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五章 调身心五事 |
||
日期:2020/11/4 19: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第五章 调身心五事 在具备了五缘、呵斥了五欲、摒弃了五盖之后,我们就可以学习坐禅了,所谓“身安则道隆”,在禅修过程中,身心的调和非常重要。调和就是调整、和谐、不极端、不偏颇的意思,坐禅是一套非常严密、科学的修行体系,并不是腿一盘,眼睛一闭就是打坐了,仔细讲的话要讲一本书,我们在这里先把坐禅必须要掌握的要领介绍给大家,随着修学的深入,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再进一步去学习。 简要来讲,坐禅要从五个方面对身心进行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一调食 “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调食就是调整我们的饮食,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太饥饿。太饱时血液都跑到胃里去消化食物了,就造成大脑缺氧,很容易昏沉,而且腹部很胀,隔肌就会上提,肺部的范围就小了,呼吸不容易深沉、绵长,导致气急身满,甚至各种脉络会因此堵塞,不容易通达,心就很难稳定下来。如果吃得太少,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会导致身体瘦弱、容易困乏,心里七上八下地老想去吃东西,所以体质差的人,打坐时意志力就会相对薄弱,心念也不容易稳定。因此吃饭要七分饱,既不太多,又不能太少,适中最好。 “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秽触之物就是佛教里讲的五辛,也就是葱、大蒜、韭菜、洋葱、兴渠。这五样虽然是蔬菜,但也是烈性食品,能刺激性激素,使神经兴奋,心念迷乱,非但不容易入定,还有诱发和增强贪嗔痴的作用,所以戒律规定不能吃五辛。还有一种不宜的食物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吃辣椒、姜很容易上火,怕上火的人就不能吃;另外一些寒性的食物,比如绿豆、苦瓜等等,身体虚寒的也要避免食用,以免造成四大相违,禅坐未得利益,病先引发出来了,这就划不来了。 所以调食的要点就是三句话,不要太饱,也不要太饿,不应该吃就不要吃,这三句话做到了,饮食就调节好了。调食是初学禅定的人必须要注意的,佛陀说:“*轮未转,食轮先转。”身体是靠饮食来滋养的,“身安则道隆”,我们把身体滋养好了,就容易精进修道,所以智者大师把调食放到了调五事的最前面。 我们人有四种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就是一日三餐,以香味触为饮食内容,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吃,不吃就饿,这叫段食。 触食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感触,感官上愉悦的享受,并进行适当的调节,比如太热就要用空调,太冷就要加衣被,就如同人饿了必须吃东西一样,不调节身体的感触就会出问题,这叫触食。 思食是思想,思想要正常、正确,如果思想出了问题,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第六意识生起希望之念,比如很多病人都是被病吓死的,这就是因为思想以恐惧为食而使身体发生的反应,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思想,这叫思食。 第四个叫识食,就是对人生的认识要正确。如果认识上有错误,以错误的认识比如杀盗YIN妄为食,人身必然会得到可怕的恶报。另外,大乘佛法也讲识食就是指八识,因为这八识能支持有情众生的身命,所以叫做食。 这四种食是相互影响和支撑的,识食能影响其它三种食,所以是最重要的。我们通过坐禅以后身心豁达了、开放了,识食、思食慢慢都健康起来了,变得非常慈悲、安忍,那么即使吃简单的食品依然能非常健康长寿。比如说吃素,如果以嗔恨心去吃素,健康还是有问题的。