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十三集)


   日期:2010/7/16 8: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06/12/21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13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昨天提到修道人一开始要懂得学吃亏,也要明白人生的真相,绝对没有吃亏的事情,也绝对没有可以占人便宜的事情,因为因果通三世。所以我们面对逆境的时候,看起来好像自己是吃亏了,但那都是消我们的业障,所以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不再造新殃就是绝对没有占人家便宜的念头,所以先学吃亏,绝不占人便宜,这就是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具体的落实。其实当我们想著不再造新殃,我们的念头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这个也就很重要。因为万法由心,假如我们是为自己,我不要再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那还是有个我在修行,但是假如我们这个不再造新殃是不愿意恼害众生,是希望透过自己的依教奉行,行为世范,跟人家结法缘,这个心量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在看待每句经句、每句圣贤佛菩萨的教诲,都要把这个我放下,要时时为众生著想,时时扩宽自己的心量。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假如我们的志向就是以这个为志向,尽种西方九品莲,那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众生我们都当作莲池海会的法眷属,那绝对不是说往生以后那里才有莲池海会的法眷属,我们在当下就是以这样的心境自行利他,劝请大众同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在这个当下我们就要表现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的人生态度出来,让人家看到我们这样生活确实是轻松自在,心向往之,这就真正是为人演说。演得好其实就已经在说法了,假如只说不演,人家说我们有口无心,人家心里不服,因为我们没有表里一如,我们这种人生的态度和心量都会影响到我们修学的状态。所以学贵立志,志向要很远大才行。

  为人演说那要演得让人常生欢喜心,昨天也提到跟我们朝夕相处的人我们很难时时以笑脸对他们,反而是不常见面的朋友、道友我们能够笑脸迎人,其实从这里看出我们还是有情绪在用事,我们还是有分别、执著在其中。所以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智慧是被分别、执著给障住,要在面对一切人事物境界当中把自己的执著、分别给放下。所以佛门,我们进到山门去最先看到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给大众最深的印象,第一点是什么?笑口常开。也告诉我们,假如不会笑就不能进佛门,为什么?因为假如不会笑进了佛门,可能会恼害众生,因为我们一张脸很严肃,都把人给吓退了,那怎么让人来闻正法?所以又有一句话说到,「面上无瞋供养具」,我们什么时候修广修供养?当下与人相处当中可以欢喜对他人,笑口常开对他人,这就是已经在修供养。所以事实上修行绝对不是往生之后再修,绝对不是打开经本再修,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什么时候修想法?时时刻刻都是修行。

  有一句话提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在进还是在退?很可能我们直接联想我今年好像比去年好一点,但是我们觉得好一点都不见得是真正好,很多时候会是自己的错觉,这个月比上个月好一点,我们的进退可能思考的是一年、一个月,甚至一个礼拜,而事实上进退都在一念之间。我们修行假如不能够回到原来进退在一念之间,圣狂之分在乎一念的话,这一生要想有所成就很困难。我们不从根本修,不从起心动念处下手,这一生只能跟佛法结个善缘。

  不从这个根本,事实上这无始劫来的习气是很难对治的,所以我们修行要有高度警觉,要从起心动念,不然我们很可能会被自己给骗了,反正我都修十年了、我都修二十年了,应该有进步。这个「应该」二字不能轻易把它带过。所以夏莲居老居士教诲我们,「一个修道之人,一定要打破自欺一关,我们的修行始有商量之处,而且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的病痛,修行才有下手之处」,其实这个下手就是修正我们的习气烦恼,就是从我们错误的起心动念处开始修正起。夏老的教诲以至於很多祖师大德的教诲都非常的深切,我们应该恭敬的去领受,可不能等闲视之。

