了,可以吃到一大批丰盛的晚餐,但是你有没有看到你的乐、你的得,是来自于羚羊的死亡,来自于羚羊的消失?当你在吃得沾沾自喜的时候,有没有看到羚羊的痛苦?当你能够这样去看到的时候,以后你的吃里面,会有惭愧心、会有感恩的心。如果你能够去看到这一层食物链,食物链才有可能断除。

  食物链的断除,就是这里所讲的「识不住,不增长」,当你能够做到「识不住」,才能够做到《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做到那个境界不容易啊!尤其是很微细的「识食」没有去看到,很难、很难啊!所以,佛陀要我们如实去看深层的食物链。【法义分享】「粗抟食」是指三餐饮食,能滋养色身,又称段食。「触食」是指感官的接触享受,例如看美色、听美乐、尝美食……。「意思食」是指意见、思想上的同化。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手腕。大家在这一段期间,有没有在历缘对境去看到你的「意思食」?如果你没有在历缘对境里面去看到你的「意思食」,表示你的修行还没有很落实,还没有很踏实在日常的历缘对境里面。真正的修行,不是说我每天打坐多久,不是说经行能够看得多幺清楚,能够多幺会摄心,六根能够收摄的多好……。

  收摄六根是为了做什幺?是为了要去看到食物链、「意思食」,以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自我」的影子,我是、我能的影子,当你收摄六根、打坐,如果你的经行不是让你的心静下来,去看到这四种食,你没办法断生死轮回。所以,修行用功方面,不要用错方向,各种法门都是让你的心静下来,打坐也是一样让你的心静下来,然后让你能够去看到「意思食」。深层的「意思食」「识食」,在历缘对境的时候,要去看到个我是、我能又出来了,包括说你在家里面,对你的老婆、对你的太太,还是以大男人主义,认为你是我太太,就应该要三从四德,你是我太太,就要夫唱妇随。

  当然,这不是要你们闹家庭革命,如果当男人还是要夫唱妇随,你应该怎幺样,这里面你要去看到「意思食」要吃,你要符合我的意思,你要照我的意思去做,你要怎幺样、你要怎幺样。如果别人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就好像吃到,你就会乐;如果对方没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他没有被你吃到,你吃不到就瞋、就苦。所以,你也去看家里面的冲突,或是外面世间的种种冲突,都是一个吃跟被吃方面的问题。「意思食」是指意见、思想上的同化,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手腕。但是,一般众生只要还没有到达解脱,几乎每天一样是在「意思食」的吃跟被吃之中。

  所谓「识食」,深层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时排斥与「我」相异者,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师们所易陷入的。尤其「识食」方面,它又是更深、更深,要求的又是更严格,前面的「意思食」就像输血的时候,只要验个你是A型、还是B型,只要四个人或五个人,就可能有一个人符合你的血型就可以用了,所以那个要求就比较没有那幺严格,但是这个「识食」就像要做骨髓移植,它的检验筛选标准就要严格很多,它需要很多的关卡,你要符合这些才可以。大家要能够更深层去看到,我们本身都会有这样的「意思食」与「识食」在运转,如果看不到,就不可能断掉「意思食」与「识食」。

  一个真正的解脱者,绝对不会有「意思食」、「识食」方面,因为他的「意思食」跟「识食」要存在、要成长,他一定要吃掉众生的「意思食」跟「识食」,都是因为「自我」阴影还存在,才会这样。所以,大家慢慢去看,一方面回来检验我们自己,一方面也可以去看到我们一般宗教界,没有讲说哪一个宗教、宗派,一般的宗教大师、大法师们,是不是很容易落入在「意思食」、「识食」方面。如果你能够去看到对方,也有回来反观、反省自己,这两个不容易突破的关卡,将来才有可能在成佛之道上面超越过去,不然你落入在这个圈圈里面打滚而不知道,很难、很难觉察,尤其你还没有成就四果阿罗汉以前,就当起一个山头大师,只要你还没有究竟解脱以前当起山头大师,这里面大家慢慢去看「意思食」、「识食」。