但如果我们思想开通了,身心没有牵挂,以大慈悲心去吃素,那肯定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在禅修的过程中,这四种食我们都需要调节。 第二调睡眠 “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第二要调睡眠,睡眠的性质是一种无明的惑。无明就是不明白人生的真相,糊里糊涂地造业。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就是因为被无明障碍住了自性的光明,如果无明破除,就是诸佛如来,所以我们每天似乎很明白,其实全是在无明里。无明分为无覆无明和有覆无明,清醒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无明中修行,无明就不会覆盖我们身心的受用,我们能有机会破掉它,这叫无覆无明。如果我们睡着了,睡眠就会使我们失去觉照,无明就把我们完全覆盖住了,这叫有覆无明,我们就失去了破掉它的机会,一生就会空过了。所以贪睡的人,意志力就会很消沉,要想意志力坚强,早上就不能睡懒觉,早起接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发发愿,立立志,拜拜佛,意志力就会慢慢坚强起来。 睡眠如何去调节呢?欲界众生,睡眠是一种欲望,叫做睡欲,还有食欲、YIN欲。古人讲,“食色,性也”,实际上是“食色睡,性也”。睡眠是眼睛的食品,因此欲界众生必需有合理的睡眠,不睡眠或者睡眠少了,眼睛就可能会瞎掉。所以调睡眠的要点和调饮食完全一样,要适宜、适中,不可放纵地睡得太多,也不能睡得太少,不该睡的时候就不要睡,比如人早起早睡非常好,晚睡晚起身体也会感觉不舒服。 《楞严经》里有个故事,有个叫阿那律的比丘很贪睡,佛陀就呵斥他: 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类,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就是说你这么贪睡,不就和螺蛳蚌壳一样了吗?一睡一千年,连佛的名字都听不到,更何况解脱和觉悟了。阿那律比丘听后心里很惭愧,都已经出家受戒了,还被佛陀斥责为螺狮蚌壳类,于是他精进用功,心力非常猛烈,连续七天不睡觉,结果导致双目失明了。好在他在佛陀身边,佛陀教给他一个照明金刚三昧法门,他得以修成天眼通,并证得四果罗汉,所以在佛弟子里,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 阿那律尊者的故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出家第二年在小庙念佛时,正是十八、九岁的年纪,特别贪睡,晚上睡了七、八个小时之后,午睡还总也睡不醒,每天睡到两点时,师父跑过来把我拉起来,我坐在那里等他一走,马上躺下去又睡。三点钟师父又跑过来,拿些风油精把我的眼睛、鼻子擦擦,说“这回你总该不会睡了”,结果他一走,我还是躺下就睡,一直到四、五点钟才能起来,每天都是这样。就算能起来,跪在板凳上诵经念佛时,也很容易就睡着了;于是我就换作跪在硬板上读经,还是一读就睡着。 后来看了阿那律尊者的故事后,我生大惭愧,就想把午睡戒掉。怎么戒呢?我中午吃完饭就一直绕佛,不睡觉,绕累了就把头靠在墙壁上休息一会,结果一靠上,还站在那里就睡着了!这样也不行啊,后来就想了个比较残忍的办法,在口袋里准备上一根针,要睡着了就拿针刺一下内眼皮,这样中午一直绕佛,五、六个小时也不停下来,结果一个星期后,中午就不用睡觉了。不过,这种方法不能普遍使用的,用不好把眼睛搞瞎了,可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佛经告诉我们,睡眠过多是修道路上的严重障碍,但睡得太少,每次坐下来都会很瞌睡,这也是不可取的。年轻人正常睡眠为六到八个小时,睡足这个时间以后,如果还想睡,就要想办法对治一下了,但如果睡不足,精力不充沛,也不适合止观禅定,所以睡眠既不能放纵,也不能太少。 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这三者是我们坐禅入定的关键,缺一不可,所以是合在一起讲的,只是有初中后的差别。但我们在学习时,也可以逐一来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先介绍调身的方法。