  我们也可以很冷静的看到,我们一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那分利他的心比较强,还是现在我们学了三年、学了五年之后比较强?假如这三、五年我们是增加了很多佛学的常识、知识,而那一颗利他、利众的心却远远不如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强,那其实我们确实是在退步,因为修行就是修这颗心,当真诚退了、当平等心退了,我们修道很容易失平等心,我们觉得我修得比较长,他才刚进来,我们还一副好为人师,这时候慢心一起,不知不觉。所以心已经起妄了,当然是在退步,我们可能不知道。甚至於我们可以跟他长篇大论讲一堆,自己还觉得你看我还可以跟人家讲一大堆的道理,很可能在讲道理当中我还不懂得回光返照,这一句我好像也还没做、那一句还要再加油。所以一切的言行,只要离开了修身为本的这个原则,那我们已经在搞佛学,而不是学佛了。所以这都是很重要的观照,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师长常说心的根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而这五心都可以让我们观照我们到底是在进、还是在退中。所以修道的人,别人没有办法障碍我们,只有自己可以障碍自己,只有自己才能骗得了自己。所以我们修道不要欺骗自己,自己的进退都在起心动念处,所以要时时觉照自己的念头,绝对要在每个念头当中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我们绝对不能把这句话念成口头禅。所以我们在面对一切境界,甚至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提醒自己息灭贪瞋痴,提醒自己放下执著、放下分别。当我们用这样的心态来学习每句经文,那会很有法喜,因为当分别、执著放下了,很多障碍自然就除掉了。

  比方「德遵普贤第二」,《无量寿经》第二品,第一句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记得刚开始学佛听师长讲经非常的欢喜,觉得人生足矣,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所以什么都不求了,以后的人生就交给佛菩萨安排,自己也不求任何东西。人一不求就自在,人生大部分的烦恼都是因为求不得才产生的。对师长的教诲我们就想著如何做到,从没想过做不到。当我们起一个念头说那个我做不到,那个我做不到,其实这个念头就是不信佛,其实这个念头就已经在退了。当我们起个念头说我做不到,学如逆水行舟,有没有在退?退了不知道。所以学佛是当个明白人,不能自己在退的时候都不知道。

  错误的念头,妄念起来了,真的是兵败如山倒,你看我们一个「我不行」,整个情绪马上好像跌到深渊里面去了,然后自己爬不起来,别人拉半天,也不知道要拉多久,可能拉一个礼拜我们才「好不容易我转念了」。我们真是对无常没有高度的警觉,一个错误的念头假如还要一个礼拜,那个都算我们福大了,假如刚好这个礼拜往生了怎么办?那就不知道要去哪里了。所以我们对经句的领受真的要很敏锐。你看「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无常什么时候会到?无常假如说三年、五年以后才会到,那还叫无常吗?所以当我们的念头不对了,我们想「无常会到,假如这个念头不对,无常马上来了,那我这一生不就白修了吗?」能体会到这一点,那对自己的念头就不会放松,就会正念分明,就会依照印光大师所说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

  诸位朋友,这段话你们一定要背起来,那是印光大师给我们摩顶授记,我们不用跑去请哪个大法师给我们灌顶,这就是灌顶。顶是什么?顶是最高,最高就是成佛,那是最高的法。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绝对不会妄语。印祖说这段话我们真正做到了,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念到这句很高兴,你们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决定可生,听到这句话多兴奋!你看这段话,短短应该才一百个字左右而己,「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你看妄念起来了,有进退了,「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你看印祖给我们做非常好的表率。

  你看印祖号常惭愧僧,印祖是三百年来第一高僧,但是他却自号常惭愧,给我们深深的一个提醒,绝对不能有自满、傲慢的念头,要时时惭愧自己的不足,时时要看到自己的过失所在。「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印祖都给我们开示得这么清楚,我们假如在修道当中还想怎么办?有没有把握?怎么往生?讲这种话对我们祖师大德太抱歉了,祖师大德都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了,我们还讲说怎么修才能往生,这样不行。好像我们的父母明明把做人的道理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还到处邻居、朋友在那里问怎么做人?