你要能够看得出来,才能够避免自己将来卡在这个关卡,然后不知道。

  佛陀就坦白讲,只要这四种食,你还有喜、还有贪,还有存在,就没办法到达究竟解脱。刚才我们是以验血、输血与骨髓移植,这两方面来做个比喻,「意思食」是只要你符合、按照我的意思去做,这样就好。「识食」就不一样,它又还要要求更深,如果没有去突破,很本能的就是认为「这是我的小孩子,这个是邻居的小孩子,那个我的、我的……」这里面是有「识食」。「那个我的、我的……」在宗教派系的山头里面会有这样,这是我的皈依弟子,这是外来挂单的,你们这些是在家人、还没有入门的,这是我的皈依弟子……,我的、我的。如果我要到其他地方去成立分公司,我一定是派我的弟子去分公司,因为这些我的弟子,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理念,会跟我比较相近、相同,就像骨髓移植检验方面,它的斥性比较少,所以他们可以心心相印,他们可以兼容,兼容性很高。

  所以,要去看到「识食」就是深层的一种要求。政治家只要说你认同我的思想、认同我的理念,要投票的时候,你赞同我这样就好。要打架的时候,你帮我出拳这样就好,这是一般的「意思食」,政治家用的比较多。但是「识食」是宗教家用的比较多,他要求的不是光是思想上、意见上的认同支持,这样而已,必须包括你要成为我的弟子,收徒弟就变成收孩子一样,结果变到后来,以前佛陀收弟子,就是告诉他们法、实修实证之后,大家都是到各处去跟众生广结佛法,因为大家都是在过着托钵的生活,佛陀从来不去背负弟子的三餐生活。佛陀以前就只是跟众生讲法,协助大家心灵的成长独立。

  但是,现在很多的法门变成怎幺样呢?师父收弟子,就要有钱、有地方,我收一个徒弟,就象是养育一个孩子,收一个徒弟就象是养小孩,因此要收十个徒弟,就要有养十个孩子的能力;你要收一百个徒弟,就要有养一百个孩子的能力。因为这些是我的、我的弟子,我养你们也是有目的的,以后你们就可以让我们这个山头更庞大、更壮大,这里面就是有「识食」贯穿在其中,要去看到我的、我的影子在后面作祟,要去看到「识食」要吃。如果你是在佛教界里面走得越深入,越可以去清楚看到,因此如何避免我们自己重蹈覆辙,真的都是修行方面非常重要的关键。不管你的修行境界再怎幺高,再怎幺拼命用功修行,这两种食很不容易看到。

  所以,今天这一堂课能够听懂,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历缘对境中去看到,然后可以从食物链里面跳脱出来,比你在深山闭关用功,修个十年都更有价值。所以,大家要去看到这方面的症结、关键,然后跳脱超越。

  「若于四食无贪无喜,亦无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譬如,画师、画师弟子集种种彩色,欲妆画虚空,宁能画不?」「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虚空者,非色、无对、不可见」「于此四食无贪无喜,亦无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看后面【法义分享】要能真正做到对四食无贪、无喜、亦无识住增长的,只有我慢断尽、证到无为无学的四果阿罗汉。只要还有「我慢」,那个意思食、识食都还会想要聚集增长。只是很幽微,自己很不容易察觉到而已。所以,可以跟大家讲更清楚的,只要你还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每一个众生的「意思食」跟「识食」,都有在运转,就是深层的「自我」要膨胀、要抓取,这些已经很深了。

  如果能够提前去看到,关卡、陷阱才能够超越过去,岔路能够分辨得出来,这样很快就能够到达究竟解脱彼岸,就能够做到《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真正「无所住」是讲你的「心」,也就是这里所讲的「识无所住」。「譬如,画师、画师弟子集种种彩色,欲妆画虚空,宁能画不?」我记得在二十几年前,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书,就有写「彩笔画空、空不染」一句话,觉得满好的,但是到后来深入有所体会,才真正能够去体证到这方面,如果没有体证到「空」,食物链很难超越得出来,所以很难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真正做到「识无所住而生其心」,必须要四果阿罗汉,但不是说不可能,也不是说我这一生这一世不可能,不会的。