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其实禅不是坐时才有的,禅就在我们整个生活中,有禅定的人,不用穿什么特别的衣服,说特别的话,他的所作所为就会散发一种健康、安闲、智慧、慈悲的禅味出来,让周围的人身心都非常舒服,这种禅味完全来自于对自心的把握,不是金钱、地位和学识等身外之物所能达到的。所以禅定并不是一定要坐在那里才进入,只要你懂得坐禅的方法了,平常走路说话,接人待物,触对逢缘都可以进入禅定。但初欲入禅者必须通过打坐止观,才能生起一种明亮、宁静、智慧、慈悲的心理状态,从而掌握进入禅定的方法,慢慢再渗透到生活中,使行住坐卧更加安祥。 想进入禅定就要逆作方便,逆就是反向,比如欲观其心,先要具备外在的二十五方便,就是逆作方便,想使内心安稳自在,先要把外具的二十五方便作好,才能进入禅定时。那么具体到调身,如何去做呢?这里先把平常不打坐时调身的总纲告诉我们了,也就是在平常生活中,无论讲话、思想、做事都不能很粗犷,否则心气就很浮燥,就不安定,即使入座也像个猴子一样,就很难坐得住了。其实现代的话来说,坐禅就是把情绪管理起来,让情绪很听话,不放纵,如果能把自心管理得柔和听话,无论何时就会很安祥。生活中很烦乱就是心中烦恼多的表现,所以坐禅功夫好的,就如同在座上把智慧刀磨好了,到了生活中,就能用这把刀去割烦恼草,一切行为就变得如理如法,座下也一样能安住在禅定中。 座上调身主要是打坐姿势要正确,共有七项要求。 第一项: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绳床是古时僧人的主要坐具,多用草绳编成,宽大舒适,我们现在打坐的坐具一般是蒲团或者方凳。上座前,我们先要把座位安置好,要把禅坐的地方布置得让自己很喜欢,坐在这里感觉很舒服,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坐。所以寺庙里其它的凳子都是小小的,提醒我们不要贪坐;唯有禅堂里的凳子都是很宽大舒适的,让我们不管在禅堂里坐多久,都会很安稳。在家打坐如果没有单独的房间,我们也以在床上打坐。床是让自己休息的地方,肯定是家里最干净最舒服的。禅坐的地方布置好了,很舒服,平常却不能随便就坐在这里,只有禅修的时候才可以坐,否则禅修不会受到我们心理上的重视和认同。 蒲团平铺放好以后,我们还需要调整坐垫的高度,以便能身心端正,所谓“站如松,坐如钟”,坐下来要四平八稳,不前俯后仰。如果是双盘,本身就很平稳了,后面不垫或者垫高半寸至一寸都无妨;如果是单盘,就要垫高一寸到两寸;散盘就要垫高七八寸。具体高度因人而异,胖人要垫高一点,瘦人可以垫少一点,因为胖人腿粗,如果不垫或垫的太低,坐下来会往后仰,和人体骨骼的生理状况不协调,气脉就不容易打通了。 第二项: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这是身体打坐的姿势,这里只介绍了双盘和单盘两种,这两种姿势是专业修行人,也就是出家人采用的禅坐姿势,在家人禅修还可以采用散盘的姿势。 半跏坐就是单盘,左脚放在右腿上,叫吉祥坐;右脚放在左腿上,叫金刚坐,都是可以的。如果是全跏,也就是双盘,就先要把左脚放到右腿上面,然后右脚再放到左腿上。散盘就比较随意了,把两腿交叉一下,或者左腿压右腿,或者右腿压左腿,身体保持正直,就可以了。 如果男众能双盘最好双盘,因为双盘比较平正,气脉也平顺,很容易入定。年轻女众如果不是14岁前就已经双盘了,那就最好采用单盘形式,不要双盘,因为成年的时候双盘会使内分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例假会过多,影响正常的生理状态,单盘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老年人或者非常胖的人可以采用散盘的形式,但脚要尽量往里拉,脚要贴近蒲团,不要散翘在外面,坐要端正。坐下后两个脚大拇指的指尖,跟两侧的肩膀能够持平,这是比较准确的禅坐姿势。 第三项: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腿盘好以后,裤带、衣带要放宽松,也不能穿紧身的衣服,最好穿棉质的睡衣或者宽大的衣袍,不能让过紧的衣服或衣带把气脉卡住,也不能太松随时都能掉下来。佛经里面说,人体由四大组成,每一大有二百二十病,四大不调,就会出现八百八十病。如果调节得好,身体就会很舒服,心情也非常愉悦。