  我们看看印光大师这段教诲有没有离开生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有没有离开生活?所以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就在当下的生活、当下的工作,当下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我们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没有刻意的念头说这段时间很烦,我赶快到某个地方好好的,一年之后我再出来,我们没有起过这种念头。很烦,很烦还要先坐个车子烦烦烦到一个地方,然后慢慢让它不烦,那真是我也很佩服的。你看「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还让它继续在那里很烦,在那里认贼作父,那不对。今天假如我们不知道有这句万德洪名那还另当别论,明明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还不用,还在那里我先到那个山上去,我再来好好念佛,当下不念,还要跑那去念,你看我们有没有在当下看到自己的执著跟分别?

  所以「妄想千般都莫管,声声佛号要分明」,万德洪名取代一切的妄念,这是善巧到了极处,这么好的方法被我们遇到了,说实在的,半夜睡觉都会偷笑笑醒。所以《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我们不会在读《无量寿经》读到这一句,「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那这个在当下念的时候也已经是执著、分别了,已经没有随文入观了。当我们这句经文没有随文入观,其实我们在领受这句经文当中很可能已经又掺杂了自己的执著在其中自己不知。甚至於很多人说「那些境界都是大乘菩萨的境界,我们做不到」,自己已经执著了,还要把这个执著又告诉别人,然后讲给同修听,同修一听,他也很有理由说他做不到。

  这是造口业,这比骂人还凶,怎么说?骂人人家还知道你不对,这种话语掺杂自己的分别、执著,然后把这个又带给别人,别人不知不觉就把我们的分别、执著又给吸收进去了。所以善护口业,我们的话当中有分别、执著的话,「话说多,不如少」。言谈,我们时时有一个觉照,随顺佛菩萨教诲才讲,不然都会带给别人分别、执著。「不再造新殃」,不能用言谈当中又污染了他人。所以我们时时要起一个觉照,我现在讲的话跟正法相不相应,跟佛菩萨教诲相不相应,不然都在造口业。所以《无量寿经》善护口业给我们很高度的提醒。甚至於我们都可以自己每天睡觉以前问问自己,今天二十四小时正念多还是妄念多?今天所有的谈话有没有随顺圣贤佛菩萨的教诲?

  有一个朋友到我们庐江来,他希望也走为往圣继绝学的路,刚好那几天我们办活动,比较忙,我们就提到可不可以请你先帮忙去扫厕所?结果当这个任务传给他的时候,他就说了,他说我是来学讲经说法的,我不扫厕所。诸位朋友,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就是执著,自己有没有看到?不只没看到自己的执著,还觉得我是来学讲经说法的,执著不知道、傲慢不知道,修行、讲课跟生活脱节开来了不知道。我们讲课讲什么?讲课讲如何服务大众、如何念念为人著想、如何放下我执,看到团体的需要,修道第一关不就是放下我执吗?当我们我执放不下的时候又焉能劝别人放下我执?自己都不能度了还能帮助别人,那这无有是处。所以真正有志於弘法利生的人真正用功处是要把我执放下、把分别执著放下才对,可不能又变成执著我就是要学讲课,其他的事我都不干,那愈学愈执著,就麻烦了。

  结果后来他还是没去扫厕所,我们也不强人所难,给他广修供养、给他难行能行最好的机会不干,那也没办法。后来这位年轻人就说他想回去了。那一切随缘,人家觉得这里没有温暖,跑去扫厕所没有温暖,也不强求。刚好我走下楼遇上他,他也很客气就过来跟我说他想回去了,他就跟我提到说在这里看看也都没有认识的人。我就跟他说,你没认识的人?我你不认识吗?我说你不错了,当初我到海口的时候那才叫举目无亲,我假如像你这样「都没认识的人」,那我不就坐在海口哭就好了。

