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二章 受相应


   日期:2020/10/5 14: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二章  受相应             

      
   一               杂 四六五(四六六)

  尔时,尊者罗?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

  佛告罗?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

    【法义分享】

◎内六根与外六尘接触后,生起了黏着、迎拒心,才会产生种种苦、乐受。种种受跟随而来的是种种想、种种行,如是「我、我所、我能、我慢」就跟随而生。

◎「触灭」不是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而是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没有任何贪染与迎拒。让一切境界如流水般的流过--而「我」消失了,「要与不要」消失了。

   二               杂  四六六(四六七)

  佛告罗?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想。若彼比丘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

   三               杂  四六七(四六八)

  佛告罗?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为断乐受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苦受瞋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于我所修梵行。

  罗?罗!若比丘乐受贪使已断、已知,苦受恚使已断、已知,不苦不乐受痴使已断、已知者,是名比丘断除爱欲缚、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法义分享】

◎乐受会增长欲贪,苦受会增长瞋心,不苦不乐受会增长愚痴。对诸受同样要看到其集、灭、味、患、离。

   四               杂  四六九(四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

    【法义分享】

◎遇到同样的境界,凡夫与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反映有何不同?一是身受苦、心也痛苦,啼哭号呼、心生狂乱、怨天尤人。一是身受苦,但心不受苦,所以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啼哭号呼、心乱发狂。

◎遇到同样的境界,凡夫与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所作出的反映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值得去深思、值得去探讨。

   五               杂  四七二(四七三)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知诸行无常,皆是变易法;        于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故说受悉苦,正觉之所知。        悉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        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六               杂  四七三(四七四)

  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法义分享】

◎「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有的修行人把无常与苦划上等号,认为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所以这世间一切都是「苦」。这是用逻辑的头脑去思维推论的结果。

◎「无常、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宇宙永恒不变的三法印。法印、真理一定是「中性的」。「苦」不是永恒的法印。若苦是永恒的真理,那就没有解脱的可能。

◎「苦」来自于「贪爱、聚集」,苦来自于触受后产生了贪、瞋的迎拒心。而根本原因来自于愚痴、无明,也就是不明了大自然的法则,导致与无常法则在抗争。「苦」来自于「背道而驰」。有「自我」就有苦。

◎「诸行渐次寂灭」,这是归纳出一切现象界的生起,都是无常变异而趋向寂灭。欲界是如此,四禅八定的色界、无色界也是如此。灭尽定也是有入有出,也是无常变异、终归止息、寂灭。

◎任何境界,包括四禅九定,只要你有贪爱、执着、只要你有迎拒心,「苦」就不会消失。

   七                杂  四八四(四八五)

  「优陀夷!我如是种种说受如实义,世间不解,故而共诤论,共相违反,终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实之义以自止息。优陀夷!若于我此所说种种受义,如实解知者,不起诤论、共相违反,起、未起诤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

  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名为至乐。』此所不应。所以者何?应当语言:『此非世尊所说受乐数,世尊说受乐数者,如说。』

  优陀夷!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

    【法义分享】

◎有的人认为内心宁静或入「灭尽定」就是入「涅槃寂静」。但事实上,内心的宁静或入灭尽定这与实相界的「涅槃寂静」是两回事。前者是属于有为法、有修、有证、是由个人精进修行而契入,有入有出、有生有灭。真正的「涅槃寂静」是指宇宙本体--「空」的实相特征。这是属于「无为法」--不生不灭、法尔如斯、本来如此,与任何个人的精进修行无关。只有「无为」才能契入。

◎所以佛陀才说--想受灭的灭尽定的乐与寂灭乐、菩提乐是不同的。

   八               杂  四八七(四八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正观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

    【法义分享】

◎本经是很多重点的集中,要一一去了解、一一去消化。若能正观其无常变异,就能渐渐趋向解脱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