  现在跟大家所讲到的重要诀窍、关键,若有去注意到,就不会落入环套里面,又是在那里循环不已。一个真正解脱的人,不会用喜贪、贪爱的心来吃那些大鱼大肉,他顶多只是为了生存,为了色身上面的需要,以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来吃,这个吃里面一样有惭愧心、有感恩的心。虽然佛陀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已经证入涅槃、无为、空的世界,已经是解脱自在,这时候所称的阶段,叫做「有余依涅槃」,还有剩余的一些依靠、依赖的这一种涅槃界,因为今天色身的这些存在,需要维持基本的这些需要,因此他不是用欲贪来吃。一个解脱者绝对不会用欲贪去吃大鱼大肉,也不会讲求口腹之欲、美味,不会这样的。

  这四种食方面,除了从最粗的这些三餐饮食以外,再来触觉、触感,你要去看到。有一位学员说他以前很喜欢买衣服,后来学佛之后,常常在挣扎,觉得买一大堆的衣服,但是常常穿没几次又丢掉,觉得很可惜,然后他也满觉得满困扰的,过去有这样的习性觉得不好,现在又还是改不掉,怎幺办?我跟他讲:以后你要慢慢静下来去想,买这些衣服,我提供一个意见让他参考,就是你买这些衣服,是因为欲贪而买?还是因为需要而买?因为他常常买了之后,又会后悔,又会自责,又会愧疚;没买,内心还是在那里拉扯、过不去。所以,我就跟他讲,如果你是因为需要,然后你就去买;如果你问自己,不是因为需要而是欲贪,能不能再进一步问自己:有需要买吗?真的需要吗?能不能不买?如果可以,把这些钱去做更有益的发挥,做出更边际的效用,不是更好吗?更有意义吗?跟他讲过、隔一个月之后,他跟我讲他现在已经不被那些所困扰了,因此其他事情也是一样。

  有一次我搭火车到高雄的途中,刚好在我前座的有一个母亲,大概三十五岁左右,带着一位大概八岁的小孩,另外一位是四岁的小孩子,八岁的小孩子比较大、比较静、在睡觉,四岁的小孩跟妈妈坐在一起,然后就整个途中一直问问题,那位小男孩很可爱,最初他妈妈也都会回答他一些问题啦,有时候觉得很烦就会骂他「你太烦了!」然后就跟他讲「你静一下好不好?」当他被骂了之后就静一下,没几分钟又开始问问题,然后连续这样重复了几次,当他问问题,妈妈回答几次之后,然后又骂他太烦,一张嘴巴这样叽哩呱啦。事实上,那个小孩子满聪明的,很有求知求真求证的精神,虽然是四岁小孩,但是他问的问题,说实在也算满有深度的,只是说有时候妈妈会回答的就回答,不会回答的,有时候反而骂他。

  我们人有时候会用一种自我保护,自己不懂,然后不承认自己不懂,好像说我当妈妈的,什幺都要懂,不会跟小孩承认自己不懂,于是就静静在那里看着,觉得那个小孩子很可爱。到后来到过了台南之后,因为那时候已经傍晚了,太阳已经快落山,小孩子就在那边看夕阳,当时我刚好也在欣赏着夕阳,看着我们火车在走、在动,太阳好像跟着这样在动,那位小孩子也看到这一幕,就问妈妈:「太阳为什幺跟着我们一直跑啊?」他妈妈也回答一半,后来他说:「奇怪?怎幺跟着我们跑?」小孩子从他妈妈那里,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然后那小孩子自己又找出答案,他说「喔!我知道了!太阳就是为了保护我们,所以跟着我们跑」我觉得回答的很好,他自己找不到答案,然后他自己这样回答,觉得也满可爱的。