  我到大陆的时候,我的父亲之前就跟我交代,说你到大陆去要好好跟在杨老师的后面,好好学个三年再说。知子莫若父,我爸爸太了解我了,知道我墨水太少,要好好学习才行。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我被赶鸭子上架,本来想要躲三年,结果才去了一个礼拜,刚好上山东曲阜,杨老师看到整个文物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当下就决定她要留在北京,不回海口,留在北京架设大方广文化公益网,让全球有志於学习、推广、弘扬中国文化的志士仁人都有一个交流的平台,所以当下杨老师就对我讲你自己回去吧。诸位朋友,听起来好像在听故事,自己回去吧,现在假如杨老师说现在派你去新疆一个人干,我们当下会起什么念头?我们听这些高僧大德的故事、听古圣先贤的德育故事要身历其境,不能一边听,「那是他,不干我的事」,那都白听了。真是如此,我们什么时候放下分别、执著?完全融入这个故事,完全以圣贤佛菩萨的心为自己的心,这叫真正在练放下的功夫。我们可不能一边听故事一边说「他行,我不行」,那已经在生执著了。

  所以往往境界来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的念头是勇於承担还是退缩,是正念分明还是被境界打败。当下我们没有其他的念头,只有生起一句曾子的教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告诉我们曾夫子以推广仁爱大道为自己的己任,这是非常深远、重大的责任。这个重不是压力很大,错,我们做弘扬中国文化、弘扬佛法的路有压力,那是自己的得失心,做这个都是随缘自在,尽心尽力,「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绝对不能在其中患得患失,那是变成自己的烦恼。「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辈子尽形寿要弘扬整个圣贤的文化、佛法。

  所以师长有两句话给我们勉励,「遵圣贤教诲,弘仁爱大道;秉弥陀悲愿,促寰宇和平」,秉持弥陀的大慈大悲之愿,促进整个宇宙的和平。跟著师父很好的一点就是该怎么走师父都讲了,不用我们操心,不用我们写剧本,师父都给我们指引好了。这生的人生价值、人生方向,遵圣贤教诲,弘仁爱大道,把自己的祖宗,自己的这些老师、圣贤人的文化弘扬开来,承先启后,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后代。我们刚刚讲到智慧被分别、执著障住,什么时候破分别、执著?就在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弘仁爱大道,什么时候弘?当下能替别人著想就是弘,绝对不是说把《论语》讲一遍才叫弘,你看,我们假如说一定要站在台上把《论语》讲一遍才叫弘,那就是分别、执著。所以当下心能替人著想那就是为人演说,那就是已经透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正法介绍给人。那跟我们讲课,然后讲一讲,自己的动作、言语都没让人感觉到关爱,然后说你怎么讲一套做一套?那不只不能弘扬,还在障碍别人学法。这都是要很谨慎的地方。有些老师讲课讲一讲,台上很热情,一下台去了,人家过来很欢喜的要请教问题,马上那个脸就板起来,把人家脆弱的心都给伤害了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无量寿经》说「言行忠信,表里相应」,这都是很重要的提醒。

  有一位研究生,她是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她有一个习惯非常好,她要去上课,比方到学校某个大楼,她进门去的时候,因为那个大楼的门很重,所以当她把门打开,她会很自然的回过头来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刚好来,假如后面有人刚好来了,她就不松手就请人家先进。有没有在弘仁爱大道?有,所以这个动作有没有承先启后?这很可能是她的学弟、学妹,刚好开学不久,来了之后,看到学姐做这个动作,心里很温暖,这个精神太好了,很可能就因为她这个至诚的动作就把这个爱心传给了她的学弟妹。所以她做,她也作而无作,她有没有说我常帮人开门?真正打从内心自然做的人决定不会常说我都常帮人开门。