坐禅的特点就是放开我们身心的束缚,让地水火风四大能自行进行调节,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禅定,所以要解开所有身体的束缚。但太松了也不行,比如有人披着衣服打坐,坐到一半衣服滑下去了,你是拣还是不拣?拣吧,手结印呢,一动就白坐了,四大的调节就要被硬性终止;不拣吧,打坐会受风受凉,也会导致身体生病。心里七上八下地琢磨,就更进不了禅定了,所以衣服要松紧适宜。 第四项: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身体安稳以后,手也要结印放好。一般我们打坐可以结三昧印,三昧就是正定、正受的意思,禅定就是正定、正受,这是十方诸佛的共印,结此印很容易入定。三昧印要将两个手手指平伸,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拇指相对,形成环状,指甲要剪掉,不能用力戳太紧,也不能脱开。结好以后,放在盘坐好的脚上,或者肚脐到肚脐下面一寸半之间地方。如果换作右手在上,就叫弥陀印,也就是阿弥陀佛结的念佛三昧印,是三昧中王,和十方诸佛的印是相通的,所以这两个印是最容易使我们入定的手印。 坐禅要得受用,就需要将气脉贯通,气脉贯通后,肉身的粗重感受消失了,就能入定了。我们结好这个手印后,气就通过十个指头互相调换,所以十指要对好,否则就像把电路接错位了,电流就过不来,灯就亮不了。十指相对时会有气脉发动的感觉,两个拇指好像粘在了一起,这就是气脉已经在启动了。 第五项: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坐禅时为了将身体调整到正确的姿势,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也就是把腿盘好以后,我们先要活动一下,也就是以腰为基点,顺时针转三圈后,再逆时针转三圈,每一次都要转到极限,感觉再弯下去就会摔倒了再转回来;然后往后仰三次,前靠三次;左右各晃动三次,再看看上下左右怎么晃也不会倒了,腰直胸不挺,四平八稳了,这时候身体的姿势就调好了。 “腰直胸不挺”是调身的要点,脊椎保持正确的姿势很重要,因为我们人最重要的任、督两条脉,都围绕脊椎而行。中医讲“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因此有“任督通则百脉皆通”的说法,如果我们坐禅时身体不正,脊椎不直,气脉就不能打通;但是脊椎又不能挺得太直,要稍微含一下胸,做到“腰直胸不挺”,含胸拨背,这样就完全符合脊椎的生理弯曲,因此能很自然的放松,也就容易入定了。 第六项: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第六项是调头颈的姿势,头颈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调整好后,鼻尖跟肚脐正好相对;如果鼻尖和肚脐对不正,那头颈的姿势就没有调好。 第七项: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当我们把身体所有部位安置好后,再就要把体内的浊气吐出来。佛教讲因为凡夫内心充满贪嗔痴等颠倒心念,就感得了这个五浊恶世,所以我们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表现为思想上和身体上的痛苦烦恼,这些身心的不健康因素如同混浊的恶气一样充斥在全身,会影响我们进入清净快乐的禅定,所以入座之后,我们先要把这些浊气从身体里吐出去。 吐气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太用力,导致粗重急促,要张开口,慢慢地绵绵不断地把气放出去,就像把煤气罐的口拧开,让剩余的煤气放掉一样的感觉。同时观想身体所有脉络不通的地方,那些把脉络堵塞住的浊气,都随放气而从身体里全部排出去了。比如身体哪里不好的人,就可以观想病灶处很多灰黑色的浊气,都慢慢地集中到嘴里被吐出去,观想身上所有的浊气全都吐完了,然后闭上嘴,再用鼻子把清新的气体吸进来,这样吐纳三次,如果身体情况比较好,一次也可以,在这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里,观想很重要。 曾经有一次,我的喉咙里忽然长了一个肿块,有拇指那么大,很痛很肿,师父告诉我,不妨用所学的佛法来观想一下。