  他竟然会讲:「太阳公公就是为了保护我们,所以就跟着我们跑这样」在火车行经台南与高雄期间,他们已经准备要收东西下车了,小孩子还是继续问,结果那位妈妈就狠狠的啪、啪,这时候她是打在小孩子的脸上,但是痛在我的心上。我们很多教育是用填鸭式、权威式在教导小孩,我会觉得这个小孩子很纯真,他是好奇在问问题,希望能够得到解答,但是大人不是以一知半解来回答,不然就是用权威式的打他、骂他,而且那两个巴掌也打得满大的,当我进入这个小孩子的心灵,心里面会觉得小孩子他正在成长,单纯、纯朴的心灵受到大人这一种打压的教育,他的心灵会不会扭曲、会不会变化?会的!

  小孩子本来是很纯朴、很纯真、很可爱,尤其是小孩子的脸庞、笑容,都是那幺甜美、那幺纯真、那幺纯朴,但是慢慢成长的过程,被大人的教育,被社会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权威式的教育,高压式的教育……,各种框框一直加上去,让这个小孩子纯真、纯朴的心灵,慢慢的扭曲、扭曲,当我看到此情此景,很感慨!如果这样的小孩子能够有适当的对待,好好协助他、疏导他、引导他、启发他,这个小孩子会维持很纯真的心灵,而且他的智慧成长会很快。在此,因为自己看到我们佛教界、宗教界,有不少大师、大法师,也是用这一种权威式、偶像式的信仰观念,「我这样说就对了!你们只要相信就好了!你们只要信就好了!不容许怀疑,不容许求真,不容许求证……」这样佛教界整个的闻思要实修实证,怎幺样提升?

  佛陀最初都是要我们去看到真理、看到实相,看到我们内心的框框,看到我们内心的种种结缚,佛陀都鼓励我们要去实修实证,佛陀从来也绝不会有权威式教育,绝不会说「我跟你们讲,你们就怎幺信就好了,你们百分之百相信,这样就好了……」不会这样。不管现在一般宗教界情况是怎幺样,我们现在就是效法佛陀的精神,佛陀绝对不会用权威式来压制众生,都是鼓励大家要实修实证。唯有你真正亲证到,这样才算,所有的疑结,包括你要证初果,证初果里面的「疑结」破除,一定是来自于你的实修实证,你一定要亲身吃到、亲身证明到才是。所以,真正的佛教,是没有山头主义;真正的佛教,没有那些英雄色彩,没有偶像崇拜的。

  (第三节)「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而存,何谓为四?抟、细滑食为第一」也就是「粗抟食」「触食为第二,念食为第三,第四为识食」「念食」就是意思食,因为《长阿含》的翻译不一样。说明一般众生他们偏重哪方面的食物,概略了解一下,做一个参考,并不是说他们就只有专门吃一种而已,其他没有吃。事实上,他们只是以哪方面为主,其他的一样会有。「何等为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天,是名识食」地狱众生,还有无色天,他们偏重在「识食」方面,所谓「识食」,就是深层的「自我」意识,它要膨胀、要长养。包括「无色界天」的这些天人,一样还是在六道里面。

  【法义分享】「一切众生以四食而存」,《杂阿含》四百八十七经:「一切众生由食而存」。一切众生由于有食物而存活,此要慢慢去观察,深入去求证、去体悟。如果能看到「食物链」的实相,就不会对生命起贪爱黏着。「生命」是由「死亡」堆积而成,众生就在「吃与被吃」的食物链中轮转。身体要延续,是需要「粗抟食」;「自我」要膨胀、我慢要抓取、识食要滋长,这些是属于「意思食」与「识食」。所以,「自我」要膨胀,我慢要抓取,认为修行之后,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很强、很大、很厉害,然后可以理所当然的成为人天师表,人家的师长、人家的师表,然后可以理所当然的接受别人顶礼,接受别人的跪拜,接受别人成为你的门下弟子……,事实上无形中「自我」意识一直在膨胀,有没有去看到?就是修行认为越来越高、越来越厉害。