  所以真正真诚的人会不会到处给人家讲「我告诉你,我这个人就是很真诚」,会不会?真诚的人绝对不露痕迹说自己有在帮人。所以菩萨若著相布施,即不名菩萨。菩萨已经体会到同体了,哪还会跟人家计较我给你比较多,我有帮你,那就不叫菩萨。因为菩萨跟我们是同体,同体的需要,马上就去帮助,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说我在帮你,那已经不是同体了。有我、有他就是分别,不是同体。打一个比喻,诸位朋友,我们曾经帮我们的后背抓过几次痒,记不记得?不记得,为什么?同体,是吧?而且抓还抓得很准,别人抓还不一定准,有没有?我们一抓就到了,别人还要右边一点,左边一点,讲半天。所以我们现在帮助别人,怎么这个也不通,那个也不通,那是我们同体的感受还不够强,能感同身受,一抓就抓到他的痛处,药一敷上去就敷到他的伤口上面去了。

  所以今天我们假如「我哥哥我都借他三次钱了、我都帮过他几次了」,自己的哥哥还记得那么清楚,这个念头都要反思。所以「伦常本乎天性」,天性,用我们的自性生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我们还有一个念头说「我对我妈妈比较好,比我姐姐、哥哥他们对我妈妈好」,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说我们对妈妈好。那个臣子说「你看我这个大臣都比其他的人努力,他们都比不上我努力,老板应该多赏识我」,你觉得他能够算是忠臣吗?夫妻在那里计较,「我对我太太多好,你看其他当先生的都比不上我」,我们看这个先生会是很好的先生吗?

  所以当我们再想想古圣先贤,我们会生大惭愧心,何止不会计较财物,连生命都可以舍。你看杨香扼虎,一个女子,当她父亲被老虎叼起来了,你看她那个当下完全已经忘我了,不怕老虎,她当下过去就把那只老虎给揪住了,一揪起来那个老虎就把她的父亲放下了,所以在那个当下是完全无我的境界,只有父母。因为她非常勇猛,所以老虎被她吓退了。其实说实在的,纵使她真正那时候被老虎给吃了,她也无怨无悔,她绝对不愿意自己眼睁睁的看到自己的父亲被老虎吃了,她却袖手旁观,这她会觉得难以对自己的良心交代。

  所以古代的人真的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真的只有父母、只有妻子、只有兄弟、只有朋友的道义。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些祖宗们、古圣先贤修学大乘佛法成就的人那么高,因为他们在修学中国文化的当中他们的我执非常的淡,甚至於很多我执都已经放下了,时时都是以道义存心,所以这个差距我们要感觉得到。你看在汉朝,兄弟赵孝、赵礼,他的弟弟被盗贼抓去了,要把他弟弟煮来吃的时候,你看哥哥马上奋不顾身,说你们吃我,我的弟弟有病,你们还是吃我就好了。包含夫妇相处,面对高官俸禄,如如不动,只想著这是我的妻子,我绝对不能抛弃她。这是真正无怨无悔的人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才能真正做到无怨无悔。

  刚刚我们提到要时时洞察分别、执著,然后放下来,所以孔夫子有一句话就提到,「仁远乎哉?」仁爱之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道就在我们的心上,根本就没有远跟近,当下即是。所以佛法就是生活,只要我这颗替人著想的心提起来了,我就在弘扬仁爱大道。所以刚刚讲的那个例子,这位研究生她帮学弟妹开门,道理要在生活当中做,道理也要在生活当中体证、契入。所以我们修学的过程,信、解、行、证,而这个解绝对不能照自己的意思解,这个解要依诸佛菩萨的教诲去解,这个解要放下分别、执著去解,你真正去行了你就会有所体证。

  而这个证也不是离开信解行有个证,是整个信解行,我们在行当中有百分之百的信、解,然后信当中,我们相信了,但是事实上心境上都已经是在解、行当中了。今天我们听师长讲,人最傻的就是把自己纯净纯善的心还放著别人的垃圾、过失,这段话我们听了,相信师长说的,理解师长说的,我们行了没有?我们在行了没有?万法由心,当下境界一想我都放下了,不就是行了吗?不是一定要等到有人来了,好,我好好来行一行。所以信当中、解当中也都有行在其中,这就是我们已经把这个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立身处事的态度,就已经证入、就已经契入这种圣贤的存心、境界。

