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我们需要终极的皈依


   日期:2020/5/31 17: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需要终极的皈依

KJ法师开示 (弟子整理)

时间:2010-11-08

地点:北京天开寺

弟子:香港信各种宗教的很多,一个小地区就有几百种不同的宗教,目前比较时兴的好像是印度教。

释宽见:印度教的比较多?

弟子:对,因为这个宗教的兴起是需要时间的,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家都是忙于工作,有这个心,有这个愿,而且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很难得的。但是这种印度教,还有其他东西,它开始不是以一个宗教的形式来讲的,它是以一种治病的方式来讲的,然后就用来治病。这也是修行的过程吧?去掉一些心理上的这种障碍啊。

释宽见:其实这很正常,因为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大多数人都想找一个马上见效、短平快的快餐文化,就跟我们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气功热一样,跟那个相差不多。这部分人还没有理智地进入宗教,他是想要治病啊、健康啊甚至是美容啊、时尚啊这样一种东西。也包括女孩子喜欢瑜伽,瑜伽其实也跟印度教牵连吧。它们都来自于印度,但是印度教的前身其实是婆罗门教,那么婆罗门教的历史很悠久,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前,婆罗门教已经实行了,因为刚开始讲有相近的地方,但肯定是不一样的,到现在为止,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而印度教它的范围应当来讲比较小,主要还是在印度文化圈,印度教的文化圈就像我们汉文化圈,它是印度文化圈里头,是印度教,它不是世界性的宗教,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

弟子:印度教它要是婆罗门教的本身,那局限性很大啦。有的人去练习,到那个芝加哥世界灵修大会上,很流行参拜团,到印度去不同的圣地去参拜进行灵修。我最近看到德国人经常去很多,美国人尤其是加州很多人,我认识的人也很多,就是说就去追求灵修。

释宽见:很正常,这有很多方面原因,首先印度它本身就是宗教很发达的这么一个国家,印度民族喜欢冥想,所以它的宗教事实上确实是很多,而且信仰宗教很虔诚,也比较注重冥想。而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呢,有一个新的特点,这个世界非常浮躁,冲突争端很多,人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苦闷,而且现在地球有很多的灾难,人们很多人很担心2012,是不是啊?事实上众多综合的因素使得人们想要找一个皈依,这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也相当于一种时尚啊!到印度去,去冥想啊,去灵修啊,比较新颖的名词儿。

当然它说的这些圣地,可能不仅仅是哪一个宗教的圣地,是很多宗教的圣地,他都愿意去一去,是不是?这些要经过一个过程的沉淀吧,他能找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刚开始可能是人云亦云。就是自己还没有经过沉淀,或者是找到哪个需要我,就像那一阵子气功热一样,流行什么,我们就去跟着干什么,但是这也是综合因素下产生的一种现象。

弟子:是一个过程,就是像我所注意的面临的这个过程,挑战力比较强,就像佛教和天主教,两个都在你的面前。

释宽见:如何去选择是吗?

弟子:对,基本就是这个两个主要的,天主教,基督教。

释宽见:天主教其实我也有所了解,基督教跟天主教它是一个大基督教的概念啊,天主教相对来讲它比基督教要系统一些,但是基督教它很民间化,就是它跟老百姓走得很近,而且基督教的变种特别多。佛教有一个特点,佛教都是不强迫的,不强求的,它不会说死乞白赖的,狂轰乱炸的。基督教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这种主动性特别强,就是进攻性很强的,它会很主动去拉你,或者说你进教以后,它会告诉你带着你的家人来,带你的朋友来,把福音传给他们,甚至到地铁口去发传单,它主动性很强啊。

会有这方面的选择是很正常的,现在还是选择吗?过去是一边倒,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经济发达,人们对西方也很崇拜。你看小孩子,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电视里影响,你看哦,两个人一结婚,基督教式的在教堂,你看圣诞节,哇,很浪漫,好像觉得……但是事实上你要是谈起佛教,很多人认为是迷信,但是现在慢慢人们就理性多啦。

现在他会有一个比较平等的选择,如果说稍微愿意去思维的话,就知道其实就是基督教的这种道理非常简单,佛法的道理博大精深,很系统全面广泛,不仅仅有深奥的部分,它也有浅显的部分,它像一个系统的学校一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到研究生院,全部都有。所以,如果他愿意去思维这种道理的话呢,很多人会选择佛教。如果说对西方文化比较感兴趣的话呢,因为西方文明是以基督文明作为一个基础啊,他可能就会对基督教比较感兴趣一些,因为有一些人在两者之间现在还是犹豫啊,在比较,因为现在的人需要一种皈依,心灵的皈依,这就是什么?这种皈依就上了宗教层面了,终极的皈依,人没有终极的皈依,他的人生真的是很苍白,就像人慢慢地变老,你想想看,没有这种终极的皈依,人生真的没有太大的意思。就那么几十年,退休了以后怎么办呢?体力、记忆力、容貌都一天不如一天,如果在没有精神的寄托,那就只有慢慢等死了,就是这个人生越往下就会惨淡收场,但是宗教会给你终极的关怀,它会让你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年纪越大反而学习以及改变自我的愿望非常的旺盛,现在都需要有这种终极的皈依,而终极的皈依现在(面对不同的宗教)就是选择的问题了。