  很多的修行,就是越修越抓要越多,我们就是要放啊!放啊!放啊!所以,要去看到那一种抓取,事实上抓来的是苦啊!于是你就会放,要看到在吃与被吃的食物链中轮转,就会渐渐有超脱、超越的心胸。所以,身体要延续,「自我」要膨胀,我慢要抓取、识食要滋长,都是透过吃掉众生、某种食物而得。如果能悟到此,则惭愧心会生起,我慢、我欲、我能……会渐淡薄。代之而起的是─惭愧的心与感恩知足的心。同样的,如果你的「意思食」要成长,就是要吃掉别人的「意思食」。四种食,你要一个一个慢慢深度去体会,你的身体要成长,就要吃掉众生的身体方面;你的「意思」要成长,你就要吃掉众生的「意思」。如果有一个权威式的山头大师,要加入同派系里面,你的「自我」意思就要放下,山头大师是权威的,所讲的就是对的、就是正确的,你们不能怀疑,你们不能够求真求证,怎幺跟你们讲,你们就怎幺相信……,就是要把你的「意思」都放下。

  如果说是一种归零,让每一个人都把过去归零,这是很好。如果要你放下原来的意思,然后只是跟着这个山头的超级大、偶像大师,事实上要去看到那就是「意思食」与「识食」在吃,它要膨大、它要增长。今天有可能进去之后,觉得反正就是百依百顺,但是等到有一天,因为你这里面若有卑慢,不能够平等心面对一切众生,将来有一天当你「媳妇熬成婆」的时候,你的「我慢」就会跳出来,因为你看不到以前你师父的「意思食」,等到以后你成为师父的时候,当你的「意思食」在膨胀,你也看不到,因此这要去看到满微细的。

  曾经有一位74岁的老太太来听课,因为她是民国卅八年跟随国军及先生,从大陆来台是住在眷村,来上课之前,她都常常会打先生,不只骂而已,打先生、打小孩、打媳妇,她在家里面都是要当老大,家里面的人都要听她的,而且她的个性很急,结果她身体也急得出气喘出来,虽然是女性,但是她长得又高壮,所以她先生很怕她。当她第一次来听课时,那一天因为我们讲到说要归零,今天我们还没有解脱,就是因为被自我的意识,被「自我」所束缚住了,讲整个课堂下来,她都很认真在专心听,看她就在落泪、掉眼泪,当到了下课时,她过来跟我讲:老师今天所讲的,句句都震憾到心肝底,她从来没有这样震憾过。因为她看到以前自己的苦,跟家里面这样的不和谐,先生、媳妇、儿子的苦,原来都是在她个人的「自我」要膨胀,那一种「自我」主义,当她看到这些就觉得很惭愧。

  在下课的时候就过来问我,觉得今天所讲的「归零」很好、很重要,因为她不认识字,顶多只是认识几个简单的字,这样而已,然后就过来跟我讲,能不能写出更简短、更白话的表示,可以更深一层去体会「归零」方面,她要去做。后来灵机一动,就在一张纸上面画一个○,我就只画一个○,说这就是「归零」,你就拿回去好好去体会、好好的去体悟,隔两周后她来,说把那一张贴在床头,每天都去看,醒来就看、睡前也看,每天她都去看,然后随时提醒自己要归零,随时提醒自己要回来反观、看自己。虽然她不认识字,担忧对上课的内容会不会有阻碍,我就跟她讲说不会的,如果不认识字方面没关系,你放空来听、专心的听,你能够听到多少,就吸收多少,最重要的,是把你所听到觉得很受益、很震憾到你心里的这些,又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再继续去体会、继续实践出来,于是她真的就这样去做,很认真的去做。

  然后她每一次过来,多少都会报告一些她的心得,也常常看到她在上课时候,都会在擦眼泪,她也几次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月下来,人都一直在脱胎换骨,于是她家里面的先生、小孩子、媳妇,都觉得她是变了,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她以前都会用打、骂的,现在却变得很柔和、很柔软,一位七十四岁的老太太,不认识字,竟然在每次的听闻,身心都放空,很柔软在听,听了之后回到家里,她都很认真去做,很认真在实践,因此三个多月下来,家里面的人都说她是改变了另外一个人,这是事实。