于是我就把鞋子脱了站在地上,闭上眼睛,手垂下来,身体放松,吸气的时候,想到十方诸佛的光明从我的头顶射进来,照耀着我的整个身体,那些光束集中到肿块处将它刺破;呼气时,观想肿块里的脓血化作灰黑色的浊气从脚底心出去,这样吸进来光明,排出去浑浊,站在那里两个小时,一直观想,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共四个小时,结果第二天就好了,所以心力不可思议,我们不要轻视观想。以前我们都太关注物质了,把心的力量忽视了,坐禅就是要把心的力量找回来。 所以坐禅之前,我们要认真观想一下,把所有的浊气,全部吐出去,要观想到全部浊气都吐干净了,不能到闭口收气的时候,还感觉有浊气留在体内,这时收回来那就白吐了。呼气要绵绵而出,很慢很细,不能听到呼气的声音,感觉浊气放完后,就把口闭住,不让浊气再返回,感觉身心很清爽愉快,再用鼻子把清气轻轻的吸纳进来,观想三宝智慧的光明沐浴着整个身心。如果在自然环境好的地方打坐,也可以观想自然的氧气、清气从全身的毛孔进来,充盈整个身体。这种配合观想的吐纳最多也就做三次,不能长时间做,否则就是练气功了,虽然身体会健康起来,但是得不偿失,把佛法开智慧的目的失掉了。 这七项做完后,整个身体就调好了,就可以安坐不动了,但我们如果想打通气脉,还需要对眼睛和唇舌的状态进行调整,这两个附加内容也非常重要。 第一个是对唇舌的安置: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腭。 浊气吐完闭口时,要让嘴唇和牙齿刚好接上,非常放松自然,不能闭的太紧,也不能有空隙,舌尖要轻轻的顶着上腭,也就是门牙的牙根处。因为坐禅时,地水火风互相调节,心火下沉,将精血蒸发为气,借风力充溢全身脉络,上升到头顶时,头顶很清凉,气又会凝结为口水,道教称为甘露,所以禅坐时口水会很多,舌顶上腭就是接这个甘露的,接到咽喉里,咽下去对身体有很大好处,滋润全身地大,如果不顶上腭,口水就会从两个口角流下来,比如昏沉的人,肯定口水就流到嘴角了。坐禅时的口水是甜的,我们人一上火时,嘴里会感觉很苦,如果我们能如法坐禅,一个小时调节下来,四大协调了,嘴里也就不苦了。 这些都是身体气脉的道理,佛教注重智慧的开发,打坐是为了能够发明自心,开发智慧,并不是为了追求身体健康和各种气功的感受,但佛教也不否认气脉对身体的调节作用,气脉打通只是世间法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是禅修的最终目的。比如中医就对人体研究得非常清晰透彻,中医理论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布满各种经络,最重要的就是任、督二脉,任督二脉都起源于会阴处,因此会阴处也叫人体的根,比大脑还重要,被身体保护在最中央处,隐藏最深,不会轻易受伤。会阴在道教称为下丹田,也就是小腹肚脐里面,一寸到一寸五的这个地方。任脉走人体的前面,从下丹田上来后到舌尖为止,统摄整个腑脏和腹部,主阴气;督脉则走人体的后面,也是从下丹田起来,从人体的背部上升到头顶再下来到门牙的牙根,也就是上腭这个地方,主阳气。我们打坐时如果腰酸背痛,包括背后的脊椎、脖子、头顶等等不舒服,就是肾气不足,属于督脉的问题;如果胸胀、胸闷、呼吸不畅或者腹部疼痛等状况,则是任脉的问题。 所以我们打坐时,就像在锅里煮东西,下丹田就如同火,人体肾脏所含的精血聚集在下丹田上面,坐好以后就开始煮。煮开后,锅里充满气体,气体上升到锅盖后,又凝结成水滴流下来,我们舌顶上腭,就可以让任督两脉连通起来,阴阳就可以相互调节,阴阳调节得平衡了,就能使身体健康。因此舌顶上腭非常重要,但舌尖顶得不能太用劲,刚好对上就行,否则容易上火。另外打坐时我们最好不要动,乱动就如同把锅东端一下,西端一下,东西就煮不好了。 再一个是对眼睛的开合程度的调整: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也就是眼睛要闭上,但不能闭得太紧,刚刚合上就可以了。如果昏沉较重的人,眼睛可以睁开一点;散乱心重的要把眼睛全闭起来;一般情况下以看不见外面的东西,但能感觉外面的光就可以了,这样心就容易收摄。 调身以后,身体能稳稳安坐了,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调息。息,就是呼吸。呼吸如果不调的话,坐下来很难得定。