弟子:如果您要说到终极皈依的话,就会谈到一种信仰,就是选择什么信仰。

释宽见:当然是了。

弟子:但是我觉得有些事情上通过一些非宗教的所谓静坐啊、回向啊这些东西,你会有一些体验,体验以后你就发现它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如果从寻找信仰的下一步来说的,寻找一种真实性,就是说你能够感觉到什么,你能够觉得什么对于你来说是真实的。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佛教,或是天主教或是其他的任何宗教,它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而已,帮助你认识这种最终的真实性。比如佛有他的解释,当他开悟以后他能够拥有神通,所以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那么天主教有他的解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明心的路也都不一样,就是各有各的机缘,那只能顺着这个机缘保持着寻求真理的这个信心去发展了,所以我觉得,已经不是选择什么宗教,什么平台去接近这个真实,我觉得可以跨过这个直接去寻找这个真实,因为平台只是一个跳板,而最终才是你所要寻找的。

当然都是很幼稚的想法,就是所有的最终它都会是一致的,好像有一个拼图一样,最终会把各个东西拼在一起,只不过因为我们都站在某一点,我们对最终的认识也跟盲人摸象一样,只能看见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敞开那颗心去寻求,然后去接受。所以我觉得各种宗教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太大的冲突,只是切入点不同。就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吧。

释宽见:不要紧,你可以有你自己的想法,因为实际上,它是一个我们自己去选择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强迫你,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强求你,只不过很多时候就是刚才像你谈的这些东西,它只是你的一个想法。比如说一年前你这些的想法,你觉得你现在的想法跟刚才的这些想法跟一年前有没有变化?

弟子:每时每刻都在变。

释宽见:那么你认为你现在的这些想法在一年之后会不会变化?

弟子:绝对,可以说现在说的每一句话过两天就会……

释宽见:对了,所以说,你现在的这些想法是一个很不可靠的想法。但是我们说的这些想法是从来不会更改的,因为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是一代一代人走过来的、经过的路,一代一代验证的,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打个比方来讲,我们在森林里头迷路了,我们要想走出这个森林去,理论上来讲就是有一个向导也好,没有一个向导我自己摸索也好,我都可以走出去。但是如果说有一个向导,他是完全清楚这个森林是怎么回事,他经常出入于这个森林,你要跟随他,可能就在一天之内就走出去了,如果说你没有这个向导,你一辈子在这个森林里转悠也转不出去,为什么?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今天你觉得这边是东,明天也许觉得那边是东。向导不一样,因为他已经完全清楚内内外外。

弟子:那你怎么知道哪一个是真正的向导呢?这么多人站在面前,都说我是向导。

释宽见:哪个是真正的向导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只是告诉你,有向导跟没有向导是两回事。你明白了吗?肯定存在真的向导,存在假的向导,我只是告诉你,有向导跟没有向导是两回事情。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依靠,皈依啊,你是皈依一个不确定的想法,经常在变化的一个想法比较可靠一些,还是皈依一个从来不会更改的一个想法比较可靠一些。真理是不会更改的。再一个什么叫真实?真实就是不变的才叫真实,老是在变化的东西,那不叫真实。

你可以去思索一下,这些东西都是你自己选择的事情,就好像老师上课一样,比如他说一加一等于二,你可以选择信,也可以选择不信,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比如说我今天认为一加一等于一,明天我觉得也许一加一等于三也可以啊,为什么非得要等于二呢?我们可以这么想,但是我们老师教我们一加一等于二永远不会更改,那么怎么样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呢?是靠我们今天想一下,明天想一下能学到知识啊,还是依靠走一个正规的学校,由正规的老师来引导教育我们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呢?

当然你说怎么样鉴别一个真的老师还是不好的老师,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总之,有老师跟没有老师是不一样的,你先得说需要老师,下一步才谈到哪个是真的老师,如果你连需不需要老师都不能确定,那么老师是真是假这个命题是一个伪命题,没有意义的问题,是吗?供你参考,呵呵,阿弥陀佛!