  孟夫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去做了,绝对都会有体证,而且来得很快。所以这位研究生有一天刚好走在路上,因为校园比较大,突然下起雨来了,她没有带伞,然后她跑著跑著,突然就有人走过来给她撑伞,然后她就看了对方一下,对他感谢一下,但是对方也从她的表情当中看出来,她可能觉得我们不相识,你过来帮我撑伞,结果这个朋友马上就跟她说,你可能不认识我,但是我认识你,接著这个帮她撑伞的同学就讲了,说很久以前,刚好我要进某栋大楼的时候,你帮我开过门。所以她帮谁开门她早就不记得,但是人家都记得她。所以你看佛家讲舍一得万报,我们用真心的时候,每个人都记在心上。你用一颗真心对一千、一万个人,一千、一万个人会再用真心回馈给你。所以这她就真实体证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我们念到这一句的时候有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但是这句很有意思,当用有求的心去做,那个感应不殊胜,我们不能每天在那里盯著「我已经很爱护他了,他怎么还没有爱我?我已经很恭敬他了,他怎么还不恭敬我?」我们要了解,当我们开始对人家爱敬的时候,他已经被我们长期伤害了,以前我们都没有爱敬对他,人家还要在那里疗伤调整一下,不可能一下子就感觉到我们是爱敬他,甚至於还会觉得「他是不是最近有点吃错药,会不会还有什么阴谋」,人家很可能还在那里担忧,还在那里观察。观察了一段,「他真的改变了」,这时候感应就来了。还没有感应那是其中有障碍,而那个障碍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往当中给人家造成的不好印象。这个也不能怪别人,还是得怪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刚刚有提到这个仁,事实上当下就可以做了。

  我刚刚也有提到我下楼的时候遇到这个年轻人,我就陪他走了一下,我就跟他讲假如我像你一样,那时候杨老师跟我讲你可以回去了,你自己回海口,我假如坐在地上哭来哭去的,现在我也不可能继续再推广中国文化了。然后他又接著讲了一段话,讲了也有三、五分钟,讲完以后我马上就跟他讲,我说刚刚你从这一直走过来,走到这个庭院来,这段期间我都没有接你的话,有哪句是佛菩萨的教诲?他愣住了,自己也回想一下,刚刚讲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一句都不是佛菩萨教诲,全部都是自己的意思,而且都在找退路、找藉口。当我们就只有一个念头,「我就是承担」,佛菩萨好加持,人家好提携、好教导你,你拼命退,人家不会强我们所难,也只能:好好好。

  所以有时候我们刚好跟师父在一起,看到很多同修来请教师长问题,都是看到师父说:「好好好」,我那时候在旁边看到这个情况,都替同修们觉得很可惜。为什么师父都一直「好好好」?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做法还跑去问他,还要逼老人家,说这是师父给我许可的,明明就是自己的执著,然后要去请师父,说:「师父这样可以吧?」都不是很虚心的请师父来指导。所以师父看我们这么执著,假如你明明要往西了,他再叫你往东,你还是会往西,反而让你生烦恼了,可能下次又不好意思遇到他,所以就只好恒顺你。因为我们不肯接受教诲的时候,很多时候就得自己又跌倒又撞了一个包了,然后回来说师父很痛!然后师父说真的?然后你说师父这次我真的肯听你讲的,那师父一定会跟你讲。

  所以真的,我们不是跟师父学,我们不是跟佛菩萨学,我们很可能跟谁学?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学。明明我们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学,然后出去的时候都要说我跟净空老法师学,已经学十年、二十年了。这样的话要很冷静的说,我们自己有真正依教奉行才能讲这样的话,不然到时候我们做出来还是分别、执著,人家说他跟老法师学这么久,怎么连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应对进退都不懂?所以我们是要让佛菩萨脸上贴金,我们是要让师长引以为光荣,绝对不是让佛菩萨脸上无光。所以很重要的一点,要时时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处是不是随顺圣贤的教诲,绝对不能随顺烦恼,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