我们呼吸一般有风、喘、气、息四种状况,前面三种都以肺部为主要呼吸器官,不适宜禅坐,只有第四种以下丹田为主进行的腹式呼吸,才算是把呼吸调好了。 我们用鼻子呼吸时,气息进入能听到声音,非常粗重,这就是风。气息出入结滞不通为喘,也就是一口气还没有全呼出去,就感觉气不够了,又要往回吸气,中间有停滞就是喘。气是指虽然没有停滞,但比较粗重、浮躁,有出气入气的感觉。息就非常深入了,感觉呼吸是从下丹田处开始的,无呼吸之相,气息却出入自如,没有任何阻碍涩逆,所谓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这样的呼吸才是禅坐所需要的。 调气有三个方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第一,把意念放在丹田上,不要着意在鼻端、喉咙,或其它什么地方;第二,完全放松身体,不要紧张、用力,让整个身心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第三是调气,观想全身毛孔放开,气自毛孔出入无碍,不要想气在鼻子出入,气就会自然的、微细的得到调节。调气以后,还要调息。调息有一个好方法,不打坐的时候最好全身放松去散散步,感受自己的呼吸很轻柔,身体像云团一样轻灵,甚至脚步踩在地上,一点声音也没有,这样的锻炼对坐上调息有很大帮助,如果上了坐仍气喘如牛,那我们肯定入不了禅定。 第五是调心: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调心有三个方面,也就是入禅定、住禅定和出禅定,这三个状态的用心是不一样的,我们都要进行调整。有些人把每天的念佛、坐禅当成非完成不可的功课,一坐下来,也不管自己是什么心态,坐两个小时就算了,这样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证坐禅的质量,不要只讲数量。 首先要明白入禅定时的心态,初入有二义。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入禅定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心,第一先要调伏自己的妄想,系心一缘,告诉自己安住这一念心上,其它妄想不能再打了,否则就是心有越逸,这点非常重要,要时刻警觉,不能多打妄想;沉浮就是昏沉和散乱,宽就是一点也不着急,太松懈了,急就是太着急入定,又太紧张了,这样的心态都不适宜禅修,因此调心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松、不懈、不乱,也不放任自由。 刚开始禅修时,我们定力不够,不可能所有禅修时间都能将心态调整得很好,所以建议大家,一开始打坐不要限定时间,进入禅定的方法学会了以后,能坐五分钟不打妄想,就有五分钟的定力,这五分钟你进去了,不妄想、不昏沉、也不散乱,安住在那里很舒服,身心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五分钟时间到了,就让自己出来。这样慢慢的锻练,能坐多长,就坐多长,让自己每次都能感受到这个状态给身心带来的愉悦,你就已经尝到了禅定的法喜,这样慢慢把入定的时间加长,定力就越来越高了。所以我们要重视质量,只讲数量是不行的。 现在我们把调身心五事的要点总结一下: 第一是调食,不饥不饱是最好的状态。既不能饿着肚子,也不能一吃完饭就打坐,一般初修者最好是饭后一小时再坐。 第二调睡眠,既不能无限制地睡,也不能太减少,以能保持精力充沛为宜。 第三是调身,将禅床、衣物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调整好,禅床要宽大舒适,高矮适宜;衣物要宽松有度;腿、手、脊椎、头颈、眼睛、唇舌等部位都要按照要求调整好,使全身完全自然、放松。 第四是调息,将我们平常的肺部呼吸调整到以下丹田为主的腹式呼吸,呼吸要绵绵不绝,不涩不滑,不急不喘。 第五是调心,心要不妄想、不昏沉、不散乱,把心管理好,不让它放任自流在正法之外。 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些去调整五事,就没有任何受用,只有坐,没有禅,坐在那里没味道、没意思,白白耽误时间。如果我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了,很快就能有各种体会,因为每个人身体不一样、基础不一样,体会也不会雷同,至少气感会很快生起来。 