弟子:您的意思是说一个老师和一个宗教……

释宽见:宗教或者老师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啦,比如说,他叫你姐姐对吧,英文叫sister,到底是姐姐还是sister呢?其实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啦,不要去追究这个,名词只是为了让你明白而已,宗教,你也可以叫宗教,还是叫religion,是吗?其实叫宗教也好,或者叫religion也好,都不重要啦,关键就是这么个意思而已。

弟子:就是说自己要走出一条路,把这些东西真正找到明白。

释宽见:对啊,你不要管老师或者是宗教,其实它叫什么并不重要,你说它是面包也好,或者说是bread也好,都可以啊!关键是要能填饱肚子啊,对不对?叫什么都可以,关键是我需要它,把它吃下去填饱我的肚子,是不是啊?你叫它宗教也好,你叫它老师也好,关键是我们要趋向真实啊, 我们要让自己更加接近真理啊,对不对?而不是让自己处于很多变数当中,不确定当中,一加一就是等于二,不会等于其他啊?也许等于三,也许等于四,也许等于五,是吗?真实是不会变化的,比如说,你看你们俩是姐弟关系,那就永远是姐弟关系,不会变化,这就是真实啊,今天是你弟,明天就变成你哥啦,有可能吗?是不是啊?慢慢来。

弟子:这个真实它是不是不变的,我也想不清楚,因为真实它总是有很多条件的,某种事情在这种条件下它是看起来是真实的,那么要换一个环境,它又变了……

释宽见:你可以去考虑考虑,不是我要说服你什么,我真的没有想要说服你什么,我刚才已经跟你讲的很清楚了,真实就是不会变化啊,比如说,太阳会从东方出来,这就是真实的呀,比如说,你就是他的姐姐,这是真实的呀!

弟子:那下一生的目标是什么呢?

释宽见:下一生是下一生的,我们讲这一生就这一生的真实啊,比如说现在你在天开寺,这就是真实,你不会说,既在天开寺又在另外一个地方,又在八大处灵光寺,对不对?这就是真实性的东西。所谓真实就不会说也许这样子,也许那样子,这个就是真实,比如说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你把苹果丢上天去它一定会掉下来,这个就是真实的,而不会说它也许会掉下来,也许会飞上去。

弟子:那么是在哪个星球上呢?

释宽见:就在这个星球上,这个就是所谓的真实的,你不要脱离这种环境。比如说我现在讲这个,比如说你现在就在天开寺,这就是在这个角度讲,你不要说那我梦中呢,我梦中又没在,这个就不要胡搅蛮缠了。语言其实啊,它本身是不够的,你要知道语言是在一种环境中它才有意义,就说你是叫它面包也好,还是bread也好,其实这都是指的一样东西,你说它叫面包是真实,叫bread 也是真实,它还可以叫bread呀,没错,这是在一个语言环境里头啊,是不是啊?

弟子:好像有一点没懂,但是不知道心里哪一点没懂.....

释宽见:不要紧,打个比方,比如说这个面包,我们不一定需要,我们饿了,需要吃面包,你说不一定啊,我不一定需要吃面包,吃其他的也可以啊,等到有一天,你肚子饿得受不了啦,这个时候只有面包是唯一选择啦,你就什么也不想,就把它拿来吃啦,到那个时候,你就不会怀疑了。

我们无法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的事实,我们现在觉得似乎生命好像对于我们来讲还很遥远,还很悠长,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觉得好像还两可,我们觉得并没有那么迫切,真的又怎么样?假的又怎么样?我觉得我有很多选择的余地,等你发觉当没有选择的余地的时候,也就是当无常到来的时候,你就会不再选择啦,就好像说那个小孩子喊狼来一样,第一次喊狼来啦,大家上当受骗,发现狼没来。第二次喊狼来啦,再看狼又没来,第三次,狼真的来了,他再喊的时候,大家不来,他这时候就后悔了,再想我不应该这样子,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他想:“为什么我不可以呢?我们开个玩笑不行吗?”事实是,有些时候是不能开玩笑的!时光不等人,错过了不可以再来!在现实中,我们无法replay!

因为你没有认识到它对我们影响有多么重大!虽然我们人生可能过得很顺,我们会不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那么重要。但是你知道吗,如果你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个时候对人生的感觉会跟你完全不一样,他需要“确定”的未来。这个时候他就不需要那些不确定性了,但是人往往到这个时候才明白,可是恐怕就已经有点晚啦,为什么不可以早一点确定下来呢?何必要等到临终才抱佛脚呢?何必要等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如何呢……人不要把自己逼到那一步的时候才……那样子的话,往往就已经很仓促了。

释宽见:因为你没有认识到它对我们影响有多么重大!虽然我们人生可能过得很顺,我们会不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那么重要。但是你知道吗,如果你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个时候对人生的感觉会跟你完全不一样,他需要“确定”的未来。这个时候他就不需要那些不确定性了,但是人往往到这个时候才明白,可是恐怕就已经有点晚啦,为什么不可以早一点确定下来呢?何必要等到临终才抱佛脚呢?何必要等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如何呢……人不要把自己逼到那一步的时候才……那样子的话,往往就已经很仓促了。