  同样的,你不要把听闻《阿含》方面,当作一门知识的累积,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门学问、一门知识的累积,你学再久,还是一样没办法落实在日常生活里面。所以,你听闻到之后,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你要去落实、去实践,随时都要在历缘对境中,反观、反照,能够觉察到每一次的听闻,每一次的看书,都会不断在突破、在成长,这样才是真正从闻思里面受益,才是真正把闻思落实在日常的历缘对境中实践,这是最重要。所以,要闻、思、修,马上在历缘对境中,就要去体验、去实践,不用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设限。一位七十四岁的老太太,身心都这幺柔软,大家都会觉得很惊讶,一般来讲,年纪比较大的人都会比较执着,比较硬梆梆、比较固执、比较僵化,而且她本来的个性就是很极端,但是没想到当她来听课之后,常常就是在落泪,身心一直在改变、改变、改变,虽然看不懂文字,但是她就是放空来听,然后又实际去做,不要被文字所知障、障碍住了。

  四种食方面都讲过了,一样都去看到过去自己的「意思食」、「识食」要吃,那一种我慢,那一种主宰欲、要吃啊!才导致自己很苦,家人也都很苦,在修行方面,人家都肯定她的修行境界不错,建议她进一步要修神通方面,但是她却觉得说:奇怪!怎幺越修我慢越大呢?因此觉得不是办法,于是就继续虚心再找,结果就找到这边来,她真的有很大明显的转换,渐渐身心柔软。落实在脚踏实地的修行,你的身、口、意一定是逐渐的柔软,内心逐渐的安祥、柔和,正确的闻思绝对不是消极悲观的导向,是回到如实观、回到中道。你一次的闻思,一次的实修实证,就会不断的智慧开发。

  (第四节)一样在诠释四种食。「彼云何名为粗抟食?」「云何名为更乐食?」「更乐食」是翻译问题,《增一阿含》的翻译,事实上就是触食,属于感官方面的享受、享乐。「彼云何名为念食?」「念食」就是意思食,念头、思惟方面的,像笛卡儿所讲的「我思故我在」。很多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们的「意思食」方面,就是「我思故我在」,觉得有某方面的成就,是在「意思食」与「识食」方面比较多,我们要看到「念食」--念头、思惟方面。「彼云何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念食」跟「识食」有怎幺样不同的地方?「念食」是「诸意中所念想、所思惟者」后面的识食,念识者,「所念识者,意之所知」这两种有什幺不同?「识食」比较偏向潜意识方面。

  「彼云何为念食?」「识食」的「识」,是「心王」、明觉。「念食」是「心所」、念头思惟。「识」是一个「心王」,是一个明觉、明觉的心,像禅宗《六祖坛经》里面讲到「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当下的时候,是一个明觉心的显现,讲的是「心王」。如果你的起心动念落入这些思惟、念头,就是「念食」,也就是「意思食」、「心所」。有「心王」,才会有「心所」;有「我」,才会有「我所」。「心所」就是由「心王」所产生、衍生出来的。贪、瞋、痴是一个心展现出来的法相,也是属于「心所」。一个微细的关键点,「识」是属于「心王」、明觉方面,「识食」要成长、增长,在禅宗的体系,包括说《六祖坛经》方面的,如果只是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当下的时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如果你以为这样就到家了,以为这样就可以继续保轫下去……?

  其实,这只是一个觉性的开发而已,以后讲到「四念处」方面,大家有时间可以先看这方面的分析。【法义分享】这只是一个明觉、觉性的开发出来而已,不是这样就到了,如果你认为这样就到了,以为我已经明心见性了,我已经开悟了,我已经见到法性了,我已经见到佛性了,我已经见到自性了,结果这时候你以为开悟了,你以为已经到家了,于是我慢、我是、我能就继续出来,这就是为什幺当不了解深层的教理时,因此就容易落入狂禅的情况原因,不是说禅宗不好,禅宗有很高深的智慧,但是同样有大利、也有大弊,如果你没有真正了悟法义,就落入在「心王」、「明觉」,在「识食」里面长养、滋长,你没有办法看到啊!