但气机一发动,很多学人的心就乱了,坐在那里胡思乱想,觉得自己气脉开始打通了,师父说任督二脉通了身体就好了,然后就用意识引导这个气感,从背部、腰部往上走,这就背离了禅修调心的要点,也会非常危险。比如你正用意识去引导气脉时,引到一半突然遇到什么事情,或想别的去了,气脉停在那里就会生病,如果气脉进入大脑停在那里,可能就会精神出问题,所谓走火入魔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修行的方法去打坐,不引导气脉,让它水到渠成,自然顺畅,那就百分之百不会有问题的。 最后再补充几点在禅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事项,也是我们上座之后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在这里明确一下。 第一、禅坐的时候,膝盖、腰部、肘部、颈部最好不要暴露再外,尤其是膝盖和肘部,要穿长袖的衣服和长裤,冬天时膝盖和后腰还要包起来,夏天也至少要用薄的毛毯把膝盖包起来。因为打坐时四大会互相调节,穴窍会打开,如果有凉气进入这些部位,就会影响脉络运转,导致病痛。比如膝盖受凉会得关节炎,腰部受凉了,督脉会受影响,肾脏阳气不足,老了以后容易驼背。 第二、打坐环境的要求。光线不要太亮,也不要太暗。窗户最好打开,但要挂个窗帘,如果头顶上有吊扇,最好挂一个蚊帐,蚊帐上面再放块布遮挡一下,不让风直接吹到头顶,落地扇可以先吹墙,总之不管什么风,都不能直接对着身体吹。最好不要用空调,如果天气实在太热,空调风也不要直吹身体。我们把长袖、长裤都穿好,各个关键部位包好,勉勉强强的也可以在空调的房间里打坐,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选择与空调房间相通的屋里打坐。因为空调气很寒,容易使人得风湿症,很难治疗。有个法师年轻时能坐十个小时,现在刚到六十岁,关节炎特别严重,痛得路都走不了,很难医治,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注意,别打坐坐出一身病来,那就划不来了。 第三、座上的注意事项。座上除了按照调五事的要求外,还要注意不要身体乱动,否则也容易让气脉运行不畅,堵在哪个地方,哪里就会痛。 第四、下座的注意事项。坐完后,不要着急下座,先要进行按摩。把手搓热按摩头部,按摩四十下,或者三十六下都可以,最好时间多一点;然后按摩脸部、手臂、腰背,两个膝盖等等。按摩完后,再把脚放下来,放到蒲团下面,不要马上伸直,用手搓搓麻痛的地方,按按脚板,再慢慢伸直,慢慢站起来再活动,至少要走一百步以上,再去正常做事。不能一下座马上站起来就走,因为打坐时脚是直的,站起来就走,很容易拉伤经络。 下座以后如果不按摩,就像蒸了很多气走到某个部位了,这个部位不太通,气就聚积在这里,但还没有通过去,我们就觉得很麻、很痛,比如膝盖、头颈、腰部都是容易痛的地方,一停下来,气就会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要通过按摩,把这些气化散开来。特别是打坐功夫好的人,气机很旺,下来以后不按摩,如果气停在脑子里面,可能几天都会昏昏沉沉的,很难受。还有些人晚上在床上打坐,坐完后很放松,又怕麻烦不如法按摩,躺倒就睡,结果背部的气脉被压住后,时间长了,督脉就通不了了,腰酸背痛的,把身体搞垮了。这些都是因为坐禅不如法导致的禅病,世间的医药很难治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下座必须按摩透了,再去做其它事情。 第五、其它注意事项。座前不要喝很多水,因为打坐过程中以及下坐后十五分钟以内不能大小便。我们刚才说过,打坐如同在锅里煮东西,能把真气散发到全身,我们一大小便就会导致真气的散失,对于身体来讲是很吃亏的。所以我们要在停下来十五分钟以后,真气回归血脉以后,才能上厕所。如果我们坐得好,尿液会很清澈,不会很浊。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家居士下座以后,四小时内不要行房事,房事后的四小时以内最好也不要打坐,否则会伤害气脉。也是因为在家居士有夫妻生活,以前佛陀很少教在家居士修禅定,如果大家想调节身体,在这些方面就要注意节制,不要因小失大。 |