等到临终的时候,你所有那些不确定性都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了,就好像我们在森林里迷路,我们刚开始觉得可能我们不需要向导,然后我们走了三天四天五天,最后发觉还是走不出去,可以我已经饿得不行了,已经没有力气了,这时候才想,我确实需要向导,向导你来吧!何必要等到那个时候呢?等到那个时候向导不一定出现了,因为他已经来过了。就好像我们平时不管是工作也好,做朋友也好,我们要随时准备去迎接这个机会,而不是说等着机会来找我们,我们要去找这个机会,机会来了,我们不去抓住它,然后等机会错过了之后,我们再想,啊,为什么机会不来找我呢?这个时候往往就已经晚了。

再打个比方讲,一个小孩子,他站在学校门口,他说你怎么可以证明我要是在你的学校学习,将来我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你能保证吗?没有学校可以为你做保证,但是你不进入学校去学习是你自己的损失,我们要主动去选择学校,而不是等着被动地让学校来选我们,我们要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我们!其实人生有一些逆境是好事,人有一些逆境会帮助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所以人其实有一些逆境是好事啊,逆境能够帮助我们成长,逆境能够去掉我们很多的包袱,逆境能够让我们把面子放下来,逆境能让我们学会谦虚,逆境能够去掉我们的伪装,逆境可以去掉我们不必要的固执,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向别人显示或证明我的强大,其实这正是因为我们心虚才这样啊。

比如有些人说我不需要任何人来帮助我,我也不需要任何人来拯救我,我就可以拯救自己,我甚至可以拯救这个世界,其实这是很狂妄的想法。你说宇宙这么浩瀚,我们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认识整个宇宙吗?这个宇宙有多少的未知数啊!我们需要站在巨人肩膀上来认识这个世界,我们不能想,我不一定要站在巨人肩膀上,我就可以自己使劲吃,我要吃到巨人这么高。有一个故事说,七十年代有一个发明家,有一天在大街上看见有黑白电视,他觉得这个太了不起了,于是他就回去就开始准备发明黑白电视。等过了二十年,他终于把黑白电视发明出来的时候,全世界都早流行壁挂大彩电了。

我们要多读圣贤书,继承几千年以来大家公认的智慧,学会继承,承前启后,牛顿尚且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何况我们?学会认识到我们自我的卑微,这样子我们才能完成自我的伟大。所以古人讲,天人合一,你不肯天人合一,我们认为我可以比天比地还要伟大,那么我们终究会认识到这是很荒谬的想法,对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主性,尚且有自己的个性的认识,结果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认识,大相径庭,那到底听谁的啊?

弟子:那您说的是用自主性去寻找一番道理,然后借助外力,能够发展得更好,能够更有意义。相对来说没有成为巨人的野心的时候,反而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释宽见:那你试一试。

弟子:我不明白您的意思,你是说……

释宽见:就是说你要好好思考我刚才讲的这些。比如说,我不需要向导,我也有可能走出这个森林,难道我就没有可能吗?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个问题我就不跟你谈了。就好像那个波音747,是不是很复杂呀?波音747有上亿个零件,然后我们工人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组装一个波音747。但是你又说了,这些零件摆在这,即使是一只猴子,它也有可能组装成一个波音747来,有没有可能?理论上有可能,但是这个问题我就不跟你讲了,你说不一定没有可能呢,你要是这么讲,我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你能听得懂吗?不是没有可能,的确不是没有可能,就像我刚才讲的,难道我自己就不能发明出一个电视机来吗?不是没有可能,没有必要,别人早已走过的路,我们现在已经有现成的、前人的知识,我们只是要继承下来,没必要我们再去重新把这个电视机发明一遍,您能听明白吗?这是前边无数人几千年心血的结晶,从理论上来讲,你也有可能把他们再发明一遍、发现一遍,理论上有可能,但是这就不是我跟你谈的领域啦,这是一件很笨拙的事情啊。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去继承呢?我倒不一定说你非要去学佛教,你也可以学任何一个其他宗教,这都可以,但是原理也是一样的,

弟子:就是应该找到一条路。

释宽见:你学任何一个也是一样的,学任何东西你都必须这样子的,但是佛教跟你这么讲,其他宗教不一定会跟你这么说,佛教给你很宽容的范围,尊重你个人的选择。你要自己选。也许我也可以做上帝啊,也许我也可以做佛陀啊,释迦牟尼佛之前他不也是自己成佛嘛,也许我也可以啊,那我就不好在说什么了。理论上你可以啊,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自己好好考虑考虑吧。

弟子:好,谢谢您,我再想想。

释宽见: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