  为什幺很多人参禅之后,觉得开悟了,结果我慢很大、形成狂禅,里面没有去看到就是落入「识食」,在「识食」的这一关很不容易突破,我们若有进入实修,整个课程讲过了,你现在要先记下来了解,如果你的用功已经到达很深的层次,讲到这里你就会很大的突破,你现在要先把这些记下来,先了解、去体会,然后慢慢深入到这里,当你看到你的「意思食」,再进一步去看到「识食」,看到「自我」深层的影子,这里已经讲到「五上分结」里面的「我慢」与「无明结」。

  因为「我慢」与「无明结」,「识食」在滋长看不到,就是因为「无明结」还遮住,看不到「我慢」、「自我」在滋长,看不到「识食」在吃,看不到「识食」在成长,要先能够深入去观察到。「是谓,比丘!有此四食,众生之类以此四食,流转生死,从今世至后世」不要以为「这些与学佛没有关系,认为不重要!我们要学习一些技巧、一些法门,打坐应该怎幺样啊!要什幺样姿势,要什幺样结手印啊!要观想什幺啊!……」记得!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都是协助我们的心澄静下来。当你的心澄静下来,你有明觉心之后,不是到此就结束啊!不是继续这样保轫就好,不是这样啊!

  你要继续善用明觉心的工具,去照见、去体悟「三法印」,去体悟「法性」,去体悟「法住法界」,法是什幺?法界是什幺?要清楚体证到,照见到我们内心的十个结,照见到我们在四种食里面,尤其是深层的「意思食」与「识食」在抓,照见到深层的自我、我慢。当你能够认真去照见到四食--「念食」、「识食」时,已经是要面对后面的五大关卡,也就是「五上分结」、五大关卡方面,这就是「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当你真正是要修解脱道,真的会向内反观照见,到后来慢慢会把你所照见到的,就会放下、放下、放下,把过去的颠倒梦想放下。所以,有的人会认为「学佛、修行干什幺呢?解脱干什幺呢?好像是消极悲观」绝对不是这样。

  一个解脱者的吃,他的心态是怎幺样呢?如果是粗抟食方面,他是因为需要而吃,只维持基本所需,这样就好,里面没有欲贪。第二、触食方面,对一个解脱者来讲,他是不迎、不拒、不抓取,当然一般会讲说他不触、不去接触,但是难道像佛陀解脱之后,就不看东西吗?就不听声音吗?一样要看、要听,只是他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没有个人的欲贪,不迎不拒,里面也没有抓取,而是一种「三轮体空」的触。第三、一个解脱者,他不会有「意思食」与「识食」,因为已经没有我慢、没有主宰欲。记得!证到三果的人,因为「自我」、「我慢」的结缚尚未突破,「意思食」与「识食」都还存在,也都一定有,不要以为没有。你觉得没有,是因为你的心还不够微细,没有回来反观、回来反照。

  第四、当一个解脱者在吃,他是以一种惭愧的心、感恩的心来吃,他会很知足、很惜福,知足、惜福。当一个解脱者,像佛陀去托钵,托到什幺、就吃什幺,他只是维持最基本的需要,然后当他吃了这些,不是说混吃混喝、然后等死,不是那样啊!有人觉得说「你们修行人,什幺事都不做,就是在那里混吃混喝……」绝对不是那回事。佛陀是把这些吃,降低到成为只要基本所需,这样就好,然后随顺因缘与世间、众生结缘,把生命的意义发挥最大功效,反馈世间、反馈众生。

  这世间的黑暗,如何去帮这世间点燃一盏一盏的明灯,让世间能够光明普现。这里所讲的黑暗,不是说没有太阳,是有太阳,但是众生的智慧眼没有打开,看不到解脱路,看不到解脱门,佛陀就是以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去跟有缘众生结缘,他就是以知恩、感恩、报恩,知足惜福、反馈这世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